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砖墙建筑与日本传统建筑的比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99403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4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砖墙建筑与日本传统建筑的比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国砖墙建筑与日本传统建筑的比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国砖墙建筑与日本传统建筑的比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国砖墙建筑与日本传统建筑的比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国砖墙建筑与日本传统建筑的比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砖墙建筑与日本传统建筑的比较.docx

《中国砖墙建筑与日本传统建筑的比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砖墙建筑与日本传统建筑的比较.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砖墙建筑与日本传统建筑的比较.docx

中国砖墙建筑与日本传统建筑的比较

中国砖墙建筑与日本传统建筑的比较

 

摘要

本文研究了中国砖墙建筑与日本传统建筑的特点,通过测绘、查阅文献和比较的方法,总结得出,中国砖墙建筑手法众多,丰富多彩;日本传统建筑优雅素洁。

这不仅仅是历史文化决定的,也与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等因素密不可分。

[关键字]砖墙建筑传统建筑中日比较

 

一、引言

前些日子,由于探亲,本人回到江苏镇江的华山村。

这个村庄古建筑众多,且保留丰富,我国悠远的古建筑文化在此得以体现。

在父母专业的帮助下,我对此处进行的浅显的测量与研究。

于是想到了将中国与日本的古建筑进行比较,找寻之间的特点与差异。

二、中国江苏镇江鸿飞堂的砖墙特点

我们观察了鸿飞堂的一进院落,该建筑是砖木混合结构,其中砖墙的做法很有特色。

区别于现在常见的标准尺寸的粘土砖 (240×115×53mm),在这组建筑中基本使用了两种尺寸的青砖(用A和B表示),砖A尺寸为265×125×35mm,砖B尺寸为260×90×55mm。

经当地村民介绍,这些砖都是手工制作,砖缝是采用了糯米灌浆(其他添加成分未知),此法能够大幅提高建筑的坚固程度,是我国古代一种比较先进的砖缝粘结方法。

在砖砌的外立面上,整面墙很明显分成了三段砌筑,(如图1所示)从下往上依次:

用35mm厚的碎砖平砌的墙基;往上一段使用砖B,采用特殊的空斗墙砌法(如图2-1和2-2所示),一皮中按三个“一块半”眠砖顺砌一个眠砖丁砌排列;再往上一段为另一种空斗砖墙砌法,用的是砖A,有的一面墙中先三斗一眠砌筑再五斗一眠砌筑,有的全部为五斗一眠砌筑,其中每皮的砌法为一个侧砖顺砌和一个侧砖丁砌交替砌筑,(如图3所示)。

这种三段式的做法目的在于:

一、从结构上来讲,自下而上结构重量逐渐减轻,符合受力。

墙基砌筑最密实,稳定性好,承重能力大;中部空斗墙砌法稳定性和承重能力也较好,同时也较为节省材料;最上部的空斗墙,先三斗一眠再五斗一面也是因为三斗比五斗稳定性要好,承重稍强,再有空斗墙用料省造价低、自重轻,隔声性能好。

二、从热工性能讲,墙基用薄砖密实砌筑有利于防潮;中部空斗墙也较为密实,防潮较好,同时这种做法对保温隔热隔声都有利;上部空斗墙与中部空斗墙比,相同墙厚上部的斗更大,所以上部空斗墙保温隔热性能优于下部,这些做法都符合镇江夏季气温较高,潮湿多雨,冬季干燥寒冷的气候特点。

综述以上两方面,这种分三段式的砌筑方法既符合结构受力,又能节省材料,同时也是适应当地气候而产生的一种很明智的做法,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在从整体上了解了砖墙砌法之后,我们还发现很多砖砌的有趣的装饰细部做法,主要体现在门窗洞口及挑檐和转角的位置,下面将一一举例说明:

1、门洞做法

接近预留门洞位置时,侧砌方式的空斗墙提前结束,以丁砖收尾,上下相邻两皮差半砖长,为了使洞口边缘平整换用平砌的空斗墙砌法。

自下而上快到过梁的时候换用薄砖砖A向门洞内侧层层出挑(一般出挑2-3层薄砖),及至过梁。

(如图4所示)

另一种更简单的做法是门洞边的墙是以每隔一皮用完整顺砖收尾,间隔的不能用完整顺砖收尾的就继续用侧砌的丁砖砌筑至洞口边沿。

2、窗的做法

普通窗做法与上述简单门洞砌法类似不赘述;还有一种带挑檐的窗洞,做法较为讲究:

留出窗洞边缘取齐,自下而上先在空斗墙上铺一层眠砖垫底,沿洞口两侧用相同尺寸的砖砌七皮,中间留出一块砖的宽度的洞口,再在两侧的砖上对称放置带纹样的花砖,上部挑檐层层出挑,每次出挑约40mm,共五层砖出挑,再往上改用瓦出挑,共四层,每层做成两头向上翘起的弧形,挑出墙面外均约40mm,每层与下一层比弧度相似长度要长,每层瓦之间用与边沿与墙面齐平的平砌丁砖填补,瓦挑檐与空斗墙之间的空隙用眠砖补齐。

(如图5所示)

3、空斗墙的转角处理

根据不同墙厚的需求而变化(如图6所示),砖檐口做法(如图7所示)。

总结这些做法的一大特色,就是往上接近门窗过梁时的薄砖向门洞内层层出挑,这样的目的应该是增大与过梁接触面积,使受力更加合理,再有就是美观起到装饰作用。

在大致了解我们测绘的鸿飞堂的砖砌特点后,我们又随处看了华山村其他地方的砖墙,感觉大同小异,最大的相同点就是都大量采用了图3所示的空斗墙砌法,以及分段式的处理;不同的地方在于:

有的空斗墙每皮的砌法为一个侧砖顺砌和两个侧砖丁砌交替砌筑,有的空斗墙全部按三眠一斗来砌筑,有的墙转角处没有按图6中处理,而是如图8所示全部用砖A眠砌,有的临水的房屋墙基会做更复杂处理如图9所示。

用华山村来以小见大,可以反映出清代镇江民居对地域的适应,体现了时代的影响,根据房主贫富的不同,房屋做法也有差异,体现了人文影响。

图1

图2-1

图2-2

图3

图4

图5

图6-1

图6-2

图6-3

图6-4

图7-1

图7-2

图8

图9

华山村的砖建筑中,主要以木构架为承重结构,砖石砌筑搭接作为外围护结构。

砖在功能上,通过不同砌筑承担着采光、通风等各项作用;从空间角度上,划分室内外空间;从表皮上,影响内部空间效果和外部空间形态;从情感角度上,通过不同砌筑、搭接方式,营造不同地域的特色形态,引起人情感的共鸣。

三、中国砖墙的特点

再放眼全国,华山村的砖建筑与不同地域的异同,成为我们可以思考研究的方面。

通过文字资料与图片资料的搜集与探索,我们选取中国版图上三个特色地域进行研究,在对比、思考、推测、分析后,总结不同地域砖的不同做法与表现。

1、简介

华山村,位于江苏省镇江市姚桥镇最西端,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以村头的千年古树银杏树而瞩目。

砖的选择上,青砖、红砖都有使用;砌砖方式上,墙体下部多采用一顺一丁,上部为空斗砌发,洞口及转角交接处转为密实砌筑。

整体看来呈现一种清新爽朗的风格。

闽南地区,位于福建南部,地处亚热带季风区,远离中央王朝权利控制,文化多元融合。

砖的选择上,红、黄壤泥土烧制砖,多采用红砖,排斥青砖,色彩活泼,表达丰富,喜欢在墙面做出拼贴与镶嵌。

在原地区严谨对称的布局上,增添活泼、华丽、夸张的特征。

富有地域特点和开放的海洋文化。

广府地区,位于广东省中部,包括珠江三角洲以及周边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人口多为古越人和历代中原移民后。

融合中原传入的文化和技术,形成了适合地方气候环境的砌筑方式。

近代,外来文化传播,西方建筑营建方式的传入,外国建筑特色与本地传统建造相结合。

砖的选择上,多用质地细密坚实的青砖,提高整体的防水防潮性能。

局部使用红砖创造不同变化。

整体呈现宁静素雅的风格。

2、建筑风格比较

通过表格2-1,可以更加直观对比各地的建筑风格。

华山村

闽南地区

广府地区

地理位置

气候区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

砖的选择

青砖、红砖

多用红砖

多用青砖

建筑风格

清新朴素

热情奔放

宁静素雅

表2-1三种地域整体比较

3、细部比较

除了整体的不同,三个地区在墙体、洞口、勒脚、悬挑等细部亦是各有千秋。

华山村,整体砌筑较为简单朴素,没有过多复杂的装饰。

墙体采用侧砖顺砌、侧砖丁砌形成空斗,一顺一丁。

洞口多用石材做过梁承重,接近洞口处,变侧砖为平砖。

悬挑多用裸露的砖层层出挑,不做过多修饰。

勒脚大多是,靠近地面处平砖6-8皮。

闽南地区,用红砖采取侧砖顺砌、侧砖丁砌形成空斗,三顺一丁。

洞口多用石材做过梁承重。

悬挑多用种类繁多的砖块,构筑复杂的悬挑构件。

勒脚多用石材或者砖石混砌。

广府地区,用青砖采取平砖顺砌和丁砌形成空斗,六顺一丁。

洞口多用木材做过梁承重。

悬挑多用抹灰覆盖,设置线脚花纹,难以看出结构。

勒脚多是砖墙延伸至地面。

通过表2-2对比,可以更直观比较三地细部不同。

华山村

闽南地区

广府地区

墙体砌筑

侧砖

一顺一丁

侧砖

三顺一丁

平砖

六顺一丁

洞口承重构件

石材

石材

木材

洞口转折处变化

由侧砖变平砖

丁砖围绕洞口一圈

无变化

悬挑做法

悬挑构件简单

悬挑构件繁复

抹灰覆盖,做线脚

勒脚做法

靠进地面处平砖做勒脚

石材做勒脚

墙面延伸地面

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了解了不同地区的砖建筑的文化特色及其做法,受益匪浅。

希望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能更深入的接触不同地区的建筑文化。

四、日本传统建筑

文化创造的本质是发现、选择、吸收和创造。

同处东亚的日本与中国有着一衣带水的特殊的地缘关系,在深受中国唐代建筑风格影响的同时,日本人以强烈的好奇心与对外来异质文化的宽容而非排斥的兼容吸纳,逐渐发展了自己的建筑特色。

从神社到住宅府邸,从茶室到枯山水式的写意庭园,无不体现出这个岛国民族独特的创造力。

尤其是日本传统建筑室内中所蕴涵的自然生态观,我们应从中寻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这里的“自然”,既包涵了自然的物质因素,也包涵了自然的精神因素,包括建筑室内空间中的自然品质、自然美及其暗含的哲理。

一般来说,传统的住宅建筑材料通常是该地区最容易获得的原料。

石头资源丰富的欧洲与树木资源丰富的日本,其住宅建材的不同显然是由于自然条件不同的缘故。

而日本的住宅由于结构体即为室内,这种建造法的原因导致了日本和式住宅与和式室内的关系密不可分、一脉相承。

所以,日本的室内史即是住宅史,这与欧洲有着很大的不同,此亦是应特别指出的。

1、日本传统建筑的演变


日本的古代文化受到中国文化全面、深刻的影响而发展起来。

日本最初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日本文字的产生和形成是在中国汉字传入日本后开始的。

英国著名建筑史学家帕瑞克·纽金斯说:

“当我们研究日本建筑时,我们发现,正如许多建筑艺术史实中所述,日本建筑受中国文化的影响非常之大。

”事实上,作为一种全新文化的注入,日本在公元1世纪时就已经接受了典型的中国南方建筑形式,尽管它存在不少缺陷,但由于适合日本群岛的环境气候条件,仍然被沿用下来。

(1)历史变更

公元6世纪中叶,佛教自中国传入日本,同时也带去了中国传统的建筑技术与艺术,这其中就包括中国的建筑结构和建筑技术,布局方式以及城市规划思想等(如日本古都奈良的建筑规划就与我国西安古城的布局几乎如出一辙),使日本建筑技术出现了飞跃。

这时,日本一方面模仿中国建筑样式,另一方面将其与自己固有的文化加以融合,逐渐创造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和样建筑”及“唐样建筑”,同时在居住建筑中逐渐形成了“寝殿造”、“书院造”等一些日本化的型制和“草庵风茶室”、“数寄屋”等一些具有浓厚日本格调的建筑类型。

与中国建筑的宏大壮美相比,日本建筑更加洗练、优雅和素洁,更擅长表现建筑结构的构造美和材料的质感与色泽的美。

此外,在用建筑再现自然美的构思和技巧上,日本建筑似乎也显得匠心独具。

(2)发展阶段

日本的建筑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早期——公元6世纪中叶至12世纪,即飞鸟、奈良、平安时代的建筑;中期——公元12世纪末至16世纪中叶,即镰仓、室町时代的建筑;近期——公元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即桃山、江户时代的建筑。

而日本和式住宅的沿革大大致经历了寝殿造、书院造、茶室、数寄居等阶段。


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住宅是天平年间建筑的近江紫香乐宫的纳言藤原丰成的板殿。

在那里,用屏风、帘帷、幕布等来划分内部空间。

室内实施了简单的装饰,配置了日用器具,同时设置了椅座与平座,公事时则使用御椅。


约公元552年,佛教自中国经朝鲜传入日本,同时也带入了中国南北朝和隋唐的传统建筑技术与风格。

从此,佛寺建筑成为日本的主要建筑,其影响遍及宫殿与神社。

在飞鸟时代(公元593—709年),佛寺建筑的布局与形式各异,到奈良时代逐渐形成统一的风格,既有中国唐代建筑的明显特征,又在向有日本化的型制过渡。

神社是具有典型日本风格的建筑类型之一,通常以正殿为主体。

正殿一般为长方形为方形,木构架,底部架空,两坡顶,悬山造,正脊上横向安置着一排被称作“竖鱼木”的原木,脊的两端各有一对方木高高挑起,并相互交叉,被称为“千木”。

神社内的柱子、板壁、栏杆等木构件处理成素面,木纹清晰,色泽柔和。

在通往神社的大道上或围栏上,常设有一种被称为鸟居的大门,其形式为一对木柱架设一根两端悬出的横梁,梁下又横穿又一根两端挑出的枋木。

鸟居的形式虽然简单,但比例精妙,姿态朴拙而又轻逸,具有一种特别的冼练美。

到平安时代(公元794年—1184年),这个过渡基本完成,在佛寺建筑中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和样建筑,在贵族府邸中形成了“寝殿造”。

寝殿造形成于平安朝代后期,是仿效中国宫殿式建筑的住宅,其所有寝所的内部空间除涂笼(泥墙小屋)外没有明确的区分,只在有活动时用屏风、帘帷等加以划分。

而配置的必要的室内用品,则称之为“室礼”、“铺设”,榻榻米也仅在必要的场所铺设。

从镰仓幕府时代(公元1185—1335年)到室町幕府时代(公元1335——1576年),日本地方势力兴起,宫殿、神社、佛寺、府邸逐渐推向全国。

此时,日本建筑一方面继续受中国建筑的影响,同时又融入了本民族的特色加以创造,日本住宅建筑也开始打破古老的文化,并形成了一种地上铺满榻榻米,顶棚被装修,有角柱,高低搁板与书院的固定建筑样式,这就是书院造建筑。

“书院造”往往在一栋住宅的若干房间内择其一间,做坡屋书房并进行装饰,以适应僧人与武士的生活方式,其室内地板稍高于其它房间,并有香炉、烛台、花瓶成对的陈设在地板上。

到安土桃山时代 (公元1753—1602年),日本既有文化开始真正迈向近世文化,形成了以城郭建筑为代表的宏壮的文化,并形成了真正的书院造建筑。

这时从中国传来的饮茶、品茶逐渐变成习惯,并在禅师倡导的品茶与斗茶下形成茶道,并成为日本人审美观的和种特有的综合艺术,并影响到书院造建筑,茶室遂大兴其道,其间又以草庵风茶室最为流行。

草庵风茶室往往采用发居的泥墙草顶、落地格窗,并在周围设一个面积很小的高度写意的茶庭,将竹篱笆、“役石(即步石)”、石洗手盆(或涌泉、水井)、石灯笼(常以茶室主人的名字命名)等布置成淡雅、简朴的环境,还在通往茶室的路上种植树木,以茶道“和、静、清、寂”的精神为旨趣,意在陶冶情操,启迪性灵。

此类茶室体形较小,若是单独建筑,则常选取于山野之郊,依山傍水随形成就势而筑;若是在住宅中辟出一隅而建,则多与野趣庭院相结合。

它讲究动静之变,往往以一间单独的书斋为中心,气氛沉静、优雅、纯洁。

取材与构造通常为木柱、泥壁、或毛竹做的窗棂,惯用带皮树干为木质构件。

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产生了数寄屋式的住宅形式。

“数寄”(日语音译)是指外面糊半透明纸的木方格推拉门,也有纸夹在双层木格中间的,最补由中国传入日本,既可用于分割室内空间,又可作为住宅的外墙。

数寄居是一种平台式规整,讲究实用的日本田园式住宅,是取茶室风格的意匠与书院式住宅加以融合的产物,常用“数寄”分割空间,惯于将木质构件涂刷成黝黑色,并在障壁上绘水墨车,意境古朴高雅。

在日本,闻名遐迩的桂离宫(公元1616—1661年建成)其建筑与庭院一体化,呈现出一种人工与自然之间相互渗透、互相融合的空间形式,突出地表现日本传统的建筑样式与幽雅美,是数寄屋式建筑的传世经典之作。

与庭院协调的造型技法是日本住宅继承发展到今天的营造基础,数寄屋式的传统仍强烈反映在当今的日本住宅建筑风格上。


书院造与数寄屋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并趋于结全,逐步演变成日本近现代和式住宅。


到明法时代(公元1868——1911年)政府把日本置于欧美近代国家并列作为目标,招聘外国建筑师建造西式建筑。

因此,室内装饰逐渐采用了“西、日折衷”的形式。

明治二十一年(1888)年建造的明治宫殿,为以后日本的建筑、装饰和家具界树立了一个双重结构的典范:

公共部分用西洋式,对内部分用和式,使内外有别。

至今,西式家具在日本仍然占据主流,而双重结构的做法也一直沿用至今。

一般日本居民的住所,客厅、饭厅等对外部分是使用沙发、椅子等现代家具的洋室,卧室等对内部分则是使用榻榻米、灰砂墙、杉板、糊纸格子推拉门等传统家具的和室。

“和洋并用”的生活方式为绝大多数人所接受,而“全西式”或“全和式”都很少见。

五、日本和式住宅建筑的特点

和式住宅多为“田”字形,南北朝向,外部四周设平台,台上设檐柱,形成回廊。

其屋顶仿佛是一把撑起的大伞,人们即在伞下暗淡的阴翳中营造住宅。

和室住宅的屋檐很宽,与气候、水土、建材等因素有关。

由于不使用砖、水泥等,为了阻挡斜侵的风雨,伸长屋檐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和式住宅的分割多用推拉格子门(平滑移门),可开可闭,内外通透,不占空间,构造简单,而且墙、门、窗、围护结构、采光、通风多种功能合为一体。

住宅的地板常高架于地面,一般比室外高600mm左右,有时悬空达1000mm,这样使底部通风从而可保持室内地面干燥。

地板上铺设“榻榻米”(种草编的席子),人们跪坐其上品茶、谈天论地。

1、茶室

日本居住建筑中一类最具传统风格特征的住宅类型。


它追求一种淡雅、清寂的趣向,体现了传统的禅宗精神。

茶室最初与禅宗有关,禅师们常用饮茶来保持自己在打禅沉思时的清醒。

茶室室内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榻榻米”那深色边框所限定的地坪的几何外形,以及木本色的柱子与房梁,以其清晰的线条勾划出室内空间的范围。

茶室天花本身也是一种轻巧的木格子,上面铺着不加修饰的薄板。

在空间划分上摈弃了曲线,这使得住宅在优雅、简洁方面有了一种几何美感。

茶室中往往都设有壁龛,它作为室内的视觉主体与审美中心,用来挂装饰轴画和摆放装饰品等。

壁龛里的地面是一高约100—200mm的地台,上面是低吊顶的天花。

地台上设有一个矮的茶几,现在也有将之省去的。

地台或茶几上通常陈列着一件重要的艺术品——或一个陶碗,或一束插花、一套茶具,一个香炉等,龛壁上则挂一幅有卷轴的字画。

在这里朦胧的画面与幽暗的壁龛十分的协调,寂寞、淡淡的阴影永远不变的静静的沉寂和笼罩在那里,给人一种虽在尘世之中,却又一尘不染,或又有似尘世之外之感。

为了模仿深山幽谷的气氛,使茶室表现出山村茅舍的特点,茶室中要选用各种自然材料:

弯曲带皮的木柱,有节疤的更好;带树皮的木板;糊有土泥巴的篱笆墙;质地松软、剪切整齐的草屋顶;纸糊的格子门;还有不加斧凿的毛石做的踏步或茶炉架;用竹子做的窗棂、天花;粗糙的芦苇席做的隔断等。

最为考究的室内构件要数壁龛旁边的柱子,要求有刚柔兼具的自然弯曲,苍劲古朴的天然纹理。

因此,为求上品主人往往不惜重金以求之。

2、材料选择

在选用天然材料的同时,还十分注意充分利用材料的自然属性,如材料的质感、肌理、色彩以及不同的编结合方式等来达到丰富细部处理的目的。

在这样一个限制非常严格的区域中使用如此多样却又天然的材料,反映了一种欲以最少而获得最多的愿望。

单独的主人入口与狭窄的客人入口,半透明的“数寄”式格子窗以及偶尔设置的天窗,是其与外部世界仅有的联系,这种私密感形成了一种透明的环境氛围,也达到了一种放松静思,超尘脱世的完美境界。

在日本岛国的国土上,是一幅幅海滨、森林、丘陵与山岳交映变化的景色,而且随着四季的变化:

春樱花、夏深绿、秋红叶、冬白雪,表现出绚丽多彩的景观。

因此日本人对于自然有着与众不同的强烈意识和感受,他们热情的赞扬自然、歌颂自然、热爱自然,对自然的感觉十分敏锐。

平原山川的景色、气候的细微变化都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内心的喜悦之情。

这一切形成了日本民族与众不同的自然生态观。


在这种自然观理念指导下建造的建筑与营造的室内氛围,尤其是人们日常居住的住宅,在设计和建造的过程中都很注意:

室内并不是从自然中分割或制造出独立于自然之外的一部分空间,也不通过墙体把居住空间和外部环境之间加以界定,而是一种开放的、尽可能在自然中的生活方式,尽管它必须具有遮风避雨、防寒御署的功能。

在和室住宅中,人们将日本古典园林中的“枯山水”和“茶庭”用写意的手法浓缩后引入室内,正是这种自然观的集中反映。

在建筑总体上,和室建筑还力图避免沿纵轴方向对称以追求自然,不喜欢对抗自然的高大建筑,理想的住宅室内不是希冀通过它来夸耀人的力量,而是要与自然协调,与大自然浑然一体,着眼于温馨亲切的空间氛围。

六、总结

经过上文的比较,我发现,中国的建筑更为庄重,对于砖石的利用较多,并且手法多样;日本的建筑则更加洗练、优雅和素洁。

日本建筑吸收了中国古建筑的榫卯连接的木构架技术,因此日本传统建筑在结构上和中国古建筑有很多相似之处,如屋顶的斗拱、出挑的屋檐等。

同时,日本是地震多发国家,建筑屋身除用木柱支撑外,隔墙也用木格子,只爱表面贴上一层薄木板,墙的内部也是中空的,以此减轻建筑物的重量,有效降低地震带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国维.  古建筑保护理念浅析[J].文物世界.2006(06)

[2]杨海军.  文物保护理念之思考[J].文物世界.2012(06)

[3]方冉.  评JukkaJokilehto的《建筑保护的历史》[J].时代建筑.2008(06)

[4]王世仁.  从实际出发建立科学的保护理念[J].北京规划建设.2000(06)

[5]陆寿麟.  我国文物保护理念的探索[J].东南文化.2012(02)

[6]李宏松,傅清远.  保护工程:

用人文精神构建现代文化遗产保护理念[J].中国文化遗产.2004(02)

[7]刘惠文.  文物保护理念与科学发展观[J].文物世界.2011(02)

[8]  明晰保护理念、细化保护方法——历史村镇保护与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J].城市规划通讯.2009(21)

[9]闫璐.  “整体式”保护理念的建立:

大遗址群落保护方法的探讨——西安都城遗址群落保护规划[J].安徽建筑.2011(02)

[10]曹爱生.  强化“双遗产”保护理念提升“新农村”建设内涵——关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加强遗产保护利用的思考[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0(0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