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练习模块检测卷二+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602329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8.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练习模块检测卷二+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练习模块检测卷二+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练习模块检测卷二+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练习模块检测卷二+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练习模块检测卷二+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练习模块检测卷二+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练习模块检测卷二+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练习模块检测卷二+Word版含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练习模块检测卷二+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练习模块检测卷二+Word版含答案

模块检测卷二

(测试时间:

150分钟 评价分值:

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蒙古族法律作为中华法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创造出来了丰富而灿烂的法律文化,经与中原汉地法律相互渗透融合,成就了独有的法律文化形态。

13世纪前,蒙古部落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基本雏形,“约孙”制度是古老的习惯法律制度。

作为一种习惯行为规范,被蒙古部落全体成员认可与遵循,“约孙”在历史典籍中并没有被完整记录,甚至可以说是凌乱分散的。

但通过今天各种载体中片段的记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它的内容包含了政治、经济、生产生活、军事等诸多方面,有汗位继承世袭制、氏族血亲复仇制、生产围猎制度等。

蒙古族习惯法中还有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如禁止在生长草木的地方挖坑,严禁乱采滥伐,必须分片放牧,等等。

蒙古民族的习惯法产生于游牧生产活动,水源、草场等自然资源对蒙古民族的游牧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由此也充分体现出蒙古民族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古代蒙古民族习惯法从其指导思想上看,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认为自然灾难是上天神灵的惩罚。

蒙古民族在早期信奉古老的萨满教,民众因惧怕而心生敬畏,氏族部落首领也期望借助宗教信仰的强大力量,在管理实践中得到坚决的执行力。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帝国,结合社会生活颁布了成文法律《大札撒》,这部成文法律标志着蒙古帝国“以法治国”思想的发端。

它更多是对原有蒙古社会习惯法的进一步确认,但又主张严刑与重赏并举,严刑是出于对政治统治的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的顾虑,在原有部落矛盾、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背景下而为之的;重赏则是根据蒙古帝国持续的军事扩张,需广招贤才,并引领将士模范遵守札撒、勇猛作战等现实需求而为之的。

《大札撒》也包含着蒙古民族敬重水源的原始朴素情感,“禁草生而

地,禁遗火而燎原”是继承了蒙古先民游牧业经济的古老传统,依靠法律来保护草场,保护生态链中的野生动物,注重草原的生态平衡。

忽必烈统一中国建立蒙元王朝后,一改以往蒙古帝国最高统治者大汗号令天下的专制统治,施行政教并行的国家政治体制,简除繁苛,制定新律,颁布了《至元新格》。

新律更注重笼络民心,减少了宋朝严酷的刑律,前朝有近一半的罪名被删除。

元朝的诉讼裁判制度采取预防发生方针,要求诸如婚姻纠纷中媒人、田宅财产争执中牙人或讼师予以周旋劝解。

北元时期,蒙古封建统治者所信仰的宗教发生了变化,传统的萨满教日渐式微。

在蒙古社会中大力倡导社会公德,认为家庭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先要尊重父母、师长进而影响其他社会群体人员,保证社会整体秩序的和谐稳定。

(摘编自康民德《古代蒙古族法治思想

及对现代法治之启示》,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蒙古族法律具有独特的法律文化形态,其丰富而灿烂的内容对中原汉地法律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B.“约孙”制度作为古老的习惯法律制度,其内容包含诸多方面,而形式上却是凌乱分散的。

C.“约孙”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源于氏族部落首领期望借助宗教力量而获得坚决的执行力的做法。

D.《大札撒》是蒙古帝国“以法治国”思想发端的标志,在法律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解析:

《大札撒》是蒙古帝国时期的成文法律,是对此前约定俗成的习惯法的进一步确认,又标志着蒙古帝国“以法治国”思想的发端,因此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故选D项。

A项,“对中原汉地法律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错,原文为“经与中原汉地法律相互渗透融合,成就了独有的法律文化形态”,表明中原汉地法律对蒙古族法律产生了重要影响。

B项,“形式上却是凌乱分散的”错,第二段只是表述其在历史典籍中凌乱分散。

C项,“约孙”的宗教色彩是由来已久的,“氏族部落首领也期望借助宗教信仰的强大力量,在管理实践中得到坚决的执行力”的做法可加重其宗教色彩,但不能说“约孙”源于这种做法。

答案:

D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选文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蒙古族各个阶段的法律制度及其基本内容,分析了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B.选文比较详细地分析了蒙古族部落时期法律制度的情况,还分析了它的具体内容和形成方式。

C.选文第三段分析了《大札撒》中严刑和重赏的主要特点以及对生态平衡高度重视的主要原因。

D.选文介绍了蒙元时期法律更加注重笼络民心与北元时期法律的诉讼裁判制度和对家庭和谐的重视。

解析:

“北元时期法律的诉讼裁判制度”错,原文中“诉讼裁判制度”的建立时间为蒙元王朝时期(即元朝时期),故选D项。

答案:

D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大札撒》比“约孙”更注重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况,赏罚并重,但主要还是体现为对后者的继承。

B.《至元新格》的颁布否定了大汗的专制统治,将政教并行作为国家政治体制,起到了笼络人心的作用。

C.北元时期倡导社会公德,重视家庭的重要地位和人际关系,这很可能与当时萨满教的式微有关。

D.蒙古族法系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的依赖与敬畏,这与当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相似。

解析:

“起到了笼络人心的作用”错,选文第四段表述为“更注重笼络民心”,只是表明其制定法律时的一个方向,但最终是否达到了笼络人心的目的尚未可知,故选B项。

答案:

B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绳子的故事

莫泊桑

戈德维尔的集市广场上,人群和牲畜混在一起,黑压压一片。

只见牛的犄角、富裕农民的长毛绒高帽、农妇们的头巾在集市上攒动。

尖厉刺耳的嘈杂声嗡嗡声一片,持续不断,气息粗犷。

这是个赶集的日子。

整个集市都带着牛栏、牛奶、牛粪、干草和汗臭的味道,散发着种田人所特有的那种难闻的人和牲畜的酸臭气。

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正在向集市广场走来。

突然他发现地下有一小段绳子,奥士高纳大爷具有诺曼底人的勤俭精神,他弯下身去,从地上捡起了那段细绳子。

这时他发现自己的冤家对头马具商马朗丹大爷在自家门口瞅着他,颇感丢脸。

他立即将绳头藏进罩衫,接着又藏入裤子口袋,然后很快便消失在赶集的人群中去了。

教堂敲响了午祷的钟声,集市的人群渐渐散去。

朱尔丹掌柜的店堂里坐满了顾客,突然,客店前面的大院里响起了一阵鼓声,传达通知的乡丁拉开嗓门背诵起来:

“今天早晨,九、十点钟之间,有人在勃兹维尔大路上遗失黑皮夹子一只。

内装法郎五百,单据若干。

请拾到者立即交到乡政府,或者曼纳维尔村乌勒布雷克大爷家。

送还者得酬金法郎二十。

午饭已经用毕,这时,宪兵大队长突然出现在店堂门口,大声喊道:

“奥士高纳大爷,请跟我到乡政府走一趟。

乡长有话要对您说。

乡长坐在扶手椅里等着他。

“奥士高纳大爷,”他说,“有人看见您今早捡到了曼纳维尔村乌勒布雷克大爷遗失的皮夹子。

马朗丹先生,马具商,他看见您捡到了啦。

这时老人想起来了、明白了,气得满脸通红。

“啊!

这个乡巴佬!

他看见我捡起的是这根绳子,您瞧!

”他在口袋里摸了摸,掏出了那一小段绳子。

但是乡长摇摇脑袋,不肯相信。

“奥士高纳大爷,马朗丹先生是个值得信赖的人,我不会相信他把这根绳子错当成了皮夹子。

这位老农气呼呼地举起手来,表示以名誉起誓,再次说:

“老天有眼,这可是千真万确,丝毫不假的啊。

乡长先生,我再说一遍,这件事,我可以用我的良心和生命担保。

乡长又说:

“您捡起皮夹子之后,甚至还在地上找了很久,看看是否有票子从皮夹子里漏了出来。

老人又气又怕,连话都说不上来了。

他抗议也是白费,别人不相信他。

他和马朗丹先生当面对了质,后者再次一口咬定他是亲眼看见的。

根据奥士高纳大爷的请求,大家抄了他的身,但什么也没抄着。

最后,乡长不知如何处理,便叫他先回去,同时告诉奥士高纳大爷,他将报告检察院,并请求指示。

消息传开了。

老人一走出乡政府就有人围拢来问长问短,于是老人讲起绳子的故事来。

他讲的,大家听了不信,一味地笑。

他走着走着,凡是碰着的人都拦住他问,他也拦住熟人,不厌其烦地重复他的故事,把只只口袋都翻转来给大家看。

他生气、着急,由于别人不相信他而恼火、痛苦,不知怎么办,总是向别人重复绳子的故事。

第二天,午后一时左右,依莫维尔村的长工马利,把皮夹子和里面的钞票、单据一并送还给了曼纳维尔村的乌勒布雷克大爷。

这位长工声称确是在路上捡着了皮夹子,但他不识字,所以就带回家去交给了东家。

消息传到了四乡。

奥士高纳大爷得到消息后立即四处游说,叙述起他那有了结局的故事来。

他整天讲他的遭遇,在路上、在酒馆里、在教堂门口讲。

不相识的人,他也拦住讲给人家听。

现在他心里坦然了,不过,他觉得有某种东西使他感到不自在。

人家在听他讲故事时,脸上带着嘲弄的神气,看来人家并不信服。

他好像觉得别人在他背后指指戳戳。

下一个星期二,他纯粹出于讲自己遭遇的欲望,又到戈德维尔来赶集。

他朝一位庄稼汉走过去。

这位老农民没有让他把话说完,在他胸口推了一把,冲着他大声说:

“老滑头,滚开!

”然后扭转身就走。

奥士高纳大爷目瞪口呆,越来越感到不安。

他终于明白了,人家指责他是叫一个同伙、一个同谋,把皮夹子送回去的。

他想抗议。

满座的人都笑了起来,他午饭没能吃完便在一片嘲笑声中走了。

他回到家里,又羞又恼。

愤怒和羞耻使他痛苦到了极点。

他遭到无端的怀疑,因而伤透了心。

于是,他重新向人讲述自己的遭遇,有了更加有力的抗议、更加庄严的发誓。

然而他的辩解越是复杂、理由越是多,人家越不相信他。

有人背后议论说:

“这都是骗子的歪理。

他眼看着消瘦下去。

将近年底时候,他卧病不起。

年初,他含冤死去。

临终昏迷时,他还在证明自己是清白无辜的,一再说:

“一根细绳……乡长先生,您瞧,绳子在这儿。

(选自《莫泊桑短篇小说精选》,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的段落属于环境描写,同时也为奥士高纳的悲剧命运提供了社会背景。

集市气氛的描写,还增强了作品的乡土气息和艺术感染力。

B.奥士高纳大爷在赶集路上捡到一段绳子,因被冤家陷害,又受到众人奚落,最后忧郁而死,小说通过这一故事,主要反映了小人物的性格悲剧。

C.小说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通篇没有华美的辞藻,淡淡的幽默与辛辣的讽刺相交织,使全文呈现出含蓄清新的风格特点。

D.小说从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对奥士高纳进行描写刻画的,塑造了一个勤俭、诚实、富有正义感而又偏执不知变通的下层劳动人民形象。

解析:

B项“主要反映了小人物的性格悲剧”错;C项“淡淡的幽默与辛辣的讽刺相交织”与“含蓄清新的风格特点”错误,体现出对人物的同情,没有讽刺之意;D项“富有正义感”文中无据,“偏执不知变通”不够恰当。

答案:

A

5.小说中置奥士高纳大爷于死地的外部力量有哪些?

请简要回答。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小说中置奥士高纳大爷于死地的外部力量有三个方面,一是马具商的诬告,二是乡政府的审问,三是周围群众的奚落,②在这场逼死奥士高纳大爷的围攻中,马具商是发难者;乡政府的审问,代表官方压制,加剧了整个社会的猜测与不信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致使奥士高纳大爷忧郁而死的第三方面力量是众人的嘲笑和奚落。

这些力量汇集在一起,形成一个无形的罗网,而其核心又是社会道德败坏,尔虞我诈,缺乏信任,以及周围群众的冷漠、麻木、缺乏同情心。

6.有人认为小说主要内容是围绕一个老实人而展开的,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会更好。

你认为呢?

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

我认为“绳子的故事”更好。

①以“绳子的故事”为题富有深意,与结尾前后照应,更具讽刺性,如果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过于直白,无法增强小说意蕴的深刻性。

②小说以“绳子”为线索,布置全局,结构全文,全文围绕一根小小的绳子,描写一个老实人的悲剧,故事娓娓道来,不露痕迹,使精巧、奇特出于自然;如果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小说的行文线索就不够明晰,情节衔接就不自然。

③小说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有典型意义的片段,以“绳子的故事”作为透视点来窥视大千世界,以小见大,由点及面反映普遍的社会现实;如果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就不能显示由点及面、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

观点二:

我认为“老实人的故事”更好。

①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奥士高纳大爷,他是一位勤俭诚实的老实人,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有利于描写小说的主要人物,突出人物的形象特点。

②小说写奥士高纳大爷在赶集路上捡到一根绳子,因而被冤家诬告,又受到众人奚落,以致忧郁而死,主要内容是围绕这个老实人而展开的,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可与小说的内容更吻合。

③小说通过奥士高纳大爷的悲剧,展示了把诚实厚道、纯朴善良看作违反常理的社会道德观念,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也是与小说的主题相符的。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

”近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一句话一下子又成了网络热点话题。

话说得有些极端,但放在演讲的语境里,也并无不可,无非是劝说年轻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要有胆量,不必唯学历是举。

但舆论纷纷中,难免有人对这番话进行歪解,有的甚至从中推演出了一个极端的结论:

读书无用。

的确,这些年来,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让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

如果把“有用”等同于物质上的成功,老实说,想通过读书上大学来实现“挣大钱”的梦想,的确没那么简单。

同时,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也给普通人创造了很多机会,即使没有大学学历,只要敢闯敢干,一路坚持下来也能有不小的斩获。

但这是否说明,我们就不需要读书了?

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还有其更高的价值:

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的能力。

与其说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技能。

读书的“有用”,就在于丰富个人素质。

大学教育能使人视野宏阔、见识丰盈,并塑造人的价值观,其“回报”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钱体现。

当然,“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也值得社会反思:

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的上升通道是不是变得更狭窄了?

但在这个越来越需要通过知识来创新发展的时代,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1月18日)

材料二

在1月3日晚上的直播中,两个90后网红姑娘原本只是在盘点近日收到的生日礼物,最后演变成为撕书直播。

她们对礼物中的书本不屑一顾,并表示读书没用,自己从来不读书,照样做老板开跑车,给自己打工的都是大学生。

如今,“读书无用论”渐渐流传,一是因为不少辛辛苦苦读书的年轻人,进入社会后取得的经济效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人多;二是因为读书多年,一朝进入社会,大部分知识内容都会忘记。

读书有何用?

对于这个问题,有个外国网友的回答很有意思: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吃下了许多的食物,它们中的大多数对我来说已经消失并忘记了,但我确定其中有一部分变成了我的骨血。

我想,阅读也是一样的事情。

读书学知识,或许不能直接赚到钱,但是之所以要学,不仅我们学,下一代也要学,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

所以,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你”读不读书才重要。

(选自“红网”,2017年1月4日)

材料三

“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大有市场。

让人惊诧的是,有极个别的农村走出了成百上千名大学生,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考名村”。

那么这就引出了一系列问题:

“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到底有多大的市场?

一些村子为何能够如此重视教育?

有何经验可供其他地区借鉴?

这些“高考名村”的村民并非毫无缘由地对教育“情有独钟”。

有两点需要引起注意:

一是,这些“高考名村”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出过大学生,他们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鲜活案例,促使后人争相效仿;二是,尽管生活贫穷,但这些地区的村民并没有外出打工,而是过着简单的生活,全力供应孩子读书,并时常向他们灌输“教育改变命运”的思想。

要想彻底铲除“读书无用论”的土壤,需要教育部门在制度层面上,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

诸如高校自主招生、校长推荐、名校联合招生等教育改革举措,应该向农村考生重点倾斜,从而疏通贫寒子弟向上层流动的通道。

这些“高考名村”所取得的经验,也在警示我们,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既要树立和宣传正面典型人物,也要重点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6年3月1日)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  )

A.某位名人认为读书无用,因为在他看来,对于年轻人来说,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胆量是很重要的,学历不如胆量。

B.外国网友对“读书有何用”这一问题的回答十分巧妙,运用类比的方法说明读过的一些书会变成我们的一部分。

C.网红们读不读书不重要,因为他们不需要读书就可以成功;我们读不读书很重要,因为我们如果不读书,就没有出路。

D.“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很有市场,但有些农村却成为“高考名村”,因为这些地方20世纪80年代曾出过大学生。

解析:

A项,“某位名人认为读书无用”错误,从材料一来看,这位名人只是想表明“不必唯学历是举”;C项,“因为我们如果不读书,就没有出路”错误,从材料二来看,之所以要读书学知识,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D项,从材料三来看,“这些地方20世纪80年代曾出过大学生”只是原因之一。

答案:

B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话作为引子,引出话题“读书无用论”,论述后指出,在这个时代需要读书。

B.材料二用两个90后网红姑娘在直播中撕书并表示读书没用的事件引出话题,对她们的行为进行了强烈批判。

C.材料三以农村地区出现“高考名村”这一事件引出讨论,认为这些地区对教育“情有独钟”,有丰富的经验可供借鉴。

D.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专业报纸,有门户网站,但都针对当前“读书无用论”流行的现实进行报道,议论性较强。

解析:

B项,“对她们的行为进行了强烈批判”错误,材料二开头对这件事进行的是客观叙述,只是结尾的“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有轻微的否定色彩。

答案:

B

9.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应该如何解决“读书无用论”的问题。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这是一个针对三则材料提出的问题,综合性较强,需要从三则材料中筛选信息;同时,还需明确,这是一个探究性题目,不能将从材料中筛选出的信息直接作为答案,需要有个人的理解归纳。

答案:

①宣传“读书有用论”,使人们正确认识读书的价值,明确读书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提升个人能力等;②拓宽通过知识获得的上升通道,使有知识者有施展才华、获得收益的舞台;③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戴珊,字廷珍,浮梁人。

珊幼嗜学,天顺末,与刘大夏同举进士。

久之,擢御史,督南畿学政。

成化十四年,迁陕西副使,仍督学政。

正身率教,士皆爱慕之。

以王恕荐擢右副都御史,抚治郧阳。

蜀盗野王刚流劫竹山、平利。

珊合川、陕兵,檄副使朱汉等讨擒其魁,余皆以胁从论,全活甚众。

入历刑部左、右侍郎。

晋府宁化王钟

淫虐不孝,勘不得实,再遣珊等勘之,遂夺爵禁锢。

进南京刑部尚书。

久之,召为左都御史。

十七年,考察京官,珊廉介不苟合。

给事中吴蕣、王盖自疑见黜,连疏诋吏部尚书马文升,并言珊纵妻子纳贿。

珊等乞罢,帝慰留之。

御史冯允中等言:

“文升、珊清德素著,不可因浮词废计典①。

”乃下蕣、盖诏狱,命文升、珊即举察事。

珊等言:

“两人逆计当黜,故先劾臣等。

今黜之,彼必曰是挟私也。

__苟避不黜,则负委任,而使诈谖者得志。

”帝命上两人事迹,皆黜之。

已,刘健等因召对,力言盖罪轻,宜调用。

帝方用文升、珊,卒不纳。

帝晚年召对大臣,珊与大夏造膝宴见尤数。

一日,与大夏侍坐。

帝曰:

“时当述职,诸大臣皆杜门。

如二卿者,虽日见客何害?

”袖出白金赉之,曰:

“少佐而廉。

”且属勿廷谢,曰:

“恐为他人忌也。

”珊以老疾数求退,辄优诏勉留,遣医赐食,慰谕有加。

珊感激泣下,私语大夏曰:

“珊老病子幼,恐一旦先朝露,公同年好友,何惜一言乎?

”大夏曰:

“唯唯。

”后大夏燕对毕,帝问珊病状,言珊实病,乞悯怜听其归。

帝曰:

“彼属卿言耶主人留客坚客则强留珊独不能为朕留耶且朕以天下事付卿辈犹家人父子今太平未兆何忍言归?

”大夏出以告珊,珊泣曰:

“臣死是官矣。

”帝既崩,珊以新君嗣位不忍言去,力疾视事。

疾作,遂卒。

赠太子太保,谥恭简。

(选自《明史·列传第七十一》,有删改)

注:

①计典:

古代对官吏三年考绩的大计之典。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彼属卿言耶/主人留客坚/客则强留/珊独不能为朕留耶/且朕以天下事付卿辈/犹家人父子/今太平未兆/何忍言归

B.彼属卿/言耶主人留客坚/客则强留/珊独不能为朕留耶/且朕以天下事付卿辈/犹家人父子/今太平未兆/何忍言归

C.彼属卿/言耶主人留客坚/客则强留珊/独不能为朕留耶/且朕以天下事付卿辈/犹家人父子/今太平未兆/何忍言归

D.彼属卿言耶/主人留客坚/客则强留珊/独不能为朕留耶/且朕以天下事付卿辈/犹家人父子/今太平未兆/何忍言归

答案:

A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史记》是西汉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写的一部史书,也是纪传文学的典范。

B.文中的“迁”“擢”是升官的意思。

C.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明末共四千余年的史事,是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

D.古代男子到了十五岁就可以取字了。

解析:

D项,男子到了二十岁加冠礼时取字。

答案:

D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戴珊重视教育,受人爱戴。

他从小就酷爱学习,先是兼管南畿学政,任陕西副使时仍旧监管学政。

提倡教育,加强自身修养,率先垂范,因此深得当地读书人的爱戴。

B.戴珊仁慈宽厚,工作得力。

他平定了王刚的盗乱,除首领外,参与民众只以协从来论处;宁化王淫乱暴虐,他人都不能查明实情,戴珊审查后,宁化王被绳之以法。

C.戴珊为官廉洁,秉公处事。

他负责考察京官工作时,清廉耿介。

丝毫不迎合权贵;吴蕣、王盖诬陷他纵容妻子儿女收受贿赂,他就请求皇帝罢免自己的官职。

D.戴珊深受宠信,知恩图报。

皇帝常召他到内廷谈心。

有一次还给他白金,让他帮助清廉的人;他告病还乡,皇帝就遣医赐食。

加以挽留,他自己不好意思再辞官。

解析:

D项,“给他白金,让他帮助清廉的人”错,应为“补偿一下他们的清廉”。

答案:

D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苟避不黜,则负委任,而使诈谖者得志。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帝既崩,珊以新君嗣位不忍言去,力疾视事。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关键字:

苟、黜、负、诈谖。

(2)关键字:

既、嗣位、力、视事。

答案:

(1)如果我们回避不把他们降职,就辜负了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