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652798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docx

《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docx

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

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

1.表示数量词

文言文中的数词,有时表示一个数量词,其特点是量词省略,或数词后置。

例如: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韩愈《马说》)“一食”中的“一”是一顿之义,量词“顿”省略。

②箱奁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孔雀东南飞》)“六七十”指六七十只,数字后置,并省略量词。

③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苏轼《赤壁赋》)“一”指一粒,量词“粒”省略。

④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

(《孙子兵法·谋攻》)“三”指三种情况,量词省略。

⑤方一沐,三握其发。

(韩愈《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一”为一次,“三”为三次,数量省略。

2.表示概数

有些数词只表示一个大约的数目,而并非表示确定的数目,是虚指而非实指。

例如:

①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木兰诗》)“十二”指军书多,非实指有十二卷。

②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柳宗元《愚溪诗序》)“二三”表示两三里左右。

③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各千计。

(蒲松龄《促织》)“百”“万”“千”均非指实数,都是指很多。

④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卫风"氓》)“三”指多年。

3.表示序数

有些数词含有第几之义,表示顺序。

例如: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一”指第一次,“三”指第三次。

②以孔子遇虎言之,圣人不能先知,六也。

(王充《知实》)“六”即第六。

4.表示两数相加

这种情况是用“有”将前后两个数连接起来,表示两数相加,有时量词省略。

例如:

①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

(李密《陈情表》)“四十有四”即四十四岁,“九十有六”即九十六岁。

②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诸葛亮《出师表》)“二十有一年”指二十一年。

③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勾践灭吴》)“亿有三千”即十万三千(亿:

十万)。

5.表示两数相乘有时两数连用,表示所指的数是两数相乘的积。

例如:

①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归有光《项脊轩志》)“三五”是指阴历十五。

②急走趋之,乃二八姝丽。

(蒲松龄《画皮》)“二八”即十六岁。

③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古诗十九首》)“三五”即农历十五,“四五”即农历二十。

6.表示一个分数

有时两数或连用,或用“之、无”等将两数隔开,表示几分之几,前一个数代表分母,后一个数代表分子。

例如:

①曩与吾祖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十无一”即十分之一,“十无二三”即十分之二三。

②然民之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过十之一二矣。

(洪亮吉《治平篇》)“十之一二”指十分之一二。

③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司马迁《陈涉世家》)“十六七”就是十分之六七。

④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十一”即十分之一。

7.“一”的特殊用法

“一”在文言文中十分活跃且具有多种意义,用法灵活,常用义项有“相同”“一样”“统一”“满”“全”“都”“整体”“一体”“专一”“竟、乃”等。

例如:

①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归有光《项脊轩志》)“一”是一体、整体之义。

②而或长烟一空。

(范仲淹《岳阳楼记》)“一”义为全。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荀子《劝学》)“一”指专一。

④六王毕,四海一。

(杜牧《阿房宫赋》)“一”即统一。

⑤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范仲淹《岳阳楼记》)“一”即满、全。

⑥一至此乎。

(《史记""滑稽列传》)“一”即竟、乃。

8.表示长度、重量

古代有些表示长度、重量的数词,常与量词融为一体,相当一个数量词。

常见的有:

咫(八寸)、仞(八尺或七尺)、寻(八尺)、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跬(半步,跨出一只脚)、常(两寻,十六尺)、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一亭(十里)、舍(三十里)、锱(六铢,一两的四分之一)、铢(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钟(六斛四斗)。

例如:

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荀子《劝学》)“跬”即半步。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欧阳修《伶官传序》)“忽微”在此形容极微小的事。

③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杜牧《阿房宫赋》)“锱铢”在此形容极其细小。

文言文中数词的理解,除了须联系上下文,把握语境,将其放到具体的语境去理解外,弄清其几种特殊的用法,能帮助我们准确的理解其意义。

文言阅读(史传类)重点词语归类

语文高考,文言文阅读所占的分数高,题型稳定。

这为文言文阅读复习提供了有利条件,应该充分加以利用。

多年以来,文言文阅读的文章题材都是人物传记,掌握好这类文章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能有助于学生读通读懂文言文。

现将这类重点词语归类如下,供同学们复习时参考。

1.表示官位升迁、任免类的词语

(1)辟:

征召。

例:

太祖辟为丞相掾,赐爵官内侯。

《三国志·魏书·王卫二刘傅传》

(2)迁:

升官。

例:

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朗,再迁为安乐太守。

《后汉书·陈王列传》

(3)拜:

任命,授给官职。

例:

同上。

(4)举:

举荐。

例:

举进士,并擢制科,调义兴尉。

《新唐书·裴崔卢李王严列传》

(5)擢:

提拔、选拔。

例:

同上。

(6)调:

调迁。

例:

同上。

(7)累迁:

多次提升。

例:

累迁吏部侍郎。

(2003年高考卷)

(8)徙:

改任。

例:

(杨绩)降长宁军节度使,徙知琢州。

《辽史·列传第二十七》

(9)拔:

提拔。

例:

朕拔卿于仇虏之中。

《贞观政要》

(10)除:

任命、授职。

例:

无何,复除宣徽史,知河阳。

《宋史·列传七十五》

(11)转:

改任。

例:

太祖敬纳其言,转幕府功曹。

《三国志·毛玠传》

(12)摄:

代理。

例:

请知古摄吏部尚书,知东都选事。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一)

(13)署:

委任、代理。

例:

署为府长流参军。

(1999年高考卷)

(14)典:

主管。

例:

玠尝为曹掾,与崔琰并典选举。

《三国志·毛玠传》

(15)知:

作某地的知县。

例:

(郭永)寻知大谷县。

(1996年高考卷)

(16)相:

作某国的丞相。

例:

且臣闻管仲相齐。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17)出:

由京城改地方官。

例:

韦仁约弹右仆射褚遂良,出为同州刺史。

(2000年京、皖、蒙春季高考卷)

(18)黜、谪、左迁、贬:

罢官、降官。

例:

黜仁约为清水令(2000年京、皖、蒙春季高考卷)。

1

2.表示有才能或因才能被看重(不重用)类的词语:

(1)以……称:

因为某些才能而被人称赞。

例:

(毛玠)少为县吏,以清公称。

《三国志·毛玠传》

(2)以……闻:

因为某些才能而闻名。

例:

无何,宰以卓异闻。

《促织》

(3)异:

认为才能奇特。

例:

太祖定荆州,闻其为张羡谋也,异之,辟为丞相掾主簿。

《三国志魏书·恒二陈徐卫卢传》

(4)见知:

被人所知。

例:

(田单)为临淄市掾,不见知。

(2001年高考卷)

3.表示才能遭嫉妒或受迫害类的词语。

(1)害:

嫉妒。

例:

冯敬之属尽害之。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短:

说某人的坏话。

例:

遭幸臣程元振、鱼朝恩短毁。

《新唐书·郭子仪列传》

(3)隙:

与某人有隔阂。

例:

融与郗虑有隙。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

(4)刺:

①指责。

例:

刺诸县短长。

(1996年高考卷)

②名片。

例:

刺入即出见之

(5)衔:

恨。

例:

遣吏部尚XX璟于门下过官,知古衔之。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七》

(6)疾:

憎恨、嫉忌。

例:

由是知名,而为州家所疾。

《三国志·吴书·刘繇太史慈士燮传》

(7)劾:

弹劾,揭发罪状。

例:

乃劾富民父子数人共杀女奴。

《资治通鉴·宋纪十五》

(8)贾祸:

招来祸患。

4.表示办案或犯罪遭审判类的词语。

(1)坐:

①因犯错而定罪。

②诉讼时在法官面前对质。

例:

滂坐系黄门北寺狱。

《后汉书·党锢列传》晋人使与邾大夫坐。

《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2)案(按):

考察、审问。

例:

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

(同上)

(3)论:

判罪。

例:

论守独石、内官弓胜田猎扰民。

《明史·列传第六十五》

(4)当:

定罪。

例:

顺等罪当死,勿论。

《明史·于谦传》

(5)狱:

案件。

例:

若水独疑之,留其狱数日不决。

《续资治通鉴》

(6)牒:

文书。

例:

俄有吏袖空牒窃印者。

(2001年京、皖、蒙春季高考卷)

5.表示要求辞官回家的词语。

(1)乞骸骨:

告病告老请求退休。

例:

莽上疏乞骸骨。

《汉书·王莽列传第六十九上》

(2)致仕:

请辞官回家。

例:

乾统初,(杨绩)乞致仕,不许。

《辽史·列传第二十七》

(3)归养:

回去奉养父母。

例:

独子无兄弟,归养。

《信陵君窃符救赵》

6.常见的古今异义:

(1)特征:

特别征召。

例:

大将军、三公并辟,又举敦朴,公车特征,起家拜少府,皆不就。

《后汉书·党锢列传》

(2)视事:

官员到职工作。

例:

嘉靖中,授句容知县。

始视事,恂恂若不能。

(2001年京、皖、蒙春季高考卷)

(3)故事:

按旧例。

例:

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

(1998年高考卷)

(4)下车:

官吏初到位。

例:

衡下车,治威严。

《张衡传》

(5)中外:

朝廷内外。

例:

帝虚己委居正,居正亦慨然以天下为己任,中外想望风采。

《明史·列传第一百一》

(6)横行:

纵横驰骋。

例:

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横行天下。

《三国志·魏书·王卫二刘傅传》

(7)首领:

脑袋,性命。

例:

得全首领以没,尚当追削官秩。

(1998年高考卷)

断句的基本方法:

1.弄通文意断句。

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

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

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2.利用对话标志断句。

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3.借助文言虚词断句。

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

句首发语词:

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句尾词:

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

其后面一般要断开。

疑问语气词:

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复句中的关联词:

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其它的如:

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前面要断开)。

4.找出动词,明确句意。

古汉语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

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区分出独立的句子,明确了语句的意思,从而正确断句。

比如2004年北京卷考题①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句中动词有“亡”“入”“吊”,因此可区分出两个句子。

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句中动词有“将”“归”“贺”,可区分出两个句子。

5.借助名词(代词)断句。

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谓宾,而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

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常见代词有:

吾、余(表示“我”),予、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

6.借助语法结构断句。

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

“……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7.利用总分关系断句。

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掌握了这个写法对断句很有帮助。

如《谋攻》的最后一段: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这显然是总说分承的写法了。

再如“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这显然是分说总承的写法了。

8.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文言中常有对偶句、排比句,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

例: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这一段文字之中,“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是对偶;“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是排比;“内”“外”是对照。

根据这样的语言特点,断句也就容易多了。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

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

例如:

“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觑。

”(王充《订鬼》)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9.利用对称句式。

解题时,注意古文讲究整齐对称、行文中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数和相同的结构的特点。

如“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句式工整,都为四字一句,据此可正确断句。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