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链.docx
《项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项链.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项链
项链
教学目标
知识
1.概括玛蒂尔徳的人物形象,力争对其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2.通过分析小说精巧的情节来透视人物的性格。
能力
1.训练快速阅读、梳理小说情节的能力。
2.培养学生学习多角度审视、评价小说人物的能力。
情感
引导学生公正客观评价玛蒂尔徳的同时,发扬人性中的善和美,摒弃虚伪和丑陋。
教学重点
1、本文巧妙的构思和结局的空白艺术。
2、人物形象的分析与概括。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探讨本文多元化的主题。
教学方法
质疑、启发、讨论相结合。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故事:
长征路上,冰天雪地之中,一个人又冻又饿,行将死亡。
这时,司令生气地找军需部长,因为是他的失职,才让战士这样冻饿致死,出人意料的是,原来这个快死的人就是军需部长。
文章到此戛然而止,意味悠长。
这种结局往往是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今天我们要学的《项链》一文结局也是如此。
(板书题目)
莫泊桑很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的概括出生活的本质。
他的短篇小说侧重莫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描写惟妙惟肖,人物语言精彩生动,故事结尾耐人寻味。
二.作者简介
基.德.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后期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1850年8月5日生于法国西北部诺曼底省邦迪耶普小城附近的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父亲是个商人,父母分居,颇有文学修养的母亲带着莫泊桑住在海滨的一座别墅里,他幼时受母亲的熏陶而爱好文学。
在卢昂中学上学时,受到他的老师、著名的诗人路易.布耶的指导,开始多种体裁的文学创作。
1870年到巴黎入大学攻读法律专业,适逢普法战争爆发,应征入伍,目睹普鲁士军队入侵家园的情景。
一年后,法军战败,1871年停战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职,工作之余孜孜不倦地写作,得到法国大作家福楼拜的指导。
1879年夏天,以左拉为首的6位标榜自然主义的文人,在左拉的梅塘别墅聚会,商定各写一篇以普法战争为背景的短篇小说,汇成《梅塘之夜》出版。
此后,他辞去教育部之职,专门从事创作,开始了他的作家生涯。
1880年到1890年,是他创作的旺盛期,这期间他写成中短篇小说300多篇,长篇小说6部、游记3部,以及许多文学和时政的评论性文章。
1890年因病导致精神失常,于1893年7月6日在一所精神病医院去世。
莫泊桑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有“短篇小说巨匠”之称。
他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法国现实,他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丑恶现象和社会道德风气的堕落进行了揭露和嘲讽,对下层社会的小人物则予以同情和表彰。
《项链》中的玛蒂尔德是当时法国社会的一个典型。
当时法国社会大资产阶级当权,对人们巧取豪夺,政府贪污风行,社会道德沦散,小资产阶级在社会中地位极不稳定,莫泊桑长期在政府小科员圈子中生活,对他们有很深的了解。
三.梳理文章结构
(1)“项链”是小说情节结构的线索,围绕“项链”都写了哪些情节?
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识项链
(2)在这几个情节中,哪些情节出乎人的意料?
你欣赏吗?
欣赏的理由是什么?
丢项链——人物命运的制高点和转折点。
识项链——人物再次受到命运的捉弄。
(3)进一步深入情节,分析在不同情节中作者对人物的描写,透视人物心理、性格发展过程。
A.借项链前,玛蒂尔德有哪些苦恼和梦想?
B.得到请柬后。
情绪怎样变化?
懊恼地丢——哭起来——迟疑地提出要求——似郁闷不安忧愁——迟疑而焦急地借——跳搂亲跑
C.舞会上她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
用两个字概括——陶醉
D.舞会结束,他马上想到的是什么?
——赶快逃走
E.丢项链后,她怎样处理这件事?
——她懂得一个穷人的艰难生活了。
一下子现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了注意。
她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
F.她是怎样还债的?
——辞退女仆迁移住所。
刷洗杯盘洗衣倒垃圾提水争价钱受嘲骂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
G.十年后,还清了债务。
玛蒂尔德再次见到女友,她为什么要告诉女友十年前的事实?
——内心的坦然
(课前让学生听朗读,解决生僻字词,熟悉情节,了解作者情况。
)
提问:
2.从文章的内容看,玛蒂尔德为之付出十年艰辛的项链竟然是假的,我们不难理解结局的“意料之外”,可我们还说它是“情理之中”,这在文中有哪些根据?
请同学们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明确:
文中有三处暗示项链是假的。
A.玛蒂尔德借项链时,佛莱思节夫人答应得很爽快,甚至没有一句叮嘱的话。
B.玛蒂尔德还项链时,佛莱思节夫人连盒子都没有打开来看一下。
C.珠宝店的老板说只卖出过盒子。
教师小结:
文章贵曲忌直,波澜起伏的情节肯定比平铺直叙更能吸引人。
但情节的设置也应合乎事理,不能脱离实际,这样才是真正的好作品,不然生编硬造,出人意料却不合乎情理,就成了荒唐,不会有什么审美价值。
文学作品无论长短都须遵循四个字:
合情合理。
三.分析、鉴赏结局的空白
本文结局除了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特点外,还有一个特点:
空白。
文章的结局是“实在”的,但同时又是“空白”的,“实在”是说指明了项链是假的;“空白”则指我们不知道玛蒂尔德到底想什么。
提问:
1.玛蒂尔德听到佛莱思节夫人的惊叹后,会有什么样的想法?
故事将会怎样发展?
请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好吗?
(学生自由交流,然后发表看法。
一定不会有统一的意见。
)
提问:
2.使用空白艺术有什么好处呢?
请同学们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明确:
可以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意蕴深厚,余味悠长等。
提问:
3.你能从你所接触过的文章,音乐或绘画等作品中再举一例吗?
提示:
中国山水画往往留有大片的空白,但我们不会认为这样不好,相反透过空白,还可以领悟到其中深远的意境,那是一个比画面宏大万千倍的意境。
不仅大而且因人而异,虽虚而实,虽少而多。
这就是空白艺术的魅力。
参考例子:
1.要画一座寺庙,但又不得有建筑出现,怎么办?
一僧一溪一桶足矣,虽不见寺,但寺已在心中了,即《深山藏古寺》之妙啊。
2.画《花衬马蹄香》,一马奔跑,数蝶围其蹄随舞,虽不见花,但花香已四溢了。
3.《红楼梦》中,黛玉临死前喊的那一声“宝玉,你好……”,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黛玉临死前的复杂心情,也成了人们谈论不休的话题。
4.雨晴(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由蜂蝶过墙产生无限遐想:
邻家春光到底如何明媚?
5.小小说《德军剩下来的东西》,让人对男女主人公相认后的情况作出种种猜想。
6.《琵琶行》中,关于音乐的描写中,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遐想;绘画中有“十里蛙声出山泉”的优美意境。
教师小结:
文章采用了空白的艺术手法。
这种手法,是借无形表现有形,赋空白以丰富多彩的形象性,依据欣赏主体的不同,表达丰富的生活内容,虚实结合,有无互补,创造出言外之旨,含蓄空灵的艺术境界。
如果作者写出了结局,就不会有我们现在的争论,就会缩小读者思考的空间,作品的余味也会降低。
一千个读者心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对作品进行了再创造,这不是很好吗?
值得注意的是:
运用空白艺术要因情而设,因境而设,刻意追求未必会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可能弄巧成拙。
要做好铺垫,埋好伏笔,空白不等于含混晦涩,令人费解。
四.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第四题,写到作业本上。
2.结合写作第四单元对小说的写作要求及示例,仿照《项链》的结尾方式,写一篇小小说,做到周记本上。
附:
板书:
项链
一、结局的空白艺术
效果:
想象空间大让人回味无穷
使用:
因情而设因境而设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重点鉴赏了文章结局的空白艺术,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人物形象、探讨文章主题。
二、分析人物形象
提问:
1、从上节课对情节的分析中大家已经明显地感觉到:
使玛蒂尔德付出惨重代价的是她的过分虚荣。
现在请大家总结一下,她的这一性格特点在文中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作者对她持怎样的态度?
(要求学生尝试概括性的总结)
明确:
她对豪华奢侈生活的梦想;她对现实处境痛苦无奈的感受;她借项链时的动作心理;她在舞会上的陶醉;她在舞会后的逃走••••••
作者态度:
讽刺
提问:
2、玛蒂尔德的性格仅仅是“爱慕虚荣、追求享乐”吗?
作者对她仅仅是讽刺吗?
在当时的法国,女性只有凭借美貌和风姿,才可得到社会的认可;女性的意识和价值,只有在男子目光的观照下,才得到承认。
她们毫无独立价值、社会地位可言。
把女性视为玩物的恶劣的价值观念占主导地位,追求享乐、爱慕虚荣的风气弥漫于整个法国社会。
在这样的背景下,你能从玛蒂尔德身上看到哪些闪光点?
(学生自由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可让学生联系现实来谈。
)
提示:
现代社会中,亲情在金钱面前被击得粉碎的事屡见不鲜,为了金钱利益的分割而仇恨相向的事也不少见,大家想一下,在那样的社会风气下,玛蒂尔德的所作所为有没有让我们感动的地方?
例如:
(1)赔项链的过程中她不说明,不拖、不逃、不赖、不买一挂假的去骗,这样做都可以逃避责任,但这样也是极其自私的,她没有这样做,表明她勇于负责、诚信的一面。
(2)她不通过出卖色相这条捷径来既保全美貌,又偿还掉债务。
她曾向往着被人艳羡,被人追求,而且在舞会上乍露头角就引起了男人们的注目与兴趣。
此时,她完全可以陪部长或傍大款,从而轻而易举地还债,而且可以享受她所向往的生活。
这样的例子在当时的法国,在今天的中国都是屡见不鲜的。
可她没有这样做,为什么?
因为她不愿以牺牲尊严为代价去换取那种生活。
可见,她对自己的人格与尊严是很爱护的。
(3)她“一定得去告诉佛莱思节夫人”的心态。
十年贫穷生活的磨练,不仅改变了她的容貌,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她的精神。
此时的她没有了十年前见佛莱思节夫人时的自悲自怨、自惭形秽和低声下气,有的是自在从容,多么的达观,多么的平和。
由此我们这样来总结:
(可让学生自己概括总结)
玛蒂尔德的性格具有不同的侧面,且经历了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如果说前半部分表现其“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性格,那么,后半部分这侧重于表现其“勇于负责、诚信、维护人格尊严”这一侧面,作者对她的态度也由讽刺进而变得同情、赞美。
二、讨论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主题主要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完成的,正如对玛蒂尔德这个人物形象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一样,对这篇小说的主题,历来有较大的争论,目前尚无权威定论,传统的看法是:
小说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
这里,我设计了几个题目,同学们可就其中的一个题目,也可自拟题目(不妨借助歌词、诗句、影视剧名称等),展开论述,就文章的主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感受。
《天堂与地狱》——得与失、祸与福
《一夜缥缈梦,十年艰辛苦》——玛蒂尔德的忏悔
《我虚荣,我之过?
》——虚荣心的背后
《人生无常,我心有主》——无悔的选择
《想说爱你不容易》——面对项链诉心曲
(课上给学生时间,写100字左右的文字简明扼要地表述自己的看法与感受。
)
教师总结:
多元化的主题需要我们多样性地解读。
同学们从中读到了不可过度虚荣;读到了做人要讲诚信,要有尊严;读到了面对艰难要勇敢接受等等。
我想,在读了这篇文章后如果你觉得对你“在以后的人生路上怎么走”有所启迪,那我们学习此文就有收获。
同时,对主题多样性地解读也启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要多角度、多侧面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凡事都不要一概而论。
三、作业布置
从下面题目中任选一题或自己拟题,写一篇练笔。
A、说说路瓦栽
B、如何看待玛蒂尔德对豪华生活的“追求”?
C、说说我们身边的“玛蒂尔德”
教学要点:
分析理解文章内涵,延伸阅读理解。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理清思路《项链》是莫泊桑短篇小说中的精品,主人公玛蒂尔德是一个资产阶级妇女形象,她向往豪华、舒适的生活,并为此去努力,结果不切实际的追求使她放弃了对梦华生活的痴想,并为此花费了10年的心血与青春。
小说按事件的自然进程叙写,以项链为线索展开情节,从借项链、丢项链、到赔项链,生动地刻画了主人公地性格,从社会根源和个人因素两个方面提示造成她不幸地原因。
小说那意想不到地结局――项链是假的――把故事推向高潮,引人入胜,发人深省,令人回味无穷。
二、重点难点分析理解:
1、玛蒂尔德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对她的态度是什么?
玛蒂尔德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因“没有陪嫁的资产”不得不嫁给教育部的一个小职员,过着寒酸、卑微的日子。
但她不甘心自己的处境,心中充满奢望、梦想挤进上流社会“过着高雅和奢华的生活”。
这种狂乱的念头,自然把她搞得很痛苦、很烦恼。
现实同梦想的矛盾使她产生“悲凉的感慨”,而这种感慨又进一步驱使她去追求梦想。
她看望一个有钱的同学回来,便“伤心、悔恨、失望、困苦”,“常常整天整天的哭泣”虚荣心在她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正是虚荣心的驱使,让她觉得“夜会”给她带来实现梦想的一线希望,她自然不会放过这挤入上流社会的机会。
她使手腕让丈夫拿出四百法郞添置漂亮衣服,去佛来思节夫人那里借项链,以满足她的资产阶级虚荣心。
。
她的出色打扮,出色的外表与民争利在夜会获得了预想的成功,虚荣心得到极大的满足:
“她陶醉于自已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陶醉于成功的光荣,陶醉在人们对她的赞美羡妒所形成的幸福的去雾里,陶醉在妇女们所认为最美满最甜蜜的胜利里”。
资本主义社会中,妇女经常被当作商品和玩物,一些爱慕虚荣、追求享受的女性不惜倾家荡产,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以此取悦于达官贵人,达到跻身于上流社会的目的。
玛蒂尔德正是这样的人。
从她身上,我们既可以看到小资产阶级妇女向上爬的丑行,也可以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和腐朽。
但是玛蒂尔德身上也有善良、诚实、质朴的一面,她置办衣服,向丈夫要400法郞时小心翼翼,吞吞吐吐,唯恐吓着丈夫或给丈夫太大的压力,这表明她善解人意和通情达理。
在平时仅有点牢骚、怨气,并没有什么非分的举动,更没有自甘坠落,凭借姿色去做肮脏的勾当。
项链会失后,她一直处于“又惊又怕的状态中”,坚决赔偿,没有产生诸如赖着不还,或买个假的还上,或逃之夭夭乖不良念头,她面对灾难,格守道义,赁着自已10年的艰辛来偿还,这是玛蒂尔德的美德所在。
这一点也是她性格发生根本转变的内在原因。
面对累累债务,她辞退了女仆,迁移了住所,毅然地过起穷苦人的艰辛生活,突出了她性格中坚强,忍耐和吃苦的精神。
“还债”成了她生活中的最高目标,她的日子不再是在那虚幼的梦想和对现实不满中度过,她的物质水平下降了,可是精神生活充实了,在漫长10年的还债岁月中,她获得心灵上的的平静和安宁,10年磨炼了她全部的人生态度,“她脸上显出了微笑,因为她感到了一种足以自豪、天真的快乐。
”作者对玛蒂尔德的虚荣心进行了无情的批评、嘲讽的同时,对她的善良、诚恳、不屈于命运的精神给予肯定和赞赏。
2.作者用什么方法来揭示玛蒂尔德的内心世界的?
丰富、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是刻画玛蒂尔德形象的主要方法,作者提示玛蒂尔德内心世界的方法有:
1.用心理分析的方法,直截了当地的内心世界,如如开篇时介绍她对现实的种种不满和诅咒,对豪华奢侈的贵妇人生活的陶醉和梦想。
“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因此她不断地感到痛苦”,“她一向就向往着得人欢心,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的生活。
”她梦想着摆脱寒酸、默淡平庸的生活,进入上流社会,过着贵夫人的生活。
这些充分体现玛蒂尔德爱慕虚荣、贪图享受的心理。
2.通过玛蒂尔德的语言和行动来展示其内心世界,如她看到夜会请柬时,先是赌气往桌上一丢,转而怒视丈夫,不耐烦地大声说:
“你打算让我穿什么去?
”,进而伤心落泪,这些动作语言就把她那种既急切地盼望参加夜会,又为自己没有合适的舞服而懊恼,为丈夫贫困而悔恨的复杂心理,也写的细致入微。
她戴上头饰,左试右试,舍不得摘下,当她发现那条精美的钻石项链时“高兴得心者快跳出来了。
她双手拿着那项链发抖”。
她戴着那项链“站在镜子前对着自己的影子出神好半天。
”这些富有特色的细节,把玛蒂尔德在虚荣心指使下所表现出来的卑俗心理,刻画的活灵活现。
3.玛蒂尔德生活在虚荣心很强烈的社会中,其他人物身上有否有虚荣心?
请简析。
作者是将玛蒂尔德的悲剧命运放在广阔的背景下展示的,虚荣心是弥漫当时法国社会的瘟疫。
所以玛蒂尔德身边的所有人都在较强的虚荣心的体现。
如其丈夫路瓦栽先生“存着一笔款子,预备买一种猎枪,好在夏季的星期天跟几个朋友到南代尔平原去打云雀”,路瓦栽经济拮据,为什么要积钱买高级猎枪?
虚荣使然,因为打云雀是当时的时髦、高雅的贵族活动。
佛来思节夫人用精美的首饰盒装假钻石项链也是虚荣心作怪。
“拉晚儿的破马车”巴黎只有夜间才看见,白天,他们好像自惭形秽不出来。
此处看似顺手牵来的闲笔,其实不然,表面上是马车主人的自卑,实际上是写乘客的虚荣。
作者就是通过玛蒂尔德身边都具有虚荣心的人物来完成一幅巨型的社会众生的虚荣图。
玛蒂尔德生活在其中,怎么能不沾有虚荣心?
这便是玛蒂尔德悲剧的社会根源。
4.玛蒂尔德丢失项链是偶然事件,还是有尽然因素?
为什么?
丢项链是偶然事件,但蕴含着必然因素。
玛蒂尔德受虚荣心的驱使,为了不使自已在夜会显得寒酸,把自己精心包装起来,借了项链,这已埋下了悲剧的导火线。
在夜会上她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沉迷在欢乐里,“什么都不想了”。
夜会结束,怕丈夫披在她身上的家常外衣,被穿珍贵皮衣的女人看到暴露她的穷酸相,于是匆匆逃走,她在回家的途中依然沉浸在夜会的成功之中,得意忘形,在这种陶醉和慌乱中,丢失项链是符合情理的。
所有这些情节都为“丢项链”作了铺垫,丢失项链的必然性,正是以玛蒂尔德的性格为基础的,是她那爱慕虚荣的性格造成的。
5.小说结尾说出项链是假的,这是什么作用?
作用有两点:
A.给玛蒂尔德心灵上沉重的打击,进一步批判其虚荣心。
玛蒂尔德以青春为代价,节衣缩食,倾其所有,用10年时间还清债务,支撑她的是对朋友的信义和社会的道德。
丢失了项链要还,在朋友那里不能丢脸,借债要还,不能沦为社会不齿的人。
一旦得知项链是假项链,她为了夜会“成功”所付出的代价太沉重了,是对她的虚荣心狠狠的一击。
B.深化主题。
项链固然是假的,她所追求并陶醉于其中一夜狂欢也是假的,她梦寐以求的奢华享受同样也是虚幻的人生,不值得用有意义的生命云追求,以启示人们,应努力从虚幻的人生中摆脱出来。
C.给读者欣赏结尾的艺术,体会前面三处铺垫的效果,从而经一步理解情节的发展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作用。
如果在前面就让她指导项链诗假的,也就不能充分表现虚荣的代价,也无法表现作者对爱慕虚荣,追求响了的讽刺。
6.《项链》精巧的构思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小说精巧的构思体现在两个方面:
1波澜起伏和顺境逆境的强烈对比。
小说的主题是通过玛蒂尔德追求奢华而遭受不幸来讽刺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的。
为了突出这种不幸,作者为主人公设计了一个从逆境到顺境,然后再坠入逆境的曲折经历,从波澜起伏和强烈对比的反衬中,突出玛蒂尔德这个人物,起初玛蒂尔德婚姻上的失败,似乎使她陷入了逆境,但是教育部长的夜会,给她打开了希望之门。
顺利地解决了舞服和首饰,夜会上大出风头,眼看达上了成功之路,不料不经意丢失项链,使她再次坠入厄运;这样,逆境——顺境——逆境的转换,使人物的境遇越发显得悲惨,人物形象也更加鲜明,主题也因此更加突出.
2前呼后应,彼此照应,前后情节的照应,看是出人意料,却是合情合理。
小说的开端前,作者大段介绍玛蒂尔德想过上流社会的心理,就为下文描写她懊恼发愁、遭到挫折提供了依据。
小说在第一部份结束,提到她有一位有钱的女朋友(佛来思节夫人)看是闲笔同,却为下文的情节发展提供了重要因素,玛蒂尔德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还债务、发现是假项链都与她有关,又如项链原来是赝品,直到最后道破,不仅主人翁大吃一惊,而且读者也会感到意外,但前后情理联系起来仔细想想,却也在情理之中,因为在上文作者做了三处必要的铺垫和巧妙的暗示:
a.借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也很随意,"没有打开来看",说明项链本不是什么贵重的首饰;c.珠宝店老板\"查了许多帐薄\"以后说\"......我只卖出这个盒子。
”这也说明项链与盒子本不是原配,这样得出项链是假的就合情合理了。
三、小结。
[资料链接]1.莫泊桑以精巧自然的构思布局见长。
他的短篇往往是开头平稳,中间突然转折,结尾出人意料又合情合理,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若用海面的曲线预以图解,则始而微波细浪,继而奇峰突起且急转直下,终而跌入海面,令读者视线未及而思绪纷起。
(蒋承勇主编《世界文学史纲》)
2.他(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在世界文学中有重要地位,其中心主题是揭露资本主义的道德坠落和丑恶风赏,他善于选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横断面,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社会的真相,又兼有自然主义的“纯客观”手法。
莫泊桑的小说语言朴实优美,通俗易懂,在构思上往往不落窠臼,有新颖独到之处。
(曹文轩主篇《外国文学名作导读本》)
补充说明:
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丈夫对妻子的理解、容忍和真爱?
1.费了很大的周折为妻子参加部长夫妇的夜会搞到一张请柬;P93
2.用预备买猎枪的400法郎为妻子做衣裙(这不知要比葛朗台先生大方到何等程度了)。
P94
3.当没有首饰时,丈夫又出主意让妻子到朋友家去借P94;
4.在夜会上即使很困也没有干扰妻子,而是和几个男人在一间小屋子里睡觉;参加夜会为妻子预备临走时穿的衣服;当妻子觉得寒伧想逃走时,又怕她着凉,主动叫一辆马车;P95
5.当项链丢失时,丝毫没有责怪妻子,而是主动一人找遍了所有的地方且直到早晨七点钟光景,未找到又帮妻子出主意“有周转的时间(在又找了一天到晚后);
6.当绝望时,他断然决定,“应该想办法赔偿”,并且拿出父亲的遗产,又开始代号钱甚至“不顾后半世的生活”,十年中靠作誊写员,甚至以五个铜子每页的辛勤劳动终于还清了巨额债务。
以上这些事件等等。
无不说明路瓦栽先生对妻子真挚的爱,这也是我们当今社会中许多人应该学习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