中古汉语.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53495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65.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古汉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古汉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古汉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古汉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古汉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古汉语.docx

《中古汉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古汉语.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古汉语.docx

中古汉语

中古汉语

中古汉语

地理分布:

中国

谱系学分类:

汉藏语系

中古汉语

分支:

汉语族

中古汉语是南北朝、隋朝、唐朝时期的汉语,它继承自上古汉语,后来发展为近代汉语。

对于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有材料称为近古汉语)的分界,有很多不同的意见,大多集中在唐宋时期的归属上。

还有学者把中古汉语分为两个阶段,早期中古汉语以切韵音为代表,晚期中古汉语以韵图为代表。

研究中古汉语的资料来源

中古汉语的研究是汉语音韵学的一个分支。

由于中古时代没有录音设备,人们只能透过客观的记录而重构中古时代的汉语。

现时中古汉语利用下述几种基本资料重新构建:

1隋朝和唐朝的韵书(《切韵》、《经典释文》、《广韵》)等;

2根据韵书编成的韵图(如《韵镜》、《七音略》等);

3南北朝和隋唐诗人的用韵情况;

4各个汉语方言(如闽南语、粤语、客语、吴语和赣语)残留的中古汉语痕迹;

5韩语、日语和越南语的汉字读音;

6梵汉、藏汉对音,用汉字音译梵语、藏语词的材料。

《切韵》是隋朝陆法言编辑的韵书,是中古汉语语音研究的最重要的依据。

《广韵》是宋初的著作,把唐朝的几个韵书结合在一起,其主要依据是《切韵》,但《广韵》收的字条远远比《切韵》多,剩下是从其他韵书抄过来的。

学界一直以为《切韵》已经失传了,直到1947年发掘了敦煌出土的《刊谬补缺切韵》(唐朝王仁煦著)。

《切韵》用反切的方法来记录中古音。

反切上字注声母(反切上字的声母和被切字相同),反切下字注韵母(反切下字的韵母和被切字相同)。

字条按照韵类排列,一共分193个韵类,反而没有直接说明《切韵》分多少声类。

宋朝的等韵图(《韵镜》和《七音略》)用表格的方式分析《切韵》的语音系统。

但是,直接用韵图的分析来理解《切韵》的体系相当困难。

第一,韵图上没有说明分析《切韵》所用的方法,只介绍其结果。

第二,韵图忽略了《切韵》的语音系统的一些重要的音类。

语音

由于中古没有录音设备,而且汉字不是字母文字,不能严格记录语音,中古汉语的语音只能通过分析研究以上材料来确定。

从高本汉首先把西方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应用到中古汉语开始,中外很多语言学家都提出了对中古汉语语音的构拟。

由于材料本身的局限和对材料的理解不同,各家的拟音多少有些出入,但在很多重要特征上学界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

很多现代汉语的特点,在中古汉语就已经奠定了,例如一个词素就是一个音节,没有上古汉语中可能存在的辅音丛,有辨义作用的声调,等等。

因此一个音节可以分析成声母、韵母和声调。

声母是开头辅音,韵母必须包含一个韵腹(主元音),韵腹前面也可以有一个韵头(介音),韵腹后面可以有一个韵尾(元音或辅音)。

声母

主条目:

中古汉语声母

相传唐末沙门守温创制三十字母[1],来代表中古汉语的声母,后来衍生为三十六字母。

通过系联法反切上字得到《切韵》系统的声母,和三十字母基本上是吻合的。

清末,陈澧写了《切韵考》,介绍分析《切韵》的体系的一种新方法。

当时《刊谬补缺切韵》尚未见世,因此他只好用《广韵》进行研究。

他运用系联法来分析反切上字,发现韵图上的三十六字母实际上忽略了《切韵》的一些声类的对立——正齿音“照、穿、床、审”各分为两类。

再根据梵汉对音和方言材料,就可以拟测《切韵》时代声母的发音。

切韵声母各家拟音标音对照表[2]

拟音(国际音标)

拼音

声母

高本汉

李方桂

王力

周法高

李荣

邵荣芬

蒲立本

董同和

潘悟云

白一平

Stimson

manti

《广韵》字数[3]

p

p

p

p

p

p

p

p

p

p

b

p

861

ph

p

ph

654

b

b

b

b

b

b

b

bh

b

1118

m

m

m

m

m

m

m

m

m

m

m

m

1109

t

t

t

t

t

t

t

t

t

t

d

t

614

th

t

th

540

d

d

d

d

d

d

d

dh

d

1022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303

ȶ

ʈ

ȶ

ʈ

ȶ

ȶ

ʈ

ȶ

ʈ

tr

dj

t

403

ȶʰ

ʈʰ

ȶʰ

ʈʰ

ȶʰ

ȶʰ

ʈʰ

ȶʰ

ʈʰ

trh

tj

th

309

ȡʱ

ɖ

ȡʱ

ɖ

ȡ

ȡ

ɖ

ȡʱ

ɖ

dr

djh

d

482

n

ɳ

n

ɳ

n

ȵ

ɳ

n

ɳ

nr

n

n

221

ʦ

ʦ

ʦ

ʦ

ʦ

ʦ

ʦ

ʦ

ʦ

ts

tz

tz

775

ʦʰ

ʦʰ

ʦʰ

ʦʰ

ʦʰ

ʦʰ

ʦʰ

ʦʰ

ʦʰ

tsh

ts

ts

582

ʣʱ

ʣ

ʣʱ

ʣ

ʣ

ʣ

ʣ

ʣʱ

ʣ

dz

dz

dz

547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930

z

z

z

z

z

z

z

z

z

z

z

z

224

ʧ

ʧ

ʧ

ʧ

tsr

jr

tz

233

tʂʰ

tʂʰ

ʧʰ

tʂʰ

ʧʰ

ʧʰ

tʂʰ

ʧʰ

tʂʰ

tsrh

chr

ts

246

dʐʱ

ʤʱ

ʤ

ʤ

ʤʱ

dzr

jrh

dz

238

ʂ

ʂ

ʃ

ʂ

ʃ

ʃ

ʂ

ʃ

ʂ

sr

sr

s

446

dʐʱ

dʒʱ

ʐ

ʒ

ʒ

ʐ

ʒ

ʐ

zr

zr

z

8

c

tsy

j

t

590

tɕʰ

tɕʰ

tɕʰ

tɕʰ

tɕʰ

tɕʰ

tɕʰ

tɕʰ

tsyh

ch

th

240

ʑ

ʑ

ʑ

ʑ

ʑ

dzy

zh

d

354

ɕ

ɕ

ɕ

ɕ

ɕ

ɕ

ɕ

ɕ

ɕ

sy

sh

x

324

dʑʱ

dʑʱ

ʑ

ʑ

ʑ

dʑʱ

ʑ

zy

jh

j

78

ȵʑ

ȵʑ

ȵʑ

ȵ

ȵ

ȵʑ

ȵ

ȵ

ȵ

ny

nj

n

403

k

k

k

k

k

k

k

k

k

k

g

k

2029

谿

kh

k

kh

1071

g

g

g

g

g

g

g

g

gh

g

716

ŋ

ŋ

ŋ

ŋ

ŋ

ŋ

ŋ

ŋ

ŋ

ng

ng

ng

830

ʔ

ʔ

(无)

ʔ

ʔ

ʔ

ʔ

ʔ

ʔ

ʻ

q

q

1365

x

x

x

x

x

x

h

x

h

x

x

h

1112

ɣ

ɣ

ɣ

ɣ

ɣ

ɣ

ɦ

ɣ

ɦ

h

h

g

1312

(无)

(无)

ɣ

j

ɣ

ɣ

ɦ

ɣ

ɦ

h

h

gh

335

(无)

j

j

(无)

(无)

(无)

j

(无)

j

y

(无)

gh

966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1735

这个声母系统的突出特点是存在浊的塞音和塞擦音,和其余两套(送气和不送气)清的塞音或塞擦音构成了三组对立的格局。

(如帮p、滂pʰ、并b)其次是只有双唇音p、pʰ、b,没有唇齿擦音f。

有些学者[谁?

]认为知彻澄娘可以并入端透定泥,云可以并入匣。

对于俟母一些学者[谁?

]认为其在洛阳方言中存在,而在其他方言中不存在。

韵母

参见:

等呼及入声

研究中古汉语韵母最基本的材料是《切韵》,其次是韵图,由于对《切韵》是否反映实际语音、是否反映一时一地的语音,韵图的等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主元音的差别、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介音的差别等基本问题的理解存在分歧,学者对中古汉语的拟音不完全一致,有时在韵母的归类上也有细微差别。

普遍认为韵图中的合口字存在类似u的介音。

又由于《切韵》中三等字的反切上字自成一套,和其他等不同,因此普遍认为三等字有一个类似i的介音。

有些学者(如高本汉、王力)认为四等字也有介音,有些学者(如潘悟云、郑张尚芳)认为二等字也有介音。

中古汉语的韵尾也没有上古汉语中可能存在的辅音丛和浊塞音,但仍然比现代普通话丰富,有-m、-n、-ng、-p、-t、-k、-i、-u等8个。

其中-t在一些方言中是-r,-k在一些方言中弱化为-ɣ。

过去认为中古汉语有10个以上的元音,现在的一些研究则认为中古汉语有6个或7个元音。

分歧在于来自上古汉语相同韵部的不同等的元音是否相同。

但即便认为这类元音不同的学者也承认,这类元音是非常接近的,并且常常在诗歌内通押。

以下以中古汉语6个元音的系统来说明问题:

▪元音/a/出现在一等韵、二等韵、和三等韵当中。

出现在一等韵时,/a/同一等重韵的元音/ə/(或写作/ɐ/)对立,出现在二等韵时同二等重韵的元音/e/对立,出现在三等韵时则等同于元音ə,与三等重韵的元音/e/对立。

▪元音/o/主要出现在模韵、虞韵、冬韵、钟韵、以及江韵当中。

江韵是唯一一个以/o/为主要元音的二等韵,其他二等韵都由主元音/a/和/e/构成一对二等重韵。

虞韵时常被认为有一个非常接近/u/的/o/,因为虞韵在梵汉对音、日本、朝鲜、越南的汉字音里经常念/u/而不是/o/。

▪元音/u/出现在流摄、东韵当中。

▪元音/ə/,参见元音/a/。

元音/ə/同元音/a/构成一对一等重韵,也同元音/e/构成一对三等重韵。

例外的地方是鱼韵,此外由庄组三等真韵发展而来的二等臻韵的主要元音也是/ə/。

▪元音/ɨ/,用于之韵、殷韵及蒸韵。

当这个音素不成音节的时候,表示重钮三等。

▪元音/e/,出现在二等韵、三等韵和四等韵当中,这个一个有重纽的元音。

参见元音/a/。

▪元音/i/,只出现在三等韵当中,有重纽。

[来源请求]

各家中古汉语韵母拟音对照表

高本汉、蒲立本、白一平、陈以信的拟音根据GuillaumeJacquesIntroductiontoChineseHistoricalPhonology,李荣的拟音根据《切韵音系》,王力的拟音根据《汉语史稿》。

高、王的拟音不区分重纽三四等,其余各家重纽三四等同一格中用斜杠分开。

高、李原本使用类似国际音标的符号,今根据《切韵音系》和潘悟云《汉语历史音韵学》的描述改写成对应的国际音标。

陈以信拟音见AbrahamChan,EarlyMiddleChinese:

TowardsaNewParadigm,T'oungPao,2004(90),122-162.切韵韵目

高本汉

李荣

王力

蒲立本

白一平

陈以信

金陵音

洛阳音

歌一等开

ɑ

ɑ

ɑ

a

a

ɑ

ɐ

戈三等开

i̯ɑ

ǐɑ

ɨa

ja

ɑ

œ

戈一等合

wa

wa

戈三等合

i̯wɑ

iuɑ

ǐuɑ

ua

jwa

麻二等开

a

a

a

æ

æ

ɛ

麻三等开

i̯a

ia

ǐa

ia

麻二等合

wa

ua

ǐwa

waɨ

模一等合

uo

o

u

ɔ

u

u

ə

鱼三等合

i̯wo

ǐo

ɨə̆

jo

œ

ø

虞三等合

i̯u

io

ǐu

uə̆

ju

ø

ø

咍一等开

ɑ̌i

ɒi

ɒi

əj

oj

əj

əj

泰一等开

ɑi

ɑi

ɑi

aj

aj

ɑj

ɐj

皆二等开

ăi

ɛi

ɐi

əɨj

ɛj

ɑj

ɛj

佳二等开

ai

ɛ

ai

aɨj

ɛɨ

ɛ

ɛj

夬二等开

ai

ai

æi

aɨj(s)

æj

æj

ɛj

祭三等开

i̯ɛi

iɛi/jɛi

ǐɛi

iaj/jiaj

jej/jiej

ej/jej

ej/jej

废三等开

i̯æi

iɐi

ǐɐi

ɨaj

joj

øj

øj

齐四等开

iei

ei

iei

ɛj

ej

ɐj

ɪj

灰一等合

uɑ̌i

uɒi

uɒi

wəj

woj

ʏj

ʏj

泰一等合

wɑi

uɑi

uɑi

waj

waj

wɑj

wɐj

皆二等合

wăi

uɛi

wɐi

wəɨj

wɛj

wɑj

wɛj

佳二等合

wai

wai

waɨj

wɛɨ

wɛj

夬二等合

wai

uai

wæi

waɨj(s)

wæj

wæj

wɛj

祭三等合

i̯wɛi

iuɛi/juɛi

ǐwɛi

wiaj/jwiaj

jwej/jwiej

wej/wjej

wej/wjej

废三等合

i̯wæi

iuɐi

ǐwɐi

uaj

jwoj

wøj

wøj

齐四等合

iwei

uei

iwei

wɛj

wej

wɐj

wɪj

支三等开

ie/je

ǐe

iə̆/jiə̆

je/jie

e/je

i/ji

脂三等开

i

i/ji

i

i/ji

ij/jij

i/ji

i/ji

之三等开

i

ǐə

ɨ

i

i

e

微三等开

ěi

iəi

ǐəi

ɨj

jɨj

yj

yj

支三等合

wiě

iue/jue

ǐwe

wiə̆/jwiə̆

jwe/jwie

we/wje

wi/wji

脂三等合

wi

ui/jui

wi

wi/jwi

wij/jwij

wi/wji

wi/wji

微三等合

wěi

iuəi

ǐwəi

uj

jwɨj

wyj

wyj

豪一等开

ɑu

ɑu

ɑu

aw

aw

ɑw

ɐw

肴二等开

au

au

au

aɨw

æw

ɛw

ɛw

宵三等开

i̯wɛu

iɛu/jɛu

ǐɛu

iaw

jew/jiew

ew/jew

ew/jew

萧四等开

ieu

eu

ieu

ɛw

ew

ɪw

ɪw

侯一等开

ə̆u

u

əu

əw

uw

ʉ

u

尤三等开

iə̆u

iu

ǐəu

uw

juw

y

y

幽三等开

i̯ĕu

iĕu

iəu

jiw

jiw

iw

iw

覃一等开

ɑ̌m

ɒm

ɒm

əm

om

ɔm

ɔm

谈一等开

ɑm

ɑm

ɑm

am

am

ɑm

ɐm

咸二等开

ăm

ɐm

ɐm

əɨm

ɛm

ɛm

ɛm

衔二等开

am

am

am

aɨm

æm

æm

ɛm

盐三等开

i̯ɛm

iɛm/jɛm

ǐɛm

iam

jem

øm

øm

严三等开

i̯æm

iɐm

ǐɐm

ɨam

jæm

em/jem

em/jem

添四等开

iem

em

iem

ɛm

em

ɪm

ɪm

凡三等合

i̯wæm

iuɐm

ǐwɐm

uam

jwom

œm

øm

侵三等开

i̯əm

iəm/jəm

ǐĕm

im/jim

im/jim

im/jim

im/jim

寒一等开

ɑn

ɑn

ɑn

an

an

ɑn

ɐn

山二等开

ăn

ɛn

æn

əɨn

ɛn

ɛn

ɛ

删二等开

an

an

an

aɨn

æn

æn

æn

仙三等开

i̯ɛn

iɛn/jɛn

ǐɛn

ian

jen/jien

en/jen

en/jen

元三等开

i̯æn

iɐn

ǐɐn

ɨan

jon

øn

øn

先四等开

ien

en

ien

ɛn

en

ɪn

ɪn

桓一等合

uɑn

uɑn

uɑn

wan

wan

wɑn

wɐn

山二等合

wăn

uɛn

wæn

wəɨn

wɛn

wɛn

wɛn

删二等合

wan

uan

wan

waɨn

wæn

wæn

wæn

仙三等合

i̯wɛn

iuɛn/juɛn

ǐwɛn

wian

jwen/jwien

wen/wjen

wen/wjen

元三等合

i̯wæn

iuɐn

ǐwɐn

uan

jwon

wøn

wøn

先四等合

iwen

uen

iwen

wɛn

wen

wɪn

wɪn

痕一等开

ən

ən

ən

ən

on

ən

ən

真三等开

i̯ĕn

iĕn/jĕn

ǐĕn

in/jin

in/jin

in/jin

in/jin

欣三等开

i̯ən

iən

ǐən

ɨn

jɨn

in

yn

魂一等合

u̯ən

uən

uən

wən

won

ʏn

ʏn

真三等合

i̯ĕn

iuĕn/jĕn

ǐĕn

in/jin

in/jin

in/jin

in/jin

谆三等合

i̯wĕn

iuĕn

ǐwĕn

win

win

win

win

文三等合

i̯uən

iuən

ǐuən

un

jun

yn

yn

唐一等开

ɑng

ɑŋ

ɑŋ

ang

ɑŋ

ɐŋ

阳三等开

i̯ang

iaŋ

ǐaŋ

ɨaŋ

jang

œŋ

œŋ

唐一等合

wɑng

uɑŋ

uɑŋ

waŋ

wang

wɑŋ

wɐŋ

阳三等合

i̯wang

iuaŋ

ǐwaŋ

uaŋ

jwang

wœŋ

wœŋ

江二等开

ɔng

ɔŋ

ɔŋ

aɨwŋ

æwng

ɔŋ

ɔŋ

登一等开

əng

əŋ

əŋ

əŋ

ong

蒸三等开

i̯əng

iəŋ

ǐəŋ

ing

登一等合

wəng

uəŋ

uəŋ

wəŋ

wong

woŋ

woŋ

蒸三等合

i̯wəng

iuəŋ

ǐwəŋ

wiŋ

wing

wiŋ

wiŋ

庚二等开

æng

ɐŋ

ɐŋ

aɨjŋ

æng

æŋ

ɛŋ

耕二等开

ɛng

ɛŋ

æŋ

əɨjŋ

ɛng

ɛŋ

ɛŋ

庚三等开

i̯æng

iɐŋ

ǐɐŋ

iajŋ

jæng

jɛŋ

清三等开

i̯̯ɛng

iɛŋ

ǐɛŋ

iajŋ/jiajŋ

jeng/jieng

eŋ/jeŋ

eŋ/jeŋ

青四等开

ieng

ieŋ

ɛjŋ

eng

ɪŋ

ɪŋ

庚二等合

wæng

uɐŋ

wɐŋ

waɨjŋ

wæng

wæŋ

wɛŋ

耕二等合

wɛng

uɛŋ

wæŋ

wəɨjŋ

wɛng

wɛŋ

wɛŋ

庚三等合

i̯wæng

iuɐŋ

ǐwɐŋ

wiajŋ

jwæng

weŋ

wjɛŋ

清三等合

i̯wɛng

iuɛŋ

ǐwɛŋ

wiajŋ/jwiajŋ

jweng/jwieng

weŋ/wjeŋ

weŋ/wjeŋ

青四等合

iweng

ueŋ

iweŋ

wɛjŋ

weng

wɪŋ

wɪŋ

东一等合

ung

əwŋ

uwng

ʉŋ

uwng

冬一等合

uong

uoŋ

awŋ

owng

东三等合

iung

iuŋ

ǐuŋ

uwŋ

juwng

钟三等合

i̯wong

ioŋ

ǐwoŋ

uawŋ

jowng

øŋ

øŋ

[声调

参见:

四声

《切韵》把汉字分成四大部分来编排,每一部分是同一个声调,分别称作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

其中入声就是韵尾收-p、-t、-k的字,但是其他声调由于缺乏资料,很难重构出准确的调值。

唐代《元和韵谱》说:

“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

”也有学者据此认为平声是平调,上声是高调或升调。

语音的发展变化

对中古汉语语音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切韵音展开的,但是即使在《切韵》产生的年代,各地的口音也是不统一的。

《颜氏家训》说:

“南人以钱为涎,以石为射,以贱为羡,以是为舐;北人以庶为戍,以如为儒,以紫为姊,以洽为狎。

”证明南北朝时期的南方和北方口音是不一样的。

《切韵》所代表的语音系统,到中古后期又发生了若干变化。

在声母方面,从帮、滂、并、明中产生了非(f)、敷(可能类似fʰ)、奉(v)、微(ɱ),已如前述。

另外唐朝后期的译经师用鼻音对译梵语的不送气浊塞音,日本汉音用清音p来读《切韵》的b,而用浊音b来读《切韵》的m,有些学者认为是部分汉语方言出现了鼻音口音化现象。

韵母系统也发生了变化,总的来说,是相近的韵母合并了。

《广韵》有些韵注明与其他韵同用,韵图把不同的韵放在同摄同等,都反映了实际语音的变化。

也有小部分字归类的变化,例如白居易《琵琶行》: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拿有韵的“妇”字押暮韵的“故”字,可见“妇”一类字已经转到暮韵去了。

在声调方面,原来全浊音(浊塞音、浊塞擦音和浊擦音)开头的上声字变成了去声。

韩愈《讳辨》说:

“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

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

将不讳其嫌者乎?

”简言之,韩愈认为“杜”(《切韵》上声)和“度”(《切韵》去声)是同音的,因为他把“杜”也读成去声了。

其次是四声根据声母是清辅音还是浊辅音,各分成了两部分。

日本安然《悉昙藏》说:

“承和之末,正法师来,初习洛阳,中听太原,终学长安。

声势大奇,四声之中,各有轻重。

语法[4]

中古汉语的语法材料有非常丰富的文学作品,但其中多数是按照上古汉语的经典著作的语法来写的,不能直接反映当时的口语。

另一方面,流传或出土的大众题材的作品,例如民歌、小说、变文、曲子词等为研究口语语法提供了材料。

中古汉语语法上承上古汉语而有所变革,开了近代汉语语法的先河,如新的被动式、完善的使成式等等。

词法

名词

中古汉语仍然是单音节词占优势,中古汉语的名词和上古汉语比起来,除了词义的变迁,上古汉语的词头废弃了(如有),取而代之一套新的词头和词尾。

最普遍的词头是阿,其次是老;最普遍的词尾是子,其次是儿、头。

阿可以加在疑问代词谁、人名、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