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考复习提纲2doc.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647626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7.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会考复习提纲2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会考复习提纲2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会考复习提纲2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会考复习提纲2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会考复习提纲2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会考复习提纲2doc.docx

《会考复习提纲2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会考复习提纲2doc.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会考复习提纲2doc.docx

会考复习提纲2doc

江苏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必修班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

第一部分《经济生活》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A)商品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

%1含义:

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1基本属性:

使用价值;价值

2、货币的含义及本质

%1含义:

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所以说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本质:

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

含义:

货币具有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原因:

货币本身有价值。

形式:

观念上的货币。

%1流通手段:

含义:

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形式:

现实的货币。

商品流通: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公式是W-G-Wo

4、纸币

%1含义:

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国家能决定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或者纸币代表的价值)。

%1优点:

制作成本低,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磨损减少贵金属的无形流失。

%1发行规律:

发行量要以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过多易导致通货膨胀,过少易导致通货紧缩。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

1、信用卡

含义:

信用卡是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功能:

信用卡可以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

2、外汇:

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3、汇率:

又称汇价,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外币升值;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外币贬值)。

某种货币升值后,按外币计算的商品出曰价格相应提高,削弱了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另一方面使进口商品价格降低,大家都愿买进口货而不愿买本国货,造成本国货在内销上的困难。

同时货币升值还会使外汇储备受到损失,使外汇储备折成的本国货币相应减少了。

4、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A、在社会主义社会里,金钱依然是一般等价物,是社会财富的象征,人们的生活、生产离不开金钱;B、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三、影响价格的因素

1、供求影响价格

气候、时间、地域、生产、宗教信仰、习俗等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卖方市场(卖方起主导作用,处于有利地位)。

供过于求,价格降低——买方市场(买方起主导作用,处于有利地位)。

2、价值决定价格

%1价值与价格的关系: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1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意义

企业无论是用高于或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商品,都只能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出售。

因此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处于不利地位;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I'可,则处于有利地位。

这就促使商品生产者努力缩短生产商品所用的个别劳动时间,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

4、价值规律

%1基本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等价交换中的“等价”是指两种商品的价值量相等。

%1表现形式:

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四、价格变动的影响

1、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1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1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1在替代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一种商品价格下降,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在互补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会引起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随之增加。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调节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五、消费及其类型

1、影响消费的因素

%1最主要的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水平。

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

%1其他因素有商品的性能、质量、外观、包装、广告、购买方式、服务态度、家庭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等等。

2、不同的消费类型

按产品类型分,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按交易方式分,可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按消费目的分,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最基本的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3、消费结构,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它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不同的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

%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消费行为受到别人评价的影响,受别人行为的带动。

)一一要做具体分析,盲目从众不可取。

%1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消费行为喜欢追求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效果。

)——有时可以推动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出现,但展示个性要考虑社会的认可,还要考虑代价。

%1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消费行为出于向上看齐、人无我有的炫耀心理。

)——是不健康的。

%1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消费行为讲究实惠,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商品。

)——是一种理智的消费。

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过于节俭不可取)

%1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避免跟风随大流,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消费)

%1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绿色消费的含义:

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其核心是可持续消费。

%1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二单元

一、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A生产决定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B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

a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b消费所形成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c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d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2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的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国际地位

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1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股份制(主要实现形式)和股份合作制等。

%1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体现二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2、非公有制经济

%1地位: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和意义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适合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

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公司的经营

1、企业企业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经济组织。

2、公司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

公司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共同出资、并由股份形式构成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3、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

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四、新时代的劳动者

1、劳动的意义

劳动是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

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是个人谋生的手段。

2、就业的作用

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使社会生产顺利地运转。

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

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1树立自主择业观。

②树立职业平等观。

③树立竞争就业观。

④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4、劳动者的权利

%1劳动者权利的内容:

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法律规定的其它权利。

%1劳动者权利的维护——维权基础:

自觉履行劳动义务;

维权依据:

依法签订劳动合同;

维权途径:

法律。

劳动者要增强自己的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

五、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

1、储蓄存款的种类:

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

2、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是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

我国商业银行以国有独资银行和国家控股银行为主体,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存款业务——基础业务、

贷款业务——主体业务,是商业银行营利的主要来源、

结算业务。

六、股票、债券和保险

1、股票——高风险、高收益同在

股票投资的特点:

出资不可返还性、可流通性。

2、债券——稳健的投资

%1含义:

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

%1性质:

债务证书。

%1类型

区别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公司债券

发行主体国家(各级政府)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公司(企业)

风险情况风险最小安全性较政府低,比公司风险最大

流通情况

券最强

债券

较强

收益情况比同期银行存款利率略高,低于其他债高于政府债券,低于公司收益最高

3、保险一规避风险的投资

%1含义:

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

%1类型:

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

人身保险以人的寿命和身体为保险对象。

财产保险以财产及其有关利益为保险对象。

第三单元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

1、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方式

%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1实行按劳分配必然性:

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物质基础——生产力发展水平;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3、非按劳分配方式

%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在扣除成本和税款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

%1按生产要素分配。

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

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二、财政收入与支出

1、财政收入

%1含义:

是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

%1形式:

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

2、财政支出

%1含义:

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

%1形式:

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

3、财政收支平衡与财政赤字

财政收支平衡:

收入〉支出,略有节余;收入V支出,略有赤字;收入=支出(是指当年的情况)。

三、财政巨大作用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四、税收及其种类

1、税收是国家为实现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税收的基本特征

%1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

%1三者紧密联系不可分:

无偿性要求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强制性和无偿性乂决定了固定性。

五、依法纳税

1、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税收是国家实现职能的物质基础,有国必有税。

%1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具有一致性。

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

%1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

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项服务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自觉依法纳

税。

第四单元

一、市场配置资源

1、市场配置资源的积极作用

%1在经济生活中,市场能够及时、灵活的反映市场供求的变化,传递市场供求的信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1市场利用利益杠杆、市场竞争,调动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的积极性,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因此说市场是调节资源配置的有效形式。

2、规范市场秩序的措施

%1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重要性——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措施——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大力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1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规范,又能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1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应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3、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市场不能调节的领域:

市场解决不了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市场能够调节,但不让它调节的领域:

枪支弹药及危险品、麻醉品等不能让市场来调节。

%1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弊端。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基本标志——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

%1根本目标—共同富裕

%1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2、宏观调控

%1含义:

是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1目标:

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平衡国际收支、增加就业。

%1手段:

经济手段(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最常见的经济手段。

财政政策包括税收、财政收支政策等手段;货币政策包括利率、货币供应量、信贷等手段。

法律手段(国家通过制定和应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必要的行政手段(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调节经济的手段。

)国家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1、全面小康的经济新要求

%1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2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基本形成。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城镇人口的比重明显增加。

%1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社会就业更加充分。

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建立。

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1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1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与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一样,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的更快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实现现代化;相对落后的地区,则要奋起直追,加快发展。

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1第一要义一一发展

%1核心——以人为本

%1基本要求一一全面协调可持续

%1根本方法一一统筹兼顾

2、如何促进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1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1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五、面对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最主要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3、经济全球化的有利影响:

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不利影响):

经济全球化扩大了世界各国的贫富差距;经济全球化导致风险全球化,加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威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

六、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1、WTO的作用:

组织多边贸易谈判、制定贸易基本原则和协定、提供解决贸易争端的场所。

2、WTO的基本原则:

非歧视原则(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一最重要的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原则与公平贸易原则、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等。

3、要全面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必须坚持“引近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基本战略)o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第二部分《政治生活》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1、国家的含义及根本属性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本质上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2、我国国家性质:

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

人民当家作主。

3、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

广泛性(表现在:

民主主体和民主权利的广泛性);真实性(表现在:

有制度、有法律、物质保障和人民利益日益充分实现上)

4、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政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政治自由(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监督权(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控告权)

政治性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遵守宪法和法律

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5、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坚持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6、公民积极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的意义

公民积极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切实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不断改善公共管理,创建文明祥和的新社区;有力促进政府机关的廉政建设。

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1、民主选举

直接选举——使每一个选民都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选择自己最信赖的当家人。

缺点:

成本较高,组织技术难度大。

间接选举——适合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

缺点:

使选民与侯选人之间的联系受到一定的阻隔。

等额选举——可以比较充分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

缺点:

限制了选民的自由选择,积极性受到影响。

差额选举——提供选择的余地,被选举人形成相应的竞争,有助选民了解候选人。

缺点:

易导致虚假宣传、金钱交易

公民要珍惜自己的选举权——是否积极参加选举,认真行使这一权利,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

怎样行使选举权,如何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的体现,也是表明公民政治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

2、民主决策

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

3、民主管理

在农村,我国的基层民主自治组织一一村委会

在城市,我国的基层民主自治组织一一居委会

(不是国家机关,是基层民主自治组织)

4、民主监督

(1)民主监督的方式:

通过信访举报制度;通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通过舆论监督制度;监督听证明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民主监督的新形式,新方法)

(2)正确行使监督权

负责地实行民主监督,公民要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的监督权。

负责地实行民主监督,公民要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遵守法律,依照规则和程序办事。

负责地实行民主监督,公民行使监督权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如实反映情况,不得捏造或者歪

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负责地实行民主监督,公民不得以举报为名制造事端,干扰检察机关的正常工作,不能围堵冲击国家机关,拦截公务车辆。

第二单元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第三课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1、我国政府担负的主要职能

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打击、惩治犯罪,保护国家或公民的权益)。

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

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组织科教文卫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公共基础、文化、卫生设施的建设,医疗、社保、计生,自然环境保护等)

2、我国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

对人民负责的具体要求: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3、我国政府部门为公民的求助或投诉提供服务

开设热线电话(公开市长、区长等专线电话和各行政职能部门的热线电话。

);

设立信访部门(政府接收群众来信,接待群众来访。

);

发展电子政务(政府通过网站提供网上办事项目,随时接收市民通过网络传来的信息。

);

依法建立行政仲裁、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这是国家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的法律途径。

第四课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

1、行政监督体系:

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社会与公民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

2、依靠民主和法制,加强对政府权力的监督

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

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这个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

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就要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使人民能够真正约束掌权者的行为。

加强法制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就要实现国家政治生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掌权者办事具有可遵循的统一规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