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13课 春之声 精品学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90605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52.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13课 春之声 精品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13课 春之声 精品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13课 春之声 精品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13课 春之声 精品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13课 春之声 精品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13课 春之声 精品学案.docx

《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13课 春之声 精品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13课 春之声 精品学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13课 春之声 精品学案.docx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13课春之声精品学案

《春之声》导学案

(一)基础知识

1.下面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寒伧(cāng)醪糟(láo)铁砧(zhēn)揿键钮(qìn)

B.涟漪(yī)晕眩(xuàn)凛冽(lǐn)偌大(ruò)

C.采撷(xié)袅袅(niǎo)喧嚣(xiāo)饶舌(láo)

D.心扉(fěi)怏怏(yàng)和煦(xù)无恙(yàng)

1.B(A伧chen;C饶ráo;D心扉fēi)。

2.下列词语书写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

A.风尘仆仆梦寐以求贫脊彪炳千古

B.恍然大悟熙熙嚷嚷嬉戏要言不繁

C.忍辱负重炊烟袅袅斑斓不修边幅

D.坚韧不拨安然无恙心扉德艺双馨

2.B(A“贫脊”应为“贫瘠”。

B“熙熙嚷嚷”应为“熙熙攘攘”;“要言不繁”应为“要言不烦”。

C无错。

D“坚韧不拨”应为“坚忍不拔”)。

3.下列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居住条件大为改善,一进客厅家徒四壁,明亮宽敞。

  B.近几天我们走访了四所学校,这只是管中窥豹,还不能说已经全面掌握了全市各校推进素质教育的情况。

  C.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是一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艰巨任务,可有些地方官员敷衍了事,雷声大,雨点小,收效甚微。

  D.黑势力的猖獗,与背后有人袒护有密切的关系,只有打掉了他们的保护伞,才能彻底铲除黑势力滋生的土壤。

3.A(家徒四壁:

形容十分贫穷。

管中窥豹:

比喻只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

雷声大,雨点小:

比喻声势大,实际行动小。

保护伞:

比喻起保护作用的有威慑性力量或有权势的人或势力,多含贬义)。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学校在改善教师办公条件上,做了不少工作,大大提高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B.我们要正确贯彻和深刻理解胡锦涛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讲话的精神。

  C.和大熊猫一样享有“国宝”之称的四川鹧鹕近年来不断减少,目前仅存两千多只。

D.上海交响乐迷中近六成的人士收入并不丰厚,难以承受百元以上甚至数百元的高价票。

4.C(A项搭配不当。

“提高”与“积极性”不搭配;B项不合逻辑,先深刻理解再正确贯彻。

D项重复,“百元以上”包括“数百元”)。

5.下面句子标点符号的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在出国考察三个月回来之后,在北京的高级宾馆里住了一阵——总结啦,汇报啦,接见啦,报告啦……之后,岳之峰接到了八十多岁的刚刚摘掉地主帽子的父亲的信。

  B.谁让他错投了胎?

地主,地主!

一九五六年他回过一次家,一次就够用了——回家呆了四天,却检讨了二十二年!

  C.历史,历史;现实,现实;理想,理想;咣气咣气……喀郎喀郎……沿着莱茵河的高速公路、山坡上的葡萄、暗绿色的河流,飞速旋转。

D.“太阳下山明朝依旧爬上来……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山上的荒地是什么人来开?

地上的鲜花是什么人来栽?

”一支又一支的歌曲激荡着年轻人的心。

5.C(“哞……哞……”有误,应为“哞——哞——”,破折号延长语气)。

6.下面对《春之声》一文的理解及评价,不够准确的一项是()

A.无论对王蒙本人还是对新时期小说创作,《春之声》都是一篇值得重视的作品。

这个篇幅不大的短篇小说热忱地表现和歌颂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大地出现的新的希望和转机,揭示出一个富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主题。

  B.作者选取直线性的心理结构和“意识流”的表现手法来表现主人公在车上的感受、联想和回忆。

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呈流动状态映现,以蒙太奇的效果迭出,使小说结构语义产生了自然流动性。

  C.《春之声》在发表时曾引起较大争议,批评者对这种过分侧重于心理活动,并且叙述随意跳跃的方法持怀疑态度,这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相去颇远。

D.意味深远的象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描述,也是这篇小说艺术上的显著特色。

6.B(“直线性”应为“放射性”)。

7.提取材料的要点,用一句话回答问题。

有些月收入千余元的年青人,却热衷于买一些顶级品牌的小配件,如领带、皮鞋、皮包等。

又一些年轻的白领节衣缩食购买奢侈品,不是出于实用的考虑,而是把它作为“成功人士”、“社会地位”以及“美好生活”的象征。

有学者据此认为,“消费主义”已成为不少人生活的主宰。

从以上材料可知,学者之所谓“消费主义”指的是这样一种生活方式:

7.人们所消费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的象征意义。

(“使用价值”、“象征意义”为答案的关键词)

8.填空:

《春之声》的作者 , 代作家。

《春之声》借鉴了西方现代派小说 的写法,不像传统小说注重 的叙述和 的刻画,而是重点写特定的生活场景在人物 的折射,突破时间和 的限制,这就形成了作品结构。

但所有的射线又都有一个 的端点,那就是 

王蒙当代意识流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心中(或“内心”、“心理”)空间放射性共同坐在1980年春节前夕的闷罐子车里的主人公的心灵。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4题。

⑴方方的月亮在移动,消失,又重新诞生。

唯一的小方窗里透进了光束,是落日的余辉还是站台的灯?

为什么连另外三个方窗也遮严了呢?

黑咕隆冬,好象紧接着下午便是深夜。

门咣地一关,就和外界隔开了。

那愈来愈响的声音是下起了冰雹吗?

是铁锤砸在铁砧上?

在黄土高原的乡下,到处还靠人打铁,我们祖国的胳膊有多么发达的肌肉!

呵,当然,那只是车轮撞击铁轨的噪音,来自这一节铁轨与那一节铁轨之间的缝隙。

目前不是正在流行一支轻柔的歌曲吗,叫作什么来着——《泉水叮呼响》。

如果火车也叮咚叮咚地响起来呢?

广州人可真会生活,不象这西北高原上,人的脸上和房屋的窗玻璃上到处都蒙着一层厚厚的黄土。

广州人的凉棚下面,垂挂着许许多多三角形的瓷板,它们伴随着清风,发出叮叮咚咚的清音,愉悦着心灵。

美国的抽象派音乐却叫人发狂。

真不知道基辛格听我们的杨子荣咏叹调时有什么样的感受。

就剧锣鼓里有噪音,所有的噪音都是令人不快的吗?

反正火车开动以后的铁轮声给人以鼓舞和希望。

下一站,或者下一站的下一站,或者许多许多的下一站以后的下一站,你所寻找的生活就在那里,母亲或者孩子,友人或者妻子,温热的澡盆或者丰盛的饮食正在那里等待着你。

都是回家过年的。

过春节,我们的古老的民族的最美好的节日,谢天谢地,现在全国人民都可以快快乐乐地过年了。

再不会用“革命化”的名义取消春节了。

……

⑵他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回过家乡了。

谁让他错投了胎?

地主,地主!

一九五六年他回过一次家,一次就够用了——回家呆了四天,却检讨了二十二年!

而伟人的一句话,也够人们学习贯彻一百年。

使他惶惑的是,难道人生一世就是为了作检讨?

难道他生在中华,就是为了作一辈子的检讨的么?

好在这一切都过去了。

斯图加特的奔驰汽车工厂的装配线在不停地转动,车间洁净敞亮,没有多少噪音。

西门子公司规模巨大,具有一百三十年的历史。

我们才刚刚起步。

赶上,赶上!

不管有多么艰难。

哞,哞,哞,快点开,快点开,快开,快开,快,快,快,车轮的声音从低沉的三拍一小节变成两拍一小节,最后变成高亢的呼号了。

闷罐子车也罢,正在快开。

何况天上还有三叉戟?

⑶尘土和纸烟的雾气中出现了旱烟叶发出的辣味,像是在给气管和肺作针炙。

梅花针大概扎在肺叶上了。

汗味就柔和得多了。

方言的浓度在旱烟与汗味之间,既刺激,又亲切。

还有南瓜的香味哩!

谁在吃南瓜?

X城火车站前的广场上,没有见卖熟南瓜的呀。

别的小吃和土特产倒是都有。

花生、核桃、葵花籽、柿饼、醉枣、绿豆糕、山药、蕨麻……全有卖的⑴。

就像变戏法,举起一块红布,向左指上两指,这些东西就全没了,连火柴、电池、肥皂都跟着短缺⑵。

现在呢,一下子又都变了出来,也许伸手再抓两抓,还能抓出更多的财富。

柿饼和枣朴质无华,却叫人甜到心里。

岳之峰咬了一口上火车前买的柿饼,细细地咀嚼着儿时的甜香。

辣味总是一下子就能尝到,甜味却埋得很深很深。

要有耐心,要有善意,要有经验,要知觉灵敏。

透过辛辣的烟草和热烘烘的汗味儿,岳之峰闻到了乡亲们携带的绿豆香。

绿豆苗是可爱的,灰兔子也是可爱的,但是灰色的野兔常常要毁坏绿豆。

为了追赶野兔,他和小柱子一口气跑了三里,跑得连树木带田袭都摇来摆去。

在中秋的月夜,他亲眼见过一只银灰色的狐狸,走路悄无声息,像仙人,像梦。

9.月亮本来是圆的,作者为什么反复描述为“方方的大月亮”?

答:

9.突出闷罐子车窗口小,从而揭示闷罐子车条件简陋、落后。

(当然还可进一步挖掘其象征意义,合情合理即可)

10.以第⑴段“声音的联想”为例,简要说说作者的意识流动的线索及其根据。

答:

10.流动的线索:

火车的噪音——歌曲乐音——广州风铃的清音——美国的抽象派音乐——杨子荣的咏叹调——京剧锣鼓的噪音。

意识流动的根据:

上述词语内在的逻辑语义串联递接,赋予了语言文字的条理性和有序性,显示了意识流动时相似、相近、相关联想的形象思维特征。

如:

铁轨被钢轮撞击发出的噪音,使人联想到了京剧锣鼓中的不和谐,而作者忧国忧民之情思也自然寄寓其中。

11.第⑴段中暗含哪几组对比?

其用意如何?

答:

11.内地与沿海,中国与外国,过去与现在的对比,无不显示出我们生活出现的转机。

12.抓住加点的词语,分析下面这句话所体现的思想情感。

一九五六年他回过一次家,一次就够用了——回家呆了四天,却检讨了二十二年!

答:

12.“一次就够用了”写出了主人公被命运作弄后的无赖与自嘲。

“四天”“二十二年”一组鲜明的对比,写出了主人公遭遇的坎坷,也表达出了作者被平反后再回到故里时内心复杂的感受。

13.说说第⑶段两处画横线句子的含义。

答:

第⑴处

第⑵处

13.第⑴处:

党中央实行战略转移,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现代化建设,使国民经济迅速发展。

第⑵处:

文革期间实行极左路线,造成国民经济衰败。

14.文中说“就像变戏法”,一会儿变没了,一会儿又变出来了,决定“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

14.决定“变”的根本原因是看实行什么样的路线和政策。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学习目标

  1.通过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比较,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2.分析并掌握词中运用典故、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理解词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

3.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课堂练习

1.我们知道这首词中用了很多典故。

请说说什么是“用典”。

  2.对照注释,想想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

 

3.名句默写。

(1)舞榭歌台,        ,        。

 

(2)       ,       ,一片神鸦社鼓。

 

(3)凭谁问:

        ,        ?

 

课后作业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巷陌(   )            ②元嘉(   )

③孙仲谋(   )④佛狸祠(   )

⑤狼居胥(   )⑥舞榭歌台(   )

⑦金戈铁马(   )⑧可堪回首(   )

2.多义词

  3.古今异义词

人道寄奴曾住 

  4.词类活用

(1)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2)赢得仓皇北顾 

5.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

(1)英雄无觅(       )

(2)烽火扬州路(       )

6.查字典,解释下面的词语。

(1)舞榭歌台:

 

(2)金戈铁马:

 

能力提升

1.如何理解“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句词的含意?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主旨表现在结句“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上。

请根据上下阙内容谈谈你对此句的理解。

 

3.词人的政治见解是怎样透过诗歌形象地表达出来的?

 

4.《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5.请你谈谈该如何理解本词中的对比手法。

 

6.所谓“掉书袋”,是指滥用书本材料来炫耀自己知识的渊博。

本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掉书袋”的毛病。

你认为如何?

 

 

 

参考答案

课堂练习:

1.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

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

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

言简意赅,要言不烦。

2.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五个典故。

3.

(1)风流总被 雨打风吹去 

(2)可堪回首 佛狸祠下

(3)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课后作业

1.①mò ②jiā ③zhòng ④bìlící ⑤xū ⑥xiè ⑦gē

⑧kān

2.

(1)名词,阳光;名词,山的南面。

(2)能够,可以;动词,经得起,忍受。

(3)动词,远看;名词,农历的每月望五;动词,盼望。

(4)动词,像;动词,比得上;副词,只、仅。

(5)动词,看;动词,回看、环视;动词,看望、拜访;副词,难道。

(6)无处;副词,不论、无论;副词,不要。

3.人道:

古义,后人说;今义,爱护人的生命、关怀人的幸福、尊重人的人格和权利的道德。

4.

(1)饭,名词作动词,吃饭。

(2)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5.

(1)宾语前置句,即“无觅英雄”。

(2)主谓倒装,即“扬州路烽火”。

6.

(1)榭:

楼阁。

唱歌跳舞用的亭台楼阁。

泛指寻欢作乐的地方。

(2)戈闪耀着金光,马配备了铁甲。

比喻战争。

也形容战士持枪驰马的雄姿。

能力提升

1.这一句的意思是,孙权的流风余韵现在已不复存在。

“舞榭歌台”是太平气象的象征,孙权处在群雄纷争的时代,而吴国能出现太平气象,是因为他能确保自己的国家不受外敌侵犯。

“风流”,指孙权的雄才大略和他的建树。

“雨打风吹”,指的是历史的风雨,自孙权以后,京口一带屡遭兵燹,到辛弃疾所处时代已将近千年,当年孙权的流风余韵已荡然无存。

词人慨叹眼前的景象,也就表明了他既崇拜孙权,又为当前的时局担忧,忠义之心,耿如日月。

2.上阕通过追慕古代英雄,感慨昏聩不振的南宋现状;下阕则从嘲讽古人着笔,提取历史事件来借鉴。

南宋的不抵抗主义,带来令人目不忍睹的现实悲剧,投降派没有丝毫的敌情观念,更无收复国土的雄才大略,谁可改变这令人痛心的现状呢?

词人想起了在历史上曾与自己处境相似的廉颇来。

廉颇当着赵王派来的人一顿吃了一斗米、十斤肉,披甲上马,以显示自己尚能领兵作战。

辛弃疾以廉颇自喻,表达了希望被朝廷任用,继续为国杀敌立功的悲壮苍凉的心情。

这几句的意思是:

我虽然老了,还有廉颇一样的雄心壮志,可是有谁来关心我、重用我?

特别是“凭谁问”三字,含有无限悲凄,反映了词人报国无门的悲哀。

3.词人的政治见解透过诗歌形象地表达出来而不破坏诗美,是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用历史事实来说明现实问题的。

对孙、刘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侂冑的警告;对“佛狸祠下”的感叹,就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最后以廉颇自比,则是词人内心的独白。

词人构建的意象,有借古讽今的,规劝的;也有总结历史经验的,预示未来的。

而这些都串联在创作主体的思绪和感情的变化、升腾之上。

也正因为事件的述说浸透了情,理又隐在事中,要读者去体会,故而体现了诗的本质。

4.

(1)相同点:

①结构上均为“古迹+怀古+议论”,②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③主旨上均为借古喻今。

(2)不同点:

①《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衬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

②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

苏词感慨年华逝去,壮志难酬;辛词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③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典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5.词中的对比手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①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

用孙权的典故,表达出江山犹昔,而如孙权般的英雄已不重见,暗含无人可抵御外侮之意,表现出南宋的萎靡不振。

②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

提取历史的经验教训,警告当局并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③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对比:

借佛狸祠的典故指责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忘记收复失地的悲愤之情和“烽火扬州路”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作用:

这些对比使词意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6.用典过多,不免流于晦涩难懂,但用典多,不一定就是“掉书袋”。

中国古典诗词向来有用典的传统,是否有“掉书袋”毛病,关键不在使用典故的多少,而在用的恰当不恰当。

这首词用典多但不能说是毛病。

它所用的除了末了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眼前风光,是“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和一般辞章家用典故不同;况且他用这些典故,都和这首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

就艺术手法论,环绕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使用许多典故,加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即便是廉颇的典故,也是紧紧联系自身的实际遭遇,表达不被重用的愤慨。

故这首词虽用典多但贴切,且寄意深远,所以用典多不但不是毛病,反而正是这首词的长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