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市级联考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考模拟试题一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601458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61.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解析市级联考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考模拟试题一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精品解析市级联考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考模拟试题一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精品解析市级联考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考模拟试题一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精品解析市级联考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考模拟试题一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精品解析市级联考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考模拟试题一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解析市级联考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考模拟试题一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

《精品解析市级联考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考模拟试题一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解析市级联考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考模拟试题一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解析市级联考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考模拟试题一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

精品解析市级联考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考模拟试题一语文试题原卷版

2019年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考模拟试卷

(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建设现代民族文化的基础,也是每个民族对世界文化的丰富和贡献。

因此,必然要从全人类的视角来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

但是,站在全人类文明史的宏观角度来保护为一时一地的人们所拥有的文化成就,这本身就是一件矛盾的事情。

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不应将之封闭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空中。

要尊重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者在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中的自由选择意志。

当地民众往往希望摆脱传统的“包袱”,希望谋求本地区的现代化发展。

这种要求本身无可非议,但是其中的得失和代价也许不是每一个人一开始就能清晰认识到的。

有时候当事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抛弃的东西有何价值,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抛弃会在无意间造成的巨大损失和无可弥补的遗憾。

因此,我们必须寻求一种途径以调和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承之间的矛盾。

个人群体和整个世界一样,对文化的追求都是多样的。

当人类为了自身的健康发展而要求保护多样性文化的时候,生活在特定文化中的群体和个人,同样应该有对多样性生存方式的选择自由,不应该也不可能要求他们为了世界保存一种生存方式,而将他们的生活封闭在固定的时空中,使他们成为世界文化多样性追求的牺牲品。

否则,对文化传承者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

我们的追求如果缺乏必要的自省和自律的话,客观上就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或限制了特定群体或个人对文化多样性的自由选择。

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一些技艺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舍弃了主体,那我们还能面对什么呢?

在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候,我们应该意识到它本身也是我们改进方法和理论的一个契机。

只有当我们在工作中把民俗文化的创造者和继承者也纳入到我们工作的视野中来,把他们的主体性现实境遇和要求也切实地考虑进来的时候,我们的抢救和保护工作才可以说真正有了对人的关怀。

这个人不仅是抽象的全民族、全人类,而且也是具象的实实在在的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

只有兼备了这两种“人的关怀”之后,我们对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的立场才是完整的。

尊重传承文化遗产的特定群体或个人,要遵循历史发展的要求,当然亦应很好地协调自由选择与继承传统之间的矛盾。

而处理这种矛盾,并不能单纯靠行政命令法律裁决解决,它需要传承者同行政部门、学术界、实业界等多方的平等对话,甚至可能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做出道义上的鼓励和财政上的支持。

从局部的和短暂的利益来看,或许可能出现做出某种牺牲的一方;而从全局的和长远的利益来看,所有参与者乃至全人类世世代代都是受益者。

(摘编自刘魁立《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产保护》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为谋求本地区现代化发展,当事人抛弃传统文化遗产的作法是无可非议的。

B.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C.文化传承者可以自由选择生存方式,不应该成为文化多样性追求的牺牲品。

D.从全局、长远的角度思考问题,能够解决自由选择与继承传统之间的冲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论述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时,充分表达了对文化传承者利益的关注。

B.文章从个人群体和整个世界两个方面分析了保护多样性文化差异的重要性。

C.文章分析问题全面,指出保护文化遗产时要兼备两种“人的关怀”的立场。

D.文章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最后给出了合理的建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

一项是

A.以文明史的宏观视角来看,保持一时一地的文化成就是件不可能的事情。

B.大胆舍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我们才能够获得改进方法和理论的机会。

C.不关注文化继承者的境遇和要求,我们对保护文化遗产的认识就存在缺陷。

D.传承者与多方平等对话,加上政府和社会鼓励支持,就能消除已有的矛盾。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新的一年,人们渴望听到国际科技合作的交响曲,嫦娥四号探月之旅就传递出这样的喜人信息。

嫦娥四号探测器上有中德合作的因子——搭载了德国研制的月表中子及辐射剂量探测仪,可对月球表面中子和其他粒子的辐射环境进行综合测量。

配合嫦娥四号执行任务的中继星“鹊桥”,也扮演了给探月国际合作拉开新序幕的“大角色”——携带了由荷兰研制的低频射电频谱仪,未来将开展在轨科学探测试验,聆听低频宇宙之声,寻觅宇宙大爆炸遗留的密码。

事实上,中国航天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向世界展示的开放姿态,已经吸引来大量国际合作伙伴,真诚携手,一路同行。

(摘编自钟声《让科技创新为全人类服能》,《人民日报》2019年1月4日)

材料二:

美国《华盛顿邮报》1月4日文章,原题:

随着中国探测器着陆月球背面,一个新的太空大国诞生(作者里克·诺克,胡音松译)

当中国在本周四宣布它已经成功将太空探测器着陆在月球背面时,这不仅仅是一个科学突破。

对北京来说,它不断拓展的太空探索版图也传递着一个越来越重要的信息。

“这不仅仅是一次着陆。

”英国皇家航空研究院首席科学家艾伦·达菲说道,“这清楚地表明中国技术已经达到何等卓越的程度。

从科学的角度看,中国的成就令一些曾预言这一努力终将失败的人感到惊讶。

让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着陆异常困难——月球背面从未朝向地球,由于月球的遮挡,月球背面的探测器不能和地球直接进行无线电通信。

但中国研究人员通过发射一颗中继卫星为月球车架起一座“鹊桥”。

2003年,当北京将第一位宇航员送入轨道时,西方观察人士对这一消息不屑一顾,他们认为这可能是中国为了赶上美国和俄罗斯做出的毫无意义的努力。

但是,中国却不受任何干扰稳扎稳打地扩大太空探索版图。

如今,美国和俄罗斯对太空探索的热情正在减弱。

在中国,情况正好相反。

早在其一流的太空事业登上全球头条之前,中国就开始前期准备工作——2007年起中国就开始将目光转向月球背面,并研究未来可能的着陆地点。

在某些方面,尽管中国拥有的资金仍然较少,但中国的能力已与美国相当。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9年1月5日)

材料三:

嫦娥四号任务实施了两次发射,2018年5月21日发射“鹊桥”号中继星;由“玉兔二号”巡视器和着陆器组成的嫦娥四号探测器于2018年12月8日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2019年1月3日顺利在月球背面预选区着陆,由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的科学探测任务陆续展开。

嫦娥四号任务的圆满成功,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了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首次实现了地球与月球背面的测控通信,在月球背面留下了世界探月史上的第一行足迹,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开启了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新篇章。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年02月21日)

4.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嫦娥四号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并近距离和拍摄月背影像图的壮举,这一探索引起了世界广泛关注。

B.嫦娥四号的探月之旅,除对月球进行遥视、勘察外。

还会对月球表面的辐射环境进行综合测量,并将破解宇宙大爆炸之谜。

C.嫦娥四号探测器有中德合作成果,中继星“鹊桥”有荷兰研制的设备,与国际伙伴的合作展现的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的力量和价值。

D.美国和俄罗斯对太空探索的热情在减弱,而中国早就开始研究未来在月球背面可能的着陆地点,不断扩大着太空探索疆域。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当初中国宁航员进入太空的消息受到西方观察人士的不屑,到如今嫦娥四号任务引起了全球关注,对见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十分迅猛。

B.一些人认为月球背面从未朝向过地球,即使探测器登陆,也无法与地面直接进行无线电通信,所以他们预测中国月球探测活动不能成功。

C.从国外媒体对我国嫦娥四号相关情况进行的报道可以肴出,与美俄相比,无论是投资力度还是研究水平,中国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D.嫦娥四号任务进行了两次发射,先是发射中继卫星为探测器架起一座"鹊桥”,然后发射由巡视器和眷陆器组成的嫦娥四号探测器。

6.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参考消息》《光明日报》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诸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杏花村访酒

梁衡

一般的可游之处,大约有两类。

一是风景特殊的好,悦目赏心,怡人情怀;二是古迹名胜,可惊可叹,长人见识。

当我去过我国著名的汾酒产地山西杏花村后,真不知道,该怎样来将它归类。

说是村,并名以“杏花”,其实现在这里是一个大型的国家名酒厂。

历史上这里确曾杏林千亩,繁花如云的,直到现在也保持着历史古韵及风格,但凡来晋之人,无不尽力设法去游一次。

这魅力实在是因为它那骄傲的产品——汾酒。

游人之意并不在山水之间,而在酒。

来参观的人,最少安排两个节目,一是品酒,二是参观。

餐厅墙角有一个酒柜,内有两个坛子,分别装肴“汾酒”和“竹叶青”。

服务员按照一般酒馆的做法,打开坛盖,将酒灌入瓶,再由瓶斟入杯。

当液面停止了波动,你看杯中的汾酒,纯净透明,就像刚才并没有注入什么。

竹叶青呢?

则呈现一点浅淡的黄色,令人想起春天里新柳的鹅黄。

不觉间,一阵清香,已渐渐地,像一层看不见的薄雾漫过桌面,扑入你的胸怀,钻进你的衣袖。

人们这时并不要靠眼鼻,而是全身无处不感觉到它的美了。

主人举杯,我试酌一口,唇初沾而馨绵,口将咽又生甜,味柔和隽远。

客人都笑了,脸上泛出甜甜的酒窝。

但人们并没有大声赞美,只是微笑着颔首,仿佛怕喧声破坏了这酒厂的恬静。

原来我国的名酒有五个香型:

浓,酱,清,米,复合。

这汾酒是清香型的代表。

它不求那浓、那烈,只要这纯、这真。

其他酒如艳丽少妇,浓妆重抹,这汾酒呢,则如窈窕淑女,淡梳轻妆。

大约正是因为这纯,才使它成为名酒之祖。

看酒的制作,是很有趣的。

先将高粱等原料粉碎,蒸熟拌上曲,压入一个个大瓮里,这瓮又要深埋入土中。

发酵之后,便放在一个大甑中蒸,一会儿便蒸馏出一股清澈的细泉,流入筒中,淙淙有声,这便曰酒。

酒泉接着汇入“酒海”。

那是一个三层大厦的酒库,内放着13000多只半人高的大缸。

酒在这里一直要静静地待上3~4年才能出厂,这叫“熟化”。

这套工艺大约在酿酒之初就如此。

这些粗则粗点儿、丑亦够丑的瓮甑,已有1500多年历史,其间有什么奥秘,人们一时还难以明晰。

另外,更神秘者还有二:

一是这地下的水,二是这杏花村上空的空气。

这里经年制酒,空气中便生出一种特别的微生物来,于汾酒的发酵特别有利。

开始人们不知此道,有的老师傅退休后,身怀绝技,受聘他乡,但使出浑身的解数,那酒终不姓“汾”。

技艺可传,水与气难移。

主人每向游人讲到此处,脸上总要漾出一种微笑,神秘、自豪、得意。

这汾酒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金奖,一解放又被列为我国的八大名酒之一。

以后其他名酒虽各有交替,它却稳坐交椅。

当你走完全部生产线,在包装车间里对着透明胶管中那一股股急喷出来的、晶莹的酒泉,看着它迅速注满了一个个透明的玻璃瓶时,你又一次惊异于这酒的纯了,纯得像山泉。

这山泉不知来自多么深的地层,经过了多少砂石、岩层的过滤,终于溢出地面,在杂花野树与茂林修竹的覆蔽下静静地流淌。

这实在是它的魅力、它的奥秘。

喝过酒,我们被让到招待所里小憩。

这招待所也别致,是一所中国式的四合院,取名曰“醉仙店”。

院心有古井,有假山。

山下有水,有草。

草地上有一条汉白玉的黄牛,牛背上牧童横笛,旁边的碑上题着杜牧那首“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名诗。

环院,南北为容房,东侧为碑廊,记录着南北朝以来汾酒的历史。

西侧为展览馆和历代酒器陈列馆,出出进进的游人无不感受到酒文化的博大精深,馆内也有许多关于汾酒的名人题赠。

这时,虽主人已在房中泡好热茶,连声招呼客人休息,但大家却总在院中流连。

不错,人们是为访酒而来,但要是这里没有这些酒外之物,那酒何处没有?

人们之所以固执地要到杏花村来,实在是要来品味、依恋与凭吊一会儿这酒中所凝聚的民族文化,就像在八达岭长城上远眺,在故宫大殿前的柱础旁沉思。

杏花村,实在是一个特殊的去处。

来游的人,其意并不在山水,但也不全在酒。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称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可游的风景有两类却不知该将杏花村如何归类,开篇设置悬念,在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同时,自然引发下文。

B.文章运用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段,将其他酒的“浓妆重抹”与汾酒的“淡梳轻妆”比较,指出了其他酒的不足与汾酒的特点。

C.文章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脉络十分清晰,叙述了杏花村访酒时品酒和参观酒的制作等过程。

D.作者细致地描写了酒的制作过程,认为粗糙丑陋的瓮瓶、花村地下的水与上空的空气都是让汾酒独具魅力的原因。

8.文章第四段运用多种手法描写所品之酒,请举出三处手法不同

例子,并简要分析。

9.结合全文,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虞悰,字景豫,会稽余姚人也。

父秀之,黄门郎。

惊少而谨敕,有至性。

秀之于都亡,悰东出奔丧,水浆不入口。

初,世祖始从官,家尚贫薄。

悰推国士之眷,数相分与;每行,必呼上同载。

上甚德之。

升明中,世祖为中军,引悰为谘议参军,遣吏部郎江谧持手书谓悰曰:

“今因江吏郎有白,以君情顾,意欲相屈。

”悰治家富殖,奴婢无游手,虽在南土,而会稽海味无不毕致焉。

悰善为滋味,和齐皆有方法。

豫章王嶷盛馔享宾,谓悰曰:

“今日肴羞,宁有所遗不?

”悰曰:

“恨无黄颔臛,何曾《食疏》所载也。

”迁散骑常侍、太子右率。

永明八年,大水,百官戎服救太庙,悰朱衣乘车卤簿,于宣阳门外驱打人,为有司所奏,见原。

上以悰布衣之旧,从容谓悰曰:

“我当令卿复祖业。

”转侍中朝廷咸惊其美拜迁祠部尚书世祖字芳林园就悰求扁米粣悰献粣及杂肴数十與太官鼎味不及也上就悰求诸饮食方,悰秘不肯出。

上醉后体不快,悰乃献醒酒鲭鲊一方而已。

郁林立,兼大匠卿。

起休安陵,于陵所受局下牛酒,坐免官。

隆昌元年,以白衣领职。

明帝立,悰称疾不陪位。

帝使尚书令王晏赍废立事示悰,以悰旧人,引参佐命。

悰谓晏曰:

“主上圣明,公卿戮力,宁假朽老以匡赞惟新乎?

不敢闻命。

”朝议欲纠之,仆射徐孝嗣曰:

“此亦古之遗直。

”众议乃止。

悰称疾笃还东,诏赐假百日。

永元元年,卒。

时年六十五。

(节选自《南齐书·虞悰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转侍中/朝廷咸惊/其美拜迁祠部尚书/世祖幸芳林园/就悰求扁米栅/悰献粣及杂肴数十舆/太官鼎味不及也/

B.转侍中/朝廷咸惊/其美拜迁祠部尚书/世祖幸芳林园/就悰求扁米粣/悰献粣及杂肴/数十舆太官鼎/味不及也/

C.转侍中/朝廷咸惊其美拜/迁祠部尚书/世祖幸芳林园/就悰求扁米粣/悰献粣及杂肴/数十舆太官鼎/味不及也/

D.转侍中/朝廷咸惊其美拜/迁祠部尚书/世祖幸芳林园/就悰求扁米粣/悰献粣及杂肴数十舆/太官鼎味不及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太庙是天子

祖庙,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谥号,如某祖、某宗。

B.卤簿是古代帝王外出巡行时扈从的仪仗队,后也用于后妃、太子或王公大臣。

C.白衣,古时指平民,也可指无功名或无官职的士人,这里指受处分官员的身份。

D.废立,古时指帝王废置皇后、太子或诸侯,也可以拍大臣废除旧君、拥立新君。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悰浮朴至孝,能够慧眼识人。

父亲于京城去世,他前往奔丧,悲伤得水浆不曾入口;他在世祖贫寒时就推崇其为国上,不仅资助钱财,面且出行同乘。

B.虞悰治家有方,精于研制美食。

他持家时财货充足,奴婢没有游手好闲之人;他不仅擅于烹制佳肴、调配口味,甚至在宴会上谈美味时能够引经据典。

C.虞悰为人率性,做官恣意行事。

他对饮食方秘而不宣,在世祖醉酒不适时才献了一个醒酒方:

他因在阳门外驱打人和修陵时接受局下牛酒而受到处罚。

D.虞悰深受倚重,不肯趋承逢迎。

明帝即位,他称病不去辅佐,也不接受朝廷任命;徐孝嗣称赞他“古之遗直”才避免了朝臣弹劾,他最终还是称疾而还。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因江吏郎有白,以君情顾,意欲相屈

(2)主上圣明,公卿戮力,宁假朽老以匡赞惟新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组金诗,完成下面小题。

癸巳五月三日北渡①三首

金·元好问

其一道旁僵卧满累②囚,过去旃车③似水流。

红粉哭随回鹘马,为谁一步一回头。

其二随营木佛贱于柴,大乐④编钟满市排。

虏掠几何君莫问,大船浑载汴京来。

其三白骨纵横似乱麻,几年桑梓变龙沙⑤。

只知河朔生灵尽,破屋疏烟却数家。

[注]①癸已(公元1233),这一年金都汴京陷落,蒙古大军入城劫掠;作者及其他金朝官员被押送出京,于五月三日被裹挟北渡黄河。

②累,通“缧”,捆绑囚犯的绳索。

③旃车,安有毡蓬的蒙古车。

④大乐,祭祀郊庙社稷时的乐曲名。

⑤龙沙,隆起如龙的沙漠地带。

14.下列对这组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写了蒙古军队大肆烧杀,将抢夺来的不计其数的珍宝运往汴京的情景。

B.这组诗运用了借代、夸张、比喻等多种修辞,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

C.三首诗伤时感事,诗人面对时局动荡、国破家亡的命运时,感情沉郁凝重。

D.三首诗与杜甫的“三吏三别”相似,都具有反映时代面貌的“诗史”特点。

15.这三首诗分别从哪个方面写了天下丧乱的情形,请作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将“古之圣人”

“____________”与“今之众人”的“____________”作对比,指出尊师重道与是圣愚有别的原因所在。

(2)沈从文《边城》中“水中游鱼来去,皆如浮在空气里”的描写与《小石潭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3)《水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面对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不禁遥想当年刘裕“__________,_________”的北伐壮举。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珠峰并未关门,游客尚可观赏。

关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一窥她神秘的面纱。

渴望离她再近一点,登山爱好者把登顶珠峰作为人生目标,________的普通游客也想在珠峰大本营一睹珠峰的雄壮。

但对珠峰来说,或许“保护”,比“征服”更有意义,更为迫切。

西藏自治区体育局局长尼玛次仁介绍,由于登山运动的普及和人类活动的增加,原本生态形式就_______的珠峰,环境承载力正逼近极限。

定日县珠峰管理局统计,2018年以来,自治区组织清理珠峰保护区海拔5200米以上的垃圾8.4吨。

极寒之地的环保难度_________,7000米以上清运垃圾,()。

一个随手丢弃的登山绳、饮料罐,工作人员可能都得冒着生命危险清理。

人的和自然的宽容让如今的珠峰陷入了垃圾处理的难题中。

官方的澄清声明向更多珠峰来访者透露出一个信息:

珠峰永远敞开大门迎接更多人,但每一个登山的人要带着垃圾离开。

虽说,“珠峰无限期关闭”是误读,但也给所有向往珠峰的人提个醒:

除了脚印,什么都别留下,这才是对自然最大的敬畏。

17.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关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B.对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一窥她神秘的面纱。

C.关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一窥她神秘的面纱。

D.对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熙熙攘攘岌岌可危显而易见为所欲为

B.纷至沓来岌岌可危不言而喻随心所欲

C.熙熙攘攘刻不容缓不言而喻为所欲为

D.纷至沓来刻不容缓显而易见随心所欲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能依靠工作人员人力搬运,而且越往高处对人的体能考验越大

B.越往高处对人的体能考验越大,而且只能依靠工作人员人力搬送

C.只能依靠工作人员人力搬运,而且越往高处对人的体能考验越大

D.越往高处对人的体能考验越大,所以不能依靠工作人员人力搬送

20.提取下段话的主要信息,在横线处写出四个关键词。

互联网时代,大数据为扶贫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现在可以将大量碎片化的基础数据整合,实现实时观测、分析和对比,解决了扶贫对象不精准、资金投放不精准等诸多问题。

运用大数据推进脱贫工作由粗放转为精准,扶贫的方式变化将有科于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关键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下面是高考改革后普通本科院校招生录取主要采取的“两依据、一参考”录取模式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框架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音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你真好,对读书这么感兴趣,我就不行。

“你太有天赋了,难怪英语这么好!

“你太幸运了,能找到这么好的工作!

当你羡慕旁人时,有没有想过:

一个人获得成就、财富、荣耀等,也许确有幸运的成分;这个人的努力、热爱、勤奋等,却不全是遇上的,而是习得、自律……的结果。

读了上面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请结合自己的体会,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