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词源典故.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89206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8.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英语词源典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英语词源典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英语词源典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英语词源典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英语词源典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英语词源典故.docx

《英语词源典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英语词源典故.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英语词源典故.docx

英语词源典故

语言是声音加符号,语言是语法加词汇,语言是感性加理性,语言是框架加文化。

学习英语,记忆单词,一定要了解西方文化。

那从何学起?

从西方文化的三大源头与基石学起。

即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北欧文化。

因此本书中的词源典故也多来自于这三种文化。

下面让我们一起开启通过词源典故来记忆英语词汇之旅吧!

潘多拉的盒子(Pandora'sbox)   潘多拉是希腊神话中地球上的第一个女子。

普罗米修斯盗天火给人间后,主神宙斯为惩罚人类,命令神用黏土塑成一个年轻美貌、虚伪狡诈的姑娘,取名"潘多拉",意为"具有一切天赋的女人"。

并给了她一个礼盒,然后将她许配给普罗米修斯的弟弟埃庇米修斯(意为"后知")。

埃庇米修斯不顾禁忌地接过礼盒,潘多拉趁机打开它,于是各种恶习、灾难和疾病立即从里面飞出来。

盒子里只剩下惟一美好的东西:

希望。

但希望还没来得及飞出来,潘多拉就将盒子永远地关上了。

"潘多拉的盒子"被用来比喻造成灾害的根源。

   

达摩克利斯剑(swordofdamocles)   达摩克利斯是希腊神话中暴君迪奥尼修斯的宠臣,他常说帝王多福,以取悦帝王。

有一次,迪奥尼修斯让他坐在帝王的宝座上,头顶上挂着一把仅用一根马鬃系着的利剑,以此告诉他,虽然身在宝座,利剑却随时可能掉下来,帝王并不多福,而是时刻存在着忧患。

人们常用这一典故来比喻随时可能发生的潜在危机。

      

斯芬克斯之谜(SphinxRiddle)   斯芬克斯是希腊神话中以隐谜害人的怪物,埃及最大的胡夫金字塔前的狮身人面怪兽就是他。

他给俄狄浦斯出的问题是:

什么东西早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傍晚用三只脚走路?

俄狄浦斯回答:

是人。

在生命的早晨,他是个孩子,用两条腿和两只手爬行;到了生命的中午,他变成壮年,只用两条腿走路;到了生命的傍晚,他年老体衰,必须借助拐杖走路,所以被称为三只脚。

俄狄浦斯答对了。

斯芬克斯羞愧坠崖而死。

"斯芬克斯之谜"常被用来比喻复杂、神秘、难于理解的问题。

      

犹大的亲吻(aJudaskiss)   犹大是《圣经》中耶稣基督的亲信子弟12门徒之一。

耶稣传布新道虽然受到了百姓的拥护,却引起犹太教长老司祭们的仇恨。

他们用30个银币收买了犹大,要他帮助辨认出耶稣。

他们到客马尼园抓耶稣时,犹大假装请安,拥抱和亲吻耶稣。

耶稣随即被捕,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人们用"犹大的亲吻"比喻口蜜腹剑。

   

诺亚方舟(Noah'sArk)   出自《圣经》。

上帝对人类所犯下的罪孽非常忧伤,决定用洪水消灭人类。

诺亚是个正直的人,上帝吩咐他造船避灾。

经过40个昼夜的洪水,除诺亚一家和部分动物外,其他生物都被洪水吞没。

后被用来比喻灾难中的避难所或救星。

   

伊甸园 (theGardenofEden)  出自《圣经》。

上帝在东方的一片富饶的平原上开辟了一个园子,里面有果树和各种飞禽走兽。

上帝让亚当看守园子。

为排解他的寂寞,上帝从亚当的身上取出一根肋骨,造成一个女人--夏娃来陪伴他。

他们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

人们用伊甸园比喻人间的乐园。

   

禁果(forbiddenfruit)   出自《圣经》。

亚当和夏娃住在伊甸园中,上帝允许他们食用园中的果实,惟独"知善恶树"上的果实不能吃。

狡猾的蛇引诱他们吃了禁果,从此他们懂得了善恶,辨别出真假,而且产生了羞耻之心。

上帝因此将他们逐出伊甸园。

禁果比喻被禁止得到而又渴望得到的东西。

   

乌托邦(Eutopia)   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在他写的《乌托邦》一书中,描绘了一个他所憧憬的美好社会,那里一切生产资料归全民所有,生活用品按劳分配,人人从事生产劳动,而且有充足的时间从事科学研究和娱乐,那里没有酒店、妓院,也没有堕落和罪恶。

乌托邦用于比喻无法实现的理想或空想的美好社会。

   

象牙塔(towerofivory)   出自19世纪法国诗人、文艺批评家圣佩韦·查理·奥古斯丁的书函《致维尔曼》。

奥古斯丁批评同时代的法国作家维尼作品中的悲观消极情绪,主张作家从庸俗的资产阶级现实中超脱出来,进入一种主观幻想的艺术天地--象牙之塔。

"象牙塔"被用来比喻与世隔绝的梦幻境地,逃避现实之处。

   

滑铁卢(Waterloo)   1815年,在比利时的滑铁卢,拿破仑率领法军与英国、普鲁士联军展开激战,法军惨败。

随后,拿破仑以退位结束了其政治生涯。

"滑铁卢"被用来比喻惨痛的失败。

鳄鱼的眼泪(crocodiletears)   西方传说,鳄鱼捕到猎物时,一边贪婪地吞噬,一边假惺惺地流泪。

喻指虚假的眼泪,伪装的同情。

又被引申为一面伤害别人,一面装出悲天悯人的阴险狡诈之徒。

AnAppleofDiscord争斗之源;不和之因;祸根

直译为“纠纷的苹果”,出自荷马史诗Iliad中的希腊神话故事

传说希腊阿耳戈英雄(Argonaut)珀琉斯(Peleus)和爱琴海海神涅柔斯的女儿西蒂斯(Thetis)在珀利翁山举行婚礼,大摆宴席。

他们邀请了奥林匹斯上(Olympus)的诸神参加喜筵,不知是有意还是无心,惟独没有邀请掌管争执的女神厄里斯(Eris)。

这位女神恼羞成怒,决定在这次喜筵上制造不和。

于是,她不请自来,并悄悄在筵席上放了一个金苹果,上面镌刻着“属于最美者”几个字。

天后赫拉(Hera),智慧女神雅典娜(Athena)、爱与美之神阿芙罗狄蒂(Aphrodite),都自以为最美,应得金苹果,获得“最美者”称号。

她们争执不下,闹到众神之父宙斯(Zeus)那里,但宙斯碍于难言之隐,不愿偏袒任何一方,就要她们去找特洛伊的王子帕里斯(Paris)评判。

三位女神为了获得金苹果,都各自私许帕里斯以某种好处:

赫拉许给他以广袤国土和掌握富饶财宝的权利,雅典娜许以文武全才和胜利的荣誉,阿芙罗狄蒂则许他成为世界上最美艳女子的丈夫。

年青的帕里斯在富贵、荣誉和美女之间选择了后者,便把金苹果判给爱与美之神。

为此,赫拉和雅典娜怀恨帕里斯,连带也憎恨整个特洛伊人。

后来阿芙罗狄蒂为了履行诺言,帮助帕里斯拐走了斯巴达国王墨涅俄斯的王后——绝世美女海伦(Helen),从而引起了历时10年的特洛伊战争。

不和女神厄里斯丢下的那个苹果,不仅成了天上3位女神之间不和的根源,而且也成为了人间2个民族之间战争的起因anappleofdiscord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争斗之源;不和之因;祸根

  

TheHeelofAchilles亦作TheAchilles'Heel唯一弱点;薄弱环节;要害

  直译是“阿基里斯的脚踵”,是个在欧洲广泛流行的国际性成语。

它源自荷马史诗Iliad中的希腊神话故事。

  阿基里斯是希腊联军里最英勇善战的骁将,也是荷马史诗Iliad里的主要人物之一。

传说他是希腊密耳弥多涅斯人的国王珀琉斯和海神的女儿西蒂斯所生的儿子。

阿基里斯瓜瓜坠地以后,母亲想使儿子健壮永生,把他放在火里锻炼,又捏着他的脚踵倒浸在冥河(Styx)圣水里浸泡。

因此阿基里斯浑身象钢筋铁骨,刀枪不入,只有脚踵部位被母亲的手捏住,没有沾到冥河圣水,成为他的唯一要害。

在特洛伊战争中,阿基里斯骁勇无敌,所向披靡,杀死了特洛伊主将,著名英雄赫克托耳(Hector),而特洛伊的任何武器都无法伤害他的身躯。

后来,太阳神阿波罗(Apollo)把阿基里斯的弱点告诉了特洛伊王子帕里斯,阿基里斯终于被帕里斯诱到城门口,用暗箭射中他的脚踵,负伤而死。

theheelofAchilles,也称theAchilles'heel,常用以表示唯一弱点;薄弱环节;要害  

HelenofTroy直译"特洛伊的海伦",源自源自荷马史诗Iliad中的希腊神话故事。

  Helen是希腊的绝世佳人,美艳无比,嫁给希腊南部邦城斯巴达国王墨涅俄斯(Menelaus)为妻。

后来,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奉命出事希腊,在斯巴达国王那里做客,他在爱与美之神阿芙罗狄蒂的帮助下,趁着墨涅俄斯外出之际,诱走海伦,还带走了很多财宝.此事激起了希腊各部族的公愤,墨涅俄斯发誓说,宁死也要夺回海轮,报仇雪恨。

为此,在希腊各城邦英雄的赞助下,调集十万大军和1180条战船,组成了希腊联军,公推墨涅俄斯的哥哥阿枷门农(Agamemnon)为联军统帅,浩浩荡荡,跨海东征,攻打特洛伊城,企图用武力夺回海轮。

双方大战10年,死伤无数,许多英雄战死在沙场。

甚至连奥林匹斯山的众神也分成2个阵营,有些支持希腊人,有些帮助特洛伊人,,彼此展开了一场持久的恶斗。

最后希腊联军采用足智多谋的奥德修斯(Odusseus)的“木马计”,里应外合才攻陷了特洛伊。

希腊人进城后,大肆杀戮,帕里斯王子也被杀死,特洛伊的妇女、儿童全部沦为奴隶。

特洛伊城被掠夺一空,烧成了一片灰烬。

战争结实后,希腊将士带着大量战利品回到希腊,墨涅俄斯抢回了美貌的海轮重返故土。

这就是特洛伊战争的起因和结局。

正是由于海轮,使特洛伊遭到毁灭的悲剧,真所谓“倾国倾城”,由此产生了HelenofTroy这个成语。

  特洛伊战争的真实性,已为19世纪德国考古学家谢里曼在迈锡尼发掘和考证古代特洛伊古城废墟所证实。

至于特洛伊城被毁的真正原因,虽然众说纷纭,但肯定决不是为了一个美女而爆发这场战争的,与其说是为了争夺海轮而打了起来,毋宁说是为了争夺该地区的商业霸权和抢劫财宝而引起战争的。

所谓“特洛伊的海伦”,实质上是财富和商业霸权的化身。

中国历史上也有过“妲己亡商”,“西施沼吴”等传说,以及唐明皇因宠杨贵妃而招致“安史之乱”,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等说法。

汉语中有个“倾国倾城”的成语(语出《汉书。

外戚传》: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这里的“倾”字一语双光,既可指美艳非凡,令人倾倒;也可纸倾覆邦国。

其含义与Helenoftroy十分近似。

  在现代英语中,HelenofTroy这个成语,除了表示abeautifulgirlorwoman;abeautywhoruinshercountry等意义外,还可以用来表示aterribledisasterbroughtbysborsthyoulikebest的意思。

  eg:

ItisunfairthathistoriansalwaysattributethefallofkingdomstoHelenofTroy.

  Shedidn'tthinkofthebeautifulumbrellaboughtthedaybeforeshouldbecomeaHelenofTroyinherfamily.Becauseofthissheandherhusbandquarreledforalongtime.

  TheTrojanHorse木马计;暗藏的危险;奸细

  TheTrojanHorse直译"特洛伊木马”;来自拉丁语equnsTrojanus.这个成语甚至还进入到汉语词汇中,**同志在《矛盾论》中,谈到《水浒传》中宋江三打祝家庄时,就用了“木马计”这个典故。

  这个成语出自荷马史诗《奥德赛》。

希腊人和特洛伊人交战10年之久,胜负未决。

最后,希腊著名的英雄奥德修斯(Odusseus)想出了一个木马计,用木头做了一匹巨马,放在特洛伊城外。

全体希腊将士伪装撤退,乘船隐藏在附近的海湾里,而奥德修斯率领20名勇士事先藏进妈肚。

特洛伊人误认为希腊人已经败退,大开城门,看到城外的巨大木马,以为这是希腊人敬神的礼物,就把它当作战利品拖进城来,大摆宴席,欢庆胜利。

到了半夜,特洛伊人好梦正在酣,毫无戒备的时候,藏在木马里的希腊英雄们都爬了出来,打开城门,发出信号,与附近海湾里返回的希腊大军里应外合,一举摧毁了特洛伊城。

  TheTrojanHorse常用来比喻thehiddendanger;thecovertwreckers(内奸);toengageinunderhandactivities等的意义。

  eg:

ThesuperpowersarealwayssendingtheTrojanhorsestomanycountriesintheworld.

  TheyaredefeatedonlybecauseoftheTrojanhorseintheircountry.

  GreekGift(s)阴谋害人的礼物;黄鼠狼拜年,不安好心

  GreekGift(s)直译是“希腊人的礼物”,出自荷马史诗《奥德赛》以及古罗马杰出诗人维吉尔(PubliusVirgiliusMaro,公元前70-前19年)的史诗《伊尼特》(Aeneis)中关于特洛伊城陷落经过的叙述。

  据《奥德赛》卷8记述:

许多特洛伊人对如何处置希腊人留下的大木马展开了辩论,“他们有三种主张:

有的主张用无情的铜矛刺透中空的木马;有的主张把它仍到岩石上;有的主张让它留在那里作为京观,来使天神喜悦”。

结果是后一说占优势,把那匹木马拖进城里来,终于遭到了亡国之灾。

维吉尔的史诗《伊尼特》,写的是特洛伊被希腊攻陷后,王子伊尼斯从混乱中携家属出走,经由西西里、迦太基到达意大利,在各地漂泊流亡的情况。

史诗第2卷便是伊尼斯关于特洛伊城陷落经过的叙述,其中情节除了模拟荷马史诗的描述外,还做了更详细的补充。

当特洛伊人要把大木马拖进城的时候,祭司拉奥孔(Laocoon)劝说不要接受希腊人留下的东西。

他说:

“我怕希腊人,即使他们来送礼”这句话后来成了一句拉丁谚语:

“TimeoDanaos,etdonaferenteso."(原文的达奈人Danaos,即泛指希腊各部族人)译成英语就是:

IfeartheGreeks,evenwhenbringinggifts.其简化形式就是GreekGifts.可惜特洛伊人不听拉奥孔的警告,把木马作为战利品拖进城里。

木马里藏着希腊的精锐部队,给特洛伊人带来了屠杀和灭亡。

由此,Greekgift成为一个成语,表示agiftwithsomesinisterpurposesoftheenemy;onegivenwithintenttoharm;agiftsentinordertomurdersb等意思,按其形象意义,这个成语相当与英语的俚谚:

Whenthefoxpreaches,takecareofyourgeese;也与汉语”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安好心“十分类似

  eg:

Heisalwaysbuyingyouexpensiveclothes,I'mafraidtheyareGreekgiftsforyou.

  Comrades,beonguardagainsttheGreekgifts!

  TomeetWaterloo(倒霉,受毁灭性打击,灭顶之灾)

  滑铁卢是一代天骄拿破仑遭受残败的地方。

遭遇滑铁卢,对一个人来说,后果不堪设想。

无怪据说二战期间,在准备诺曼底反攻时,温斯顿。

丘吉尔和随员冒雨去某地开会,其随员因路滑而摔了一跤,脱口说一句“TomeetWaterloo!

”丘吉尔竟联想到拿破仑兵败滑铁卢的典故,恼怒地斥责他:

“胡说!

我要去凯旋门呢!

  It'sGreektome.(我不知道)

  英国人一般都不懂希腊语。

这句话的直译是:

对于我这是希腊语。

自然是不明白的意思。

  GreekKalends(幽默,诙谐方式表达的永远不)

  Kalends是罗马日历的第一天。

古希腊不用罗马日历,永远不会有这一天。

  CastleinSpain(西班牙城堡,幻想,梦想。

相当于汉语中的空中楼阁)

  中世纪某一时期,西班牙是一个颇富浪漫色彩的国家,这句成语是和Castleinair(空中城堡)相齐名的。

  SettheThamesonfire(火烧泰晤士河,这是何等伟大的壮举)

  但是这句成语经常是反其义应用,指那些人对某事只是夸下海口,而不是真正想去做。

  FromChinatoPeru(从中国到秘鲁)

  它的意义非常明白,指从世界的这一边到世界的那一边,相当于汉语的远隔重洋。

  BetweenScyllaandCharybdis(锡拉和卡津布迪斯之间———在两个同样危险的事物之间:

一个人逃出一种危险,而又落入另一种危险)

  锡拉是传说中生活在意大利岩石的怪兽,卡津布迪斯是住在海峡中一端经常产生旋涡的另一个怪兽。

水手为了躲避其中一个的危害,而常又落入另一个灾难。

意大利这一方的海角叫凯尼斯(Caenys),西西里岛那一方的海角叫皮罗鲁姆(Pelorum)。

  SpoilEgyptians(掠夺埃及———迫使敌人提供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源于圣经:

上帝答应摩西,埃及人必须借给以色列他们所需要的东西。

  DoinRomeasRomansDo(在罗马,就按罗马人的方式办)

  和我们的入乡随俗的意思一样。

  CarryCoalstoNewcastle(把煤送到纽卡斯尔)

  把某种东西送到一个人们根本不需要的地方。

纽卡斯尔盛产煤,送煤到那里,岂不是多此一举。

有趣的是法国也有类似的成语“del'eaualariviere(送水到大河里)。

 APenelope'sWeb亦作TheWebofPenelope故意拖延的策略;永远做不完的工作

  APenelope'sWeb或TheWebofPenelope,直译为“珀涅罗珀的织物”,典故出自荷马史诗《奥德赛》卷2.

  这部史诗的主人公奥德修斯是希腊半岛西南边伊大卡岛(Ithaca)的国王,他有个美丽而忠诚的旗子,名叫珀涅罗珀。

奥德修斯随希腊联军远征特洛伊,十年苦战结束后,希腊将士纷纷凯旋归国。

惟独奥德修斯命运坎坷,归途中又在海上漂泊了10年,历尽无数艰险,并盛传他已葬身鱼腹,或者客死异域。

正当他在外流浪的最后三年间,有一百多个来自各地的王孙公子,聚集在他家里,向他的妻子求婚。

坚贞不渝的珀涅罗珀为了摆脱求婚者的纠缠,想出个缓宾之策,她宣称等她为公公织完一匹做寿衣的布料后,就改嫁给他们中的一个。

于是,她白天织这匹布,夜晚又在火炬光下把它拆掉。

就这样织了又拆,拆了又织,没完没了,拖延时间,等待丈夫归来。

后来,奥德修斯终于回转家园,夫妻儿子合力把那些在他家里宴饮作乐,胡作非为的求婚者一个个杀死,终于夫妻团圆了。

  由于这个故事,英语中的Penelope一词成了achastewoman(贞妇)的同义词,并产生了withapenelopefaith(坚贞不渝)这个短语。

而APenelope'sWeb这个成语比喻thetacticsofdelayingsthonpurposel;thetaskthatcanneverbefinished的意思

  eg:

MrJonesmadealongspeechatthemeeting.EveryoneelsethoughtitaPenelope'sweb.

  MyworkissomethinglikethePenelope'sweb,neverdone,buteverinhand.

  7.SwanSong最后杰作;绝笔

  SwanSong字面译做“天鹅之歌”,源于希腊成语Kykneionasma.

  天鹅,我国古代叫鹄,是一种形状似鹅而体形较大的稀有珍禽,栖息于海滨湖畔,能游善飞,全身白色。

因此,英语成语blackswan,用以比喻稀有罕见的人或物,类似汉语成语“凤毛麟角”之意。

  在古希腊神话中,阿波罗(Apollo)是太阳神、光明之神,由于他多才多艺,又是诗歌与音乐之神,后世奉他为文艺的保护神。

天鹅是阿波罗的神鸟,故常用来比喻文艺。

传说天鹅平素不唱歌,而在它死前,必引颈长鸣,高歌一曲,其歌声哀婉动听,感人肺腑。

这是它一生中唯一的,也是最后的一次唱歌。

因此,西方各国就用这个典故来比喻某诗人,作家,作曲家临终前的一部杰作,或者是某个演员,歌唱家的最后一次表演。

即alastorfarewellappearance;thelastworkbeforedeath之意;偶尔也可指某中最后残余的东西。

  SwanSong是个古老的成语,源远流长。

早在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寓言作家伊索(Aisopos)的寓言故事中,就有“天鹅临死才唱歌”的说法。

古罗马政治家、作家西塞罗(Cicero,公元前106-前43)在其《德斯肯伦别墅哲学谈》等论文中,就使用了“天鹅之歌”来比喻临死哀歌。

在英国,乔叟,莎士比亚等伟大诗人、剧作家,都使用过这个成语典故。

如:

莎翁的著名悲剧《奥噻罗》(othello)中塑造的爱米莉霞的形象,她在生死关头勇敢得站出来揭穿其丈夫的罪行。

她临死时把自己比做天鹅,一生只唱最后一次歌。

  eg:

Alltheticketshavebeensoldforthesinger'sperformanceinLondonthisweek——thepublicclearlybelievesthatthiswillbeherswansong

  TheTempestwasW.Shakespeare'sswansongin1612

  8.Win/GainLaurels获得荣誉;赢得声望

  LooktoOne'sLaurels爱惜名声;保持记录

  RestonOne'sLaurels坐享清福;光吃老本

  Laurel(月桂树)是一种可供观赏的常绿乔木,树叶互生,披针形或者长椭圆形,光滑发亮;花带黄色,伞形花序。

laurels指用月桂树叶编成的"桂冠".古代希腊人和罗马人用月桂树的树叶编成冠冕,献给杰出的诗人或体育竞技的优胜者,作为奖赏,以表尊崇。

这种风尚渐渐传遍整个欧洲,于是laurels代表victory,success和distincion.

  欧洲人这种习俗源远流长,可上朔到古希腊神话。

相传河神珀纳斯(Peneus)的女儿达佛涅(Daphne)长的风姿卓约,艳丽非凡。

太阳神阿波罗为她的美所倾倒,热烈追求她,但达佛涅自有所爱,总是逃避权利很大的太阳神的追求。

一天,他俩在河边相遇,达佛涅一见阿波罗,拔腿就跑,阿波罗在后边穷追不舍,达佛涅跑得疲乏不堪,情急之下只好请她父亲把她变成一株月桂树。

阿波罗非常感伤,无限深情地表示:

"愿你的枝叶四季长青,装饰我的头,装饰我的琴,让你成为最高荣誉的象征".他小心得将这株月桂树移植到自己神庙旁边,朝夕相处,并取其枝叶遍成花冠戴在头上,以表示对达佛涅的倾慕和怀念。

  因此,古希腊人把月桂树看做是阿波罗的神木,称为"阿波罗的月桂树"(TheLaurelofApollo)。

起先,他们用月桂枝叶编成冠冕,授予在祭祀太阳神的节目赛跑中的优胜者。

后来在奥林匹亚(Olympia)举行的体育竞技中,他们用桂冠赠给竞技的优胜者。

从此世代相传,后世欧洲人以"桂冠"作为光荣的称号。

  由于阿波罗是主管光明。

青春。

音乐和诗歌之神,欧洲人又把源自"阿波罗的月桂树"的桂冠,献给最有才华的诗人,称"桂冠诗人".第一位著名的"桂冠诗人"就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先驱者。

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FrancescoPetrarch,1304-1374)。

他的代表作<抒情诗集>,全部为14行诗体,系诗人献给他心中的女神劳拉的情诗(彼特拉克喜欢了劳拉一辈子,但是劳拉从来都不知道),抒发他对恋人的爱情,描写大自然的景色,渴望祖国的统一。

这部被称为西方"诗三百'的诗集,虽不能与我国古代<诗经>相提并论,但不失为世界文学的瑰宝。

  中古时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