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docx
《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
《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小学数学作业题
第一章语言交流基本功
1.教学中应用讲述与讲授应体现的原则有哪些?
答:
讲述与讲授的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讲述与讲授要以学生为主体。
(2)讲述与讲授要适当。
(3)讲述与讲授要讲究实效。
2.应用倾听与对话进行教学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
(1)倾听与对话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倾听是前提,对话是根基,有效地倾听才能保证对话的有效进行。
(2)倾听要关注学生学习中的重点、难点和生长点,对话要追求真实、深刻和有序,一定要防止极端自由主义,要做好主体性和主导性的有机平衡。
(3)对话要围绕问题展开,让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发生多元的碰撞;教师要少用指令性语言,要让学生能够轻松顺畅地表达出自己的见解。
(4)尊重学生表达出的真实看法或意见。
在对话过程中,学生要表达的可能是他们的一种偏见,但只要是真诚的,就是对别人和自己负责的表现,所以,偏见并不是对话过程中必须要消除的障碍,真诚的偏见是对话发生的前提。
针对“偏见”展开真诚对话,或许在否定中会使问题解决得更加深刻,更加透彻,或许会有新的发现。
这样做,既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3.教师提问学生一般采用的方法有哪些?
答:
①跟随式提问法。
②设疑式提问法。
③开启式提问法。
④设计情境提问法。
⑤多媒体提问法。
⑥引出兴趣提问法。
第二章教具展示基本功
1.在教学中如何应用黑板、墙壁等教具实施有效教学?
答:
(1)将简笔画,简单的平面图形、立体图形,动态的视频画面,娴熟美观的板书设计呈现在黑板上,将“空间与图形”的知识有层次地有坡度地分配到教学的各环节中,总能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和渴望,利于学生轻松愉快地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之中。
(2)在复习课教学中,让学生自行在小黑板上运用文字、符号、图形等整理知识点,将单元或章节的重点内容进行提炼、归纳,以文字板书或图表的形式呈现在黑板上,便于学生对教学重难点、解题策略的掌握和记忆,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一目了然,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3)由于小黑板形体较小,灵活方便,便于更改,可随时呈现的优势,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与教学实际的需要,学生分小组进行集体创作。
(4)交互式白板能整合多种媒体技术,教师也不再受电脑操作键盘的控制,能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师生的交流之中,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5)利用黑板、墙壁的平台功能展示学生作品,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将学生的优秀成果作品展示在黑板或墙壁上,能够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激发学生更大的创作欲望。
在教学中,还应注意:
(1)应根据教学内容和黑板、小黑板、白板与墙壁的不同特点合理选择和使用。
(2)要分清主次,切忌面面俱到。
(3)在教学中,强化的频率越高,教学效果就越好。
2.你认为教具、学具使用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
(1)教具、学具的使用,要重视语言的作用。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学生对操作过程的描述,是有序有效操作的前提,是促进思维提升的重要手段。
所以,在利用教具、学具探索时,一定要把动手与动口结合起来,离开语言的单纯操作,是难以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的。
(2)教具、学具的使用,要注意进行表象的训练,让操作更有意义。
表象是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转换的重要过程,是抽象知识形成于头脑必不可少的中介环节,用好这一环节,就将新学知识内化,对新知有深度的理解,把形象直观的知识抽象化。
为此,表象的桥梁作用是利用学具、教具掌握新知不可或缺的重要过程。
(3)教具、学具的使用,要注意引导学生及时进行抽象概括,并返回到具体操作中检验。
具体化和抽象概括是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抽象概括出事物本质的一般特征后,引导学生回到具体的个别的事物上去,对抽象概括出的结论进行应用和检验,才能发挥教具、学具的最大能量,才能较全面地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
学生用学具操作,清楚解释抽象的算式,是对抽象概括结论的验证,学生对抽象算式的透彻理解与提升是直观操作的效应。
(4)教具、学具的使用,要符合实际,适合观察的需要,利于目标的达成。
第三章教学实施基本功
1.结合自己的教学观察和实践,谈谈在教学中如何建立学习组织?
答:
(1)建立组织机构。
每一个学习组织要推选一名有责任心的学生任组长,要配备学科组长,组长负责学习组织的全面工作,学科组长负责本学科学习任务的安排与检查。
每个组织都要建立帮带机制,学优生帮助中等生,中等生帮助学困生,当然,学困生也可以向学优生询问、请教或讨论问题,形成梯级帮带。
还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结对子”活动。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采取优帮困的“一对一”或“一对二”的结对子帮扶,充分利用“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形式,让学优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达到共赢的目的。
(2)建立规章制度。
建立学习组织应创建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小组应建立一定的规章制度,让小组长有责有权。
小组长除对全组的工作负责外,还应有权对全组成员进行约束,对违纪者有权处理,对落后者进行帮扶激励,对课堂活跃、发言积极的同学或展示精彩的同学进行表扬、奖励(多为荣誉性的)。
当然,小组长也要置于全组成员的监督之下。
全组成员都要自觉遵守组章组规,要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严肃而不呆板,活泼而不越规。
学习组织的成员在和谐的氛围中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3)培育团队精神。
教师要以激励性的小组评价方式,培育学习组织的团队精神,要使小组的每一个成员关心小组的一切事务(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活动),珍视和维护组织的集体荣誉,使组织内的同学之间关系亲切、融洽、和谐,形成“组损我损”“组荣我荣”的共识和观念。
(4)引发组间竞争。
合作与竞争,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动力。
教师要努力营造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局面,使学生在积极参与和有序竞争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张扬个性,完善自我。
(5)引导自主学习。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彻底改变我国基础教育“从小学到高中寒窗苦读,至少整整十二年不幸福”的状况,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幸福中成长。
为此,在建立学习组织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手脑“动”起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品质。
(6)完善教师评价。
科学合理的评价,可以引导学习组织健康成长。
教师对学习组织的评价可从三方面入手:
一是对个人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参与的态度和表现的能力等;二是对合作状况进行评价,包括组内、组际合作情况等;三是对合作效果进行评价,包括过程和结果的质量等。
评价时,要注意拓展学生思路,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开放的而非单一的封闭的评价,积极的而非消极的评价。
(7)加强指导协调。
建立学习组织教师指导是关键。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发现组织里学生之间闹矛盾的现象,这是在所难免的。
最常见的矛盾有以下两种:
一是在活动中,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每个同学的分工肯定会有所不同,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要及时引导,要求小组长和活动监督员发挥作用。
有的学生或站在那儿看,一言不发,或只顾自己,不愿把自己准备的学习材料与其他同学分享。
对于前者,我们要求小组长在分配任务时,尽量让人人动手,不会做时再出手相帮,但绝对不能完全代替他,让他享受到集体研究的快乐。
对于后者,教师可以把每学期要学生自带的学习材料清单列出,让各小组学生轮流带。
因此,教师一定要考虑到方方面面可能出现的问题,调节好各个学习组织间、小组成员间的关系,才能有效发挥学习组织的作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构建课堂教学文化时应注意什么?
答:
课堂教学文化的构建是一种策略,旨在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等非智力因素,以及良好的人际互动、合作交流能力,并使学生学会人际交流沟通。
若处理不当,也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
(1)构建课堂教学文化时要着眼于引导学生上课的专注能力。
(2)构建课堂教学文化时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3)构建课堂教学文化时要着眼于促进学生行为的自我控制力。
第四章学生学习指导基本功
1.结合自己教学实际,谈谈实施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基本功进行教学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答:
实施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基本功进行教学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营造民主氛围,促使学生敢问。
美国心理学家威普·詹姆斯说过:
“人生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
”如果教师时刻用欣赏的眼光注视学生,那么,学生会感受到无可比拟的爱的享受,对所教教师就会信赖,对他任教的这门课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因此,教师应该对学生多进行感情的投资,多深入到学生中,和他们讲讲生活领域中的趣味数学,帮助解答生活中的一些疑难问题。
教师应营造宽松、自由和民主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联想质疑和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挖掘其可贵之处。
这样做学生自然会喜欢教师,进而喜欢这门学科,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想问。
一是原型创设。
教学中,教师可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实物内容联系起来,激起学生思维上的疑问,形成悬念问题。
如上《24时记时法》一课,先出示一张节目表,问学生: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从节目时间表中知道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这时,学生纷纷提出疑问:
“为什么会有18点、14点?
为什么我们在平时看到12点……”探求愿望油然而生。
二是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问题情境,保持学生旺盛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如在教学《图形的认识》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五种不同颜色的图形组合成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并使它动起来,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了,学生在欣赏图的同时自然就会发现并提出“牧童是由什么图形拼成的”“怎样拼”等问题。
三是在社会生活中创设问题。
如教学“利率问题”后,有位学生提出,利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是怎样的?
教师针对这个自己也没有想过的问题,鼓励学生放学后到银行咨询或从网上查找资料,点燃全班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第二天召开小型座谈会,学生把调查的结果在全班进行交流,通过互相交流不但掌握了书本知识,而且学到了书本以外的知识,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社会知识,进一步体验到数学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
(3)构建自主探索,培养学生会问、善问。
教师要注意适时地教给学生一些提问技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是要让学生明确提问的种类。
二是注意适时地诱导点拨,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
三是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理解弄懂课本上的基本原理,这是他们发现问题的基础。
四是要求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尝试用书上学的一些知识和原理来分析、解释这些社会现象。
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针对教科书的课题、重要原理等内容有意识地多问“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增强思维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你在教学中如何让促进学生拓展课堂?
答:
(1)建立学习组织,提供活动场所。
以自愿、自主为原则,成立相应的具有数学学科特色的研究小组,利用团队轻松自主的氛围,让学生在参与状态下进行交流,在放松状态下吸取知识。
团队成员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基础去观察自然、观察生活、观察身边的事物和与数学相关的现象,选取最感兴趣的主题,收集和查阅资料,并整理成有一定视角的系统资料,在团队内进行交流、讨论,达到共同开阔视野的目的。
(2)培养骨干队伍,强化引领作用。
在课堂上,唱主角的是学生自己。
因此,培养一批组织能力强和基本功扎实的学生骨干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要从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出发,加强学生数学学科骨干队伍的建设,打造建立学生数学学科骨干队伍,通过他们找到拓展的突破口,使数学课堂在愉悦的氛围中得以延伸拓展。
(3)开展趣味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开展趣味数学活动就是选择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具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供学生参与,并要求探索其“趣味”的所在,让更多的学生能自愿、自觉地参加进去,并持之以恒地开展活动。
爱因斯坦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浓厚的兴趣,才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才会积极地参与。
3.谈谈你是如何指导学生读书的?
答:
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最直接的方法是读教科书。
读教科书的基本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提纲导读。
学习新内容前,教师向学生出示精心设计的阅读提纲,学生根据提纲中提出的问题阅读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这种方法比较适合高年级的新授课或单元复习。
提纲导读的特点,一是强调知识结构的作用;二是问题问得比较直接,学生自己基本能解决,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标注“什么是”和“为什么”等;三是通过提纲的导读起到快速熟悉教学内容的作用;四是加强阅读过程中个人思考和数学思维深刻性的导读设计,以便更加有利于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和学习素养的提高。
②示范阅读。
数学教师应指导学生读书要眼到、心到和手到,根据具体的内容和要求学会粗读、细读、精读与研读,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示范指导学生要有步骤地进行读书。
低年级学生可由教师结合编写的提纲向学生进行阅读的示范。
这样的示范阅读,能引导且突出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更具有感染力和现实意义。
③个人指读。
由教师指定某位学生读某一内容。
就内容而言,可以是正文,也可以是非正文;可以是文本,也可以是图形、图表等。
就目的而言,可以是解答某一观点、某结论、某一名词,也可以是加深对某一材料的理解,还可以是通过阅读概括所阐述的问题等。
指读的好处在于针对性更强。
一是能突出教师所要强调的内容;二是集中学生在课堂中的注意力,纠正学生的溜号和违纪行为,调节和整顿课堂秩序;三是通过师生的沟通和交流,使教师明确下一步教学的方向。
④全员默读。
全体同学不出声地带着问题阅读教师指定的内容。
它强调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主张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阅读材料。
这是一种能够吸引学生的理智和心智,激起他对世界和对自己的深思,促使他认识自己和思考自己未来的阅读。
默读主要有三种情况:
一是阅读教科书中的某一部分,并找出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二是读教科书或教师提供的材料(既包括文本,也包括图片等非文本),概括其说明的问题或根据材料提出自己的问题;三是阅读并回答(包括笔答和口答)教师提供的试题。
⑤全员齐读。
全班同学一起读教师指定的内容。
齐读的内容应该是教育或教学中的重点,齐读还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第五章教学评价基本功
1.如何有效发挥作业批改的功效,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答:
(1)在内容上,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
除保留部分传统型作业外,大部分作业的内容应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也就是学生解答问题时要有一定的思考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作业的答案要有一定的迁移性、开放性甚至不确定性。
作业要精心选择和设计,要重视布置课外阅读、调查与实验等实践性、生活化的作业。
(2)在容量上,考虑量力性和差异性。
作业布置要着眼于学生发展,关注学生的差异,体现开放性和选择性。
既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又尽可能发挥学生的潜能。
作业数量和难度要适度,有弹性,可分必做与选做,按学生实际分层次提出要求,对学有余力或有特别兴趣的学生可以设计不同形式的作业,严格控制学生的作业量,切实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要切实保证小学生每天能有10小时的睡眠时间。
(3)在形式上,体现新颖性和多样性。
要改变单一的文字式作业形式,可以布置一些操作、实验与口头完成的作业;可以在课堂内完成,也可以在课外完成;可以由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与他人合作完成。
(4)在评判上,重视过程性和激励性。
教师可以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作业评判的过程中来。
在评判结果上,要尽量使用激励语言体现人文关怀,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
(5)在时间上,实现反馈的及时性。
教师要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批改,立即反馈,做到“即时确认”。
只有在学生及时得到学习结果的反馈信息时,才能在印象鲜明、记忆犹新的情景中,及时地调整和校正自己的学习活动,提高作业批改的时效性。
2.你认为命题创新“新”在哪里?
教师应如何加强命题创新基本功?
答:
命题创新是为了切实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考查学生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从命题形式、内容、方法等方面入手,设计题型新颖、构思精巧的数学题目,使学生乐于解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它必须具有:
(1)反思的作用。
(2)导向的作用。
(3)教育的作用。
(4)激励的作用。
(5)愉悦的作用。
它必须体现:
(1)三维结合,注重发展,凸现人文性原则。
(2)面向全体,注重双基,满足差异性原则。
(3)灵活开放,注重开放性原则。
(4)联系实际,突出应用性原则。
考试命题是一项艰苦而又细致的创造性工作,命题过程是教师进一步钻研课程标准、教科书,深入分析学生学习情况的过程。
命题中要把握好“六维十度”。
“六维”指内容维度、课标维度、定位维度、呈现维度、量的维度、结果维度。
“十度”即长度、宽度、标度、美度、难度、梯度、量度、区分度、效度、信度。
(1)注意对主干知识的考查。
在命题中,应对基础知识全面考查,突出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操作技能的必要性,以及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的紧密性。
既注意覆盖面,又注意突出重点,有利于从不同层面对数学主干知识进行考查。
(2)注意在“知识网络交汇点”命题。
命题时从学科整体意义的高度考虑问题,注重知识之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以检验学生能否形成一个有序的网络化知识体系。
(3)注意数学与现实问题的联系,加强应用意识。
加强应用意识的培养和考查是教育改革的需要,同时也是数学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因此,命题时应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注意与生活的联系,从学生的角度选择内容,从画面设计、语言设计方面引导学生答题。
(4)重视基础,关注过程与方法。
命题中不仅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还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整体把握知识体系及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使试题留下思维探索的痕迹。
(5)关注差异,体现个性化与解题空间的开放性与综合性。
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
命题时应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第六章课程资源开发基本功
1.你认为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具有哪些意义?
答:
(1)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
新课程倡导教师创造性地、个性化地运用教科书,并且要求教师摆脱对教科书的过分依赖和崇拜,以积极的心态去合理地选用和开发教学资源,因地制宜地进行教学。
(2)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结合教学实例谈谈,你在数学教学中是如何开发和利用生成性教学资源的?
答:
(1)营造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当一个人处于放松状态,心里感到安全自由时,就会思维活跃,可以充分展现自己的思维火花。
适度的宽松环境,有利于学习潜能的最大发挥,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创设一种民主、和谐、自由的学习环境,学生体验到的是民主、尊重、信任、亲情与关爱,得到的是激励、鼓舞、感化和指导,使学生内心的想法尽情地表达。
在这种情境下,学生产生和释放的“能量”将是超常和无法预测的,精彩的生成资源可能随时在课堂中生成。
(2)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学会倾听。
善于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大胆设想,这是影响学生生成性资源形成的最根本、最主要的能力因素。
学生在接收新信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对信息中的观点、结论、方法大胆地提出质疑。
鼓励质疑和设疑的过程,其实就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
它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增进自觉产生新的认知需求,为解决问题和探究新问题做好准备。
(3)精心策划弹性预设,动态处理课堂。
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虽有对立的一面,更有统一的一面,把“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为一体,才会进入理想课堂的境界。
为了更好地生成,课前的教学设计要从教学目标、内容、过程、方法及评价等方面体现出多样性、选择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为学生的活动和发展留出更多软性的、弹性的和柔性的空间。
面对有价值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教师应凭借教学智慧应对生成性问题,对预设的教学进度与环节、方法与手段适时地作出反应和调整,按照教学情境动态地实施教学方案,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真正融入于互动的课堂中,不断捕捉、判断和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把握促使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灵活驾驭教学过程,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使教学过程呈现出真正意义的有效的动态生成。
(4)提高开发利用生成性资源的教学智慧。
课堂中,生成性教学资源无处不在,善于发现和利用生成性教学资源,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使生成更加有效。
第七章教学研究基本功
1.谈谈你在数学教学中是如何进行课堂观察的?
答:
(1)自我观察——从授课者的角度观察课堂。
(2)个体观察——从观课者的角度观察课堂。
(3)团队观察——从学科组的角度观察课堂。
总之,不论是哪一种观察法,一般都遵循以下三个观察环节,即观察前的准备(明确观察目的和制定观察计划)、观察中的记录(记录观察内容)、观察后的反思(观察记录的分析、总结与结果的呈现)。
2.你认为行动研究有哪些作用?
你是如何开展行动研究的?
答:
行动研究的作用:
(1)可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2)可把教育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促进教学改革。
(3)可转变教师的角色,使教师成为研究者。
(4)是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5)是中小学科研兴校的重要途径。
我是这样开展行动研究的:
(1)从研究主体的人数上看,可分为个人研究法、协作研究法和联合研究法。
(2)从研究的流程上看,分计划、行动、考察,反思四个阶段。
第一,计划。
计划就是设计一个研究方案以改进现状,这是行动研究的第一个环节。
第二,行动。
行动即实施计划,是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过程,是根据研究计划,对研究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行动策略(研究者对所研究问题的解决方案),是行动研究的核心步骤,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体现了“为行动而研究”的特点。
第三,考察。
考察是反思、修正计划,确定下一步行动的前提条件。
第四,反思。
反思是行动研究第一个循环周期的结束,又是过渡到下一个循环周期的中介。
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加深的发展过程,这四个环节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
NurfürdenpersönlichenfürStudien,Forschung,zukommerziellenZweckenverwendetwerden.
Pourl'étudeetlarechercheuniquementàdesfinspersonnelles;pasàdesfinscommerciales.
толькодлялюдей,которыеиспользуютсядляобучения,исследованийинедолжны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вкоммерческихцелях.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
以下无正文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
NurfürdenpersönlichenfürStudien,Forschung,zukommerziellenZweckenverwendetwerden.
Pourl'ét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