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题训练《记叙类阅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13538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82.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专题训练《记叙类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中考语文专题训练《记叙类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中考语文专题训练《记叙类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中考语文专题训练《记叙类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中考语文专题训练《记叙类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专题训练《记叙类阅读》.docx

《中考语文专题训练《记叙类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专题训练《记叙类阅读》.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专题训练《记叙类阅读》.docx

中考语文专题训练《记叙类阅读》

2018年中考语文专题训练《记叙类阅读》

【锁定考点】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品析词句的表现力;

3.理解关键句的含义和作用;

4.分析表现手法的作用;

5.分析重要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6.分析、评价人物形象;

7.理解情节的作用;

8.探究文章主题;

9.把握作者情感。

【新题演练】

(一)《绣眼与芙蓉》阅读

①我曾经养过两只鸟,一只绣眼,一只芙蓉。

②绣眼体形很小,翠绿的羽毛,嫩黄的胸脯,红色的小嘴。

黑色的眼睛被一圈白色包围着,像戴着一副秀气的眼镜,“绣眼”之名便由此而得。

绣眼是江南的鸣禽,据说无法人工养殖,一般都是被人从野地捕来笼养的。

它的动作极其灵敏,虽在小小的笼子里,上下飞跃时却快如闪电。

它的叫声并不大,却奇特,就像从树林中远远传来的群鸟的齐鸣,回旋起伏,变化万端,妙不可言。

③那只芙蓉是橘黄色的,毛色很鲜艳,头顶隆起一簇红色的绒毛。

黑眼睛,黄嘴,黄爪,模样很清秀。

它的鸣叫婉转多变,如银铃在风中颤动,也如美声女高音,清亮百转。

在晴朗的早晨,它的鸣唱就像一缕缕阳光在空气中飘动。

④两只鸟笼,并排挂在阳台上。

绣眼和芙蓉能相互看见,却无法站在一起。

它们用不同的鸣叫声打着招呼,两种声音,韵律不同,调门也不一样,很难融合成一体,只能各唱各的曲调。

它们似乎达成了默契,一只鸣唱时,另一只便静静地站在那里倾听。

⑤一次为芙蓉加食后,我忘记了关笼门。

发现时已是一个多小时以后,想那笼子可能已经空了。

却没想到,芙蓉依然在笼中欢快地高歌,全然无视洞开的笼门。

更没想到的是,从此以后,绣眼的鸣唱声莫名其妙地消失了,阳台上只剩下芙蓉的独唱,时而高亢,时而低回。

⑥有一天,我突然发现,芙蓉的叫声似乎有了变化,它一改从前那种清亮高亢的音调,声音变得轻幽飘忽起来。

那旋律,分明有点像绣眼的鸣啼。

莫非是芙蓉在模仿绣眼的歌声来引导绣眼重新开口?

然而绣眼不为所动,依然保持着沉默。

芙蓉执着地独自鸣唱着,而且唱得越来越像绣眼过去的歌声。

而绣眼不仅停止了鸣唱,还停止了那闪电般的上下飞跃。

它只是瞪大了眼睛默默地立在那里,仿佛在回忆,在思考。

它是在回想自己昔日的歌声,还是在回忆那遥远的自由时光?

⑦日子一天天过去,芙蓉照旧每天欢歌;已多日无语的绣眼显得更落寞了,它整日在笼中一声不吭,常常一动不动地伫立在横杆上。

一天下午,我从外面回来,刚进门,就听见阳台上传来很热闹的鸟叫声。

那是绣眼的鸣唱,但比它原先的叫声要响亮得多,也丰富得多。

我感到惊奇,绣眼重新开口,竟会有如此大的变化。

走近阳台一看,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鸟笼外,来了另一只纷眼。

笼中的绣眼在飞舞鸣叫,笼外的绣眼围着笼子飞舞,不时停落在鸟笼上。

那只自由的野绣眼,翠绿色的羽毛要鲜亮得多,相比之下,在笼里的绣眼毛色显得十分暗淡。

不过,此刻的它一改前些日子的颓丧,变得异常活泼。

两只绣眼面对面飞着,叫声激动而急切,仿佛在哀伤地互相倾诉,在快乐地互相询问。

⑧那两只绣眼此刻的情状,让我看到了“欢呼雀跃”是怎样一种生动的景象。

这情景深深震撼了我:

从野地捕来笼养的小鸟,它们无奈地进入人类的鸟笼,痛苦地做了人类的囚徒。

绣眼的重新开口,应该是对自由的呼唤吧。

想到这里,我小心翼翼地伸出手去,还没碰到鸟笼,就惊飞了笼外那只野绣眼。

我打开笼门,再退回到屋里。

笼里那只绣眼对着打开的笼门迟疑了片刻,便一蹦两跳,飞出了鸟笼。

它拍拍翅膀,飞过楼下的花坛,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它一定是飞到了那个郁郁葱葱的鸟的世界。

(赵丽宏/文,选自《人气周刊》2016年第73期,有改动)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析文中画线语句的表达效果。

在晴朗的早晨,它的鸣唱就像一缕缕阳光在空气中飘动。

2.第⑤段中,芙蓉为什么“全然无视洞开的笼门”,“依然在笼中欢快地高歌”?

3.文章多处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请举一例并简析其作用。

(先提取文中语句;分析时,重点是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对比手法在表达文章中心方面所起的作用。

4.文章以《绣眼与芙蓉》为题,寄托着作者对两只鸟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父亲的树》阅读

1978年,如同冬后春的初来乍到,万物忧忧惚惚苏醒了,人世的天空也蓝得唐突和猛烈—忽然,农民分地了。

一边,农民们站在田头灿烂地笑;另一边,有人把分到自家田地中的树木都给砍掉了。

田是我家的了,那树自然也该是我家的财产。

于是都砍,抬到家里去。

假如有一天政策变了脸,又把田地收回到政府的账册和手里,至少家里还留有一棵或几棵树。

几天间,田野里、山坡上的那些稍大的可檩可梁的树木就都不在了。

和别家田头有树一样,我家的田头也有一裸比碗粗的箭杨树,笔直,在春天,杨叶的掌声哗脆脆地响。

当别家田头的树都只有溜地的白茬树桩时,那棵箭杨树还孤零零地立着,像单位广场上的旗杆一样。

父亲几次用手和目光去拃量树的粗细和身高,知道把树伐下来,盖房做檩是绝好的材料和支持。

可最终,父亲没有砍那树。

邻居说:

“不砍哪?

”父亲说:

“它还没真正长成呢。

就没砍。

就让那原是路边田头长长一排树中的一棵箭杨树,孤傲挺拔地竖在路边上、因野间,仿佛是竖着的乡村人心的一杆旗,望着这世界,读着世界的变幻和人心。

然而在三年后,乡村的土地政策果不其然变化了。

各家的土地需要调整和更换,我家的地就冷猛(方言,意为“突然”)成了别家田地了,那棵已经远比盆粗的箭杨树也成了人家的树。

在成了人家的树的第三天,父亲从那田头上过,忽然发现那远比盆粗的树已经不在了,路边只有紧随地面白着的树桩。

树桩的白,如天空下白着的一片雪。

父亲没说话,只看了一会儿那树桩,就朝远处我家新分的田地去了。

父亲离开人世后,我总是念念想起那棵属于父亲的树。

再后来,他的坟头因为幡枝生成,长起了一棵弯柳树。

树由芽到枝,由胳膊粗细,到了碗口粗细。

山坡地,不似平地土肥、水足,那棵树竟也能在岁月中坚韧地长。

乡村的人多迷信,以为幡枝发芽长成材,是很好很好的一桩事。

他们认为人生在世有厚德时,上天才让你的荒野坟前长起一棵树。

以此说,那坟前的柳树正是父亲生前做人的延续和回报。

每年上坟,家人都会为那弯树修整一下枝,让它虽然弯,但一样可以在山野荒寂中,把枝叶升旗一样扬起来。

就这么过了20年,那树原来弓弯的腰身竟然也被天空和生长拉得直起来,和20多年前我家田头的箭杨树一样粗,完全可以成材使用了。

我家祖坟上有许多树,父亲的那一棵,是最大最粗的。

乡村伦理中的人品与德行,原是可以在因果中对坟地和树木给予养料的。

今年正月间,80岁的三叔下世时,我忽然看见父亲坟前的树没了,被人砍去了。

树桩呈着岁月的灰黑色,显出无尽的沉默和蔑视。

再看别的坟头的树,大的和小的一律被人伐光了,原来一片林似的密和绿,现在也都荡然无存了。

想到今天乡村世界的繁华和闹乱,想到路边一年四季竖着的收购木材的华丽的广告牌,想到我几年前回家就看到村头路边早已没了树木的荡荡洁净和富有,也就豁然明白了父亲坟头的树被人砍掉的原委和因果。

只是默默念念地想,时代与人心从田头伐起最终就砍到了坟头上。

只是想,父亲终于在生前死后都没了他的树,和人心中最终没了旗一样。

只是想,父亲坟前的老桩在春醒之后一定会有新芽的,但不知那芽几时才可长成树。

成了树,又有几年可以安稳无碍地竖在坟头和田野上。

(阎连科/文,选自《课外阅读》2016年第5期,有改动)

1.文章围绕“父亲的树”,主要写了哪两件事?

请概括回答。

(先找出写“父亲的树”的两部分内容,再概括作答。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内容,蕴含着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

(1)父亲几次用手和目光去拃量树的粗细和身高,知道把树伐下来,盖房做檩是绝好的材料和支持。

(2)父亲没说话,只看了一会儿那树桩,就朝远处我家新分的田地去了。

3.文中画线句子,多次把“父亲的树”与旗、旗杆联系起来,有什么作用?

(理解“父亲的树”的象征意义。

(三)《采浆果的人》阅读

①金井是个小农庄。

一个收装果的人来了,他的一番吹喝,让秋收的人们扔下了手中农具,奔向森林、河谷,采摘浆果。

②曹大平夫妇的心情跟阳光一样明朗,他们边采边计划卖浆果的钱的用途。

他们决定涉水渡河,把竹篮给装满。

河水凉得他们直打寒战,随着河心的临近,水涨到他们腰际了,他们有些站不稳,但他们咬着牙,互相鼓励,坚持着。

突然,曹大平的腿抽筋了,他侧歪了一下身子,水花朝他打来,他呻吟着,惊恐地看着白花花的水从脖颈下跃过。

他的女人紧紧地拉住丈夫不撒手,她也侧歪了身子,挎着的竹篮趁机从她胳膊时那儿溜走了。

③他们相互搀扶着哆哆嗦嗦地回到岸边。

曹大平一回去就发烧了。

他的女人唉声叹气的,既不能采浆果,又不能去秋收,只能守着他。

④金井有个头发全白的苍苍婆,三十年来,她的男人一直瘫在炕上,靠她的服侍活着。

苍苍婆的眼睛,没有老年人的那种混浊,依然那么明亮,清澈逼人,好像她的眼底浸着一汪泪,使她的眼睛永远湿润而明净。

⑤开始的几天,苍苍婆还认认真真地采上一天的都柿,交给收桨果的人,换来几十块钱。

可是接下来的日子,当她独自在林中弯下老迈的腰,手指触到皱纹累累的已经蔫软的都柿的时候,她的心凄凉了。

她尝了一粒都柿,真是甜极了,这甜让她更觉凄凉,苍苍婆就很想喝上一碗酒。

山上没酒,她自然把采来的都柿当酒,竟一发而不可收,吃空了盛都柿的盆子。

收浆果的人为了安慰她,曾丢给她一张十元钞票,让她买酒。

苍苍婆捡起钞票,运足一口气,又把它吹回地上。

苍苍婆说:

“钱是什么,不就是一张落叶吗?

蚂蚁合伙举过落叶,这样的叶子它们没见过,留着给蚂蚁们举着玩,当遮阳伞使吧!

”说完,她就一摇一摆地走了。

⑥苍苍婆在晚饭后摇摇晃晃地去大鲁、二鲁家了。

金井人中还在秋收的只有大鲁、二鲁。

他们是一对智障的双胞胎兄妹,大鲁是男的,二鲁是女的。

他们已是中年人了。

苍苍婆亢奋地叫道:

“大鲁、二鲁,别秋收了,采浆果去吧,能拿现钱!

大鲁过年时就能买新鞋穿了,二鲁也能买件花衣裳了!

”大鲁说:

“苍苍婆,爸妈死前告诉大鲁了,下了霜就秋收,大鲁都点了头了!

”二鲁也说:

“春天撒了种,秋天就得收庄稼,二鲁也记着呢!

”苍苍婆说:

“你们真是一对傻瓜,这天响晴响晴着呢,晚个十天八天秋收,你种到土里的东西也不能长翅膀飞了;可你要是不采浆果,就得不到现钱,等你们秋收完去采,收浆果的人早就走了,你们一分钱也挣不到!

⑦大鲁、二鲁不为所动,在他们看来,秋收才是天经地义的事。

他们刨完了土豆,又砍了白菜和大头菜,把它们运回来,腌了两缸酸菜和一缸咸菜,然后把余下的菜下到窖里。

之后,他们把遗落在地里的菜帮也捡起来,装进麻袋,拉回家堆在仓房旁,作为猪饲料。

最后,他们踏着更浓重的霜,去了大草甸子,用绳子把猪草背回来。

⑧就在大鲁、二鲁扛回猪草的这个夜晚,天空下起了大雪。

金井人一年的收获,就这么被掩埋在大雪之下了。

人们脸上满是凄苦的表情。

他们冬天吃什么?

他们的牲畜和家禽吃什么?

苍苍婆望着大鲁、二鲁这户唯一收获了庄稼的人家,她的心中先是涌起一股苍凉,接着是羡慕,最后便是弥漫开来的温暖和欣慰。

⑨二鲁的脖颈上有一圈火红的野刺毒。

金井的女孩,最喜爱穿这样的项链来戴。

看来在秋收的间隙,大鲁、二鲁也采了浆果。

只不过他们只采了很少的一种,并且为它们做了最美的镶嵌。

(迟子建/文,选自《雪窗帘》,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6年4月版,有改动)

1.品味下面语句中加点部分的表达效果。

(1)曹大平夫妇的心情跟阳光一样明朗,他们边采边计划卖浆果的钱的用途。

(2)他们刨完了土豆,又砍了白菜和大头菜,把它们运回来,腌了两缸酸菜和一缸咸菜,然后把余下的菜下到窖里。

2.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苍苍婆的形象。

(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多角度评价、分析。

答题时先指出人物的某种特点,再举出能表现这种特点的事例。

3.第⑧段描写“天空下起了大雪”这一情节,有何作用?

(理解情节的作用,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考虑。

4.简要分析这篇小说的主旨。

(先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再指出这个内容表现出什么主旨。

概括内容、主旨都要简洁、准确。

(四)《蚕豆》阅读

①我和蚕豆的故事,是我终生都不能忘怀的。

②我出生的那个村子叫杨家庄,到我出生的1964年,父亲可以在我母亲所在的小学做“代课教师”了。

问题也来了,夫妇两个都要上课,午饭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父母决定请个人过来帮着烧饭,附带着带孩子。

③“奶奶”就这样成了我的奶奶。

我和奶奶在一起的时间比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还要多。

④1969年,我5岁。

父母工作调动,去了一个叫陆王的村子。

奶奶没有和我们一起走。

直到这个时候我才明白,“奶奶”不是我的亲奶奶。

⑤一转眼就是1975年了。

这一年我11岁。

父母要被调到一个很远的叫中堡的镇子。

临行前,我去了奶奶家。

奶奶格外高兴,她的“孙子”来了,都“这么高了”,都“懂事”了。

那时候奶奶守寡不久,爷爷的遗像已经被挂在墙上,奶奶还高高兴兴地对着遗像说了一大通的话。

她的笑容很重,很吃力。

奶奶终于和我谈起了爷爷,“哪个不死呢”,但奶奶很内疚,她没让爷爷在最后的日子“吃好”。

奶奶说:

“家里头没有唉。

⑥就在傍晚,奶奶决定让我早点回家了。

她在扰豫,想着让我带点什么东西走。

她最初的主意一定是鸡蛋,她已经把鸡蛋从坛子里取出来了。

大概是怕路上打碎了,她又把鸡蛋放下了。

奶奶后来拿过来一支丫杈,从屋梁上取下一只竹篮,里头是蚕豆。

奶奶让我去帮她烧火。

我一边添柴火,一边拉风箱,知道了奶奶最后的决定是炒蚕豆让我带走。

多年之后我才知道,那些蚕豆是奶奶一颗一颗挑出来,预备着第二年做种用的—只有做种的蚕豆才会被吊到屋梁上去。

⑦蚕豆炒好了,她把滚烫的蚕豆盛在簸箕里,簸了好长时间,给蚕豆降温。

然后,奶奶让我把褂子脱下来,她拿出针线,把我的两只袖子的袖口缝上了,两只袖管即刻成了两只大口袋。

奶奶把装满蚕豆的褂子绕在我的脖子上,两只大口袋就像两根柱子,立在了我的胸前。

奶奶的手在我的头发窝里摸了老半天,说:

“你走吧,乖乖。

⑧在我的一生中,这是我第一次拥有这么多的炒蚕豆,都是我的,你可以想象我这一路走得有多欢。

蚕豆还是有点烫。

我一路走,一路吃,好在我所走的路都是圩子,圩子的一侧就是河流,这就保证了我还可以一路解渴。

杨家庄在我的身后远去了,奶奶在我的身后远去了。

在后来的岁月里,我不停地回想起这个画面。

不幸的是,等我到了一定的年纪,我想起来一次就难受一次。

为什么我那一年只有11岁呢?

西方谚语说,上帝会原谅年轻人,但唯一不能原谅年轻人的那个人,一定是长大了的自己。

⑨1989年,奶奶的亲孙女来南京读书,我去看望她。

小妹说:

“哥,你的头发很软。

”我说:

“你怎么知道?

”小妹说:

“奶奶告诉我的。

奶奶时常念叨你,到死都是这样。

⑩小妹的这句话让我很难过,我想念奶奶的时候比奶奶想我的时候要少很多。

这就是我和奶奶的关系。

⑪但是,无论是多是少,我每一次想起奶奶总是从那些蚕豆开始,要不就是以那些蚕豆结束—蚕豆成了我最亲的食物。

⑫我的“亲奶奶”是谁?

我不知道,我不可能知道,连我父亲都不一定知道。

我多么希望我和我的奶奶之间有血缘上的联系,我希望我的父亲是她亲生的。

(毕飞宇/文,选自《读者》2016年第2C1期,有改动)

1.请用简洁的语言叙述“我和蚕豆的故事”。

(概述故事要写清起因、经过、结果;要点是“我与蚕豆”之间的故事。

2.请结合语境,品析下面加点词语蕴含着“奶奶”怎样的感情。

就在傍晚,奶奶决定让我早点回家了。

(要结合上下文品味词语蕴含的情感。

3.第⑦段对“奶奶”的动作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请体味加点动词“簸”“缝”“绕”“摸”对表现“奶奶”的作用。

4.说说第⑨段在文中的作用。

(五)包浆的小板凳

积雪草

①母亲家里有一个宝贝,是一只矮脚的小板凳,拙朴、精巧,看得出来,做的时候着实花了不少心思。

因为年代久远,那只矮脚的小板凳已经变得油光锃亮,原木的花纹已经被时光打磨出光泽,有了质感,让我想起一个专业用语——包浆。

那只矮脚小板凳虽然有了包浆,却并不是古董,看着虽好,由于年代久远,混在一大堆现代风格的家具中,显得不怎么搭调。

②母亲一辈子搬了好几次家,每一次迁徙都会丢掉一些东西,可是无论丢掉什么,却从来没有舍得丢掉那只矮脚小板凳。

她视它为珍宝。

③有一段时间,我特别不理解,一只破矮脚小板凳有什么了不起,当宝贝一般放在家里,那颜色,那样式,“土”得都掉渣,放在哪里都碍眼,留着它有什么用?

有一次,我趁母亲不注意,把那只矮脚小板凳丢到楼下的花丛里,母亲回家遍寻不见,问我板凳放哪儿了,我支支吾吾,不敢实话实说。

母亲急了,说:

“一只小板凳放在家里,又不碍你们什么事儿,难道它自己长腿跑了?

”说到后来,母亲竟然掉下眼泪。

我知道我闯了祸,飞奔下楼,在花丛里找到小板凳,拿回家后悄悄藏在柜子后面。

④后来,母亲偶然在柜子后面发现了小板凳,惊喜之情溢于言表,我心中有些愤愤不平,一只破板凳而已,看得比亲闺女还亲,天底下哪有这样的道理?

再后来,我终于知道,那只比亲闺女还亲的破板凳是母亲的陪嫁。

⑤母亲出身小户人家,陪嫁并不算丰厚,而且都是些平常的东西。

小时见过的有青花瓷瓶、被褥、衣裳之类,我万万没想到,这只平凡而普通的矮脚板凳也是母亲的陪嫁。

随着岁月的变迁,那些东西都不见了,母亲的陪嫁只剩下这只矮脚小板凳。

⑥有时候,母亲会盯着这只小板凳发呆,而且看着看着眼圈就红了。

我猜想,她是看到了自己的青春岁月,看到了自己梳麻花辫、当新嫁娘的美丽时光。

母亲叹气,长长的气息像一个感叹号,在感叹时光的流逝。

⑦这只并不丑的矮脚板凳是母亲的父亲亲手做的。

母亲的父亲就是我的姥爷。

那时候,姥爷已经得了胰腺癌,虽是早期,但无药可医,人已是气息奄奄,瘦弱不堪。

母亲是他唯一的女儿,掌上明珠。

女儿要出嫁,姥爷挣扎着爬起来,做了这只手工精巧的矮脚板凳做陪嫁,可见用心之良苦,用姥爷的话来说,就是留个念想。

⑧这只矮脚板凳跟随母亲多年,母亲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它,像亲人一样。

它见证过母亲一路走来的风风雨雨。

有时候,母亲也会跟这只板凳说悄悄话,高兴的事,烦恼的事,这只矮脚板凳都是母亲最忠实的听众。

⑨有时候我会想,姥爷送给母亲这只矮脚小板凳的时候,是把自己所有的牵挂和祝福都深藏其中了吧,他愿意看着他的女儿幸福地过一辈子。

(选自《幸福家庭》2017年第1期)

1.“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选文悬念迭出,引人人胜。

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说明。

3.母亲为什么视矮脚小板凳为珍宝?

4.下列句子属于哪种描写?

有什么作用?

有时候,母亲会盯着这只小板凳发呆,而且看着看着眼圈就红了。

(六)沙枣

梁衡

①记得我刚从北京来到河套时就对沙枣这种树感到奇怪。

1968年冬,我大学毕业后分到内蒙古临河县,头一年在大队劳动锻炼。

我们住的房子旁是一条公路,路边长着两排很密的灌木丛,也不知道叫什么名字。

第二年春天,柳树开始透出了绿色,接着杨树也发出了新叶,但这两排灌木却没有一点表示。

我想大概早已干死了,也不去管它。

②后来不知不觉中这灌木丛发绿了,叶很小,灰绿色,较厚,有刺,并不显眼,我想大概就是这么一种树吧,也并不十分注意。

只是在每天上井台担水时,注意别让它的刺钩着我的袖子。

③6月初,我们劳动回来,天气很热,大家就在门前空场上吃饭,这时隐隐约约飘来一种花香。

我一下就想起在香山脚下夹道的丁香,清香醉人。

但我知道这里是没有丁香树的。

到晚上,月照窗纸,更是香浸草屋满地霜。

当时很不解其因。

④第二天傍晚我又去担水,照旧注意别让枣刺刮着胳膊,这才发现,原来香味是从这里发出的。

真想不到这么不起眼的树丛能发出这么醉人的香味。

从此,我开始注意沙枣。

⑤认识的深化还是去县里学习那年的春天。

那是4月下旬,我参加了县里的一期学习班。

校园里有很大的一片沙枣林,房前屋后也都是沙枣树。

学习直到6月9日才结束。

这段时间正是沙枣发芽抽叶、开花吐香的时期,我仔细地观察了全过程。

⑥沙枣的外表极不惹人注意。

叶虽绿但不是葱绿,而是灰绿;花虽黄但不是深黄、金黄,而是淡黄;个头很小,连一般梅花的一个花瓣大都没有。

它的幼枝在冬天时为灰色,发干,春天灰绿,其树干却无论冬夏都是古铜色。

总之,色彩是极不鲜艳引人的,但是它却有极浓的香味。

当时曾写了一首小诗记录了自己的感受:

干枝有刺,

叶小花开迟。

沙埋根,风打枝,

却将暗香袭人急。

⑦1972年秋天,我已调到报社,到杭锦后旗的太荣大队去采访,真正见识了沙枣的壮观。

⑧这个大队紧靠乌兰布和大沙漠,为了防止风沙的侵蚀,大队专门成立了一个林业队,造林围沙。

十几年来,他们沿着沙漠的边缘造起了一条二十多里长的沙枣林带,沙枣林带的后面又是柳、杨、榆等其他树的林带,再后才是果木和农田。

在这里,我才第一次感觉到了沙枣的实用价值。

⑨首先,长长的沙枣林带锁住了咆哮的黄沙。

你看那浩浩的沙海波峰起伏,但一到沙枣林前就止步不前了。

沙浪先是凶猛地冲到树前,打在树干上,但是它立即被撞个粉碎,又被风卷回去几尺远,这样,在树带下就形成了一个几尺宽的无沙通道,像有一个无形的磁场挡着,沙总是不能越过。

而高大的沙枣树带着一种威慑力量巍然屹立在沙海边上,迎着风发出豪壮的呼叫。

沙枣能防风治沙,这是它最大的用处。

⑩沙枣还有顽强的生命力。

一是它抗旱力强,无论怎样干旱,只要插下苗子,就会茁壮生长,虽不水嫩可爱,但顽强不死,直到长大。

二是它能自卫,它的枝条上长着尖尖的刺,动物不能伤它,人也不能随便攀折它。

正因为这点,沙枣林常被栽在房前屋后当墙围,或在地边护田。

三是它能抗盐碱,它的根扎在白色的盐碱土上,枝显得那样红,叶显得那样绿。

因为有这些优点,它在严酷的环境里照样能茁壮地生长。

⑪过去我以为沙枣是灌木,在这里我才发现也有属于乔木的沙枣,它可以长得很高大。

那沙海前的林带,就像巨人手挽手站成的队列,那古铜色的粗干多么像男人健康的臂膀。

我采访的林业队长是一个近60岁的老人,二十多年来一直在栽树。

花白的头发,脸上深而密的皱纹,古铜色的脸膛儿,粗大的双手,我一下就联想到他像一株成年的沙枣,年年月月在这里和风沙作战,保护着千万顷的庄稼不受风沙之害。

质朴、顽强、吃苦耐劳,这些可贵的品质就通过他那双满是老茧的手在育苗时注到沙枣秧里,通过他那双深沉的眼睛在期待中注到沙枣那红色的树干上。

⑫。

⑬第二年冬季,我搬到县城中学来住。

这个校园其实就是一个沙枣园。

一进校门,大道两旁便是一片密密的沙枣林。

初夏时节,每天上下班,特别是晚饭后,黄昏时,或皓月初升的时候,那沁人的香味四处蒸起,八方袭来,飘飘漫漫,流溢不绝,让人陶醉。

这时,我感到万物都融化在这清香中,充盈于宇宙间。

⑭宋人咏梅有“暗香浮动月黄昏”【注】的名句。

其实,这句移来写沙枣何尝不可?

这浮动着的暗香是整个初夏河套平原的标志。

沙枣飘香过后,接着而来的就是八百里平原上仲夏的麦香,初秋的菜香,仲秋的玉米香和晚秋糖菜的甜香。

⑮沙枣花香,香飘四季,四十多年了还一直飘在我的心里。

(有删改)

【注】暗香浮动月黄昏:

出自林逋《山园小梅》。

意思是,清幽淡雅的梅香浮动在黄昏的月色下。

1.文章在描写沙枣时,多次写到沙枣的花香,请你简要说明作者对沙枣花香的认识过程。

2.根据上下文,从下面两句话中选择一句填入文章横线处,恰当的是()

【甲】不是沙枣像人,是人像沙枣

【乙】不是人像沙枣,是沙枣像人

3.这篇文章的语言表达有值得欣赏的地方,也有可以讨论的地方。

请你从最后三段中找出一处(字、词、句皆可)值得讨论的地方,并写出你的讨论题。

讨论题来自:

你的讨论题:

(七)白梅无价

①当代大画家李苦禅撒手人寰驾鹤西游的时候,我的老师许麟庐正在山东旅行。

许老听到噩耗,立即登车,直奔北京。

到了苦禅灵堂,满头白发的老人,长跪不起,恸哭不止。

他和苦老,同是齐白石大师的弟子,手足之情,比一奶同胞还亲。

师兄师弟,年轻时在白石先生左右,一个是左膀,一个是右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