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十三校届高三下学期联考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04149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1.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十三校届高三下学期联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上海市十三校届高三下学期联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上海市十三校届高三下学期联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上海市十三校届高三下学期联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上海市十三校届高三下学期联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十三校届高三下学期联考答案.docx

《上海市十三校届高三下学期联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十三校届高三下学期联考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市十三校届高三下学期联考答案.docx

上海市十三校届高三下学期联考答案

高三年级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编辑:

刘彦利

考生注意:

本试卷分为选择题与非选择题,第I卷选择题答在答题纸上,第II卷非选择题答案按照试题对应编号写在答题纸上,本试卷不作为阅卷和评分依据。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

(共60分,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一位游客在巴黎卢浮宫博物馆听到讲解员指着一历史文物说:

“石柱上的法典是迄今所知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据此,你认为这部成文法典是:

A.《圣经》B.《汉穆拉比法典》C.《十二铜表法》D.《大藏经》

2.《十二铜表法》规定:

“出卖的物品纵使交付,非在买受人付清价款或提供担保以满足出卖人的要求,其所有权并不转移。

”该规定反映了

A.罗马法对贵族利益的维护B.罗马法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C.古罗马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D.古罗马对商品交换活动的严格限制

3.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写到:

“与其说中世纪的西方人在张扬一种庄严肃穆的宗教精神,还不如说他们是在痛苦的灾变面前,期望通过生活的宗教化来为自己找到一条脱离苦海的精神出路。

”中世纪西欧人面临的“痛苦的灾变”有

①蛮族的入侵使生产力遭到破坏②基督教会地位居高,控制人民思想

③帝国的分裂造成政治分裂割据④阿拉伯帝国扩张,与伊斯兰教冲突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4.最终攻陷君士坦丁堡,灭掉延续千年的拜占庭帝国的是

A.亚历山大帝国B.奥斯曼帝国

C.阿拉伯帝国D.法兰克王国

5.某剧组要拍摄一部反映西欧中世纪庄园的电视连续剧,他们设计了以下场景,但其中有一处有明显错误,它是

A.庄园土地耕作一般实行轮作制,耕地分为春耕、秋耕和休耕地

B.农奴在为领主修盖房屋

C.庄园中有领土的堡垒、农奴的农舍、还有教堂

D.流动商贩在庄园里叫卖食盐、铁制工具、水果、腊肉等

6.“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设而奠之一,不可,故立君”这反映了哪家派学说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

7.古人对秦朝“短期而亡”主要原因的分析,最接近史实的是

A.“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B.“四维(礼义廉耻)不张……故万民寓叛”

C.“所有殄天而降辱者,(亡于)六王之后也”

D.“内兴功作,外攘狄夷,以秦半之赋,发阊左之戌”

8.图1所示的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出现于

A.秦代B.汉代

C.唐代D.明代

9.下列有关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表述,表述错误的是

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重用身边的近臣参与政事,以消弱相权

C.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D.明初废除丞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

10.一个人如此批评某国:

“他们有一种错误看法,以为各种信仰可合并为一,他们相信谈论宗教的方式越多,对公众越有利。

尽管他们犯了这种错误,幸好他们仍让我们自由传道。

”这个人最有可能属于哪种宗教,而他批评的是哪个国家?

A.犹太教徒,阿拉伯B.伊斯兰教徒,印度

C.佛教徒,美国D.基督教徒,中国

11.1920—1436年,意大利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在建造佛罗伦萨大教堂时,匠心独具的设计了一个41米宽、106米高的大圆顶,大胆突破传统的完全封闭风格,在上面开有照射进来的窗洞(右图)。

该设计反映出

A.启蒙运动的光辉照耀着人们前途

B.欧洲已告别专制迎来新的曙光

C.新宗教理念开始支配人类行为

D.人类摆脱束缚奔向自由的精神

12.卢梭认为:

“在国际里没有什么基本上不能废除,社会契约本身也不例外,因为假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无疑地这将是合法的破坏”这一主张强调的是

A.国际是社会契约的产物B.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C.人生是自由平等的D.国家应实行三权分立

13.“……过去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秒为单位;……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为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依据材料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A.相对论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很大

B.火车的发明使人养成了戴手表的习惯

C.工业革命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

D.科技发明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14.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亚诺指出:

“正如整个世界感受斯蒂芬逊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和加特林的机枪的影响一样,它也感受到《独立宣言》、《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和《共产党宣言》的影响,”斯塔夫里亚诺斯在这里说明的是

A.世界各地的横向关系进一步加强B.工业革命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

C.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影响深远D.科技革命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

15.19世纪60年代末,日本开始进行明治维新,其最主要目的是

A.巩固天皇政权,稳定统治秩序B.摆脱外来压迫,实现民族振兴

C.消弱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D.进行侵略扩张,夺取世界霸权

16.从社会进步和制度创新的角度看,20世纪初期国际社会最重大的事件是

A.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B.《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C.巴黎公社的诞生D.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17.古往今来,无论是东方古国,或是西方近代国家,都以建章立制来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下列具有此类性质的文献和制度是

①秦汉郡县制②“十二铜表法”

③英国《权利法案》④美国《1787年宪法》

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

18.面对经济大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

“(政府)如果对老者和病人不能照顾,不能为壮者提供工作……听任无保障的阴影笼罩每个家庭,那就不是一个能够存在下去,或者应该存在下去的政府。

”这段话预示罗斯福政府将

A.发动农业集体化运动B.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C.推行企业国有化政策D.推行自由放任政策

19.“我不知道你们的国家是否从慕尼黑做出的决定中得到好处,但肯定无疑的是,我们不会是最后一个受害者。

在我们之后,其他人也将遭遇同样的命运。

”这段话中的“我”是下列哪国人

A.德国B.捷克斯洛伐克C.波兰D.奥地利

20.使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大到最大规模、成为一场名副其实的世界大战的事件是

A.德国闪击波兰B.英国对德国宣战

C.日本偷袭珍珠港D.《慕尼黑协定》签订

21.《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文本用的是荷兰的纸张,德国的墨水,法国的印刷,比利时和卢森堡负责装订,附着意大利制作的飘带。

这种现象说明了

①二战后西欧国家的和解②西欧国家各国间的分工合作

③西欧开始了一体化进程④西欧各国已结成经济政策联盟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22.历史学家余英时在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过程中提出了“转石效应”——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经发动,便如危崖转石,非达于平地不止,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之后,浪潮就会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

依据上述观点,在中国近代史上引发“转石效应”的历史事件是

A.戊戌变法B.辛亥革命C.洋务运动D.新文化运动

23.“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

”从右图所示的废墟中,我们可以解读的历史是

A.近代中国主权的沦丧

B.戊戌变法的兴起

C.洋务运动的破产

D.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略

24.日本在1890年以前通过改革促发展,此后通过战争来促发展。

日本在亚洲——太平洋地区发动最早、攫取权益最大的侵略战争是

A.甲午中日战争B.第一次世界大战

C.九一八事变D.珍珠港事件

25.观察《1913年在中国的外商、华商投资棉纺织业情况统计表》,表中反映的情况最准确的是

厂家数

开工纱锭数

布机数

外商企业

16家

338960锭

1986台

华商企业

25家

484192锭

2016台

A.一战期间,棉纺织业迅速发展

B.外商在华纺织企业严重萎缩

C.民族工业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D.棉纺织业民族企业发展超过了外资企业

26.我国某部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

“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这一表述说明当时

A.三大改造尚未完成B.资产阶级已被消灭

C.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D.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

27.烟标和火花反映着时代的变迁,根据图片信息判断,下列烟标或火花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③①②④D.①②④③

28.右图是一副于1958年绘制的农民壁画。

画中的文字是“稻子玉米搭彩门,悟空说是南天门,社员高坐哈哈笑,这是俺社幸福门”。

壁画体现了

A.劳动人民的创造精神

B.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C.“左”倾错误发展严重泛滥

D.科技发展的巨大成就

29.20世纪70年代初的新中国政治,还未完全走出混乱的阴影,但外交站线却峰回路转捷报频传。

下列概括性词语符合这一时期外交成就和特点的是

A.“另起炉灶”、“播种友谊”、“政策成熟”

B.“双拳出击”、“举足轻重”、“和而不同”

C.“冰释雪融”、“扫庐请客”、“反对强权”

D.“吐气扬眉”、“跨洋握手”、“三分天下”

30.某校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搜集了大量的资料,你认为史学价值较大的是

A.禹乃遂与益,后覆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博士,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

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摘自《史记·夏本纪》

B.张角闻知事露,星夜举兵。

自称“天公将军”,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申言于众曰:

“今汉运数将终,大圣人出,汝等皆宜顺天从正,以乐太平。

” 四方百姓,裹黄巾从张角反者四五十万。

——摘自《三国演义》

C.洪武二年令:

“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人户,许各以原根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

——摘自《万历丈明会典》

D.如果司法权与立法权集中于一个机构,法官在判决案件是,将不会严格遵守法律,因为法律就是自己制定的,他可以改变法律的内容。

——摘自刘祚昌王觉非《世界史近代史篇》

第II卷非选择题(共90分)

31.古代雅典和东方:

(9分)

下列材料反映了公元前六世纪古代雅典社会的情况:

贵族占据了首席执政官等重要职位,还把持了作为最高决策机关、监察和审判机关的长老会议,但作为最高权力机关的公民大会,没有实际权力,形同虚设。

贵族通过放高利贷、土地兼并等方式盘剥平民,平面处境不断恶化,甚至沦为债务奴隶。

请回答:

(1)公元前6世纪古代雅典面临着怎样的危机?

(2分)

 

(2)为化解危机,雅典进行了改革,请指出它化解危机的举措并说明其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

(3分)

 

(3)同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哪一时期?

这一时期影响最大的思想成就是什么?

也说说其对后世的影响。

(4分)

 

32.研究尝试:

(6分)

下表是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课上,三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组别

材料

结论

甲组

“孝武帝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资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

——司马光《资治通鉴》论汉武帝

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过大于功的皇帝

 

乙组

当时南宋的对外贸易的物品中有一部分是中国瓷器

丙组

游酢和杨时去拜访老师程颐,程颐正用佛家打坐法瞑目而坐。

游、杨二人遂恭敬地站在其身旁,等候良久直到程颐发觉。

——据朱熹《近思录》

中国古代有尊师传统

请回答:

(1)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一组是从材料可以直接推导出来?

(2分)

 

(2)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不能从材料直接推导出来的?

你认为应补充怎样的材料或者修改成怎样的结论,才能使结论与材料相符?

(若修改结论,不得照抄材料)(4分)

 

33.南北战争:

(10分)

材料一:

正因为北方拥有经济优势,所有南方不得不更加顽固地依赖其政治力量,……不得不强调的自治权可以不听中央政府指挥……。

北方处于能够统一全国的有利地位,南方则不然,南方摆出进攻好斗的姿态,但它真正的意图是放弃斗争,脱离联邦。

——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二:

这场战争最终消除了联邦只是一个各州的联盟,而其成员可以随意退出的观念。

如今成功地取代它的是另一种观念,即美国不是由各成员州组成的,而是一个不可改变的团结在一起的人民组成的一个整体,即一个民族国家。

——帕尔默等《近现代世界史》

请回答:

(1)相对于南方,美国北方拥有的“经济优势”是什么?

(2分)为什么说南方的真正意图是要“脱离联盟”?

(2分)

 

(2)简述这场战争的过程,(4分)

 

(3)结合材料二,如何理解这场战争使美国成为“一个不可改变的团结在一起的人民组成的一个整体,即一个民族国家”的?

(4分)

34.人类文明史:

(11分)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感慨地写道:

“1897年是维多利亚女王执政60周年。

庆典活动使人不禁回想起60年来的种种往事。

抚今追昔,一部历历在目,简洁明了的人类文明史展现在人们面前。

400年前……哥伦布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进程……在这4个世纪中,几乎所有的非西方世界,不是沦为西方的统治,就是在某种程度上自愿采用成功的西方文明生活方式,从而保持自己的独立。

……”

——(英国)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

请回答:

(1)哥伦布等人是如何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进程?

(3分)

 

(2)用具体事例说明“非西方世界,不是沦为西方的统治,就是在某种程度上自愿采取成功的西方文明生活方式,从而保持自己的独立。

”(4分)

 

(3)汤因比说“一部历历在目、简洁明了的人类文明史展现在人们面前”。

你是否赞同西方主导下的“文明史”这一说法,为什么?

(4分)

 

35.百年世博梦:

(12分)

19世纪末,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提出:

“故欲富华民,比兴商务,欲兴商务,必开会场,欲筹赛会之区,必自上海始,”这是迄今发现最早主张在中国举办世博会的实例。

1910年,小说家陆士愕在幻想作品《新中国》里,梦见山海浦东举办世界博览会的情形:

“把地中掘空,筑成了隧道,安放了铁轨,日夜点着电灯,电车就在里头飞行不绝。

”他描绘,“一座很大的铁桥,跨着黄浦,直筑到对岸浦东。

请回答:

(1)为什么郑观应认为中国举办世博会的首选是上海?

(3分)

 

(2)郑观应认为中国举办世博会有什么益处?

(2分)

 

(3)陆士愕小说中的情景完全是空想呢,还是有现实的根据的?

简述理由。

(4分)

 

(4)从中世纪到近代直至今日,城市在不断地兴起,城市化在迅速地发展。

忆往昔,看今朝,谈谈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意义所在。

(3分)

 

36.国家制度和政策:

(17分)

材料一:

(国家提供的各种)制度对相对价格的作用实际上产生两种效应。

一种是拉动效应,而另一种则是滞后效应。

…拉动效应主要是指制度使相对价格变动有利于先进的生产方式替代落后的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而滞后效应则与之相反,其主要指的是制度使相对价格变化不利于先进的生产方式代替落后的生产方式的作用。

(见下图)

——摘编自李楠《小农经济结构变迁与资本主义萌芽》

材料二:

1921年列宁说:

“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

……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引自《苏联兴亡史》

材料三:

我们的首要任务是给人找工作……部分地可由政府直接招雇,像战时紧急状况那样,同时通过雇用这些人员来完成急需的工程……要把救济工作统一掌管起来以避免目前的分散、浪费和不均的现象。

要把一切形式的交通运输和其他明确属于公用事业的设施置于国家计划和监督之下。

——富兰克林·罗斯福(1933年)

材料四:

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就是快速发展。

……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的两千多万,政府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以前)国家的制度和政策对经济结构的演进主要表现为哪种效应?

(1分)造成这一效应的有哪些主要制度和政策?

(2分)

 

(2)材料二说明了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分)依据所学知识指出开始变化的标志性措施是什么?

(1分)

 

(3)材料三的做法体现了罗斯福新政的什么特点?

(2分)

 

(4)结合材料四及相关史实,简要叙述我国经济从“濒于崩溃”到新时期“快速发展”的转变。

(8分)

 

(5)综合上述信息,谈谈国家制度、政策对社会发展所起作用的认识。

(2分)

 

37.辛亥革命之后,社会发生较大的变化,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25分)

材料一:

“男子礼为脱帽鞠躬礼;庆典、婚礼、丧礼用脱帽三鞠躬;寻常宴会、交际用脱帽一鞠躬礼。

——《中国民俗学概论》

材料二:

“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谁若继续留辫子,便为社会舆论所不齿,“非讥之为豚尾,即斥之曰满奴。

——鲁迅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

并简要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6分)

 

材料三:

“虽然今日之共和,第有其表面已。

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

”“于共和国之组织,若选举,若会议,及其他人民对于国家种种应尽应享之权利义务咸不谙熟。

”“就大多数国民之心理观之,则共和政体之发生,及依据于事实,而非根本于原理。

——1912年张静如《中国现代社会史》

材料四:

“……所谓赞成者,皆袁氏自赞自成;……所谓表决者,皆袁氏自表自决;所谓推戴着,皆袁氏自推自戴……如演傀儡戏者然。

复辟帝制”就令全国四万万人中,三万万九千九百九十九人皆赞成,而梁某一人断不能赞成也!

——梁启超:

《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材料五:

袁世凯之废共和复帝制,乃恶果非恶因,乃枝叶之罪恶,非根本之罪恶。

若夫别尊卑,重阶级,主张人治,反对民权之思想之学说,实为制造专制帝王之根本之恶因。

吾国思想不将此根本恶因铲除净尽,则有因必有果,无数废共和复帝制之袁世凯,当然接踵应运而生,毫不足怪。

——1916年《新青年》

(2)你如何理解材料三与材料一、二叙述的矛盾之处?

(4分)

 

(3)综合所有材料,谈谈对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的认识。

(15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