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1002.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594765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3.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甫100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杜甫100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杜甫100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杜甫100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杜甫100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杜甫1002.docx

《杜甫100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1002.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杜甫1002.docx

杜甫1002

杜甫

一、杜甫的生平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他曾在长安南的少陵居住过,自号杜陵布衣,世称杜少陵;又因他做过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称他为杜工部。

享有“诗圣”的声誉,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生活在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关口,盛唐诗展现着浓烈的抒情色彩,中唐诗表现的是沉重的艰辛生活。

正像中年的忧虑代替了少年的浪漫一样,杜甫就是衔接这个转变的伟大诗人。

杜甫的一生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35岁以前,南北漫游,裘马轻狂阶段(读书与壮游时期)

三十五岁以前,是在盛唐社会中度过的,是杜甫的读书和壮游时期。

这时正当开元盛世,他的经济状况也比较好,是他一生最快意的时期。

20岁南下吴越,24岁回到洛阳,举进士不第。

翌年东游齐赵。

30岁时回到洛阳,筑室偃师,在那里成婚,往来偃师、洛阳间。

33岁在洛阳遇到刚被“赐金放还”的李白,建立了千古传颂的友谊,两人同游梁、宋,遇高适,三人酣饮纵游,慷慨怀古。

不久又北上齐鲁,过历下,登泰山,抒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的情怀。

这段时期,与许多盛唐诗人一样,他有巨大抱负。

自谓能立登要路,致君尧舜。

但这幻想在天宝五载(746)到长安之后,便彻底破灭了。

其代表作有《望岳》、《房兵曹胡马》等。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二)困居长安时期(35岁至45岁)

天宝六载(747),唐玄宗诏令天下通一艺者应试,三十四岁的杜甫参加了考试;没想到在奸相李林甫的操纵下,竟无一人被录取,还说是“野无遗贤”,考试成为一场骗局。

这对自许能立登要路,致君尧舜的杜甫是沉重的打击,落第之后回到偃师,后来又来到长安,以求入仕机会。

他献赋上书,作诗投赠,希求引荐,但都落空。

这十载长安,使杜甫历尽人生辛酸,“卖药都市,寄食友朋。

”(《上三大礼赋表》)“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奉赠韦左丞》)这十年,他历尽人间辛酸,看到了生民疾苦,关心着国家安危。

忠君恋阙、仁民爱物的情怀,在这颠沛困窘的生活里不仅未曾衰退,反而更加强烈了。

这对他的诗歌创作来说,是意义巨大的。

就在这段时间,他写下了《兵车行》、《前出塞九首》、《丽人行》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反映天宝后期动乱行将到来的社会风貌的名作。

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

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点行:

当时征兵用语,即按名册点名征召出征。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西营田:

古时实行屯田制,军队无战事即种田,有战事即作战。

"西营田"也是防备吐蕃的。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戌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末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青海头:

即青海边。

这里是自汉代以来,汉族经常与西北少数民族发生战争的地方。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三)陷贼与为官时期(45岁至48岁)

安史乱起之后,杜甫落人叛军手中,被押解到陷落的长安。

在陷落的长安,他写下了那些忠君恋阙的千古名作,

如《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蜂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哀江头》: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他听到肃宗已经即位灵武,便历尽艰辛,奔赴凤翔行在。

他被授予左拾遗的官职。

这个时期,他写了《羌村三首》、《北征》等名作。

因疏救房琯,他于乾元元年(758)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这期间,他写了“三吏”“三别”。

乾元二年(759)秋,他终于弃官,携家入蜀,于岁末抵达成都,开始了他晚年

漂泊西南的生活。

(四)漂泊西南时期

七五九年七月,杜甫弃官由华州经秦州、同谷,历尽千辛万苦,于这年年底到达成都,在成都西郊盖了一所草堂,开始他最后一期“漂泊西南”的生活。

他在成都有一段时间生活相对安定。

后来因剑南兵马使徐知道谋反,成都混乱,他移家梓州,来往旁县,中间又曾在阆州小住。

永泰元年(765)五月,离成都经渝州出峡,在云安短期养病之后,于次年春末迁居夔州(今四川奉节)。

大历三年(768)春,他离夔州,飘泊江陵、公安、岳阳、潭州,大历五年(770)冬,死于自潭州赴岳州途中舟上,年五十九。

杜甫暮年穷困潦倒,疾病缠身,十分凄凉。

在漂泊的十一年里,他经常过着“生涯似众人”的日子,过得比较窘迫。

可贵的是,他在生活上无论怎样苦,也不论漂泊到什么地方,他总是在关心着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

同时也从不曾忘记或放松自己的创作,在漂泊的十一年间,他竟写了一千多首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秋兴八首》、《登岳阳楼》等都是这时期最优秀的作品。

杜甫在四川漂泊了八、九年,在湖北、湖南漂泊了两三年,七七O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他逝世前写出一首三十六韵的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诗中有句"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仍以国家的灾难为念,这是他对祖国和人民最后的怀念。

杜甫死后,灵柩停厝在岳阳,43年后即宪宗元和八年(813),才由他的孙子杜嗣业移葬于河南首阳山下。

二、杜甫诗歌的类型

(一)类型一:

古体诗:

(二)类型二“律诗:

 

三、杜甫诗歌的内容、形式特点

(一)古体诗的内容形式特点:

安史之乱带来了无数灾难,也给诗歌创作带来了变化。

战乱生活题材很自然地进入诗歌创作中。

盛唐诗人还不惯于引战争苦难入诗。

他们还没有把眼光转向底层。

在这场灾难面前,他们发抒感慨,“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李白是盛唐诗人中写及战乱最多的,他写参与这场战争的感受、抱负、态度和不被理解的心情,还没有转向写底层百姓的苦难。

写百姓苦难的,是安史乱起前后进入创作高潮的诗人们。

李嘉祐写战后凋残景象:

“处处征胡人渐稀,山村寥落暮烟微。

门临莽苍经年闭,身逐嫖姚(飘摇)几日归。

贫妻白发输残税,馀寇黄河未解围。

”(《题灵台县东山村主人》)“白骨半随河水去,黄云犹傍郡城低。

平陂战地花容落,旧苑春田草未齐。

”(《宋州东登望题武陵驿》)最早而且最全面反映这场大战乱所造成的大破坏、大灾难的,是杜甫。

杜甫用他的诗,写了这场战争中的许多重要事件,写了百姓在战争中承受的苦难,以深广生动、血肉饱满的形象,展现了战火中整个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

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

1.内容特点:

写时事(史诗),

(1)常被人提到的重要的历史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反映。

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在于具有史的认识价值。

至德元年(756)唐军陈陶斜大败,继又败于青坂,杜甫有《悲陈陶》、《悲青坂》;收复两京,杜甫有《收京三首》、《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九节度兵围邺城,看来胜利在即,杜甫写了《洗兵马》,其中提到胜利的消息接踵而至,提到回纥军助战、在长安受到优待的事,提到平叛诸将的功业。

反映了此一事件在当时造成的普遍心理。

后来九节度兵败邺城,为补充兵员而沿途征兵,杜甫有“三吏”、“三别”。

杜甫的有些诗,还可补史之失载,如《三绝句》中写到的渝州、开州杀刺史的事,未见史书记载。

从杜诗可见安史乱后蜀中的混乱情形。

而《忆昔》则描述了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游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这是常被史学家用来说明开元盛世社会风貌的一首诗,写时事,不始于杜甫,但是到了杜甫,才从如此广阔的视野并如此频繁地写时事。

他的诗,提供了史的事实,可以证史,可以补史之不足。

(2)但是杜诗的“诗史”性质,主要的还不在于它提供了史的事实。

史实只提供事件,而杜诗则提供了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

但是杜诗的“诗史”性质,主要的还不在于它提供了史的事实。

史称玄宗后期沉湎声色,记载了不少事实,而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我们才真切地感受到这沉湎声色的情景:

 

  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diéniè)。

蚩尤塞寒空,蹴踏崖谷滑。

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

君臣留欢娱,乐动殷胶葛。

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

中堂有神仙,烟雾蒙玉质。

爰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这里描写的是具体的情景,连面临这情景时感觉到的氛围和情思都有了。

他写战争带给百姓的苦难,是从一个人、一个家庭写起的。

写他们的遭遇,写他们的内心的悲酸。

如《无家别》: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败阵,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向我啼。

四邻何所有?

一二老寡妻。

 

  写到故乡荒凉,老母病死,归来无家,而尚得再次从军,令人不忍卒读。

他把战火中的人的内心世界,一一展开,令人千载之下,为之动情。

《羌村三首》、《哀王孙》、《哀江头》、《北征》等诗,都是这种写法。

(3)他的有些诗,虽不是直接写时事,只写一己的感慨,但由于他颠沛战乱之中,与这场灾难息息相关。

心之所向,情之所系,未离时局,因之从他的感怆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其时社会的某些心理状态。

从认识历史的起初面貌说,这一类诗,也具有诗史的意义。

2.形式特点:

用叙事手法写时事。

诗的叙事手法起源甚早,《诗经》、乐府都用过。

唐代很多诗人也用叙述手法。

而大量使用叙述手法,以五、七言古体写时事,即事名篇,把叙事手法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则是杜甫的创造。

 

  

(1)杜诗叙事,既叙事件经过,又用力于细部描写

这些细部描写,或人或物或心情,精心刻画,从细微处见出真实,展开画面,把人引入某种氛围、某种境界。

《北征》叙从凤翔行在往鄜州省家的一路所见:

“菊垂今秋花,石载古车辙。

青云动高兴,幽事亦可悦。

山果多琐细,罗生杂橡栗。

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

雨露之所濡,甘苦齐结实。

”“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

鸱鸮鸣黄桑,野鼠拱乱穴。

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

”写到家情境:

“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

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

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

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

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

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

海图拆波涛,旧绣移曲折。

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

”“粉黛亦解包,衾裯稍罗列。

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

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

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

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

问事竞挽须,谁能即嗔喝?

”没有直接写战争灾难,而乱离与贫困一一显现。

他写的都是不起眼的平常细事,但正是这些细小的描写,从一个视角展现了广阔的历史画面。

也正是这些细小的描写,使杜诗的叙事方式有别于前此的叙事诗。

它从概括描写走向写具体事件的片断,因写细节而更少概括描写常有的夸张,更多真实感。

故事性被冲淡了,而生活色彩则得到极大的加强。

《兵车行》、《羌村三首》、“三吏”、“三别”、《彭衙行》、《赠卫八处士》等诗无不如此。

 

  

(2)杜诗叙事,融入强烈的抒情。

多数的叙事诗,他其实是作为抒情诗来写的。

例如《羌村三首》,记回鄜州省家事,写重逢如何悲喜交集,写与家人、邻里如何在这悲喜中相见,仍然是细部描写,“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邻人满墙头,感概亦歔欷”;“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扣柴荆”。

但这些细部描写要表现的,是悲喜交集的心境,是一腔蕴蓄已久、渴望渲泄的感情:

悲哀、同情、无可奈何,都交错在一起。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客观的真实的叙述与主观的强烈的抒情,融为一体。

他的一些诗,很难分出是抒情还是叙事。

(3)有时还杂以议论、融抒情、叙事、议论于一体。

长篇如此,短篇也如此。

有赋的铺排、散文的句法,也有抒情诗的意境创造。

记述的是时事,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画面,而抒发的是一己情怀。

这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空前的,是诗歌表现方法的一种转变,是杜诗异于盛唐诗的地方。

 

(二)律诗的内容和形式特点:

    律诗在杜诗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杜甫写时事的诗,多是古体,因古体便于叙事。

他在古体上的成就,无疑是巨大的。

但他的律诗,在诗歌艺术上的成就却更为辉煌。

1内容:

扩大了律诗的表现范围。

他不仅以律诗写应酬、咏怀、羁旅、宴游,以及写山水,而且用律诗写时事。

以古体写时事,较少受限制,杜甫多数写时事的诗都是古体;用律诗写时事,字数和格律都受限制,难度更大,而杜甫却能运用自如。

他这部分写时事的律诗,较少叙述而较多抒情与议论,如《秋笛》、《即事》(“闻道花门破”)、《王命》、《征夫》等。

为扩大律诗的表现力,他以组诗的形式,表现一些较难表现、较宽泛的内容,五律和七律都有这样的组诗。

五律中的《秦州杂诗二十首》是一例。

浦起龙已指出这是组诗。

20首集中地表现了他在秦州时的心境。

写于客居夔州时的《洞房》、《宿昔》、《能画》、《斗鸡》、《历历》、《洛阳》、《骊山》、《提封》,虽未标出总题目,但就内容言,实是组诗。

      杜甫以律诗写组诗最为成功的,是七律,如《咏怀古迹五首》、《诸将五首》,特别是《秋兴八首》,可以说是杜甫律诗中的登峰造极之作。

这组诗写于滞留夔州时期。

此时安史之乱虽已结束,而外族入侵,藩镇叛乱,战争仍然不断。

挚友已先后离开人世,诗人自己仍飘泊沧江,且疾病缠身。

山城秋色,引发他的故园之思和对于京华岁月的怀念,回顾一生,感悟哲理。

八首诗就是在这一思想脉络上展开,一层深入一层。

 

第一首: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2.形式特点

(1)他这部分写时事的律诗,较少叙述而较多抒情与议论,

(2)杜甫把律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

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读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全诗把一种骤然到来的狂喜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用“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这些动词,加强了突然性和随意性色彩;用“即从”、“便下”、“穿”、“向”等词,连接四个地名,造成风驰电掣的气势。

表达的方式,仿佛散文一般,感慨流畅,连贯性、整体感极强,毫不受律体的束缚。

他在寓居夔州以后所作诗,这方面的成就,更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被杨伦称为“杜集七言律第一”的《登高》,就是这样的一首诗: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风急、猿啸、鸟飞、木落,伴以滚滚而来的江水,整个境界卷入到急速的流动之中。

然后是一声深深的叹息。

他用了那么多在动作上相互连贯性极强的动词,造成全诗的流动感和整体感,使人读来有一气流转之感。

但细究起来,全诗在声律句式上,又有极精密的考究。

八句皆对,首联句中也对。

严整的对仗被形象的流动感掩盖起来了,严密变得疏畅。

首联上句第一字仄声换成平声,下句第一字平声换成仄声,一开始便用轻重的变化增加了两个节奏。

“猿啸”处本应是二仄声,他为了使“天高”与猿声连着表现一种高扬凌厉的情调,用了一个平声字“猿”,三个平声连续上扬,“啸”仄下沉,两头均有一个急速的起伏,最后一个“哀”字,扬而不返。

这首句在通过平仄的精心安排来表现声象上,真是精彩极了。

 (3)杜甫律诗的最高成就,可以说就是在把这种体式写得浑融流转,无迹可寻,写来若不经意,使人忘其为律诗。

如《江村》: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须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以亲切随便的语气说出,不露对仗与声律安排的痕迹。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上四句用流水对,把春雨神韵一气写下,无声无息不期然而来,末联写一种骤然回首的惊喜,格律严谨而浑然一体。

《旅夜书怀》也是这类千古传诵的名篇。

(4)杜甫自己说:

“晚节渐于诗律细。

”(《遣闷呈路十九曹长》)又说:

“老去诗篇浑漫与。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这正是他对律诗的主要追求。

“诗律细”不仅在于声律的精心安排,也在于从严谨中求变化,变化莫测而不离规矩。

有时他为了表达某种感情的需要而写拗体,晚年七律拗体更多。

这种拗体与七律初期出现的某些不合律现象是不同的,它是成熟之后的通变,表现为变化中的完整。

 (5)杜甫律诗的又一成就,在于他炼字炼句上的成功。

精于用字,刻划细微,在他的古体中有同样表现,而以律诗的表现最为精彩。

他炼字,用力之处在表现神情韵味。

刘熙载说“少陵炼神”,就是指这一点。

他的用字,常常达到一字之下,他人难以更改的地步。

他善于用动词使诗句活起来,用副词使诗疏畅而富于转折,特别是“自”字,他实在是用得好极了。

他还善于用颜色字以强化某种情感色彩,用叠字以创造氛围,,用双声叠韵以使诗的声调更加和谐悦耳,用俗字口语使诗读来更加亲切。

炼字,是他的自觉追求。

他说过: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他是用很大的精力在炼字上的。

四、杜诗的风格:

沉郁顿挫

1、杜诗的沉郁顿挫

杜诗的主要风格特征是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的具体内涵是:

①忧愤深广的时代特征

杜甫是一位系念国家安危和生民疾苦的诗人。

动乱的时代,个人的坎坷遭遇,一有感触,则悲慨满怀。

他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生民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笼罩着一种忧郁悲凉的气氛。

杜诗这种沉郁风格的形成,是安史之乱前后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尤其是入蜀后的十余年漂泊,其沉郁风格发展到了顶峰,如《登楼》。

②气韵内转与波澜老成

时代的苦难使杜甫的诗歌,尤其是晚年作品,充满了感伤的情绪。

可他是一个极有骨气的人,其郁积于心头的悲慨涌至口边时,往往又一口气强咽下去,回环往复,使情感的流程变得深沉浑厚起来,但情感的回环往复是在诗人心中进行的,流露于笔端的是潜气内转的起伏顿挫,给人以波澜老成之感。

堪称这种风格的杰出代表作品是《秋兴八首》。

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是在十年困居长安期间形成的,而于杜甫晚年漂泊西南的诗歌创作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五、杜甫的思想

杜甫的思想主流是儒家。

道教和佛教对他的思想也有影响,但是暂时的,儒家思想才是影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杜甫身上有较浓厚的儒家“忠君”思想,“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

不过,他的忠君思想和爱国情怀是交织在一起的,对社稷和人民的最终关切,是他“忠君”的核心内容,“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也是他被称为“诗圣”的重要因素。

作为“诗圣”,杜甫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心中的偶像,是儒家文化理想人格的化身。

 

六、杜诗的集大成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一)杜诗的集大成特点

(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元稹)

杜诗的集大成体现在三个方面:

1.虚心学习前人经验,不薄今人爱古人。

杜甫能够比较全面地认识到各各个历史时期的作家作品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成就,能吸取《诗经》、《离骚》、王粲、曹植、陶渊明以及齐梁诗人、初唐四杰等众家之长。

并且主张力崇古调、兼取新声,对当时完全否定六朝文学,反对近体诗的思想加以纠正。

2.作诗兼备众体,风格多样化。

杜甫于各种诗歌体裁都很擅长,尤其在七律上成就最高。

另外,杜诗除了沉郁顿挫的主导风格外,还有萧散自然、平淡简易和含蓄委婉等诸多变化。

3.功力深厚,自铸伟辞

在广泛的学习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的基础上自铸伟辞,是杜甫集大成的一个重要方面。

他在《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中说: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诗的句法变化和炼字精当,确已达到惊人的地步。

他善于用动词使诗句活起来,用副词使诗疏畅而富于转折,特别是“自”字,用得实在好极了;他还善前置色彩字以强化某种情感色彩;以及善用叠字、双声叠韵、俗字口语等等。

由于注重对于诗歌语言的锤炼,他的诗歌里往往有非常美丽的或精警的句子,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

(二)杜诗对后世的影响

杜甫对后世的影响,首先表现在艺术技巧方面。

从唐诗的发展看,杜甫是一位承前启后的人物。

杜诗是唐诗发展的一个转折。

由于杜诗兼备众体而又自铸伟辞,积累了极其丰富的艺术经验,有许多的层面,也就为后来者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各种可能。

如中唐的元白、韩孟,晚唐的李商隐等人,他们都学杜诗的一枝一节,而开拓出新的诗派。

宋以后,杜甫的地位更高。

杜甫更为重要的影响,是在思想情操方面。

他系念国家安危,同情生民疾苦,因而被后人尊为“诗圣”,并成为儒家理想人格的化身,为历代士人所崇仰,在士人人格的形成上,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七、李、杜优劣论

课堂讨论:

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李白、杜甫诗歌优劣高下的看法。

关于李、杜优劣的争论从中唐时期就开始了。

在李、杜生前,李白的诗名大于杜甫。

中唐的元、白出于中兴愿望,提倡新题乐府创作,故抑李扬杜;韩、柳则主张李、杜并重。

到了宋代,李、杜之争愈演愈烈。

宋初时杜甫的地位似乎仍不如李白,西昆体的代表人物杨亿就曾经“往往摘子美之短而陋之曰村夫子”。

到了北宋中期,情况发生了变化,这一时期的几位主要诗人在对待李、杜的态度上出现了很大区别。

欧阳修偏爱李白的诗歌,而王安石和苏轼则更喜好杜诗。

苏轼曾说:

“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黄庭坚创立的“江西诗派”奉杜甫为始祖,自然有抑李扬杜的倾向。

从宋代以后,李、杜之争一直未停息过。

直到上个世纪60年代,由于毛泽东同志的偏好,李杜优劣论又被炒作了一回,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

严羽《沧浪诗话·诗评》云:

“李、杜二公不当优劣。

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

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论诗以李、杜为准,挟天子以令诸侯也。

 

作业

1、李白字太白,号。

2、杜甫字,自号。

3、杜甫的诗歌真实形象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时代动乱,是时代的一面镜子,素有“”的美誉。

4、杜甫系念国家安危,同情生民疾苦,因而被后人尊为“”,并成为儒家理想人格的化身,为历代士人所崇仰。

4、仰天大笑出门去,。

5、李白的人格和潇洒风神,曾经吸引过无数士人,被后人称为“”。

6、李白是诗歌史上继之后又一位浪漫主义大诗人。

7、,乾坤日夜浮。

8、子美不能为太白之,太白不能为子美之。

9、李白《蜀道难》中有哪些诗句使用了典故?

10、请分析《蜀道难》的艺术特点。

11、请结合作品分析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12、赏析《登岳阳楼》一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