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45993.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617106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6.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织4599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组织4599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组织4599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组织4599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组织4599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组织45993.docx

《组织4599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45993.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组织45993.docx

组织45993

【要求:

2011寒假期间必须把下列内容背熟,背熟就可以过关,否则很困难。

第一部分:

名词解释

一、《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加黑为重点内容)

 1.组织:

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2.行为:

狭义的行为是指人受其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观环境的刺激而表现出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显的活动。

广义的行为除上述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外,还包括内隐的心理活动;广义行为的概念实际是把心理和行为统称为人的行为。

3.组织行为学:

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4.感觉:

是客观事物直接作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所产生的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它也是客观事物在人的认知过程中最简单的最初的反映形式,是构成知觉和思维等复杂的高级的反映形式的基础。

  5.知觉:

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组合整体反映。

  6.社会知觉:

是指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人的知觉,包括对个人、群体和组织特性的知觉。

  7.自我知觉:

是指主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要求。

8.价值观: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在满足主观需要方面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9.态度:

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10.工作态度:

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11.工作参与度:

是指员工对自己工作的认可程度、投入程度,以及认为工作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程度。

  12.个性:

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

  13.气质:

是指与个人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

  14.能力:

是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15.性格:

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6.控制方位论:

是指个人行为能否达到某种结果靠那方面原因控制的看法。

  17.创造性行为:

是指人这个主题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后形成一定目标和控制或调节客体过程中产生出前所未有的并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成果的一种行为。

  18.事业生涯:

是指一个人一生所连续地担负的工作职业和工作职务、职位及岗位的发展道路。

  19.事业生涯的设计:

是对个人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要去的工作组织和单位、要担负的工作职务和工作职位的发展道路,作出设想和计划的过程。

  20.事业生涯的开发:

是指为达到事业生涯设计所列出的各阶段的事业目标,而进行的知识、能力专业和技术的开发性(培训、教育)活动。

  21.事业生涯的管理:

是指组织和职工本人对事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实施和监控的过程。

  22.群体:

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

  23.正式群体:

是指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很明确的群体。

  24.非正式群体:

是那些既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由组织确定的联盟,它们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在工作环境中自然形成的。

  25.角色:

是指人们对某个社会性单位中占有一个职位的人所期望的一系列行为模式。

  26.角色同一性:

是指对一种角色的态度与实际角色行为的一致性。

  27.角色知觉:

是指一个人对于自己在某种环境中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的认识。

  28.角色期待:

是指别人认为你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反应。

  29.群体凝聚力:

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

是维持群体行为有效性的一种合力。

  30.群体助长(群体促进):

一个人的活动由于有别人同时参加或在场旁观,活动效率会提高,这种现象就叫群体助长或群体促进作用。

  31.社会惰化:

是指一种倾向,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

  32.协同效应:

是指由两种以上的物质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效果不同于每个物质作用的总和。

  33.正式沟通:

是指组织和群体中正式的沟通过程,它是按照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特性进行沟通传递的,如组织和群体的管理行为、例行的汇报、总结、工作任务分配等均属此列。

  34.群体思维:

指群体对于从众的压力使群体对不寻常的、少数人的或不受欢迎的观点得不出客观的评价,会严重损害群体效绩。

  35.群体转移:

是指讨论可选择的方案进行决策的过程,群体成员倾向于夸大自己最初的立场和观点,在某些情况下谨慎的态度占上风,形成保守转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容易向冒险转移。

  36.人际关系:

指人们在共同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彼此之间的关系。

  37.合作:

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个共同目标而进行的协同活动。

  38.竞争:

是指与合作相对立的行为,人们为了各不相同的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或为了同一个目的,但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必然损害或牺牲对方的利益的行为。

指一个人在冲突中寻求自我利益的满足,而不考虑他人的影响。

  39.群体间互动:

是指发生在不同工作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40.冲突:

定义为一种过程,这种过程肇始于一方感觉到另一方对自己关心的事情产生消极影响或将要产生消极影响。

41.协作:

指的是冲突双方均希望满足两方利益,并寻求相互受益的结果。

  42.回避:

指的是一个人可能意识到冲突的存在,但希望逃避它或抑制它。

  43.迁就:

指为了维持相互关系,一方愿意作出自我牺牲。

  44.领导:

是影响和指引他人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其目标的行动过程。

  45.领导者:

是发挥主导影响力作用的人,包括个人或集体;是领导行为过程的核心,也是组织中工作关系、人际关系以及多种社会关系的中心。

  46.正式领导:

是指领导者通过组织所赋予的职权来引导和影响所属员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

  47.非正式领导:

是指领导者不是靠组织所赋予的职权,而是靠其自身的特长而产生的实际影响力进行的领导活动。

  48.授权:

是一种特殊的权利分配形式,是指将权利和责任授予下级,使下级再一定的监督下,有相当的行动自主权。

  49.有效领导行为:

是指领导的行为能适应既定的环境,并根据各种特定的情景,能作出正确的决定。

  50.满意度:

是指员工希望得到的报酬与他们实际得到的报酬之间的差距。

  51.领导素质:

是指领导者自身的内在条件,即在领导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气质、能力、品质等个人特征。

  52.领导者的工作作风:

是指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比较固定和经常使用的行为方式和方法的总和。

  53.领导方式:

是领导过程中领导者、被领导者及其作用对象相结合的具体形式。

  54.决策:

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从若干可行的备选方案中选取实现既定目标的最佳方案。

  55.动机:

是引起某种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该行为导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56.目标:

就是期望达到的成就和结果,也是行为的导向。

  57.激励:

通过某些内部或外部刺激,是人奋发起来,驱使人去实现目标。

  58.激发力量(激发水平)M:

即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其内在潜力的强度。

  59.目标效价V:

是指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即目标对于个人的重要程度。

  60.期望值E:

是指采取某种行为可能导致的结果和某种需要的概率,即采取某种行为对实现目标可能性的大小。

  61.公平差别阈:

刚刚能使两个条件不相等的人产生公平感时的适应差别的比值。

  62.激励机制:

是为了达到激励员工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理念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激励措施的总和。

  63.组织结构:

是在组织理论的指导下,经过组织设计,由组织要素相互联结而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模式。

64.组织内部结构:

是指组织各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是组织各部门、各层次所建立的一种人与人及人与事的相互关系。

65.管理幅度:

就是指一个管理者能够直接指挥和监督的下属数目。

  66.管理层次:

是指因管理幅度的限制而形成的组织纵向结构的等级层次。

  67.组织体制:

是组织结构中各层次、各部门之间组织管理关系制度化的表现形式。

  68.企业集团:

是一些有经济联系的企业为了实现共同的经营目标而在生产或经营的有关环节上联合起来的协作组织。

  69.文化:

是人类群体或民族时代相传的行为模式、艺术、宗教信仰、群体组织和其他一切人类生产活动、思维活动的本质特征的总和。

  70.组织结构合理化:

是从静态标准的角度来衡量组织行为科学化的,是指组织内部各运行要素的有效配置及其相关机制的有效发挥。

  71.组织决策体制:

是指决策机构和决策人员所组成的一定的组织体系及其指定决策的基本程序和制度。

  72.组织成员的认同感:

是指组织成员愿意为组织目标而奋斗的精神状态,是组织成员群体意识与群体态度的总和。

  73.解冻:

是指激励个体或群体改变原有的态度,接受新的观念和思想。

  74.改变:

是指通过对认同和内在化等方式,使成员形成新的态度并接受和学会新的行为。

  75.冻结:

是指用必要的强化方法使所期望的新态度和新行为融合成为成员个人品德中永久部分的过程。

  76.突破式变革:

指领导用最大的决心和魄力对重大的变革要求一步到位,定期内必须按时完成变革。

  77.渐进式变革:

是指利用足够的时间分步骤地逐渐推进变革并最终达成变革目标。

  78.管理模式:

是指从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管理原则、组织结构(包括职能结构、部门结构、责权结构)、运行机制及运行方式,到管理技法、管理工具的整个管理体系的总称。

79.组织文化:

通常是指在狭义的组织管理领域内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倾向,实质上是一个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把组织成员结合再一起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80晕轮效应:

仅以事物的某一点为依据就对事物全面评价的一种以点带面思想方法。

81犯错误效应:

小的差错能够增强能力超群的人的吸引力的效应。

82群体结构:

从不同角度划分的群体成员的组成成分。

83竞争策略:

也叫强制策略,是一种为了部分人的利益,牺牲其他人利益的一种不合作的方式。

84放任型领导方式:

是一种对下属听之任之,不加干预的领导方式。

85主导性原理:

指高层次需要不仅内容比低层次需要更广泛,而且实现的难度越大,激励力量越大的原理。

86工作态度:

对工作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87集权型领导方式:

领导者决定一切,布置下属执行的方式

88测验的信度:

测量反映被测者实际特征的真实程度的指标,即可靠性。

90企业形象:

企业的全部行为从总体上给社会和消费者的印象

91事业部制:

企业内队拥有独立产品市场,独立责任利益的部门实行分权管理的一种组织结构形式。

92工作生活质量:

组织内的成员通过其在组织里担负的工作的经历和成就来满足穷需要的程度。

93组织亚文化:

大组织内部由于部门和地理位置差异而形成的统一组织内不同部门的个性价值观

94知识结构:

领导班子成员在知识上的构成。

第二部分:

简述、论述、多选(选择是王:

单选、多选占到了近40分,选择题决定成败!

二、《组织行为学》简述/论述,也涉及多选

1.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

P9

答:

(1)边缘性、

(2)两重性、(3)应用性

1-1如何正确理解组织的含义?

答:

(1)组织是动态的组合活动过程

(2)组织是相对静态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3)组织必须有共同目标(4)组织是有需要动机、情感、进取心的团体意识和精神的结合体(5)组织是物的系统、人的系统、社会环境系统相结合的社会技术系统。

2.组织行为学中人力的投入有哪几方面?

P16

答:

(1)事业生涯设计与开发

(2)创造性的培养与开发(3)个性差异与管理

2-1费洽特指出文化的功能有哪几方面

答:

(1)文化是区别不同社会的标志

(2)使一个社会的价值观更系统化(3)为社会的团结和组织的凝聚力提供了重要基础(4)为社会结构提供材料和蓝图(5)社会和组织文化能塑造社会和组织的个性与性格。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的主要特性?

P24

答:

(1)研究程序的公开性

(2)收集资料的客观性(3)观察和试验条件的可控性(4)分析方法的系统性(5)所的结论的再现性(6)对未来的预见性

4.组织行为学研究过程的四个步骤?

P26

答:

(1)观察和实验

(2)分析和评价(3)预测和推断(4)检查和验证

5.自我知觉与社会知觉的关系?

P41(论述)

答:

(1)自我知觉总是在社会知觉中进行的,社会知觉中必然发生自我知觉,二者在心理活动中紧密相连

(2)在自我知觉中难免带有某种主观性,同时自我知觉又具有客观性(3)应把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当做参照,克服自己的主观性,正确认识自己

5-1社会知觉包括的内容?

答:

(1)对他人的知觉

(2)对人际关系的知觉(3)对角色的知觉(4)对因果关系的知觉

5-1知觉过程

答:

观察;选择;组织;解释;反应

5-2产生错误知觉的思想方法?

答:

知觉防御;首因效应;晕轮效应;投射

6.X理论和Y理论中关于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看法及相应的领导方式?

答:

x理论领导这对被领导者的看法:

(1)一般人本性不喜欢工作,接力逃避工作

(2)极大多数人没有抱负,怕负责任,宁愿接受领导和指挥(3)对自身经济的安全的需要看得高于一切(4)以自我为中心,对组织目标漠不关心(5)缺乏理性,易受骗和盲从。

X理论的领导方式:

(1)注重严格的制度和控制,靠权力和严格的监督与控制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2)把金钱当做最主要的刺激手段,把惩罚作为组主要的管制措施(3)只关心工作,不关心人,不要相信群众,单靠管卡压的领导行为

6-1Y理论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看法:

(1)要求工作是人的本能,是自然的

(2)合适条件下人们愿意承担责任,追求责任(3)个人需要与组织需要可以相结合,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可以统一(4)人愿意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来实现个人和组织的目标(5)人把工作取得成就看作极大地奖励、报酬和满足(6)大多数人具有较高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能妥善解决问题,潜能只是部分发挥

Y理论领导方式的选择:

(1)领导者的任务是给每个人安排有吸引和意义的工作,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素智慧

(2)重视人的个性特征和需要,鼓励在组织目标的实现中获得自尊和自我实现的是需要(3)实现职工参与管理,把责任最大限度交给他们,闲心他们能自觉完成任务(4)鼓励职工进行自我工作成绩评价(5)用启发与诱导代替命令与服从,用信任代替监督,用分权与授权代替集权

7.归因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

P46

答:

(1)人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

(2)社会推论问题(3)期望与预测

7-1一般人可以做出的归因?

答:

(1)努力程度

(2)能力大小(3)任务难度(4)运气与机会

7-1价值观在管理中的作用?

答:

(1)价值观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

(2)管理者在了解们个人价值观差异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能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提高效率(3)价值观是形成企业经营管理行为的基础(4)可作为招录新人,提升管理者的标准

7-2态度的特征?

答:

(1)社会性

(2)针对性(3)协调性(4)稳定性(5)两极性(6)间接性

7-3组织认同感包含哪些内容?

答:

(1)对组织目标和价值观信任和接受

(2)愿意为组织利益出力(3)可望保持组织成员资格

7-3组织认同感对组织的作用?

答:

(1)有认同感的员工很少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

(2)有组织认同感的员工一般表现出色(3)有组织人通关的员工会坚决支持并执行组织的政策(4)有组织认同感的员工把组织当做自己的家,最充分的发挥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提高组织绩效

7-4管理者怎样提高员工的组织认同感和工作参与度?

答:

(1)表明真诚的关心职工利益

(2)为员工创造实现个人目标的机会(3)改善工作,使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有更多的自主权(4)寻找机会及时奖励职工(5)同员工一起设置目标。

包括对员工个人有重要意义的事业发展目标

7-5个性的特征?

答:

(1)组合性

(2)独特性(3)稳定性(4)倾向性(5)整体性

8.气质类型的划分及其行为特征?

P62

答:

(1)多血质(活泼型):

精力充沛,反应灵敏,外向,情绪以表现和变换,对行为改造容易。

(2)胆汁质(兴奋型):

精力充沛,胆量大,好猛干,反应敏捷,情绪抑制较难,以表现爆发情绪,外向明显,对兴奋性行为改造不容易(3)粘液质(安静型):

有精力,沉着平稳,行为迟缓,情绪受抑制,内向,对兴奋性行为改造容易。

(4)抑郁质(抑制型):

对事物感受强,敏感多疑,精力不足,忍耐力差,胆小谨慎,内向,行为改造困难。

9.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

P67(第二点展开)

答:

(1)先天遗传因素

(2)后天社会环境:

家庭影响、文化传统、社会阶级和阶层

9-1如何根据员工个性差异提高管理水平?

答:

(1)知人善用

(2)配备合理的领导结构(3)选择有效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

9-2何为控制方位轮?

有哪几类?

控制方位轮与工作行为之间有何关系?

答:

(1)控制方位论:

个人行为能否达到某种结果靠哪方面原因控制的看法。

(2)分为:

内因控制论、外因控制论

(3)关系:

内因控制论者更喜欢利用取得工作成就的工作场所。

充满自信,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相信绩效靠自己的能力而不是运气;外因控制论者,更容易失去自信,沮丧,对同事和上级产生地对情绪;内因控制论者更值得信任,更容易忘记工作中的失败。

喜欢民主领导,对组织影响其思想和行为的意图敏感。

9-3控制方位论在管理中有何重要意义?

答:

(1)内因控制论者得知奖励是因为良好的技能和绩效为基础会是其更加努力。

(2)强调参与对鼓励个人发展的重要性(3)控制方位论与企业家行为及其所冒风险也有关系(4)内因控制论者按绩效行赏,对管理有重要意义,在工作中,员工更倾向于内因控制,使管理者从控制员工的沉重负担中解脱出来。

9-4创造性行为的特点?

答:

(1)首创性

(2)有用性(3)适应性(4)主动性

9-5创造性行为的类型?

答:

(1)技术发明型

(2)科学发现型(3)艺术塑造型(4)组织管理型

9-6组织如何营造良好的鼓励创造性行为的环境?

答:

(1)有鼓励创新的机制和气氛

(2)有全力支持创新的领导(3)有和谐的人际关系(4)有合理的群体结构(5)有良好的信息沟通(6)有相对分权和弹性的组织结构

9-7鼓励创造性行为的社会环境?

答:

(1)允许人才自由流动

(2)社会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3)加大对创新活动的财政支持力度(4)完善科技人员管理制度,股利转化创新成果(5)正确评价创新成果并进行奖励。

(6)加强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

9-7个人如何培养创造性行为的主观特征?

(结合实际论述)

答:

(1)有明确目标和宏伟志向

(2)善于发现问题(3)勤于思考(4)富于灵活性(5)善于应用(6)有好奇心(7)充满自信(8)独立思考(9)坚持到底

10.研究事业生涯设计与开发的意义?

P99

答:

(1)有利于个人明确人生未来的奋斗目标,是促进事业成功的基础;

(2)可使组织减少人才流失;(3)为各级各类组织识别、选拔和使用人才提供了科学依据;(4)能促进组织和个人之间的了解和合作;(5)有利于组织和个人有针对性的制定培训和开发计划;(6)有利于人尽其才,人尽其用,发挥人力资源的最佳效益;

10-1事业生涯自我管理的内容?

答:

(1)学习事业生涯设计和规划的知识

(2)具备接受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在事业实践中不断提高完善自己(3)学会与主管人员就事业生涯沟通和反馈的能力(4)学会对事业目标进行调整的能力。

10-2组织对事业生涯管理的内容?

答:

(1)鼓励员工进行事业生涯设计和规划

(2)监督员工事业生涯的执行,及时向员工反馈信息(3)在招聘选择过程中,考虑到新老员工事业生涯计划情况及组织要求和管理(4)人力资源的配置与事业生涯设计规划统一(5)用定期的绩效考核和评价监控职工事业生涯计划(6)为员工提供广泛培训,帮职工提高职业生涯计划的知识和技能。

10-3事业生涯管理的特点?

答:

(1)个人和组织都必须承担责任,共同完成对事业生涯的管理

(2)必须有高质量信息管理工作(3)事业生涯管理是一种动态管理

11.影响事业生涯选择的因素?

P104

答:

(1)个人条件

(2)父母(3)朋友(4)社会文化(5)学校教育

11-1事业生涯选择的步骤与方法?

答:

(1)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选择职业和岗位

(2)对组织的了解和选择(3)对事业生涯的选择的调整

11-2事业生涯设计开发与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答:

(1)留有余地,灵活执行

(2)给与职工择业的权利和自由(3)为职工提供平等就业、就职机会(4)开展心理测定与职业咨询,做好双向选择(5)夫妻两种事业生涯的结合

11-3薛恩的职业锚有哪些?

答:

(1)技术职业锚

(2)管理能力职业锚(3)创造性职业锚(4)安全感职业锚(5)自治独立职业锚

12.群体发展阶段的五阶段模型?

P122(五阶段中的个个阶段的特征容易考单选)

答:

(1)形成

(2)震荡(3)规范化(4)有所作为(5)中止

12-1个人加入群体的常见原因?

答:

(1)安全需要

(2)地位需要(3)自尊需要(4)情感需要(5)权力需要(6)实现目标需要

12-2制约群体有效性的外部因素有哪些?

答:

(1)组织战略

(2)权力结构(3)正式规范(4)组织资源(5)人员甄选过程(6)绩效评估和奖励体系(7)组织文化(8)无力工作环境

13.决定群体规范重要性的因素?

P138

答:

(1)能促进群体的生存

(2)能增加群体成员行为的可预测性(3)能减少群体成员中令人尴尬的人际关系问题(4)允许群体成员表达群体的中心价值观,澄清代表群体身份的标志

13-1已形成的群体规范具有的基本功能?

答:

(1)群体行为的标准功能

(2)群体行为的导向功能(3)群体行为的评价功能(4)群体行为的动力功能

13-2群体规范是如何定形成的?

答:

(1)群体成员(主管或有影响力的人物)所做的说明

(2)群体历史上的关键事件(3)私人交谊(4)过去经历中的保留行为

13-3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答:

(1)群体成员在一起的时间

(2)加入群体的难度(3)群体规模(4)群体的性别构成(5)外部威胁(6)群体以前的成功经验

13-3角色的特性?

答:

(1)角色同一性

(2)角色知觉(3)角色期待(4)角色冲突

13-4影响从众行为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答:

(1)群体气氛

(2)群体竞争性(3)群体凝聚力(4)群体成员的共同性(5)群体目标(6)群体规模

13-5间断---平衡模型?

答:

(1)群体成员第一次会议决定群体发展方向

(2)第一阶段的群体依惯性进行(3)第一阶段结束时,在群体寿命周期中间阶段群体发生一次转变(4)这个转变激起群体重大变革(5)转变之后,群体依惯性进行(6)群体最后一次会议活动速度明显加快。

14.群体沟通过程模型:

P155(展开有可能考论述)

答:

(1)沟通信息源

(2)编码(3)信息(4)通道(5)解码(6)接受者(7)反馈

14-1非正式沟通的主要形式?

答:

(1)集束式

(2)偶然式(3)流言式(4)单线式

14-2组织中正式沟通网络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答:

(1)轮式沟通:

速度快准确,易出现领导核心,信息传递集中;但信息丰富和饱和性差,成员沟通满意度差

(2)y式沟通:

强调沟通集中性。

层次性。

信息容易失真,降低沟通速度;网络中间环节的任务重要性突出

(3)链式沟通:

突出了沟通层次性,容易保密,保证了沟通传递的单一或直线特点

(4)圆式沟通:

网络中成员平等,成员满意度高。

但效率慢,不利于群体领导

(5)全方位沟通:

强调成员充分交流和民主讨论,是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