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学年高一联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640599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学年高一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山西省学年高一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山西省学年高一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山西省学年高一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山西省学年高一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省学年高一联考语文试题.docx

《山西省学年高一联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学年高一联考语文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西省学年高一联考语文试题.docx

山西省学年高一联考语文试题

2020~2021学年山西省高一下学期5月联合考试(B)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

部编版必修上册,必修下册第1~13课。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国教育还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中小学生太苦太累,办学中的一些做法太短视太功利。

当前,必须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

教育功利化倾向背离了党的教育方针,背离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教育功利化倾向把教育的工具功能扩大化、极端化,致使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偏离教育的客观规律、忽视育人的本质,给教育发展带来深刻的负面影响。

教育功利化倾向架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理念。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代教育方针的落脚点。

在教育功利化倾向的导向下,“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等现象窄化了育人目标。

教育教学实践过于偏重智育,育“分”大于育人,获得高分、升入好的学校被当成学生成长的核心目标。

“分分计较”“分数至上”“按分排座”等做法司空见惯,甚至引发极端惨案。

教育功利化倾向催生了超负荷教育。

文凭作为教育结果的外在集中体现,不同文凭能够带来不同比例的额外收益。

在当前教育体制下,好的学业成绩意味着升入好大学,好的大学文凭意味着有机会获得更好的就业前景,好的就业也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地位和人生前途。

人们争相通过补课提前抢跑,引发“超负荷”教育。

学生作业负担不断加重,基本休息、交往等正常的社会生活无法保障。

不少家长不顾孩子的接受能力、兴趣爱好、身心发展等,不断地给孩子加码,使得他们学习内容过多、学习难度过大。

教育功利化倾向引发了教育焦虑。

家长们从孩子出生那一刻起便开始焦虑,担心子女未来能否获得优质教育资源、能否获得好的工作机会、能否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

在这种功利化的逻辑之下,家长们对子女的教育结果和过程过分担心。

以钱择校、以权择校、以房择校屡见不鲜。

重重压力之下,学生成为精致利己主义者,工于心计,圆滑世故,把个人利益最大化当作唯一的驱动力。

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刻不容缓。

教育的发展不是孤立的,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为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提供了机遇。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关键阶段,自主创新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

未来产业转型的动力将更多依靠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的升级,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支撑,但功利化倾向的教育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造成严重阻碍。

功利化的教育与国家经济转型发展所需的创新精神、潜心研究和甘于奉献的科学家精神格格不入。

产业升级需要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支撑,需要培养工匠精神。

教育中“唯文凭”“唯学历”的倾向与技术人才应具有工匠精神的时代要求相悖。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普及和渗透,不仅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新工具和新手段,也将极大地改变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育形态,为教育评价改革提供新的可能,有望使教育功利化倾向得到一定程度缓解。

利用学习分析、学生画像、教育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为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标准,将“千人一面”的标准化考试变成“多一把尺子”的个性化评价。

评价结果更加精准化、全面化和客观化,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出彩的机会。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坚持育人的本质,要将立德树人理念从教育系统拓展到全社会,升级金社会教育观念,坚决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这是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

(摘编自《教育研究·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看到我国教育事业取得成就的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教育功利化倾向明显的突出问题。

B.我们应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追求分数和升学,杜绝“分数至上”等做法。

C.家长们过分担心子女的教育结果和过程,从而担心子女的未来,这引发了教育焦虑。

D.功利化的教育不利于产业转型和升级,未来产业发展将完全依靠创新型人才的支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针对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的亟须解决的问题,提出观点:

必须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

B.文章摆事实,讲道理,列举“唯分数”“以钱择校”等现象,深刻剖析了教育功利化倾向的危害。

C.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论述了教育功利化倾向的负面影响和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的机遇。

D.文章结尾重申观点,并指出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是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教育功利化倾向把教育的工具功能扩大化、极端化,背离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给教育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B.不同文凭往往带来不同的人生。

教育功利化倾向催生了超负荷教育,不少学生学习内容过多,作业负担加重。

C.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普及和渗透,这些形势的变化为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提供了机遇。

D.将立德树人理念从教育系统拓展到全社会,升级全社会教育观念,坚持育人的本质,就能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新华网记者采访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胡培松)

记者:

一粒种子有多重要?

胡培松: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打种业翻身仗,我想这是非常及时,也是非常重要的。

事关国计民生的战略资源,不能受制于人,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它在生产上的贡献率目前已经达到45%—50%,这个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

记者:

高端蔬菜种源是否被“洋种子”抢占?

胡培松;在蔬菜瓜果这一领成,“洋种子”是大家议论比较多的问题。

当前高质量高品质的蔬菜瓜果种子,有些来自国外,这个现象是存在的。

从成本来看,国产蔬菜种子跟国外的高端产品尚有差距。

现在,老百姓的观念和饮食结构也在转变,我想在我们蔬菜园艺科学家的科研攻关下,蔬菜瓜果育种应该也很快会像水稻一样取得好成绩。

记者:

水稻育种对其他依赖进口的种源技术攻关有何借鉴经验?

胡培松:

水稻育种研究经历了三次突破,一是矮秆育种,二是杂交水稻育种,最后是超级稻的开发。

这三次突破都是种质资源突破性的挖掘与利用。

对有种技术而言,对种质的挖掘特别重要,水稻育种三次突破都基于此。

水稻有种几次的突破都是在类似于“两弹一星”那样的国家科技大协作背景下实现的。

因此我还是想强调,对种源技术攻关,科研大协作的力量不容忽视。

记者:

解决“卡脖”之痛,需要从哪些方面发力?

胡培松:

找到潜在的关键问题才能解决“卡脖子”的难题。

比如水稻种子方面,尽管很多技术是国际领先的,但是原创性的成果仍然相对不足,比如目前最热门的基因编辑技术,涉及多项专利,但我们并没有多少核心专利。

我们要加强种子的基础性、原创性研究,掌握更多的核心专利和技术。

在业领域,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有些脱节,基因研究和育种研究之间缺乏一个连接的桥梁。

目前我国保存种质资源总量突破52万份,那么多的种质资源,我们要思考怎么样把它们用起来,从中挖掘一些有重要应用前景的基因,精准地鉴定出来。

要加强科研协作,真正做到上、中、下游联动,常规技术如何跟基因技术有机结合起来,这一块一直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

(摘编自新华网《如何破解一粒种子的“卡脖”之痛?

》)

材料二: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南方洪涝、东北台风等影响,国家粮食安全话题已被屡屡提及。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会议提出,解决种子的“卡脖子”问題,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种子库建设,开展种源技术攻关,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对记者表示,种子可以说是农业的芯片,严重依赖进口对我国自身的粮食安全是不利的,必须未雨绸缪,这样才能牢牢把饭碗端在中国人自己手里。

“种子技术对农业特别重要,对增产的贡献比较大。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向记者表示,现在国际上种子垄断性比较强,这意味着价格上是供应方说了算。

中国本身是一个农业大国,良种培育是基础性的技术,自己掌握也是应该的。

农业农村部披露数据显示,近十年,我国已审定、登记农作物品种3.9万个;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超过四成。

尤其是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作物品种实现完全自给,杂交水稻亩产突破1000公斤并保持国际领先。

据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介绍,虽然我国种业科技进步明显,但距离国际先进仍有差距。

包括蔬菜、生猪、奶牛等品种选育,满足自身需求没有问题,但品种水平上有差距。

从种业科技创新水平看,我国畜禽遗传资源占全球1/6,但鉴定选育工作这一块,还是明显跟不上,甚至可以说还处在起步阶段,技术创新应用差距较大。

力争到2025年,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品种,重点作物和畜禽育种创新能力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摘编自《农业科技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于农业来说,种子是非常重要的,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战略资源,事关国计民生,不能受制于人。

B.水稻育种研究的三次突破,都是种质资源突破性的挖掘与利用,都是在国家科技大协作背景下实现的。

C.基因研究和育种研究之间应搭建连接的桥梁,我们要从丰富的种质资源中挖掘一些有重要应用前景的基因。

D目前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杂交水稻亩产突破1000公斤,我国在水稻种子方面,技术全面领先。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种子在生产上的贡献率目前已经达到45%—50%,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作物品种实现完全自给,但我们依然要重视种子问题。

B.当前,国产蔬菜种子与国外的高端产品相比,在成本上还存在差距,蔬菜园艺科学家需要加强科研攻关,满足老百姓的种植需求。

C.国际上种子有比较强的垄断性,意味着价格是供应方说了算。

我们要牢牢把饭碗端在中国人自己手里,禁止种子进口,确保粮食安全。

D.我国种业科技进步明显,包括生猪等品种选育可以满足自身需求,但品种水平上有差距;我国畜禽遗传资源丰富,但鉴定选育工作滞后。

6.如何解决种子的“卡脖子”问题?

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海军往事·舱门陆颖墨

试验进行到四个半月的时候,上将来到了潜艇支队。

这是一次潜艇远航模拟试验,参加试验的官兵都在挑战生理和心理极限。

这艘远航的潜艇其实是一个模拟舱,五十名官兵要在里面待满五个月,所有的事情只能由他们自己处理。

在已经试验的四个多月里,潜艇遇到了台风引起的涌浪,遇到了不可预测的暗流和礁石,甚至还遇到了敌方的跟踪和攻击,艇长带着大家都闯过来了。

专家组从观察屏幕里看到,艇员们绝大部分时间是在面对寂寞和烦躁。

他们还自办了远航简报,每期都以电报的方式传出来,最近的一期上居然有这样三篇小文章,是《怀念阳光》《梦中的月亮》和《在一片蓝天下》。

专家们非常理解,阳光、月亮和蓝天已离他们非常遥远了。

将军在码头上一下车,就钻进了一艘新改装的潜艇,在艇员宿舍舱,他拍着狭小的吊床说:

“潜艇—远航,潜艇兵就要在这儿住上几个月,艰苦是难以想象的。

”他回头对支队长说,“我是陆军出身,坦克经常坐,头一回钻进潜艇。

刚才你还说我个子高,怕进来难受,劝我不要进来。

你看,不进来我能看到这些吗?

支队长笑笑说:

“唉,再苦再累,我们这些搞潜艇的也都习惯了。

“你们是习惯了,可是好多人不仅不习惯,还不一定能理解呢。

”将军说,“你们知道吗,两年前,全军部队伙食费调整时,有的部门还跟我提出来,潜艇兵的伙食标准和飞行员的一样,是不是太高了,要有差距。

说实话,我当时还真犹豫了一下。

想了想还是让他们上潜艇体验了一回。

他们回来后向我汇报说,潜艇兵确实太艰苦了,那点伙食费根本就不高。

总部来的几个人听说真能跟潜艇出一次海,而且还能下潜,高兴得够呛。

可也就下潜了一个多小时,就在海底遇到了小小的涌浪,他们晕船晕得连胆汁都吐出来了,潜艇只好提前返航。

一行人很快就进了试验大厅。

从屏幕上,可以看到艇员们在各自的战位上工作,他们丝毫没有也不可能知道舱外有一群人在注视他们。

试验专家组组长王教授是海军著名的潜艇医学专家,他用简短通俗的语言汇报了潜艇远航时不同阶段对官兵生理和心理的影响,汇报了专家组得出的初步结论,而且简要地介绍了下一步对艇员训练更加科学化、人性化的设想。

将军听着感到很新鲜,拿起艇员自办的简报翻了起来,碰巧看到上面有一篇短诗,题目是《永远的黄桃》,再一看内容是歌颂黄桃的。

他有些不解,问王教授:

“黄桃?

这个兵怎么会对黄桃有这么深的感情?

还‘永远’。

王教授还真没法回答这个问题。

支队长想了想,说:

“可能是这样,我们在远航的时候,主要是吃罐头,罐头有荤有素,还有水果。

你要是吃上几个月,那罐头都咽不下去。

还真是,我和这个作者一样,比较能接受的还就是黄桃罐头。

将军当然非常高兴,想了想,对随行人员说:

“计划改变一下,今天晚上我就住在这里,住在这个模拟舱里,和潜艇兵们好好聊聊,肯定还能摸到不少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大家都慌了神,将军这么大年纪,那么高个子,要在模拟舱中窝一夜,应该是非常难受的,而且按照训练计划,今晚潜艇要遇到涌浪,模拟舱要晃动起来,将军他受得了吗?

这个责任谁也不敢负。

支队长把情况向将军汇报了,坚决要求他不要进舱。

将军认真地说:

“你们这个试验搞得很好,对广大潜艇兵来说是件大好事。

对我来说,对全军来说意义还不仅仅如此,我们还有不少战士在雪山上一待半年,在无人区一待几个月,还有野外生存,还有在山洞里待很长时间,这些官兵的生理和心理,我们都要好好地研究。

你们说,我今天碰到这么好的机会,再放弃走掉,不是太可惜了吗?

王教授张了张嘴,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这时,将军已做好准备过来了,王教授用电报的形式通知艇长:

“首长要进来,准备开舱。

一分钟后,艇长回电:

“请下达试验结束命令,否则不能开舱。

支队长急了,又发电:

“是总部首长,上将。

我命令你开舱。

艇长很快回电:

“我现在执行试验命令,任何违反试验规则的命令都是错误的命令,我拒绝执行。

支队长一下子不知道怎么办好,等在舱门口的将军说:

“发电,立即打开舱门,如不执行命令,解除艇长职务。

偏偏这时候,艇长回电:

“我必须遵守试验纪律,没有试验停止的命令,我不会开舱。

试验结束后,我愿意接受任何处理。

支队长急得直留汗,抓着头皮无奈地说了一句:

“下达试验结束命令吧。

这时,将军说:

“停止下达命令。

他笑了,笑得非常灿烂:

“试验比我想象的还要成功,我们的潜艇兵比我想象的还要勇敢,还要优秀!

我刚才是给他们出了道难题,我还真替他们捏把汗,真担心把他们难倒了。

这样吧,我有个愿望,试验结束那一天,我还来,进舱吃黄桃罐头。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总部来的几个人下潜了一个多小时,遇到小小的涌浪,就晕船晕得连胆汁都吐出来了的情节,批评了平时不严格训练的作风。

B.小说情节采用了双线结构-明写的是将军的“身先士卒”,暗写的是艇长的“坚守”,结局双线交织,完成了人物形象的塑造。

C.小说中的支队长没有坚持原则,屈从于上级的命令,作为次要人物有力地衬托出了艇长的高大形象—素质过硬、严守军纪。

D.小说中,围绕开舱门这一命令,王教授、支队长、将军与艇长进行了三次交锋,扩大了悬念,加剧了冲突,使情节很有吸引力。

8.陆颖墨的短篇小说集《海军往事》曾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有读者评价说《海军往事·舱门》写了“勇”,这一评价得到了作者的认可,那么“勇”在小说中体现在哪里呢?

(6分)

9.关于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说是将军,有人说是艇长。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周弘正,字思行,汝南安城人。

弘正幼孤,及弟弘让、弘直,俱为伯父侍中护军舍所养。

年十岁,通《老子》、《周易》。

舍每与谈论,辄异之,曰:

“观汝神情颖晤,清理警发,后世知名,当出吾右。

”河东裴子野深相赏纳,请以女妻之。

十五,召补国子生,仍于国学讲《周易》,诸生传习其义。

以季春入学,孟冬应举,学司以其日浅,弗之许焉。

博士到洽议曰:

“周郎年未弱冠,便自讲一经,虽曰诸生,实堪师表,无俟策试。

”起家梁太学博士,累迁国子博士。

时于城西立士林馆,弘正居以讲授,听者倾朝野焉。

弘正启梁武帝《周易》疑义五十条,又请释《乾》、《坤》、《二系》。

弘正博物知玄象,善占候。

及梁武帝纳侯景,弘正谓弘让曰:

“乱阶此矣。

”京城陷,弘直为衡阳内史。

王僧辩之讨侯景也弘正与弘让自拔迎军僧辩得之甚喜即日启元帝仍遣使迎之及弘正至礼数其优朝臣无与比者授黄门侍郎。

时朝议迁都,朝士家在荆州者,皆不欲迁,唯弘正言于元帝曰:

“至如黔首万姓,若未见舆驾入建邺,谓是列国诸王,未名天子。

今宜赴百姓之心,从四海之望。

”时荆陕人士咸云周是东人,志愿东下,恐非良计。

弘正面折之曰:

“若东人劝东,谓为非计,君等西人欲西,岂成良策?

”元帝乃大笑之,竟不还都。

及江陵陷,弘正遁围而出,归于京师,敬帝以为大司马王僧辩长史,行扬州事。

太建五年,授尚书右仆射,祭酒、中正如故。

寻敕侍东宫讲《论语》、《孝经》。

太子以弘正朝廷旧臣,德望素重,于是降情屈礼,有师资之敬焉。

周弘正特善玄言,兼明释典,虽硕学名僧,莫不请质疑滞。

六年,卒于官,时年七十九。

谥曰简子。

(节选自《陈书·周弘正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僧辩之讨侯景也/弘正与弘让自拔/迎军僧辩得之甚喜/即日启元帝/仍遗使迎之/及弘正至/礼数甚优/朝臣无与比者/

B.王僧辩之讨侯景也/弘正与弘让自拔/迎军僧辩得之甚喜/即日启元帝仍遗使/迎之/及弘正至/礼数甚优/朝臣无与比者/

C.王僧辩之讨侯景也/弘正与弘让自拔迎军/僧辩得之甚喜/即日启元帝仍遗使/迎之/及弘正至/礼数甚优/朝臣无与比者/

D.王僧辩之讨侯景也/弘正与弘让自拔迎军/僧辩得之甚喜/即日启元帝/仍遣使迎之/及弘正至/礼数甚优/朝臣无与比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易》,“五经”之一,其他“四经”为《尚书》《诗经》《论语》《春秋》。

B.占候,我国古代星占家根据天象的不同变化来附会人事,推测吉凶祸福。

C.四海,古代认为中国四周环海,因而称四方为“四海”,泛指天下各处。

D.谥,即谥号,古代帝王、贵族等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弘正受到肯定。

周弘正十岁就懂《老子》《周易》,其伯父认为他名声将远超自己;因受赏识,他成为裴子野的女婿。

B.周弘正洞察力强。

梁武帝接纳降将侯景的时候,周弘正就认为战乱会从此开始;后来侯景果然反叛,还将京城攻陷了。

C.周弘正据理力争。

对那些家在荆州不主张将国都迁回建邺的官员,只有周弘正敢于当面批驳他们,并据理提出反对意见。

D.周弘正知识渊博。

他精通儒学、道学和佛学,不但儒生们都学习他的见解,而且连得道高僧有了疑问,也要向他请教。

13.把课内句子和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5分)

(2)太子以弘正朝廷旧臣,德望素重,于是降情屈礼,有师资之敬焉。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①刘长卿

清川永路②何极,落日孤舟解携③。

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惆怅长沙谪去④,江潭芳草萋萋。

[注]①这首诗是刘长卿被贬时所作。

梁耿:

刘长卿的朋友,几年前远谪长沙。

②永路:

长路,远路。

③解携:

犹言分手。

④长沙谪去:

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谊遭权贵谗毁,被汉文帝贬为长沙王太傅。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以写景为主,落日、孤舟和远行的人等构成了一幅生动的送别图,景中含情。

B.颔联写归鸟飞向平芜深处,渐渐隐没,喻时光飞逝;流水各分东西,喻人之离别。

C.颈联写梁耿远去沿途白云连绵,而诗人在送别地望月思友,他们的友谊跨越了时空。

D.诗人回忆了友人梁耿被贬远离时在苕溪为其饯行的情景,也写了离别之后的情景。

15.请从抒情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尾联。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荀子·劝学》中以行路为喻,告诉人们若不重视积累,就难以到达远方的两句是“▲,▲”。

(2)苏轼《赤壁赋》中的“▲,▲”两句,描述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两句表明孔子不认可公西华只能做一个小相,而认为公西华能做大事。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很久以前,我路过三水时,蓦地,(①)。

在城里生活,如果你不去旅行或者不住在铁道边,那么是不大容易难以见到火车的。

当时,我站在路边,透过栅栏和稀疏的行道树,只见一列绿皮火车疾驰而过。

我便想踩着枕木,一路向前,(②)。

来到河口火车站,只见这里热闹非凡,人们▲,卖水果的、卖杂货的、卖河鲜的、卖蔬菜的,喧嚣,鼎沸,讨价还价之声▲。

20世纪初,正是广三铁路成就了河口“小广州”的美誉。

那时广州人坐车来,到河口下车,采购新鲜的鸡鸭鱼肉果蔬,再坐车回去,煎炒蒸焖后,人们就可▲,土生土长的三水人便对河口火车站感情深厚,我能体会到。

他们对河口站的怀念,如我对家乡夏官营站的怀念一样。

多少游子(③),再从远方归来,一生行走,乡情与乡愁如云烟一般在心头▲。

听说,三水正在修茸老火车站,要把它打造成一处历史文化名胜—让人们有个留存记忆的地方。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摩肩接踵不绝如缕狼吞虎咽挥之不去

B.摩顶放踵不绝于耳狼吞虎咽挥斥八极

C.摩肩接踵不绝于耳大快朵颐挥之不去

D.摩顶放踵不绝如缕大快朵颐挥斥八极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在城里生活,如果你不去旅行而且不住在铁道边,那么是难以见到火车的。

B.在城里生活,你如果不去旅行或者不住在铁道边,那么是不大容易难以见到火车的。

C.在城里生活,你如果不去旅行又不住在铁道边,那么是不大容易见到火车的。

D.在城里生活,如果你不去旅行又不住在铁道边,那么是难以见到火车的。

19.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远处,一个蒙古汉子骑着一匹骏马,赶着一群羊归来。

被老人的琴声吸引,被老人那苍老的歌声打动,他放下手中那长长的套马杆,向这边眺望。

羊们聚集在一起,低着头,捡拾那一个个跌落的音符。

夕阳下,一头老黄牛昂天发出一声长哞,苍凉悠长,像老人吟唱的长调。

我徘徊在一地暮色里,耳畔飘荡着那悠悠的长调。

①;②;那匈奴,突厥,不屈的民族……蒙古长调,几乎就是一部草原的历史,是蒙古民族在茫茫草原上,逐水草而生息,为生存而奋斗的史诗。

20.在横线①②两处填上句子,使之与后面构成排比。

每句不超过15个字。

(4分)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

“一头老黄牛昂天发出一声苍凉悠长像老人吟唱的长调般的长哞。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4分)

四、写作(6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