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虚寒型胃脘痛讲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95955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脾胃虚寒型胃脘痛讲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脾胃虚寒型胃脘痛讲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脾胃虚寒型胃脘痛讲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脾胃虚寒型胃脘痛讲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脾胃虚寒型胃脘痛讲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脾胃虚寒型胃脘痛讲稿.docx

《脾胃虚寒型胃脘痛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脾胃虚寒型胃脘痛讲稿.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脾胃虚寒型胃脘痛讲稿.docx

脾胃虚寒型胃脘痛讲稿

脾胃虚寒型胃脘痛讲稿

胡老师下午好,大家下午好!

很感谢能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学习,经过之前慧慧所讲的中医基础知识、段丹讲的中医如何补阴阳,凯丽的补气血、梦莹的中医补心脑,相信大家都掌握了很多的中医养生与保健的知识,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中医中关于脾胃的养生与康复。

首先,提到脾胃我们会想到哪一位历史上补土派著名的医师?

对,就是李东垣,他是近代脾胃内伤学说创始人,他在其所著《脾胃论》中提到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也就是说,如果伤到了脾胃,那么百病就会滋生。

然后看下一句话:

养生当以脾胃为先,那么这句话就出自明代的张介宾在其《景岳全书》中所说的:

盖人自有生以来,惟脾胃以立命之本,胃强则强,胃弱则衰!

有胃则生,无胃则死!

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

这段话足以说明了脾胃对我们人体的重要性,那么为什么脾胃这么重要呢?

它有哪些生理功能和特征呢?

如何用中医的方法进行养生康复?

那么我们就进入今天学习的第一部分:

脾胃的基础知识。

它包酷那么我们首先先了解一下:

中医中脾胃系统的组成!

中医所说脾胃系统它不是单单指脾脏和胃腑,它还包括其所属经络,口、唇、肌肉!

那我问一下大家,为什么口唇肌肉也包括在脾胃系统中?

圣洁?

对,大家都知道我们的饮食水谷从口而入,都是经过脾胃的运化功能化成精微物质以濡养全身,所以才肌肉丰富,四肢健壮。

在《素问》中说到:

脾气通于口,脾和则能知五味。

也就是说口唇的形色及功能、饮食口味与脾有密切关系。

接下来我们就看一下脾、胃、经络的解剖。

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胃的左方,它的形态是扁平弯曲,其色紫赤,附有软膏。

胃的解剖,位置在腹腔上部,上接食道,下同小肠。

为可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即上脘、中脘和下脘。

脾胃系统的经络主要有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是循行足大指,下肢内侧、腹里,舌根。

当我们在进行脾胃病的穴位按摩,艾灸或其他疗法的选穴时很多都是在脾经和胃经上选,比如阴陵泉穴、三阴交、公孙穴、隐白穴。

还有胃经的足三里。

足阳明胃经是循行前额、鼻、口唇、上牙、喉咙、脘腹、下肢内侧、足背、组、足次趾。

了解脾胃系统的组成后,接下来我们来学脾胃的生理病理功能!

我们刚刚说到脾胃系统还包括四肢和肌肉中说到饮食水谷从口而入,是经过脾胃的运化功能化为水谷精微,濡养全身,通过心肺化为气血,气血生化有源,使肉有所养,才肌肉丰厚。

这就是脾胃为什么称之为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的原因。

那么脾胃是如何将食物水饮化为水谷精微的呢,这就是脾的第一个生理功能:

脾主运化,它是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和精液,并将其吸收、传输到全身各脏腑的生理功能。

它主要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

运化水谷是指脾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并传输其精微的功能。

脾运化功能良好则气血生化有源,面色红润、精神脾失健运则食物消化不良、腹胀、纳差、乏力;若长期下去则消瘦、头晕目眩等气血生化不足的病变。

运化水液是指脾具有脾具有运化水湿之气,促进水液的环流和排泄,以维持机体水液代谢平衡的生理作用。

体内友谊的精气和水饮到达胃,下输致脾,脾将津液上输于肺,经肺的宣发肃降作用,将清中之清者外而滋养皮肤毛发,肌肤腠理,头面诸窍。

清中之浊着内而肃降滋养其他脏腑,然后其浊者经肾下达膀胱为尿,定时排出体外。

维持了机体内的水液代谢平衡。

若脾虚,运化水液的功能减退,则会出现水液代谢的异常,首先若水湿停于肌肤则会出现什么?

水肿,停于肺则出现?

痰饮,若积于腹则会怎样?

腹水,停于肠道,则泄泻。

脾的第二个生理功能:

脾主统血,是指脾气健运则气血生化有源,化生的血液充足,另外气也充足,则气则摄血。

是指统摄和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溢出脉外。

所以当脾不统血,则血液妄行,溢于脉外。

大家想一想会出现什么?

主要表现有下部出血导致便血,阴道出血导致尿血,崩漏,皮下若出血则会导致肌衄(nv)然后是脾的第三个生理功能就是刚刚我们所说的脾主肌肉,第四个功能是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开窍于口是指饮食口味等与脾的运化功能密切相关,其华在唇:

口唇的形色及功能与脾有密切关系。

所以当脾气健旺,则食欲旺盛,口味正常,口唇红润光泽;脾失健运,则食欲不振,口味异常,如出现口淡乏味、口粘、口甜等。

口唇淡白不泽。

脾的第五个生理功能,即脾益气,主为卫。

《素问》说:

脾者,主为卫。

脾运化水谷精微上输于肺,谷气与自然界的清气结合变化而成为宗气。

大家想一想宗气有什么作用?

对,宗气是一身之气运动输布的出发点!

即是肺本身进行呼吸的动力,又能助心行血、助脾运化。

如果脾胃的功能不健,,肯定会直接关系到宗气的强弱和脏腑功能的健衰,以及防御外邪的能力。

《金贵要略》说:

四季脾旺不受病。

接下来脾的第六个生理功能就是,脾主意志。

《内经》有五神藏之说,即所谓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脾藏志意,若志意和则精神专著,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

但是大家都知道脾对应的七情是哪一个?

对思,若优思过重则伤脾,脾的防卫功能失调,则发生多种情志发面的疾病!

包括癫狂、百合病、脏躁、郁证、不寐等。

脾除了以上六个生理功能外还有两个特征:

脾气主升和脾恶湿。

首先脾气主升主要表现在生清与升阳举陷两部分。

1)升清:

指脾将水谷精微上输心肺、头目,发挥濡养的作用2)升阳举陷:

脾气充足,固摄某些内脏于恒定的位置,防止内脏下垂若脾不升提--中气下陷:

胃下垂、肾下垂、子宫下垂、脱肛脾恶湿:

脾胃在五行中属土,按阴阳学说来分类,脾为阴,胃为阳,所以脾的阳气易衰、阴气易盛,易被寒湿之之邪所伤。

我待会就重点讲脾阳虚这一证型和如何温补脾阳。

脾又主运化水液,故湿邪侵犯人体,最易伤害脾阳。

脾阳虚衰不仅可引起湿浊内困,还易引起外湿侵袭。

如《临证指南医案》说:

湿喜归脾者,与其同气相感故也。

故称脾喜燥恶湿。

那么现在我们就回顾一下刚刚讲了哪些脾的生理功能和病理,首先是什么?

对脾主运化,水谷经脾运化成气血,濡养全身,否则脾失健运就会消化不良,水湿停于体内。

第二个:

脾主统血,脾气充足,控制血液在脉中运行,否则就会血液妄行,溢出脉外而出血。

第三个脾主肌肉,脾的运化功能直接影响到人体的肌肉状况。

第四个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食欲、口味、口唇形色都与脾密切相关。

那么第五个是脾益气,主为卫,脾运化的谷气可与自然界的清气生成宗气,脾益气,脾的功能直接关系到宗气的强弱和抵御外邪的能力。

第六个脾主意志,脾藏意志,若内伤脾胃则会导致多种情志疾病。

7.脾的特征是升清,一是升清气,二是升举内脏。

另一个特征是喜燥恶湿。

脾易被湿邪所伤。

胃:

胃的生理功能是受纳和腐蚀水谷。

《素问》中说:

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也就是说,胃,接纳和腐熟消化食物,是全身脏腑营养的来源胃的特征:

和脾的特征不同的是胃气主降和胃喜湿恶燥。

首先胃气以降为顺,胃气下降,才助食糜下行,也有利于脾的运化和小肠的分泌清浊。

若胃气不降,停滞或上逆,则会出现恶心呕吐、嗳气、腹胀。

胃喜湿恶燥:

胃的受纳、腐熟水谷的功能需依赖胃的津液,但胃属阳,为燥土。

所以,胃的阴津易为燥热之邪所伤。

若燥热之邪灼伤胃阴,则见口干、舌干、喜饮、牙龈肿痛、衄血、吐血等。

第二部分:

补养脾胃说完了脾胃的基本的养生知识呢,我呢,主要选择中医内科最常见的一个疾病脾胃虚寒型的胃脘痛!

来向大家重点介绍。

胃脘痛属西医慢性胃炎、下滑性溃疡等疾病范畴,临床上主要脾胃虚寒型最多见,多是由于素体脾气虚或脾虚日久,损及脾阳,或者吃了太多生冷凉性的食物,比如我们女生都喜欢吃冰激凌啊,如果贪食过多则会损伤脾阳,导致脾阳虚,不能温养胃肠道。

脾阳虚导致的胃痛的特点就是胃痛绵绵,跟实证导致的痛不一样就是喜温喜按。

还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发凉后发作或加重、形寒气怯,四肢不温,面白不华或虚浮,口淡不渴,大便稀溏,或见肢体浮肿,小便短少,或见带下量多而清稀色白,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无力,那么如何温补脾阳呢,我从三个方面向大家介绍,分别是从饮食方面、药物方剂方面、和一些中医健脾止痛的技术。

上次我们说到了医食同源,药食同源,认为治疗疾病用为药物,重于调补者为食物,那么对于脾虚需补的人是最适合食补的了,我们就先从饮食开始,介绍一些温补脾阳的靓汤、药膳、药粥。

食物和中药一样具有酸苦甘辛咸和寒热温凉的性味,那既然是温补,我们想一想哪些食物是健脾而又可以温热散寒的食物?

对,比如在健脾的食物中有猪肚,鸡肉,鸡肠,羊肉,狗肉,团鱼,鲤鱼,鳝鱼,黄鳝,附片,荔枝等,这些是我推荐了几款靓汤给大家。

有附片鲤鱼汤,羊肉萝卜汤,鸡汤。

接下来我再介绍一下温补脾阳的药膳,药膳发源于我国传统的饮食和中医食疗文化,药膳是在中医学、烹饪学和营养学理论指导下,严格按药膳配方,将中药与某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相配伍。

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温补脾阳的药膳多以肉桂、陈皮、干姜、附片、豆蔻、砂仁这些香辛的中药与牛肉狗肉鸽子肉这些补脾的食物想配伍。

即美味又补脾。

药粥疗法是以谷类如大米、小米、秫米为主,配合水果、蔬菜、鱼肉蛋奶、药物等制成的稀饭。

《本草纲目》《食物疗法》等书都有介绍说常吃药粥能防止脾胃病、心血管疾病等。

在我国宝贵的药粥资源中,选用的中药大部分都是味甘性平的滋补类中药,如山药、枸杞、人参,所以常喝粥是补养脾胃的很好方法,要多喝粥。

下面我就介绍几款对温补脾胃很好的粥,有高良姜陈皮粥,良姜其性温、味辛、能辛散温通,散寒止痛。

陈皮性温、味苦、辛,可理气健脾,加上有补脾益气之功粳米则可达到理气和胃、温中散寒之效。

尤其适用于因脾胃阳虚所导致的胃痛爆发,遇冷加剧等病症。

虽然说!

俗话说得好:

药补不如食补,对于平常健康人来说,总以食补为先。

但对于年迈之人,或多病之人,或体虚之人,往往食补不如药补,或者说药补胜于食补,药物的补脾之力毕强于饮食养脾。

补脾药物分为中草药与中成药。

常用中草药有党参、太子参、人参、黄芪、白术、茯苓、怀山药、芡实、莲子肉、黄精、炙甘草等,常用的温补脾阳方有汤剂:

理中汤、加味丁香柿蒂汤:

附桂四君汤:

散剂:

内应散、安胃散,丸剂:

曲术丸、丁香丸、圣惠黄芪丸、参香茯苓丸、藿香丸。

那么我就重点讲一个治疗脾胃虚寒所致胃脘痛的代表方剂:

黄氏建中汤!

他的组方有黄芪15g、大枣10个、白芍15g、桂枝、生姜、甘草各10g,饴糖50g。

本方以黄芪、大枣、甘草补脾益气,桂枝、生姜温阳散寒,白芍缓急止痛,饴糖补脾缓急。

重在温养脾胃,是治疗虚寒性胃痛的主方。

用于气虚里寒,腹中拘急疼痛,喜温慰,自汗,脉虚。

第三部分就是中医中常用的温补脾阳的穴位:

主要有天枢、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隐白、公孙。

下面我们就一起在自己身上找一找这些穴位,先看足三里:

大家都比较熟悉了,它在膝眼下四横指的位置,我们按的时候有酸酸的感觉就对了,左右按揉20下即可。

内关穴:

在腕横纹上三横指的地方,此处有两根筋。

神阙穴:

也就是我们的肚脐眼。

三阴交:

在足内踝上四横指处。

隐白在脚的大脚趾头根处,天枢;如图中所示就是肚脐眼两侧三横指处。

而上面足三里、内关、和神阙穴又针对于脾胃虚寒的胃脘痛很有效果。

接下来我们就看一个小视频,看一下振腹这一按摩方法。

除了按摩我查了一些文献治疗脾胃虚寒的胃脘痛的养生方法,其中一个是竹罐疗法:

1800多年前,华佗结合了拔罐和刺血疗法的优点,发明了中药竹罐疗法。

1、方药组成:

黄芪30g,党参20g,制附子15g,干姜20g,桂枝20g,吴茱萸10g,白芍15g炙甘草10g,茯苓20g,白术15g,广木香15g,厚朴10g2、加工方法:

将以上中药装入布袋,扎紧袋口,以文火煎煮,煮沸后把竹罐(口径1cm-5cm,高度10cm)罐口朝下放入药液内同煮沸2min。

②用法:

当罐内充满沸腾热药水时,用镊子迅速取出竹罐,甩净或用干毛巾吸附沸水滴,随即紧扣3、穴位:

双侧脾腧、胃腧、足三里、中脘穴4、时间:

留罐10min左右即可起之,每日1次,2周为1个疗程5、原理:

通过采用中药配方煮制竹罐,使罐内吸收浓浓的药气之后吸附于相关穴位之上,通过罐力和药气热敷渗透从而达到疏通经络、祛除病邪的目的第三个方法:

药浴液!

将吴萸5g、丁香3g、苍术5g、肉桂2g、怀牛膝5g、艾叶5g、炒白术5g、细辛8g、石菖蒲8g、黄柏4g,研磨成粉。

其中:

吴茱萸、丁香温补脾肾,苍白术坐镇中州、调理升降,肉桂、牛膝、黄柏引火归元,石菖蒲益智安神,方法:

研磨成粉,置入纱布袋。

将药袋置于500mL水中煮开至沸10分钟,成为药浴的浓缩剂,然后将浓缩剂用冷水2019mL调至3840℃,用木盆盛放。

药浴时间:

选择酉时(19:

00~21:

00)进行手足手足部药浴,每次20min。

足部按摩:

太冲穴、太溪穴、涌泉穴各3min,1次/d,12d为1个疗程手部按摩:

后溪穴、合谷穴、劳宫穴各3min,手足浴时以经络学说及五行相生理论为指导,指针按摩肝经原穴太冲穴,后溪为手太阳小肠经腧穴,通督脉,二者相配是为阴木生阳火之意;指针按摩合谷穴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与肾经原穴太溪相配能达肺金生肾水之效,再配指针按摩肾经涌泉穴配心经劳宫穴,则共奏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第四:

隔姜灸加红外线烤灯治疗。

先看一下隔姜灸。

生姜:

性辛、温、归脾胃经,鲜生姜中含姜辣素及多种挥发油。

艾灸法是指借助艾草燃烧时散发的药力和温热刺激来熏灼穴位。

这样生姜在艾灸的热力作用下渗透到穴位,可达到温经、散寒、止痛的作用。

具体的方法:

先取生姜一块,把生姜切成厚约0.3cm姜片,长3cm-4cm,然后在生姜中间用针穿刺数孔,在施灸时,选准俞穴,置大或中等艾炷放在其上,再点燃。

等到病人稍微感到局部灼痛感时,可稍微提起姜片,每次灸5-10壮,以皮肤潮红为宜。

取穴:

神阙、中脘、下脘、气海。

神阙穴位于脐中,内连十二经脉、五脏六腑、为经脉之总枢,施灸此处温中散寒,调节人体百脉气血、达到脾升胃降的协调作用。

中脘穴:

是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督四条经脉的汇集穴位,称为胃的灵魂枢穴,具有健脾和胃、补中益气作用五、热奄包及穴位敷联合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

加用自制热奄包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先将自制的热奄包加热后置于病人的上腹部、脐周热烫20-30min,再用吴茱萸粉6g与少量生姜汁制作的贴敷丸按照操作流程贴在病人中脘穴、气海穴上,贴敷4h。

此联合治疗法每日1次,饭后执行,10天为1个疗程1、①热奄包:

制厚朴20g、大腹皮20g、粗盐2019g混合倒进电热锅内炒8-10min至盐烫手即装入特制大小约20cm25cm的双层小布袋中扎好即可,操作时要用一次性帽子包裹置于病人上腹部及脐周反复旋转热烫20-30min.2、取穴:

中脘穴(上腹部前正中线,脐上4寸)、气海穴(上腹部前正中线,脐下1.5寸),贴敷4h取走。

制厚朴:

行气、燥湿、消积。

大腹皮:

下气宽中、行水。

热粗盐:

活血化瘀、发汗。

通过奄包的热蒸气使局部的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利用其温热达到温经通络、调和气血、祛湿驱寒为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2、穴位贴敷:

吴茱萸粉6g,与少量生姜汁,揉搓成一小丸,放于一次性贴敷上。

良姜:

散寒止痛,为治胃寒脘腹冷痛之常用药,用姜汁与吴茱萸混合进行穴位贴敷,能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正如《医学源流论》曰:

使药液从皮肤入腠理,通经贯络,较之服药尤有力,此致妙之法也取穴:

中脘穴(上腹部前正中线,脐上4寸)、气海穴(上腹部前正中线,脐下1.5寸),贴敷4h取走。

中脘穴具有健脾和胃、补中益气之功;气海穴为任脉的首要穴道,有强壮作用,还能促消化、益气通阳。

意义:

现代的动物实验研究表明,穴位贴敷可调节大鼠血浆为动素水平,促进血清胃泌素分泌,促进胃排空;改善胃黏膜血流量,加快对胃黏膜屏障损伤物质的清除。

六、调理脾胃需单举,也就四我们再练的八段锦中的一个动作。

通过上托下按这一姿势刺激到脾胃。

七、五音疗法:

五音中宫音,如《春江花月夜》《月儿高》《月光奏鸣曲》由于宫调式乐曲,风格悠扬沉静,敦厚庄重,有如土般宽厚结实,可入脾,可以调节消化系统功能,使病人情绪稳定,在播放音乐时,尽可能消除各种干扰,音量40dB~60dB,使病人身心沉浸在乐曲的意境中。

所以听时最好在进餐期间,或餐后一小时内。

每日1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