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麦 栽 培.docx
《小 麦 栽 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 麦 栽 培.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麦栽培
小麦栽培应用气象学院江晓东第一节概述一、小麦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小麦是世界各国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全世界有1/3的人口以小麦为主粮。
麦麸是优良的精饲料,麦秆是编织造纸的好原料。
小麦籽粒营养丰富,其中碳水化合物含量约为60~80%,蛋白质8~15%,脂肪1.5~2.0%,矿物质1.5~2.0%,以及各种氨基酸、维生素等。
二栽培小麦的起源小麦属于禾本科、小麦族、小麦属,栽培小麦由野生种进化而来。
起源于西亚和中亚的伊朗、土耳其、伊拉克、阿富汗等地。
我国小麦来源:
北路由土耳其→新疆,蒙古;南路由印度→云南→四川→全国各地。
三世界小麦生产概况世界小麦的分布:
北纬20~60°南纬20~40°;目前世界小麦播种面积2亿多公顷,总产5亿多吨,居世界各种作物之首。
以欧亚大陆和北美面积最大,约占总面积的90%以上。
中国、印度、俄罗斯、美国的种植面积居世界前四位。
最主要的小麦出口国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
世界冬春麦面积约为3:
1,俄罗斯、加拿大、美国春小麦的种植面积占世界总面积的90%。
四我国小麦生产概况
(一)我国小麦生产概况小麦在我国是仅次于水稻、玉米的主要粮食作物,尤其在北方地区是主要的细粮作物。
小麦在我国各地均有栽培。
从5~12月均有小麦在播种,从4~9月都有小麦在收获。
我国小麦栽培面积和总产居世界首位。
(二)我国小麦的种植区划根据各地的气候特点、耕作栽培制度,品种类型分布、播种和成熟期早晚、并尽可能考虑到行政区的完整,1996年《中国小麦学》将我国分布为十个麦区。
分区命名:
三主区的命名为按播性命名,十亚区的命名为按“地域—播性—冬春性”三级命名。
(三)我国小麦生产中存在的问题1.各地自然条件相差很大,不同地区产量水平不平衡。
2.优质专用小麦品种少,栽培技术不配套,产业化经营能力低。
3.生产规模小,成本高,生产效益低。
一小麦的一生小麦的一生是指从种子萌发到产生新的成熟种子。
自出苗(或播种)至成熟为小麦的生育期。
小麦生育期的长短,受生态条件和栽培条件的影响很大:
秋冬播小麦大多在230~280d,春播小麦为100~120d,东北春播春性麦区只有70~90d。
小麦的一生中,在形态特征、生理特性等方面发生一系列变化,人们根据这些变化将小麦的一生划分为不同的生育时期。
春小麦:
种子萌发、出苗、三叶、分蘖、拔节、孕穗、抽穗、开花、灌浆、成熟冬小麦:
种子萌发、出苗、三叶、分蘖、越冬、返青、起身、拔节、孕穗(挑旗)、抽穗、开花、灌浆、成熟1出苗期田间有50%幼苗的第1片真叶露出胚芽鞘2.0厘米以上的日期。
2三叶期从第二叶叶鞘中露出第三片叶,叶长为第二片叶的一半。
3分蘖期田间有50%植株的第l个分蘖露出叶鞘1.5厘米以上的日期。
4越冬期冬前日平均气温下降到2℃,植株基本停止生长时。
5返青期翌春,50%植株的心叶黄嫩部分伸出叶鞘1-2厘米的日期。
6起身期麦苗由匍匐状开始向上生长,50%植株年后第1片展开叶叶鞘显著拉长,与年前最后l叶的叶耳距大于l.5厘米左右,主茎长出的年后第2叶接近定长。
7拔节期50%植株主茎第1茎节离开地面l.5至2厘米的日期。
8孕穗期(挑旗期)50%植株的旗叶展开,叶耳可见,旗叶叶鞘包着的幼穗明显膨大,旗叶与倒二叶的叶耳距达2-4厘米。
抽穗期、开花期9抽穗期:
50%单茎的麦穗露出叶鞘1/2的日期。
10开花期:
大田有50%麦穗开花(护颖张开,黄色花药外露)的日期。
灌浆期(乳熟期)、成熟期11灌浆期(乳熟期):
籽粒刚开始沉积淀粉,时间在开花后15天左右。
12成熟期:
籽粒颜色渐变黄,胚乳呈蜡状,为蜡熟末期,此时粒重最高,是最适宜的收获期;籽粒变硬、不易被指甲切断为完熟期。
二小麦的阶段发育
(一)春化阶段(感温阶段)根据不同品种通过春化阶段对温度要求的高低和时间长短不同,可将小麦分为春性品种、半冬性品种和冬性品种。
当生长点伸长(高与宽比大于1)标志着春化阶段结束。
(二)光照阶段(感光阶段)小麦通过春化阶段以后,在适宜的外界环境条件下,就进入光照阶段,这一段时间对光照时间反应特别敏感。
此阶段主导因素是光照,温度也起很大作用,高于25℃或低于10℃都会延缓光照发育的进行,低于4℃则光照阶段不能进行。
雌雄蕊原基的出现是光照阶段结束的标志。
根据小麦对光照长短的反应,可分为三种类型:
(三)阶段发育与器官形成的关系1.春化阶段:
是小麦分化叶原基、分蘖原基、次生根及原始茎节的时期,春化和分蘖同时进行,春化阶段长分化的叶片及分蘖原基的数量就多,进入光照阶段后数量不再增加。
春化阶段茎生长锥处于未伸长期,顶端分生组织不转入幼穗的分化。
2.光照阶段:
是分化小穗小花的时期,延长光照阶段有利于增加小穗数和小花数,从而形成穗大粒多。
(四)阶段发育理论的实践意义1.有助于正确引种2.有助于决定不同品种的播期、密度3.加速育种世代4.确定高产水肥方案三小麦的三段生长
(一)营养生长阶段:
种子萌发到幼穗分化①生长中心:
根、叶、蘖的生长。
②营养特点:
光合产物主要用于营养体形成,为形成产品器官打基础,此阶段需肥水较少,生长较慢。
③与产量形成的关系:
决定穗数的时期。
④主攻方向:
培育壮苗、苗齐、均壮。
(二)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阶段:
幼穗分化到抽穗①生长中心:
根、叶、蘖生长和茎伸长,穗分化发育。
②营养特点:
光合产物用于营养体及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生长逐渐加快,肥水需求逐渐达到高峰。
③与产量形成的关系:
巩固和决定穗数,决定小穗数,小花数和穗粒数的时期,奠定粒重基础的时期。
④主攻方向:
调节群体合理发展,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协调。
(三)生殖生长阶段:
抽穗到成熟①生长中心:
生殖器官的生长。
②营养特点:
光合产物主要用于生殖器官的生长和充实,形成收获产品,营养生长基本停止,肥水需求逐渐减少。
③与产量的关系:
决定粒重、籽粒品质的关键时期。
④主攻方向:
防止营养器官早衰,维持一定强度的光合生产率,保证足够的营养物质运输到生殖器官。
四小麦的根系小麦的根系属须根系,由初生根(种子根)和次生根(节根、不定根)组成。
1.初生根①组成主胚根,一条,种子萌发时先长出的一条;侧根,2-3天以后从胚轴的基部发出第1-2对侧根;初生不定根,在侧根上方1-2条,条件差时无此根。
当幼苗第一片绿叶出土后,初生根的数目就不再增加,初生根一般3-5条,饱满的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可达7-8条。
1.初生根②特征分布上下粗细一致,有分枝、扎根集中,倾于垂直分布,较深(3米以下),分蘖—越冬生长快,拔节后停止生长。
③功能期出苗—拔节,一直到小麦的生育后期初生根都起作用,尤其是旱作麦田。
2.次生根①发生着生在小麦分蘖节上的根,三叶期之后开始由下而上发生,每节发根数一般为1-3条。
次生根的发生是伴随着分蘖的发生而发生的,直至小麦开花灌浆,分蘖亦发生次生根。
拔节期前后是次生根条数和增长速度最大的时期,开花期次生根的数量达到最大值。
2.次生根②特征分布次生根比初生根粗壮、根毛密集、冬前一般不分支,次生根长出后,多于地面呈锐角向四周扩展,长度达10cm左右时再向下伸长,入冬前长达30cm左右,开花期前后深可达1米或更深,主要分布在0-40cm耕层内。
③功能期拔节—蜡熟,一般到开花期停止生长。
次生根的发育状况可以作为麦苗生长壮弱的标志。
初生根与次生根的比较五小麦的叶籽粒萌发后,首先是胚芽鞘出土,它是一片不完全叶,见光后即停止生长(当第一片绿叶达正常大小时,芽鞘就皱缩死亡),然后从胚芽鞘长出第一片绿叶,当第一片绿叶伸出胚芽鞘2cm时,称为出苗。
第三叶抽出后,幼苗由胚乳营养转向独立营养。
小麦主茎叶片数,春小麦为9-11片,黄淮冬麦区和北方冬麦区一般11-14片,冬前6-7片,春季6-7片,春季叶片数较恒定,冬前叶片数变化较大。
根据叶片着生的部位和功能期,可将冬小麦的叶片划分为两组。
1.近根叶(5-8片)包括冬前1/O—8/O片叶和春后第一叶,这些叶着生在分蘖节上,在拔节前定型。
功能:
供生根、分蘖、培育壮苗,制造的光合产物贮积在分蘖节、叶鞘里面,供小麦越冬生长用,年后供中部叶片生长,供早期幼穗分化和基部茎节的生长。
2.茎生叶(4-7片)着生于伸长的茎节上的叶片。
(1)中部叶片,起身至拔节期形成的叶片,这部分叶片在拔节—孕穗期间定型和进入功能盛期。
功能:
主要是供给茎秆伸长充实,上部叶片的生长发育,麦穗发育。
中部叶片功能期长短,主要决定于群体的大小与田间的肥水状况,群体过大或肥水供应不良,都能引起中部叶片早衰,影响光合产物的形成与积累,造成茎干不壮和小穗小花退化。
2.茎生叶(4-7片)
(2)上部叶片:
包括旗叶和旗下叶。
功能:
其光合产物除供应节间伸长和麦穗进一步分化之外,主要用于开花结实和籽粒灌浆。
籽粒重量和饱满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部叶片功能期的长短和光合生产率的高低。
六小麦的分蘖
(一)分蘖与分蘖节分蘖——小麦从主茎上长出的侧枝及侧枝上的分枝。
分蘖多是壮苗的标志,健壮的分蘖有利于麦苗安全越冬。
小麦的分蘖可分为胚芽鞘分蘖和分蘖节分蘖,分蘖节分蘖在生产上具有重要意义。
分蘖节是植株地下部不伸长的节间、节、叶原始体、分蘖、腋芽及其生长点密集在一起,形成膨大的节群。
一般分蘖节适宜深度为2~3㎝。
幼苗时期,分蘖节是整个植株的输导枢纽和储藏器官。
播种过深分蘖节会?
?
?
地中茎——胚芽鞘节与第一叶着生部位之间的组织。
3-5cm,过深地中茎过长,消耗胚乳养分过多,苗弱;过浅,表面分蘖过多,蘖不壮不抗旱。
(二)分蘖发生的规律1.发生位置:
分蘖节上的腋芽。
2.发生标志:
第一叶片伸出分蘖鞘1.5cm为标志。
3.分蘖的种类:
胚芽鞘分蘖(胚芽鞘长出的分蘖,只有条件好才发生,用C表示), 蘖节(分蘖节)分蘖(其它茎节上长出的分蘖)。
4.分蘖发生的顺序:
在分蘖节上由下而上逐渐伸出。
(三)主茎叶位与分蘖的同伸关系小麦幼苗的主茎生出第3片叶时(3/O)由胚芽鞘中长出芽鞘分蘖,即C蘖,当主茎伸出第4叶时,在主茎第一叶腋中长出主茎的第一个分蘖(I),同时长出1-2条次生根。
当5/O时,在主茎第二叶鞘中长出第二个分蘖(Ⅱ),同时I增生一片叶片,以后主茎每增生一片叶,即沿主茎出蘖节位由下向上顺序长出各个一级分蘖,一般是按(n-3)的关系发生的。
以上同伸规律,在地力条件和墒情适宜时下才能发生,若不符合同伸规律,则说明某个时期条件恶化,若某期应该有的蘖没有伸出,则说明该期环境不适,或栽培管理不当。
因此可以做为田间诊断的依据。
(四)分蘖的消长与成穗规律1.分蘖的发生规律春小麦一生中有一次分蘖高峰(拔节前期),分蘖时间短,成穗率较低。
冬小麦一生中有两次分蘖高峰(越冬前和返青后各一次),分蘖时间长,成穗率较高。
春小麦分蘖少的原因内因:
春化时间短,分化出的蘖芽原基少,分蘖自身进程短,营养物质迅速转化外因:
春麦区气温回升较快,光照时间逐渐增长,使拔节提前。
另由于干旱所致。
2.分蘖的两极分化一般麦田拔节前分蘖数达到最大值。
此后由于植株生长中心的转移和蘖位的差异,分蘖开始两极分化,小分蘖逐渐衰亡,变为无效分蘖,早生的低位大蘖易于成穗,成为有效分蘖。
拔节至孕穗是无效蘖集中衰亡的时期。
2.分蘖的两极分化分蘖两极分化的原因分蘖的两极分化现象是小麦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相适应的表现。
小麦植株的物质分配状况随着生长发育时期不同而有规律的变化。
(1)在分蘖期,植物的物质分配和代谢中心是新生分蘖,主茎和早期分蘖所制造的营养物质较多地供给新形成的小蘖,以利于小蘖的生长。
分蘖两极分化的原因
(2)拔节以后,主茎和大蘖的幼穗需要大量养分,植株的代谢中心和营养中心转向生殖生长,因此,主茎与大蘖所创造的营养物质较多地供给生殖器官和根系,对小蘖的供应迅速降低,若分蘖不具有独立营养能力,则很快衰弱死亡。
(3)主茎和年前早形成的低蘖位大蘖次生根多,叶面积大,成穗率高;春季形成的高位蘖独立生活能力弱,又在主茎和大蘖的荫蔽之下,一般不能成穗。
七开花与结实
(一)抽穗与开花麦穗有一半大小露出叶鞘时,称为抽穗。
一般主茎早于分蘖,春性品种早于冬性品种,播种早时有所提前,高温干旱时抽穗也早。
抽穗后2~5天开始开花,开花时内外颖开张,雄蕊花丝急速伸长,雄蕊露出。
花期持续3~6天(单穗)或6~7天(大田)。
一天内有两个开花高峰上午9~11时,下午3~6时,一般主茎先开花,开花顺序为穗上中部→上部和下部,一个小穗上,由下部次递向上开。
开花期新陈代谢最旺盛,需消耗大量的能量和营养物质,是一生中耗水量最大的时期,对水的敏感程度仅次于四分体期,开花以后,地上和地下部营养器官停止生长,开始衰老,茎叶干物质开始降低。
(二)籽粒形成、灌浆和成熟从开花受精到籽粒成熟经历30~38天时间,其光合产物形成、调运聚积、固化的过程包含着复杂的生理生化过程,根据籽粒内外部发生的一系列变化,概括为三个阶段:
1.籽粒形成过程从受精后坐脐到多半仁称为籽粒形成过程。
一般历时10天,籽粒外形已基本完成,长度达最大值的3/4,宽、长度增长甚微。
千粒重日增长量一般在0.4-0.6g,含水率达70%以上,主要为含氮物质,淀粉等贮藏物质很少。
该期干物质积累占籽粒总重14%-15%。
遇不良环境或有机营养不足,常有部分籽粒、停止发育而退化。
2.灌浆过程从“多半仁”经过“顶满仓”到蜡熟期为灌浆阶段,历时约20d左右,是籽粒贮积干物质最快的时期,几乎呈直线增长,积累量占总重72%,千粒重日增1-l.7g,是决定粒重最重要的时期。
又可分为两个时期:
(1)乳熟期历时15-18天,含水率由70%缓减至45%,干重急剧增长,是粒重增长的主要时期。
千粒重日增1-l.5g,后期可达2g。
籽粒颜色由灰绿色变成鲜绿色到绿黄色,表明有光泽,胚乳由清乳状到乳状。
植株茎基部叶片枯黄,中部叶片变黄,上部叶片、节间和穗保持绿色。
(2)面团期历时约3天,含水量下降到30-40%,干物重增加转慢,籽粒表面由绿黄色变为黄绿色,失去光泽,胚乳呈面筋状,体积开始缩减。
顶满仓到面团期是鲜重最大的时期。
3.成熟过程包括两个时期
(1)蜡熟期历时3-5天,含水率由38%-40%急剧下降至22%左右,籽粒由黄绿色变为黄色,胚乳由面筋状变为蜡质状。
茎生叶基本变干,穗下节间呈金黄色。
蜡熟末期籽粒干重达最大值,是最适宜的收获期。
(2)完熟期含水率继续下降到20%以下,干物质积累停止,体积缩小,籽粒变硬,不能用指甲掐断,即为硬仁。
此期时间很短,如果在这时期收获,不仅容易断穗落粒,造成损失,而且由于呼吸作用的消耗,籽粒干重减小。
(三)提高粒重的途径小麦粒重来源:
1/3弱:
抽穗前茎鞘的贮藏性物质,通过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来提高;2/3强:
抽穗后期绿叶部分的光合产物。
通过延长叶片的功能期,保持适当的光合面积,提高光合强度,防止早衰来促进。
1.增加籽粒干物质的来源(增加源)在前期建立合理群体结构的基础上,灌浆期保持一定的绿色面积,防止早衰,延长上部叶片的功能期,增加灌浆物质来源,对增加粒重非常重要。
(三)提高粒重的途径2.扩大籽粒容积(扩大库)籽粒容积(长、宽、厚)与籽粒形成过程中胚乳发育有密切关系。
注意保持适宜的N和水供应。
3.促进光合产物的运转(强流)合理施用肥水,促进CH2O的合成和运转,提高灌浆强度,延长灌浆时间,后期喷KH2PO4能提高粒重,抗干热风。
(三)提高粒重的途径4.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防早衰,干热风和倒伏及收获不适当造成的损失,防病虫灾害。
5.减少干物质消耗蜡熟期收获最好,过晚干物质不再增加而呼吸作用仍很旺盛。
(四)影响籽粒灌浆和成熟的因素1.温度12℃<下限;最适20-22℃;上限<25℃。
黄淮冬麦区小麦生育后期常受到干热风(气温高于30℃,大气相对湿度低于30%,风速3-4m/s)的危害,造成青枯逼熟,粒重下降。
在灌浆期间白天温度适宜,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光合产物的积累,减少消耗,增加粒重。
(四)影响籽粒灌浆和成熟的因素2.光照籽粒形成时光照不足—库小,灌浆时光照不足—源小3.水分75%为宜;水少或多----籽粒空秕4.矿质营养N—适量可防早衰,过量则贪青晚熟,P、K—促进同化物向籽粒中转移。
八小麦的群体结构小麦的产量是由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粒重构成的。
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合理解决群体发展与个体发育的矛盾,充分利用光能和地力,协调发展穗数、粒数、粒重,是达到高产的根本途径。
(一)群体结构的概念指群体内个体数量、生育状况,以及在空间和平面上的分布,包括群体大小、组成,动态变化等。
(二)群体结构的内容和指标1.群体的组成指组成群体的作物种类和品种。
单作麦田里指主茎与分蘖、有效蘖与无效蘖,主茎穗与分蘖穗,大穗与小穗的比例等。
2.群体大小
(1)基本苗数:
群体发展的起点,以品种特性、地力、播期而定。
(2)分蘖数:
冬前分蘖占总蘖数的60-70%,春季分蘖占30-40%,一般冬前蘖,苗壮、成穗率高。
(3)穗数:
是反映群体大小的最终体现,应根据品种地力条件等而定,一般大、中、小穗品种分别以35-40,40-45,50-60万/亩为好。
(4)叶面积系数:
是群体结构的综合体现。
冬前起身拔节挑旗灌浆1±1-1.53-45-64(5)根系发达程度。
根系的发达与否与群体大小密切相关。
可以干重、根系活力和有关酶活性表示其发达程度。
(二)群体结构的内容和指标3.群体的分布
(1)垂直分布。
主要指叶层分布,包括叶片大小、角度、层次分布和植株高度。
(2)水平分布。
即小麦植株分布的均匀度和行株距的配置。
(二)群体结构的内容和指标4.群体长相指群体结构的外观表现,包括叶片挺披、叶色、生长整齐度、封垄程度和早晚。
在叶片大小上,应力促基部叶片增大,控制中部叶片不过大,保持上部叶片适当大。
高产田合理长相苗期:
麦苗匍匐、分蘖茁壮,呈鸡爪状;拔节期:
叶片青绿,形似驴耳,麦垄似封未封,透光好;挑旗—抽穗:
远看郁郁葱葱,行垄不分,近看青枝绿叶,可见地面;开花以后:
保持4片绿叶,穗头整齐,下落穗少;成熟时:
落黄正常,一片金黄,若有青绿并发白色则不正常称为青枯。
(二)群体结构的内容和指标5.群体的动态变化小麦的生长发育是系统的发育过程,其动态变化主要包括蘖数、叶面积系数、植株高度和干物质增长的动态变化,各时期都有一定指标范围,如果该期内达不到以后无法挽回。
(三)群体结构的自动调节小麦群体的自动调节能力是一种适应性的表现。
随着某些条件的变化(种植密度、肥、水、光等),作物的某些生育过程(如分蘖消长)的速度和方向也随之变化,以适应新的环境,这种性能称为自动调节能力。
随着基本苗密度改变,分蘖的消长速度也随之变化,层层调节,群体大小趋于一致,使穗数和产量的差距较小。
(三)群体结构的自动调节群体结构的自动调节,有一定的时间性(其调节能力是小麦对环境适应的过程,出现越早的指标其调节能力越强,蘖数﹥穗数﹥穗粒数﹥千粒重),顺序性(肥水→分蘖数→穗数→粒数→粒重→产量),而且影响逐渐减小。
另外自动调节有一定的限度,过密或过稀的群体,最终都不会调到理想水平,产量较低,因此自动调节是次要的,主要是人工调节,自动调节是在人工调节的基础上进行的。
(四)建立合理群体结构的途径小麦合理的群体结构是指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以及品种特性和栽培技术,使麦田的群体大小、分布、长相、和动态有利于群体与个体的协调发展,改善光合性能,从而能经济有效地利用光能和地力,争取穗足、粒多、粒饱,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
(四)建立合理群体结构的途径合理群体结构与地力、肥水条件、气候条件、栽培技术、水平、品种特性有关,从调节基本苗出发,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创高产,主要途径有:
1.以分蘖数为主(高产田):
基本苗较少(8~12万),最高分蘖少(100万左右),分蘖成穗率高(50%以上),通过减少基本苗控制无效分蘖,防止群体过大;通过提高成穗率获得足够的穗数(45-55万),夺取高产。
(四)建立合理群体结构的途径2.主茎穗与分蘖穗并重(中产田):
基本苗13~20万,最高分蘖不超过110万,穗数40万左右,在总穗数中主茎穗及分蘖穗大体各占一半,通过促进个体健壮,争取足够穗数和较大的穗粒重而获得高产,采用大穗型品种。
3.以主茎穗为主(晚播冬麦田或春小麦、分蘖期短的自然条件):
基本苗30~40万或更多,春季最大分蘖120-150万,穗数55万左右,多采用小穗型品种。
通过增加苗数弥补单株分蘖不足,以争取足够穗数。
在播种期较晚,冬前很少分蘖的情况下,可主要靠主茎穗,即采用独秆栽培法。
第三节小麦的栽培技术一播前准备1.确定品种布局;2.准备生产资料;3.安排备耕农活、造墒
(1)浇串茬水(收获前浇)
(2)收获后浇水放大水造墒好于开沟造墒,播前造墒好于浇蒙头水,浇蒙头水好于不浇的。
二选用良种1.冬季较冷的应选抗冻的冬性品种。
2.高产田选耐肥品种,中产田选适应性强的品种,低产田选耐瘠的品种。
3.选用优质品种三种子处理1.选大粒饱满的种子。
2.做发芽试验。
3.促后熟打破休眠,提高发芽率,减少病害。
4.药剂拌种,防地下害虫。
5.浸种催芽:
只用于晚茬麦,胚根不要超过种子长度的1/3,且播前要晾干。
四合理施用底肥和种肥五深耕与整地齐、平、松、碎、净、墒。
麦田的耕作整地一般包括深耕和播前整地两个环节。
麦田耕作整地的质量应达到深、透、平、实、足,即深耕深翻加深耕层(20~25cm),耕透耙透不漏耕漏耙,土壤细碎无明暗坷垃,地面平整,上虚下实,底墒充足(分播前造墒和播后造墒两种)。
六播种1.播期播种到出苗所需要的积温为120℃左右(播深3-5cm)。
出苗后至冬前主茎每长一片叶平均需要75℃。
根据合理的群体结构所要求的冬前分蘖数和叶蘖同伸规律,可推算出冬前应长出几片叶,进而计算出所需要的积温数。
然后,对照当地气象资料即可确定适宜播期。
冬性品种日平均气温15-18℃,半冬性14-16℃,播种顺序:
①冬性→半冬性→春性;②瘦地→肥地。
③盐碱地、涝洼地→壤、沙土地;④温度异常时,不要随意更动播种期。
适期播种一般6-7天出苗。
2.播量首先要根据生产条件和产量水平,然后考虑播期和品种,一般“瘦田宜稀,中肥田宜密,高产田又宜稀”,播期早的宜稀,冬性分蘖力强品种宜稀,反之宜密。
推算方法:
“以田定产,以产定穗,以穗定蘖(冬前蘖),以蘖定苗,以苗定籽”①以产定穗:
同一品种一般随着穗数的提高产量增加,如辐63,400-500斤(20-30万),600-700斤(31-40万),700-800以上(40-45万)。
②以穗定蘖:
高产田冬前分蘖应是计划亩穗数的1.2~1.5倍;一般田冬前分蘖应是计划亩穗数的1.5~1.8倍。
③以蘖定苗:
根据冬前单株能达到的分蘖数(5-8个)计算基本苗数。
④每亩播种量(kg)=一般高产田,基本苗8~12万,中产田12~18万,200kg以下产量水平13~16万为宜。
这里万可以改为斤,而大体进行定量。
3.行距:
随着产量的提高行距逐渐加大,一般18~25cm,根据地力、品种、播种方式及套种要求适当的调整。
4.提高播种质量:
采用机播:
播行直,下籽匀,深浅一致(3-5cm),覆土良好,行距稳定。
七小麦对水分的要求
(一)小麦的耗水量和耗水系数1.小麦的耗水量(需水量):
小麦从播种到收获整个生育期间麦田耗水总量(包括棵间土地蒸发,占30~40%,植株蒸腾,占60~70%,重力水流失很少),约为400~600毫米,即260~400立方米/亩。
2.小麦的耗水系数:
每生产1kg小麦经济产量的耗水量,即耗水量与产量的比值称为耗水系数,是衡量小麦水分利用率的指标,一般为600~1300,随产量提高而降低。
二小麦对水分的要求3.小麦产量与耗水量的关系①随着产量的提高,耗水量增加。
②随着产量的提高,耗水增值减少,耗水系数减少,水分利用率提高。
③当水分不能满足小麦生长时,产量与水分成正比。
(二)冬小麦不同生育期的耗水特点1.出苗到拔节前出苗后日平均气温降低,日耗水量下降,出苗—越冬前,占15~19%,越冬到返青占5~10%,返青—拔节以前虽气温升高,日耗水量增至0.7~1.4m3/亩,但耗水只占12%±。
总之拔节前,时间占整个生育期的2/3或以上,但耗水量只占30~40%。
(二)冬小麦不同生育期的耗水特点2.拔节—抽穗前拔节期是小麦一生重要的转折时期,水分的丰缺,对小麦产量构成影响极大。
水分不足不仅影响穗数,更重要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