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民事纠纷解决机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636947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30.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多元化民事纠纷解决机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多元化民事纠纷解决机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多元化民事纠纷解决机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多元化民事纠纷解决机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多元化民事纠纷解决机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多元化民事纠纷解决机制.docx

《多元化民事纠纷解决机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元化民事纠纷解决机制.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多元化民事纠纷解决机制.docx

多元化民事纠纷解决机制

 

教学大纲

 

《民事诉讼法学》

 

郭志远

2012年10月18日

《民事诉讼法学》教学大纲

——————————————————

前言

1、任务和地位

本课程是高等院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属于法学本科学生的必修课程,是法学本科学生完善法学专业知识的重要部分。

民事诉讼法是国家重要的基本法之一,也是与实体法相对应的三大程序法之一,相对于广泛存在的民事纠纷而言,民事诉讼法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故学习本课程,将有利于培养法律的实务性人才,也将为学习其他的法学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学习民事诉讼法要求采取三结合的方法,即理论、立法与实践相结合。

首先要了解和学习民事诉讼法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其次,要了解民事诉讼的有关立法,理解民事诉讼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的真正涵义;再次,要了解民事诉讼的司法实践,用法律的规定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学习民事诉讼法学应当以立法为依据,切实掌握立法精神;以实际为基础,开展模拟法庭、进行必要的社会调查、旁听法院的审理,了解民事纠纷的存在及解决的实际情况;以理论为指导,对于民事诉讼的立法和司法的基本精神,从理论上加以解释,对于立法和司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理论上加以说明。

2、能力要求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

一、了解民事诉讼法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提高程序法意识;二、熟悉各种民事诉讼法规范,了解各程序规范之间的联系,具备运用程序规范进行诉讼、处理民事纠纷的能力;三、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有一定的理论研究能力。

3、先修课程:

法理学,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等。

4、教学安排:

本课程总学时72课时,4学分。

5、选用教材:

江伟主编:

《民事诉讼法》(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

年版6、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实践基地实训、模拟法庭、小型讨论会、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

7、考核方法:

考试、提问与实践基地实习成绩相结合评定,其中考试成绩70%,实践成绩为30%。

8、教学进程安排表:

周次

学时

授课内容

教学

方法

备注

1

4

第一章多元化民事纠纷解决机制

民事纠纷概述;民事纠纷解决机制。

讲授

2

4

第二章诉权与诉

诉权的来源,民事诉权的概念和性质,诉权的保障及行使的规制;诉的概念、种类及合并。

第三章民事诉讼法

民事诉讼法概述;民事诉讼法与相邻法律部门的关系,民事诉讼法律关系。

讲授

3

4

第四章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

基本原则概述,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辩论原则;处分原则;法院调解原则;诚实信用原则。

讲授

4

4

第五章民事审判的基本制度

二审终审制;合议制度;陪审制;回避制度;公开审判制度。

讲授

5

4

第六章管辖

管辖概述;级别管辖;地域管辖;裁定管辖。

讲授

课堂讨论

6

4

第七章当事人

当事人概述;共同诉讼人;代表人诉讼。

讲授

课堂讨论

7

4

第七章当事人

诉讼第三人。

第八章诉讼代理人

诉讼代理人概述;法定代理人;委托代理人。

讲授

课堂讨论

8

4

第九章民事诉讼证据

民事诉讼证据的概念、属性;证据能力与证明力;民事诉讼证据的法定种类;证据在理论上的分类。

讲授

课堂讨论

9

4

第十章民事诉讼证明

证明对象;证明责任;证明标准。

讲授

10

4

第十章民事诉讼证明

证明过程。

第十一章民事诉讼保障制度

期间,送达。

讲授

11

4

第十一章民事诉讼保障制度

财产保全;先予执行;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

讲授

12

4

第十二章诉讼费用与司法救济

诉讼费用制度;司法救济制度。

第十三章第一审普通程序

第一审普通程序概述;程序内容。

讲授

13

4

第十三章第一审普通程序

程序内容的演示;对第一审程序中的特殊情况的处理。

讲授

模拟法庭

14

4

民事判决、裁定和决定。

第十四章简易程序

简易程序的概述,程序规定及改革设想。

讲授

15

4

第十五章第二审程序

第二审程序概述;程序规定;对构建三审终审制的设想。

第十六章再审程序

再审程序概述;程序规定。

讲授

16

2

第十六章再审程序

再审程序的改革。

第十七章特殊程序

特别程序。

讲授

17

4

第十七章特殊程序

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

第十八章执行程序总论

执行程序概述。

讲授

课堂讨论

18

4

第十八章执行程序总论

执行程序的一般规定。

期终复习

讲授

 

第一章多元化民事纠纷解决机制

学习目的

本章通过对民事纠纷的介绍和解决民事纠纷的各种机制的分析,从而对民事诉讼方式解决民事纠纷的这一方式加以准确地定位,并为后面学习民事诉讼的各项制度和民事诉讼程序奠定基础。

学习本章,要了解民事纠纷的特点,掌握各种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的特点,正确地认识民事诉讼对于解决民事纠纷的价值。

本章计划学时为4学时。

课程内容

第一节民事纠纷概述

一、民事纠纷的概念

二、民事纠纷的特征

1、民事纠纷的主体平等性;2、权利可处分性;3、内容的民事性。

第二节民事纠纷解决机制

一、私力救济

和解概念、特点和效力。

二、社会救济

我国人民调解、仲裁的概念、特点和效力;国外ADR机制对我国的影响。

三、公力救济

民事诉讼的范畴、基本结构、特点、目的和价值;行政裁决的基本内容。

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重点

1、各种纠纷解决机制的不同特点。

2、民事诉讼的基本结构、目的和价值。

二、难点

民事诉讼的价值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

思考与练习

1、简述民事纠纷的特点。

2、试述国外ADR机制对我国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启示。

3、简述民事诉讼的特点。

4、试述民事诉讼的程序价值。

 

注:

此部分内容为实践教学重点,课堂教学以案例讨论为主

 

第二章诉权与诉

学习目的

本章主要讲述诉权和诉的基本理论。

本章理论性较强,学习本章将为以后诉讼制度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了解诉权和诉的基本涵义,明确诉权和诉在民事诉讼中的作用和意义,掌握不同种类诉的区别以及加强对诉权的保护。

本章计划学时为2学时。

课程内容

第一节诉权

一、诉权的来源

二、民事诉权概述

民事诉权的概念、性质、内涵;民事诉权与民事诉讼权利的区别。

三、诉权的保障

1、诉权的宪法保障;2、诉权的国家保障;3、诉权的法院保障。

四、诉权行使的规制

诉权的滥用;诉权滥用的表现形式;诉权滥用的规制;滥用诉权的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

第二节诉

一、诉的概念和种类

诉的概念和特征;诉的三种类型:

给付之诉、确认之诉和形成之诉。

二、诉的构成要素

当事人;诉的标的;诉的理由。

三、诉的合并

诉的合并的概念;诉的合并的三种类型:

主体合并、客体合并和混合合并。

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重点

1、诉的构成要素。

2、诉的三种类型。

二、难点

诉讼标的的含义及功能。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

思考与练习

1、简述诉权的含义及对诉权的保障。

2、简述诉的种类。

3、简述诉讼标的与诉讼请求有何不同。

4、简述诉讼标的的功能

 

第三章民事诉讼法

学习目的

本章重要主要讲述民事诉讼法的概念、渊源和属性,以及其所调整的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基本内容。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深刻理解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属性,明确民事诉讼法的与相邻法律部门的关系以及民事诉讼法的效力范围,掌握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内容。

本章计划学时为2学时。

课程内容

第一节民事诉讼法概述

一、民事诉讼法的概念及渊源

民事诉讼法的概念;民事诉讼法的渊源。

二、民事诉讼法的属性

1、公法;2、程序法;3、基本法;4、部门法。

三、民事诉讼法的效力

1、民事诉讼法对人的效力;2、对事的效力;3、空间效力;4、时间效力。

第二节民事诉讼法与相邻法律部门的关系

一、民事诉讼法与民事实体法的关系

民事诉讼法对于民事实体法的工具价值;民事诉讼法的独立价值。

二、民事诉讼法与刑事诉讼法的关系

第三节民事诉讼法律关系

一、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点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概念;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本质和特点。

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要素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内容;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客体。

三、引起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法律事实

民事诉讼行为;事件。

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重点

1、民事诉讼法的概念和属性。

2、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要素。

二、难点

无。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

思考与练习

1、简述民事诉讼法的属性。

2、简述民事诉讼法与刑事诉讼法的区别。

3、试述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三要素。

 

第四章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学习目的

本章主要讲述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的有关问题。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了解我国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的涵义、种类,明确基本原则的指导作用,掌握各项基本原则的具体内容及其重要意义。

本章计划学时为4学时。

课程内容

第一节基本原则的概念和功能

一、概念

二、功能

立法准则的功能;行为准则的功能;创造性司法的功能;弘扬司法理念的功能。

第二节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

一、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的法理基础

民事实体法的平等原则;程序公正的基本要求。

二、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的内容

1、平等诉讼地位;2、诉讼权利义务的同等与对等;3、适用法律平等;4、对平等权利的保障。

三、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在立法和司法上存在的问题

撤诉制度;答辩制度;法官释明制度;各种因素导致的当事人实质不平等现象的存在。

第三节辩论原则

一、我国传统辩论原则的内容

辩论的权利;辩论的方式;辩论的范围;辩论的时间。

二、现代辩论原则的内容

辩论的效力。

第四节处分原则

一、处分原则的内容

处分原则的主体、客体和限度。

二、处分权和审判权的关系

处分权对审判权的制约;审判权对处分权的指导和监督;审判权对处分权的保障。

第五节法院调解原则

一、法院调解原则的历史变迁

二、确立调解原则的原因

三、法院调解原则的内容

调解的自愿原则;调解的合法原则。

四、法院调解的程序

法院调解的主体;法院调解的阶段;调解书的效力。

第六节诚实信用原则

一、确立诚实信用原则的必要性

1、是司法公正的需要;2、是维护司法权威的需要;3、是保障诉讼顺利进行的需要。

二、民事诉讼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内容

对当事人的制约;对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制约;对法院审判行为的制约。

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重点

1、各项基本原则的内容。

2、确立诚实信用原则的必要性。

二、难点

无。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

思考与练习

1、简述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的功能。

2、简述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的内容。

3、简述我国传统辩论原则与现代辩论原则的内容有何不同。

4、简述民事诉讼中处分权与审判权的关系。

5、简述法院调解原则的内容。

6、试述民事诉讼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

 

注:

此部分内容为实践教学重点,课堂教学以案例讨论为主

 

第五章民事审判的基本制度

学习目的

本章主要讲述了人民法院审判所适用的基本制度,包括二审终审制度、合议制度、陪审制度、回避制度、和公开审判制度。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掌握二审终审制的完整含义,法院审理民事案件的组织形式的种类以及各种形式的特点及其适用,理解公开审判制度的含义,并进一步了解我国民事审判制度改革中就基本制度问题的一些学术动态和实践中的新的尝试。

本章计划学时为4学时。

课程内容

第一节二审终审制度

一、二审终审制度的概念

二、二审终审制度的内容

当事人有权获得两级法院两次司法审判;是对同一案件由两级法院分别审理的制度;二审对案件的实体判决是最终的。

第二节合议制度

一、合议制度的概念

二、审判组织的形式及适用

独任制的形式和适用;合议庭的组成;合议原则和审案权限。

第三节陪审制度

一、陪审制度的概念

二、陪审制度的价值

1、陪审制度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2、有助于实现司法的民主化;有助于弥补法官不足;3、有助于培养人民法律意识和有助于公众对司法的监督。

三、陪审制度的内容

陪审制度的适用;陪审员的权力。

第四节回避制度

一、回避的概念

二、回避的程序制度

回避的人员范围;回避的情形;回避的方式和程序。

第五节公开审判制度

一、公开审判制度的概念

二、公开审判制度的意义

1、有助于推进中国的法制现代化进程;2、有助于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3、有助于促进司法民主化。

三、公开审判的内容

公开审理的内容;公开判决的内容。

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重点

1、各项基本制度的内容。

2、陪审制度的价值。

3、公开审判制度的意义。

二、难点

1、陪审制度的价值。

2、公开审判制度的内容。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

思考与练习

1、简述二审终审制度的内容。

2、简述合议庭的组成和合议规则。

3、简述人民陪审员的权力。

4、简述回避制度中回避的人员范围和应回避的情形。

5、试述陪审制度的价值。

6、试述公开审判制度的意义和公开审判的内容。

 

注:

此部分内容为实践教学重点,课堂教学以案例讨论为主

 

第六章管辖

学习目的

管辖制度是民事诉讼中十分重要的制度,它对法院审判权的行使作了具体的落实,使各级法院、各个法院都能在其职权范围内行使审判权。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了解管辖的概念,掌握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的具体规定。

本章计划学时为4学时。

课程内容

第一节管辖概述

一、管辖的概念

二、确定管辖的意义

1、有助于当事人正确行使起诉权;2、有利于法院之间受理案件的规范有序;3、有利于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的管理和监督。

三、确定管辖的原则

1、便利当事人诉讼和法院审判;2、保证案件的公正审判;3、保证各级法院工作负担均衡;4、维护国家主权;5、管辖衡定原则;6、体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

第二节级别管辖

一、级别管辖概念

二、确定级别管辖的标准

1、案件的标的额;2、案件的性质;3、案件的繁简;4、案件的社会影响。

三、各级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

基层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

第三节地域管辖

一、地域管辖的概念

二、一般地域管辖

一般地域管辖的概念;一般地域管辖的一般原则;例外规定。

三、特殊地域管辖

特殊地域管辖的概念;九种特殊的地域管辖。

四、专属管辖

专属管辖的概念;专属管辖的特点;国内专属管辖的规定;涉外专属管辖的规定。

五、共同管辖和选择管辖

共同管辖的概念和适用;选择管辖的概念和适用。

六、协议管辖

协议管辖的概念;协议管辖的适用条件。

第四节裁定管辖

一、移送管辖

移送管辖的概念;移送的条件;不得移送的情形。

二、指定管辖

指定管辖的概念;指定管辖的适用。

三、管辖权转移

管辖权转移的概念;管辖权转移与移送管辖的区别。

四、管辖权异议

管辖权异议的概念;管辖权异议提起的条件;法院对管辖权异议的处理程序。

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重点

1、确定管辖的原则。

2、一般地域管辖、特殊地域管辖和专属管辖的基本规定。

3、移送管辖中不得移送的情形。

4、管辖权异议提起的条件。

二、难点

无。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

思考与练习

1、简述确定管辖的原则。

2、试述专属管辖的特点和种类。

3、简述管辖权异议提起的条件。

4、简述协议管辖的条件。

 

注:

此部分内容为实践教学重点,课堂教学以案例讨论为主

 

第七章当事人

学习目的

本章讲述了当事人制度中的有关问题。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了解当事人的概念、种类,明确当事人的诉讼地位,从总体上对当事人有一个宏观的概念,加强对当事人这一重要诉讼主体的认识,特别是本章所涉及的共同诉讼制度、诉讼代表人和第三人制度,具有一定的难度,要深刻地予以领会。

本章计划学时为6学时。

课程内容

第一节当事人概述

一、当事人和正当当事人

当事人的概念;当事人在诉讼中的称谓;正当当事人的概念;正当当事人的确定及其更换和范围的扩大。

二、当事人的诉讼权利能力和诉讼行为能力

当事人诉讼权利能力的概念;当事人诉讼权利能力的取得;当事人诉讼权利能力与民事权利能力的关系;当事人的诉讼行为能力的概念;当事人诉讼权利能力与诉讼行为能力的关系。

三、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义务

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当事人诉讼义务。

第二节共同诉讼人

一、共同诉讼概述

共同诉讼的概念;共同诉讼的意义;共同诉讼的分类。

二、普通共同诉讼

普通共同诉讼的概念;普通共同诉讼的条件;普通共同诉讼的特点。

三、必要共同诉讼

必要共同诉讼的概念;构成必要共同诉讼的情形;对必要共同诉讼的追加;共同诉讼人的诉讼行为对其他共同诉讼人的效力。

第三节代表人诉讼

一、代表人诉讼概述

代表人诉讼的概念代表人诉讼制度与共同诉讼制度的比较诉讼代表人与诉讼代理人的比较。

二、选定代表人制度

选定代表人制度的适用条件代表人的条件代表人的产生及权限。

三、集团诉讼制度

集团诉讼的适用条件集团诉讼代表人的产生集体诉讼程序的特点。

第四节诉讼第三人

一、第三人概述

第三人的概念;第三人的特点。

二、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

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的概念、特点;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与必要共同诉讼人的区别。

三、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

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的概念和特点;司法实践中常出现的无独立请求权的情况;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与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的比较。

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重点

1、当事人与正当当事人。

2、普通共同诉讼和必要共同诉讼的特点。

3、诉讼代表人制度与诉讼代理人制度及共同诉讼制度的比较。

4、第三人的特点。

二、难点

正确划分普通共同诉讼和必要共同诉讼。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

思考与练习

1、简述程序性当事人的构成要件。

2、分别简述普通共同诉讼和必要共同诉讼的特点。

3、试比较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与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有何不同。

4、试比较诉讼代表人制度与共同诉讼制度的区别。

5、试比较诉讼代表人与诉讼代理人的区别。

 

注:

此部分内容为实践教学重点,课堂教学以案例讨论为主

 

第八章诉讼代理人

学习目的

诉讼代理制度,是民事诉讼法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本章要注意对法定代理人和委托代理人进行分析比较。

本章计划学时为2学时。

课程内容

第一节民事诉讼代理制度概述

一、诉讼代理制度的含义及作用

诉讼代理的概念;诉讼代理制度的含义;诉讼代理制度的作用。

二、诉讼代理人概述

诉讼代理人的概念、特征和种类。

第二节法定诉讼代理人

一、法定诉讼代理人概述

法定诉讼代理人的含义,范围、特点;法定诉讼代理人与法定代理人、法定代表人的区别。

二、法定诉讼代理制度的内容

法定诉讼代理人的代理权限、诉讼地位;法定诉讼代理权的取得和消灭;指定诉讼代理人制度。

第三节委托诉讼代理人

一、委托诉讼代理概述

委托诉讼代理人的含义和适用范围;委托诉讼代理的特点。

二、委托诉讼代理制度的内容

委托诉讼代理人的范围、人数和代理权限;委托诉讼代理权的取得、变更、解除和消灭。

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重点

1、诉讼代理人的特征、种类。

2、法定诉讼代理人的代理权限和诉讼地位。

3、委托诉讼代理的特点。

二、难点

无。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

思考与练习

1、简述诉讼代理人的特征和种类。

2、分析各种诉讼代理人的代理权限和诉讼地位。

3、简述委托诉讼代理权消灭的原因。

 

第九章民事诉讼证据

学习目的

证据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法的重点内容和核心内容,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了解证据制度的基本理论,掌握证据的概念、特征和分类,明确证据能力和证明力之间的关系。

本章理论性和实用性都较强,特别是理论界对证据的运用有一些新的观点,司法界也有一些新的举措,学习时应注意进行鉴别与比较。

本章计划学时为4学时。

课程内容

第一节民事诉讼证据概述

一、民事诉讼证据的概念

二、民事诉讼证据的属性

1、客观性;2、关联性;3、合法性。

三、民事诉讼证据的证据能力与证明力

证据能力的含义;证明力的含义。

第二节民事诉讼证据的分类

一、民事诉讼证据的立法种类

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

二、民事诉讼证据在学理上的分类

本证与反证;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

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重点

1、民事诉讼证据的属性。

2、民事诉讼证据的证据能力与证明力的含义。

3、对七种法定证据的鉴别。

4、正确区分和运用本证与反证、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

二、难点

掌握各种证据的特征,并正确划分不同的证据形式。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

思考与练习

1、试述民事诉讼证据的属性。

2、试分析证据能力与证明力的关系。

3、试比较书证与物证。

4、简述视听资料的特点。

5、试述我国的司法鉴定制度。

6、简述证人出庭作证的意义。

7、试分析鉴定人与证人有何不同。

 

注:

此部分内容为实践教学重点,课堂教学以案例讨论为主

 

第十章民事诉讼证明

学习目的

民事诉讼证明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法的重点内容,也是本课程中较难掌握的一个章节,学习时应予以注意。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了解证明对象的范围和自认规则的内容,掌握证明责任的特征和我国对证明责任的分配,理解法律真实证明标准的含义。

本章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用性,特别是对于证明标准和证明责任的分配,理论界和实务部门存在较大争议,对此,应认真思考和领悟。

本章计划学时为6学时。

课程内容

第一节证明对象

一、证明对象的概念

二、作为证明对象的条件

1、当事人在诉讼中主张并存在争议的事实或法院应查明的事实;2、该事实具有实体法和程序法的意义;3、该事实需要加以证明。

三、证明对象的范围界定

证明对象的范围;无需证明的事实。

四、自认规则

自认的概念;自认的构成要件;自认的分类;自认的法律后果。

第二节证明责任

一、证明责任概述

证明责任的概念和特征;证明责任适用的目的和条件;证明责任与提供证据责任的区别。

二、证明责任的分配

国外证明责任分配的理论;我国立法和司法上对证明责任的分配。

第三节证明标准

一、客观真实的证明标准

概念;适用要求;消极影响。

二、法律真实的证明标准

概念;适用的原因及要求。

第四节证明过程

一、证据的收集

证据收集的主体、方法,证据保全。

二、举证时限制度

举证时限制度的概念和意义;现行举证时限制度的内容。

三、证据交换

证据交换制度的概念;证据交换制度的内容。

四、举证、质证和认证

举证的概念和方法;质证的概念、内容和方式;认证的概念和认证的规则。

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重点

1、证明对象的范围。

2、自认规则的内容。

3、证明责任的特征和我国对证明责任的分配。

4、法律真实证明标准的含义。

5、证据收集的主体。

6、举证时限制度的内容。

二、难点

1、区分证明责任和提供证据责任。

2、证明责任的分配理论。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

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自我管理与提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