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世界土地资源概况.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90620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6.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一章 世界土地资源概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第十一章 世界土地资源概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十一章 世界土地资源概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十一章 世界土地资源概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十一章 世界土地资源概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一章 世界土地资源概况.docx

《第十一章 世界土地资源概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一章 世界土地资源概况.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一章 世界土地资源概况.docx

第十一章世界土地资源概况

第十一章世界及中国土地资源概况

 

第一节世界土地资源概况

 

一、世界土地资源的概况及其利用现状

(一)概况

土地资源的面积主要指陆地面积,世界陆地面积约为14950万hm2,占地球表面的29.2%,陆地的2/3集中在北半球,仅1/3分布在南半球。

分布在地球上不同地理位置上的土地资源,由于组成的复杂性和地区的特殊性,状况十分复杂。

但地带性是世界土地资源分布的主要特征。

从整体上看,随纬度的变化可划分出若干个自然带,各地带土地构成要素间存在着特殊的、有规律的内在联系,而且在时间上不断发展演变。

(具体参考教材表11-3)

(二)世界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世界土地资源由于地理条件差异很大,再加上人口、民族以及各国的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利用特征也不尽相同。

但经过8000—10000年漫长的演化过程,形成了当今世界土地资源利用的基本格局。

(具体请参考教材表11-4、表11-5)

二、世界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

(一)世界人口增加对土地资源的压力

据联合国人口署预测,21世纪中叶以前,世界人口还将以较高的速度持续增长,到2050年,世界人口可能达到94亿,全世界人口迅猛增长,使土地的人口“负荷系数”(土地的人口负荷系数为某国家或地区人口平均密度与世界人口平均密度之比,用于发现人口极为稠密地区和可供移民地区)每年增加2%若按农用地面积计算,其负荷系数则增加6%-7%。

人口增长给本来就十分紧张的土地资源带来更大危机。

(可参考教材表11-7)

(二)世界土地资源得数量变化

1、耕地减少

2、森林资源不断减少

3、世界草地面积不断减少,且减少的多是水土条件较好的优质草场

4、围垦湿地,由于耕地压力的增加人们开发湿地为农田,破坏了湿地生态系统。

(三)世界土地资源的质量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

1、地力衰竭。

主要表现在养分亏缺上

2、水土流失严重

3、土壤盐渍化

4、水资源贫竭

5、土地沙漠化

6、土地污染

三、世界土地资源的共同对策

1、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2、进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3、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技术和方法的研究

4、加强土地保护,防止生态恶化

5、控制人口,实行计划生育

 

第二节中国土地资源形成的背景

 

中国是土地资源大国,总量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土地约为世界人均土地的1/3。

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了解中国土地资源状况,并作出科学评价,对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加强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保障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土地资源形成的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是指地表所有的自然地理因素,包括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动物等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

中国是全球自然地理坏境最丰富多彩的国家之一。

决定中国土地形成的基本因素是位处中纬度与欧亚大陆的东岸和复杂多样的地形结构,它们之同相互结合而形成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色。

(一)经纬度差大,以中纬度为主

中国最北境的黑龙江省漠河附近,位于北纬53°31’;最南端的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则为北纬4°5’,南北跨纬度49°15’。

南北之间太阳入射角大小与昼夜长短差别很大。

中国疆土约有98%位于北纬20°~50°之同的中纬度地区。

按温度的差异,中国陆地上可以划分出九个温度帝,从南而北依次为赤道热带、中热带、边缘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

此外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干扰了热量带的分布而形成一个特殊的高寒区。

中国经度位置对地理坏境的影响远不如纬度位置所起的作用明显,特别在中国的北部地区,呈明显的“经度地带性”,但起主要作用的是海陆因素与季风的影晌。

(二)季风作用强烈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与太平洋之间,西南境内又有全球最高最大最新的高原——青藏高原,季风气候异常发达,对自然地理坏境的形成及地域差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地形复杂多样,山地面积大

中国地形总的特点是:

高差大,西高东低,阶梯状下降,类型多样,山地面积大,结构复杂,地形骨架呈网格状结构。

二、人类活动对中国土地资源的影响

从原始社会的采集狩猎到开阡陌、修水利、驯化培育品种,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到现代的集约经营,从单纯的掠夺资源到持续地利用资源,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是巨大的、深刻的。

长期的开发使中国的土地资源变成如今这样一个具有农、林、牧、渔等多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格局。

(一)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的有利影响

一是开辟农田。

开辟农田是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一种主要方式,是人类发展的进步方面,随着人口的增加,生产力的发展,大量土地改造为良田,发展了大面积灌溉,塑造了大量的水田和人工绿洲,建立人工生态系统,更有利于调节环境;耕地的生物生产力由于人工投入的增加,而大大高于自然生产力。

二是兴修水利。

首先是修筑堤防,使无序的洪水有序化,保护人类的生存与建设。

发展灌溉是水资源有效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灌溉增加了土地的水分,协调了水土资源,不仅有利于资源的利用,提高资源的生产能力,而且也有利于环境的保护。

三是驯化培育农作物与家畜品种。

四是矿山的开发。

矿产资源和燃料动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断扩展了资源的范围。

五是绿化环境。

森林具有两种功能,一是提供木材资源,二是保护生态环境。

扩大森林面积,绿化环境,既起到保护生态环境又能提供木材的作用

(二)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的不利影响

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不利的影响主要是由于人类利用资源的盲目性,只顾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只顾局部利益,忽视整体利益,滥垦、滥伐、滥牧,滥樵、滥捕、滥采等滥用资源而引起资源的流失、退化、枯竭和环境的恶化。

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森林缩小。

由于历代战争的破坏、不合理的砍伐和毁林开荒,导致森林面积逐年减少,除木材资源供应紧张外,更重要的山区水源涵养减弱,水土流失加剧,森林失去保护环境的功能。

二是土壤侵蚀。

不合理的陡坡毁林毁草开荒,以及历史上的撩荒、刀耕火种等掠夺式的经营方式,使土壤侵蚀不断发展,土壤侵蚀不仅破坏了当地资源,而且淤塞河道,增加防洪的难度,给下游带来更大的危害。

三是土地沙化。

这一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由于不合理的扩大耕地面积和过牧超载,破坏地面覆盖,在风的作用下,有的发生沙丘活化,有的发生沙丘移动,沙漠南移,“沙进人退”时而发生。

四是物种的消失。

由于森林砍伐、荒地开垦,草原退化以及过度的采集、捕杀与捕捞等,使大量的动植物资源的生境逐渐缩小,种群数量减少。

五是环境污染。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将有大量的工业废弃物进入环境,造成大气、水体与土地的污染,在近期内这一现象难以根本解决。

 

第三节中国的耕地资源

耕地资源是中国农业乃致国民经济的基础。

中国的耕地面临着数量减少和质量下降等问题。

研究耕地资源保护,对于实现耕地的可持续利用,保持国民经济的稳步和健康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一、       中国耕地资源概述

(一)类型与面积

受自然条件和人为管理因素的影响,中国不同区域的耕地在性质、地力和利用方式上颇有差别,因而可划分成不同的类型。

目前,有多种划分耕地类型的方法,其中较为常用的是按利用与管理方式的不同,将耕地区分为旱地和水田,灌溉水田、望天田、水浇地,旱地、菜地。

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全国共有耕地.2千hm2,其中:

灌溉水田28572.0千hm2,占耕地面积的22.0%,;望天田面积4373.3千hm2,占耕地总面积的3.4%;水浇地21670.2千hm2,占耕地总面积的16.7%;旱地73919.8千hm2,占耕地总面积的56.8%;菜地1502.9千hm2,占1.1%。

按耕地所处区域的地面坡度的大小,可将耕地划分为三类,即地面坡度小于6°的平耕地,坡度大于25°的坡耕地,和介于两者之间的缓坡耕地。

全国现有平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71.7%;缓坡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23.8%;陡坡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4.5%。

梯田是坡耕地的一种特殊类型,全国现有梯田面积占缓坡耕地总面积的29.8%。

(二)  分布

就地理分布而论,中国的耕地分布存在两条重要的自然界线。

一条是从东北到西南的横贯整个大陆的400毫米等雨线,该线以东分布着中国的几大平原,土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45%,但耕地面积却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90%;另一条线是一月月平均温度0℃的等温线,此线以南集中了占全国90%的水田,以北则分布着全国80%的旱地。

全国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带和中部地带的华北、东北、华东和中南4个区,这4个区的土地占全国土地面积的43.5%,但耕地却占71.7%;西南、西北2个区的耕地仅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8.3%(表11-1)。

表11-1全国耕地面积统计

单位:

千hm2

行政区

耕地

总面积

占全国

%

灌溉水田

望天田

水浇地

旱地

菜地

全国总计

.2

100

28572.0

4374.3

2167.2

73919.8

1502.9

华北

20205.5

15.8

360.3

0.8

6292.2

13617.3

231.9

东北

21526.1

16.6

2298.6

1.9

117.6

18870.4

237.6

华东

25591.2

19.7

10189.1

1261.3

5553.4

8105.0

484.4

中南

25455.0

19.6

10298.1

974.6

3326.0

10466.1

390.2

西南

20856.8

16.0

5107.6

2107.6

331.1

13215.6

94.9

西北

16107.6

12.3

318.3

28.1

6049.9

9645.4

65.9

资料来源:

全国土地资源调查办公室1996年10月31日汇总数据(未含香港、澳门、台湾)

二、中国耕地的利用特点与存在问题

(一)现有耕地相对不足

中国现有耕地.2千hm2(1996年详查数),占世界耕地总面积的7%,占世界总人口22%的宠大人口基数决定了中国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目前中国现有耕地产出的粮食还不能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经济发展目益增长的需要。

(二)总体质量差,生产力水平低

在中国现有耕地中,中低产耕地比例相对较高。

中低产耕地面积占全部耕地面积的78.46%。

(三)存在多种不易改变的限制因素

种种障碍因素严重制约着耕地的质量,全国现有的中低产田主要是由于上述这些耕地所组成的。

有些耕地往往存在多种障碍因子,如风沙耕地又缺水,坡耕地又瘠薄等等。

(四)数量逐年下降

1.建国后的耕地面积变化

建国初期至1957年,由于大面积的开荒造田超过了建设占用耕地的数量,使耕地面积有所增加。

自1957年以后至今,耕地数量逐年下降。

2.2.   未来耕地数量变化的预测

综合各项占用耕地的需求和发展趋势,到2010年全国将占用耕地933万hm2,相当于现有耕地面积的7%。

(五)质量退化严重

1.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又称土壤侵蚀,是指雨水等地质外营力的作用下地表物质的分离、破坏和运移过程。

水土流失不仅引起耕地表土的流失,致使耕层土壤变浅,保水保肥能力下降,土壤沙化,耕地生产性能下降;还直接导致区域生态环境的破坏或恶化,制约着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  土壤沙化

耕地土壤沙化是指耕地土体中的细粒物质和营养物质消失或占土体的比例下降,耕层变薄到一定程度,表现为土体物质变粗,影响植物正常生长的一种退化现象。

沙化对耕地资源的破坏作用较大。

沙化首先造成土壤结构的破坏,土地抗风蚀能力下降;沙化导致土壤保水能力降低,土壤容易发生干旱;沙化还造成土壤养分含量的减少。

干旱和养分贫瘠使耕地的地力下降,影响了作物生长,又进一步加剧了风沙的危害,直至使耕地的地力完全丧失。

3.3.  土壤盐碱化

土壤盐碱化是指干旱或半干旱地区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引起土体中可溶性盐含量增加,导致植物生长受到影响或不能生长的一种退化现象。

土壤盐碱化的实质就是土体内或地下水中的可溶性盐因为人为影响而随水迁移至土表,在水分蒸发后,盐分在表层积累的过程。

4.4.  土壤养分贫瘠化

贫瘠化是指在耕地的利用中,单位时间内向耕地投入的有效养分量不足以弥补同期作物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量,造成土壤有效养分含量下降,从而影响作物正常生长的一种退化现象。

养分的投入量与作物吸收养分的数量之比可作为养分的平衡系数(k),当k<1时,耕地土壤的养分支出大于收入,土壤养分向贫瘠化方向发展。

研究表明,中国耕地的总体养分平衡指数为0.81,处于养分失衡状态。

5、环境污染

耕地环境污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耕地环境污染是指影响耕地生产能力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因素,包括大气、水和土壤的污染。

狭义的耕地环境污染主要是指耕地的土壤环境污染按污染物的不同可分为重金属污染、氟化物污染、农药污染、化肥污染和地膜污染等。

三、耕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策略

(一)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耕地保护意识

(二)依法保护耕地,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三)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耕地质量

首先,必须加强以大江大河和农田水利、水土保持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增强抗灾能力,保护耕地不受洪、涝、旱等灾害的威胁。

有水土流失的耕地,要搞好小流域综合治理,修筑梯田等措施保持水土。

其次,要加强对现有耕地中优质农田的保护,尤其是条件好、生产力高的农田的保护。

第三,必须加大农业投入的力度,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综合整治中低产田上下功夫。

 

第四节中国的林地

 

林地是指直接或间接用于林业事业的土地,是活的树木的载体,是森林成长的基础。

一方面,森林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起着决定的作用;另一方面,森林作为人类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自然资源,对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中国国土面积虽大,但林地面积小,森林覆盖率低,木材蓄积量少,而且面临着林地被占、森林遭伐的巨大压力。

因此,必须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保护林地,保护森林。

一、中国林地资源概述

(一)类型

全国的《土地利用现状技术规程》规定,林地是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沿海红树林等林木的土地。

林地又分为:

⑴有林地:

指树木郁闭度>30%的天然、人工林;⑵灌木林地:

指覆盖度>40%的灌木林地;⑶疏林地:

指树木郁闭度10%~30%的树林地;⑷未成林造林地:

造林成活率大于或等于合理造林株数的41%,尚未郁闭但有成林希望的新造林地(一般指造林后不满3-5年或飞机播种后不满5-7年的造林地);⑸迹地:

森林采伐、火烧后,5年内未更新的土地。

⑹苗圃。

指固定的林木育苗地。

中国的林地资源也可根据自然、社会、经济条件,森林功能和培育目的,森林结构特点以及森林经营要求等差异划分成各种不同的类型(表11-2)。

表11-2常见的几种林地类型划分方法

依据

森林的起源

林木的形态

森林功能和

培育目的

森林的权属

类型

天然林地

天然次生林地

人工林地

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

落叶阔叶混交林

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

常绿阔叶林季雨林

雨林

防护林

用材林

经济林

薪炭林

特殊用途林

国有林

集体林

依据

树种组成

林木的年龄阶段

林木的

年龄结构

林冠层次差异

类型

纯林

混交林

幼龄林

中龄林

近熟林

成熟林

过成熟林

同龄林

异龄林

单层林

复层林

(二)中国林地资源的数量

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截至1996年10月31日全国林地总面积为.7千hm2,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3.9%。

在土地利用一级分类中林地的比重仅次于牧草地和未利用土地,居第三位。

林地中有林地.2千hm2,占林地面积的70.5%;灌木林地40222.9千hm2,占17.7%;疏林地12576.5千hm2,占5.5%;未成林造林地13116.6千hm2,占5.7%;迹地1090.8千hm2,占0.5%;苗圃156.7千hm2,占0.1%。

按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有林地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比重计算,全国森林覆盖率为16.7%。

(三)中国林地资源分布

受气候、地质、地貌、水文等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中国林地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

林地主要集中在生态环境相对较好、气候湿润或半湿润、人口密度相对较小的西南、中南和东北区,3个区的土地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3.5%,但林地面积却占全国林地总面积的64.6%。

人口密度高的华东、华北和气候干旱或半干旱、人口相对稀少的西北3个区,土地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56.5%,林地面积却只占全国林地总面积的35.4%。

西北区虽拥有32%的国土面积,但林地面积只占全国林地总面积的10.2%(表11-3)。

表11-3各区林地面积统计表

单位:

千hm2

行政辖区

总面积

占全国%

有林地

灌木林

疏林地

未成林

造林地

迹地

苗圃

全国

.7

100

.2

40222.9

.5

13116.6

1090.8

156.7

华北区

28208.1

12.4

19703.5

5365.6

1463.8

1564.0

66.1

45.1

东北区

37545.3

16.5

32057.1

2750.5

843.6

1458.9

399.4

35.8

华东区

29180.4

12.8

22844.1

1492.4

1970.5

2723.4

123.3

26.7

中南区

45492.2

20.0

32760.5

5070.3

2792.4

4612.4

236.4

20.2

西南区

64019.6

28.1

40881.4

17463.7

3436.4

2115.9

111.5

10.7

西北区

23163.1

10.2

12198.6

8080.4

2069.8

642.0

154.1

18.2

资料来源:

全国土地资源调查办公室1996年10月31日汇总数据,未含香港、澳门、台湾

二、中国林地资源的利用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林地质量较高,但利用程度低

中国林地质量相对较高,但生产力水平较低。

一等地、二等地和三等地占林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65%、27%和8%,说明中国林地总体质量中等偏上。

按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计算,全国有林地占林地总面积的比重为70.5%,表明尚有近30%的现有林地面积有待进一步开发。

再从各大区林地的利用情况看,只有东北区开发利用率达85.4%,而土地辽阔的西北区林地开发利用率仅为52.7%。

利用率低,说明林地的利用很不充分,深度开发的潜力较大。

(二)森林覆盖率不高,区域分布不均

中国的森林覆盖率按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计算为16.7%,按第四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计算为13.92%,按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为13.4%。

这些数据均表明中国的森林覆盖率明显低于世界各国的平均水平(29.6%)。

大区的森林覆盖率差异极大。

以东北区(40.5%)为最高,其次为中南区(32.3%)、华东区(28.3%)、西南区(17.6%)、华北区(13.0%)和西北区(4.0%)。

(三)林地生产力水平低,但发展潜力大

中国森林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单位面积蓄积量较小。

(四)林地资源丰富,但人均占有水平低下

中国林地面积在土地总面积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但由于人口基数庞大,人均林地仅0.19hm2;人均有林地只有0.13hm2,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0.72hm2)的1/5。

中国森林总蓄积量不小,但人均占有量仅为8.6m3,远低于世界平均77m3的水平。

(五)可开采的森林资源濒于枯竭,资源状况急剧恶化

(六)森林防护效能降低,区域生态环境恶化

第五节中国的园地资源

 

园地系栽培多年生经济作物和果木的土地。

园地虽然面积占国土总面积比例很小,但由于其集约化程度和单位面积效益较高,在国民经济中却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

充分发挥现有园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合理开发宜园土地资源,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园地产品的需求,对于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促进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园地的面积与分布

园地是指种植以采集果、叶、根、汁、茎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生栽培植物用地,覆盖度大于50%,或每亩株数大于合理株数70%的土地,包括果树苗圃等用地。

园地包括果园、桑园、茶园、橡胶园、其他园地5个二级土地利用类型。

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全国园地总面积为10023.8千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1%。

其中:

果园面积6654.5千hm2,占园地总面积的66.4%;桑园面积709.3千hm2,占7.1%;茶园面积为1255.2千hm2,占园地总面积的12.5%;橡胶园面积753.4千hm2,占7.5%;其他园地面积651.4千hm2,占6.5%。

受自然条件、栽培历史、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园地资源分布范围很广,但区域间很不均衡。

在全国园地总面积中,有31.0%分布在华东区,29%分布在中南区,14.4%分布在西南区,而华北、西北、东北3个区都不超过10%。

华东区的园地占该区土地总面积的比重为3.9%,为全国之冠,其后依此为中南区(2.9%)、东北区(1.0%)、华北区(0.6%)、西南区(0.6%)、西北区(0.3%)(表11-10)。

表11-10各区园地面积统计表

单位:

千hm2

行政辖区

园地

总面积

占全国%

果园

桑园

茶园

橡胶园

其他园地

全国

10023.8

100.0

6654.5

709.3

1255.2

753.4

651.4

华北区

961.4

9.6

914.5

16.9

0.0

0.0

30.0

东北区

762.0

7.6

679.1

0.5

0.0

0.0

82.4

华东区

3112.5

31.0

2049.4

422.4

548.5

4.4

87.8

中南区

2900.1

29.0

1678.1

49.2

356.2

565.3

251.3

西南区

1445.8

14.4

584.2

192.9

332.0

183.7

153.0

西北区

842.0

8.4

749.2

27.4

18.5

0.0

46.8

资源来源:

全国土地资源调查1996年10月31日汇总数据。

二、园地利用特点

(一)受生态环境条件的严格限制

园地生产对生态环境条件要求较高,其中主要是气候、土壤、水、地形、地貌等条件必须适宜。

由于生态环境在空间分布上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差异,从而形成各种园地植物生长发育的生态适宜区和不适宜区。

(二)园地的发展规模取决于社会经济条件

(三)比较优势是园地持续利用与发展的基础

比较优势,既有自然生态方面的,也有经济、技术方面的和社会方面的,既有空间(区位)方面的,也有时间(如季节)方面的。

三、园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盲止开发,占用耕地面积过大

(二)部分园地质量差,土壤肥力下降

(三)集约化水平低,经营粗放

四、园地合理利用与管理策略

(一)园地开发利用的战略布署

根据农业部2010年规划,果树生产发展必须坚持“上山下滩,不与粮棉争地”的方针,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优化结构,稳定发展。

遵循“一稳定、二调整、三提高”的指导思想,在稳定现有果园面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