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641196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6.5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旧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旧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旧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旧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旧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旧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docx

《旧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旧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旧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docx

旧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二轮复习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29国共十年对峙

一、工农武装割据和红军长征

1、工农武装起义

2、工农武装割据

3、土地革命

4、政权建设

5、红军的战略转移

【关于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

(1)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离开了武装斗争就不能保卫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

(2)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进行土地革命,能充分发动广大农民,为革命发展提供广泛的群众基础。

(3)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基地和立足点,如果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不与根据地建设相结合,武装斗争就失去了阵地和依托,土地革命也就失去了根基。

例1[2010·开封模拟]井冈山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红色政权存在与发展必须坚持(  )

A.党的建设、武装斗争、统一战线

B.党的建设、武装斗争、土地革命

C.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D.武装斗争、土地革命、统一战线

例1 C [解析]毛泽东认为,红色政权的存在和发展,必须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所以本题选择C。

【八七会议与遵义会议的比较】

类别

八七会议

遵义会议

背景

 是党在大革命失败,国民党反动派大肆屠杀革命志士的关键时刻,为挽救革命召开的

 是党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长征途中的关键时刻召开的

侧重点

 重点在于纠正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决定开展武装斗争,进行土地革命

 重点是纠正王明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指挥权

影响

 八七会议后党先后发动了照搬苏联经验的秋收起义、广州起义,最后均未取得成功

 标志着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从此中共按照中国国情独自处理中国革命问题,为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同点

①背景:

这两次会议都是在中国革命面临严重危机的关键时刻召开的;②地位:

都是我党的重要转折性会议,都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③内容:

会上都纠正了领导的错误,成立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

例2中国共产党在八七会议上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在遵义会议上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错误反映在党的作风问题上,主要是缺乏(  )

A.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态度

B.民主与法制的观念

C.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D.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

例2C [解析]考查对“左”和右倾错误的认识,“左”倾是冒进,右倾是保守,无论是冒进还是保守都没有从实际出发才会出现错误,因此只有理论联系实际和一切从实际出发,就不会犯错误。

【国共政权对峙时期,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贡献】

(1)从实践上、理论上开辟中国革命的道路:

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2)创建人民军队:

发动秋收起义,进行三湾改编,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成立中国工农红军,制定反“围剿”军事方针,领导红军长征取得胜利。

(3)建立红色政权:

创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形成国共政权对峙。

(4)制定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土地革命路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

(5)扭转危机:

八七会议纠正右倾错误,给中共指明新的出路;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革命转危为安。

例3[2009·上海卷]在20世纪上半叶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这条道路是(  )

A.采取暴力革命    B.领导工人运动

C.农村包围城市D.国共两党合作

例3C [解析]结合题意可知“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即从实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即农村包围城市的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民主革命时期中共两大挫折及其挽救措施】

项目

第一次挫折

第二次挫折

标志事件

“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1927年)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1934年)

客观

帝国主义、封建势力联合绞杀,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突然袭击;共产国际和苏联指导错误

 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重兵“围剿”;共产国际和苏联指导错误

主观

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

 博古、李德推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坚持“城市中心论”,反“围剿”中犯冒险、保守、逃跑主义错误

会议

 八七会议

 遵义会议

军事行动

南昌、秋收、广州起义是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为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

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队伍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实施“工农武装割据”,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会后毛泽东指挥红军打破国民党的围追堵截,战胜自然界无数困难,最终取得长征胜利,粉碎了国民党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例4(节选)阅读下列材料:

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以“和谐之旅”为主题。

圣火于2008年5月4日开始在国内113个城市传递,既经过了最早开放的经济特区,又经过了星火燎原的革命老区。

北京奥运圣火在江西瑞金→井冈山→南昌传递。

这里曾是中国“革命圣火”燎原之地。

请将图片按中国革命发展的历程排序(填写图号),并写出与每一图片相对应的历史事件的意义。

排序:

图(  )→图(  )→图(  )。

历史意义:

图(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排序:

c b a

图(a):

建立了全国性的红色政权

图(b):

创建了第一支坚强的红军部队;巩固和扩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图(c):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诞生了

 

30、日本局部侵华和抗日救亡运动

1、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2、新高潮

九【一八事变后,国际国内政治力量对日的态度、行动及其影响】

(1)国民党:

采取不抵抗政策,结果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亡;不支持上海军民抗战。

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激起了全国人民和国民党内部爱国将领的强烈反对。

(2)中国共产党:

发表宣言,提出发动群众打击日本帝国主义的号召,并在东北建立抗日游击队、抗日联军。

中共代表全民族的利益号召抗日,动员和领导抗日救亡运动,赢得全国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3)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

组成抗日义勇军,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

(4)爱国民主人士和国民党内爱国力量:

举起抗日反蒋旗帜。

他们先后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对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5)国际联盟:

派调查团调查,主张在国际合作的名义下,把东北变为列强共同管理的殖民地,国联推行的绥靖政策,极大地损害了中国的利益。

例1[2009·上海卷]“麻雀叫,麻雀叫,日本人,真凶暴。

夺我东三省,杀我们同胞。

小朋友!

大家起来闹,日本糖果我不吃,东洋玩具我不要。

”这首童谣的出现是由于发生了(  )

A.一·二八事变     

B.九一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例1 B [解析]本题以童谣的形式,考查有关历史知识,通过材料信息“夺我东三省”,可知和日本侵略我国东北有关,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变成了日本的殖民地。

【1931—1936年抗日民主运动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1)原因:

①日本大举侵华,中华民族面临的危机空前严重;②蒋介石对日本侵略一味妥协退让,压制全国人民的抗日活动;③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和积极宣传。

(2)特点:

①范围广,波及东北、华北、福建等地。

东北是抗日民主运动最早兴起的地区,华北抗日主要表现为学生运动,国民党内爱国力量冲破蒋介石反动政策的束缚和阻挠,积极投身抗日民主运动,许多民主党派和群众团体也参与进来,这次运动的群众基础十分广泛。

②其最大特点是抗日与反蒋相结合。

(3)影响:

①打击了日本在东北的殖民统治,揭露了日本吞并华北的阴谋和企图灭亡中国的野心;②使“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深入人心,促使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③使国共两党调整政策,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为实现全民族抗战作了准备。

【思维拓展】比较福建事变和西安事变的异同。

(1)都是在日本加紧侵华,抗日救亡运动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发生的。

(2)领导者都是国民党的爱国将领。

(3)两者均采取了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策略。

(4)福建事变主张“反蒋抗日”,建立了反蒋政权;西安事变主张“逼蒋抗日”,实行“兵谏”。

(5)福建事变被蒋介石勾结日军镇压,十九路军失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例22010年中国足球反赌打黑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足球的形象一度让国人摇头叹息。

其实七十多年前,中国足球已经走向世界。

1936年8月,中国足球队参加第11届柏林奥运会,成为第一支亮相国际赛场的中国国家足球队。

然而,这支号称“中国铁军”的足球队却是在特殊的背景下开始其奥运之行的。

这“特殊的背景”表现在(  )

①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国民党面临重新陷入内乱的危险 ②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日战争开始 ③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④全国各阶层爱国人士掀起的抗日救亡运动走向新高潮

A.②④B.③④

C.①④D.①②

例2B [解析]张杨发动西安事变是在1936年12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是在1937年7月7日,所以①②都是错误的,排除这两项可知答案为B。

【国共对峙时期的六次重要转移】

(1)革命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军队到达井冈山,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上已开始将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已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2)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国共两党所代表的中国社会两大对立阶级的斗争转变为中日民族矛盾。

(3)中国共产党领导由错误到正确。

1927年的八七会议结束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正确方针。

1935年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等“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领导。

(4)中共中央和红军由南方转移到北方,即革命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开始长征,表明“转移”开始,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表明“转移”完成。

(5)国共两党关系发生变化:

国民党由革命的,代表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的政党,成为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党。

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6)由内战转移到“外战”。

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倡导“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表明“转移”开始。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答应停止内战,共同抗日,表明“转移”初步完成。

例3中国共产党洛川会议决定:

将党的工作重心放在战区和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中国共产党强调“独立自主”的主要原因是(  )

A.汲取大革命失败的教训

B.执行共产国际七大决议

C.抵制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

D.鉴于敌强我弱的形势

例3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事实的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属中等题。

本题的重点落在“独立自主”上。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充分吸取了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教训,通过掌握革命和军队的领导权来和国民党进行合作,A项最符合题意的要求。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矛盾及其分析】

(1)主要矛盾的变化。

这一时期社会主要矛盾是国内阶级矛盾和中日间的民族矛盾,其变化趋势是由以国共两党为代表的阶级矛盾为主逐渐转变为以中日民族矛盾为主。

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华北事变后民族矛盾空前激化,并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围绕主要矛盾而展开的次要矛盾。

①国民党内的矛盾纷争。

如军阀混战,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福建人民革命政府,西安事变等。

②共产党内的路线斗争。

如八七会议纠正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遵义会议结束王明“左”倾错误的统治。

③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时的中日民族矛盾;中日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时的国共两党的矛盾。

(3)主要矛盾的变化影响政党的方针、政策。

如共产党在1935年发表“八一宣言”,领导“一二·九”运动,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国民党方面,蒋介石先是实行不抵抗政策,接着又提出“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爱国将领蔡廷锴等抗日反蒋,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两党开始走向合作,次要矛盾最后都服从了中日民族矛盾。

这一时期的矛盾是复杂而尖锐的,甚至是刀兵相见,以激烈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例4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会议上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作出这一决定的主要依据是(  )

A.国内阶级矛盾激化

B.国民党营垒出现分化

C.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D.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例4C [解析]首先确立国内矛盾的变化是中共调整制定政策的依据,从而表明中共始终从民族利益出发,代表着全民族的根本利益。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方针,它的提出标志着中共对革命任务进行了重大调整,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抗日成为革命的主要任务。

这一调整是着眼全局,根据革命面临的主要矛盾作出的。

具体地说,在华北事变后,日本的侵略野心已充分暴露,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日之间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国内阶级矛盾虽然也在激化,但此时它已退居为次要矛盾。

这就是当时矛盾的基本格局。

由此,我们可以排除选A项。

B、D两项是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具体表现,只有C项才揭示了当时历史演变的本质。

 

31、国共合作抗日和日本对沦陷区的统治

1、抗战的防御阶段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3、日本调整侵华战略方针

4、日军对中国的侵略

【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

(1)斗争目标不同。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斗争目标主要是反对北洋军阀的统治;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斗争目标是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2)参加统一战线的力量不同。

第一次是工、农、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革命阶级的联盟;第二次包括除汉奸、卖国贼之外的国内各阶级、各阶层、各党派团体及海外华侨,更具有广泛性和复杂性。

(3)两党的历史地位不同。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国民党只有小块根据地和不十分巩固的政权及少量军队,共产党既无政权又没有军队,两党共同为国民革命胜利而奋斗;第二次国共合作时,两党都有自己的政权和军队,国民党对共产党的限制与共产党的反限制斗争,一直贯穿整个抗日战争的始终。

(4)组织形式不同。

第一次合作采取党内合作的形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第二次合作采取了党外合作的方式,形成两条路线两个战场相互配合。

(5)国际背景不同。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虽得到共产国际和苏联的支持,但几个主要帝国主义国家都反对中国革命,反对国共合作;第二次国共合作时,由于英美同日本矛盾日益尖锐,也支持中国全面抗战,支持国共合作。

例1[2009·广东卷]共产党领导的边区政府在工作报告中说,国民党肤施县党部在延安公开出版几种壁报,张贴通衢。

共产党的印刷厂替国民党印刷传单,已经尽人皆知。

这反映出当时(  )

A.国民党已在军事上占领延安

B.边区政府由国民政府直接管辖

C.正处于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

D.共产党允许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例1 C [解析]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通过材料可知国共两党是合作关系,再结合“边区政府”可知是抗日战争时期,即C项符合题意。

【中共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决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必要性:

①敌强而我弱,日军凭借其军事优势,很快占领了中国大片领土,开辟敌后战场,一方面可以避敌锋芒,另一方面可以缩小敌占区,牵制其兵力,使敌人后方不得安宁。

②开辟敌后战场可以有效地积聚、发展人民群众的抗日力量。

(2)可能性:

①日军占领中国大片领土后必然出现战线太长、兵力不足问题,因此他们只能据守大城市和交通线,广大农村是其统治薄弱地区,在这一地区抗日力量的存在、发展和壮大是可能的。

②广大农村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怕敌人封锁,自我生存能力强。

③农村地区地形条件有利,又有广大人民群众的配合、掩护,开辟根据地是完全可能的。

例2下图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的一幅地图。

据图中阴影部分判断,他的研究课题是(  )

A.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B.七七事变前日本占领区域的变化

C.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D.三大战役后解放区的扩大

例2C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到有延安,由此可以判断出这是抗日战争时期,因土地改革时期红色中心在瑞金;七七事变前,日本在华北、东北地区;三大战役应包括东北地区,所以A、B、D三项都是错误的,应选C项。

【农村革命根据地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异同点】

(1)不同点。

①指导思想:

前者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后者是全面抗战路线。

②斗争对象:

前者是国民党反动派;后者是日本侵略者、顽固派、伪军等。

③分布地域:

前者主要在南方地区;后者主要在华北地区。

④最终结果:

农村革命根据地随着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根据地大都丧失,红军被迫进行长征;抗日根据地抗击了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根据地得到发展。

(2)相同点。

①战略构想:

都是面对敌强我弱的形势,试图通过“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最终取得革命胜利。

②发动群众:

都着眼于到农村发动和依靠群众,壮大革命力量。

③根据地建设:

都是通过发展生产、政权建设、土地革命或政策调整等方式巩固建设革命根据地。

例3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抗日根据地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相比,相同点是(  )

A.政权组织原则B.土地政策

C.军队性质D.主要地域分布

例3C [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比较和分析能力。

政权组织原则不同,抗日根据地是根据三三制原则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工兵苏维埃政权。

土地政策不同,抗日根据地是实行“双减”政策,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主要地域分布不同,抗日根据地主要在北方,农村革命根据地主要在南方。

【日本侵华政策的变化及对国共关系的影响】

防御阶段

相持阶段

变化

 以强大的军事优势为后盾,实行速决战的方针,迫使国民党投降

 由于战线长,人力、物力、财力的不足,速决战政策破产,改为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对待国民党;集中优势兵力进攻敌后根据地;加紧对沦陷区的掠夺

影响

 国民党抗战积极,正面战场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共产党积极发动群众,敌后战场迅速扩大,有力配合正面战场

 国民党内部分化,汪精卫公然投敌,蒋介石消极抗战,积极反共,正面战场形势恶化;中共敌后战场成为抗战的主战场,人民军队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例4[2009·山东卷]一位同学查阅《申报》时看到以下报道:

“囗路方面消息,沪平通车昨日起北上车暂以济南为终点,南下车亦由济南开出,惟津浦客车则仍开至沧州,其以北之情形囗不明囗。

南下各次车抵沪时,均甚拥挤。

”(注:

囗表示字迹不清)该报道的历史背景是(  )

A.红军转战陕北,国共军事对峙

B.日本全面侵华,平津局势紧张

C.内战全面爆发,华北战事频繁

D.三大战役结束,长江以北解放

例4B [解析]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通过材料可知,火车无法到达平津地区,同时南下各次车均甚拥挤,说明平津形势紧张,南方相对稳定,结合空间看,A、D空间不符,内战全面爆发后,城市大多数被国民党控制,铁路运输受阻较小。

 

32、相持阶段的两个战场与抗战的胜利

1、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2、中国的坚持抗战

3、中国“七大”的召开

4、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相持阶段国民政府对内、对外政治态度两面性的原因】

所谓的两面性是指国民政府既想投降,又不放弃抗日;既要反共,又不敢彻底决裂。

分析其原因,应从两个方面去分析。

(1)决定蒋介石集团既想投降,又不放弃抗日的两面性特点的原因:

①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调整侵华战略方针,对国民政府进行诱降。

②英美帝国主义为推动日本进攻苏联,也积极对国民政府进行劝降活动。

③国民政府没有抗战到底及彻底驱逐日本帝国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④由于日本灭亡中国的根本方针没变,蒋介石的妥协条件与日本的要求有巨大分歧。

所以蒋介石集团从维护其根本利益出发,既想妥协,又不放弃抗日。

(2)决定蒋介石集团即要反共,又不敢彻底决裂的原因:

①抗战开始后,国民党并未放弃独裁和反共反人民的根本立场。

②日本的诱降政策。

③中共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不断壮大。

④随着法西斯国家侵略的扩张,英美从自身的利益考虑,也不希望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决裂。

⑤由于日本坚持灭亡中国的方针,中日民族矛盾占主导地位,加上全国人民的强烈要求,共产党的维护,使蒋介石不敢轻易公开反共。

⑥共产党力量的壮大,大大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也使国民党不会轻率地放弃统一战线。

总之,国民政府的阶级本性决定其反共立场,共产党抗日武装力量的壮大引起国民党的恐惧,反共投降倾向日益增长;中日民族矛盾制约其内外政策,使国民政府既不能放弃抗日政策,又不敢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彻底破裂。

例1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后,蒋介石强调:

“制裁共产党活动,应尽量用民众力量,党政机关要避免直接出面,尤其避免党派斗争之痕迹。

”这表明国民政府对共产党政策的特点是(  )

A.用阴谋手段打击共产党

B.既要反共又不敢彻底决裂

C.借民众力量限制共产党

D.既要反共又要避免受舆论影响

例1B [解析]本题学生易受A、C两项干扰,因为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后阴谋反共以削弱共产党的力量。

其实材料中的信息是国民党既要反共,又要避免党派斗争,故B项最符合题意。

【1937—1945年中国共产党的坚持抗战】

(1)防御阶段:

①政策:

积极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共同抗日,同时积极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

②表现:

一方面,八路军东渡黄河,积极配合国民政府组织太原会战,取得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另一方面,洛川会议以后,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了一系列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2)相持阶段:

①政策:

对日坚持抗战,对国民党以斗争求团结,同时加强根据地的建设。

②表现:

面对日本的诱降及国民党的动摇,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1940年发动百团大战,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并积极开展反“扫荡”斗争;对蒋介石发动反共高潮,中国共产党以斗争求团结,有理、有利、有节地打退了国民党的两次反共高潮,巩固了统一战线,同时,中国共产党加强根据地建设,按“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双减双交”的土地政策,提高了农民、地主抗日的积极性,开展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

(3)反攻阶段:

①政策:

中共“七大”提出了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总任务。

②表现:

一方面,中共要求废除国民党一党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