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趣园布局艺术分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611364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7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谐趣园布局艺术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谐趣园布局艺术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谐趣园布局艺术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谐趣园布局艺术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谐趣园布局艺术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谐趣园布局艺术分析.docx

《谐趣园布局艺术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谐趣园布局艺术分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谐趣园布局艺术分析.docx

谐趣园布局艺术分析

谐趣园布局艺术分析

摘要:

园林的起源来自于人类对天国仙境的向往与企盼,而其的发展则是来自于人天性中所固有的对美的追求与探索,所以说园林是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以营造理想生活环境过程中所应用的美学认识和思维的集中体现.关于美的思辨,由于历史、文化、社会、经济以及思维模式等的不同,历史上世界上各个文明体系与民族都有着不同的解读方式,而古中外众多哲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对于这个问题也是见仁见智。

因而,让人们把各异的审美方式应用到实际的造园活动中时,也必然产生各种形式、分格大相径庭但本质不变的园林.探索谐趣园的布局艺术可以影响我们对园林意境的开拓。

关键词:

谐趣园;布局艺术;

一、谐趣园的历史

谐趣园初建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名惠山园,仿江南无锡惠山寄畅园而建。

乾隆《惠山园八景诗序》称:

“江南诸名墅,惟惠山秦园最古,我皇祖(康熙)赐题日寄畅,辛未春南巡,喜其幽致,携图以归,肖春意于万寿山之东麓,名日惠出园.一亭一径,足谐其趣."嘉庆十六年(1811年),经过一番大修,取“一亭一径,足谐其趣”改名谐趣园。

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又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重修.

二、谐趣园的意境

园林中的意境可以理解为:

“园林布局中所设的各种物像的场景和创作者以及游览者思想的感悟的交融,两者之间产生的共鸣,叫做意境,是布局者或者说创作者与欣赏者感情的感情的倾注与升华,所要达到的景外之景,景外之情,景外之物的最高境界。

谐趣园是包括山、水、石、动植物与楼、台、轩、榭等各种建筑物的综合建筑群,融建筑、绘画、雕塑、书法、文学艺术、金石艺术于一体,注重意境的创造和表达,有大师曾说“园林之诗情画意即诗与画的境界在实际景物之中,统称为意境。

意境最重要的是欣赏者达到情感的共鸣,而谐趣园无疑是充满意境的典范,而这种手法正是通过整个园林的布局达到的。

三、结构与空间布局

谐趣园既是颐和园一个地形统一的组成部分,又相对独立,是著名的园中之园,采用园林布局之中的南北分布的想法。

谐趣园地势北高南低,北面有从地面突起高达5m的大片裸岩,于是造园时就依靠地势让石头层峦叠峰,凿岩为涧,引清泉灌注环绕其中,而南面地势低洼,于是在这里就低凿开一个池塘,把土堆成一个小山坡,在其中种了许多树木,从而形成一个北实南虚、山水相依、清泉幽壑、疏轩朗榭的巧妙布局,园内一堂一轩一楼一斋一亭一桥,加以曲水成径,园中景色各谐奇趣。

谐趣园以不规则的水池为中心,四周布置建筑,从而使围合的空间,既具有向心的特点,又具有亲切、宁静、幽雅的感觉,谐趣园西面是围墙,种植高大乔木遮挡外部景观,并形成温暖湿润的小环境,种植南方树种如早园竹,梅花等,展现南国风貌。

园内的植物主要以北方乡土植物为主,如绦柳、榆树、圆柏、侧柏、白蜡、紫藤、柿树等,水中形成疏密有致的荷花景观,水边绦柳倾斜弯曲的姿态为园子增色不少.谐趣园借景万寿山,将园外的植物如油松、圆柏、侧柏也纳入园中,丰富了园内的植物景观。

四、出入口与交通组织

谐趣园位于颐和园的东北角。

过“紫气东来”城关,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向东北方向行进大约百米,有一座面阔三间的宫门,这就是谐趣园宫门。

宫门坐东朝西,东接一包厦。

宫门的屋顶造型颇为考究:

南面为硬山式样,连接三间小值房。

北面为歇山式样,与游廊相勾连.这种不拘一格、灵活多变的建筑手法,正是中国明末著名造园艺术家计成在《园冶》书中所言:

“构园无格”、“巧与因借”的生动体现。

谐趣园宫门紧临一条幽深狭窄的山路,两侧古树遮天蔽日。

游人至此会感到空间过于狭小,视野非常闭塞。

这正是园林设计者有意而为之.

当游人带着疑惑的心情拖着沉重的脚步迈进宫门时,眼前豁然开朗。

通过这种先抑后扬的视觉对比,让游人体验到园林设计者的造园意境,感悟到谐趣园小中寓大的奥妙所在。

明朝的文震亨在《长物志》里写道:

“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林水石,最不可无.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

进入宫门,眼前的亭台楼阁、一潭碧水,以及池边的垂柳好似一头浓密的青丝垂在水中...。

五、技术与设计

进入宫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池塘对面的“饮绿”、“洗秋”,都是卷棚歇山式灰色屋顶。

其精妙的采用了对比、反差的设计方法:

1)。

“饮绿”是个四方亭子,红色的台基上是绿色的柱子和绿色的围栏,与“饮绿”这个名字很契合,整个亭子由几根方形石柱支撑着立在水中.“洗秋”的建筑体量比“饮绿”大一倍,厚重的石砌台基上是红色的围栏和红色的柱子;

2).“饮绿”小巧玲珑,婷婷玉立;“洗秋”厚重踏实,沉稳端坐;

3)。

“饮绿”的屋顶朝向是南北方向,“洗秋”是坐东朝西,但对联和匾额都是朝向宫门位置;

4).“饮绿"和“洗秋”在南北方向并不在同一轴线上,避免了机械、死板的构图,同时使建筑在前后左右更有层次感,更加生动;

5)。

“洗秋”的前面有一棵歪倒在水面上的大柳树,在炎热的夏天,它的枝繁叶茂把“洗秋”遮挡了一半,碧绿茂密的柳叶更减少了“洗秋”的红色所带来的燥热程度。

二者的鲜明对比使园林的建筑丰富多彩。

随着游廊的婉转迂回,对景、框景到处都是。

三步一亭、五步一景、步步见水、移步异景。

仔细端详,细心品味,似乎悟出一点点古人在这里的设计技巧。

这三棵大柳树的排列位置很有意思,是不规则的三角形。

二棵树沿着水岸依次排列,和游廊的走向平行,感觉就是知鱼桥的一种延伸.无论是从这边看过去,还是从那边看过来,都是如此。

六、主要建筑、现象与表现行为

洗秋,饮绿.

知鱼桥。

它桥身平直,贴近水面。

栏杆低矮,便于凭栏观鱼。

知春堂.

湛清轩。

其位于谐趣园最北端,面阔三间,四周出廊,顶部为卷棚歇山式,灰色筒瓦,乾隆时名为墨妙轩.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乾隆皇帝从内府所藏中挑选出唐朝褚遂良至明朝文征明等人的行草各体书法作品,命人编校并钩摹刻石,嵌于墨妙轩内的廊壁间.墨妙轩书法石刻非常精细,神韵优于《三希堂法帖》刻石,乾隆皇帝非常喜爱。

他曾命工匠细心拓印,装裱成册,分赐王公大臣,并将其命名为《墨妙轩法帖》。

遗憾的是,英法联军一把大火将其毁于一旦,珍贵的法帖时刻也不知去向。

涵远堂。

站在涵远堂的前面,欣赏着冬日余晖照耀下的“饮绿"、“洗秋”。

互为对景的造园手法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园内西北角,瞩新楼前面,有一丛绿竹。

竹荫深处,有山泉从参差错落的叠石后面流入池塘.这道山泉来自万寿山后溪河的东端。

由于万寿山东部原本在开挖昆明湖时就是人工堆砌的,地势原本就低。

谐趣园正好借此低洼的地势,使池塘与后溪河形成一、二米的水位落差。

每到夏季,在这一、二米的落差中,运用山石的堆叠,将山泉分成几个层次,使川流不息的水声高低扬抑,犹如琴韵。

这就是玉琴峡,它水声淙淙,与无锡寄畅园的八音涧异曲同工。

瞩新楼与前方小池塘。

一步一景,移步异景.

乾隆时期,瞩新楼名为就云楼。

1811年,嘉庆对此园的建筑布局进行了较大的添改,园林景观发生了新的变化,建筑的名称便改成了瞩新楼。

瞩新楼的设计颇具匠心,构筑时巧妙地利用了园内外山体的自然落差,将该建筑设计成正面、背面截然不同的样式.在谐趣园园内瞩新楼是二层建筑,但从园外查看,却是一层的敞轩.这种依山顺势、因地制宜的营造手法,在颐和园内多次使用(如画中游景区的“爱山”、“借秋”),它是古人巧于因借,追求完美的精彩体现。

 

澄爽斋位于瞩新楼南侧,坐西朝东,面阔三间,卷棚歇山灰瓦顶,四周出廊,左右与游廊相连.澄爽斋东面有凸入水中的石砌月台,月台三面临水,上有青石栏杆。

澄爽斋与知春堂、知鱼桥东西方向遥相呼应、互为对景,是园内重要的观景建筑之一。

凭栏于月台之上,或品赏于斋案之间,谐趣园内环湖倒映的亭、廊、楼、榭,山、石、花、木等主要景点,如画卷纷呈,尽收眼底。

七、造景方法

一、山水格局:

挖湖堆山,塑造地形,辟径筑路,造水山景.巧妙利用万寿山东一块较为隐蔽的地形,既于颐和园有联系又独立,集南北趣味之大成。

二、建筑环绕,假山点缀.构筑亭、榭、舫、阁、楼、桥等建筑设施;用石块堆砌假山,石壁,集地势之利,与园类整体气氛融洽.

三、动植物并用,自然生态.(上文提及)

八、总结

谐趣园以不规则的池塘为中心,以水景为主体,四周布置清朴雅洁的厅、堂、楼、榭、亭、轩等建筑,曲廊连接,间植垂柳修竹,从而使围合的空间,既具有向心的特点,又具有亲切、宁静、幽雅的感觉。

谐趣园包括山、水、石、植物与楼、台、轩、榭等各种建筑物,融建筑、绘画、雕塑、书法、文学等艺术于一体,利用对景、框景等各种造园手法,巧妙地实现了“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达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上乘境界.

九、参考文献

1。

《颐和园建筑与园林艺术欣赏——园中之园谐趣园》

2.《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3。

《颐和园》

4.《诗情画意中国园林》

5。

《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

6。

《2012冬至的颐和园——白雪皑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