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管理重点总结doc.docx
《现代企业管理重点总结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企业管理重点总结doc.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企业管理重点总结doc
现代企业管理重点总结4
第一章管理概论
1.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以期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
2.管理的内涵如下:
○1.管理是任何组织集体劳动所必需的活动。
○2.管理的对象是组织所拥有的各种各样资源。
○
3.管理是为组织
4.管理的过程由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构成,可以粗分为计划、组织、目标服务的,是一个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过程。
○
领导、控制。
○5管理有效性在于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以最少的消耗正确地实现组织目标。
○6.管理的主体为管理者。
3.管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及其应用的学科:
(1)综合性。
管理学是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点上建立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科学性。
管理学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反映了管理过程的客观规律性。
(3)艺术性。
艺术的含义是指能够熟练地运用知识并且通过巧妙的技能来达到某种效果。
(4)应用性。
管理学的思想、理论和方法来源于管理活动的实践,管理学是对社会管理活动的内容、方式和方法的概括和总结,具有很强的应用性。
4.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1归纳法就是通过对客观存在的一系列典型事物(或经验)进行观察,从掌握典型事物的典型特点、典型关系、典型规律入手,进而分析研究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从中找出事物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2试验法就是人为地为某一试验创造一定条件,观察其实际试验结果,并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外加条件与实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霍桑研究)。
○3演绎法。
5.管理者是管理的主体,他们都是在组织中工作的。
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们的系统性安排。
特征:
○1每一个组织都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以一个或一组目标来表示的。
○2每一个组织都是由人组成的。
○3每一个组织都发展出一种系统性的结构,用以规范和限制成员的行为。
6.管理者就是负责对人力、资金、物资和信息情报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人员。
①从管理组织层次、上下组织关系来分,管理者可以分为高级、中级和基层第一线的管理者。
②从管理的各部分专业领域来分,以一个经济组织或企业为例,管理者一般可以分为市场营销管理者、财务管理者、业务管理者、人事管理者、其他专业管理者等,有的经济组织或企业还聘请各方面专家作为内部顾问或国际性业务方面的顾问。
7.管理的基本职能:
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管理的性质:
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8.管理的自然属性是指管理要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合理组织生产力。
9.管理的社会属性是指管理要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受一定生产关系、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制约。
10.管理理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即古代的管理思想、近代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现代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
11.古代的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
(1)中国古代的管理实践与思想:
万里长城的修建;春秋时期的《孙子兵法》;战国时期的田忌赛马—-“对策论”中的“零和对策”。
(2)国外古代的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
公元前5000年左右的世界7大奇迹之一的大金字塔的修建;在西方文明史上,最成功、最有效的正式管理组织是罗马天主教会;公元前2000年,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并颁布了有282条法规的“汉谟拉比法典”;15世纪,意大利著名的思想家和历史学家马基雅维利提出了管理四原则:
群众认可、内聚力、领导方法、生存意志。
12.近代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
(1)西方早期管理思想的产生
亚当·斯密、罗伯特·欧文以及查尔斯·巴贝奇被认为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
亚当·斯密的“经济人理论”;罗伯特·欧文的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查尔斯·巴贝奇利润分配管理思想;科学管理思想及其理论:
其代表人物有泰罗、法约尔、韦伯。
他们分别代表着科学管理理论、管理过程理论、行政组织理论三大理论学派。
13.现代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
行为科学学派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有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格雷戈的“X—Y”理论等。
14.激励理论:
(1)内容(需要)型激励理论:
:
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奥德弗的ERG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2)过程型激励理论:
、期望理论、目标理论、公平理论、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强化理论、挫折理论)。
15.X理论对人性的假设为:
(1)员工天生不喜欢工作,他们一旦有机会就会逃避工作。
(2)既然员工不喜欢工作,那就只有强迫、控制和威胁他们才能达到目标。
(3)员工一有机会就逃避责任,他们宁愿被别人领导(4)多数工人把安全性置于其他工作因素之上,他们缺乏雄心壮志。
管理非常容易操作
Y理论对人性的假设是“自动人”,认为员工是主人。
认为:
人天生勤奋,每个成熟的人除有物质和一般社会需求外,还有一种要充分运用自己才华,发挥潜能做出成就的愿望,人只有在实现了自己这种愿望时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人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会表现得主动、有自制力和有创造性。
15.管理的基本原理:
(1)人本原理就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
主要包括下述观点:
职工是企业的主体;职工参与是有效管理的关键;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是现代管理的核心;服务于人是管理的根本目的。
因此,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是人本原理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2)规律性原理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规律性认识管理工作并对其进行研究,达到按照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发展运动的客观规律来管理企业的目的。
(3)系统性原理就是按照统一的功能目的而组成的有机整体。
(4)控制性原理就是通过不断接受和交换内外信息,依据一定的标准,监督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发现偏差,采取有效措施,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5)弹性原理是指管理在客观环境作用下为达到管理目标的应变能力。
(6)激励原理是人的积极性具有极大的内在潜力,企业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激发人的内在潜力,使每个人都能做到尽其所能,展其所长,自觉地努力工作,这就是管理的激励原理。
从管理的角度可把动力分为如下三种:
物质动力、精神动力、信仰动力。
(7)效益原理是企业作为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必须以尽量少的活劳动消耗和物化劳动消耗以及资金占用,生产出尽可能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不断提高经济效益,这就是管理的效益性原理。
16.企业管理是指企业的经理人员或经理机构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决策、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活动的总称。
复习思考题:
1.人类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的发展大致分为哪几个时期?
各个时期的发展状况如何?
2.西方早期管理思想是如何产生?
当时的代表性思想主要有哪些?
3.泰罗所提出的科学管理原则包括哪几个基本方面?
它对管理学的发展有何影响?
4.试分析法约尔的管理思想及理论体系。
梅奥在霍桑实验中的重要发现是什么?
这些发现对管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有何重要影响?
5.试述行为科学学派的理论发展。
6.决策理论学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它对管理学的发展有何影响?
第二章计划
1.计划:
狭义的计划是计划工作中计划编制的结果。
它告诉人们为实现既定目标需要在什么时间、由什么人、采取什么方法、去开展什么活动最终实现既定的目标。
计划具有两种特性:
严肃性和灵活性。
广义的计划是指人们编制、执行计划,以及检查计划执行情况等一系列计划管理工作。
计划工作的特点:
首要性、普遍性、重要性。
2.计划的作用与要求:
(1)作用:
计划是管理者进行指挥的依据;管理者实施控制的标准;降低未来不确定因素的手段;提高效率和效益的工具;激励人员士气的武器。
(2)计划的基本要求:
、可行性、指导性、预见性、目的性。
3.计划工作的任务和内容概括为“5W1H”,即:
○1做什么?
要明确计划的具体任务和要求,明确每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和工作重点。
○2为什么做?
要明确计划的宗旨,目标和战略,并论证其可行性。
○3何时做?
规定计划中各项工作的开始和完成的进度,以便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对能力及资源进行平衡。
○4何地做(Wheretodoit?
)规定计划的实施地点或场所,了解计划实施的环境条件和限制,以便合理安排计划实施的空间组织和布局。
○5谁去做?
要明确规定由哪个主管部门负责,哪些部门协助,明确责任部门或责任人。
○6怎么做?
制定实现计划的措施以及相应的政策和规则,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和集中使用,对人力,生产能力进行平衡,对各种派生计划进行综合平衡等。
4.计划流程:
(1)明确企业的使命
(2)估量机会,确定目标(3)拟定计划方案(4)选择确定计划方案(5)制定派生计划
5.2.2.1计划的类型:
长期(5a以上)、中期(5a以内)和短期(1a)计划;战略、战术和作业计划;综合、专业和项目计划;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
6.影响计划的因素:
组织因素;业务因素;环境因素;制定者的因素;管理因素。
7.目标是指期望的成果,这些成果可能是个人的、小组的或整个组织努力的结果。
目标为所有的管理决策指明了方向,并且作为标准可用来衡量实际的绩效。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目标成为计划的基础。
目标的作用:
支配组织活动、指导计划编制、激励人员士气
8.目标内容体系:
一个组织通常由层次、时间和内容三个维度构成。
(1)从层次维上看,每个管理人员都要制定目标,不同层次的管理者所关注的目标是不同的。
其中企业的宗旨和使命是最高管理层,由董事会负责确定;高层管理者主要负责制定战略,涉及发展方向以及资源分配政策;中层管理者制定战术目标;基层管理者负责具体作业目标。
9.目标要求:
目标必须是先进的(p37)、目标必须是可实现的、目标必须是具体化的、目标必须由明确的时间期限
10.目标管理就是企业领导提出的方针目标,从上到下,再从下到上,上下结合反复协商,根据总目标确定一定时期工作与目标,并为这个目标实现而进行的组织管理和控制工作。
目标管理指导思想是以Y理论为基础的。
11.目标制定的原则:
整体性、激励性、可行性、应变性、针对性
12.目标制定的步骤:
(1)收集信息、调查研究、制定企业总目标
(2)确定目标的结构和内容
(3)目标的商定和展开。
13.现代计划方法:
(1)滚动计划法:
滚动计划法就是采用分期制定、近细远粗、执行反馈、定期调整、按期顺延滚动的方法。
滚动计划法一般适用于品种比较稳定情况下的生产计划和销售计划的调整。
(2)线性规划法、(3)网络计划法:
一项具体的工程或任务由许多工序或活动组成,这些工序或活动按其工艺性和组织性的相互关系,依照流程方向,按其先后顺序,从左至右,用箭线和结点相互衔接地排列起来,即成为网络图。
14.网络图是由以下四部分组成的:
(1)实工序指在一项生产(工程)任务中的一项作业或一道工序,它表示需要消耗时间和资源的生产活动的实体。
在网络图中用实箭线表示。
箭尾表示一项活动的开始,箭头表示一项活动的结束,并表示活动的前进方向,箭线的长短与消耗的时间及资源无关。
(2)虚工序是指作业时间为零的虚假作业,它主要起着工序之间的逻辑衔接关系作用。
在图中用虚箭线表示。
(3)事项(结点)是表示前道工序的结束和紧接的后道工序的开始点,在网络图中,它是两条或两条以上箭线的交接点,用标有数字的圆圈表示:
○1→②→③
(4)线路(路径)在网络图中,线路是指从初始点开始,顺着箭线的方向连续到达最终点为止的通道。
网络图中一般都有若干条线路。
(5)相邻工序之间的名称
第三章组织
1.组织的含义一般可从以下三个层面的意义上来把握,即组织实体、组织工作和组织职能。
(1)组织实体:
指为了实现共同目标,完成共同任务,按一定规则和程序组成的具有特定行为功能的人类群体,是人们进行集体性活动的必要基础和条件。
其四要素:
职责、职权、负责关系、组织结构图
(2)组织工作:
指为了完成一定的目标任务,具体地组织各种资源和各类人员展开工作,适当地处理各种关系,有效地发挥每个组织成员的聪明才智和积极性,形成整体合力,最佳地实现组织目标的工作过程
(3)组织职能:
○1组织工作,○2包括如何构建、运行和发展组织实体,以及对其目标、功能、结构和运作机制的分析研究。
2.组织有效性是指一个组织在其运行过程中实现目标的有效程度。
它包含了两方面的意义:
一是指组织的效率,即组织实体的输入与输出比值。
二是指组织的效益,即组织在其运转中对其目标任务的实现程度。
组织管理的重要目标就是提高组织的有效性。
3.组织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环境因素、组织自身的因素、组织员工因素、组织管理的政策与实践因素
4.组织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如何设计一个高效率运行的组织结构,将合适的人员配备到合适的岗位上去,使组织实体围绕其目标有效地运转起来,并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不断的成长发展。
5.组织结构是一个组织实体为实现其特定目标,完成其工作任务,在职责、职权等方面进行划分所形成的分工协作体系,其核心是组织实体通过设计所形成的正式的职务结构及其相互关系,包括正式的上下级负责关系,部门组成的方法和各组织成员之间有效沟通、整合、协调的手段等。
6.组织机构设计的任务:
组织机构设计要解决三个相互联系的问题:
管理层次或管理幅度的划分、部门的划分和职权的划分。
因要完成三方面的任务:
a组织职位的分析和设计b管理层次和部门的划分c组织结构的形成(p54)
7.组织机构设计的原则:
专业化分工协作原则、目标至上与职能领先原则、有效管理幅度原则(p55)、责权利对等原则、统一指挥原则、因事设职和因人设职相结合原则
8.管理层次的产生(组织是管理工作得以展开的载体和物质承担者)现代社会化大组织的出现,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
管理者越来越不可能直接地管理领导组织中的每一个下属,而是必须通过委托授权来实施分层次的管理,这样就产生了组织的管理层次问题。
9.管理幅度是指一个管理者能够直接有效指挥和监督下属的数目。
管理幅度=组织规模/管理层次
10.判别管理幅度有效性的准则应该是:
当主管人员增加一个下属所引起的主管人员的业务工作的减少量,应大于由此而引起其管理协调工作的减少量,从而使其工作总量减少。
11.根据管理层次的多少或管理幅度的宽窄,组织结构就有两种基本的形态:
金字塔式的A型结构(亦称为窄的锥型结构)。
这种结构的基本特征是管理层次较多,每一层次的管理幅度较窄,是一种传统意义下行政组织结构的基本形态。
扁平化的Z型结构(亦称为宽的扁平结构),这种结构的基本特点是,管理层次较少,管理幅度较大,这是一种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出现的现代组织结构基本形态(p58)。
12.部门化就是在组织事务纵向划分,确定了管理职位和管理层次的基础,按照一定标志,将位于不同层次的具有不同权责任关系的职位或管理单位,依其内在的相互联系整合成为一个有着有机联系的纵向管理体系——部门
13.几种常见的组织结构形式:
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和超事业部制、矩阵制和网络组织。
14.人员配备是组织设计工作的逻辑延续。
其主要内容和任务是:
通过分析人与事的特点,谋求人与事的最佳组合,实现人与事的不断发展。
15.人员配置任务:
所谓人员配备就是为组织的每个职位或岗位配备合适的工作人员,以满足实现组织目标、完成组织任务的要求。
16.人员配备的原则:
组织成员是否真心实意、自觉积极地为组织努力工作,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为求得人与事的优化组合,人员配备过程中必须遵循因事择人、因材使用、动态平衡的原则。
17.组织可从外部选聘或内部提拔两种渠道获得所需的管理人员。
(1)外部招聘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从组织外部的众多候选人招聘符合空缺职位工作要求的管理人员。
从外部招聘干部有助于组织利用外来优势;平息与缓和内部竞争的紧张关系;为组织带来新鲜空气。
但采取外聘干部的作法可能会由于外聘干部不熟悉组织的内部情况和缺乏一定的人事基础,以及组织对应聘者的情况无法深入了解、内部员工积极性受打击等原因,从而使组织运行的绩效受到影响。
(2)内部培养和提升是解决管理人员来源的另一方法。
其做法是,随着组织成员能力的增强,在得到充分证实后,便委之以需要承担更大责任的高一级职务。
这种内聘制的最大好处是:
有利于鼓舞士气,提高工作热情,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对选聘对象事先就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可以保证选聘工作的正确性;被选聘者了解组织情况,上任后便可迅速展开工作。
当然,内部提升制度也可能存在着某此弊端,如容易激化同事间的矛盾,可能造成“近亲繁殖”现象,以及在企业急需短缺人才时难以及时满足需要。
18.管理人员考评的目的和作用:
为确定管理人员的工作报酬提供基础;为组织人事调整提供依据;以及为开展管理人员培训工作提供指导。
此外,定期的考评还可对有关人员起到促进学习和增进组织内部沟通的作用。
19.所谓“集权”,即职权的集中化,也就是指决策权在很大程度上向处于较高管理层次的职位集中的组织状态和组织过程。
所谓“分权”,即职权的分散化,也就是决策权在很大程度上分散到处于较低管理层次的职位上。
20.职权集中或分散的合理程度,需要考虑如下几方面影响因素:
○1经营环境条件和业务活动性质。
○2组织的规模和空间分布广度。
○3决策的重要性和管理者的素质○4方针政策一致性的要求和现代控制手段的使用情况.
○5组织的历史和领导者个性的影响
21.分权途径:
一是改变组织设计中对管理权限的制度分配;二是促成主管人员在工作中充分授权。
22.授权,就是指上级管理者随着职责的委派而将部分职权委让给对其直接报告工作的部属的行为。
23.直线职权与参谋职权是两类不同的职权关系:
直线关系本质上是指挥和命令的关系,直线人员所拥有的是一种决策和行动的权力;参谋关系则是一种服务和协助的关系,授予参谋人员的只是思考筹划和建议的权力。
24.组织文化就是指组织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本组织所特有的,且为组织多数成员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等的总和及其在组织活动中的反映。
25.组织文化的内容:
1)组织的最高目标或宗旨。
2)共同的价值观3)作风与传统习惯4)行为规范与规章制度
5)组织价值观的物质载体.
26.组织文化特性:
○1无形性。
○2软约束性。
○3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
○4个性。
27.组织文化的导向作用是指组织文化把组织整体及组织员工个人的价值取向及行为取向引导到组织所确定的目标上来。
28.组织文化的作用:
导向作用、规范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辐射作用。
29.组织文化建设的内容:
(1)培育具有优良取向的价值观念,塑造杰出的组织精神;
(2)坚持以人为中心,全面提高员工素质;(3)提倡先进的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4)加强礼仪建设,促进组织文化的习俗化;
(5)改善物化环境,塑造组织的良好形象。
30.组织文化建设遵循的基本步骤:
①建立领导体制;②建立独立的部门,设立专门的职能;③制定计划;④对组织现存文化的盘点;⑤目标组织文化的设计;⑥实施计划
31.课后作业
1.组织结构设计的工作任务是什么,有哪些基本原则?
2.管理幅度受哪些因素影响,如何进行管理幅度的有效性分析?
3.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有哪些,各有什么优缺点?
4.什么是组织文化,其结构和特性是怎样的,如何建设组织文化?
第四章领导
1.领导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指导和影响本企业或组织的个人及群体,朝着企业目标前进的一种行动过程。
领导由领导者、被领导者和环境条件三种因素构成。
2.企业领导工作有的性质:
1)是发挥影响力的工作2)职权同影响力的关系3)领导就是服务4)领导是动态的管理工作过程
3.领导的性质和作用:
指挥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
4.中国的CPM理论:
工作绩效、团体维系和个人品德
5.马斯洛把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严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6.管理沟通是指组织成员之间,或者组织成员与外部公众或社会组织之间发生的,旨在完成组织目标而进行的多种形式、内容与层次的,对组织有意义信息的发送、接受与反馈的交流全过程,及各组织对该过程的设计、规划、管理和实施与反省的过程。
7.沟通的可分为以下类别:
(1)下行沟通指信息由权威较高的阶层流向较低的阶层的过程。
(2)上行沟通是信息由下层员工向上层管理者流动的过程。
(3)平行沟通。
(4)斜行沟通
8.课后作业
1.结合X理论、Y理论的知识,你认为我国现阶段员工更倾向于哪一类类型?
管理者应如何管理?
2.麦克利兰的成就激励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该理论在现实中有何意义?
3.公平理论有何现实意义?
4.试比较几种员工激励理论。
第五章控制
1.控制就是监督管理的各项活动,以保证它们按计划进行并纠正各种偏差的过程。
2.要使管理控制工作有效,在设计管理控制系统和进行管理控制过程中,必须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
未来导向原则、反映计划要求原则、组织适宜性原则、关键点原则、例外原则、及时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准确性原则、弹性原则、经济性原则。
另外,控制工作应具有灵活性。
3.管理信息是指反映事物在管理过程中的活动特征及其发展变化情况的各种消息、情报、资料等的总称。
4.管理信息系统是指对管理所需要的经济信息进行收集、传递、存储、输出等所有处理的总和,并把实现这些处理过程的手段和方法结合起来,使管理信息工作成为有组织系统程序。
5.复习与思考题
1管理中控制的含义与作用是什么?
2控制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3简述管理控制的基本过程?
4控制可以划分为哪些类型?
各有怎样的特点?
(1)按控制信息的性质划分:
反馈控制(特点是时滞问题)、同期控制(特点是能做到偏差即时发现、即时了解、即时解决)、前馈控制(特点是在控制产生偏差的原因);
(2)按控制的来源划分:
正式组织控制(特点是刚性和强制性)、群体控制(特点是由非正式组织发展和维持的)和自我控制(特点取决于个人本身的素质);(3)按控制的手段划分:
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
5管理控制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6“控制就是管理,管理就是控制。
”请对这一说法作出分析。
7请列举一个控制失效的例子,并分析原因。
8管理信息系统在管理控制中的作用是什么?
○1管理信息系统可以产生并提供决策和控制的信息○2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提高获得信息的效率○3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提高管理者决策和控制的能力○4管理信息系统对组织管理方式的影响○5管理信息系统可以优化组织结构
9管理控制的方法有哪些?
内容如何?
10管理控制制度的内容有哪些?
第六章管理理论新进展
1.企业组织面临的危机情境主要有以下几种。
(1)信息危机、
(2)产品危机、(3)价格危机、(4)商誉危机、(5)财务危机、(6)资产危机、(7)人才危机
2.危机情境的特点有:
(1)突发性、
(2)威胁性、(3)紧迫性、(4)公开性。
3.危机管理是指企业为应付各种危机情境所进行的规划决策、动态调整、化解处理及员工训练等活动过程。
其目的在于消除或降低
现代企业管理重点总结9
1.企业是指为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并获取赢利而依法成立的经济组织。
2.独资企业又称单业主制企业或个人企业,它是由个人出资经营、企业归个人所有和控制,独自承担企业风险,对企业债务负无限责任。
独资企业是一种自然人企业。
3.合伙企业分为普通合伙企业和有限合伙企业。
普通合伙企业:
由普通合伙人组成合伙人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有限合伙企业:
普通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组成,普通合伙人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有限合伙人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责任。
4.公司制企业:
又称法人企业,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出资者投资,依法定条件和程序而设立的,具有独立人格的企业。
特征:
1)公司具有法人资格;2)公司资本具有联合属性。
公司制企业的常见类型:
1)有限责任公司(不能对外发行股票)2)两合公司(一名以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