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顺义高中化学上学期期末复习 推断实验 题目总结无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53022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69.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顺义高中化学上学期期末复习 推断实验 题目总结无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北京顺义高中化学上学期期末复习 推断实验 题目总结无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北京顺义高中化学上学期期末复习 推断实验 题目总结无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北京顺义高中化学上学期期末复习 推断实验 题目总结无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北京顺义高中化学上学期期末复习 推断实验 题目总结无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顺义高中化学上学期期末复习 推断实验 题目总结无答案.docx

《北京顺义高中化学上学期期末复习 推断实验 题目总结无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顺义高中化学上学期期末复习 推断实验 题目总结无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顺义高中化学上学期期末复习 推断实验 题目总结无答案.docx

北京顺义高中化学上学期期末复习推断实验题目总结无答案

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推断实验题目总结

1、A、B、C是中学化学常见的三种物质,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如下(部分反应条件及产物略去)。

(1)若A是一种黄色单质固体,则B→C的化学方程式为。

(2)若A是一种活泼金属,C是淡黄色固体,则C的名称为,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该物质与二氧化碳气体的反应。

将C长期露置于空气中,最后将变成物质D,D的化学式为。

现有D和NaHCO3的固体混合物10g,加热至质量不再改变,剩余固体质量为9.38g,D的质量分数为。

(3)若C是红棕色气体,A可能是一种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下图是实验室制取A气体的装置,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收集A的方法是,验证A是否已经收集满的方法是(任写一种)。

写出实验室制取A的化学方程式。

若有5.35g氯化铵参加反应,则产生的A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L。

试写出C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反应可得到酸X,X是酸(填“强”或“弱”)。

如下图:

足量X的浓溶液与Cu反应,写出烧瓶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实验完毕后,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的主要成分为(写化学式)

2、(铵盐硝酸)下图是中学化学中常见物质之间的一些反应关系,其中部分产物未写出。

常温下X是固体,B和G是液体,其余均为气体。

根据右图关系推断:

 

(1)化学式:

X____________,A___________,B____________。

(2)实验室收集气体D的方法是___________法。

(3)请写出A与E反应生成D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写出C与Na2O2反应生成E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写出F与B反应生成G的化学方程式。

(4)D和E反应的方程式:

3、(钠)A、B、C、D、E五种物质都含1~18号元素中的某一

元素,它们按图所示关系相互转化,已知A为单质。

 

(1)写出A→E的化学式:

A     B    C     D    E     

(2)写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A→D:

                

C→D:

                

D+CO2(过量)                 

A→C:

4、已知:

A、B为常见的非金属单质且均为气体;甲、乙为金属单质,乙在I的浓溶液中发生钝化;C、H、J的溶液均呈碱性.各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如下(部分生成物未给出,且未注明反应条件):

回答下列

(1)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①的方程式:

(3)写出反应④的方程式:

(4)写出反应⑤的方程式:

(5)写出反应⑥的离子方程式:

(6)反应④中每消耗1molG,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____.

(8)实验室中保存I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右图中的简易装置可以进行气体的发生和收集。

(1)实验前检查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

(2)拔开试管a的橡皮塞,加入10mL6mol/L稀硝酸和1g薄铜片,立即将带有导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口。

反应开始时溶液中产生无色气泡,在试管a上部遇空气立即变为红棕色。

请写出在试管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

(3)在反应开始时,可观察到导管b中的水面先沿导管b慢慢一升到一定高度,此后又回落,然后有气泡从管口冒出。

简述导管b中水面先上升的原因是(结合化学方程式说明)

6、用如下装置可以完成一系列实验(图中夹持装置已略去)。

 

请回答下列问题:

I.

(1)仪器p的名称是。

若用装置A选用浓硫酸和亚硫酸钠固体制取SO2气体(根据需要可以加热),并通过装置B完成表中设计实验,请填写表中空白:

B中棉花的位置

所蘸试剂

石蕊试液

品红溶液

淀粉和碘水混合液

氢硫酸(H2S)

现象

褪色

浅黄色

体现SO2的性质

(2)写出③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写出④中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写出①中的化学方程式:

II.若用装置A选用浓硫酸和浓盐酸混合制取HCl气体,装置B中的四处棉花依次做了如下处理:

①包有某固体物质、

②蘸有KI溶液、

③蘸有石蕊溶液、

④蘸有浓NaOH溶液。

回答下列问题:

(1)p中盛装试剂的化学式为。

(2)反应开始后,观察到②处有棕黄色物质产生,写出②处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①处包有的某固体物质可能是。

a.MnO2b.KMnO4c.KCld.Cu

(3)在实验过程中,在③处能观察到。

(4)反应较长时间后,②处有棕黄色褪去,生成无色的IO3-,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7、某化学实验小组同学利用以下装置制备氨气,并探究氨气的性质(部分仪器已略去)。

请回答:

(1)实验室制备氨气的化学方程式为;干燥氨气常用的干燥剂是。

(2)收集氨气时,请你选择氨气的进气口(填“a”或“b”),理由是。

(3)若观察到装置B中的烧瓶内产生了红色喷泉,则说明氨气具有的性质是。

(4)为防止环境污染,以下装置(盛放的液体均为水)可用于吸收多余氨气的是(填序号)。

(5)氨气在催化剂并且加热时会被空气氧化,这是工业制硝酸的第一步反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8、氨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某学习小组欲制取氨气并探究其性质。

请回答:

(1)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2)①右图是进行氨气喷泉实验的装置,引发喷泉的操作步骤是。

②氨气使烧杯中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用电离方程式表示)。

(3)该小组同学设计了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部分夹持仪器未画出),探究氨气的还原性并检验产物。

①实验现象为:

黑色CuO变为红色;白色无水CuSO4粉末变为蓝色;同时生成一种无色气体,该气体无污染。

请写出氨气与Cu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碱石灰的作用是。

③该装置存在明显缺陷,请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4)NH3催化氧化的方程式为:

9、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上述装置中,在反应前用手掌紧贴烧瓶外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观察不到明显的现象,还可以用什么简单的方法证明该装置不漏气。

答:

(2)写出浓硫酸和木炭粉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如果用图中的装置检验上述反应的全部产物,写出下面标号所表示的仪器中应加入试剂的名称及其作用:

A中加入的试剂是,作用是。

B中加入的试剂是,作用是。

C中加入的试剂是,作用是除尽气体。

D中加入的试剂是,作用是。

(4)实验时,C中应观察到的现象是。

 

10、某校化学小组的同学用如图装置对铜与浓硫酸的反应进行实验研究,请回答

 

 

(1)A试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B试管中的现象。

(2)若要收集A试管中反应产生的气体,可以采用的方法是(填序号)。

①排水法②向上排气取气法

(3)该小组同学在实验过程中,发现该实验装置会有刺激性气体从B装置逸出;反应一段时间后,B装置中液体容易倒吸入A装置中。

于是该小组同学重新设计了一套装置代替B装置,如上图所示。

其中C的作用是;E中加入的试剂是。

(4)将SO2通入到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现象

SO2表现的性质是:

(5)硫酸是难挥发性的酸,但是加热到350摄氏度以上,也能挥发,SO2中的杂质H2SO4蒸汽,要除去硫酸蒸汽,可以将它通入到:

溶液中。

 

11、为了证明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生一氧化氮,某校实验小组设计了一个实验,其装置如图所示(加热装置和固定装置均已略去),B为一个用金属丝固定的干燥管,内装块状碳酸钙固体;E为一个空的蒸馏烧瓶;F是用于鼓入空气的双连打气球。

 

(1)实验时,先将B装置下移,使碳酸钙与稀硝酸接触产生气体,当看到

时,立即将B装置上提,使之与稀硝酸分离。

该组学生设计此操作步骤的目的是。

(2)将A中铜丝放入硝酸中,给装置A微微加热,在装置A中产生无色气体,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用F向E中鼓入空气后,可观察到烧瓶E内气体变成红棕色,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3)红棕色气体进入C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C中的变化是

,该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装置D的作用是。

12、已知A、B、C、D、E是含有一种相同元素的五种物质,他们之间可发生转化:

B

AC→D→E;其中A是单质,B是气体,C、D是氧化物,E是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

(1)如果A是一种淡黄色粉末固体,这五种物质的化学式分别是:

A,B;C;D;E.

C到D的化学方程式:

(2)如果A是一种常见的气体,这五种物质的化学式分别是:

A,B;C;D;E.

B到C的化学方程式:

D到E的化学方程式:

 

13、19、某校化学课外小组为了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两种白色固体,用不同的方法做了以下实验,如图Ⅰ~Ⅳ所示。

(1)只根据图Ⅰ、Ⅱ所示实验,能够达到实验目的的是(填装置序号)________。

(2)图Ⅲ、Ⅳ所示实验均能鉴别这两种物质,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与实验Ⅲ相比,实验Ⅳ的优点是(填选项序号)________。

A.Ⅳ比Ⅲ复杂B.Ⅳ比Ⅲ安全C.Ⅳ比Ⅲ操作简便

D.Ⅳ可以做到用一套装置同时进行两个对比实验,而Ⅲ不行

(3)若用实验Ⅳ验证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稳定性,则试管B中装入的固体最好是(填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碳酸氢钠溶液与澄清石灰水混合并充分反应,

①当石灰水过量时,其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当碳酸氢钠与氢氧化钙物质的量之比为2∶1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请设计实验检验所得溶液中溶质的阴离子__________。

14、某课外活动小组学生模拟呼吸面具中的原理(过氧化钠与潮湿二氧化碳反应),设计用下列仪器来制取氧气并测量氧气的体积。

上图中量气装置E是由甲、乙两根玻璃管组成,它们用橡皮管连通,并装入适量水。

甲管有刻度(0—50mL),供量气用;乙管可上下移动,以调节液面高低。

实验室可供选用的药品还有:

稀硫酸、盐酸、过氧化钠、碳酸钠、大理石、水。

试回答:

(1)上述装置的连接顺序是(填各接口的编号,其中连接胶管及夹持装置均省略):

(2)装置C中放入的反应物是和。

(3)装置B的作用是。

装置A的作用是。

(4)为了较准确地测量氧气的体积,除了必须检查整个装置的气密性之外,在读取反应前后甲管中液面的读数,求其差值的过程中,应注意和(填写字母编号)

a.视线与液面最低处相平b.等待片刻,待乙管中液面不再上升时,立即读数

c.读数时应上下移动乙管,使甲、乙两管液面相平d.读数时不一定使甲、乙两管液面相平

15、已知化合物A、D、E、G焰色反应时,火焰均呈黄色,其中A可用作家庭食品添加剂,也可用以冶疗胃酸过多。

A~H各物质变化关系如右图:

 

(1)写出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反应①反应②

反应③反应④

反应⑤

(2)上述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有。

16、某混合物A,含有KAl(SO4)2、Al2O3和Fe2O3,在一定条件下可实现下图所示的物质之间的变化: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I、II、III、IV四步中对于溶液和沉淀的分离采取的方法是。

(2)根据上述框图反应关系,写出下列B、C、D、E所含物质的化学式

沉淀固体B;C;沉淀D;溶液E。

(3)写出①、②、③、④四个反应方程式

①;

②;

③;

④。

 

18、铝土矿的主要成分是Al2O3,含有杂质SiO2、Fe2O3、MgO。

工业上从铝土矿中提取铝可采用如下工艺流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涉及分离溶液与沉淀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填操作名称)。

(2)沉淀B的成分是______填化学式,下同);  

沉淀C的成分是___________;

  溶液D中大量存在的阴离子是___________。

(3)沉淀F转化为物质M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4)溶液D中通入过量CO2生成沉淀F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

 

19、A是一种红棕色金属氧化物,B、D是金属单质,J是一种难溶于水的白色化合物,受热后容易发生分解.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A:

________,E:

________,J:

________,G:

________.

(2)按要求写方程式:

A与B在高温条件下生成C和D的化学方程式:

C转化为I的离子方程式:

 

20、铁是日常生活中用途最广、用量最大的金属材料。

(1)常温下,可用铁质容器盛装浓硫酸的原因是。

(2)某实验小组利用右图装置验证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①湿棉花的作用是,

试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②实验结束后,取出少量反应后的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盐酸,固体完全溶解,所得溶液中存在的阳离子是_____(填序号)。

a.一定有Fe2+、H+和Fe3+b.一定有Fe2+、H+,可能有Fe3+

c.一定有Fe2+、Fe3+,可能有H+d.一定有Fe3+、H+,可能有Fe2+

(3)另称取一定量铁钉放入适量浓硫酸中,加热,充分反应后收集气体。

经测定气体中含SO2、CO2和H2。

①铁与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②气体中混有CO2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③混合气体中有H2的原因:

④将672mL(标准状况)收集到的气体通入足量溴水中,发生反应:

SO2+Br2+2H2O=2HBr+H2SO4,然后加入足量BaCl2溶液,经洗涤、干燥得到固体4.66g。

由此推知收集到的气体中SO2的体积分数是。

 

21、某化学实验小组同学为了证明、比较SO2和氯水的漂白性,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1)实验室常选用制CO2的发生装置制SO2;实验室在用MnO2跟浓盐酸反应制备Cl2时,应选用上图A、E两发生装置中装置(填装置序号)制Cl2。

在制Cl2的反应中浓盐酸所表现出的性质是。

实验室制备氯气的离子方程式为:

(2)反应开始后,发现B、D两个试管中的品红溶液都褪去,停止通气后,给B、D两个

试管加热,两个试管中的现象分别为B:

,D:

(3)装置C的作用是。

多余氯气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4)甲乙两名同学分别利用下图所示装置探究两种气体按不同比例混合后的漂白性。

试分析:

 

①在气体进入品红溶液之前,先将SO2和Cl2通过盛有浓硫酸装置的目的是:

②甲同学在实验过程中发现:

通气一段时间后,品红溶液几乎不褪色,其原因是:

,并写出其相应的离子方程式:

③乙同学在实验过程中发现:

通气一段时间后,品红溶液颜色随时间推移变得越来越浅,其原因是:

22、金属及其化合物在人类生活、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将一小块金属钠投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填序号)。

a.钠沉到水底b.钠熔成小球c.钠球四处游动d.溶液呈红色

(2)在钠、铝、铁三种金属元素中,其所形成氧化物种类最多的是,所形成的氧化物中适宜做耐火材料的是。

向盛有硫酸铝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氨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得到的胶状沉淀物因具有

性,可用于。

(3)取少量FeCl2溶液,按右图所示的操作,使其跟NaOH溶液反应。

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上述现象相关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向盛有氯化铁、氯化亚铁、氯化铜混合溶液的烧杯中加入铁粉和铜粉,

反应结束后,下列结果不可能出现的是

    。

A.有铜无铁B.有铁无铜  

C.铁、铜都有 D.铁、铜都无

23、已知:

氨在纯氧中燃烧可转化为无害的氮气,反应是4NH3+3O2

2N2+6H2O。

某小组同学用下图装置(夹持仪器略去)进行氨气与氧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实验。

ABC

(1)用装置A制纯净、干燥的NH3,其中碳酸盐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碱石灰的作用是

(2)将产生的氨气与过量的氧气通到装置B(催化剂为铂石棉)中,用酒精喷灯加热:

①氨催化氧化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待B装置中试管内气体变为红棕色,停止反应并立即关闭B中两个活塞。

将试管取下并倒置于盛满水的烧杯中,产生的现象是,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

(3)将过量的氧气与氨气分别从a、b两管进气口通入到装置C中,并在b管上端点燃氨气。

则两气体通入的先后顺序是,其理由是。

24、从固体混合物A出发可以发生如下框图所示的一系列变化.

 

G为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固体;溶液H的焰色反应呈紫色(透过蓝色的钴玻璃观察).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实验室中收集气体C,可选择下图装置中的________.

 

(2)操作②的名称是______.在操作②中所使用的玻璃仪器的名称是___________.

在得到固体D时必须进行洗涤、干燥等操作,洗涤固体D的目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反应④的离子方程式:

反应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实验室中,要获得干燥纯净的黄绿色气体F,可以将它通过如图中的装置,其中瓶Ⅰ中盛放的是__________,瓶Ⅱ中盛放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中必须吸收多余的气体F,以免污染空气.下图是实验室用NaOH溶液吸收气体F的装置,为防止产生倒吸现象,合理的装置是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