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战争逻辑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634572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金融战争逻辑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金融战争逻辑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国金融战争逻辑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国金融战争逻辑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国金融战争逻辑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金融战争逻辑之.docx

《中国金融战争逻辑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金融战争逻辑之.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金融战争逻辑之.docx

中国金融战争逻辑之

中国金融战争逻辑之

(一)

——警惕和正视中国当前面临的金融战争

一、剖析美国发动的金融战争

  去年到今年,可谓是世界经济与金融的多事之秋,先是世界大宗商品价格接连上扬,再是次级债引发美国房地产金融危机,并迅速蔓延全球,而后世界粮价也随之暴涨。

如今这三大因素形成谐振,相互刺激,从虚拟经济蔓延实体经济,全球经济处在风雨飘摇中,全球金融市场哀鸿遍野。

  究其根源,这还是美国多年来“金融战争”战略的延续和深化。

简言之,1944年布雷登森林体系奠定了美国经济强势下的货币强势基础,使美元初步成为了实质上的纸黄金,变成世界贸易阶段和外汇储备的绝对主要币种。

1971年,尼克松政府废除美元黄金挂钩机制,而此时美元的地位已然确立,美联储实际上控制着全球货币的主要发行权,没有了黄金对应储备,发行基础只好建立在美国强大的国力信用上。

这样,美国就可以通过变动美元发行状况,放松或紧缩全球各经济体的银根,一方面通过无成本资本输出获得利益,另一方面则通过敏感地攻击资本流入国的货币,使外债依赖型经济体还贷成本迅速上升,摧毁其经济。

  上世纪80年代初,在拉美外债上升到很高幅度时,美国立即实行强势美元政策,拉美国家外债成本骤升,国内经济发展无以为继,走向崩溃;当美国发现强势美元政策导致对日、对德逆差巨大,日德经济高速发展,危及其在国际上的经济利益时,美国主导下的“广场协议”也就应运而生了,日本出口型经济遭受重挫,疲软之下的企业高负债也就理所当然地拖垮了银行,日本经济陷入衰退。

1995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更是登峰造极,摧毁了第三世界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民众数十年奠定的经济基础和发展成果。

由于美元的强势和世界结算与储备支配地位,加上首屈一指的国力,“美元”加“大棒”策略屡屡得逞。

布雷登森林体系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完全受美国指导,形同虚设,出炉的经济挽救措施不外乎收缩银根、开放金融经济,便于美国在一片废墟中掠夺金子和财富。

与此同时,美元泛滥和金融创新使得国际游资的数量急剧攀升,控制了全球的商品与金融期货市场、金融资本市场,以索罗斯为代表的国际游资美其名曰“对冲基金”,在虚拟经济市场上呼风唤雨,密切配合美元政策,充当美国侵凌其他国家经济体的刽子手。

攻击英镑、亚洲金融危机,都闪现这些游资团队的身影,与美国政治政策和美元战略充分合作,攫取世界财富。

具体事例不再赘述。

  大家知道,期货产生的初衷是发现价格、套期保值,这项金融创新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在初中期,大家都以实体经济为根本的情况下,期货市场中的价格发现功能表现良好,引导经济投资与贸易,规避原料或产成品的价格风险,功不可没。

但是事情的发展脱离了初创者的良好愿望。

到中后期,投机加剧、游资暴增使得商品与金融期货市场的交易以数千数万倍剧增,实体经济的套期保值者比例几可忽略不计,庞大的游资博弈控制了市场,而后,实体经济的交易价格则变化为按照期货市场结算价进行交易,因果倒置,虚拟的期货市场就此控制实体经济交易价格。

也就是说,围绕着美元政策的国际游资团队实质上控制了全球实体经济的命脉。

  根据上述的美元逻辑,再回头看现今的全球经济风波,美元用心昭然若揭。

21世纪初,美国困扰于财政、国际收支双赤字的迷局,也就是说,美国对全球其他经济体负债累累,大家手中储备的美元以及美国长期国债实质上是美国的两种借据,美国必须承受沉重的还款压力。

为了减轻压力,美元的贬值是势所必然的美式选择。

美国国内经济由于高科技泡沫的破裂,后续热点无以为继。

而后,美国为了刺激国内经济,提供次级贷款工具,以房地产业延续繁荣,并以资产证券化为通道,把次级债风险初步转嫁到欧洲金融机构。

当房地产也陷入僵局时,美元的弱势政策也就愈演愈烈,为了增加国内金融业的流动性,扩张刺激国内企业,美联储不停减息,从5.5%一路降至2%,从利息至汇率双重损害国际美元持有者的利益,是一种活生生的以邻为壑的美国利益至上战略。

  细究美国的自身经济,其实并没有本质性的产业结构或发展问题,除了房地产价格稍高引发次债危机(占美国国内信用总额并不高,而且很多损失已经转嫁国外)外,其他产业健康度尚可。

问题在于:

美国必须解决双赤字问题,理论解决方法不外乎缩减财政开支、制约过度消费,使国家、民众储蓄率提高,这都会在短期内对美国产业与福利造成影响。

美国处在产业周期的困顿期,而继续原来的赤字政策也将内外交困。

而此时,以“四大金砖”为代表的发展中经济体蒸蒸日上,在国际上对美国利益和地位造成巨大冲击。

焦急中的美国理所当然地想到了美元系统对策。

  首先是绑架世界大宗商品价格往上走,通过嫁祸于“四大金砖”的发展需求,利用游资不停喧涨石油、铜、铁矿石价格,增加发展中国家的负担。

美国是个发达国家,除了石油外,其它对外依赖度不强,价格变动的经济敏感度不高,况且自身的石油储备丰富,对其冲击远逊于发展中国家。

中国则是受害者典型。

中国从投资到消费在原材料和能源上都是高度对外依赖,产业发展的基础建立在高消耗上,大宗商品价格升高无疑使中国额外付出巨大的成本开支。

其他国家亦然。

大家可以观察数据,其实,仅从供需角度看价格,供需差异变动并不大,而且这十年来美国原油消费进口增长率远大于中国,从需求角度把价格上涨归咎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是站不住脚的。

所以,游资在国际商品期货市场上为实体交易定价,功不可没。

  其次,美国在对美元实行贬值政策的同时,逼迫相关经济体货币升值,并开放金融市场,与当年的“广场协议”如出一辙。

一是通过逼迫升值,压迫该国的外向型主导行业,击垮某些领域经济,二是通过美元贬值,贬低美元债务价格,减轻压力。

另外,通过渗透目标国的金融市场,寻求操纵线路,美国金融机构伙同国际游资逐步进入该国金融机构或市场,一方面通过参股得到庞大的资本收益;另一方面通过国内业务迅速摸清该国产业状况、发展方向、承受能力,为今后的打击与收购奠定基础。

  第三,美国通过“生物燃料”战略,打破国际粮食生产与消费的均衡,借强势脱逃全球稳定责任,配合原材料价格上涨引发的粮食成本上升,借助游资在国际粮食市场上兴风作浪,拉升价格,渲染危机,冲击粮食资源配置,使粮食进口依赖型国家濒临崩溃边缘。

  第四,美国在进行金融侵略时的重要手段是借着自有化、全球化名义,逼迫或诱惑目标国开放市场、开放金融,取消保护主义,让一个弱者完整地暴露在强者的攻击和掳掠之下,最后依靠所谓的经济援助和产业进入扶植,用美元和股权控制该经济体,达到其最终目的。

  综上所述,可以明显看出,两年来的世界危机表现其中相关度很高,主线就是美元的弱势政策,美元贬值与金融侵略是主线,大宗商品和粮食价格是顺手牵羊的副线,两方面相辅相成,互为动因,美元的贬值不停推升商品期货价格(因为美元是国际商品期货的报价币种),美国自身又通过渲染美国困境借口弱化美元。

这样,美国在脱逃自身债务的同时又陷其它相关国家于困境,并在国际舆论上还嫁祸于发展中经济体。

这就是美国的金融战争的思路和手段,各个局部战术完美地组合成了美国利益战略。

  二、金融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在这场金融战争中,中国无疑是短期受害者。

中国的经济发展一直是高消耗型、高外向依赖性,各种弱点无一不在这次美元攻击的视野下。

原材料、能源价格上升给产业造成很大困扰,人民币上涨大幅削减了出口外向型企业的利润空间,中国企业承受成本上升、汇兑损失的两大夹层压力,日子艰难,自身调节难度加大,企业与社会成本都很高。

WTO协定下的金融开放条款为外国金融资本的渗透提供了渠道,虽然资本项下未开放,但是游资的进入方式和数量都已经对国内金融经济政策造成了威胁。

事实上,外资在中国的金融股权收益已是盆满钵满,国外银行在国内的业务已然广泛涉足,投资银行业和金融咨询业配合进行经济观察与收购整合,一条针对中国产业实体的掠夺、加工成套流水线隐隐然呈现雏形。

  中国为了冲销外汇储备引发的流动性过剩(姑且这么定义),不停地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与利率,以期压缩货币需求,压缩通货膨胀,动机无可非议,但是路径实属缘木求鱼。

首先,本次通货膨胀并不是国内需求的突发旺盛或是国内经济供给陷入短缺,而是国际美元弱化、游资推动引发大宗商品期货价格暴涨,从成本角度输入中国的通货膨胀。

国内的人民币供给增加并不对实体经济商品需求造成价格冲击,所以,国内紧缩政策在诊断病因逻辑上并不成立。

宏观调控开出的货币政策紧缩药方,却是对国内虚弱(并不健康)经济体的饥饿疗法。

首先分析一下利率政策,由于国内经济结构的不均衡,形成过热和过冷双向偏差的二元经济。

由于过热行业的当前利润空间高,对利率的提升引发的筹资成本提高对其制约力度不大;然而,一些应当重点扶持发展的新兴产业负债率相对高,利润也极不稳定,利率提升对之造成的压力立竿见影,尤其是民营企业和创业型企业感受筹资能力下降,筹资成本上升。

所以,利率政策对经济结构的微观调节作用适得其反,有点“亲者痛,仇者快”的味道。

  再分析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效应。

不容置疑,提高准备金率是对冲外汇占款引发的货币供给增加,通过抑制商业银行的放贷能力,达到收缩货币供给的目的。

从贸易项下真实顺差看,这个措施是完全合理正确的,但是,不可否认最近热钱涌入中国加剧,此部分资金转化为人民币停留在中国国内银行的存款账户上。

这部分流动性基本不进入实体经济生产领域,不追逐生产资料也不消费,一般是伺机进入金融投机市场或是房地产市场,保持高流动性。

既然是针对稳定CPI的对冲,央行在冲销时,必须按照进入实体经济的货币供给量来衡定冲销力度,保证企业正常的可贷性增长,同时还要充分考虑价格上涨因素对货币供给量的额外需求。

否则,光从总量上简单制约货币供给,必然造成实体金融过度紧缩,国内企业在原料、汇率双重压力下还遭受流动性危机,经济滑坡势所必然,危在旦夕。

  美国的金融资本在虎视眈眈。

现在,一方面游资进入国内在等待,数量逐步增大,作为资本项目开放的先锋部队,正在熟悉摸索中国的产业状况与价值,悠哉游哉等待机会。

另一方面,中国的企业逐步陷入困境,压缩产能,自贬价值,资产价格(楼市、股市)大幅下滑,往崩盘谷底滑落,国内实体经济的投资商经营环境急速恶化,经济实体价值迅速缩水。

应当警惕:

一只肥羊正慢慢牵近虎口。

在合适时机,潜伏于国内的游资将逐步购买便宜的国内资源与资产,完成它们的战略收购计划,正如历次的美元升贬值引发的国家经济危机一样,美国与国际游资将一石二鸟,甚至名利双收。

此番危局如不在战略角度进行反击,仍然缘木求鱼,中国经济势必危殆。

中国多年的成果将不可避免被国际金融资本吞噬。

  中国在此轮危机中不可说机会不好。

中国多年的改革症结已经暴露在手术台聚光灯下,已然开始进行麻醉消毒工作。

一是中国产业的高能耗主旋律在变调,在能源、原材料价格高企的情况下,三高企业受抑制,绿色能源、替代能源在发展,产业结构将主动向健康方向调整;二是长期向国外输送福利的外向型企业受到抑制,或是改向内需主导型产业方向,或是增强国际议价能力,增加国内利益;三是长期三农问题得到一定程度上缓解,农产品价格适度上涨为农民创收带来增长,农业投入主动性增强,为农业集约化经营提供条件,逐步解决城乡失衡问题。

这些都是内外力作用下的中国宏观经济结构调整的契机,但是,在借势调整或调节的同时,必须好好手术治疗,并且关门养病,适当通风,徐徐温补。

断不可急于求成,好坏器官一刀切,更不可贱卖健康器官。

这长期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难题有望得到彻底解决,中国经济宏观格局也将进入健康态势。

  三、中国对策建议

  根据以上对美国国家金融战略的透析,以及对中国现有对策的分析,笔者以为,必须充分认识国际金融战争的掠夺性和隐蔽性,立足中国长期利益和短期关注,培植强大的宏观战略思维和微观战术策略,抵御这场不见血的金融侵略战争。

  首先,一定要为国内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一个良好的空间,保证适当宽松的金融宏观环境,增强企业发展需要的流动性,使金融的资金优化投向功能得到良性发挥,逐步引导产业向良态结构调整,改变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宏观货币政策调控,转向二元经济适调手段,比如对过热产业的立项审查控制、信贷窗口指导,对高科技、服务业等进行财政税收政策扶持、信贷重点支持,抑制过热行业,培植新兴行业。

只要对产业政策进行有力调控,中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就可以相对宽松。

  其次,正确引导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幅度,协调投入与供给,协调流动机制,保证农民的收益落实,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业产能,使三农问题进入良型循环解决轨道。

在国际粮价失衡的过程中,中国应该正确对待,稳定供需,使农业环境不受国际游资绑架和冲击。

  再次,金融保护与开放步骤必须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现在的侵略与掠夺已然不是领土的侵占和流血的杀戮,而是金融资产的占有与划拨和虚拟经济的定价权的争夺,关注和限定游资的流入是重中之重。

中国最好的企业基本都已在国内证券市场上市,所以,保证国内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维护中国优质资产的应有市场定价,是具备战略意义的,相对中国的GDP增长率,以及中国的潜在经济发展能力,现有的中国资产价格无疑是很低的。

同时,一个相对繁荣的证券市场有助于激发财富效应,稳定并助长国内的消费提升,调衡“投资、消费、净出口”三驾马车的牵引均衡度。

  这样,中国在这次全球性的经济危局中才会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依靠外力,协调内力,逐步调整理顺经济格局,使国家经济走向健康、安全、高效。

也只有这样,美国的金融战略才不会在中国得逞,中国才不致陷入国际危机的陷阱中,才不致成为金融战争的牺牲品。

相反,在国际局势的制衡与力量涨落中,在这次危机的洗礼下,中国国内政经将更加健康,中国也将以蓬勃的新生政治经济形象取得更好的国际空间和更多的国际话语权。

    [摘要]:

  美国多年来实行“金融战争”战略。

布雷登森林体系奠定了美国经济强势下的货币强势基础,美国通过变动美元发行状况,放松或紧缩全球各经济体的银根,一方面通过无成本资本输出获利,另一方面通过敏感地攻击资本流入国的货币,迅速提升外债依赖型经济体还贷成本,摧毁其经济。

同时,美元泛滥和金融创新使国际游资剧增,“对冲基金”在虚拟经济市场上密切配合美元政策,攻击英镑、掀起亚洲金融危机,围绕着美元政策的国际游资团队实质上控制了全球实体经济的命脉。

美国在一片废墟中掠夺金子和财富。

    21世纪初,为解决美国经济困扰,推行“弱势美元政策”。

从利息至汇率双重损害国际美元持有者的利益。

美元贬值与金融侵略是主线,大宗商品和粮食价格是副线,两方面相辅相成,互为动因。

美元贬值不停推升商品期货价格,通过渲染美国困境借口弱化美元,美国在脱逃自身债务的同时陷其它相关国家于困境,并在国际舆论上嫁祸于发展中经济体。

这就是美国的金融战争的思路和手段,各个局部战术组合成了美国利益战略。

  在这场金融战争中,中国无疑是短期受害者。

高消耗型、高外向依赖性的中国经济承受成本上升、汇兑损失的两大压力;WTO协定下的金融开放条款为外国金融资本的渗透提供了渠道,游资的进入方式和数量对国内金融经济政策造成了威胁;国际美元弱化、游资推动引发大宗商品期货价格暴涨,形成成本输入型通货膨胀,国内紧缩政策并非对症下药;紧缩货币政策的总量调控方法对国内经济结构不均衡下的过热和过冷双向偏差的二元经济的微观调节作用适得其反;国际游资的流动性也纳入对冲外汇占款的紧缩范畴。

国内企业在原料、汇率双重压力下还遭受流动性危机。

中国的企业逐步陷入困境,压缩产能,自贬价值,潜伏于国内的游资将逐步购买便宜的国内资源与资产,完成它们的战略收购计划。

  中国在此轮危机中的机会:

一是高能耗主旋律在变调,三高企业受抑制,绿色能源、替代能源在发展;二是长期向国外输送福利的外向型企业受到抑制,或是改向内需主导方向,或是增强国际议价能力;三是农产品价格适度上涨使农业投入主动性增强,为农业集约化经营提供条件,逐步解决城乡失衡问题。

  中国对策:

充分认识国际金融战争的掠夺性和隐蔽性,立足中国的长期利益和短期关注,培植强大的宏观战略思维和微观战术策略,抵御这场不见血的金融侵略战争。

首先要为国内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一个良好的空间,保证适当宽松的金融宏观环境,宏观货币政策调控,转向二元经济适调手段。

其次,正确引导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幅度,稳定供需,使农业环境不受国际游资绑架和冲击。

再次,金融保护与开放步骤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关注和限定游资的流入是重中之重。

保证国内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维护中国优质资产的应有市场定价,财富效应,稳定并助长国内的消费提升,调衡“投资、消费、净出口”三驾马车的牵引均衡度。

中国金融战争逻辑之

(二)——再谈美元逻辑和美国策略

 前天写了一篇关于美元历史和策略引发的金融战争文章,蒙大家关注,这里深致谢意!

关于美元绝对优势的形成以及美元的控制逻辑,我想再叙述一下,深入揭示其炉火纯青的控制和掠夺艺术。

  众所周知,布雷登森林体系是美元——黄金本位制,美元对黄金兑换比价固定,其余币种对美元钉住浮动。

美元有义务兑换成黄金。

美元的信誉逐步等同并取代黄金。

美元也就成为世界上普遍接受的货币。

从这一刻开始,美元就走向了全世界。

首先是马歇尔计划,美国援助欧洲复兴计划,欧洲经济增长,为从美国进口大量商品,欧洲储备了很多美元,以稳定经济和保证进口支付,这就是“欧洲美元”。

其次是美国石油购买,美国作为原油消费与进口大国,进口大量石油,这样石油输出国也储备了大量美元,这就是“石油美元”。

再次是亚洲各新兴经济体,先是日本,再是四小龙,最后是中国,依靠出口制造业发展经济,外汇储备也以美元为主,这就是“亚洲美元”。

这三种美元是发行于美国国外的支付手段,而这些美元储备在静态时鲜有投资渠道,大部分回流美国,购买美国国债,也就是再借给美国进行投资或消费。

1971年,美元与黄金准备脱钩,这种空头支票终于走向泛滥。

    20世纪70年代,随着美元的大量发行充斥全球,实体经济已经承载不了这么多贸易手段和储备手段,产生了两大概念:

国际游资与金融创新。

各种衍生产品层出不穷,成为容纳美元多余流动性的大海。

这些游资形成众多的对冲基金,兴风作浪,配合美元政策攻击虚弱国家,屡屡得逞。

当期货价格逐步成为实体交易定价标准之后,溢出美元在基金团体的指挥下,很从容地控制了大宗商品价格的博弈。

  对冲是个很高明的概念,一般理解为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寻找某些不合理的偏差进行对轧交易,等关系回归平顺时获利。

但如果把美元逻辑和美国策略的对冲也如此简单视之,则大错特错了。

且看当今的石油危机,仔细寻找美国的国家利益对冲策略:

油价上涨,美国是全世界原油的最大消费国,照理来讲美国处境最不利,国家民众福利损失巨大,可美国咽下苦果,却没在压抑油价上大力呼吁,听之任之,确实令人不解。

殊不知,美国一举几得:

一、在国际原油市场上,美国主导的基金当仁不让成为多头主力,两年涨势下来累获暴利,其数额应当远超美国在石油消费的额外成本支出。

而组成对冲基金的大团体其一为美国养老基金等,代表国家民众福利基础;其二为石油美元等产油国基金,油价上涨,这些基金国家自然乐观其成。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利益对冲。

二、美国经济对油价上涨敏感度远低于发展中国家,从战略制衡看,美国愿意看到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困境,维持其相对的优势发展。

三、油价上涨与美元贬值相辅相成,一方面说油价高涨危及美国经济为美元贬值寻找借口,另一方面美元贬值又促成油价再次高涨。

四、美国可以很自然地把油价问题归结于正处于发展关键阶段的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完全漠视或遮蔽国际投机资金的作为。

所以,认真探求石油上涨因缘,就能清晰看到美国隐蔽而又凌厉的对冲战略,它是一种国家利益层面的对冲,视野之宽广、手段至迂回、战术之完整非同小可。

  由于美元的贬值与投机因素导致石油价格暴涨,能源危机已然形成,生物燃料战略顺理成章成为美国制约国际经济的第二大武器。

美国作为世界主要粮食生产国和最大出口国,长期依靠贴补政策压低粮食价格,压抑他国粮食生产,保证美国粮食国际地位,事实上也垄断了世界粮食话语权。

生物燃料战略耗去美国玉米总产量三分之一以上,增量的93%,造成全球粮食供应紧张印象,推升世界粮价,进口依赖型国家陷入危机,美国在上涨的粮食出口价格中又获利丰厚。

这是美国的第二逻辑和战略。

  基辛格的名言道破了美国利益至上的战略天机:

“你控制了石油,就控制了所有国家;控制了粮食,就控制了人类。

”美国数十年的所作所为,正是奉此圣典,逐步推行全球控制策略。

美国深谙其美元之术,玩弄世界货币与金融经济于其股掌之上。

在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上无疑是高明的却不厚道的“庄家”。

    且看——

昨天新闻播报: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声称,美国次贷危机乃是由于中国等东亚国家储蓄率过高导致,美元贬值和石油价格上涨是次债危机的副产品。

今天新闻播报:

欧佩克拒绝石油增产。

原因是,现在石油已经供过于求达50万桶,声称当今石油上涨主要源于美元贬值和投机行为。

中国金融战争逻辑之(三)——当前美元战略下的中国作为

 中国今年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国内自然灾害、灾难和国际经济风波冲击,异常严峻的考验摆在中国政府和人民面前。

灾害能过去,灾难能复苏,但是国际经济和金融却对执政能力和中国经济健康度屡发挑战。

通货膨胀、资产价格体系理顺、出口受阻、产业紧缩,已经全方位影响经济。

前面两篇文章已经较清晰的说明了问题的美元逻辑根源,也揭示了美国的国家利益至上战略导致的全球经济大溃退。

然而,该如何应对、缓解国际经济环境的纷扰与冲击,却是众说纷纭。

其中,宏观继续紧缩、国内油价放开、人民币剧烈升值是众多经济学家开的药方。

从理论来讲,似乎都对,符合教科书以及当今社会的市场化经济、自由化经济的主潮流,但是,深究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以及结合中国目前尚属脆弱的经济发展阶段,这些措施实属不智,笔者不敢苟同。

  纵观美元策略和世界经济博弈现状,中国的软肋基本都暴露在经济武器的枪炮口下:

经济体第一二三产业比例失衡,高度依赖能源消费和原材料进口,原料价格敏感度高;出口依赖严重,低价格劳动密集型产业依然占据出口主体;长期期以来的农产品价格体系下引致三农问题难以解决,农业集约效率不高,城镇化、工业化的预想进退维谷;货币政策陷于被动对冲,结构性操作手段缺乏,对冲成本巨大;对游资渗透管控措施不力,控制力和监管手段偏弱。

  在中国内部经济尚未优化整合完毕的情况下,外部的压力和欺凌就容易向内部传导,脆弱的经济秩序就很容易受到干扰,如果纯粹市场经济主义和全球化自由主义的思潮再占主导,那中国的经济就无异于开门揖盗。

  且试着估测美元战略下的围剿中国经济的路径:

一、泛滥美元下的对冲基金绑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狂涨,对中国输入通货膨胀,对中国施加成本压力;二、通过渲染金砖四国的发展,嫁祸于中国、印度近年高速增长的经济,以此作为世界石油、原材料价格只涨不跌的基调,推助涨势;三、以次债、高油价作为美国经济危机的理由,继续实施美元贬值政策,一方面继续推高油价,另一方面挤压中国出口依赖型企业的生存空间,打击中国经济;四、逼迫中国放开价格管制,企业与市场全面接受高成本,生产型企业全面陷入困境,众多企业将破产倒闭;五、高成本造成企业开工不足,加上PPI向下游传递到CPI,中国将全面陷入高通胀、低增长的滞涨阶段,进口增加、出口减少,贸易条件急剧恶化;六、继续推高人民币,削弱中国储备的世界购买力,同时挤垮中国出口企业;七、中国困境下,美国将胁迫中国开放资本项目、人民币自由兑换、国内实行紧缩政策,在纯粹市场化的和全球化的论调下,资本大量输入中国,购并廉价的中国资产,同时占领中国的消费市场。

这个链条逻辑一点都不难懂,类似路径在拉美债务风暴、墨西哥金融危机、东南亚金融风暴屡试不爽,这应当是美元的如意算盘。

  在如此内忧外患的经济大背景下,中国该何去何从?

该如何抵御美元围剿策略?

刚刚不如市场化不久的中国企业与市场显然没有足够的健康度和强度来抵抗侵袭,中国政府将要当仁不让地承担起保护与抵御职责,中国日益强大的财政也必然要成为中国经济国防军,来营造稳定的内部经济环境,保证经济发展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