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的优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91702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5.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的优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的优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的优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的优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的优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的优化.docx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的优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的优化.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的优化.docx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的优化

课程名称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的优化

作者

苏士成

课程类别

学科课

课程资源使用情况

时间

授课对象、讲授班次(会议)名称

基层学校

县(区)级

市级

省级(外市)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的优化

松原市教育学院苏士成

提纲

一、优化地理教学内容

(一)减轻对陈述性知识的记忆负担,注重方法性目标落实和策略性知识的学习

(二)补充有助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认知材料

二、优化地理教学模式

(一)优化教学结构

1、优化信息的传导结构

2、优化师生关系

(二)优化教学程序

1、优化教学导入

2、优化学生的认知活动

3、优化教学反馈

4、优化板书的内容和形式

5、优化地理作业的设计

三、优化地理学习评价

1、关于对于提出地理问题的评价

2、关于科学方法掌握状况和参与探索性活动水平的评价

3、关于地理概念、区域自然和人文特征理解水平的评价

4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

 

2005年12月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的优化

松原市教育学院苏士成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更重要的价值是培养学生树立科学人地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具有一定的学习方法、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能力。

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于课堂教学,因此我们应该致力于狠抓优化课堂教学这个关键环节,实现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

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我们如何实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呢?

我们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入手:

一方面要优化地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在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探索优化地理教学的模式和测评。

一、优化地理教学内容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加工、优化教学内容,是优化教学过程的首要工作。

对教学内容的优化,我们主要应做以下两项工作:

一是减轻对陈述性知识的记忆负担,注重方法性目标落实和策略性知识的学习;二是补充有助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认知材料。

(一)减轻对陈述性知识的记忆负担,注重方法性目标落实和策略性知识的学习

在新教材图文资料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我们依据新大纲的要求和认知心理学理论,提高对新教材知识类型及其教育功能的认识,对教材中不同的知识类型做不同的要求。

我们提倡在教学中把大量的地理事例、图表、数据等陈述性知识作为学生认知的思维材料和案例,引导学生从中获取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等程序性知识。

要注意把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等程序性知识和对之认知的策略性知识作为学习的重点(重点转移!

),而对陈述性知识的记忆做适当的淡化和弱化(我们都有这样的认识和体会:

即使学生把教材记背的烂熟,对应对现在的高考并不能起到以前那样的效果了!

),从而提高我们地理教学的有效性(指导思想要改变),以确保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必要的学科知识、方法与策略的学习,以及能力和观念的培养。

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熟知“教学大纲”中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要点”、“知识要求”和“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注意将教材内容与大纲中“要点”和“要求”之间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同时注意建立起知识要点之间的联系,并要构建起体系来。

我们高中地理教学第一线的智慧的实践者摸索出来一个成熟的经验,那就是“利用板书将地理知识要点及其相互联系表示出来,促使学生形成合理的地理认识结构”。

这一点在我们市级研究课中,总是提倡设计结构式板书,使其发挥整理知识、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日常的工作中要逐节课地设计出重点地理知识结构,提高对教材的分析能力,以及提高对教学重点掌握和驾驭能力。

(二)补充有助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认知材料

为了强化观念教育,在充分利用教材中各类信息资源的基础上,我们提倡教师适当补充现实地理事实、案例,作为强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认知材料。

我们说减轻对陈述性知识的记忆负担,不等于减弱教学内容,而是要充分发掘和丰富地理知识的育人功能,提高教学质量。

补充现实中具有此方面价值的事实、案例等认知材料,使环境意识、科学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教育可信、有力。

并自然地渗透到我们的教学之中。

理论研究和实践证明,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分析不同知识类型的教学功能,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提炼、补充和科学加工,是优化教学内容的有效措施。

二、优化地理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构建的,是经教学实践检验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和程序。

从这一概念出发,地理教学模式的优化可以通过对教学活动结构优化和对教学程序优化来实现。

(一)优化教学结构

教学结构是教学系统中教师和学生以及其他各要素的固定联系和关系的形式。

结构决定功能。

只有优化教学结构,才能优化教学系统的组织特性和功能。

1、优化信息的传导结构

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信息传递的过程。

教学过程不仅要使学生获得信息本身,还要使学生获得传递信息的能力。

所以,优化教学结构的重要任务就是优化教学信息的传导结构,也就是要构建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获取知识,并通过师生间交流、学生间交流,获得教学反馈的信息多向传导结构。

对于教学信息多向传导结构的设计,我们基于以下考虑:

优化教师向学生传递的信息,是优化教学结构的关键。

教学中教师向学生传递的,主要不仅仅是学科知识,而更加重要的是引导认知、指导学法、激励和鼓励创新等,将学生推向教学活动第一线的一系列调控信息。

我们知道反馈信息是教师调控教学活动的依据。

所以,教师调控作用的主要任务是有效获得学生在学习中的反馈信息。

为此教师要多创造机会促使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师生之间的交流。

教学中,教师使用教科书、补充资料和手段的目的,主要不是为自己讲解服务(方便自己的讲),而是以此作为引导学生认知的材料、手段,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也就是说,通过教师的课前设计和课上调控作用,要使教材变学材,教具变学具,使学生从教学资源中直接、独立地获取信息。

(2)优化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在教学系统各要素的相互关系中最为重要。

所谓优化师生关系,主要是指优化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关系。

在教学设计、组织、调控活动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

教师的教学观念、对教材的分析和加工水平、对教学活动的调控能力等,在教学过程优化中起决定性作用。

为此重视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加强对新大纲、新教材的深入学习和研修,提高教师对新教材的教学设计能力,是使教师在教学中表述准确、提问科学、承转连贯、启发到位,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切实完成试教任务的前提条件。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学生活动要占优势。

教师要通过全方位的教学设计与调控,切实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首先要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自学时间,如:

阅读、画图、思考、讨论等;其次是注意给更多学生提供发表见解的机会,如:

在要求学生简洁表达前提下,每个问题至少让3位持不同见解的学生发言等;另外特别需要提醒注意的是,教师要以平等、和蔼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并以虚心、肯定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每一次发言。

这对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并在学习活动中敢于创新是十分必要的。

在目前高中教学中,仍然存在着教师当讲解员,学生当听众的现象。

致使学生自主活动得不到保障,学生的发展目标得不到落实。

对此,我们除加强了此方面的理论培训和宣传,主要是开展“市教学新秀评选”、“市教学大赛”、“主体性教学研讨会”等等的活动,引导教师向此方面发展和努力。

(二)优化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是指教学活动中各个环节组成的序列关系。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优化教学程序:

1、优化教学导入

教学导入不能单纯是教师的陈述,而要有学生参与。

我们提倡教师采用设问导入法。

如:

就新课内容与已学知识、已有经验设问;就本节知识在单元知识中的地位设问;就本节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设问等。

这比教师单纯就事论事地独自陈述,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使学生通过思考理解知识的前后联系、局部与整体的联系,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明确学习的目标、重点、意义等。

若借助图表、录像等手段辅助导入,不仅提高教学效益,还能产生较好的艺术效果。

在我们看到的课中,绝大部分教师的导入是启发式,不少课采用了电化手段,使学生从一上课,就对所学内容结构有整体认识,对本节课学习的意义有一个宏观的把握,效果很好。

2、优化学生的认知活动

优化学生的认知活动是优化教学过程的核心。

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以及高中地理新教材中提供了很多案例资料的新变化,我们提倡在教学中多采用归纳法组织学生的认知活动。

所谓归纳法,简单地说,就是由因及果法。

首先是教师利用适当的教学媒体展示课内或课外的地理事例、数据、图表等提供给学生认知的材料。

接下来教师要针对认知材料提问,组织学生进行自学。

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就近讨论,从认知材料中发现地理特点、差异、规律,分析其因果联系,并按照教师的提问要求总结、归纳、表述出来。

这时侯教师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互相评议,从中发现学生的认知偏差,并吸收有价值的见解。

最后教师要在充分肯定学生自学成绩的基础上,再进行难点点拨、重点强调和观念的强化。

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观察、巡视、个别询问等方式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及时提问,因势利导进行启发,或追加新提问,不断使学生思维活动深入发展

用归纳法组织学生认知活动,能充分发挥教科书、课外资料、辅助手段的智育和德育价值,也能强化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价值,切实促进学生发展。

实践表明,列举实例,引用案例,重学生的参与过程和分析归纳,对于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的内涵外延,改变学习时那种死记硬背的现象,形成地理学习能力和科学的人地观念都是非常有成效的。

3、优化教学反馈

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优化教学中的随机反馈,还重视研究优化课堂教学总体目标达成效果的综合反馈。

对于随机反馈的优化,教师要提高设问的准确性、思考性、层次性,要设计多样化的反馈形式。

以便多渠道、多层次、准确、及时地了解学生的认知进度、水平、困难等情况,同时还要及时捕捉并推广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好思路、好方法。

我们提倡每节课至少组织一次学生的讨论活动,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广泛性、自主性,使同学们互相启发、合作学习。

对于综合反馈的优化,我们提倡教师联系现实生产、生活实际,设计思考题、讨论题,全面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在解答问题时反映出来的方法和价值观。

而不提倡简单出几道选择题、判断题,仅仅检查学生对教材某些知识结论的记忆、识别水平。

通过综合反馈,教师能够了解本节课对学生知识、方法、能力、观念等方面发展的综合水平,并有针对性的采取补学措施。

我们提倡教师在反馈活动中,要尽量扩大反馈范围,依据学生日常学习水平,由低向高地请学生解答,以使反馈更加真实,切实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偏差。

4、优化板书的内容和形式

板书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

经多年探索,我们对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

突出教学重点,体现知识联系。

为此,板书的特点是简练、网络化,图文结合,且板书完成过程最好有学生参与。

实践表明,优化的板书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认知结构,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取、运用,还利于学生形成整理、归纳地理知识的方法。

5、优化地理作业的设计

设计作业内容时,应从多角度切入,或温故知新,或启发理解,或比较综合,或诱导想象,地理作业的设计要不局限于单纯的书面操作练习,要重视除书面形式以外的练习模式,使练习不仅能起到检验学习效果、复习巩固提高的目的,而且还能起到举一反三、促进迁移的作用。

长期以来,我们的地理作业以课堂作业为主,多为课堂上由学生独立完成。

由于新教材中“自学园地”部分出现了“调查”、“访问”、“搜集资料”等新的题型,诸如此类的题型大都因受课堂的局限很难在课内全部完成,又有好多不可以在课上作分析的。

我们可以对这些练习进行了精心选择并分类,可把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按完成时间长短分成三类作业:

短期作业、中期作业和长期作业。

1.短期作业──教师精心选择

所谓短期作业,主要由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时间5-8分钟,它是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和补充,对于巩固、理解、掌握和深化课堂教学所学的知识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有一定的作用。

因完成时间短,称为短期作业,一般在第二天上交教师批改。

教师在选择过程中应尽可能避免单一重复式练习,做到“少而精”。

此类作业每节课之后学生必须完成,以期达到及时温故知新的目的。

2.中期作业──师生共同开发

所谓中期作业,因其需要较长时间的思考或对资料的查证工作,经过长一些时间方能完成,所以称为中期作业。

学生可以请求其他同学或教师的帮助,时间大约一个月。

中期作业的内容主要包括:

①观测类,需要一定时期的观测的,如观察并记录月相,测算正午太阳高度角、气象、物候观测等;②理论分析类,需要一定时期的理论思考,如关于“两小儿辩日”中太阳大小、距地远近、地面冷热等问题的分析,诸葛亮火烧葫芦峪失败的地理分析等;③资料查找类,需要上网或阅读等进行资料收集的,配套的练习册上有很多此类练习;④标本收集及制作类,如岩石的收集和辨别等;⑤图表制作类,通过制图来分析一些地理现象和规律;⑥实验设计类……

此类作业主要来自课本“自学园地”中的内容,此外还有来自教师的长期积累和学生提出的很多有价值的问题等,都可作为中期作业的内容。

中期作业每位学生每月一般需要完成1-2题;题目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对有困难的学生可进行相关提示,从而保证大多数学生能顺利完成;设置学生互相交流各自的作业的环节,以达到互相帮助、相互借鉴、共同进步的目的。

3、长期作业──学生自主选择

所谓长期作业,也可以称之为专题作业,由3-5位学生自由组合成一个小组共同完成,时间为一个学期。

作业的专题由学生根据一学期的地理教学内容自行选择,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可相应提供一些小课题供学生参考。

中期作业与长期作业之间无明显界线,若学生对一些中期作业题目感兴趣,也可鼓励其将之转化为小课题进行研究。

综上所述,三类作业相结合能更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地域性的特点,符合地理学科的课程理念。

这样做虽然作业名目增多了,但学生的学习兴趣却能够增强。

有了学习兴趣,也就有了表现的欲望与冲动,就像我经常和学生说,不要把作业仅看成作业而应看成一个展示自己才华、表达自己个性的一个舞台。

三、优化地理学习的评价

(一)地理学习评价的理念

地理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

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

目标多元化是指诊断达标程度、促进学生的发展、检测教师的教学效果,而不仅把给学生划等分类、甄别和选拔学生作为根本甚至唯一的目的。

评价内容全面化是指全面关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参与活动的情况、地理方法掌握与运用水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状况。

评价方法多样化,注重学生参与学习评价,着眼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地理学习评价要体现七个关注,一是关注学生对地理位置、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地理空间结构、区域差异等的理解状况。

二是关注学生在寻求空间有序性与规律、解释空间效应等学习活动中应用地理知识的状况。

三是学生在地理探究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四上是关注学生是否学会了相应的地理方法。

五是关注学生读写能力、计算能力、图解能力的发展状况。

六是关注学生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发展。

七是关注学生是否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形成了课程目标所要求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对学生学习地理的评价

地理学习评价的基本内容是评价学生提出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过程;评价学生科学方法掌握状况和探参与探索性活动的水平;评价学生对地理概念、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的理解水平;评价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所形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关于对于提出地理问题的评价

提出地理问题的评价,主要评价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对信息的利用。

其中对评价问题意识的评价是指是否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提出可能通过探究解决的问题、是否领会提出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信息的利用是评价学生是否能有效地利用已知信息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的质量主要是看其所提出问题是否合理,是否完整、是否新颖,广度和深度如何等。

2、关于科学方法掌握状况和参与探索性活动水平的评价

评价要点是:

对地理观察、区域分析与综合、地理比较、地理实践等常用地理方法的领悟、掌握状况和运用水平,学生参与观察与观测、调查、实验、讨论、解决问题等活动的质量。

评价方法有观察法、填定量表法、作业法、能力测试与综合评价等。

3、关于地理概念、区域自然和人文特征理解水平的评价

评价要点是:

学生对地理概念、区域自然和人文特征理解能力以学生能否把学到的地理知识应用到问题解决中。

评价方法,观察学生学习活动的表现和对其学习成果的分析可以推断出学生的理解力及运用状况,理解力评价也可以采取划分成绩等级的方法。

4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

评价要点是:

对地理的兴趣和好奇心;体会地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地理学的价值;对周围环境和地球上不同自然和人文特征的审美能力,以及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热爱祖国的情感与行为;关心和爱护人类环境的意识与行为。

评价方法:

观察、问卷、访谈、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进行观念教育和能力培养,要充分认识和重视学生主体活动对能力训练和观念强化的必要性,自觉地使地理课堂教学模式逐渐由教师讲授为主的“结论式”;向学生活动为主的“过程式转变。

专题:

突出高中地理新教材中“案例”的教学

松原市教育学院苏士成

提纲

一、高中地理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中案例教学的要求

二、什么是案例

(一)定义

(二)类型(高中地理案例的类型)

(三)特征(选编的案例所具备的特征)

(四)作为学生研究对象的案例特征

三、什么是案例教学

(一)定义

(二)特征

(三)模式

(四)案例教学应凸显的教育功能

四、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实施

(一)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概念

(二)高中地理如何实施案例教学

五、地理教学案例的应用及例举

1、用案例引述地理问题

2、用案例印证地理原理

3、用案例探究地理规律

六、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比较及其局限

(一)两种教学方式的比较:

(二)案例教学的局限性

附:

地理案例教学两则实例

 

2005年12月

专题:

突出高中地理新教材中“案例”的教学

松原市教育学院苏士成

与使用多年的原高中地理教材相比,新版高中地理(试验修订本·必修)教材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它不仅形式更加美观大方,让学生爱不释手,在内容体系上更是作了重大调整,如增加了许多地理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加强了地理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突出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等。

从而使其更加符合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需要,更加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

对于教熟了旧教材、用惯了旧教法的众多地理教师来说,面对这样一套充满时代气息的新教材,如何尽快转变教育思想,改进教学方法,用最短的时间适应新教材,用好新教材,以适应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教材改革的需要,已成为摆在每位地理教师面前的一个紧迫而又不容回避的问题。

新教材的优势的确很多,短时间内我们很难发掘其全部。

但是,新教材采取的“案例”模式和“活动”练习,应该说是新教材最显著的特色与优势之一。

所以,如何搞好地理新教材的“案例”与“活动”教学,就成为用好新教材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高中地理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中的案例教学的要求

近些年来,案例教学的提法越来越多。

在地理教学大纲中规定使用案例教学,可以从1996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修订本算起。

该大纲规定,在高三年级开设地理区域研究的选修课,其中包括“中国国土的整治和开发”的内容。

大纲要求“结合东北、黄淮海平原、南方红壤丘陵低产区、黄土高原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柴达木盆地、长江三峡、西南地区八个典型地区的具体事例来学习我国的国土整治和开发问题”。

当时的“大纲”和“大纲学习指导”中还都没有出现“案例”的字样,但是《学习指导》中把“采用了原理与事实之间的新的联系方式”作为该大纲的特征之一,而这种“新的联系方式”就是“鼓励采用典型个案或例子说明基本原理”。

2001年,教育部对《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进行再一次修订时,正值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始,一些新的教育理念被吸收到修订的大纲中。

“中国国土的整治和开发”仍作为选修课,但改为“中国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的案例研究”,这是第一次在教学大纲中使用“案例”一词。

该大纲与1996年版大纲的另一个不同,是把案例所在的区域名称从“教学内容要点”中删去,只在“知识要求”中规定了必学的案例,并在该区域名称后面加上了“等”字。

比较两个版本的教学大纲可以看出,后者对教学要求的表述更接近案例教学的本质。

首先,教学的主要目标不是定位在对某个具体区域整治和开发情况的了解,而是定位在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典型问题的了解上;其次,除了“知识要求”中规定的案例外,鼓励教师使用其他案例进行教学,使教学更加开放。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在区域发展部分的教学要求中,继续提出案例教学的要求:

在“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选择符合“标准”主题的区域,采用案例分析方式编写教科书和开展教学。

本部分至少选择3个中国案例,1个外国案例。

课程标准对案例教学的体现与现行教学大纲有两点明显的不同:

一是由于区域发展内容的教学由选修变成必修,实际上使案例教学成为高中地理学习的基本方式之一。

二是课程标准不再规定必学的区域案例。

虽然在大多数实验教材中,很可能仍选择现行教学大纲中规定的那些案例,但课程标准的开放对促进高中地理课程的进一步开放和适应各地区具体地理情况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也更加明确地体现了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学习原理而非仅学习具体区域”的实质。

二、什么是案例

(一)定义:

案例教学中最为突出的特征是案例的运用,它是案例教学区别于其他教学方法的关键所在。

那么,什么是案例呢?

简单地说,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二)高中地理新教材中的案例类型

在当前的地理新教材中,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将案例进行以下分类:

1、依据地理案例内容的不同,可将案例分为自然和人文两类,或者分为世界、中国和乡土等类别。

例如:

高中地理新教材在阐述海洋空间资源的利用这一内容时,引用了“鹿特丹港口的土地利用”和“澳门历年填海范围”两个案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理解地理区位原理。

2、依据地理案例形式的不同,可以将案例划分为文字材料和地理图象两种,或者两者兼有,相比之下地理图象案例直观、形象,蕴涵丰富的地理信息,如“长江三角洲的发育”“南极臭氧空洞”两例,通过一组图片,反映长江三角洲的生长发育和南极臭氧洞的消长过程,从而揭示出某种地理演变规律。

3、依据地理案例情境的不同,可以将案例划分为语言情境案例和实际情境案例。

如:

地理必修下册的关于李守银家的农业发展状况及相关讨论,可以让学生体验一个真实的情境,通过讨论,由师生共同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案。

4、依据地理案例用法的不同,可以将案例划分为讲(读)解式(印证式)、讨论式案例、调查式。

讲读式,如《留民营的产业结构调整》、《澳门历年土地面积的变化、历年填海范围》等;讨论式如“张老汉的鱼塘事件,讨论谁是谁非”、《分析图中案例,那一地区的环境问题有可能影响到其他地区甚至全球》;三是调查式如《调查家乡的大气污染状况及采取的措施》、《调查了解学校所在地区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危害,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你自己的防治设想》等。

(三)高中地理新教材中教学案例特征

综观整个高中地理新教材,具有以下特征:

1、案例都来源于实际的情景

每一个案例的来源,都涉及到实际情景中的一项决策或一个疑难等等。

这种情景存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方方面面,教师可基于这种情况,对教学进行教学设计,并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探索。

2、案例都与整个时代相适应

每一个案例,都以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