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高考地理考前回归教材必备知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861232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3.2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高考地理考前回归教材必备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高考地理考前回归教材必备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高考地理考前回归教材必备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高考地理考前回归教材必备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高考地理考前回归教材必备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高考地理考前回归教材必备知识.docx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高考地理考前回归教材必备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高考地理考前回归教材必备知识.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高考地理考前回归教材必备知识.docx

第二部分人文地理高考地理考前回归教材必备知识

必修二人文地理

第一章人口

■知识点一:

人口分布

(一)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1.世界人口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分布区

原因

区域性

人口密集区

亚洲东部与南部

①世界古老文明中心,人类聚居历史悠久;

②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

西欧

①资本主义发展最早;②商业贸易活动频繁;

③世界重要的工业地带

美国东北部

(五大湖区)

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和金融贸易区

人口稀疏区

北美洲、亚洲的高山和寒冷地带;撒哈拉、中亚、澳大利亚的沙漠地带;亚马孙、刚果河流域的湿热地带;南极洲大陆区

地带性

纬度分布

世界上大部分人口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沿海平原地带

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气候适宜,自然条件优越

海陆分布

沿海地区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

垂直分布

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优越

2.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影响因素

人口分布

原因

自然环境

地形

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200米以下的平原

人类的生产生活多集中于平原地区

气候

气温:

80%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温带;降水:

较丰富地区

气候通过气温和降水来影响人口分布

水源

干旱地区人口依水源呈点状、线状、片状分布

人口分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源分布

土壤

土壤肥沃地区人口密度也高

多通过农业生产间接影响人口分布

矿产

某些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引起人口的聚集

矿产开发提供了较多的就业机会

社会经济

农业社会居民点比较分散;工业社会人口迅速向城市集中;“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

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文化教育

政治文化

人口大规模移动导致人口分布的变化

宗教、文化、科技发展水平、政策、历史因素

(二)人口分布特征的三维描述(按总-分描述过程)

1.描述区域人口分布整体特征。

如描述世界或我国或某个区域的人口分布的在整体特征是“人口分布很不均匀”

2.借助地理事物或方位、交通线、城市等描述区域内部人口密度的差异。

如描述我国人口分布的差异:

东多西少;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和交通闭塞地区的人口少;等等。

3.描述区域内部人口分布的“特殊”之处。

通常是描述极大值即人口稠密区、极小值即人口稀疏区或人口密度差异过于显著的小范围区域。

■知识点二:

人口迁移

(一)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城市的拉力:

就业机会多,薪资待遇高;医疗服务和社会福利好;教育水平高;社会地位高;等等。

农村的推力:

自然灾害多;医疗卫生和公共服务差;就业机会少;教育水平低;社会地位低;等等。

早期的人口迁移,主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现代的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二)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案例

 

自然

因素

气候

美国本土老年人在退休后由东北部“冷冻地带”向南方“阳光地带”迁移

水源

塔里木盆地中绿洲地区人口向河流上游移动

土壤

农民因耕地不足发生人口迁移

矿产资源

大庆、攀枝花吸引大量工人、技术人员和家属迁入

生态恶化

20世纪非洲干旱造成的环境难民

经济

因素

经济水平

20世纪80年代,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的设立,致大量人口迁入

交通和通讯的发展

近几个世纪的人口迁移高潮

社会

因素

政治

我国六、七十年代知青下乡

战争

波黑战争引起200多万难民逃离家乡

婚姻

军人家属的从军

(三)人口迁移的影响

1.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项目

正面影响

负面影响

迁入地

①迁移者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

②缓解迁入地劳动力紧缺的状况;

③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

①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

的难度;

②增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

迁出地

①减轻迁出地的压力,缓解人地矛盾

②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集中管理生产)

1劳动力减少,人才外流

2.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影响人口和人种的分布,影响人口年龄结构,影响地区就业结构,改变环境人口容量。

(2)影响经济、文化发展,改变世界产业中心的地理分布和生产活动的发展,促进文化扩散和新文化区的形成。

■知识点三:

人口相关概念

(一)人口老龄化

1.人口老龄化概念:

国际上通用标准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大于10%,

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于7%。

2.中国应对老龄化的对策: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延迟退休年龄,鼓励老有所为;改善生育政策,全面放开二孩,改善人口结构。

注意:

中国目前已经进入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这是不可逆的,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促使人口保持适度地增长,从而改善人口结构。

放宽生育政策仍然属于计划生育政策。

(二)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

(农村及部分城市)常住人口减少

【常住人口】

指经常居住在某一地区的人口,它包括常住该地而临时外出的人口,不包括临时寄住的人口。

常住人口是国际上进行人口普查时常用的统计口径之一。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把居住半年以上作为判别常住人口的时间标准。

【户籍人口】

户籍人口是指公民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已在其经常居住地的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常住户口的人。

这类人口不管其是否外出,也不管外出时间长短,只要在某地注册有常住户口,则为该地区的户籍人口。

【计算】常住人口=户籍人口-户籍人口中外出半年以上的人口+离开户籍地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户口待定人口。

 

■知识点四:

区域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

资源(正相关)

区域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正相关)

消费水平(负相关)

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一般来说,资源越丰富,能够供养的人越多,环境人口容量就越大。

在研究中,一般是用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来衡量,如土地、淡水、能源等。

科技发展水平对资源的开发以及利用效率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科技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资源的利用程度。

第二章城市

 

■知识点一:

城市主要的功能区对比

城市中最常见的功能区主要有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其形态、特征及位置对比如下:

功能区

形态

特征

位置

住宅区

集聚成团块状,占地面积大,工业化后出现分化

建筑质量上,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分化;位置上,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中高级住宅区

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行政区相联系

低级住宅区

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

商业区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分布

商业活动繁忙;昼夜人口数量变化大;建筑物高大稠密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工业区

集聚成片

向城市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CBD的特点:

①是城市经济活动最为繁忙的地方;②建筑物高大稠密;

2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④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

■知识点二: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

(一)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是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主要表现为地租水平,而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距离城镇中心远近和交通便捷程度两个方面。

在单一的距离城镇中心远近因素影响下,地租的模型呈现出同心圆的结构。

在交通因素的影响下,同心圆会发生变形,在市中心之外的城市公路干线与环线的交汇处形成地租次高峰。

左图为地租曲线的剖面图,右图为地租曲线的俯视图。

整体来说,地租会由市中心向外递减。

而不同功能活动的付租能力不同:

商业>住宅>工业。

因此由市中心向外的功能区分布依次是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

(二)政策因素

北京将通州建设为北京市的副中心将中心城区相关功能及部分人口向通州疏解,强化政治职能。

(三)文化因素:

唐人街的形成。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

(四)环境因素:

工业污染的角度

1.环境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1)根据工业的环境要求

区位选择要求

典例

对大气环境十分敏感的工业,应建在空气比较洁净的地区,远离烟尘污染严重的工厂

电子厂、感光器材厂

需要清洁水源的工业,应布局在市区河流的上游

自来水厂、啤酒厂

(2)根据企业污染的程度

区位选择要求

典例

规模小、基本无污染的工业可以有组织地设在城区

服装厂、玩具厂

规模大、对空气有轻度污染的工业可布局在城市边缘或近郊区

机械厂、仓库

污染严重的企

业宜布局在远离城市的郊区

钢铁厂、水泥厂

2.图解有污染的工业部门的布局

(1)有空气污染的工业部门的布局

①单一方向:

布局在盛行风向的下风向地带

如某地常年盛行西风,则应布局在城区的东侧,如图1中A处。

②季风:

布局在与盛行风向相垂直的郊外。

常考地点为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如图2为我国华北地区某空气污染企业的布局,此类企业可布局在图中A、B两处。

③多风向(风频玫瑰图):

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地带或最大风频的下风向地带。

如图3从风向玫瑰图知该地区最小风频的风是西风,最大风频的风是东北风,故空气污染企业应布局在A处。

d.城市的热力环流:

在城郊热力环流显著的地区,宜布局在城市风的下沉距离之外,如图4中的A、B处。

②有水体污染的工业部门的布局

污水

排放口要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如图5河流由A流向B,在选择时自来水厂宜布局在C处(上游),化工厂宜布局在D处(下游)。

(3)各类污染对应的工业类型

■知识点三:

商业中心的区位因素(以商业街和商业小区为组织形式)

1.市场因素:

城市的几何中心处

2.交通因素:

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

3.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商业小区、居民区内

■知识点四:

城镇化地理意义的具体体现

(1)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①推动区域工业、服务业发展,改善产业结构;

②基础设施建设拉动内需,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①城镇建筑密集、人口居住集中,水、电、天然气可集中供应;

②有利于提高土地、水等资源供应效率。

(3)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①有利于对污染物集中处理,提升环境质量;

②通过平整土地、修建设施、绿化等措施,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4)增强区域社会和谐

①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和功能完善,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服务;

②缩小城乡收入、受教育程度差距,趋同价值观。

■知识点五:

城镇化进程(发展)的阶段

过程

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人口

变化

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包括近郊)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部分人口转向近郊区)

注:

郊区城市化应是一个城市自然扩张良性发展的过程,是伴随经济发展而出现的现象。

职住不平衡,通勤时间增加。

人口迁往远郊或农村。

这里的郊区离城市有一定的距离,而郊区城市化中的郊区是与城市接壤的。

逆城市化才应强调城市内部环境的恶化。

[郊区城市化原因]:

①乡村和小城镇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②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③交通运输的通达性不断增强;④城市的地价昂贵,房租高于农村。

人口重新实现内迁。

原因:

产业结构调整,环境变好,优惠吸引政策等。

图示

与第一幅图相同

■知识点六:

城镇化进程的时空差异

1.时间差异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从时间上看呈现为“S”型曲线。

(1)初期阶段

特点:

城市化水平低,发展速度慢

(2)中期加速阶段

特点:

速度加快,出现郊区城市化。

(3)后期阶段:

特点:

城市化水平高,发展速度趋缓甚至停滞

2.空间差异

(1)发达国家

特点:

起步早,水平高,发展速度变慢

发达国家部分城市进入逆城市化阶段,个别出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