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处置简明手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07562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0.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处置简明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处置简明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处置简明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处置简明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处置简明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处置简明手册.docx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处置简明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处置简明手册.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处置简明手册.docx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处置简明手册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处置简明手册

 

我县的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经营、使用企业中主要存在以下危险化学品:

液氨、汽油、天然气(甲烷)、液化石油气、易燃液体(苯、甲苯、二甲苯、甲醇、甲醛、丙酮等)、氧气、乙炔、氯气、酸、碱等。

为及时处置上述物质发生的泄露、火灾爆炸事故,把灾害和损失将到最低,特编制了以下简明处置手册。

一、液氨(液氨使用企业)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有毒,有腐蚀性,易溶于水,可燃烧,但难引燃,蒸气比空气重,可沿地面扩散,爆炸极限:

15.7-27.4%。

液氨有毒有害气体,主要易发生的事故类型为泄漏和火灾爆炸,处置方式如下:

1、泄漏事故处置。

⑴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建立隔离区和下风向安全防护区,严格限制无关人员出入。

人员要疏散到上风处,切勿进入低洼处;

⑵救援人员要立即佩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封闭式防护服,消除事故地点周边的所有火源,进入事故现场进行处置;

⑶处置过程中尽可能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快找到并切断泄漏源,启动水雾喷淋、移动喷淋进行吸收稀释,保持良好的通风;

⑷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堵漏;

⑸小量泄漏:

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大量泄漏:

要立即启动紧急泄氨器进行泄氨处置,并用泡沫覆盖泄漏液体,降低蒸气灾害;

⑹喷淋吸收下的废水,自动流入废水处理厂或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防止泄漏液氨和吸收污水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⑺对泄漏隔离区进行实时监测,直至气体散尽。

注意事项:

⑴禁止用水直接冲击泄漏物或泄漏源,防止产生冰冻;

⑵作业时所有设备应接地;

⑶严禁使用产生火花器具。

液氨泄露隔离距离和防护距离表

小量泄漏(﹤=200升)

大量泄漏(﹥200升)

隔离距离(米)

下风向防护距离(米)

隔离距离(米)

下风向防护距离(米)

白天

夜间

白天

夜间

30

200

300

95

300

800

注:

大量泄漏量是指一个大包装容器或多个小包装的多处泄漏,通常情况下由现场指挥员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以下雷同。

下风向宽度及长度距离相同。

2、火灾爆炸事故处置。

⑴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建立隔离区和下风向安全防护区,严格限制无关人员出入。

人员要疏散到上风处,切勿进入低洼处;

⑵救援人员要立即佩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封闭式防护服,消除事故地点周边的所有火源,进入事故现场进行处置,尽快找到并切断泄漏源;

⑶当发生小火时,使用干粉或二氧化碳灭火器进行灭火;当发生大火液氨事故时,要立即启动紧急泄氨器进行泄氨处置,并使用水幕、雾状水或常规泡沫进行灭火;

⑷尽可能远距离灭火或使用遥控水枪或水炮扑救;

⑸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可将容器移离火场;

⑹用大量水冷却容器,直至火灾扑灭。

注意事项:

⑴切勿对泄漏口或安全阀直接喷水,防止产生冰冻;

⑵安全阀发出声响或储罐变色,立即撤离;

⑶切勿在储罐两端停留;

⑷严禁将水注入容器。

二、汽油(全街道加油站点)

无色或淡黄色易挥发液体,具有特殊臭味,不溶于水,密度0.7-.0.79,爆炸极限:

13-60%。

汽油为低闪点易燃液体,主要易发生的事故类型为泄漏和火灾爆炸,处置方式如下:

1、泄漏事故处置。

⑴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建立隔离区和下风向安全防护区,严格限制无关人员出入。

人员要疏散到上风处,切勿进入低洼处;

⑵救援人员要立即穿封闭式防护服,消除事故地点周边的所有火源,进入事故现场进行处置;

⑶处置过程中尽可能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快找到并切断泄漏源;

⑷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堵漏,如果罐体破裂泄漏,不能进行堵漏的情况,要立即进行倒灌处置;

⑸小量泄漏:

用干土、砂或气体不燃性吸附材料吸收或覆盖并收集于容器中;大量泄漏:

应在液体泄漏物前方筑堤堵截,并使用泡沫对泄漏物进行覆盖,抑制蒸气产生;

⑹使用防爆泵将泄露的汽油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防止泄露汽油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⑺对泄漏隔离区进行实时监测,直至气体散尽。

汽油泄露隔离距离和防护距离表

小量泄漏(﹤=200升)

大量泄漏(﹥200升)

隔离距离(米)

下风向防护距离(米)

隔离距离(米)

下风向防护距离(米)

白天

夜间

白天

夜间

30

200

300

60

300

500

处置注意事项:

⑴消除附近所有点火源,穿防静电防护服作业;

⑵禁止接触或跨越泄漏物;

⑶作业时所有设备应接地;

⑷使用非产生火花设备收集泄漏物,并置于盖子较松的容器中以待处理。

2、火灾爆炸事故处置。

⑴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建立隔离区,严格限制无关人员出入。

⑵救援人员要立即佩戴好应急救援防护用品,进入事故现场进行灭火;

⑶小火:

使用干粉或二氧化碳、水幕或常规泡沫进行灭火;大火:

尽可能远距离灭火或使用遥控水枪或水炮扑救,;

⑷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可将容器或反应器内可燃物用泵移离事故容器,移离过程中要保持容器内为正压;

⑸若不能切断泄漏源,则不得扑灭正在燃烧的火焰,保持容器或反应塔内处于正压状态,;

⑹用大量水冷却容器,直至火灾扑灭。

处置注意事项:

⑴不得使用直流水扑救;

⑵储罐变色,立即撤离;

⑶切勿在储罐两端停留;

⑷大火,使用遥控水枪或水炮远距离灭火,否则,立即撤离,让其自行燃烧。

⑸容器降温不能过快,防止因急剧降温造成容器内负压,空气进入容器形成爆炸气体而发生爆炸。

三、液化石油气、天然气(液化气站)

液化石油气:

无色气体,具有特殊臭味,易挥发,不溶于水,比重比空气重,爆炸极限:

4.8-32.5%。

天然气:

无色无味气体,微溶于水,密度:

0.42,爆炸极限:

5.3-15%。

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为易燃气体,主要易发生的事故类型为泄漏和火灾爆炸,处置方式如下:

1、泄漏事故处置。

⑴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建立隔离区和下风向安全防护区,严格限制无关人员出入。

人员要疏散到上风处,切勿进入低洼处;

⑵救援人员要立即穿封闭式防护服,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消除事故地点周边的所有火源后,进入事故现场进行处置;

⑶处置过程中尽可能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快找到并切断泄漏源;

⑷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堵漏,更换破损管道、管件,如果罐体破裂泄漏,不能进行堵漏的情况,可用泵倒入槽车移出事故现场;

⑸对泄漏的气体使用喷雾状水进行喷洒,抑制蒸气形成或改变蒸气云流向。

⑹防止泄漏物进入水体、下水道、地下室或密闭性空间。

⑺对泄漏隔离区进行实时监测,直至气体散尽。

液化石油气、天然气泄露隔离距离和防护距离表

小量泄漏(﹤=200升)

大量泄漏(﹥200升)

隔离距离(米)

下风向防护距离(米)

隔离距离(米)

下风向防护距离(米)

白天

夜间

白天

夜间

30

200

200

30

300

800

处置注意事项:

⑴禁止接触或跨越泄漏物;

⑵作业时所有设备应接地;

⑶禁止用水直接冲击泄漏物或泄漏源。

2、火灾爆炸事故处置。

⑴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建立隔离区和下风向安全防护区,严格限制无关人员出入。

人员要疏散到上风处,切勿进入低洼处;

⑵救援人员要立即穿封闭式防护服,消除事故地点周边的所有火源,进入事故现场进行处置;

⑶处置过程中尽可能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快找到并切断泄漏源,若不能切断泄漏气源,则不得扑灭正在燃烧的气体,保持容器内处于正压状态;

⑷使用干粉或二氧化碳、水幕或常规泡沫进行灭火,并尽可能远距离灭火或使用遥控水枪或水炮扑救。

⑸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可将容器移离火场。

⑹用大量水冷却容器,直至火灾扑灭。

处置注意事项:

⑴不得使用直流水扑救;

⑵安全阀发出声响或储罐变色,立即撤离;

⑶切勿在储罐两端停留;

⑷切勿对泄漏口或安全阀直接喷水,防止产生冰冻。

⑸大火,使用遥控水枪或水炮远距离灭火,否则,立即撤离,让其自行燃烧。

四、氯气(自来水等使用企业)

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易溶解于水,助燃,强氧化性,相对密度:

1.47,有剧毒。

氯气为助燃和剧毒气体,主要易发生的事故类型为泄漏和火灾爆炸,处置方式如下:

1、泄漏事故处置。

⑴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建立隔离区和下风向安全防护区,严格限制无关人员出入。

人员要疏散到上风处,切勿进入低洼处;

⑵启动氯气泄漏吸收装置;

⑶救援人员要立即穿封闭式防护服,佩戴空气呼吸器,消除周边火源后,进入事故现场进行处置;

⑷处置过程中尽可能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快找到并切断泄漏源;

⑸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堵漏,如果罐体破裂泄漏,不能进行堵漏的情况,应放弃,由吸收装置进行处理;

⑹对泄漏隔离区进行实时监测,直至气体散尽。

液氯泄露隔离距离和防护距离表

小量泄漏(﹤=200升)

大量泄漏(﹥200升)

隔离距离(米)

下风向防护距离(米)

隔离距离(米)

下风向防护距离(米)

白天

夜间

白天

夜间

60

300

800

185

800

3100

注:

以上数据指露天存放的氯气罐泄漏的隔离距离和防护距离,我区的液氯使用企业氯气罐均在室内,且全部安装了泄漏吸收装置,因此,以上数据仅供参考。

处置注意事项:

⑴防止泄漏物进入水体、下水道、地下室或密闭性空间;

⑵禁止用水直接冲击泄漏物或泄漏源;

⑶远离易燃、可燃物(如木材、纸张、油品等)。

2、火灾爆炸事故处置。

⑴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建立隔离区和下风向安全防护区,严格限制无关人员出入。

人员要疏散到上风处,切勿进入低洼处;

⑵启动氯气泄漏吸收装置;

⑶救援人员要立即穿封闭式防护服,佩戴空气呼吸器,消除周边火源后,进入事故现场进行处置;

⑷使用水幕、雾状水或常规泡沫进行灭火,不得使用干粉、二氧化碳或哈龙等灭火剂进行灭火,并尽可能远距离灭火或使用遥控水枪或水炮扑救;

⑸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关闭气罐阀门;

⑹用大量水冷却容器,对着火可燃物进行全力灭火,直至火灾扑灭。

处置注意事项:

⑴切勿对泄漏口或安全阀直接喷水,防止产生冰冻;

⑵储罐变色,立即撤离;

⑶以对可燃物灭火为主。

五、易燃液体(苯类、甲醇、丙酮、甲醛等液体经营生产企业)

苯类:

无色透明液体,有强烈的芳香味,不溶解于水,低毒。

苯:

密度0.88,爆炸极限1.2-8.0%;甲苯:

密度0.87,爆炸极限1.2-7.0%;密度0.88,爆炸极限1.0-7.0%;

甲醇:

无色澄清液体,有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密度:

0.79,爆炸极限:

5.5-44.0%。

丙酮无色透明液体,有芳香气味,极易挥发,易溶于水,密度:

0.80,爆炸极限:

2.5-13.0%,有微毒。

甲醛:

无色,具有刺激性和窒息性气味液体,易溶于水,有腐蚀性,商品为水溶液(37%),密度:

0.82,爆炸极限:

7.0-73.0%

上述物质均为中低闪点易燃液体,主要易发生的事故类型为泄漏和火灾爆炸,处置方式如下:

1、泄漏事故处置。

⑴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⑴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建立隔离区和下风向安全防护区,严格限制无关人员出入。

人员要疏散到上风处,切勿进入低洼处;

⑵救援人员要立即穿封闭式防护服,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消除事故地点周边的所有火源后,进入事故现场进行处置;

⑶处置过程中尽可能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快找到并切断泄漏源;

⑷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堵漏,更换破损管道、管件,如果罐体破裂泄漏,在不能进行堵漏的情况,可进行倒罐处置或用泵倒入槽车移出事故现场;

⑸小量泄漏:

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

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大量泄漏:

构筑围堤收容,并用泡沫覆盖,抑制蒸气形成。

⑹对泄漏的液体使用喷雾状水进行喷洒,抑制蒸气形成或改变蒸气云流向。

⑺用防爆泵将泄露液体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对泄漏隔离区进行实时监测,直至气体散尽。

易燃液体泄露隔离距离和防护距离表

小量泄漏(﹤=200升)

大量泄漏(﹥200升)

隔离距离(米)

下风向防护距离(米)

隔离距离(米)

下风向防护距离(米)

白天

夜间

白天

夜间

30

100

200

30

200

300

处置注意事项:

⑴禁止接触或跨越泄漏物;

⑵作业时所有设备应接地;

⑶防止泄漏物进入水体、下水道、地下室或密闭性空间;

⑷使用非产生火花设备收集泄漏物,并置于盖子较松的容器中以待处理。

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堵漏。

2、火灾爆炸事故处置。

⑴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建立隔离区,严格限制无关人员出入。

⑵救援人员要立即佩戴好应急救援防护用品,进入事故现场进行灭火;

⑶小火:

使用干粉或二氧化碳、水幕或常规泡沫进行灭火;大火:

尽可能远距离灭火或使用遥控水枪或水炮扑救,;

⑷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可将容器或反应器内可燃物用泵移离事故容器,移离过程中要保持容器内为正压;

⑸若不能切断泄漏源,则不得扑灭正在燃烧的火焰,保持容器或反应塔内处于正压状态,;

⑹用大量水冷却容器,直至火灾扑灭。

处置注意事项:

⑴不得使用直流水扑救;

⑵储罐变色,立即撤离;

⑶切勿在储罐两端停留;

⑷大火,使用遥控水枪或水炮远距离灭火,否则,立即撤离,让其自行燃烧。

⑸容器降温不能过快,防止因急剧降温造成容器内负压,空气进入容器形成爆炸气体而发生爆炸。

六、氧气(气体经营企业)

无色无味气体(液体),易溶于水,有强氧化性,能助燃,密度:

1.14。

氧气是易燃物、可燃物燃烧爆炸的基本要素之一,能氧化大多数活性物质。

及易燃物(如乙炔、甲烷等)形成有爆炸性的混合物,主要易发生的事故类型为泄漏和火灾爆炸,处置方式如下:

1、泄漏事故处置

⑴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建立隔离区和下风向安全防护区,严格限制无关人员出入。

人员要疏散到上风处,切勿进入低洼处。

清理事故地点周边的易燃、可燃物(如油品等);

⑵救援人员要立即穿封闭式防护服,佩戴空气呼吸器,消除周边火源后,进入事故现场进行处置;

⑶处置过程中尽可能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防止冻伤,尽快找到并切断泄漏源;

⑷使用水幕、雾状水对泄露氧气进行吸收,抑制其散发;

⑸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堵漏,或更换破损物件。

如果罐体破裂泄漏,无法进行堵漏的情况,应采取倒灌或使用槽车转移方式处置,加大隔离区和下风向安全防护区范围,自行排空;

⑹对泄漏隔离区进行实时监测,直至气体散尽。

氧气泄露隔离距离和防护距离表

小量泄漏(﹤=200升)

大量泄漏(﹥200升)

隔离距离(米)

下风向防护距离(米)

隔离距离(米)

下风向防护距离(米)

白天

夜间

白天

夜间

30

100

200

50

200

300

处置注意事项:

⑴禁止接触或跨越泄漏物;

⑵作业时所有设备应接地;

⑶防止泄漏物进入水体、下水道、地下室或密闭性空间。

2、火灾爆炸事故处置。

⑴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建立隔离区,严格限制无关人员出入;

⑵救援人员要立即佩戴好应急救援防护用品,进入事故现场进行灭火;

⑶小火:

使用干粉或二氧化碳;大火:

使用水幕或常规泡沫进行灭火,尽可能远距离灭火或使用遥控水枪或水炮扑救;

⑷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可将储罐内氧气用泵移离事故储罐,移离过程中要保持容器内为正压;

⑸若不能切断泄漏源,则不得扑灭正在燃烧的火焰,保持容器内处于正压状态,;

⑹用大量水冷却容器,并对着火可燃物进行全力灭火,直至火灾扑灭。

处置注意事项:

⑴不得使用直流水扑救;

⑵储罐变色,立即撤离;

⑶以对可燃物灭火为主。

七、乙炔

无色无味气体,微溶于水,易溶于丙酮,易燃,密度:

0.62,爆炸极限:

2.1-80.0%。

乙炔极易燃烧爆炸,及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主要易发生的事故类型为泄漏和火灾爆炸,处置方式如下:

1、泄漏事故处置

⑴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建立隔离区和下风向安全防护区,严格限制无关人员出入。

人员要疏散到上风处;

⑵救援人员要立即穿封闭式防护服,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消除周边所有火源后,进入事故现场进行处置;

⑶处置过程中尽快找到并切断泄漏源;

⑷使用水幕、雾状水对泄露乙炔气体进行吸收,抑制其散发;

⑸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堵漏,更换破损管道、管件,如果罐体破裂泄漏,不能进行堵漏的情况,可用泵倒入槽车移出事故现场;

⑹防止泄漏物进入水体、下水道、地下室或密闭性空间。

⑺对泄漏隔离区进行实时监测,直至气体散尽。

乙炔泄露隔离距离和防护距离表

小量泄漏(﹤=200升)

大量泄漏(﹥200升)

隔离距离(米)

下风向防护距离(米)

隔离距离(米)

下风向防护距离(米)

白天

夜间

白天

夜间

50

200

300

60

300

800

处置注意事项:

⑴禁止接触或跨越泄漏物;

⑵作业时所有设备应接地;

⑶禁止用水直接冲击泄漏物或泄漏源。

2、火灾爆炸事故处置。

⑴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建立隔离区和下风向安全防护区,严格限制无关人员出入。

人员要疏散到上风处.,切勿进入低洼处;

⑵救援人员要立即穿封闭式防护服,佩戴空气呼吸器,消除事故地点周边的所有火源后,进入事故现场进行处置;

⑶处置过程中尽可能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快找到并切断泄漏源,若不能切断泄漏气源,则不得扑灭正在燃烧的气体,保持容器内处于正压状态;

⑷使用干粉或二氧化碳、水幕、雾状水或常规泡沫进行灭火,并尽可能远距离灭火或使用遥控水枪或水炮扑救。

⑸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可将容器移离火场。

⑹用大量水冷却容器,直至火灾扑灭。

⑺若储罐已大火蔓延,应立即停止抢救,迅速撤离,储罐可能爆炸。

处置注意事项:

⑴不得使用直流水扑救;

⑵安全阀发出声响或储罐变色,立即撤离;

⑶切勿在储罐两端停留;

⑷切勿对泄漏口或安全阀直接喷水,防止产生冰冻。

⑸大火,使用遥控水枪或水炮远距离灭火,否则,立即撤离,让其自行燃烧。

八、酸

硫酸:

无色无味油状液体,强酸,密度为1.84,难挥发,易溶于水,具有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

盐酸:

无色或微黄色易挥发性液体,强酸,有刺鼻的气味,及水混溶,溶于碱液,密度为1.20,具有强腐蚀性。

硫酸、盐酸均为强氧化剂和腐蚀品,主要易发生的事故类型为泄漏,处置方式如下:

⑴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建立隔离区和下风向安全防护区,严格限制无关人员出入。

人员要疏散到上风处,切勿进入低洼处;

⑵救援人员要立即佩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封闭式耐酸碱防护服,进入事故现场进行处置;

⑶处置过程中尽可能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快找到并切断泄漏源;

⑷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堵漏;

⑸小量泄漏:

用固体碱或碱性物质碳酸氢钠、碳酸钠、干燥石灰等进行中和,同时可用大量水冲洗。

大量泄漏:

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碱性物质碳酸氢钠、碳酸钠、干燥石灰等进行中和,中和后用大量水进行冲洗;

⑹冲洗废水自动流入废水处理厂,或用防腐蚀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连同中和后的废物一并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防止泄漏酸和冲洗污水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⑺对泄漏隔离区进行实时监测,直至现场处置完毕。

硫酸、盐酸泄露隔离距离和防护距离表

小量泄漏(﹤=200升)

大量泄漏(﹥200升)

隔离距离(米)

下风向防护距离(米)

隔离距离(米)

下风向防护距离(米)

白天

夜间

白天

夜间

30

200

300

50

300

500

处置注意事项:

⑴禁止用水直接冲击泄漏物或泄漏源,防止酸液放热飞溅;

⑵大量泄露,禁止向酸液中投入强碱,防止中和反应过于强烈,放热产生飞溅。

九、碱(液体)

氢氧化钠:

强碱,无色、有涩味和滑腻感的液体,具有强腐蚀性,不燃,密度:

2.13,易溶于水。

氢氧化钾:

强碱,无色、有涩味和滑腻感的液体,具有强腐蚀性,密度:

2.04,易溶于水。

均为强还原剂和腐蚀品,主要易发生的事故类型为泄漏,处置方式如下:

⑴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建立隔离区,严格限制无关人员出入;

⑵救援人员要立即佩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封闭式耐酸碱防护服,进入事故现场进行处置;

⑶处置过程中尽可能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快找到并切断泄漏源;

⑷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堵漏;

⑸小量泄漏:

用稀盐(硫)酸进行中和,并用大量水进行冲洗。

大量泄漏:

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稀盐(硫)酸进行中和,并用大量水进行冲洗。

⑹冲洗废水自动流入废水处理厂,或用防腐蚀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防止泄漏酸和冲洗污水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⑺对泄漏隔离区进行实时监测,直至现场处置完毕。

硫酸、盐酸泄露隔离距离和防护距离表

小量泄漏(﹤=200升)

大量泄漏(﹥200升)

隔离距离(米)

下风向防护距离(米)

隔离距离(米)

下风向防护距离(米)

白天

夜间

白天

夜间

30

50

100

50

100

300

处置注意事项:

大量泄露,禁止向碱液中投入强碱,防止中和反应过于强烈,放热产生飞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