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中国地理与世界地理基础知识最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16788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87 大小:282.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用中国地理与世界地理基础知识最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实用中国地理与世界地理基础知识最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实用中国地理与世界地理基础知识最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实用中国地理与世界地理基础知识最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实用中国地理与世界地理基础知识最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用中国地理与世界地理基础知识最新.docx

《实用中国地理与世界地理基础知识最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用中国地理与世界地理基础知识最新.docx(8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用中国地理与世界地理基础知识最新.docx

实用中国地理与世界地理基础知识最新

自然地理与中国地理综合知识

世界地理

第一章 地球的大小、形状、运动

一、地球仪

⒈赤道——周长:

2πr≈4万㎞

⒉地轴

⒊两极

⒋赤道半径——6378㎞平均半径6371㎞

⒌极半径——6356㎞

⒍形状——赤道略鼓,两极稍扁,不规则球体

⒎表面积——5.1亿㎞2

南北方向

⒏经线等  长

不能自成圆圈

 0°本初子午线180°W0°180°E

经度 西经东经

大  小 小  大

东西半球:

20°W→160°E

东西方向

⒐纬线不 等 长

能自成圆圈

纬度:

90°N

60°(0°~30°低纬,30°~60°中纬,60°~90°高纬)

30°

30°

60°

90°S

⒑经纬网——定位、定向

例:

A(50°N,116°E),B(70°S,160°W)

二、地球转动 

(一)、地球的自转

中心——地轴北极上空看——逆时针

⒈概况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24小时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⒉地理意义

⑴昼夜交替

⑵时差相差一个时区,相差一小时

⒊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向——气流;水流

北半球——右偏

南半球——左偏

(二)地球的公转

中心——太阳逆时针

⒈概况方向——自西向东周期——365(366)5时48分46秒

近日点 远日点

1月初 7月初

⒉怎么公转?

a.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成66.5°交角

(赤道面与公转轨道平面成23.5°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b.地轴的指向不变

3.21春分直射点——→赤  道

6.22夏至——→北回归线

9.23秋分——→赤  道

12.22冬至——→南回归线

⒊地理意义

a.引起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3.21春分9.23秋分 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6.22夏至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由直射点纬度向两侧递减

12.23冬至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

b.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

3.21,9.23昼夜平分

6.22北半球昼>夜纬度越高,昼越长66.5°N以北,极昼

南半球昼<夜纬度越高,昼越短66.5°S以南,极夜

12.22北半球昼<夜纬度越高,昼越短66.5°N以北,极夜

南半球昼>夜纬度越高,昼越长66.5°S以南,极昼

c.四季的变化

天文四季:

夏季:

太阳高度最大,昼最长——热

秋季:

太阳高度渐小,昼渐短——凉

冬季:

太阳高度最小,昼最短——冷

春季:

太阳高度渐大,昼渐长——温

民间四季: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积温四季:

春:

3、4、5月夏:

6、7、8、月

秋:

9、10、11月冬:

12、1、2月

d.五带的划分

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第二章 地图

一、地图三要素N

WE

S

⒈方向:

经纬线、经纬度

在两极上空看:

N——逆;S——顺

指向标

⒉比例尺(缩尺)= 图 距:

实地距离x

a.线段式

b.数字式1千万分之一

c.文字式:

图上1厘米代表是第100㎞

比例尺越大,表示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

比例尺越小,表示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

3.图例(符号),注记(文字,数字)

二、地图上的高度

⒈绝对高度——(海拔)

⒉相对高度——(H-h)

⒊等高线

a.等高线密集——陡

b.等高线稀疏——缓

c.陡崖:

d.山峰:

e.鞍部:

f.等高线向高处弯曲凸出——山谷

g.等高线向低处弯曲凸出——山脊

⒋地形剖面图

⒌分层设色地图

蓝——水(乳白色——大陆架>-200米)

绿——平原<200米

浅绿浅黄——丘陵

黄——高原

褐——山地、高原

第三章 地壳和地壳运动

一、地球内部圈层

⒈地壳——化学元素(氧12、硅14)—→矿物—→岩石

⒉地幔——2900㎞,铁、镁、软流层——岩浆源地

⒊地核——2900~6371㎞,铁、镍

二、陆地地形

⒈山地

⒉丘陵

⒊高原

⒋平原

⒌盆地

三、海底地形

⒈大陆架

⒉大陆坡

⒊大洋底

四、地形变化与地质作用

⒈内力作用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火山、地震)、变质作用

使地表变得崎岖不平

⒉外力作用

太阳能、重力能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使地表变得平坦

五、地壳的水平运动与升降运动

⒈水平运动☆——高大褶皱山系

⒉升降运动——高低起伏

a.褶皱

b.地堑——谷地、裂谷

c.地垒——山

六、火山

⒈构造

⒉分类死火山

休眠火山

活火山

⒊分布:

环太平洋、东非大裂谷、地中海、大西洋

山西大同——死火山

台湾、新疆——活火山

东北——休眠火山

七、地震——波

⒈岩石圈口天然震动

⒉先上下颠,左右前后摇晃

⒊有关名词

⒋震级——能量大小

⒌烈度——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⒍影响烈度因素

a.构造地震(火山、陷落)

b.震级大小

c.距震中远近

d.震深

e.建筑物强度

八、板块学说

⒈岩石圈由六大块拼合而成:

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⒉大洋板块(太平洋板块)

⒊板块内部稳定,交界处地壳活动

⒋板块处在运动中 张裂←→裂谷,海洋

 相撞→←山脉,海沟

九、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⒈风化作用——对岩石的破坏作用物理

⒉侵蚀作用——对岩石的破坏作用的再破坏化学

⒊搬运作用——风力搬运——干旱地区(风蚀蘑菇、柱、城堡、沙丘)

流水搬运——湿润地区(冲击岛、冲积平原、三角洲)

冰川搬运

海浪搬运

⒋堆积流 水分选(有规律)

海 浪

冰 川——无分选

⒌固结成岩——沉积岩

十、人类活动与地形

⒈地形是影响人类活动

四大文明古国—农业国—冲积平原—河流

⒉人类改变地形——填海造陆(荷兰、日本……)

第四章 地球上的大气

一、天气——短时间大气物理状况

气候——长时间天气平均 气温、降水、气压、风

二、气温 ℃平均气温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三、气温日变化、年变化

⒈日变化最高——午后2点(14点)

最低——日出前后

⒉年变化最高月北半球7月(8月)

南半球1月(2月)

最低月北半球1月(2月)

南半球7月(8月)

四、气温的水平分布

⒈气温总是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⒉南半球平直,北半球弯曲

⒊一月北半球等温线:

大陆上向低纬;海洋上向高纬

 七月北半球等温线:

大陆上向高纬;海洋上向低纬

⒋最热不在赤道,在北回归线,北非撒哈拉沙漠

 最冷在 北半球——西伯利亚(寒极)

 南半球——南极大陆-89℃(寒极)

五、气温的垂直分布

-0.6℃/100M↑

六、降水(雨、雪、雹)

⒈类型午后2点(热雷雨)

a.对流雨赤道附近

冷锋

b.锋面雨暖锋

准静止锋——“梅雨”,6月上旬~7月中旬(淮河——南岭)

c.地形雨——高大山脉的迎风坡山腰

d.台风雨——热带低气压——气旋——台风—→强台风(逆)

⒉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夏雨型

a.季节变化冬雨型

年雨型

b.年际变化

七、气压——大气对下界的压力(百帕)

⒈气压与高度的关系——反比

⒉气压与气温的关系——反比

⒊气压与风——空气从高压流向低压

⒋地球上的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

   极地高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带

赤道低压带

⒌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向南北位移

1月南移

有些地区一年中交替控制

7月北移

⒍季风

海洋与陆地热力性质差异→气温中心→风

气压带风带位移(亚洲南部)

八、影响气候的因素

⒈纬度(最基本):

寒、温、热

不同的气压带、风带,气候不同

在相同的气压带,风带,气候不同

⒉大气环流亚热带东岸 冬干夏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西岸 冬雨夏干的地中海气候

低纬吹向高纬的风——多雨

高纬吹向低纬的风——少雨

⒊地面状况

地 形高大山地——迎风坡、山腰降水多

洋 流暖流——增温、增湿

寒流——降温、减湿

⒋人为影响氟化物——臭氧层—→紫外线

局 部

九、世界上的主要气候类型

世界各地的气候可以划分为下列11个类型:

1.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如马来群岛、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等地区,其特点为常年高温多雨,气温年较差小,各月平均温在25—28℃之间,年降水量大多在2000毫米以上,全年分配比较均匀。

2.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南北两侧,这里年平均气温高,但气温年较差略大于热带雨林气候,年降水量大多在400—1500毫米之间,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离赤道越远,干季越长,因而降水量也越少。

3.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南亚和中南半岛等地,其特点为全年高温,最冷月平均温也在18℃以上,降水与风向有密切关系,冬季盛行来自大陆的东北风,降水少,夏季盛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风,降水丰沛,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区为1500—2000毫米,但有些地区远多于此数。

4.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内部或大陆西岸,其特点为年平均温高,年温差较大,日温差更大,降水稀少,年降水量普遍在250毫米以下,许多地区只有数十毫米,甚至数毫米,降水变率很大,常常连续数年不下雨。

5.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大陆东岸的亚热带地区,这里冬季不冷,1月平均温普遍在0℃以上,夏季较热,7月平均温一般为25℃左右,冬夏风向有明显变化,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较少。

这类气候以我国东南部最为典型。

其它地区,由于冬季也有相当数量的降水,冬夏干湿差别不大,因此被称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6.地中海式气候分布在大陆西岸的亚热带地区,以地中海沿岸地区最为典型,故名。

这类气候的特点是冬季温和,夏季炎热或暖热,降水主要集中在冬季,夏季干旱,因此又称为亚热带夏干气候。

7.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大陆西岸的温带地区,其特点为冬季不冷(1月平均温在0℃以上),夏季不热(7月平均温在22℃以下),全年都有降水,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左右,在地形有利的地方可达2000毫米以上或更多。

8.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我国秦岭、淮河以北的东部地区,朝鲜和日本的北部,以及西伯利亚东部沿海地区,其特点为夏季温暖,冬季较冷,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夏温差由南向北增大,降水量由南向北减少。

9.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内部,由于全年在大陆气团控制下,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降水少,年降水量都在500毫米以下,在大陆中部形成干燥或半干燥气候;而大陆北部,则由于纬度偏高,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凉、短促,蒸发不旺,降水虽少,但不干旱,形成特殊的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10.极地气候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边缘地区、格陵兰岛、北冰洋诸岛和南极洲。

在大陆边缘地区,冬季长而寒,但夏季最热月平均温可达10℃,苔藓、地衣是这里的典型植物,故又称为苔原气候;格陵兰岛、北冰洋诸岛和南极洲等地的绝大部分地区,终年在冰雪覆盖下,最热月平均温也不超过0℃,因此被称为冰原气候。

11.高山气候可能出现在任何纬度,其特点是气温和降水都有垂直变化,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降水在一定高度范围内随高度增加而增加,超过这一高度则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亚洲缺少:

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北美洲缺少:

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南美洲缺少:

热带季风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极地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欧洲缺少:

热带沙漠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 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四种热带气候和季风气候)

大洋洲缺少:

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极地气候

非   洲:

除地中海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外都缺少

南 极 洲:

只有极地气候

十、气候类型的判断(图、表格、文字)

⒈先看气温——温度带——1月、7月

⒉再看降水——总量,分配——1月、7月

⒊综合判断——心中有数

第五章 地球上的水

一、水循环

⒈方式海陆间循环(大)

海上内循环(小)

内陆循环(小)

⒉意义水资源成为一个可更新系统

改变地表形态

二、海水

⒈盐度(钠、镁……)——35%

a.分布规律——由副热带海域、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

降水与蒸发的关系

b.影响盐度的因素大河流入(波罗的海最低)

洋流——暖流增高、寒流降低

⒉湿度:

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⒊洋流

a.洋流分类按温度分 暖 流

 寒 流 

按成因分风海流

 密度流(地中海→大西洋)

 补偿流(地中海←大西洋)

b.洋流的分布规律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

①南北半球在中低纬度存在一个闭合的洋流圈

②北半球中高纬有一个逆时针方向洋流圈 

③南纬40°~60°——西风漂流

④北印度洋有季风洋流

冬——东→西(逆)

夏——西→东(顺)

气候——寒流——降温、减湿

纽芬兰

生物——渔场北海道寒暖流交汇

北 海

秘 鲁

c.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陆地水(冰川、河、湖、沼泽、地下水)

⒈水系和流域

a.水系=干流+支流

b.流域外流区域(入 海)——外流河

内流区域(不入海)——内流河

⒉河流的补给

a.降水(雨水)——最普通

b.积雪——温带、寒带(春汛)

c.冰川——夏季

d.湖泊——起调节作用一般河流地下水→河流

e.地下水——最稳定,可靠

⒊地下水

a.潜水分布区与补给区一致

水位在变化

不干净

b.承压地下水补给区与分布区不一致

水位稳定

较洁净

第六章 陆地上的自然带

一、地理环境——地形、气候、岩石、土壤、生物、水组成为一个综合体

⒈地理环境整体性——各要素相互性

⒉地理环境差异性

二、自然带

位置不同——气候不同¬—→土壤不同——植被不同(镜子)

①占有一定宽度②一定延伸方向③带与带之间没有明显界线,是逐步过渡的

⒈纬度地带性规律 东西延伸

 (以热量为基础) 南北更替

⒉经度地带性规律 南北延伸中纬最明显

 (以水分为条件) 东西更替

⒊垂直地带性规律 水平延伸

(海拔) 垂直更替

⒋非地带性规律 南半球缺少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

(海陆分布、地形起伏) 

第七章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一、陆地

⒈名称:

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

⒉洲界

亚洲—欧洲———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高加索山—土耳其海峡

亚洲—非洲———苏伊士运河

亚洲—北美———白令海峡

欧洲—非洲———直布罗陀海峡

南美—北美———巴拿马运河

南美—南极———德雷克海峡

二、大洋北冰洋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

 

地球的自转

①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②周期(1恒星日,即23时56分4秒);

③速度(角速度:

除极点外,其它各点均为15°/时;线速度:

1670COSФkm/h);

④地理意义(a.昼夜更替,周期为1太阳日,即24小时。

b.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越向东,地方时越早,c.地球表面水平运动的物体,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的偏转,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地球的公转

①轨道(椭圆轨道1月初近日点,7月初远日点);

②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③周期(1恒星年,即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即365日5时48分46秒);

④速度(角速度为1°/d,线速度约为30km/s;近日点快,远日点慢);

⑤地理意义(a.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b.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北半球观测,北极星的地平高度与当地纬度相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由太阳直射的纬线(正午太阳高度为90°)向南北两侧依次递减;

由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为90°)向四周依次递减;昼半球>0°,夜半球<0°;晨昏线上为0°

气温的垂直分布

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平流层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在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

 

气温的水平分布

纬度越高,气温越低,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相反;

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撒哈拉沙漠为全球炎热中心,世界极端最低出现在南极洲,北半球寒冷中心为西伯利亚地区。

大气的热力作用

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②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又称为“温室效应”。

气温与天气

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气压与气温:

近地面,气温高,气压低;反之,气温低,气压高。

风的形成

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低压。

高空,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加上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大致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一致。

 

大气活动中心的分布

1月份,亚欧大陆形成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副极地低压带被切断,保留在太平洋上为阿留申低压;

7月份,亚欧大陆形成印度低压,副热带高压带被切断,保留在太平洋上为夏威夷高压。

季风环流的形成与分布

东亚季风由海陆热力性质美工异引起,我国西南地区及印度一带的西南季风,由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引起。

锋面与天气

冷锋过境时,常出现阴天、下雨、刮风、降温等天气,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暖锋过境时多为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气压系统与天气

气旋过境时,常出现阴雨天气;反气旋控制时,天气晴朗。

气候的形成

①太阳辐射是导致不同地区气候差异的最基本因素。

②下垫面直接影响到大气中的水热状况。

③大气环流调整着全球的水热再分布。

④人类活动通过改变大气成分和改变下垫面状况,对气候产生影响。

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

①农业:

一地的气候资源往往决定着该地的种植制度(包括作物的结构、熟制、配制与种植方式);②建筑:

街道应与子午线成30°-60°的夹角;

③交通:

公路、铁路的设计,需注意沿线的暴雨、大风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机场宜选择低云、雾和暴雨出现频率较少、风速较小的地方。

台风的形成与分布

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带来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

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的海域。

全球变暖的成因及危害

原因:

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及毁林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升高。

危害:

①使极地冰川鬲化,引起海平面上升;②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

臭氧层空洞的成因及危害

除受太阳活动的影响外,人类使用消耗臭氧物质也是重要原因。

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加,危害人体健康,并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酸雨的成因及危害

酸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燃烧矿物燃料,不断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所致。

影响鱼类生长,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并危及人体健康。

海水温度的垂直分布

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1000m以下变化很小。

海水盐度的分布

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低纬海区递减。

海洋渔业资源的分布

主要集中在温带沿海大陆架海域。

海洋环境问题的形成

①海洋污染(工业废弃物、核电站冷却水、农业废水和石油渗漏等);

②海洋生态破坏(工程建设、渔业生产及自然环境的变化等)。

海洋权益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沿海国家除拥有12海里领海权外,其管辖的海域面积可外延至200海里,作为该国的专属经济区,享有勘探、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海床上覆水城及底土自然资源的主权。

地壳物质循环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地质作用

①定义:

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

②分类:

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使地表隆起或凹陷,形成高山或盆地)和外力作用(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把盆地填平)。

板块构造学说

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较稳定;两个板块交界处,地壳较活跃,火山和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这一地带。

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块相撞挤压处,常形成山脉。

①褶皱(a.背斜:

岩层向上拱起,常成为山岭,有时成谷;b.向斜:

岩层向下弯曲,常成为谷地,有时成山)。

②断层(a.地垒:

相对上升的岩块,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b.地堑:

相对下沉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地质构造与生产

了解地质构造规律,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等有很大帮助。

含石油、天然气的岩层,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构造盆地,利于储存地下水。

水库等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带,以免诱发断层活动。

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变化与降水量变化相一致;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变化与气温变化有密切的关系;河流水与湖泊水、地下水之间可相互补给,湖泊对河流径流还起调蓄作用。

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莲(水湿环境)、骆驼刺(干旱环境)、铁芒箕(酸性土壤环境)、碱蓬(盐碱性土壤环境)、旗形树冠(风向)、矮牵牛(大气中二氧化硫污染)。

植被的环境效益

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持农田、吸烟除尘、降低噪声、美化环境。

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了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

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以热量为主导分异因素,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