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痢疾.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95878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十三痢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二十三痢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二十三痢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二十三痢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二十三痢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十三痢疾.docx

《二十三痢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十三痢疾.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十三痢疾.docx

二十三痢疾

二十三、痢疾

二十三、痢疾

1湿热痢:

腹痛,里急后重。

痢下赤白脓血。

肛门灼热,小便短赤。

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芍药汤加减;白芍20克 当归9克 黄连9克 槟榔5克 木香5克 炙甘草5克 大黄6克 黄芩9克 官桂3克

加减:

1.如血痢渐,加大黄。

2.汗后腑毒,加黄柏15克。

3.若苔黄而干,热甚津伤者,可去温燥之肉桂。

4.若苔腻脉滑,兼有食滞者,可去甘草,加焦山楂。

5.若泻下赤多白少或纯下冻者,当归败改为归尾,并加丹皮、地榆。

6.兼饮食积滞者,可加莱菔子、神曲、山楂等以消食化滞。

7.湿重于热者,大便白多赤少,苔白腻,可去当归、大黄、黄芩,加茯苓、苍术、厚朴、陈皮等健脾祛湿。

8.热重于湿,痢下赤多白少,口渴喜冷饮者,可加白头翁、金银花、黄柏、秦皮等直清里热。

9.若痢下鲜红者,再加地榆、苦参、丹皮、侧柏叶等,以凉血止痢。

10.热偏重者,见赤多白少,或纯赤痢者,加白头翁、丹皮、马齿苋、金银花以清热解毒和营;

11.湿重者,加藿香、佩兰、苍术以化湿和中;

12.表热者,加荆芥、薄荷、葛根、连翘以清表热。

13.有表证必先解表或表里双解,可用葛根芩连汤。

本证有无表证,关键在于是否有浮脉,有浮脉必有表证。

【辨证加减】

1.初起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表证较重者,酌减芍药、大黄,加桔梗、荆芥、防风以疏风解表,或改用荆防败毒散;表里俱热者,加葛根,以解肌清热。

2.腹痛明显,用白芍,以缓急止痛;痢下不爽,多脓血,用赤芍,以凉血散血。

3.湿重于热,兼见发热轻,胸腹满闷,里急后重,小便赤涩,可酌减芍药、大黄、黄芩的用量,加车前子、通草、滑石,以渗湿清热。

4.如热毒偏盛,症见下痢赤多白少,或纯下赤冻,酌减木香、槟榔,加白头翁、秦皮、苦参、牡丹皮、桃仁,以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5.如气滞食积偏重,痢下不爽,腹部痞痛,苔腻脉滑者,酌减芍药,加枳壳、厚朴、大腹皮、莱菔子,以行气导滞,破积泻热。

6.热盛消灼津液,或过用燥剂,症见内热烦躁,脓血粘稠,小便赤涩,酌减木香,加石斛、鲜生地黄,以清热润燥。

2若痢疾初起,发热恶寒,头身重痛,见表证—

荆防败毒散;党参12克荆芥、防风各10克、前胡、桔梗、枳壳各9克川芎、柴胡6克茯苓20克薄荷6克甘草6克

生姜3片大枣5枚为引水煎服

3若身热汗出,脉急促,表邪未解而里热已盛--葛根芩连汤【组成】葛根30g,黄连5g,黄芩20g,炙甘草5g

4若痢下不爽,腹痛拒按,苔腻脉滑+枳实导滞丸.[组成]大黄9枳实9神曲10云苓8黄芩6川连6白术8泽泻65疫毒痢:

发病急骤,痢下鲜紫脓血。

腹痛,里急后重,较湿热为甚。

壮热口渴,头痛烦躁。

舌质红絳,苔黄燥,脉数

白头翁汤加减;白头翁6克黄柏9克黄连9克秦皮9克

加减:

1.发热急骤,下痢鲜紫脓血,壮热口渴,烦躁舌降,属疫毒痢者,可加生地、丹皮。

2.腹痛里急后重明显者,可加木香、槟榔、白芍。

3.治疫毒痢时,可加金银花、黄芩、赤芍、丹皮、地榆等,以加强清热之力。

夏季兼有困表者,可加藿香、佩兰、

荷叶等,芳香透达,使邪从表解。

4.本证尚可加入金银花、黄芩、马齿苋、赤芍、白芍,以增强其清热解毒瘀血之功;

5.大便不爽者,加生大黄以荡涤疫毒之邪;

6.高热者,加羚羊角、水牛角;

7.另服紫雪丹或至宝丹以清热凉血解毒;

8.痉厥抽搐者,加石决明,重用钩藤以镇肝熄风;

9.面色苍白,四肢厥逆,脉细弱者,急用服参附汤,不能口服者,可鼻饲。

10.来势急骤,病情危重,年老体弱患者,昏迷、惊厥等症状常出现在下痢之前,此为疫毒内闭,宜急用大承气汤灌肠以荡涤肠腑,使疫毒之邪从下排出,之后再用白头翁汤加生大黄、马齿苋、白芍以保留灌肠。

对于出现的各种危急变证,应采用综合措施抢救,可参照本节应急措施部分。

【辨证加减】

11.本方可酌加大黄、苦参、马齿苋、虎杖等,以加强清热解毒之功。

12.腹满胀痛者,可酌加大黄、莱菔子、厚朴、木香、槟榔,以增加通腑泻热,导滞除胀之功。

13.如见神昏谵语,甚则痉厥,脉象细弦,舌质红绛而苔黄糙者,为热毒深入心营,病势危急,上方加羚羊角、

鲜生地黄等,再合用神犀丹或紫雪丹以清热解毒,开窍解痉。

14.腹痛拘急,里急后重明显,可酌加木香、芍药、木瓜,以缓急止痛。

             

6如神昏谵语,甚则痉厥,脉弦细,舌红绛苔黄糙+犀角地黄汤(【组成】犀角[水牛角代](30克)生地黄(24克)芍药(12克)牡丹皮(9克))紫雪丹(【组成】 石膏、寒水石、磁石、滑石各1500克、犀角屑、羚羊角屑、青木香、沉香、玄参、升麻各500克、甘草240克、朴硝5000克,硝石930克,麝香38克、朱砂90克、黄金3000克、丁香30克。

                          

7若暴痢致脱应服独参汤或参附汤.组成:

炮附子(9克)人参(12克)

8邪毒内陷营血证:

症见烦燥、神昏、谵语、痢下脓血等。

神犀丹化服9寒湿痢:

痢下赤白粘冻,白多赤少,或纯为白冻。

伴有腹痛,里急后重。

饮食乏味,胃脘饱闷。

头痛困重。

不换金正气散;藿香10克 厚朴10克 苍术10克 陈皮10克 半夏10克 生姜10克 红枣3枚 甘草10克 

【辨证加减】

1.若兼有头痛者,加川芎、白芷,祛风止痛;

2.冷泻不止者,加木香、诃子、肉豆蔻以暖脾温中,涩肠止泻;

3.腹痛甚者,加干姜、官桂,温中散寒止痛;

4.呕逆,加丁香、砂仁,温胃散寒,降逆止呕。

5.本方可加炮姜,桂枝,枳实、木香、神曲等以增其温中导滞之力。

亦可加当归和血。

6.初起兼有风寒表证,可加荆芥,防风等,以解表达邪。

7.初起夹有风寒表证,可酌加炒荆芥、紫苏叶、防风,以解表达邪。

8.夹有表湿,可酌加羌活、防己、白芷,以解表胜湿。

9.里湿较重,食积内阻,痢下白多赤少,腹痛胀满,里急后重较甚,舌苔厚腻而垢等,可酌减甘草、大枣,加草果仁、茯苓、泽泻以化湿,并加保和丸以消食。

10.里寒明显,腹痛拘急,恶寒喜温者,可酌加干姜、肉桂、大蒜等,以温中散寒化湿。

11.气滞较重,腹胀而痛,痢下不爽者,酌减大枣,加砂仁、木香、大腹皮、槟榔,以行气消胀。

12.若兼湿热,发热,口渴,苔黄腻者,可酌加黄连、黄芩、苦参,以清热燥湿。

13.湿郁化热,见口渴,下利夹血者,可酌减厚朴、苍术用量,加黄连、白头翁、赤芍,以清热化湿。

10暑天感寒湿用藿香正气散【组成】 藿香9克、紫苏6克、白芷6克、大腹皮12克、茯苓12克、白术9克、陈皮6克、

厚朴9克、半夏9克、桔梗6克、甘草6克、生姜6克、大枣2枚。

11阴虚痢:

痢下赤白脓血,粘稠如冻,量少难出。

腹痛绵绵,虚坐努责。

心烦,口干,午后低热。

神疲乏力

驻车丸加减;黄连9克 干姜3克 当归4.5克 阿胶4.5克 

1.腹痛甚者,加白芍、木香以行气和血止痛。

痢疾加减:

1.本方宜加白芍、甘草、乌梅等以酸甘化队,和营止痛。

2.若阴虚较甚,口渴尿少,舌干者,宜加石斛、沙参、麦冬、干地黄滋阴生津。

3.痢下血多,宜加丹皮、赤芍凉血止血。

4.烦热,口苦,肛门灼热,为湿热未清,宜加黄柏等以清湿热。

5.泻痢日久,滑脱难禁者,可用石榴皮、诃子以收敛止痢。

  

12.湿邪偏重,食积内阻证:

症见痢下白多赤少,但腹痛胀满,里急后重较甚,舌苔厚腻而垢等

胃苓汤合保和丸加减

胃苓汤;猪苓2.3克泽泻3.8克白术2.3克桂枝1.5克茯苓2.3克 苍术(泔浸)3克 姜厚朴1.5克 陈皮1.5克 炙

甘草1.5克 生姜6克(包) 红枣3枚(包)

痢疾加减:

1.偏寒者,加砂仁、吴茱萸、草豆蔻以温中散寒;

2.湿重者,加藿香、半夏;

3.若见寒湿化热之势,加酒黄连以清热燥湿;

4.兼外湿者,加羌活、防风。

保和丸加减;山楂18克 神曲6克 半夏9克 茯苓9克 陈皮3克 连翘3克 莱菔子3克

1.如食积较重,胀满明显者,可加枳实、厚朴、木香、槟榔等以增强消食导滞之力;

2.食积化热较甚,而见苔黄、脉数者,酌加黄芩、黄连等清热之品;

3.大便秘结者,加大黄以泻下通便;

4.兼脾虚者,宜加白术、党参、甘草等健脾益气药物黄连阿胶汤【处方】黄连12克黄芩6克芍药6克鸡子黄2枚阿胶9克

13虚寒痢:

下痢稀薄,或带白冻。

腹部隐痛。

食少神疲,四肢不温。

腰痠怕冷,甚至滑脱不禁

真人养脏汤;人参3克(研粉,焗) 当归3克 白术3克 煨肉豆蔻2.5克 肉桂4克(粉,焗) 炙甘草4克 白芍8克 木香7克 诃子肉4.5克 罂粟壳14克(蜜炙)

1.若脾肾虚寒较甚,下利完谷不化,洞泄无度,四肢不温,脉沉微者,宜加附子、干姜以温肾暖脾;

2.脱肛坠下者,加黄芪、升麻以益气升陷。

痢疾加减:

1.畏寒肢厥,里寒较甚者,加吴茱萸、乌药,以温中散寒理气,

2.兼积滞者,症见腹痛,痢而不爽,则去诃子、肉豆蔻、罂粟壳、赤石脂等收涩之品,或在桂附理中汤的基础上加枳实、山楂、莱菔子等消积导滞之药。

痢疾加减2:

1.虚寒较甚者,加附子、干姜、吴茱萸、乌药以温中散寒理气;

2.中气下陷者,加炙黄芪、升麻、柴胡、枳实;

3.若仍有积滞,大便不爽者,去诃子、罂粟壳,加山楂、槟榔以导滞除积。

【辨证加减】

1.本方可酌加大蒜、椿根皮、鸦胆子仁,以加强抑菌止痢之功。

2.下痢稀薄或滑脱不禁,可加附子、干姜、赤石脂、石榴皮、大蒜、椿根皮等,或加服桃花汤、干姜丸,以增加温中散寒,涩肠止痢之功。

3.若大便夹有血液,可酌加苦参、虎杖。

4.腹痛不已,可酌加干姜、附子、吴茱萸,以散寒止痛。

5.如痢久脾虚气陷,导致少气脱肛,可酌加柴胡、升麻、葛根,以益气补中,升清举陷。

14桂附理中汤;炮附子9克 肉桂3克(粉,冲服) 人参9克甘草9克白术9克干姜9克 

痢疾加减:

1.畏寒肢厥,里寒较甚者,加吴茱萸、乌药,以温中散寒理气,

2.兼积滞者,症见腹痛,痢而不爽,则去诃子、肉豆蔻、罂粟壳、赤石脂等收涩之品,或在桂附理中汤的基础上加枳实、山楂、莱菔子等消积导滞之药

15桃花汤;(〖组成〗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25g]干姜一两[6g]粳米一斤[25g] )16真人养脏汤;组方:

人参当归白术各六钱(各18g)肉豆蔻半两(15g)肉桂甘草炙,各八钱(各24g)白芍药一两六钱(48g)木香一两四钱(42g)诃子一两二钱(36g)罂粟壳三两六钱(108g)。

17休息痢:

下痢时作时止,日久不愈。

倦怠怯冷,嗜卧。

舌质淡苔腻,脉濡软或虚大

连理汤;人参5克(焗) 白术5克 干姜5克 炙甘草5克 木香5克 枳实5克 当归5克 黄连5克

加减:

1若久痢不愈,肾阳不足,而无湿热征象可循者,宜去黄连,加附子以温补脾肾之阳。

2加木香、枳实行气导滞。

加当归以和血。

若久痢不愈,肾阳不足,而无湿热征象可循者,宜去黄连,加附子以温补

脾肾之阳。

变证

1.发作时应根据具体病情施治。

(1)若湿热征象明显,症见痢下赤白、腹痛里急、舌苔黄腻者,可参照湿热痢治疗,方用芍药汤加减。

但苦寒之品不可太过,以免苦燥伤阴,寒凉伤阳。

(2)若寒湿征象明显,如痢下白冻,舌苔白腻,或寒积留滞,腹痛肢冷,痢下涩滞,可参照寒湿痢治疗.用胃苓汤温化寒湿,或用温脾汤温下寒积。

(3)虚实夹杂,寒热互见,症见久痢不愈,时轻时重,下痢脓血或夹杂赤白,或下痢清稀,腹中隐隐作痛,或胀痛,口苦口干,心烦欲呕,舌苔或黄或白,脉沉弦等。

可用乌梅丸(作汤剂)加减,虚实兼顾,寒热并治。

(4)若湿热症状较轻,痢下赤白时作时止,可先以香连丸加瓜蒌、薤白滑肠清泄。

2.未发作时当视其何脏虚弱而补益调理s.

(1)脾胃气虚者,治当健脾和胃,方选香砂六君子丸或参苓白术散,若见肾阳不足者,以附子、干姜温补肾阳兼温脾阳。

(2)与情志有关,旰郁乘脾者,当调理盱脾。

方以遥逍遥散加减,或用六君子汤加当归、白芍、乌梅、木瓜等养血柔肝之品。

休息痢多因失治,误治,或未得根治,迁延而成。

本证的临床表现,常无定症,或寒热互见,或虚实夹杂,病情较为复杂,辨证时必须细加推敲,寻出症结所在,方能用药精当,以除病根。

痢疾加减:

1.湿热之象明显者,加白头翁、马齿苋、白芍;

2.若见痢下不爽,大便如果酱样甚如栗色,痛有定处,舌质紫黯,脉细涩,为瘀阻肠络,可加活血化瘀之品,如桃仁、红花、莪术、薄黄等;

3.偏于寒湿者,加苍术、草果以湿化寒湿;

4.寒热错杂,虚实夹杂,久痢不已者,可将乌梅丸改为汤剂服用,以温脏散寒、化湿止痢;

5.若由饮食不当引发者,可加服保和丸;

6.由思虑劳心诱发者,送服归脾丸;

7.因郁怒而发者,加痛泻要方;

8.若正虚邪恋日久伤阴,见下痢赤白脓血粘稠如冻,量少难出,脐腹疼痛绵绵,虚坐努责,恶食,心烦口干,午后低热,神疲乏力,舌质红絳,少苔,或舌光红乏津,脉细数,治宜清肠养阴,泄热止痢,药用驻车丸以滋阴生津,清热燥湿。

18遇寒即发,下痢白冻,倦怠少食,舌淡苔白,脉沉-温脾汤组成】大黄(15克)当归(9克)干姜(9克)附子(6克)人参(6克)芒硝(6克)甘草(6克)19与情志有关,肝郁乘脾者,当调理肝脾。

方遥逍遥散加减

遥逍遥散加减;柴胡3克 当归3克 白芍3克 白术3克 茯苓3克 炙甘草1.5克 煨姜1片(包) 薄荷1.5克

1.火郁较重,加丹皮3克、栀子3克

2.肝郁气滞较甚,加香附、陈皮。

3.血虚甚者,加熟地以养血。

20久痢顽固不愈,证见寒热错杂者--《伤寒论》

乌梅丸;乌梅30克(醋渍一宿,打烂) 细辛4.5克 干姜9克 黄连6克 当归9克 熟附子9克 川椒6克 桂枝9克

 人参12克 黄柏9克 

1.本方安蛔、驱虫力弱,临证时宜加使君子、苦楝皮、榧子、槟榔等以杀虫,亦可加泻下药大黄、芒硝等;

2.呕吐严重者,可加生姜、半夏、吴茱萸降逆止呕;

3.腹痛甚者,可加白芍、甘草以缓急止痛。

21若肾阳虚,关门不固,

四神丸;肉豆蔻(生用)60克补骨脂(炒)120克五味子60克吴茱萸120克【用法】上药为末,加红枣50枚,生姜120克,切碎,用水煮至枣熟,去姜,取枣肉和药为丸

22若中气下陷用补中益气汤

组成:

黄芪15克、人参(党参)15克、白术10克、炙甘草15克、当归10克、陈皮6克、升麻6克、柴胡12克、生姜9片、大枣6枚附:

噤口痢(下痢不能进食,或呕不能食者)

1实证:

23噤口痢证:

下痢不能食,恶心呕吐。

胸脘痞闷。

精神倦怠。

舌苔黄腻,脉濡数。

开噤散加减;姜川连1.5克、石菖蒲2.1克,冬瓜子1.5克(去壳),茯苓3克,陈皮1.5克、陈仓米3克、石莲子3克,

荷叶蒂3个,丹参9克,人参1.5克

加减

本方宜加半夏,代赭石、大黄降逆清热,通腑泻浊。

若屡饮屡吐,汤剂不受者,可予少量玉枢丹含化,再予前方缓缓咽下

2虚证:

24健脾和胃六君子汤(组成:

人参(9克)白术(9克)茯苓(9克)炙甘草(6克)陈皮(3克)半夏(4.5克))+石菖蒲、姜汁

若下痢无度,饮食,肢冷脉微--急用独参汤/参附汤组成:

炮附子(9克)人参(12克)25正虚邪恋证 腹泻时发时止,发时大便赤白粘冻或果酱样,腹痛后重;不发时疲劳乏力,食少,腹胀或隐痛。

白头翁补中汤;炙黄芪lOg、炒党参lOg,蒸白术7g、炒当归7g、白芍7g、白头翁7g,陈皮3g,升麻2g、柴胡2g、砂仁2g、炙甘草2g  

【辨证加减】

1.腹胀,纳呆不运,可加佛手、紫苏梗、木香、徐长卿,以行气健脾助运。

2.恶心欲呕,酌减升麻、柴胡,加半夏、炒竹茹,以降逆止呕。

3.舌苔厚浊者,可酌减白芍、升麻,加薏苡仁、茯苓、山药,以健脾化湿。

4.久痢不止,稍劳即甚,可酌加椿根皮、罂粟壳、石榴皮,以涩肠止痢。

5.脾阳虚极,肠中寒积不化,遇寒即发,下痢稀薄或滑脱不禁,酌减当归、升麻,白芍用酒炒,加干姜、附子,以温补脾阳。

6.久痢胃气虚衰,噤口不食者,可酌加人参、陈仓米,少量频频服食,以益气和中,开胃止噤。

26脾虚气陷证:

症见痢疾日久,少气乏力,脱肛,脉虚弱等。

补中益气汤加枳实;人参3克(焗服)白术3克炙北芪4.5克炙甘草3克陈皮1.5克归身1.5克生姜2片红枣2枚北柴胡1克升麻1克 枳实5克

单方验方

  1。

《干金方》有;“下痢热诸治不差方。

即。

乌梅一升,黄连一斤,蜜和丸如梧子大,二十丸,日三,夜四神妙。

之记载。

现有报道,用乌梅20克,黄连10克为散剂,每服5克,每六小时一次,结合地骨皮液保留灌肠,

治急性菌痢(即湿热痢),取得显著疗效。

  2.治痢散(《医学心悟》)“专治痢疾初起,不论赤白皆效。

”药用。

苦参(酒炒),陈皮、陈松萝茶(陈茶)各一斤,赤芍(酒炒)、麦芽.(炒)、山楂(炒),各十二两。

”用法,上药共碾细末,每服四钱,水煎,连药末服下。

本方对湿热痢有良好的疗效。

  3.独头大蒜、黄连各等分,共为细末,米糊为丸。

每次6克,一日三次,适用湿热痢。

  4。

苦参30-50克,水煎,浓缩至60---90毫升,每服20--30毫升,一日三次,适用于湿热痢。

  5。

鸦胆子仁工5粒,胶囊分装,每日三次饭后服下,连服5---10天为一疗程。

适用于痢下酱色,时发时止。

  6.生萝卜汁3杯,生老姜汁半杯,生蜂蜜汁1杯,陈细茶6克(水浓煎一杯),上四样药汁和匀,不须再煎,细呷服。

适用于噤口痢。

  7.赤石脂30克,炮姜10克,煎服,治痢而滑脱不禁。

  8.关于单味草药治痢很多,如辣蓼,仙鹤草、海蚌含珠、马齿苋、篇蓄、地绵草、凤尾草、穿心莲、旱莲草、十大功劳叶、金银花,败酱草等可任选1一2味煎服,对湿热痢皆有疗效。

其次山楂30--60克煎服,可治久痢。

  

(二)外治法

  1.鼻嗅法;用醋喷炭火上,使产生蒸气,患者以鼻吸入蒸气,有开胃的作用,适用于湿热痢而不思饮食者。

  2.敷脐法;

  

(1)胡椒7粒,绿豆7粒,大枣肉1枚为丸敷脐,24小时后去药,适用于寒湿痢。

  

(2)田螺捣烂,入麝香少许,纳入脐中,适用于噤口痢。

  3.吴茱萸18克,研细末醋调,敷两足心涌泉穴,纱布包扎,两小时后取下。

适用于痢而不思饮食,四肢厥冷者。

单验方

  

(1)湿热痢

  ①白头翁、马齿苋、苦参、穿心莲、金银花、败酱草、地锦草、地榆等任选1~2种,每日30~60g(鲜品加倍),水煎服,每日2~3次。

  ②独头蒜、黄连各等分,共为细末,每次6g,每日3次。

  ③黄连15g,乌梅20g,共研细末,每次服6g,6小时1次。

  

(2)赤白痢

  ①乌梅烘干研粉,每次吞服3--6g,每日3次。

  ②鲜大蓟1把,马齿苋30g,白木槿花12g。

取水1碗,煎至半碗,每日早晚服2次。

  (3)痢下酱色,时作时止鸦胆子去皮去壳15粒,胶囊分装。

每日3次,饭后服下,连服5~10天为1个疗程。

  (4)急性痢疾

  白头翁15g,黄柏lOg,黄连15g,马齿苋20g。

水煎取汁200ml,候温,保留灌肠,每次lOOml,1日2次,连用7天。

  (5)各种痢疾独头蒜捣烂取汁lOOml,保留灌肠,日1次,连用7天。

  (6)治痢而滑脱不禁赤石脂30g,炮姜lOg,水煎服。

  3.食疗方

  

(1)湿热痢

  ①马齿苋500g(鲜品)洗净,热水浸后加油盐代菜食;也可将鲜马齿苋洗净捣汁,每次适量,加蜂蜜2匙,加温空腹服,日2次。

  ②马齿苋绿豆汤:

鲜马齿苋200g,绿豆lOOg,洗净后共煎汤,顿服,连用3--4次。

  ⑧金针菜汤:

金针菜lOOg,马齿苋lOOg,水煎取汁,加白糖适量,顿服。

  

(2)寒湿痢

  ①鲜鲫鱼500g,大蒜、韭菜适量。

将鲫鱼去鳞、肠作烩,蒜韭食之。

  ②独头蒜2头,红、白糖各少许。

将独头蒜去皮捣烂,兑入适量开水泡4~6小时,然后滤取清汁,放入适量红、白糖,一次服下。

  ⑧椒梅茶:

胡椒10粒,乌梅肉6g,茶叶5g。

共研细末,开水冲服。

  ④焦山楂50g,胡椒粉5g,红糖30g。

焦山楂水煎取汁,入胡椒粉、红糖搅匀,频饮。

  (3)阴虚痢银耳30g,粳米100g,共煮粥,空腹食之。

  (4)虚寒痢

  ①干姜粥:

干姜lOg,粳米60g。

将干姜研为细末,同粳米煮粥,每日2次,空腹食之。

  ②老母鸡1只,胡椒20粒,山楂30g,干姜10g,红糖适量。

将鸡去毛退净,除内脏切成小块,与胡椒、山楂、干姜、红糖一起入锅内,添水煮烂,吃肉喝汤。

  (5)正虚邪恋

  ①生姜15g,乌梅肉30g,绿茶5g,红糖适量。

生姜切成细丝,乌梅肉剪碎共放保温瓶中,沸水冲泡,浸半小时后,入红糖,顿服,日3次。

  ②山药60g,薏苡仁60g,粳米200g,红糖适量。

山药、薏苡仁共研细末,粳米洗净加水煮粥,待要煮熟时,加入山药、薏苡仁共煮,等煮好后,加入红糖适量服食。

  ③鸦胆子仁15粒,桂圆肉适量。

将鸦胆子仁研粉,以桂圆肉包裹吞服,每日3次,饭后服。

  4.药物外敷及局部用药

  

(1)湿热痢

  ①大黄30g,川黄连、木香各20g。

共研细末,取药末适量与食醋拌和调成厚泥状,纳入脐中,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

  ②苦参研细末,用水调成糊状,纳脐中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

  ③车前草15g,滑石6g,甘草1g。

共捣烂如泥敷脐,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天换药一次。

  ④诸葛行军散:

姜粉1.5g,硝石1g,牛黄15g,雄黄25g,硼砂15g,冰片15g,人工麝香15g,珍珠15g,共研为细末,装瓷瓶内,每次用药末0.6g,纳入脐中,以胶布固定,每日1次。

  

(2)寒湿痢

  ①吴茱萸、胡椒各lOg,共研为细末,醋调成膏,敷神阙穴、涌泉穴(双),每日换药1次。

  ②胡椒、绿豆、巴豆仁各2g。

共研为细末,用熟大枣肉调成膏,敷神阙穴,每日换药1次。

  ③大蒜捣烂,敷神阙及涌泉穴,局部发赤有刺痛感时去掉,左右足交替敷。

  ④巴豆3粒,黄蜡lOg,共捣成膏,贴敷神阙穴,胶布固定,1日1换。

  ⑤巴豆去壳3粒,绿豆7粒,胡椒10粒,红枣2枚(去核)。

诸药混合,捣融如膏,用时取膏1/2,分贴于神阙穴和脾俞穴,纱布盖好,胶布固定,1日1换,2~3次即愈。

  (3)虚寒痢鲜鲫鱼1条,胡椒16粒,共捣如泥,贴神阙穴,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1次。

  (4)正虚邪恋痢诃子肉、罂粟壳、赤石脂各200g,干姜lOOg,煅龙骨lOOg,乳香、没药各15g,肉豆蔻50g。

诸药共研细末,熬膏贴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