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前三章总结.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65092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必修一前三章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前三章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前三章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前三章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前三章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必修一前三章总结.docx

《高中地理必修一前三章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必修一前三章总结.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必修一前三章总结.docx

高中地理必修一前三章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前三章总结

  篇一:

高中地理必修一到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到三总结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

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结构层次(略)可见宇宙:

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

稳定的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内部条件:

日地距离适中(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

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

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2特点:

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

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二: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外部结构:

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2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

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

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

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

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

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

  不偏。

(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

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约为。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

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

  四: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

  1)某时刻全球的情况:

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2)某地全年的情况:

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春分日和秋分日:

全球昼夜平分;

  4)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某时刻全球的情况:

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3)某地全年的情况: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

  3季节的形成和划分:

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例如我国传统的四季)、气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4五带的形成和划分:

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

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度-黄赤交角度数五:

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

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

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决定(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点。

  (4)判断昼夜长短:

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5)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

某纬度正午太阳高度=900-该纬度与直射点的纬度差(纬距)。

六:

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

两地地方时差=经度差×4分钟,东加西减.

  2区时:

确定两地所在时区,计算两地区时相差多少个小时,东加西减。

T1一T2=N1一N2东时区为正,西时区为负),T为区时,N为时区序号。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

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2)某地全年的情况:

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春分日和秋分日:

全球昼夜平分;

  4)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某时刻全球的情况:

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3)某地全年的情况: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

  3季节的形成和划分:

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例如我国传统的四季)、气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4五带的形成和划分:

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

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度-黄赤交角度数五:

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

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

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决定(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

  18点。

  (4)判断昼夜长短:

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5)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

某纬度正午太阳高度=900-该纬度与直射点的纬度差(纬距)。

六:

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

两地地方时差=经度差×4分钟,东加西减.

  2区时:

确定两地所在时区,计算两地区时相差多少个小时,东加西减。

T1一T2=N1一N2东时区为正,西时区为负),T为区时,N为时区序号。

  高中地理必修一到三总结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

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结构层次(略)可见宇宙:

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

稳定的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内部条件:

日地距离适中(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

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

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2特点:

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

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

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焦/cm2.分。

二: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外部结构:

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2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

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

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

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

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

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

  不偏。

(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

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约为。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

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

  四: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

  1)某时刻全球的情况:

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2)某地全年的情况:

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春分日和秋分日:

全球昼夜平分;

  4)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某时刻全球的情况:

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3)某地全年的情况: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

  3季节的形成和划分:

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例如我国传统的四季)、气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4五带的形成和划分:

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

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度-黄赤交角度数五:

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

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

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决定(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点。

  (4)判断昼夜长短:

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5)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

某纬度正午太阳高度=900-该纬度与直射点的纬度差(纬距)。

六:

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

两地地方时差=经度差×4分钟,东加西减.

  2区时:

确定两地所在时区,计算两地区时相差多少个小时,东加西减。

T1一T2=N1一N2东时区为正,西时区为负),T为区时,N为时区序号。

(3地方时与区时的关系:

区时=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4国际日期变更线:

为避免地球上日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