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叩问月亮明月千里寄相思》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59029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4.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叩问月亮明月千里寄相思》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初中语文《叩问月亮明月千里寄相思》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初中语文《叩问月亮明月千里寄相思》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初中语文《叩问月亮明月千里寄相思》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初中语文《叩问月亮明月千里寄相思》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叩问月亮明月千里寄相思》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docx

《初中语文《叩问月亮明月千里寄相思》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叩问月亮明月千里寄相思》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语文《叩问月亮明月千里寄相思》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docx

初中语文《叩问月亮明月千里寄相思》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叩问月亮——明月千里寄相思

适用年级

九年级

所需时间

本单元共需8课时,《咏月诗三首.>2课时,<苏轼咏月诗文》2课时《月诗两首》1课时,课外3课时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说明:

简述主题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单元的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月亮,自古就是诗人钟情的对象。

飘逸多情的李白,堪称月亮的“第一情人”。

本单元的主读课文,就选了他的两首咏月诗:

《把酒问月》、《月下独酌》。

此外,还精选了杜甫的《望月》,以及苏轼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和词《水调歌头中秋》。

诗人咏月,或写月色清辉之美,或抒望乡思亲之情,或诉寂寞孤独之苦,或叹物是人非之感。

在欣赏这些诗文时,应重点品读诗句之中蕴藏的情感,并记读其中的经典名句。

李白的《把酒问月》和苏轼的《水调歌头》颇为相似,可以在学习时多辨析两者的相近与不同之处。

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相同题材的文章,强化记忆教材内容,提高对文字信息的辩解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从而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深层理解,进一步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展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探究能力。

本单元以诵读为主,尽量达到每个学生会背诵,会默写,会理解。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说明:

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描述学生在本主题单元学习中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写月的古诗词名句;

2.通过朗读有关月亮的诗词,初步体会月亮的意象含义;

3.分析月亮的在不同作品中的不同意象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在朗读过程中品味重点语句;

2.通过朗读、背诵感受诗词中描写月色语句的精妙;

3.讨论赏析这几篇作品,感受不同的月亮情怀,体会作者情感。

4.通过讨论交流,明确月亮的不同意象;

5.学会运用网络搜集有关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感悟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月亮意象;

2.探究多姿多彩的月文化,培养健康积极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珍视。

对应课标(说明:

学科课程标准对本单元学习的要求)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3.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4.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5.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

6.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

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1、诗词中的月亮有哪些意象含义?

2、你能够尝试将自己初读每首词的感受描绘出来吗?

3、同是表现以月亮为意象,这几首诗词表达的情感相同吗?

专题划分

(说明:

除了说明主题单元将划分成几个专题以及每个专题所用的课时外,还应说明哪一个专题或专题中的哪一个活动将以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形式来开展学习活动。

专题一:

感受变化丰富的月亮意象 (2课时)

专题二:

探究多姿多彩的月亮文化(3课时)

专题三:

探究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水调歌头,中秋》

专题一

专题一:

感受变化丰富的月亮意象

所需课时

共需八课时,课内5课时,课外3课时

专题学习目标(说明:

描述学生在本专题学习中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注意与主题单元的学习目标呼应)

知识与技能:

1、能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诗词;

2、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吟诵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

2、通过合作探究,感受不同作品中月亮的意象含义,理解体验作者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古诗词的意境美,培养学生热爱中华古典文化的兴趣;

2、培养学生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专题问题设计

(说明:

设计一系列能引领本专题学习的问题)

1、这几首古诗词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诗歌的意象是什么?

3、这几首诗词中月亮的意象含义分别是什么?

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说明:

在此列出本专题所需要的教学环境和学习过程中所需的信息化资源、常规资源等和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电脑、多媒体

常规资源:

音响设备

教学支撑环境:

普通教室

其他:

课本、练习本、随笔本、文具等

学习活动设计(说明:

为达到本专题的学习目标,从学生的角度设计学生应参与的学习活动。

如本专题由几个课时组成,则应分课时描述每个课时的学习活动设计。

请以活动1、活动2、活动3等的形式,提纲挈领地描述每个课时包含哪些学习活动以及每个活动的主要步骤。

注意,在这些学习活动中应通过对所设计的本专题的问题的探究完成学习任务)

第一课时:

学习《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活动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1.欣赏王菲演唱的《明月几时有》,多媒体演示。

 

2.请同学们展示自己搜集的与月亮有关的诗词名句,交流共享。

 

3.教师范读诗词,学生注意读音停顿节奏语速以及语调的感情变化。

4.学生试读体会,指两位同学朗读并点评。

活动二、朗读诗词,品味意境 

反复朗读诗词,说一说上下两阕分别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活动三、走近作者,感悟情怀 

1、介绍写作背景及作者,引导学生更全面细致的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

2、这首词中描绘更多的是诗人月下的思绪,上下两阕分别写了诗人怎样的思绪?

 

3、诗人为什么想飞到天上去?

为什么又不想上去了?

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思想和人生态度?

 

(小结:

苏轼对月抒怀,表达自己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月亮的情感意象)

活动四:

品读诗歌,涵泳意象

1、教师讲解意象。

2、结合课前搜集到的含月的古诗词,分析月的意象。

月亮意象一般有如下含义:

时间意象、空间意象、情感意象(良辰美景、美好高尚、知情可人、离愁别恨、望远思归、寂寞清愁等)

第二课时:

学习《望月有感》、《月下独酌》、《月夜》

活动五:

朗读诗歌,体味情感

有感情的朗读这三首诗,结合注释和导读说说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活动六:

品读诗歌,涵泳意象

学生反复玩味和推敲三首诗,理解它们的意象。

《望月有感》——空间意象,相隔千里共望一轮明月;情感意象,离愁别恨,游子漂泊。

《月下独酌》——情感意象,寂寞清愁,也作者飘逸风采,潇洒气度的人格化身

《月夜》——时间意象,借月暗示时光流逝。

活动六:

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1、推荐阅读《唐诗300首》《宋词300首》、《于丹讲李白》、《苏轼与月亮》。

2、任选这四首诗词中的一首改成现代文或诗歌,注意突出月亮的意象。

 

评价要点

(说明:

设计本专题需要评价的学习环节或学习成果)

1、主动交流,大胆表现自己;口语表达流利、准确。

2、赏析意象时学会想象和联想,注意“以诗解诗”,联系自己以前接触的诗句。

3、积极参与探讨交流,乐于分享,有自己的见解,分析深刻。

4、学生小练笔文从字顺,生动形象,观点明确。

5、学习过程中,勤于学习,乐于学习,态度端正、积极,兴趣首位;

专题二

专题二:

探究多姿多彩的月亮文化

所需课时

(说明:

课内共用几课时,每周几课时;课外共用几课时)

3课时(说明:

课内共用1课时,课外共用2课时)

 

专题学习目标(说明:

描述学生在本专题学习中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注意与主题单元的学习目标呼应)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感受月亮意象,初步了解月亮的人文现象;

            2、积累与月亮相关的成语、对联、诗词、神话故事、民风民俗或文艺作品等。

过程与方法:

1、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2、学会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获取资料,并与他人分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月亮意象,培养学生积极健康。

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2、了解月亮的人文现象,培养探究精神和人文精神;

3、培养学生珍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意识,让学生立志弘扬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和精神传统。

专题问题设计

(说明:

设计一系列能引领本专题学习的问题)

1、你还知道关于月亮的那些知识?

2、你搜集到的古诗词中月亮的意象有哪些含义?

3、“月是故乡明”还是“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

4、你从月亮文化中获得什么启示?

5、你如何看待“月亮文化”的前世今生?

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说明:

在此列出本专题所需要的教学环境和学习过程中所需的信息化资源、常规资源等和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电脑、多媒体

常规资源:

音响设备

教学支撑环境:

普通教室

其他:

课本、练习本、随笔本、文具等

学习活动设计(说明:

为达到本专题的学习目标,从学生的角度设计学生应参与的学习活动。

如本专题由几个课时组成,则应分课时描述每个课时的学习活动设计。

请以活动1、活动2、活动3等的形式,提纲挈领地描述每个课时包含哪些学习活动以及每个活动的主要步骤。

注意,在这些学习活动中应通过对所设计的本专题的问题的探究完成学习任务)

确定任务

1、按照活动内容,将同学们划分小组,如与月亮相关人物组、成语对联诗词组、神话故事组、月亮雅称组相关音乐组、科学探索组等。

2、各小组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并做好相关记录。

3、各小组将自己的查阅结果汇总整理,并班内现场展示自己的成果。

4、结合本次活动收获,写一篇关于月亮的文章,不少于600字。

活动一:

前期准备

1、分组合作:

可以分为与月亮相关人物组、成语对联诗词组、神话故事组、月亮雅称组相关音乐组、科学探索组等,并要求各小组根据任务的不同,制定出具体可行的计划。

2、各小组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并做好相关记录。

3、相关人物组、成语对联诗词组、神话故事组将收集整理出来的资料制作成手抄报或小册子,音乐组制作flash课件、科学探索组制作成果展示板。

活动二:

成果展示

1.妙手加工,绽放异彩

相关人物组、成语对联诗词组、神话故事组、月亮雅称组将收集整理出来的资料制作成手抄报或小册子,音乐组制作flash课件、科学探索组制作成果展示板,在班内现场展示。

如:

相关人物:

李白、苏轼、白居易、杜甫;

神话故事:

嫦娥奔月、万户山传说;

月亮雅称:

金蟾、银钩、玉兔、婵娟、广寒、蟾宫、嫦娥等

成语:

闭月羞花、月貌花容、花前月下、风花雪月等

音乐:

《彩云追月》、《二泉映月》、《明月千里寄相思》、《半个月亮爬上来》等

活动三:

交流收获、拓展提高

1、学生交流活动的收获及心得;

2、教师根据情况,适当补充相关资料。

如:

我们谈的是月亮,这个不是天文学意义上的月亮,而是人文意义上、文化意义上的月亮;月亮是,是夜空中的点睛之笔,中国文化中的月亮不可能是冰冷的石头、凄凉的荒地,而是我们的精神家园、灵魂栖息地,带给我们一种“温柔的喜悦”。

 可是近年来人们对月亮的感情越来越淡漠,不再钟情于月亮,而是移情别恋股市、赌博、舞厅等等。

又如:

你认为“月是故乡明”还是“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

活动四:

写作表达

结合本次活动收获,写一篇关于月亮的文章,不少于600字。

评价要点

(说明:

设计本专题需要评价的学习环节或学习成果)

1.各组搜集到的相关资料的数量与质量。

2.学生的参与度。

3发言讨论展示过程中的态度积极,充满兴趣;

4.小组合作,分工明确,配合默契,效率较高。

5.学生讨论交流的收获记录。

6.小组合作完成的成果的质量。

7.学生对问题的认知程度。

专题三

苏轼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和《水调歌头,中秋》

所需课时

共需三课时

专题学习目标(说明:

描述学生在本专题学习中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注意与主题单元的学习目标呼应)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词中的生字生词和苏轼的生平及相关的文学知识。

2:

了解苏轼创作诗文的背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