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 第五单元 全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624259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93.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 第五单元 全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最新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 第五单元 全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最新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 第五单元 全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最新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 第五单元 全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最新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 第五单元 全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 第五单元 全单元教案.docx

《最新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 第五单元 全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 第五单元 全单元教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 第五单元 全单元教案.docx

最新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全单元教案

最新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全单元教案

第五单元

 单元初步感知

授 课

提 要

课 时

12寓言二则

这两则寓言故事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

《亡羊补牢》让学生懂得了做错了事要及时改正。

《揠苗助长》刻画了一个急于求成、滑稽可笑的农夫形象,让我们明白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违反客观规律的道理。

2

13画杨桃

《画杨桃》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在图画课上老师让学生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

我们从中明白了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

2

14小马过河

《小马过河》一文通过描写小马过河的经历,让我们懂得遇事要开动脑筋,具体分析,勇于实践,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

口语交际:

图书借阅公约

通过学习口语交际,让学生在讨论交流和表达倾听中,知道图书借阅公约的写法,并自觉维护图书借阅公约的条例。

1

语文园地五

1.引导学生学习带有“厂、

”的字。

2.学习与“笑”有关的词语并学习运用描写人物样子的词语。

3.了解由意思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字组成的词语。

4.积累背诵《弟子规》的选文。

5.阅读《好天气和坏天气》,懂得做事不要只往坏处想,要向积极乐观的方面思考。

2

教法与学法

本单元教材以“遇到问题,动脑筋”为主题,采用浅显易懂的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懂得道理,并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知道遇到问题只要开动脑筋,就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授 课

方法探究

12寓言二则

采用情景教学法和点拨法,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生情。

13画杨桃

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阅读,合作学习,体会出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

14小马过河

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文中老马对小马说的话,感悟课文内容。

口语交际:

图书借阅公约

通过创设情境,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中指导学生学会清楚地表达,懂得倾听别人的意见,并对感兴趣的问题多问一问,激发交流的欲望。

语文园地五

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趣,巧设生动有趣的动画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认、读、比、写、说等课堂活动。

教学过程典案

12 寓言二则

一、认识本课1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1.会认字。

yùzéwánɡláojuàn zuān diāo fānɡ huǐ cǐ jiāo jīn pí chuǎn jié

寓则亡牢圈钻叼坊悔此焦筋疲喘截

2.会写字。

3.读音提示。

(1)“则”的声母是平舌音。

  

(2)“圈、钻、筋”的韵母是前鼻音。

(3)“亡、坊”的韵母是后鼻音。

(4)“圈”在文中读juàn,不要读成quān。

4.书写指导。

二、读一读下面的词语。

寓言二则 亡羊补牢 羊圈 钻进 叼走 街坊 后悔 丢掉 劝告 

焦急 筋疲力尽 一大截

三、根据意思,连一连。

巴望        自己跟自己说话;独自低声说话。

筋疲力尽盼望。

自言自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

焦急着急。

四、读一读,想一想。

《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都是寓言故事。

《亡羊补牢》告诉我们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揠苗助长》告诉我们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教学目标】

1.认识“寓、则”等15个生字,会写“亡、牢”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巴望”“自言自语”“筋疲力尽”等词语的意思。

4.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课文的寓意,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重点】

1.认识“寓、则”等15个生字,会写“亡、牢”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

【教学难点】

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课文的寓意,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准备】

1.课件

2.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亡羊补牢》中的“亡、牢”等8个生字,会写“亡、牢”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亡羊补牢》。

3.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寓言的寓意,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寓言”。

(课件)

1.认读课题:

寓言二则

①指名读。

②齐读。

2.理解“寓言”。

(课件)

①师:

小朋友,以前我们学过不少寓言故事,看着图片,你能猜出名字吗?

如:

坐井观天、刻舟求剑等。

你能说说寓言是什么吗?

②生交流。

③小结:

寓言是用一个短小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教训的文章。

二、初读解题。

(课件)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请给“亡”“牢”分别组词。

(死亡 灭亡 监牢 坐牢)

师:

那“亡羊补牢”中的“亡”“牢”是什么意思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读了故事你就会明白。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找字典帮忙,并把它记住。

2.下面老师请几位小朋友来读读课文,其他小朋友想一想“亡、牢”的意思。

3.读着,读着,你们知道“亡、牢”的意思了吗?

(预设:

①“亡”是丢失的意思,因为羊被狼叼走了,养羊人的羊丢失了。

②“牢”的意思呢?

是指羊圈,羊圈就是羊住的地方。

对,街坊说的修羊圈就是“补牢”。

③那“亡羊补牢”连起来就是丢失了羊后去修羊圈。

4.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5.从课题中“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那个养羊人共丢失了几只羊?

(两只),请你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2.出示句子:

“一天早上……把羊叼走了。

”“第二天早上……把羊叼走了。

”第一句话中的生字很多,“羊圈”的“圈”是个多音字,还有一个读音是quān,“圆圈”的“圈”。

(课件)

全班一起读这两句话。

3.读着读着,你知道了什么?

(羊丢失的原因,主要是羊圈破了个窟窿)

4.养羊人丢了第一只羊,又丢了第二只羊,其中还有别的原因吗?

5.理解“街坊”,并分角色演一演当时的情况。

师:

请同桌当街坊,你当养羊人来演一演,说一说,开始练习。

6.展示表演读。

(课件)

7.评价街坊和养羊人:

街坊很真诚。

养羊人在回答时态度是无所谓的,满不在乎的。

8.再次表演。

9.小结:

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过渡:

养羊人不听街坊的劝告,不修羊圈,结果养羊人丢失了第二只羊后,他可能怎么想,怎么做呢?

展开你们的想象说一说。

预设:

生1:

如果我丢失第一只羊后马上修羊圈,就不会丢失第二只羊了。

生2:

如果我听从街坊的劝告,马上改正,那就好了。

生3:

现在我已经丢了两只羊,第三只羊可不能再丢了,现在得马上去修补羊圈。

10.齐读前四个自然段。

四、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课件)

1.师:

对,养羊人就是这样想,这样做的,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此时的他非常后悔,请同学们读一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理解“赶紧”。

说明他想马上改正自己的错误,正在认认真真地修羊圈呢。

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

他的做法对不对?

(√)

从哪儿可以读出来?

(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明理。

1.对正在修羊圈的养羊人,你心里有什么话想对他说?

(课件)

预设:

生1:

大伯,如果你肯接受别人的意见,你就不会丢第二只羊了。

生2:

大伯,知错能改永远不晚。

生3:

你做错事能及时补救,我向你学习。

2.在日常生活中,还出现过类似“亡羊补牢”的事吗?

结合自己或他人的事例,自由谈谈,如环境污染、乱砍滥伐……(课件)

是呀,这些都告诉我们:

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六、拓展补充课件。

“亡羊补牢”原来出自于一个八字成语,你们知道吗?

出示:

亡羊补牢,犹未迟也。

还有另外两种说法,你们知道吗?

出示: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读读记记)

七、书写生字课件。

1.哪个字特别难写,是需要老师帮助的?

2.师范写。

3.生写。

八、总结。

我们祖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像这样的寓言故事还有很多,课后希望你们多去看看,下节课,我们要举行一个寓言故事交流会。

【板书设计】

12 寓言二则

亡羊补牢

想法  已经丢 后悔

做法  不修  赶快堵(未为迟也)

结果  又少  再没丢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揠苗助长》中的“焦、筋”等5个生字,会写“筋、疲”两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寓言的寓意,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复习导入。

师:

上节课我们通过《亡羊补牢》这篇文章认识了一个知错就改的人。

《亡羊补牢》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2.生回答。

3.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看看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初读课文,理解“揠苗助长”的意思。

1.板书,读题。

①指名拼读。

②齐读。

③提问:

“揠苗助长”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读了课文我们就知道了。

2.初读课文。

师:

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交流“揠苗助长”的意思。

三、认读生字词,了解大意。

1.过渡:

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认读词语的本领了。

2.出示词语,认读识记。

(课件)

①开火车读。

②齐读。

3.指名分自然段读。

(课件)

师:

请4个能干的小朋友分段读一读这个故事,其他小朋友边听边想:

《揠苗助长》这个故事大概讲了什么?

4.出示提示,交流大意:

课文讲了一个农夫,巴望自己家的禾苗快点儿长大,就想出了“揠苗助长”的办法,结果禾苗全枯死了。

(课件)

四、学习课文。

(一)知道“揠苗助长”的原因。

(课件)

1.提问:

农夫为什么要“揠苗助长”呢?

2.讨论交流原因:

他太想让禾苗长高了。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根据要求读第一自然段。

师:

请小朋友们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哪些句子或词语能体现出农夫特别想让自己的禾苗长高?

2.讨论交流语句。

(课件)

3.出示句子:

古时候有个人,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

①“巴望”是什么意思?

你能用“巴望”说一句话吗?

农夫巴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怎样做了呢?

②因此,他天天到田边去看,他去看什么?

禾苗长高了吗?

a.第一天,农夫去干什么?

(第一天,农夫到田边去看禾苗,禾苗没有长高。

b.第二天,农夫去干什么?

(第二天,农夫到田边去看禾苗,禾苗没有长高。

c.第三天,农夫去干什么?

(第三天,农夫到田边去看禾苗,禾苗没有长高。

这就叫天天到田边去看。

③有感情地朗读:

来读读描写这位天天看禾苗的农夫的句子吧。

4.出示句子: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①过渡: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②理解“好像”。

师:

从这句话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种田人觉得禾苗长得太慢?

用着重号标出。

(课件)

③师:

看着好像一点儿也没长高的禾苗,农夫会想些什么?

5.出示句子: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

“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

①过渡:

他越想越着急,瞧,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

“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

②表演“焦急地转来转去”。

师:

他走到这边看见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长高,走到那边看禾苗还是那么矮,可急了。

谁来演一演这个农夫焦急的样子?

③齐读第一自然段。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过渡:

从那天起,他就一直想办法怎样让禾苗快快长。

第一天,他很用心地想,可是没想到。

第二天,他很用心地想,可还是没有想到。

第三天、第四天……终于有一天,他想出了办法。

2.自读第二自然段,种田人想出了一个什么办法帮助禾苗生长呢?

(课件)

①观察图片,理解“一棵一棵”。

师:

小朋友看看农夫拔苗的图,拔苗要蹲着,一棵一棵地拔。

他先蹲下,在地里一棵一棵地拔,他舍得落下一棵不拔吗?

从哪儿可以看出?

(一棵一棵就是每一棵)身边的拔完了,他就换块地方又蹲下一棵一棵地拔,他舍得把禾苗拔得低一点吗?

(不舍得,他往高里拔)

②理解“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

师:

就这样,他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

a.中午,太阳高照,农夫在干什么?

(农夫在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b.农夫口渴的时候,他也顾不上喝一口水,他在干什么?

(农夫在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c.农夫累得腰酸背疼时,他也顾不得休息,他在干什么?

(农夫在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③理解“筋疲力尽”。

(课件)

师:

当他把所有的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过后,太阳已经落山了。

瞧,他都累成什么样了?

(筋疲力尽)

3.有感情地朗读: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描写这个忙碌的农夫的句子吧。

(四)了解植物生长的规律。

1.讨论植物生长的过程。

师:

农夫因为自己的禾苗长得慢,所以用“揠苗”的方式来帮助禾苗生长,但是禾苗生长能急吗?

为什么?

2.农夫犯了什么错?

3.小结板书:

急于求成,违反规律。

(五)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过渡:

小朋友知道禾苗有自己的生长规律,可是农夫知道自己犯错误了吗?

读一读第三自然段。

2.指导读好农夫的话。

(课件)

①农夫不知道自己犯了错误,他的心情怎样?

(开心、高兴)谁来高兴地读一读?

(指名读)

②刚干完活儿,筋疲力尽的农夫还在(喘气),谁来一边喘气一边开心地读读?

③齐读农夫说的话。

(六)学习第四自然段。

(课件)

1.他多高兴,多得意啊,可是结果呢?

2.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五、拓展运用。

1.小朋友们,如果你是他儿子,或是他的邻居,看着枯死的禾苗,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课件)

2.小结:

小朋友们,其实我们做的很多事情都是不能急于求成的,如果太着急,违反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反而不会有好的结果。

所以,希望我们大家能从文中的这个人身上吸取教训,千万不要干出这样的傻事来。

六、书写指导。

1.指导书写“筋”“疲”。

2.自由书写。

3.同桌评议。

【板书设计】

12 寓言二则

揠苗助长

巴望

焦急

枯死

急于求成 违反规律

【教学反思】

《揠苗助长》塑造了一位急于求成而“揠苗助长”的可笑而滑稽的农夫形象,让学生明白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违反客观规律的道理。

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如果让他们自己说出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比较难的,然而绝大多数孩子能懂得其中的道理,可是很难用言语来表达,怎样让学生既明理又会表达呢?

我是这样设计本课教学的:

揭题释题—初读了解大意—品读体会“焦急”—感悟寓意—点明寓意。

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农夫的“焦急”。

例如:

说说“巴望”还可以换成什么词语?

在理解“筋疲力尽”的时候,我不是死板地用语言来解释,而是让学生看图想象农夫拔完苗会有什么感觉,这样就非常自然贴切地理解“筋疲力尽”了。

整个板块教学中,“读”贯穿始终。

我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如:

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等,做到了在读中“悟”,在读中“思”,在读中“说”。

既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13 画 杨 桃

一、认识本课15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1.会认字。

shìkàoérbānhādàoshěnshìyèsùshǎnɡqiǎnɡxīyuèhuì

室靠而班哈倒审视页肃晌抢嘻悦诲

2.会写字。

3.读音提示。

(1)“倒(dào)”是多音字,另一个读音是dǎo。

(2)“晌(shǎnɡ)”,不要读成xiǎnɡ。

(3)“审、视、晌”是翘舌音。

(4)“晌、抢”是后鼻音。

“班”是前鼻音。

4.书写指导。

二、读一读下面的词语。

靠边 班里 哈哈大笑 嘻嘻 审视 倒不如 严肃 半晌 

抢着 和颜悦色 教诲

三、读一读,记一记。

靠近 依靠 可靠 注视 仰视 视而不见 抢先 抢救 抢夺 喜悦

愉悦 赏心悦目

四、根据意思,连一连。

审视          形容态度和蔼可亲。

和颜悦色(神情、气氛等)使人感到敬畏的。

严肃仔细看。

五、对“我”画的杨桃,老师和同学们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用自己的话说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老师的教诲让我终生难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目标】

1.认识“靠、而”等15个生字,会写“图、课”等10个生字。

2.学习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

3.明白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并能从课文中明白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教学准备】

1.生字词卡片、图片。

2.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靠、而”等15个生字,会写“图、课”等10个生字。

2.学习课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教师在黑板上作画)先画一个圆,中间再画一个圆,里面再画一个圆,两边还各有个小角,这是什么东西,你们能看出来吗?

师:

你们为什么猜不到,看不出我画的是什么?

因为你们用的是习惯的,常用的那种观察角度。

你们在喝早茶的时候,茶桌上有茶壶没有?

2.(教师出示杨桃)谁知道这种水果叫什么?

观察一下,它有什么特点?

3.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座位上观察杨桃,把你看到的杨桃实事求是地画下来。

4.展示中间与前排旁边同学的画,看看有什么不同。

或者让同学从前排靠边的座位上实际观察一下。

二、识字写字。

1.本文作者小时候也画过一次杨桃,并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1)多种形式识字、写字。

(课件)

大屏幕出示15个生字。

这些生字你认识哪个?

学生随机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倒(dào)”是多音字,另一个读音是dǎo。

“晌(shǎnɡ)”,不要读成xiǎnɡ。

“审、视、晌”是翘舌音。

“晌、抢”是后鼻音。

“班”是前鼻音。

(2)出示词语。

教师出示词语。

(男生认读——女生认读——全班认读)(课件)

靠边 班里 嘻嘻 审视 严肃半晌 抢着 教诲 倒不如

哈哈大笑 和颜悦色

(3)游戏识字。

(4)学生开火车读。

2.指导观察、练习写字。

(课件)

(1)让学生先自己观察文后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2)教师重点指导并范写“图、摆”这几个字,要注意指导学生把它们的各部分写紧凑些。

(3)学生练写。

(4)把学生写的生字、词在多媒体上展示,并引导学生评一评。

三、初读课文,畅谈收获。

1.通过读课文你学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师生梳理总结课文主要内容。

(课件)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在图画课上看到“我”画的杨桃,老师和同学们对“我”的不同态度。

我们从中知道了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并受到了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四、布置作业。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和同学们分角色朗读师生的对话部分。

【板书设计】

13 画 杨 桃

主要内容:

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并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

2.体会出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画杨桃》。

板书课题。

2.听写词语。

订正。

3.通过前面的学习,大家已初步认识了杨桃,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探讨一下“我”是怎样画杨桃的,以及这件事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

二、研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仔细研读人物的对话部分,选择其中一个人物研究一下。

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变化进行分析。

(课件)

2.学生寻找研究同一人物的学习伙伴,合作学习,共同研究。

(二)学生交流,相机引导。

(三)引导学生抓住描写“我”的动作、神态的句子,体会“我”的实事求是与情感变化。

1.“我”之所以把杨桃画成了“五个角的什么东西”,是因为          。

 

(课件)

(1)我的座位在教室前排靠边的地方。

(2)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3)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2.自由读,体会“我”的情感变化。

“我”认真地看,老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但“我”怎么也想不到会被同学们误解和嘲笑。

在老师的教育下,同学们又理解了“我”。

课文没有直接描写“我”被同学们嘲笑与误解时的迷惑不解,伤心委屈;得到同学们理解时的轻松愉快与欣慰满足。

但是可以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与“我”感同身受,深刻体会“我”的思想感情,从而体会以事实为依据的重要性。

(四)引导学生抓住同学们的语言变化,体会同学们从误解“我”到理解“我”的变化过程。

1.对比朗读教师与同学们的两次对话,体会同学们态度的变化。

(1)出示(课件)两段对话,学生自由对比读两段对话。

你有什么发现?

(第一段对话中同学们的答句后面都是感叹号,表示想当然、不假思索的语气;第二段话语中多了两处省略号,说明同学们的回答支支吾吾,结结巴巴,迟迟疑疑。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不像!

  “它像什么?

  “像五角星!

  “现在你看看那杨桃,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

  “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

  “像……五……五角星。

  “好,下一个。

(2)补充提示语,在体验中有感情地朗读同学们嘲笑“我”的话语。

鼓励学生个性化朗读,可以用肢体语言,如神态、手势,抓重点词、标点、语势等,同时说说为什么要这么朗读。

学生互相评价。

(课件)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不像!

”同学们    。

(不假思索地大声说) 

  “它像什么?

”“像五角星!

”大家    。

(异口同声地回答) 

  “现在你看看那杨桃,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

”“不……像。

”    。

(那个同学发现他这时候看到的杨桃真像个五角星,有点难以置信) 

  “那么,像什么呢?

”“像……五……五角星。

”    。

(他迟迟疑疑地说) 

  “好,下一个。

2.想象说话。

老师请同学们坐到“我”的座位上看杨桃,是老师巧妙设计的教育学生的时机。

请你想象当时的情景,同学们这一看,看出了怎样的结果?

(课件)

这一看,        ;这一看,      ;这一看,       。

 

(1)这一看,同学们发现从“我”的角度看杨桃,它确实像个五角星。

(2)这一看,同学们知道嘲笑“我”是错的。

他们的神态发生了变化,一个个脸色通红,说话结结巴巴。

(学生表演朗读)

(3)这一看,同学们都不好意思了,一个个脸羞得红红的。

他们请求“我”的原谅。

他们说:

“对不起,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