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英语学习的需求分析方法与运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13157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7.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生英语学习的需求分析方法与运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学生英语学习的需求分析方法与运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学生英语学习的需求分析方法与运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学生英语学习的需求分析方法与运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学生英语学习的需求分析方法与运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生英语学习的需求分析方法与运用.docx

《中学生英语学习的需求分析方法与运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英语学习的需求分析方法与运用.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生英语学习的需求分析方法与运用.docx

中学生英语学习的需求分析方法与运用

中学生英语学习的需求分析方法与运用

专题讲座

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需求分析方法与运用

向东方(北京汇文中学)

1学生需求的内涵  

2了解学生需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如何设计和实施了解学生需求的研究

4了解学生需求时存在的一些问题

5案例:

学生需求的分析和利用

6结语

7思考与活动

前言

针对中学英语教师中存在的一些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从根本上关注和了解学生的真正需求的现象,本课程旨在帮助教师树立了解学生需求的意识,设计和实施了解学生需求的研究并且能够分析和利用学生研究所获得的信息,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使教师明确学生需求的分析和利用,保障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

为了了解教师对学生需求的理解和在教学中的应用,设计以下问卷调查,以此引导教师对“学生需求”的思考、探讨和研究,并通过此次学习,真正做到关注学生需求,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1)您对“学生需求”是怎样理解的?

它包括哪些方面?

2)您认为了解“学生需求”和教学关系密切吗?

为什么?

3)您在教学中经常关注学生需求吗?

以什么方式?

请举例说明。

4)您在备课或者做教学设计的时候,做过学情分析吗?

您认为学情分析包含哪些内容?

5)您是如何做学情分析的?

您的依据是什么?

6)您做过学生调研吗?

为什么做学生调研?

效果怎样?

一、学生需求的内涵

学生需求的内涵很多。

有本质与非本质、深层次与浅层次之分。

如有希望成功和成才的需求、表现自我的需求、受到关心和尊重的需求、希望得到表扬和感受成功的本质的、深层次的需求,等等。

当然,他们也有希望轻松有趣上完一堂课的浅层次需求。

我们说关注学生的需求,首要的任务是关注那些能够让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深层次、本质的需求。

就英语学科教学来说,学生的需求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需求,具体体现为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等方面的发展需求。

从需求本身来看,还要区分学生的内在实际发展需求,即在一个特定阶段的学生在已有的经验、知识、思维、情感态度基础上的最近发展区。

另外,还有课程总体目标、课程级别标准对学生提出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的外在需求。

二、了解学生需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习惯按照自己的经验和主观判断来确定学生的需求,忽视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基础及相关的生活经验、思维方式、情感态度、认知水平;还有一些教师把教材和教参上确定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学生的需求,结果导致“前面学生吃不饱,中间学生吃不好、后面学生吃不了”的局面,致使教学效率低下。

新课程标准提倡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并且注重学生的持续发展。

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该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关注学生的真正需求,了解学生的真正需求,分析并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保障。

因此,如何了解、关注、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以及共性需求,是教师要关注、研究的问题。

三、如何设计和实施了解学生需求的研究  

要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师要有科学的教学观,在教学中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寻找科学依据,用调研等方法来验证自己的主观判断是否正确,以调研结果为依据来设计、实施教学和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策略指导。

  

教师要走进学生中间,学会学生调研的基本方法——问卷调查、作品分析、访谈、课堂观察,尤其要养成课堂观察和访谈的习惯。

调研要依据调研目的,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相关的生活经验、思维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调研获得的信息,分析学生共性的、个体的发展需求,依据需求分析设计教学,制订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要的措施。

(一)了解学生需求的时机

1.是当需要了解整个年级、班级学习情况时。

新知识的了解情况。

此外,还可以有一般性问答题、选择题,了解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态度、学习方法策略等。

教师依据调研结果分析出好、中、差三类学生的需求,制订学年、学期教学计划、教学目标和重点以及相应的学习策略培养计划。

一些教师在进行单元教学前,以问卷调查形式了解学生关于单元话题的已有知识、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和情感态度基础,为调整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标的切入点和方法途径找到合理的依据。

2. 访谈法。

访谈有利于获得关于学生发展的深度信息。

教师可以单独利用访谈来获取信息,也可以把它作为问卷调查的辅助形式以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访谈前教师要把访谈目的和学生说清楚,有助于学生放松、真实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看法。

此外,访谈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有助于培养起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情感。

访谈前,教师要有明确的访谈目的,并有访谈框架,保证即兴生成的问题不妨碍访谈目标的实现。

当然,有时即兴生成的问题会使教师有新的发现,关注、思考新的问题。

访谈的另一个作用是通过征求学生对某个问题、现象的看法,引导学生关注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3. 课堂观察法 。

一些教师认为,关注学生就是课堂上多提问学生,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对他们的关心。

当然,情感关注是一个方面,关注同时还体现在教师通过课堂观察的方法来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方法、合作态度等情况,并就观察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对学生的学习问题进行诊断或者捕捉学生的良好学习方法和行为,并进行相应的学习方法、策略引导,由师生一对一引导产生一对多引导的效果。

4. 作品分析法。

这也是教师们通常用的方法。

即通过检查学生课上或者课下的作业,或者批改学生的试卷来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四、了解学生需求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对“学生需求”定义的理解存在误区。

有些教师认为只要是完成了教材上规定的任务,便满足了学生需求了;有些教师认为只要是提高了班级整体教学成绩,便满足了学生发展的需求了;甚至有些教师上完一堂课,认为只要学生感到高兴和愉快,就是满足学生的需求了。

(二)在了解学生需求时存在认识误区。

如一些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做学情分析时这样写道:

“学生对现在完成时掌握得较好,因为之前的教材中有专门的课程设置”。

这种分析基本是依据教师的主观判断,对于教师合理确定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没有太大帮助,因为教材涉及的内容不能代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

(三)在设计学生调研时存在操作误区。

如在为“mypastlife”确定话题目标时,有些教师设计的调查问卷中的问题如“童年时,你有异性伙伴吗?

”“你小时候喜欢去幼儿园吗?

”等等对话题的确定帮助不大;还有些问题本身太大,导致学生不好回答,如“你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

”建议教师在为了解学生需求设计调研时,最好自己先想想怎么回答自己设计的问题,或者找几个学生试试,听听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和回答,真正使调研为教学服务,为满足学生需求服务。

五、案例:

学生需求的分析和利用

案例一依据学生调研,确定教学目标

1.确定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sefcbook1bunit17greatwomen

*问题的提出。

教学参考书上有关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是这么写的:

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伟大女性”,口语目标是让学生谈论伟大女性,知识目标是学会一些描述伟大人物积极品质的词汇等。

然而笔者感到困惑的是:

学生是怎么理解“伟大”的含义的?

他们是否了解教材上这些国内外女性?

能否认同她们并产生共鸣?

如何找到话题目标的途径和切入点?

笔者认为如果学生对话题的内涵没把握,那么谈论此话题只能是浅尝辄止、流于形式。

*尝试问卷调查,初步了解学生。

为了明确学生就“伟大女性”这一话题的理解以及他们的情感取向,笔者进行了问卷调查,设计了以下问题:

1)你怎样理解“伟大”这个词的含义的?

2)你知道国内外哪些伟大的女性?

3)你认为你身边有伟大的女性或者伟大的人吗?

如有,是哪些人?

4)你希望成为伟大的人吗?

为什么?

5)如果想成为伟大的人,你需要做哪些努力?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理解的“伟大”就是有很大成就的名人、科学家、企业家或者为国为民捐躯的英雄,等等;学生钦佩的国内外知名伟大女性很少,甚至没有。

多数学生认为自己的妈妈和老师是伟大的人,因为她们为自己无私奉献爱心和时间精力。

在回答“你是否想成为伟大人物?

”时,76%的学生回答是否定的,说自己只想做平凡的人,因为成为伟大的人太难了。

  

由此可以看出,仅凭借教材上的内容很难激发他们谈论的积极性,他们既不太了解书上的人物,也没多少强烈的价值倾向要成为伟大的人。

因此谈论可能会仅仅停留在表层,不能引起深入思考。

*深入访谈,进一步了解学生。

为了进一步为话题目标寻找科学的依据,深入了解76%的不想成为伟大人物学生的真实想法,引导他们通过话题谈论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笔者作了部分学生的深入访谈。

根据平时的观察和综合成绩的评定,笔者从回答否定的学生中选择了好、中、差三个层面共6个学生作为访谈对象,再次问及他们对“伟大”的理解,既倾听他们的情感倾向和需求,又及时地做出引导,同时为教学目标的设定找到更合理的依据。

以笔者对其中一位学生的访谈为例:

师问:

你觉得什么人才是“伟大的人”?

生答:

有很大成就的人,比如说莎士比亚。

还有能帮助别人成功的人,比如说老师。

师问:

你长大后想做什么?

生答:

还没想好。

师问:

想当老师吗?

生答:

不想。

师问:

为什么?

生答:

太累,付出太多。

师问:

你认为老师伟大么?

生答:

伟大。

师问:

为什么?

生答:

有成就感。

桃李满天下。

师问:

想做莎士比亚一样的名人么?

生答:

也不想。

其实是不可能。

师问:

为什么?

生答:

(笑)因为全世界就一个莎士比亚啊。

师问:

可是你可以成为和他一样有成就的其他名人啊。

你觉得这些名人和刚才你说的老师有什么共同点?

生答:

(思索)嗯。

应该是付出很多,然后自己成功或者指导别人成功了吧。

师问:

你的意思是说,其实只要付出,也就有可能成功是吗?

生答:

(毫不犹豫)是的。

师问:

你羡慕他们吗?

生答:

(不好意思地点点头。

)嗯。

……在访谈中笔者发现,其实在大多数学生的心中,他们也想成为伟大的人,只是担心说出来会让周围人笑话,因为他们觉得“伟大”离他们太远了。

于是笔者明白:

引导他们对伟大的正确理解是话题的切入点,也是激发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出发点。

为了进一步为基本设定的话题目标寻找理论依据,笔者查阅了高中新课程标准,其中有关著名人物、身边普通人物及亲戚朋友都属于课标中的6、7级话题,因此笔者打算结合学生调研,在话题谈论中着重引导学生理解“著名”与“伟大”的区别——出名的人并非都很伟大,伟大的人也许很普通很平凡,引发学生发掘伟大人物的关键品质:

无私、乐于助人、勤奋和有奉献精神,让学生知道即便不能成为成功人士或者名人,也可以成为平凡而又具有伟大品质的人。

  

最后,笔者把本单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确定为: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伟大”一词的内涵,使学生产生成为伟大人物的强烈愿望,或者成为平凡而伟大的人的愿望。

以下案例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均来自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初中《英语》

2.确定话题目标:

为了了解学生对模块话题“mypastlife”的了解程度,教师在课间随机走到一些学生身边进行访谈。

师:

“当提到‘mypastlife’时,你会想到哪些方面?

”学生郭某立刻说到:

“小学的老师和同学。

”学生董某补充到:

“还有那些快乐的、作业超少的幸福时光!

”师:

“你最愿意谈起过去生活中哪一方面?

”学生王某和鲁某几乎同时回答:

“发生在同学和老师之间的快乐的、有趣的事情。

”总之,笔者统计后发现,学生回答的内容可以归纳为三部分——1学校生活方面(占83.7%):

小学的学习、同学、老师、上课、作业和考试等,以及少数几个学生对比了小学和初中的区别;2家庭生活方面(占13.2%):

怀念已逝亲友、和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外出活动等;3其他(占4.1%):

特殊记忆、所获荣誉等。

在教师进行访谈时,学生们对老师为什么问那些问题非常好奇,当他们明白笔者访谈的目的时,他们很高兴地七嘴八舌说:

“您是要选择我们感兴趣的话题给我们上课吗?

太好了!

”“是啊!

书上那篇什么’quincy’的文章没意思!

”“可是考试要考啊!

”学生们的可爱表现其实给了我最好的教学建议——引导学生谈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作为教学内容,同时把教材中的知识结构合理的用进去。

因此,笔者把该模块的话题目标定为:

让学生用过去时谈论小学的教师和同学,以及发生在他们之间的有趣的事情。

3. 确定技能目标:

在学习初二下module5problems时,为了了解学生已有的关于本模块的背景知识,更好地确定教学目标,教师进行了学生调研。

1)你们曾经遇到的最困惑、不知道怎么解决的问题是:

a.和父母之间的问题b.和老师同学之间的问题c.其它______________2)你能描述上述问题中一个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问题吗?

(中英文均可)3)在阅读英语文章时,知道怎样概括主旨大意吗?

如果知道,请写出你的做法。

(中英文均可)等等。

根据问卷调查(全班40人,收回有效答卷40份。

),在回答怎样概括主旨大意时,75%的学生提到看文章首尾句,仅有17.5%的学生提到了找关键词,5%的学生回答不知道怎么做,有1人提到要根据文章的体裁来决定怎样提炼主旨大意。

因此教师把本节课的技能目标确定为:

学生能通过寻找关键信息来概括记叙文文章主旨大意。

案例2利用学生调研,检验教学目标

在学完初二下module5problems后,教师做了学生调研,检验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同时为进一步满足学生需求寻找有力的依据。

教师设计了简单的几个问题:

1本节课你认为你成功的收获了什么?

2你认为还有哪些方面你觉得仍需改善?

在教师回收的课堂评价反馈中,87.5%的学生知道了怎样概括叙述文中的主旨大意。

证明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施是有效的。

六、结语

总之,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英语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进行学生调研来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

勤作学生调研,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指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能够真正让学生体会到谁才是学习的主人,从而在教学中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通过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到在教学中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教师的反思和提升,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高一新生英语学习需求分析

来源:

 作者:

 时间:

2010-8-910:

31:

33 阅读 3425 次

高一新生英语学习需求分析

             ----来自宁波一所普通高中的调查报告

                    钟海霞

摘要:

本文在简述了需求分析的涵义和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对浙江宁波一所普通高中高一新生的英语学习需求进行量化调查,提出英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

需求分析,外语教学

一.引言

需求分析(needanalysis)对我们普通高中教学有重要意义,需求分析是我们制定教学计划的前提条件。

高中英语要求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2006)。

课程计划要求我们实事求是,因材施教。

英语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之前必须先明确学生的需求才能真正体现教学的实效性。

“而明确目标的前提就是做好需求分析,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需求,才能制定出符合实际问题的教学目标和授课方案,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王志茹,2003)[1],

二.理论依据

1972 年,Richterich首先提出了外语教学中的需求分析模式[2],之后这种需求分析模式在国外的外语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包括应用于EFL教学中。

需求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学生对于外语学习的需求,分析学生的不足,确定我们教学的总目标,并由此寻找最适合我们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发展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手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务实教学。

对于需求的定义,Berwick(1989:

57)指出需求可以指学生目前的学习要求及未来的工作要求[3]。

这种以目标为导向的需求属于目标需求(objectives)。

Mountford(1981) 认为需求可以被看作是外语使用者所处的整个社会环境和社会机制所认为是外语学习中有必要或者说是最好应该掌握的内容[4]。

Robinson(1991:

8)[5]认为可以把需求看作是“欠缺与不足”,即学习者在学习和使用英语过程中自身所缺乏或感到缺乏的东西。

需求分析包括教学活动开始前和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客观信息(如外语学习者的个人情况,学习目的和目前的外语水平)和主观信息(如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学习偏爱,需求与期望)等的数据的收集(Brindley,2002:

439)[6]。

需求分析有两种最常见的模式:

目标情况分析(TargetSituationAnalysis)和当前情况分析(PresentSituationAnalysis)。

需求分析属于实证研究范畴,调查研究时最好结合这两种分析,同时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弄清学生在外语学习中的得失,不足,以及他们对学习的期待,最终改进并提高我们的日常教学。

三.调查设计及结果分析

本调查通过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浙江宁波北仑明港中学的高一的学生进行调查,旨在了解和分析学生对英语教师、学习策略、课内学习环境等相关因素的需求情况,并检验不同学生(男、女)的学习需求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四个班级的高一学生,共计198名学生。

学生刚刚进入高中学习,调查表的发放选择了新学期的第一节英语课。

问卷参考程晓堂对英语学习策略的分类,包括41个调查项目,涉及英语教师、元认知学习策略和课堂学习环境.问卷采用五点制里克特量表确定。

很同意=1,较同意=2,基本同意=3,不同意=4,很不同意=5.随机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8份。

此外,还对部分高一学生进行了访谈。

调查后采用SPSS11.0对问卷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整体情况分析(描述性统计)

 

1.学生对英语教师的需求

对英语教师的需求

很同意

%

较同意

%

基本同意

%

不同意

%

很不同意

%

语言幽默

83.3

11.6

5

0

0

性格外向

70.2

19.2

9

1.1

0.5

教学方法多样

60.6

21.2

10.1

4.5

3.6

批评学生

14.1

18.7

33.3

31.3

2.6

激励学生

61.6

17.2

16.2

4.5

0.5

知识渊博

70.7

17.7

9.6

1.5

0.5

多与学生交流

60.6

23.7

14.1

0.5

1.1

课堂纠错

60.1

24.3

13.6

1.5

0.5

口语标准流利

78.8

12.1

7.1

0.5

1.5

不布置太多作业

23.7

20.2

35.4

17.2

3.5

多讲学习方法

42.4

28.3

26.7

1.1

1.5

从上表可以看出,外语教师的业务基本功如教学方法,口语能力,指导学生有效学习方法等方面都是学生要求教师所具备的,另外,教师对于学生的积极的情感态度也是大多数学生所希望的。

在对于学生犯错时,老师要不要批评学生,学生的意见还是比较分散。

另外,对于作业量的多少,学生的态度也是参差不齐。

2.学生使用英语学习元认知策略调查

多年的经验表明,初中学生刚刚进入高中学习,他们最需要马上培养的就是自主学习能力。

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元认知策略的运用,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计划、监控和管理,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学习策略的使用和自我调整(Berkowitz&Cicchelli,2004)[7]。

元认知策略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也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的学习策略。

对学生学习策略的调查使用了“高一学生英语元认知学习策略问卷调查表”,采用文秋芳(1995)的英语元认知策略调查表[8],并结合Oxford(1990)[9],O’Malley(1990)[10]元认知策略的分类,参考黄水美(2006)学习策略调查分析表做了相应改动[11]。

问卷共有24 个关于元认知策略描述的句子,1-6题调查的是学生的元认知知识,7-16题为元认知体验,17-24 题为学生的元认知技能。

采用LikertScale计分。

每个句子后面都有5个选项:

A.完全不符合我的实际情况。

B. 基本上不符合我的实际情况。

C. 有点符合我的实际情况 D. 大部分符合我的实际情况,E. 完全符合我的实际情况。

收卷后采用SPSS11.0进行数据录入,采用描述统计分析高一学生使用元认知策略的现状。

显示结果如下:

元认知英语学习策略各因素平均值与标准差

 

人数

平均值(M)

标准差(SD)

理论中值

元认知知识

198

3.31

0.89

3

元认知体验

198

2.81

0.73

3

元认知技能

198

2.83

0.75

3

元认知总均分

198

3

0.79

3

从上表显示结果分析可得,依据统计分析的既定参考值,把得分高于3.5看作学生具有某方面的特点,把得分低于2.5看作学生不具备某些特点,那么此次调查所显示的高一新生在元认知知识方面相对还可以,而在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技能方面都偏低。

3.学生对课堂环境的需求

课堂是我们教学和学生发展英语学习能力的的主阵地,所以针对课堂环境也做了相应的问卷分析。

设计如下:

学生对课堂环境的要求

很同意

较同意

基本同意

不同意

很不同意

讨厌课堂气氛沉闷

67.2

24.3

8.5

0

0

同学之间合作学习

15.2

29.8

47.5

3.5

4

教学活动有明确任务

22.7

23.7

48.5

4

1.1

经常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21.7

26.3

33.8

17.1

1.1

喜欢参与老师安排的教学活动

14.6

22.2

49

13.1

1.1

有多媒体辅助教学

33.8

22.7

34.3

6.6

2.6

从上表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对课堂的最基本要求是教师的授课应该生动有活力,教学活动的安排既要丰富多样同时也符合他们的实际兴趣,使他们有足够展示自己的机会。

表中显示80%以上的同学希望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并展示自己,但是还有部分学生表现被动,他们在课堂上采取回避态度,可能是因为对于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太自信而更愿意做个倾听者。

另外几乎所有同学都表现出了对媒体辅助教学的兴趣,但是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我们也不应过分夸大他的作用,既要让同学们学得有趣,更要让他们学得扎实。

4.高一男女生在各个方面的学习需求差异分析(T-检验)

需求种类

性别

均值

标准差

t值

p值.(2-tailed)

英语教师

2.1045

.37723

1.873

.165

2.1087

.45323

元认知策略

2.9384

.81021

2.98

.004

3.1104

.76203

课堂环境

2.9453

.62101

.264

.931

3.1325

.63306

从上表平均值的T检验可以看出,学生在元认知策略上P值=0.004<0.05, 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