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锡惠公园作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645235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0.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游锡惠公园作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游锡惠公园作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游锡惠公园作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游锡惠公园作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游锡惠公园作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游锡惠公园作文.docx

《游锡惠公园作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游锡惠公园作文.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游锡惠公园作文.docx

游锡惠公园作文

游锡惠公园作文

【篇一:

春游公园】

春游公园

绿,一种生命的颜色;美,一种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色彩;生,一种到处充满的活泼。

这就是美丽的天使——春风送来的。

徐徐的春风把我带到了一个人间仙境——公园。

两扇古铜色的大门显得庄重文雅,门旁有两头大狮子威武镇静地坐着,仿佛日夜守卫着公园。

刚跨进大门,一阵阵沁人心脾的花香扑鼻而来,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个长方形大花坛。

花坛里长着有刺的玫瑰枝上出现了红色的花蕾,有些都要绽开了。

还有太阳花,开得更鲜艳,有的粉红,有的朱红,还有的金黄色,花瓣周围镶着红的边儿,像点点繁星,竞相开放。

蜜蜂“嗡嗡”地飞来采蜜,蝴蝶拖着长裙在花坛里舞蹈。

花坛边柳条儿随风飘动,犹如一位美女在梳理飘逸的头发;又如朝气蓬勃的少年手执彩带,翩翩起舞。

我们沿着羊肠小道拾级而上,来到了望景楼,举目眺望,楼南檐角飞翔,仿佛振翅欲飞的燕雀。

楼西是一池荷塘,荷叶碧绿碧绿的,层层叠叠地倒伏着。

看着这些荷叶,我仿佛看见不久的将来,粉红的荷花临风飘举,对每一位顾客都报以热情的微笑。

楼东是硕大的草坪,冬末,半黄半绿的细草更像一块毛茸茸的地毯。

楼北是一个清澈见底的“石鹤池”。

池里的仙鹤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有的要展翅欲飞,有的在低头戏水,有的像在引吭高歌,有的则在回头遥望,轻轻梳理着自己洁白的羽毛。

在“石鹤池“的右边,有两条披着金装的石龙,张大着嘴,挥舞前爪,仿佛在争夺中间的龙珠。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双龙戏珠”吧!

啊,家乡的公园,您是家乡的一颗灿烂明珠,您像一幅绚丽多姿的图画,正描绘着祖国美好的明天!

【篇二:

第七讲写游记】

四年级第七讲写游记

班级姓名

一、什么是游记游记既是文学体裁名也是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

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有趣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游记可以分为很多种。

以记录行程为主的是记叙型游记;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是抒情型游记;以描绘景物、景观为主的是写景型游记;通过游记来说明一个道理的,是说理型游记。

但是,不论哪一种游记,都是通过对自然风光、风景名胜、城市景观、景观中的人与事进行描绘,来达到记事、抒情、说理等目的。

所以写作游记时,一定要具备“游”的记录,没有“游”,也就不会有“游记”。

二、游记的写法

(一)按游览的顺序描写景物。

写作时,要在认真观察和记忆游览的景物的基础上,按照见到景物的次序,来所写看到的景物。

这样才能做到条理清楚、自然、明白,不致于杂乱。

观察景物,通常有两种方法。

一种就是定点观察。

如站在公园某一角,对公园进行由远及近的观察。

又如我们登上塔顶,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对塔下景物进行观察。

二就是移动观察,它又叫移步换位法。

就是随着脚步的移动变换位置,一处一处地进行观察。

选好了观察点,就是确定好了写的顺序。

如课文《参观人民大会堂》,按作者参观的顺序,依次写了五处的景物。

先写大会堂正门的国徽和柱子,其次写中央大厅的天花板和地面,接着写大礼堂,然后写宴会厅和会议厅。

这样,就有条理有重点地写下了作者在大会堂所看到的景物。

(二)抓住游览重点,详写过程。

一次参观游览活动,看到的景物很多,我们不能记“流水帐”。

要把看到的景物中印象较深的写下来,其余地可以写得简略些。

我们在一边参观游览,一边要抓装物的特点,进行仔细观察。

比方说,我们要写游览看到的景物为主的记叙文,写作的重点就是把看到的景物重点写下来。

对于我们看到的特别好的景物,我们要进行具体地描写,突出重点。

对于重点的景物,要注意详细描写出它们的位置、大孝动态、静态、颜色等。

如我们写“菊花”,颜色就有“红的如枫叶、白的如冰霜、黄的如麦穗”等等,菊花的形状就有像“小姑娘的卷发,毛茸茸的小鸡,绣球”等等。

我们要把过程写详细、具体,做到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写出来的文章才能突出重点,清楚明白,才能写出游览的意义,才有教育意义。

(三)略写前后,情、理、景相结合。

我们在写游览记时,应把开头和结尾写得简略些。

开头要交待清楚时间、地点和人物。

如《游善卷洞》的开头“我的故乡江苏宜兴有一处著名的游览胜地——善卷洞”。

结尾应用议论或抒情的方式写下自己的感

受。

如《天然动物园漫游记》的结尾写道“?

哈哈……?

我们在欢笑声中结束了这次愉快的野游。

朱库米天然动物园行的乐趣是无穷的,无怪乎世界各地前去游览的人络绎不绝”。

这样,写的文章有头有尾,读起来给人一个完整的印象。

我们要把感情融化于景物中,写出真意。

写作时,我们要倾注自己的思想感情。

还有,我们在写景的同时,或探索人生真谛,或谈论思想问题,治学精神,使读者在领略自然风景的同时,受到启迪和教育游记,是小学生感到最难写的一类作文,因为随着游程的行进,耳闻目睹的情景不胜枚举,很难将材料组织得当,往往写成流水账。

如何将自己的游程清清楚楚、有详有略的记叙?

如何避免将游记写成景点介绍?

最让大家头疼的是旅游涉及的时间长,景点多,如何才能写得不像流水账,又有自己的特点呢?

首先是“舍”。

只有学会舍弃,才能有重点的描写。

景点太多,一一赘述很难做到详细、具体。

只有突出最有特色的地方才能写出特点,写清游历的情况。

例如,你到云南旅游,一路走来,昆明的石林、大理的洱海、丽江的古城,还有玉龙雪山,处处皆景。

你必须忍痛割爱,选择其中的一个作为写作的重点,其他最多用一两句话带过。

只有这样你才能把游历的情况说清楚。

其次是“短”。

这个“短”,不是指的篇幅短,而是指文章涉及到的时间跨度要短。

不要从出发开始写,一直写到全天的游程结束。

这样无端生出的枝节会很多,烦扰了自己的思路。

就从你到达这个景点写起,写到景点游览结束。

时间的集中会有助于你更好的组织材料,突出景点的特色。

再次是“真”。

这一点是同学们最容易忽略,也是最能体现写作水平的。

很多人以为写游记就是把景点的情况告诉别人。

其实不然。

游记,就是游历的记录,更强调了自己独特的游览感受。

游览同一个地方,大人和孩子的感受会不同,男生和女生游览的感觉也有差异。

怎样将自己的独特感受表达出来呢?

那就是将自己游览过程中的“发现”写出来。

这些发现可以是“摸一摸”“闻一闻”“听一听”“找一找”,甚至是“猜一猜”,也就是把你游览时的所见、所做、所闻、所思写下来。

游记最忌讳的就是通篇景物描写,有了自己的活动出现在游览的过程中那才是属于你自己的游览经历。

最后是“趣”。

旅游之所以能吸引人,首先就是有趣味。

那么,你的游记也要把你在游历过程中感受到的趣味表达出来。

这种“趣味”的内涵很广:

可以是放肆的玩耍,可以是悠闲的漫步,可以是滑稽的场面,亦可以是别样的风俗……只要是觉得有意思的就不妨多写两笔,把自己的快乐和大家分享!

最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

任何游记,对于景点的环境描写是必不可少的部分,这里要写得细致生动!

三、佳作欣赏

游天柱山

昨晚的阵雨把森林清冼的干干净净,我们沿着泥泞的道路慢慢往前走,路边的竹林参天,竹叶绿的发亮,空气格外清新,像滤过似的,使人神清气爽.

我们来到山脚下,一座高大的门坊耸立在我们眼前,门两边各有一根黑色的大柱子,上面壤着美丽的花边.嵌着古南岳天柱山六个金黄色的大字.

我们从南天门顺着石级往上攀登,走着走着来到了神秘谷我在神秘谷休息了一会儿我看见一块岩石有鼻子有眼睛像一位慈祥的老人,爸爸告诉我那是皖公神相.离神秘谷不远的是天池峰,举目远眺,白雾笼罩着群山,树木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使人仿沸在腾云贺雾,就像走进了美丽而又神秘的人间仙境……不一会环绕在山尖的雾落到山腰,像仙女的轻纱一样在晨风中飘舞荡漾.

渐渐的晚了,我们来到青龙涧坐索道下山.索道上有一串串像盒子一样的小房子,我心惊胆颤的坐在索道上。

忽然我听到轰轰隆隆的声响,似千军呐喊,似万马奔腾,只见一条瀑布直泻而而下好似一匹美丽的绸缎,从半空中飘落下来。

从飞瀑中喷溅出来的小水珠细如烟尘,弥漫于空气之中成了蒙蒙水雾,给出涧的林木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

天柱山的仙女石.仙人洞.百步梯都引人入胜,令人流连忘返.我们沿着泥泞的道路往回走,我边走边想:

天柱山真是美丽极了.

秋游锡惠公园

阳光明媚的星期天,虽然空气中透着丝丝寒意,当也阻挡不了我去锡惠公园的脚步。

早就听说“金秋惠山菊展”开幕了,今天可以大包眼福了。

一进入公园大门,就和秋天撞了个满怀。

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清香。

让人一下子精神百倍。

瑟瑟秋风中,片片黄叶似蝴蝶般翩翩起舞,打着旋儿,扑入大地妈妈的怀抱。

更多的是那千姿百态的菊花,我仿佛跨入了菊花的海洋。

那朵朵菊花香顽皮的孩子,一个紧挨着一个,迎着秋风争奇斗艳。

它们白的如雪;黄的赛金;绿的似玉……那些细丝般的菊花橙黄中带红,下面一层花瓣向四周绽放,顶端还有微微卷起,想波涛一样翻滚,每一朵花亭亭玉立,神采奕奕,就想高雅的公主尽情地展现自己的容貌。

继续向公园里走,就来到映山湖边,漫步湖边,清澈的水在阳光下显得更加耀眼,晃得我都睁不开眼了。

鱼儿在水里欢快的游着,吐出

一串泡泡,想在述说自己的快乐。

小船儿轻轻飘荡,划出了一道道水痕。

青山、绿水、白帆,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水上风光图。

不知不觉,我们走到了惠山寺前。

“啊。

”我不由自主的发出一声惊叹,昨夜的那场雨,使银杏树叶铺了满地。

抬起头来,那棵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老的银杏树像饱经风霜的老人屹立着。

看着满地的银杏叶,我都不忍心踩下去,生怕将他们踩碎了。

我踮起脚轻轻走上去。

“咔嚓咔嚓”是那么的细小,就像小草钻破泥土的声音。

那是秋天的声音,他正在向我们讲述秋的故事。

再往上,该到“天下第二泉”了。

随处可见游人的身影,到处都是秋的气息。

锡惠公园多么美呀。

我多想永久的呆在这里。

做阳光下的菊花,大树上的叶子,湖泊里的水珠,尽情地享受自然的恩赐。

黄山之旅

早已听说黄山的美,今夏有幸去欣赏这天下奇山,自然高兴。

来到黄山脚下,仰望于它,冥冥之中宛如一个个插破云霄的巨人。

仔细端瞧,黄山秀峰峙立,但少许地方又危崖突兀,幽壑横纵,可谓是奇险合一。

刚走上直通山顶的羊肠小道,便见得路两边竹影婆娑。

在这幽静的竹林里,呼吸着来自自然的气息,不亦乐乎?

穿过竹林,来到半山腰,一个巨石映入眼帘,更奇的是,松树斜着从它上面探出,尤如一个老者在用手指出方向,引导人们不断前进。

这,便是举世闻名的巧石怪松——仙人指路。

不知走了多少里路,只觉得全身发酸。

这时,突然听见“哗哗”的流水之声,寻声观瞧,只见得一挂瀑布飞流直下,落入池底,溅起阵阵水花。

看见如此秀美之景,我的疲惫顿时烟消云散,不禁轻声吟诵道: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里虽没有明月,却也十分恰当。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四个小时的攀爬,终于到达了山顶——光明顶。

站在这一座高山之上,远远地眺望开来,一个个鬼斧神工的巧石便都映进双目。

一块小石立于巨石之上,似乎从天外飞来。

摇摇晃晃的,就好像一阵风吹来,小石便会被吹飞。

这便是黄山之宝——飞来石。

黄山的巧石活灵活现,无论是“猴子观海”还是“老人谈心”……它们都有独特的韵味,引来无数游客。

这便是气势雄伟,别有韵味的黄山!

【篇三:

锡惠公园】

锡惠公园

女士们,先生们:

你们好!

欢迎您光临锡惠公园。

非常高兴能有机会陪同各位一道欣赏这有着深厚人文积淀的“无锡露天历史博物馆”。

请听我在这里“唐宋元明清、从古说到今”,与大家共度美好时光。

刚才大家进门时,可能已注意到券门上的金字砖额为“古华山门”。

古华山是惠山的别称之一,惠山还有其它一些名字,例如西神山、历山、九龙山、冠龙山等等。

公元4世纪的晋朝时,这里来了一位名叫慧照的西域僧人,他有很高的佛学造诣,又喜欢与文人雅士交往谈禅,成为这里的开山禅师。

有人用“慧”字来命名这座山,古代慧惠相通,今天就通称惠山了。

惠山的雏形,形成于距今约18亿年的华夏构造,并自15亿年至7千万年前的“燕山运动”以来,有过三次构造的抬升和剥蚀,造就了惠山逶迤磅礴,九峰九坞的优美林壑,它的周长约20公里,主峰为海拔32898米的三茅峰。

在天崩地陷、鬼斧神工的造山运动中,因断层的挤压切割,“挤”出了惠山的东峰——锡山。

同时,又使组成惠山山体的五通纪石英砂岩,具备了地表水在岩石裂隙中运动,贮存,并在构造和地形的有利部位,溢出成为泉水的自然条件。

惠山自古多泉,誉称“九龙十三泉”,国内外十分著名的“天下第二泉”就在这里。

1952年至1959年,无锡市政府将锡山的全部和惠山的一部分,一并建成占地458公顷即687亩的锡惠公园,使该范围内可以上溯千年的大量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修复,真是“文物因园林而保护,园林因文物而生辉”,这也是锡惠公园引人入胜的魅力所在。

唐代诗人杜牧说过:

“自古名山僧占多”,乾隆皇帝下江南到了这里,给改了两个字——“信是名山僧占多”。

(导游将游人的视线引向金刚殿上的“惠山寺”匾额),那么我们今天的游览,就沿着当年乾隆皇帝的踪迹,从“惠山寺”的遗址开始吧。

【“金刚殿”前后】

南朝刘宋永初年间(420-422年),士大夫湛挺在惠山头茅峰东麓建了座题名为“历山草堂”的别墅园林,随后于景平元年即公元423年就舍宅为寺,改称“华山精舍”,这就是惠山寺的前身。

一千多年来,几经兴废,也曾有过多名高僧在这里驻锡或主持,众多名流到此一游或寄寓一段时间,全盛时有房屋1098间。

而“天下第二泉”则是僧侣们取水饮用的泉井;明代所建的“寄畅园”,在元代时也是惠山寺的一部分,名“沤寓房”。

清代,康熙、乾隆两帝,分别六次南巡,但都七次到惠山寺烧香拜佛。

很可惜,清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忠王李秀成部与清军在惠山一带激战,无情的战火,吞噬了整个惠山寺,此后一直未能

得到恢复。

但惠山寺历经劫难留下的遗物,今天绝大多数已分别列为江苏省或无锡市的文物保护单位,依然折射出灿烂的光华。

(请游客转过身子)在古华山门的墙内,耸立着两尊宗教建筑和雕刻艺术相结合的石经幢。

南面的建于唐乾符三年即公元876年,离开现在已有1100多年,它是无锡市区留存至今最早的地面建筑物。

这尊经幢通高626米,由19节石灰岩构件相叠而成:

下面9节组成三层束腰须弥座,其中上层束腰“壶门”内的结伽趺坐佛像,很可能为今天遐迩闻名的惠山泥人《大阿福》,提供了原始的造型;最上面的9节,则包括狮首华盖,三层束腰及八角攒尖的宝葫芦幢顶等。

而上下数都是第10节的幢身,高达16米,重1吨有余,上面遍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并序,由番僧波利译经,李端符书,因此该石幢的全称是“李端符书陀罗尼经幢”。

北面的经幢与唐幢相距10米,建于宋熙宁三年(1070年),通高622米,形制仿唐幢;但幢身上按宋代的通行做法,刻“大白伞盖神咒”;因惠山寺当时曾改名为“普利院”,因此该石幢的全称是“普利院大白伞盖神咒幢”。

这两尊石经幢各节部件配合匀称,层次丰富,技法圆整,纹饰华丽,整体又有高大雄伟、雕缕洗练的美感;面且唐宋两幢并存,省内仅有,国内罕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各位游客,我们穿过了“金刚殿”,这里原是惠山寺的头山门,塑有“哼哈”二将,始建于明正统十年(1445年);现建筑是1976年翻建的。

那上面的“江南第一山”横匾,由当代书画大师李可染先生手书。

江南第一山指的是惠山。

这里面有个典故:

乾隆在1751年首次下江南时,对惠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曾对随行人员评价江南各地的风物,认为“唯惠山幽雅闲静”。

所以他到了苏州虎丘后,见山门上悬挂着“第一名山”匾额,心中不以为然,下令除去,而意属惠山。

民间传说:

惠山称江南第一山是乾隆皇帝封的,看来并不是没有一点根据的。

【侧身介绍“钱王祠”享殿】

请大家看北面那座飞檐翘角、歇山顶、龙吻脊的典雅建筑,它是无锡重要人文景观“钱武肃王祠”的享殿,即供奉五代时吴越国创立者钱镠神位的地方。

钱镠生于公元852年,逝世于932年,浙江临安人。

他虽贵为一国之君,但立身严谨,生活俭朴,在位期间,曾征发民工兴修了钱塘江“海塘”及太湖流域的水利工程,对于促进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过积极作用。

吴越国传“三世五王”,即钱镠,他的儿子钱瓘,钱瓘的三个儿子宏佐、宏倧、宏俶。

公元978年,钱宏俶遵守祖训纳土归宋,为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作出了贡献。

宋朝廷赐给钱镠的谥号为“武肃”,因此后人称他为“钱武肃王”。

钱王的后裔先后有两支迁居无锡。

一支是钱王的六世孙钱进,在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从浙江嘉兴招女婿于无锡的沙

头王氏。

当代著名国学大师、在台湾逝世的钱穆老先生是该支的后裔。

钱穆曾培养了一位了不起的侄儿,他就是钱王第三十四世孙,著名物理学家、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先生。

另一支是钱王第十一世孙钱迪,在南宋宝兴元年即1225年,从浙江吴兴迁居无锡堠(吼)山。

当代著名学者、小说《围城》的作者钱钟书先生是该支的后裔;钟书先生的父亲钱基博教授,钱基博的双胞胎兄弟钱孙卿,以及钱钟书的堂兄弟等,都是有影响的当代名流。

无锡钱氏,人材辈出。

钱镠的王陵在浙江临安,无锡的“钱王祠”是他的迁锡后裔所建。

据有关志书、宗谱记载:

无锡钱王祠始建于清雍正年间至乾隆四年,即公元1739年时,钱王祠已耸立在这里。

到道光丙戌年即1826年,又增建门楼,由于门楼的匾额是皇帝亲笔御书,所以称为“御书楼”。

1860年钱王祠毁于战火。

光绪戊戌年即1889年,由钱钟书的祖父钱福烱先生等,扩地重建该祠,当时占地8分6厘4毫,折合576平方米。

1926年又毁于战火,1928年重建享殿即“五王殿”等。

1999年由市政府拨款搬迁了占用该祠的惠山点心店,由园林部门修复,使它重新焕发了文化光采。

【香化桥上】

我们站立的石桥,是明代所建的“香化桥”。

桥下的日月池,在明代也称“阿耨水”——阿耨是古印度湖名,支流盛开吉祥的佛门莲花;由此推测,这个石池在明代应该是莲花盛开的地方。

那池壁上的石螭首,俗称“石龙头”,同样是明代遗物。

我们不难想象:

当时这里是一幅“清水出芙蓉”的美妙图画。

香化桥是单孔石拱桥,请看桥身正中的“云龙蟠旋”浮雕,那两扇石门半开半闭,据说包含“善门开,恶门关”或“佛门半开,有缘进来”,这两层意思。

至于日月池的池名和香化桥的桥名,来源于佛教典籍:

“信佛升天,进入无量寿国之天;日月飞升,天佛放大光明,以香花伎乐相迎”。

说白了就是信佛可以进入极乐世界,就像日月升空那样,佛陀用音乐和舞蹈相迎接。

【二山门内,金莲池畔】

现在我们通常把这堵有着三个拱形券门的黄墙,叫做“二山门”,过去在这位置上,就是被烧毁的惠山寺“天王殿”。

值得庆幸的是,殿后的“金莲桥”和比桥资格更老的“千叶莲花池”,却完整地保留至今。

这个水池,在唐代“茶神”陆羽所著的《惠山寺记》中已有记载,他写道:

“寺中有方池,一名千叶莲花池,一名纑塘,亦名浣沼”;他又指出,池上有大同殿,因建于梁大同年间而命名。

至于池名,陆羽是这样解释的,他转引释宝唱《名僧传》的记载:

刘宋元徽中(473-476年),有位叫“显”的外国和尚,在去南京弥陀寺途中,曾在这里小住,并在寺中的方池内,种植了他所带来的,据说能“服之羽化”也就是吃了可以成仙的“千叶莲花”。

唐末著名诗人皮日休因此在这里吟诗一首:

“千叶莲花旧有香,半山金刹照方塘。

殿前日暮高风起,松子声声打石床”。

“听松石床”就在上面不远处,等会儿我们再去欣赏。

至于千叶莲花,据《中国花经》的说法,就是古代名贵的重瓣荷花。

又因为这方塘中的池水,来源于惠山泉的“源头活水”,池水分外清洁,陆羽把它比作“西施浣纱”的若耶溪,在当时这里也确实是山村农妇“漂纱涤缕”的地方,因此就有了“纑塘”或“浣沼”这样风雅的名称。

至于“千叶莲花池”后来被改称“金莲池”,可能与明代初期或更早一些时候,池中改种金莲花有关。

金莲花又称“萍蓬莲”,与千叶莲花一样,都是睡莲科的水生植物,它的根可以作为药材,但服用后不能成仙。

横跨金莲池的“金莲桥”,桥长107米、宽34米,是三孔石梁桥。

它以18块石板组成桥身;用莲花望柱和寻杖、荷叶净瓶式透空石板组成桥的栏杆;另有4个螭首、4个鱼首、4个抱鼓石作为装饰件;又在桥身两侧的华版石上,雕刻宋代典型的压地隐起“缠枝牡丹间化生”图案,也就是在牡丹花的连续图案中,雕刻着生动活泼的童男童女,具有富贵吉祥的寓意。

金莲桥造型优美、匀称、稳固,雕饰华美,是古典庭院桥梁中并不多见的优秀作品。

根据专家的考证,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宋钦宗将惠山寺赐给抗金名相李纲,作为他纪念父母的“功德院”,恰巧在金莲桥桥身南侧的华版石上又刻着“懋德堂李府”五个字,说明该桥与李纲的家属有关。

据此推断金莲桥的年龄已超过800岁,是江苏省最古老的庭园桥梁。

因此它早在1982年,就与前面所介绍的“惠山寺经幢”一起,双双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乾隆御碑亭内】

各位游客,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乾隆皇帝和他祖父康熙皇帝一样,都六下江南,七游惠山,可见他对惠山确实是情有独钟;他又是位到处写诗题字的风流皇帝,在惠山留下了好几十首诗词和大量御书碑刻,这座乾隆御书碑亭和亭中的御碑,就是这段历史的象征。

大家知道,封建时代的建筑十分讲究规格制度,因此这座御碑亭的大小,就成为无锡亭子的最高纪录;它所采用的建筑形式,也是仅次于重檐庑殿顶这个封建时代最高建筑规格的重檐歇山顶;它又用台阶来提升亭子的高度,使整幢建筑看起来很有气派。

在亭子的前后方形门阙两侧,各开圆形窗洞;左右墙壁上又各开4个圆窗,俗称四通八达。

亭中的这座御碑,通高3

米、宽141米,是无锡迄今最大的青石巨碑。

它的正面、反面和两侧,分别镌刻乾隆第一、第二、第三、第五次南巡时,在惠山寺所作的御制诗。

这尊御碑的原碑,在“文革”中被打碎,而且无法拼凑恢复原貌,现碑是1982年仿制的。

请大家注意御碑正面的最后两句诗句“闍黎公案休拈旧,十六春秋一刹那”——(我简单作点解释)闍黎指的是佛门禅师,公案是

【洪武古银杏树下】

刚才我们讲了惠山寺清代高僧成莹的故事,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棵古老的银杏树,又与惠山寺明代初期的另一位高僧有关,他就是既有文化又爱绿化,法号叫做“普真”的性海和尚。

据传在明洪武初年,普真从山门至大同殿种植了18棵银杏树,象征佛门十八罗汉。

经过六百多年的风雨沧桑,这棵“洪武古银杏”硕果仅存,现树高21米,直径191米,是无锡市区最古、最大的树中寿星。

银杏树又称公孙树,白果树,意思是讲爷爷种的树,要等到孙子才能吃上白果。

银杏树是雌雄异株植物,洪武古银杏属雄性树,只开花不结白果。

但在树上寄生着一棵常绿的藤本植物“薜苈”,它能结果,因此清代诗人秦琳写了一首诗:

“大雄殿下绿苔滋,银杏浓荫复石墀;笑指树头新结子,青青多在寄生株”。

然而在1982年8月14日,偶而发现这棵雄性古银杏离地约10米高的一个树枝上,挂着一串好像牛奶葡萄的幼嫩“白果”;当年9月11日采下了已成熟的这串白果,一数共7颗,这事好像公鸡生下了鸡蛋一样地希奇。

更加希奇的是第二年5月16日将其中的4颗播种后,居然有一颗于6月7日出苗,并存活了46天——“公鸡蛋”终于孵出了“小鸡”。

据植物学家解释:

雄银杏发生“性反转”,开雌花结白果,仅1930年日本三好博士有过一例报道,因此是十分罕见的,究其原因,可能是一种“返祖现象”。

【听松石床前】

各位游客,惠山寺真是一块风水宝地,你们看到了奇花、奇树,现在再请看这块奇石。

大家还记得吧,刚才在金莲池畔,我为大家背诵了唐代皮日休的一首诗,最后一句“松子声声打石床”,指的就是这块“听松石床”。

您看,这坚韧、褐色、平坦的天然巨石,长

199米、宽087米、高056米,后面翘起刚好像个枕头,可以让人舒服地躺着;这石端上篆体的“听松”两字,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族叔、著名书法家李阳冰所写;而且当时在石旁,又长着两棵六朝古松,所以称为“听松石床”。

在篆书右侧,另刻有北宋政和四年(1114年),张仲贤等所题行楷10行;石床平面上,有南宋嘉熙三年(1239),宋太祖九世孙

兰亭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