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专科健康教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88421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科专科健康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儿科专科健康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儿科专科健康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儿科专科健康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儿科专科健康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科专科健康教育.docx

《儿科专科健康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科专科健康教育.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儿科专科健康教育.docx

儿科专科健康教育

小儿外科健康宣教目录

1、小儿肠套叠

2、急性阑尾炎

3、先天性巨结肠

4、胆道闭锁

5、肥厚性幽门狭窄

6、甲状舌骨囊肿

7、梅克尔憩室

8、嵌顿疝

9、血管瘤

10、肾母细胞瘤

11、斜颈

 

小儿肠套叠

一、什么是肠套?

肠管的一部分及其相应的肠系膜套入领进肠腔内的一种肠梗阻。

二、病因:

原发性:

解剖因素婴儿期回盲部系膜固定不完善。

肠蠕动失去正常节律如喂养不当、上呼吸道感染。

病毒感染

继发性:

肠管机械性原因(梅克尔憩室、肠息肉、肿瘤、腹部紫癜)

三、临床表现:

阵发性哭闹

呕吐

血便

腹部包块

全身症状

四、治疗原则:

手术治疗:

病情严重、空气灌肠复位不成功

空气灌肠复位法:

空气灌肠复位成功

患儿安静、无哭闹、无呕吐

腹部包块消失

口服碳片6-8小时后排出黑便

五、手术前注意要点:

1、抽血检查

2、给予禁食、补液、胃肠减压

3、测体重、生命体征

4、观察患儿神志、哭闹、呕吐及全身情况

六、术后注意要点:

1、去枕平卧6小时,注意患儿术后有无呕吐。

2、注意观察生命体征,腋温≥38℃给予退热处理。

3、术后需继续禁食、补液、胃肠减压、抗炎。

4、因手术及禁食,患儿术后可能比较哭吵,需家长耐心安抚。

5、注意伤口渗血渗液情况,患儿术后第一天大便可能有血便,请告知医护人员。

6、减少探视人员,避免交叉感染。

7、拔除胃管后可少量饮水-母乳或奶粉,注意患儿进食后有无呕吐。

七、出院健康指导:

1、注意饮食卫生,要有规律,进食易消化、少刺激、少量多餐,婴幼儿暂缓添加

辅食,特别在夏季(避免肠功能紊乱,再次肠套发生)。

2、观察有无呕吐、腹痛、便血等再次肠套叠的症状出现,必要时及时就诊。

3、防止交叉感染,尽量避免去人多的公共场所,预防感冒,减少肠套叠的诱发因素。

4、术后如有不适,延迟预防接种。

5、术后7天门诊换药、拆线。

 

急性阑尾炎

一、概述

小儿急性阑尾炎是儿童常见的急腹症,以5岁以上的儿童多见。

二、病因

阑尾管腔阻塞

细菌侵入

三、临床表现

1、腹痛:

以转移性的脐部、右下腹痛为主。

2、胃肠道症状:

厌食、恶心、呕吐、腹泻。

3、全身症状:

乏力、体温升高为≥38℃左右,如有穿孔会更高。

四、手术前注意要点:

1、完善术前各项检查

2、如腋温≥38℃,给予退热处理

3、给予禁食、补液、抗炎治疗

4、观察患儿神志、腹痛、呕吐、大便及全身情况。

五、手术后护理要点:

1、术后去枕平卧6小时,偏向一侧,注意患儿有无呕吐。

2、注意体温、呼吸、脉搏情况,患儿如体温≥38℃,给予退热处理。

3、术后需继续禁食、补液、抗炎治疗。

4、术后6小时后,鼓励患儿在旁人的帮助下,翻身或尽早下床活动,以促进肠蠕动,防止肠粘连。

5、可进食患儿以清淡、易消化的半流质为主,少量多餐。

6、注意伤口渗血渗液情况,渗液多给予换药。

7、穿孔性阑尾炎术后可能会发生多次的便秘,给予肛门护理,必要时给予温盐水保留灌肠或开塞露纳肛。

8、出院前阑尾炎术后病人复查血常规或B超。

六、出院健康指导:

1、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勿碰撞伤口。

伤口一般术后7天拆线。

2、饮食有规律,进食易消化、少刺激、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少量多餐。

3、注意劳逸结合,可散步,做操,但3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打球、跑步、跳高、跳远等或撞击性运动)。

4、如有呕吐、腹痛,便秘等肠梗阻,肠粘连症状需及时就诊。

 

先天性巨结肠

一、概念

先天性巨结肠又称肠管无神经节细胞症,是由于直肠或结肠远端的肠管持续痉挛,粪便淤滞的近端结肠,使该段肠管肥厚、扩张,是小儿常见的先天性肠道畸形。

二、诊断方法

钡剂灌肠X线摄片

肛门直肠测压

粘膜与粘膜下层活检

直肠全层活检

三、临床表现

1、间断或进行性腹胀、排便困难。

2、腹胀明显、可见肠型、左下腹扪及粪块。

3、全身情况差、营养不良、贫血、生长发育延迟。

4、巨结肠伴发小肠结肠炎:

是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

四、治疗方法

1、温盐水灌肠

2、结肠造瘘

3、巨结肠根治术

五、术前护理要点

(一)饮食:

高热量、高蛋白无渣饮食,改善患儿营养状况。

(二)肠道准备:

1、口服肠道抗生素(灭滴灵)术前三天。

2、术前一日禁食饮水,术前晚灌肠后禁食、补液

3、巨结肠灌肠:

(1)目的:

①清除肠道内淤积粪便和肠道内毒素,减轻腹胀。

②有利于改善肠壁血液循环,促进结肠内溃疡愈合。

③有利于增进食欲,改善全身营养。

④灌肠使扩张肠管充盈度减低,利于扩张肠段肠管部分复原,使术中保留更多结肠,发挥生理功能。

(2)灌肠需注意:

①第一次灌肠前家属了解灌肠的目的后签灌肠知情同意书,最好能由医生插肛管,且需要有腹部平片结果。

②常用的灌肠液为温的0.9%生理盐水。

③灌肠时请家属协助患儿尽可能放松腹部。

④灌肠前请勿予患儿饮食,防止灌肠中患儿呕吐,引起窒息。

⑤灌肠过程中若有灌肠液注入受阻或抽吸不畅时应检查有无粪块阻塞。

⑥灌肠后请给患儿换干净的衣裤,防止污染。

⑦灌肠后观察大便排出情况及有无腹胀、呕吐等情况,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⑧如有需要可给予静脉补液。

六、术后护理要点

1、医护人员严密监测患儿术后生命体征。

2、请家属尽量配合好各引流管的固定,不要让导管拉扯出事或扭曲。

3、如果有肠鸣音出现及肛门排气,请立即告知医护人员。

4、随时用生理盐水棉球或含碘棉球清洁肛门,保持肛门清洁干燥,勤换尿布。

5、禁止经肛门进行任何操作。

6、术后2周可进行扩肛治疗。

七、出院指导

1、注意饮食卫生,防止肠功能紊乱及肠炎发生,饮食有规律,半年内以软食及含纤维素低的食物为宜。

2、手术后在短时间内可能并发症较多(便秘、腹泻、污粪、失禁),是要训练患儿定时排便,建立排便反射,注意患儿大便的性状。

3、如有腹痛、便秘、腹胀、呕吐、发热等不适情况应立即就医。

盆腔感染:

术后3-5天起高热、腹胀、肛门有脓性分泌物。

结肠炎:

大便次数增多、腹胀、稀水便伴有粘液、体温升高。

4、防止交叉感染,尽量避免去人多的公共场所,预防感冒,减少诱发因素。

5、出院后1个月门诊随诊。

6、定期扩肛:

术后因切口瘢痕挛缩,可导致肛门不同程度狭窄,需定期以扩肛器进行肛门口的扩张。

指导并教会家长扩肛方法、时间及注意事项。

出院后一个月先每日扩肛一次,每次10分钟。

扩肛时,扩肛器(或手指)一定要通过吻合口处,以后可隔日扩张一次,持续1周后改为大一号扩肛器扩张,坚持扩肛3-6个月,至排便基本正常,防止术后肛门狭窄。

 

胆道闭锁

一、胆道闭锁入院宣教:

什么是胆道闭锁:

因肝内或肝外胆管中断、纤细、狭窄或闭锁呈条索状,至胆汁排出障碍。

临床表现为黄疸、大便呈陶土色,偶有淡黄色,小便颜色深,皮肤、巩膜、粘膜黄染,腹部膨隆、肝脾肿大。

晚期大多因肝硬变、门脉高压、肝昏迷死亡。

二、病因:

1、先天发育畸形

2、炎症、病毒(乙肝病毒、巨细胞病毒等)

3、代谢异常(胆汁酸)

三、病理类型:

1、肝总管闭锁

2、肝管闭锁

3、肝门部闭锁(最严重)

四、临床表现:

1、皮肤巩膜黄染

患儿出现黄疸时间不一,早的在1-2天内出现黄疸,经常被视为生理性黄疸,随年龄增加皮肤、巩膜黄染加深,甚至为暗黄色。

2、大便异常

胎粪排净后,出现由正常大便颜色转为淡黄色,甚至为陶土色。

3、小便异常

小便呈深黄色,直至为浓茶色。

五、治疗原则

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治疗效果好

六、手术后注意事项:

1、做好皮肤、口腔护理:

①保持皮肤清洁,皮肤瘙痒明显可涂润肤露,防止指甲抓伤皮肤引起溃疡

激素及抗生素应用易患鹅口疮,预防主要以保持口腔清洁,进奶后可喂少量温开水,治疗主要以制霉菌素甘油涂口腔。

②激素的治疗使部分患儿可能会出现兴奋、激惹、夜间烦躁,这是药物的正常反应,不需担心,需要家属的耐心护理。

一旦停药,症状会逐渐消失。

③术后常规静脉抗生素、保肝药2周:

出院后在当地医院继续静脉用药2周;术后4周开始口服抗生素、保肝药、激素及维生素AD等药物(详细根据出院小结)。

2、减少探视人员,避免交叉感染。

3、术后1-2周复查肝功能及生化指标。

4、胆道闭锁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胆管炎,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大便颜色变白、血白细胞升高、血清胆红素明显高于正常、黄疸加重。

5、胆管炎的主要治疗:

①及时就医治疗。

②静脉抗生素、保肝药。

③降温,注意体温变化。

④注意观察大便颜色及皮肤巩膜黄染情况。

⑤注意胃纳及精神状况变化。

七、胆道闭锁出院健康指导

1、家属注意观察和记录患儿黄疸及大便色泽的变化。

2、注意患儿体温、胃纳、体重、营养及精神状况。

3、尽量少去人口密集的地方,避免交叉感染。

4、低脂饮食,少量多餐。

患儿四个月后可按添加辅食原则来添加辅食。

5、按出院小结上医嘱定时定量服药。

6、按出院小结上时间规定门诊随诊复查肝功能、B超及时调整药物用量。

7、病情不稳定时可延迟预防接种。

 

肥厚性幽门狭窄

一、什么是幽门肥厚:

由于幽门肌层增生肥厚,至幽门狭窄引起机械性梗阻,使奶液不能顺利通过幽门进入肠道引起呕吐。

二、临床表现:

1、呕吐:

多在出生后3-4周开始及进行性加重,每次喂奶后15-30分钟发生呕吐,呈喷射状。

2、少尿、便秘、消瘦、脱水、营养不良

3、右上腹触摸到橄榄样肿块

三、治疗原则:

诊断确定后,手术解除梗阻。

四、幽门肥厚手术前注意要点:

1、抽血检查(血常规、血生化、凝血等)。

2、胃肠钡餐检查后需温盐水洗胃。

3、给予禁食、补液、胃肠减压。

4、测患儿体重、体温、呼吸、脉搏。

5、观察患儿神志、呕吐、尿量及全身情况。

五、手术后注意要点:

1、术后需去枕平卧6小时,注意患儿术后有无呕吐。

2、注意体温、脉搏、呼吸情况。

腋温≥38℃予退热处理。

3、术后需继续禁食、补液、胃肠减压、抗炎治疗。

 

甲状舌骨囊肿

一、什么是甲状舌骨囊肿?

甲状舌骨囊肿为先天发育异常所致,由于甲状舌管退化不完全所引起,囊肿因感染破溃或手术切开后形成瘘。

多出现于5岁以前,未发生感染时,一般无自觉症状,并发感染时,出现红肿热痛,破溃或切开引流后,形成甲状舌管瘘,可反复发作经久不愈。

二、临床表现:

1、囊肿多位于颈部正中舌骨下甲状软骨部位,呈圆形,表面光滑、边界清楚。

2、囊肿不能上下移动或左右移动,但可随吞咽或伸舌运动而上下移动,有时可触及一条索带自囊肿连向舌骨。

3、形成瘘管后,在瘘口深部可扪及向上潜行的索状组织通向舌骨。

三、治疗方法:

1、确诊后宜早期手术。

手术应切除全部囊肿与瘘管,并应切除囊肿附着处部分舌骨,以免术后复发。

2、对并发急性感染者,应先切开引流和抗感染治疗,待炎症消退后再行手术切除。

四、术后注意事项:

1、严密观察伤口渗血渗液及呼吸情况。

如伤口有皮片引流者,渗血渗液多时,及时通知医生给予更换。

2、因手术给予禁食,患儿术后可能比较哭吵,需家长耐心安抚。

3、减少探视人员,避免交叉感染。

4、拔除胃管后可少量饮水-母乳或奶粉,喂奶时少量多餐,避免呕吐再次发生。

喂奶后竖抱拍背排气。

5、注意患儿进食后有无呕吐,如继续反复呕吐需再次禁食。

五、出院健康指导

1、喂奶后拍背,少量多餐,逐步添加辅食。

2、观察患儿营养改善及体重增长情况。

3、防止交叉感染,尽量避免去人多的公共场所,预防感冒。

4、如有反复呕吐,及时就诊。

5、术后如有不适时,延迟预防接种。

6、术后7天给予门诊换药、拆线。

 

梅克尔憩室

一、什么叫梅克尔憩室?

胚胎期卵黄管连接中肠与黄囊,胚胎第5-6周后卵黄管逐渐萎缩、闭塞,纤维化后形成纤维索带。

如卵黄管退化不全,其肠端未闭合,末端回肠的肠系膜附着缘对侧有憩室样突起叫梅克尔憩室。

二、症状:

血便无痛性排大量鲜血便,严重时可出现失血性休克。

肠道梗阻

肠道穿孔

肠套叠

肠扭转

憩室炎

三、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

与患儿及其家属做好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消除紧张、恐惧心理。

2、术前给予禁食、留置胃肠减压管。

3、建立静脉通道,及时补充营养,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4、完善各项术前准备。

四、术后护理:

1、保持室内安静,保证患者休息;定时开窗通风。

2、麻醉未清醒前去枕平卧位,垫高肩部,6小时后改半卧位或舒适体位。

3、

(1)肠功能未恢复时遵医嘱禁食;

(2)肠功能恢复后遵医嘱进食,宜少食多餐,性质由稀至稠。

4、按护理级别实施基础护理项目。

根据病人需要协助翻身、拍背、进食、大小便、擦浴、更换衣物、每天口腔护理两次、会阴护理、皮肤护理等。

5、

(1)术后第一天下床活动;

(2)每8小时冲洗胃管一次,保持胃肠减压持续有效。

(3)保证液体总量10-15小时输入。

五、出院注意事项:

1、定期门诊复查,了解血常规。

2、观察腹部体征:

如出现伤口红痛,或腹痛、腹胀、呕吐、黑便应尽快到医院就诊。

3、保持切口清洁干燥,避免伤口撞击和抓挠,术后七天视伤口愈合情况拆线,拆线后三天即可洗澡。

4、饮食起居要有规律,合理饮食,多吃水果,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于消化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5、注意休息,预防感冒。

 

嵌顿疝

一、概述

斜疝是指腹腔脏器(肠管或大网膜或卵巢,输卵管)经未完全闭塞的鞘状突进入疝囊,通常能自行回纳。

嵌顿性疝是指斜疝不能自行复位而停留在疝囊内。

二、发病原因:

常因哭闹、感冒咳嗽、劳累等因素脱入疝囊的小肠过多或事件过长,随着疝囊的颈部紧缩,使腹壁肌层通道近乎堵死,使其不能回纳到腹腔,就形成了嵌顿性疝。

三、有哪些症状?

1、疝块突然疝出肿大,伴有明显疼痛,与往常不同,不能回纳入腹腔

2、疝块坚实、变硬、有明显压痛

3、出现急性机械性肠梗阻症状:

剧烈的阵发性腹痛。

伴有呕吐,排气排便停止,肠鸣音亢进,稍晚时还出现腹胀。

四、治疗方法

嵌顿性疝原则上应急诊手术,以防止肠管坏死:

1、如嵌顿时间较短(3-5小时内),局部压痛不明显,没有腹部压痛和腹膜刺激症状,估计尚未形成绞窄。

尤其是小儿,因其疝环周围组织富于弹性,可以试行复位。

2、手法复位回纳后,应反复严密观察24小时,注意有无腹痛、腹肌紧张以及大便带血现象,也须注意肠梗阻现象是否得到解除。

五、手术后的注意事项:

1、观察切口、阴囊部位有无出血、血肿。

2、注意保暖,防止着凉,避免咳嗽,如必须咳嗽时应用手掌扶持伤口,在增加腹压时(如咳嗽)稍稍加用手掌压于切口。

3、保持大小便通畅,保持切口敷料不被污染。

4、术后以平卧为主,不宜过早下床活动。

六、出院后注意事项:

1、多食粗纤维食物,如:

芹菜、笋等,保持大便通畅。

若有便秘给予通便药物。

2、继续避免增加腹腔压力的各种因素,避免受凉感冒,防止咳嗽、打喷嚏致腹压升高导致疾病复发。

3、保持患儿切口敷料不被污染,术后7日左右视伤口愈合情况拆线。

4、观察局部和对侧腹股沟及阴囊处有无斜疝复发。

 

血管瘤

一、何谓“血管瘤”

小儿体表长的“草莓”状包块叫做血管瘤,它包括真性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两大类,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好发于1岁以内婴幼儿,女孩较男孩多见。

它会生长在外面身体的各个部位,尤其喜欢长在脸上或四肢皮肤上。

轻的会影响美观,重的会出现一些并发症,比如疼痛、溃烂、出血等。

血管瘤的病因目前仍不是很清楚,与食物或饮食习惯并无直接关联。

血管瘤的发病率国内统计报道约3%-8%,国外可高达10%-12%,也就是说我国每年约有16万宝宝患有血管瘤。

二、如何分类和诊断血管瘤?

过去常按包块的形状将血管瘤分为葡萄酒色斑、草莓状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蔓状血管瘤等几类。

由于这种分类只重外在形状,并未真正反映它的病理学特点,容易导致诊断和治疗上的混乱。

现在根据血管瘤的病理学特征、临床表现、预后等将其区分为(真性)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两大类。

三、两者又有什么不同呢?

真性血管瘤

分为婴儿型血管瘤、迅速消退的先天性血管瘤、不消退的先天性血管瘤、其他类型如Kaposiform血管内皮瘤、族状血管瘤、化脓性肉芽肿瘤等,其中婴儿血管瘤占真性血管瘤的80%左右。

婴儿血管瘤:

多在出生时或者出生后数周出现,开始为一个或数个小红点,迅速增大、融合,形成状似“草莓”的包块,底部高出皮肤,鲜红色或深红色,多见于面部、颈部及四肢,躯干、头部、外阴,大多在出生后6个月内生长迅速,之后逐渐减慢,到一岁左右停止生长,1-4岁后逐渐消退,所以多数不需特殊处理。

但有些生长迅速或者长在眼睛口唇等重要部位同时伴有溃烂、疼痛、压迫周围器官等并发症的病例,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也有见于肌肉、腮腺等深部组织者,表面呈青紫色或蓝红色包块。

质地柔软,挤压后包块可缩小,松手后回弹,生长迅速个体差异较大,部分可自行消退,这类血管瘤具有快速增生期、静止期、缓慢消退期三个病程。

先天性血管瘤:

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类型的血管瘤,出生时就可见于体表,所以称先天性血管瘤,一般瘤体较大,直径可达5-6cm,大约有“鸡蛋”大小,部分病例可能在胎儿后期孕检超声检查时发现“包块”,瘤体外观上可呈红色至黄褐色偏黑,外观看上去有些可怕,但它在出生后就不再有明显增殖生长,一般直接进入自然消退期。

根据消退的速度分为迅速消退型和不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两种类型。

前者在生后6-10月可快速消退,而后者则相对停滞,无明显消退趋势,前者较后者多见。

其他类型

包括Kaposiform血管内皮细胞肉瘤、化脓性肉芽肿瘤等。

这些类型较少见,可伴有血小板减少等并发症。

危害较大,建议家长尽早带孩子到医院检查治疗。

血管畸形

首先告诉家属血管瘤并不属于肿瘤,而是一组先天性血管发育畸形。

葡萄酒色斑、红斑瘤:

多好发于面部及颈部,也有在躯干、四肢,为暗红色或紫红色,压之可出现短暂褪色但迅速恢复原样;葡萄酒色斑一般不高出皮肤,随身体发育而安比例生长,到中年35岁左右斑体可增厚隆起,高出皮肤,表面颗粒状,有时伴溃烂出血。

该种类型虽然不能自愈,但也无恶变趋势,所以多数无需特殊处理,家长朋友们不需太担心。

少数出现棘刺样的葡萄酒色斑可通过分次切除和植皮进行治疗。

浅表部位血管畸形:

可见于颜面、四肢、及躯干等部位,一般为静脉畸形,像“藤蔓”一样扩张、迂曲,因而过去常被称为蔓状血管瘤,表面皮肤颜色可正常或呈蓝紫色,皮肤温度正常或稍高,挤压可缩小,放手后迅速恢复原样。

临床上常伴局部疼痛,部分可能出现溃疡,出血等并发症,诊断一般不难,但有的可能伴有深部病变。

需行彩色超声、CT或MRI等检查协助诊断,明确病变范围,从而确定治疗方案。

深部血管畸形:

深部的血管畸形常累及肌肉、骨骼以及脑、肝脏、脾、肾脏、肠管等脏器,一般皮肤外观正常,浅表畸形者可以有颜色改变。

如累及肌肉者,可有活动时感觉疼痛,严重的可以引起后动受限;累及肝脏、脾、肾脏等重要内脏者可能影响脏器功能,甚至威胁生命。

要明确病变的性质、累及部位、程度等,常需行彩色超声、CT或MRI等检查来协助。

而传统的血管造影检查则因其有创伤而越来越少用。

四、治疗原则

关键在于首先要明确病变类型,选择适合的治疗手段。

五、治疗方法

对真性血管瘤,如果瘤体较小或位于非重要部位,生长缓慢,或已有消退迹象,可积极观察,定期随访,如消退期婴儿血管瘤及快速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若瘤体生长迅速,伴有溃烂、出血、疼痛等明显并发症或在重要部位如生殖器、口唇、眼睑、口咽部等影响器官功能的则须积极治疗。

常用方法:

糖皮质激素治疗,包块静脉注射、口服或瘤体内注射几种方式;激光治疗,注意这里所指激光为可选择性通过表皮,仅作用于皮下病变的特殊波长激光,而非烧灼性破坏的二氧化碳激光;手术治疗等。

血管畸形的治疗主要包括:

平阳霉素,无水酒精等“瘤体内”注射治疗;介入治疗;手术治疗。

目前多数专家建议摒弃冷冻治疗、放射治疗、钢针治疗等这些破坏性的治疗方式。

由于血管瘤往往涉及美容及外观,容易导致家长和患者巨大的心理压力,心情过于迫切而采取一些过激的治疗方法或容易上当受骗。

由于每种类型的血管瘤发病机制不一样,它的治疗及预后也不同,所以更需要家长们正确的配合,尤其是耐心的观察与细心的家庭护理,切忌“病急乱投医”!

 

肾母细胞瘤

一、什么是肾母细胞瘤?

肾母细胞瘤是小儿最常见的原发于肾脏的恶性肿瘤,主要发生在6岁以下的儿童。

国外权威文献报道15岁以下的小儿肾母细胞瘤发病率为0.8%-1%,占小儿恶性肿瘤的6-7%左右。

4.5%的肾母细胞瘤合并泌尿生殖系统畸形,包括尿道下裂、隐睾等,偏侧肢体肥大患者发生肾母细胞瘤的几率是4-10%,远高于正常人群。

二、病因

肾母细胞瘤是胚胎性肿瘤,来源于后肾胚基。

遗传因素在肿瘤发生中具有一定的作用,部分患者有家族史,其发病年龄往往较早,平均2.5岁,但绝大部分是以非遗传形式出现。

三、临床表现

肾母细胞瘤可以发生在肾脏的任何部位。

由于肾脏位于人体的腹膜后,是人体最隐蔽的器官之一,在加上小儿肾母细胞瘤少有临床特征性表现,所以早期发现较为困难,临床就诊时往往肿瘤较大,并且已经淋巴结转移或肺、肝脏,骨头等处转移,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婴儿上腹部肿块是肾母细胞瘤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往往在洗澡、更衣时偶然发现,肿块表面光滑,中等硬度,无压痛,巨大肿块可以越过中线。

患儿可以伴有食欲低下、消瘦、贫血、气促等。

30%患者有血尿,偶有低热、腹痛患者,但都不严重。

脑转移可以出现头痛、呕吐等症状,骨转移可以局部隆起及疼痛。

四、如何早期发现

肾母细胞瘤鲜有特异性的临床症状,肿瘤早期不易发现。

有些因患儿尿中带血到医院检查才发现。

因此,对婴幼儿每半年到一年定期系统的B超检查是完全必要的。

五、临床诊断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肾母细胞瘤诊断已经不困难了,首先无创的B超检查可以初步确定肾脏的占位性病变,有无淋巴结转移,排除其他肾脏疾病;CT、磁共振检查有助于确定肿瘤侵犯的范围。

腹部平片上可有散在或线状钙化,排泄性泌尿系统造影可见肾外形增大,肾盂肾盏变形伸长、移位或有破坏、部分病例肾功能减退或完全不显影,需应用大剂量造影剂造影。

肿瘤细针穿刺活检是最终确定肿瘤性质的关键步骤,可以在手术前确定肿瘤病理类型,结合各方面检查明确肿瘤是否转移,可以明确分期,为肾母细胞瘤综合性治疗确定方案。

六、治疗

一旦确诊,就应在第一时间确定治疗方案,积极治疗。

在治疗前,应明确对侧肾脏是否正常、肿瘤是否转移、肿瘤是否能完整切除等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才能使治疗效果提高。

在主要治疗结束后,定期随访是非常重要的。

采用手术配合化疗及放疗的综合疗法,是公认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肿瘤介入技术的应用,使得晚期的肾母细胞瘤的手术切除率得到很大的提高,极大提高了肾母细胞瘤的总体生存率。

七、治疗效果

目前国外报道肾母细胞瘤的5年生存率在80-90%,国内总体2年生产率也达80%以上。

斜颈

一、及早发现斜颈

每个妈妈都希望孩子有挺拔而美妙的身姿,但是生活中总会有小小的不如意,比如“斜颈”,但如果及早发现、及时治疗,依然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

怎么判断宝宝是不是斜颈,尤其是宝宝小时候。

二、斜颈又称“歪脖子”,是以明显的头向患侧倾斜为表现的疾病。

一般来说,如果妈妈发现宝宝有以下症状,就要考虑宝宝是不是斜颈。

1、宝宝的头总是向一侧倾斜

如果宝宝出生以后,头部总是转向一侧,而且妈妈尝试将宝宝的头转向他不经常转向的方向后,宝宝很快转回来,就说明宝宝可能是斜颈,当然,一些较轻微的斜颈需要仔细观察才能发现,遇到这种情况,建议父母带宝宝到正规医院的骨科做相应的检查。

2、颈部有肿块

如果属于先天性斜颈,在宝宝出生后2-3周内就能摸到颈部有肿块,位于胸锁乳突肌(耳朵下方约3厘米的脖颈位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