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48473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1.0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第六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第六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第六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第六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六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docx

《第六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六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docx

第六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

第一讲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考纲要求] 1.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1.城市的起源

(1)基本前提:

农业生产的发展,剩余农产品的出现。

(2)促进因素:

社会分工,特别是手工业同农业的分工以及商业的出现。

2.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

阶段划分

特点

工业革命前

数量少、规模较小、功能较单一

工业革命后

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功能扩展

“二战”后

城市发展迅速,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带出现,出现了“科学城”“大学城”和旅游城市等专业化城市

[温馨提示] 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尼罗河谷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印度河谷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中美洲。

主要条件是这些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农业发达。

二、城市化及其特点

1.城市化

(1)概念:

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城市化的表现有哪些?

提示:

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数量增加及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提示: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当代世界城市化的特点

(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2)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加大。

①发展中国家:

城市化主要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移动。

②发达国家:

出现了郊区化和逆城市化。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有利影响

积极引导和推动合理有序的城市化,是实现合理用地、节约用地及保护耕地的基本措施和有效途径。

2.不利影响

(2)社会问题:

环境污染、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等。

城市化的进程

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1.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特点

原因

起步早

产业革命早

水平高

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力大大提高,大量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

一些大城市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①市中心的居住环境恶化,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②交通条件改善,城市边缘地带发展快,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2.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特点

原因

起步晚,发展快

二战后,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快

总体水平低,且不平衡

亚非国家水平低;乡村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城市化进程落后于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

南美洲国家水平高;城市化水平超过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

城市发展不合理

①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涌入,城市的压力增大;②工业生产和城市拓展对生态造成破坏;③中小城市发展缓慢

城市化进程不同阶段的判读方法

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时间

19世纪~20世纪

20世纪50年代~70年代

20世纪70年代~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

以后表现

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

人口由市区迁往郊区

人口由市区迁往农村和小城镇

人口迁回市区

成因

城市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

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

开发中心区,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 

图解

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

从城市化进程来看,郊区城市化是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而逆城市化则出现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从距离上看,郊区城市化是居民和企业迁往郊区,逆城市化是居民及工商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或小城镇;从城市自身发展上看,郊区城市化使城市面积扩大,人口增多,逆城市化使整个大城市人口减少。

考点

常考题型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以城市化进程表格数据图、坐标图考查城市化的地区差异及发展条件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综合探究城市化发展的新路子及其意义

[例1] (2013·四川高考)下表是我国不同时期的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统计表。

据表回答

(1)~

(2)题。

时期(年)

1985~1990

1990~2000

2000~2011

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

6.49

5.72

6.22

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

3.77

4.28

3.79

(1)1985~2011年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总体变化趋势为(  )

A.先增后减        B.先减后增

C.不断增加D.逐渐减少

(2)据上表并结合相关知识可以判断,1985年以来我国(  )

A.城市新增用地以商业用地为主

B.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增长

C.城市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

D.农业用地面积有所减少

[思维流程]

[答案] 

(1)C 

(2)D

请完成课堂对点练习题组一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

2.城市化对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

产生的问题

表现形式

环境质量下降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光污染、辐射污染

城市交通问题

交通堵塞,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交通事故频繁;公共交通发展缓慢;停车场紧张

城市住宅问题

居住环境差;住宅质量低劣、设备缺少、住房破损;房价昂贵、空房率上升;出现贫民窟

城市社会问题

就业困难、失业现象严重;贫困问题,特别是失业者、技术过时者和缺乏充分教育的群体增加;老年人问题(人口老龄化);内城经济衰退

3.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

(2)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对城市功能进行合理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

考点

常考题型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联系现实生活热点(如城市热岛、城市内涝等)考查城市化带来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例2] (2012·福建高考)下图中四条折线示意中国、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

读图完成

(1)~

(2)题。

(1)图中代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折线是(  )

A.甲         B.乙

C.丙D.丁

(2)2000年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提高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B.工业产值的比重持续增大

C.城市环境趋于恶化

D.城市中心区人口不断增多

[思维流程]

第一步:

审材料,获取关键信息

第二步:

用方法,快速锁定答案

(1)题用直选法,由图中信息可知丁符合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2)题用排除法,合理城市化会带来环境质量的改善,C项错误。

发达国家城市化处于高级阶段,出现逆城市化和郊区城市化,人口向农村和郊区迁移,D项错误。

目前发达国家是第三产业比重不断增大,第二产业比重不断下降,故B项错误。

[答案] 

(1)D 

(2)A

请完成课堂对点练习题组二

读图析图能力(十二)——城市化进程图的判读

城市化进程示意图是通过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征描述,展示城市发展形成过程的图示,主要考查同一地区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及不同地区城市化的差异。

[熟知典型图示]

图1 城市人口比重变化统计图

图2 某区域城镇发展过程示意图

图3 某城市群发展示意图(阴影表示城区范围)

图4 某城市不同时期人口密度变化示意图

图5 城市扩展和人口流动方向示意图(阴影表示城区范围,箭头表示人口流动方向)

 

 

 

[掌握判读技巧]

城市化进程图(如图1)反映某地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判读曲线图时注意根据转折点划分阶段,借用数学的斜率判断城市化速度的快慢,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分析其原因。

区域城镇发展过程示意图,综合反映该区域城镇各要素的发展变化。

判读时要从用地规模、城镇等级、数量、交通线路、功能区分布等方面找出其发展变化,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这类图示一般设置三类问题:

一类是判断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从图中直接判断城市化的特点,一般从四个方面分析:

注意观察城市面积,即城市规模的变化(如图2、图3);注意观察城市数量的变化;注意结合图例等信息,观察城市人口的变化(如图1);是否形成城市带等(如图3)。

二类是判断城市化进程及阶段。

根据图示中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体现出的一些明显的特征,可以判断城市化的阶段及进程。

根据人口密度的变化,判断城市化进程,如图4中城市化进程为a-c-d-b。

根据城市人口比重,判断城市化阶段,如图1中E到F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下降,可判断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三类是判断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城市化存在地区差异,要把握不同地区的特征进行判断,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化水平高,发展速度慢;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发展速度快。

[应用“读图规范”]

[典例]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和必然结果。

下图是某地区A、B两个城市化发展过程示意图。

分析A、B城市发展演变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l)指出阶段Ⅱ中,A、B城市化处于什么阶段?

(2)分析阶段Ⅲ中,A、B城市化的特点。

第一步:

读图名,知图类

该例题中的图名镶嵌在题干中,是“某地区A、B两个城市化发展过程示意图”。

该题图示包括两层,上层为面状示意图,下层为坐标统计图,这也是城市化进程示意图最典型的两类图示。

第二步:

析图例,看点线

本题未涉及图例,但是点线面的信息变化比较复杂。

在上面的示意图中,城区的变化体现在三个方面:

A、B两城面积均不断增大;城区沿河流扩展;两城区连成一片。

下面统计图显示城市中心人口密度的变化,两城区均呈现市中心人口密度逐渐减少,郊区人口密度不断增大,因此推断城市人口由市中心向郊区迁移。

第三步:

联题目,抓关键

问题设置主要集中在对阶段Ⅱ、Ⅲ的考查上,抓住关键词是“阶段”“特点”。

第Ⅰ阶段,分别在河流入海口处、干支流交汇处形成A、B城市,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多。

第Ⅱ阶段出现人口由市中心流向郊区,导致城区面积进一步扩大,出现郊区城市化。

第Ⅲ阶段,两城市连成一片,形成大城市带。

第四步:

析原理,找方法

考查城市化的进程和表现,关键是抓住“城市化的表现”“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化的表现在三个方面:

城市面积的扩展、城市人口增多、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大,本题所应用到的就是城市面积的扩大。

城市化的进程有三个阶段:

初期阶段、加速阶段(出现郊区城市化)、成熟阶段(出现逆城市化、城市带),本题图示正好对应这三个阶段。

第五步:

组答案,防失误

本题组织答案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地理术语的规范性,第

(1)题既不要答成“逆城市化”,也不能用非城市用语,随意描述。

二是信息提取完整,答案组织全面,第

(2)题要注意从三个方面描述此时城市化特点。

答案:

(1)郊区城市化。

(2)城市沿河流延伸;城市面积不断扩大;A、B两城市相连,形成城市带。

(2014·淄博模拟)下图为城市发展阶段及人口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

(1)~

(2)题。

(1)如图所示,城市的发展阶段一般为(  )

A.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B.再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城市化

C.城市化—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再城市化

D.郊区城市化—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解析:

选A 图中显示,第一阶段郊外地区人口减少、中心城市人口增加,则为城市化阶段;第二阶段中心城市人口增加趋缓,同时郊外地区人口增加较多,则是郊区城市化阶段;第三阶段中心城市人口持续减少、都市圈整体人口减少,则为逆城市化阶段;最后,中心城市人口又逐渐增加,为再城市化阶段。

(2)中心城市人口处在最低值的阶段是(  )

A.城市化       B.郊区化

C.逆城市化D.再城市化

解析:

选C 图中中心城市曲线与0坐标的有两个交点,其中右侧一个交点是人口处在最低值的阶段,此时中心城市人口持续减少、整个都市圈人口还在减少,说明处于逆城市化阶段。

[课堂对点练习]

题组一 城市化的进程

(2012·浙江高考)美国东北部大城市带(亦称波士华城市带)是世界上形成最早,发育最为成熟的大城市带。

下图为1970~2008年波士华城市带五个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率变化和城市带人口增长率曲线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波士华城市带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Ⅰ阶段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减少,出现逆城市化

B.Ⅲ阶段与Ⅱ阶段相比,波士顿市的中心城区人口增多

C.Ⅳ阶段后,各中心城区人口负增长状况得到有效抑制

D.Ⅳ到Ⅴ阶段,巴尔的摩市的人口逐渐向中心城区集聚

解析:

选A 从图中可以看出,Ⅰ阶段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都出现负增长,表明人口减少,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A正确;Ⅲ阶段与Ⅱ阶段相比,波士顿市中心城区人口呈减少趋势,B错误;Ⅳ阶段后,费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率由正转负,说明其中心城区人口数量减少,C错误;从Ⅳ到Ⅴ阶段,巴尔的摩市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率大致由-0.8%变为-0.3%,只能说明巴尔的摩市中心城区人口迁出的数量变小,而不是人口逐渐向中心城区集聚。

2.影响Ⅳ~Ⅴ阶段波士华城市带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交通状况        B.产业结构

C.人口政策D.自然环境

解析:

选B 波士华城市带作为世界最为成熟的大城市带,交通已比较完善,A错误;波士华城市带前期由于污染严重,人口向外迁移,之后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环境质量得到改善,人口逐渐回流,B正确;美国人口政策在1970~2008年没有发生大的变化,C错误;波士华城市带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变化主要是人文因素,而不会是自然环境,D错误。

3.(2013·江苏高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江苏将城镇空间结构调整为“一带两轴,三圈一极”(沿江城市带、沿海城镇轴和沿东陇海城镇轴,南京都市圈、徐州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和淮安增长极),以强化城镇空间集聚效应。

材料二 图1是2011年江苏城镇化水平分布和空间结构规划示意图,图2是江苏不同地区城镇化水平变化图。

图1

图2

(1)江苏省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的差异是________________,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苏中、苏北地区相比,苏南地区城镇化进程特点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

(3)在沿江城市带,苏锡常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相比,最主要的有利区位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在苏北地区,规划淮安增长极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江苏城镇化今后应从强调数量和速度转变为强调________,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江苏实施差别化的城镇化发展战略。

请将适宜的城镇化发展策略序号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苏南地区______苏中地区________苏北地区________。

①强化人口向城镇轴和都市圈集聚,以大城市带动区域发展

②以人口就地转移为主,建成城乡一体化城市带

③引导人口本地城镇化,提升融入长三角核心地区的能力

解析:

本题考查城镇化的差异和发展特点、区域经济发展的区位条件、区域发展方向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1)题,读图即可看出江苏省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布差异,城镇化水平主要由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

(2)题,城镇化进程特点可以从起步早晚、速度快慢、水平高低等角度分析。

第(3)题,优势条件主要从受上海市的影响角度分析。

规划淮安增长极可以带动苏北地区的发展。

第(4)题,城镇化不能只追求数量和速度,更要注重质量,发展过程中还要注意区域的协调发展。

第(5)题,不同区域的城镇化发展要立足本区域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发展策略,结合三个选项所述的发展策略,即可进行匹配。

答案:

(1)由南向北逐步降低(南高北低)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

(2)起点高(起步早);速度快;水平高

(3)受上海辐射作用大(距离上海近) 引领苏北腹地的发展(带动苏北地区发展)

(4)质量(内涵发展) 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强完善各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保障设施;提升宜居水平)

(5)② ③ ①

题组二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2012·天津高考)读城市水循环示意图,采用“可呼吸地面”之后,下图中四个环节的变化符合实际的是(  )

在城镇建设中,提倡用透水材料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

A.a增加B.b增加

C.c减少D.d减少

解析:

选B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水循环的构成环节a、b、c、d分别表示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蒸发。

使用透水材料铺设地面后,将直接导致下渗增加,进而使地下径流增加,而地表径流会减少;由于地表径流的下渗增加,地表土壤层的持水量增大,从长期来看,蒸发量可能会增大。

综上可知,选项B正确。

(2011·江苏高考改编)下图为同一降水过程形成的自然状态的洪水过程线、自然状态的地下径流过程线、城市化后的洪水过程线和修建水库后的洪水过程线示意图。

读图回答5~6题。

5.城市化后的洪水过程线是(  )

A.①B.②

C.③D.④

6.防治城市内涝的措施有(  )

①兴建污水处理厂 ②疏浚河道 ③加强道路建设 ④完善排水系统

A.①②B.②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

5.A 6.C 第5题,由题图可以看出,①是城市化后的洪水过程线(因为城市硬化路面多,下渗少,导致洪峰提前);②是自然状态下的洪水过程线;③是修建水库后,受到水库调节的洪水过程线;④是自然状态下的地下径流过程线。

第6题,防治城市内涝,可以采用疏浚河道、完善排水系统等措施,提高城市地表水的泄流速度。

[课时跟踪检测]

(限时40分钟 满分100分)

说明:

标“★”题有一定难度,请同学们慎思慎做,教师重点选讲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2014·北京东城区联考)下图示意我国某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三个阶段。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直接表现出来的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是(  )

A.城市人口数量增大

B.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C.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变大

D.城市交通网日益完善

2.从Ⅱ阶段到Ⅲ阶段,该城市生产企业大部分由城区迁移到郊区,原因有(  )

①城区用地紧张,地价上涨 ②城区交通拥堵 ③城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④郊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A.①②B.①②③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解析:

1.B 2.D 第1题,图中直接表现出来的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是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第2题,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区用地紧张,地价上涨、城区交通拥堵、城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郊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所以城市生产企业大部分由城区迁移到郊区。

(2014·太原诊断)下图示为我国两省区1965年至2011年城市人口比重变化情况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辽宁、广东城市化差异及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辽宁省早期城市化水平高,是因其起步早,并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

B.辽宁省后期城市化发展缓慢,是因其经济衰退,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减小

C.广东省城市化起步晚,是因其自然条件差,自然灾害频发,工业化水平落后

D.广东省城市化水平后来居上,主要得益于外资企业的建立和工业化的迅猛发展

解析:

选D 广东省城市化水平后来居上,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后外资企业的建立和工业化的迅猛发展。

辽宁省早期城市化水平高,是因其起步早,但并未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辽宁省后期城市化发展缓慢,但城市人口数量并没有减小;广东省自然条件优越。

4.目前制约两省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是(  )

A.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足

B.城市基础设施落后

C.国家严格的户籍制度

D.区域资源与能源短缺

解析:

选D 制约两省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是区域资源与能源短缺,广东本地资源和能源短缺,而辽宁由于资源和能源开发时间过长,区域资源和能源也出现短缺现象。

辽宁剩余劳动力充足;广东城市基础设施完善;户籍制度不是制约两省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

(2014·石家庄联考)2011年6月8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公布。

《规划》确立了我国未来国土空间开发的主要目标和战略格局,构建“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市化战略格局,即以东西向的陆桥通道和长江通道为横轴,以南北向的三大铁路通道为纵轴,以主要的城市群为支撑,以轴线上其他城市化地区和城市为重要组成的城市化战略格局。

读我国超大城市群和城镇密集区分布图,回答5~6题。

5.在“两横三纵”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中,超大城市群和城镇密集区最少的通道是(  )

A.沿海通道B.长江通道

C.京广通道D.包昆通道

解析:

选D 超大城市群和城镇密集区最少的通道是包昆通道。

6.构建“两横三纵”的城市化战略格局的意义不包括(  )

A.优化东部沿海城市群布局

B.使中西部城市化水平超过东部沿海

C.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

D.使东中西部城市化格局日趋合理

解析:

选B 构建“两横三纵”的城市化战略格局的意义不包括使中西部城市化水平超过东部沿海。

(2014·德州模拟)标准值是指一个国家某数据与世界平均水平之差的标准化数值。

读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演变路径及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图,完成7~8题。

★7.关于我国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1965~2005年间,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提升

B.1975~2005年间,城市化进程慢于世界平均水平

C.1985~1995年间,城市化进程快于经济发展

D.1995~2005年间,城市化进程快于经济发展

解析:

选D 纵坐标代表城市化进程速度,横坐标代表经济发展速度。

1975~2005年间,我国城市化水平标准值增大,说明我国城市化进程快于世界平均水平;曲线斜率显示,1985~1995年间城市化进程慢于经济发展,1995~2005年间城市化进程快于经济发展。

★8.我国城市化属于图中的(  )

A.Ⅰ型B.Ⅱ型

C.Ⅲ型D.Ⅳ型

解析:

选C 目前我国的人均GDP比较小,城市化水平也较低,所以处于Ⅲ型。

(2014·济宁模拟)下图为我国某大城市离心力示意图。

读图,完成9~10题。

9.图中甲、乙、丙所示内容排列正确的是(  )

A.甲——地价上涨;乙——交通拥挤;丙——各类产业迁出

B.甲——交通拥挤;乙——地价上涨;丙——各类产业迁出

C.甲——各类产业迁出;乙——交通拥挤;丙——地价上涨

D.甲——地价上涨;乙——各类产业迁出;丙——交通拥挤

解析:

选B 城市土地供应紧张势必导致地价上涨;城市生活成本提高、生活质量下降,将使一部分人口和企业迁离城市。

10.图示现象可能导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