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颂.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86348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7.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风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西风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西风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西风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西风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风颂.docx

《西风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风颂.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风颂.docx

西风颂

《西风颂》是雪莱的名作,比起一般的抒情短诗,它的篇幅较长,加之诗中的场景不断变换,意象也十分密集,阅读的时候,可能会有一种眼花缭乱的感觉,所以讲解时要注意抓住诗歌的展开线索。

这首诗是在佛罗伦萨附近阿诺河畔的一片树林里构思的,雪莱自己曾解释了它的缘起:

“那一天,孕育着一场暴风雨的暖和而又令人振奋的大风集合着常常倾泻下滂沱秋雨的云霭。

不出所料,雨从日落下起,狂风暴雨里夹带着冰雹,并且伴有阿尔卑斯山南地区所特有的气势宏伟的电闪雷鸣。

”书写暴雨来临之际大自然的伟力,成为该诗的起点。

第一节,写狂暴的西风如何摧枯拉朽,将落叶扫尽,又将种子吹入土地,等到春天的到来。

诗中有两处可能不易理解,需要做一点解释:

“有翼的种子”,指的是那些靠风力传播到远方的种子;“碧空的姊妹”,是指春天清新的东风,诗人将东风称为西风的姊妹,为了表明二者之间的联系。

在这一节中,诗人运用了色彩对比的手法,在描写西风扫荡的秋天时,“黄的,黑的,灰的,红的像患肺痨”一句,渲染出树叶凋零时一片色彩斑斓的衰落景象,而“鬼魅”“巫师”“疫疠”“死尸”“黑暗的冬床”等词汇、意象的出现,更突出了一种万物肃杀的气氛。

但当写到“春天”来临,语言的色彩又趋于柔和、明媚──“将色和香充满了山峰和平原”。

诗人不愧是用“色”的高手,在这几行诗中大自然由枯到荣的变化过程,被形象地呈现。

最后,诗人将无处不在的西风命名为“破坏者兼保护者”,这里包含了一种特定的认识,西风既是旧世界的破坏者又创造了新的世界,这正是大自然周而复始的辨证规律。

第二节,视角拉向了高空,写西风怎样吹破了乌云,形成了暴风雨。

这一节是全诗中想像最为奇异、瑰丽的一部分。

在一开始,被风吹散的流云,被比喻成大地上的枯叶,在第一节与第二节之间,由此形成了自然的转换,混乱、撕扯、纠缠等词的使用,也强化了一种动荡的感觉,破碎的云朵也像落叶那样,正在挣脱那些看不见的“枝干”。

在下面的诗行中,诗人运用了一个更为大胆的想像,将飘落在空中的云气,比喻成“狂女的飘扬的头发”。

所谓“狂女”,原文是“Maenad”,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人物,在古代的绘画中,她有着怒发披散的形象。

狂怒的形象,四散的长发,恰恰准确地表现了乱云飞渡的自然奇景,也暗示出大自然的神秘和危险。

在这一节中,还要注意的一点是,诗人的想像虽然大胆,但事实上也遵循了一些科学常识,如暴雨的形成,来自水气的蒸腾、凝结,伴随着云层之中“电”的作用等。

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雪莱不仅拥有丰富的情感和想像,他对物理、化学、电学等自然科学,也有极大的兴趣,在这首诗中,对自然伟力的赞颂是与对自然的认识结合在一起的。

第三节,视角从高空回到了海洋,写西风唤醒了海洋,也让海底的植物战栗不安。

在形容西风到来之前海洋的平静的时候,诗人设想“它曾经昏睡了一整个夏天”,而且在梦中它还见到了“古老的宫殿和楼阁”,读者似乎能看到楼阁的倒影在澄澈的海水中,如何荡漾形成一片波光潋滟的美景。

随后,大海也似乎有了人格,在西风到来的时候主动劈开了自己,暴露出了深藏在海底的植物。

这一段描写十分奇异,似乎完全出自诗人恢弘的想像,然而也符合了某种自然的规律。

据说,海洋、河流、湖泊底部的水生植物,也像陆地植物一样,对季节的改变有相同的反应,因而西风的到来当然对它们也会产生影响。

上面三节写的是西风纵横于天地之间,第四节回到了诗人自己,他呼唤西风将“我”带走,像树叶、浮云、水波一样,不羁地、自由地浮游于世界。

为了表现西风的速度和“我”心情的迫切,诗人使用了一连串相同的句式──“假如我是一片枯叶被你浮起”,“假如我是能和你飞跑的云雾”,“假如我分有你的脉搏”,“假如我能像在少年时,凌风而舞”──形成一种铿锵、飞扬的节奏,“当我是水波、树叶、浮云”一句,更是模拟出西风的不断激荡。

后面的第五节,这种语言的气势愈发强劲,诗人改用一系列祈愿的句式,表达了要与西风合为一体的决心和勇气。

最后出现的那句著名格言,则以反问句的形式出现,而且好像是直接对着读者发问,仿佛西风刹住了脚步,诗歌的内涵一下子变得无比隽永。

从大地、天空到海洋,再到“我”,在人与自然之间,诗人纵横驰骋地展开了想像,将自然现象、科学观念、宇宙的认识、生命的激情,融为一体,充分展现了诗人扩大的心灵世界。

在描绘西风的形象之外,诗人也多用感叹词与重叠的句式,特别在前三节都以“哦,你听”来结尾,使五个诗节,虽可独立成篇,但相互连缀,正像在天空中自由舒卷的西风一般,一气呵成。

西风颂关于此诗的主题,与上面讲过的《老虎》一样,也有不同的解释。

通常的说法,是将这首诗的写作与当时英国工人阶级的运动相联系,雪莱借对西风的描绘表达了对摧枯拉朽之革命力量的赞颂。

但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此诗的内涵更为复杂,不一定要从政治层面解释,季节轮换之中一种不可抗拒的大自然力量,一种自然中蕴涵的破坏与创造的激情,或许这才是诗人赞颂的对象。

参考资料

读雪莱的《西风颂》(袁可嘉)

1819年10月20日午后,雪莱在意大利佛罗伦萨近郊的卡斯辛丛林中散步。

他沿着阿诺河走去,疾劲的秋风横扫落叶的景象使他激动。

他想到苦难重重的祖国,他也想到一年半前被迫离开祖国的个人身世。

英国某些报刊对他的诬蔑攻击还在耳中响着。

诗人不禁感叹祖国和自己都深深陷在反动政府一手制造的苦难中了;他愤慨,他迫切需要借用一个有巨大威力的艺术形象来表达一个革命者的愤怒。

眼前这一阵西风来得正巧:

这不正是他所寻求的艺术形象吗?

借西风横扫落叶的威势来比喻革命力量清除反动政权;借西风吹送种子来比喻革命思想的传播,寄托诗人对于未来的希望──这就是《西风颂》中歌咏西风是“破坏者兼保护者”这个主题思想的两个方面。

经过几天的酝酿,雪莱进一步以西风自比,以西风比喻一切革命诗人和诗歌,大力阐发了诗人和诗歌的双重作用:

破坏旧的,催生新的,这就更加丰富了这首著名抒情诗歌的进步内容。

当然由于时代和世界观的限制,雪莱的革命思想基本上属于空想社会主义的范畴,还带有抽象和虚幻的性质。

这样看来,为了确切掌握《西风颂》的主题意义,了解一下当时英国的处境和雪莱的生活、思想,就不是什么多余的事了。

这里,简明的历史背景知识显然能够帮助我们欣赏具体的文学作品

1815年英国在滑铁卢击败拿破仑、缔结和约以后,经济恐慌立刻席卷全国。

原来依靠战争维持的许多工厂纷纷倒闭,大批工人失业,市场萧条,物价昂贵。

当时的英国政府一方面用通货膨胀的自杀政策来维持残局,一方面采取血腥的镇压手段来对付工厂、农民的示威行动。

其中与这个时期雪莱的诗歌创作有直接联系的是“彼得卢惨案”。

1819年8月16日,英国国内的急进派和工人在曼彻斯特的圣彼得广场举行八万人的群众大会,要求政府改革国会,取消目的在于维持高昂粮价的谷物法。

英国政府派遣骑兵进行镇压,当场有11人死亡,伤者多达400余人。

消息传到意大利,引起雪莱的强烈反应。

他在给友人里厄的信中写道:

“暴风雨一般的忿怒还在我心中沸腾。

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全国对这血腥杀人的罪行将作何种答复──必须行动了。

但做什么呢?

这一点我还不很清楚。

”英国政府对工人群众的残酷镇压使雪莱这一时期的政治诗歌变得特别锋利、尖锐。

诗人在《给英国人民的歌》中号召人民“铸造武器,拿起来保卫自己”。

《一八一九年的英国》一诗对英国的政治、法律、宗教、军队进行了全面的讽刺。

1817年英国的统治阶级通过御用法官之手,剥夺了雪莱抚养已经离婚的第一个妻子海丽特所生孩子的权利,这给了雪莱极大的刺激。

为了预防反动政府对自己第二个妻子玛丽的子女再下毒手,雪莱全家再一次离开祖国,迁居意大利,从此再也不回英国了。

不幸他们所携带的孩子不久又染病死去。

这时期雪莱心中的悲愤是难以形容的。

正是这种国难家仇所激发的强烈愤慨,使诗人在《西风颂》中怒吼:

哦,狂暴的西风,秋之生命的呼吸!

你无形,但枯死的落叶被你横扫,

有如鬼魅碰上了巫师,纷纷逃避:

《西风颂》开篇恰当地借秋风扫落叶的威势表达了诗人对丑恶现实的愤怒和清扫旧势力的决心。

雪莱是一个革命乐观主义者,他不仅看到西风席卷落叶的破坏威力,而且也看到它吹送种子的建设作用。

《西风颂》全诗贯穿着这个又矛盾又统一的主题思想。

第一节开门见山把它点明了,这就为后面几节诗的发展提供了中心线索,更为诗篇结尾的著名预言:

“要是冬天已经来了,西风啊,春日怎能遥远?

”伏下一笔,使预言获得落实的基础。

西风的威武形象贯串全诗,起着决定作用。

但各节又有和西风相联系的辅助形象,以扩大艺术效果。

与全诗主题思想的两个方面呼应,第一节中既写到秋之呼吸的西风,也写到春天“碧空的姊妹”(即春风);既写到鬼魅似的落叶,也写到“像羊群一样,觅食空中”的春天的嫩芽;诗人既用“重染疫疠”等字眼来咒诅垂死的秋叶,也瞻望春天“将色和香充满了山峰和平原”。

对现实的鞭挞和对未来的幻想──也即是对西风破坏旧的、催生新的双重作用的讴歌──主题思想中这两个部分通过并列对比的描写,不断地在交叉中发展。

《西风颂》的第二节除了继续描写为“濒死的一年”唱出了葬歌的西风的威力以外,还从上节枯叶的形象联想到天上的流云。

狂风席卷流云和横扫落叶本来异曲同工,这里的联系既密切又自然。

这么一联系,诗的意境随之扩大:

我们的视线从地面移到空中。

这里吸引我们注意的,仍是西风排山倒海的气势,以及流云所将带来的雷电、风暴,革命的风暴:

那是你的浑然之气,从它会涌出

黑色的雨,冰雹和火焰:

哦,你听:

《西风颂》的前三节都是以“哦,你听”结束的,只是第一节的措辞略有不同。

雪莱要我们听的当然不仅是劲急的风声,而且是发自诗人衷心的革命号角。

我们知道,雪莱对于革命采用暴力的问题始终摇摆不定,成为他一生思想中的重要缺点,只是在1819年英国工人运动高涨的情势下,他才明确地指出了暴力的必要性。

尽管某些西方资产阶级评论家还持不同意见(如1956年出版的《雪莱在工作中》一书的作者),《西风颂》对于暴力的歌颂是确定无疑的。

雪莱明白地说:

“啊,但愿你给予我狂暴的精神!

奋勇者啊,让我们合一!

”(第五节)也正是这一点,使《西风颂》明显地超过雪莱大部分抒情诗的思想高度。

前两节里,读者随着诗人的笔触上天入地,到第三节诗人引导我们进入海洋。

地中海的惊涛骇浪成为突出的辅助形象,正如枯叶、流云分别是第一、二节的辅助形象。

雪莱着力描绘被秋风唤醒的波涛汹涌的蓝色地中海。

西风的威力进一步得到了渲染:

大西洋的海水为西风让路,“向两边劈开”;深植渊底的草木被西风“吓得发青”,“一边颤栗,一边自动萎缩”。

到此为止,雪莱抒写了西风横扫落叶、席卷流云、掀起波涛三种自然现象。

读者固然也感到诗人寄托在西风这个形象之中的自己的思想感情,但明确点出西风与自己的关系还在第四、五节。

第四节是本诗结构上的转折点:

开始向诗人的主观方向发展。

“唉,假如我是一片枯叶被你浮起,/假如我是能和你飞跑的云雾,/是一个波浪,和你的威力同喘息”。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

雪莱在引导“我”进入诗篇的时候仍然重复运用了前三节中的辅助形象。

这个巧妙的重复总结了上文,启引了下文,使全诗结构立刻严密起来,而且使描写对象的转变──从西风到诗人──来得妥贴而自然。

这里雪莱的意思当然不是贬低自己为西风扫除的对象,而是希望获得和西风一样的威力,起到和西风一样的作用。

他说“这被岁月的重轭所制伏的生命/原是和你一样的:

骄傲、轻捷而不驯”。

《西风颂》最后一节,雪莱表示了希望获得“狂暴的精神”以后,深刻而简明地指出了诗人和诗歌的社会使命。

诗歌应当像西风一样,促成新世界的诞生,向人间播送“火星”,像预言的喇叭──与第一节春天的喇叭相呼应──“把昏睡的大地唤醒”。

这正是雪莱作为革命浪漫主义诗人所一贯强调的东西。

他在没有完成的长篇论文《诗辩》中指出:

诗人首先应当是战士,社会的立法者,生活的导师。

《西风颂》的主题思想经过上述发展以后,最后以出色地表现了雪莱革命乐观主义的预言结束:

“要是冬天已经来了,西风啊,春日怎能遥远?

”不少读者背得出这句名言;它所以深入人心,固然由于它本身所含有的巨大的思想意义,同时也由于它出现在全诗的末尾,非常恰当有力地总结了历经曲折的思想情绪。

假如它在开篇就出现,效果就会大为削弱。

从这个巧妙的安排上,我们也可以领略到雪莱优秀的诗歌艺术。

雪莱的抒情诗有两大类:

一类以鲜明的政论性为特色,诗句简明有力,如《给英国人民的歌》等作品。

另一类以辉煌的想像和优美的情致取胜,如《云》《云雀》等篇章。

它们富有想像的魅力和奇异的色彩。

《西风颂》兼有两类的长处。

诗人的想像上天入海,但并不过分渲染;所用形象具体明确,而且前后连贯,不像《云》中的形象丰富得叫人眼花缭乱。

诗人的想像虽然与流云、碧涛一同驰骋,他的脚跟却是牢牢地站在现实的土地上的。

《西风颂》结构的严密是它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上面分析主题思想的过程中,我们已经看到主要形象和辅助形象的配合和发展。

全诗始终以抒写西风的威势为中心,同时又不断地从地上、天空、海洋吸收其他形象来丰富诗篇的艺术感染力量;诗篇突出地表现了西风的雷霆万钧之力,同时又提供了色彩绚烂的画面;既显示了集中凝聚的效果,又不失之于单调枯燥。

诗人处处以内心的感情来渲染外界的景色,又以外界的景色来反映内心的情绪,确实做到了情景交融的动人境地。

我们不能忘记,雪莱曾经以赞扬的心情抄录过一位同时代诗人的话:

“化自然景象为思想,化思想为自然景象──这是艺术天才的秘密。

在格式方面,《西风颂》也别开生面。

全诗系以五首十四行诗组成。

一般的十四行体适宜于表现一个完整、单纯的观念或情绪,因此往往单独存在,或者构成组诗,但各部分仍有相当鲜明的独立性。

像《西风颂》这样把五首十四行体紧密地组成一首抒情诗,各部分密切依赖而不可分割的例子并不多见。

根据对当时雪莱所用几个笔记本的研究,最初他所采用的是无韵素体诗,几经修改,才成为目前的形式。

我想,这可能是因为无韵素体诗虽然宜于表现雄浑的感情,却一般比较松散,不符合结构严密的要求,而十四行体正以结构上的严密完整著称。

但一首十四行体容量太小,不足以充分表现雪莱的宏大气魄和深厚感情,因此需要用几首十四行体组合起来。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内容与形式的密切联系。

雪莱PercyByssheShelley(1792~1822),十九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

他少年多才,短短的三十春秋历程,却留给了世人不少经典的诗句。

雪莱是抒情诗的巨匠,创作了大量出色的诗章。

他虽以浪漫主义手法来抒发感情,却不失强烈关注现实。

他的一生都在同情弱小,反对旧事物,对社会新况充满了无限憧憬。

  在这众多的诗篇中,《西风颂》是他对生命发出礼赞的最强音。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含蕴深刻的写景名篇。

诗人以饱含激情的笔触抒写了“秋的呼吸――奔放的西风”,创造出既是破坏者又是保护者的西风形象。

感情真挚磅礴,格调高昂激越。

传统的看法认为雪莱的这首诗更多地强调了它的社会革命性和胜利预言性的一面,这里我将从讴歌永恒的生命这个角度,探寻该诗主题的另一侧面。

  诗歌本身是诗人人生经历与思维观念的最佳参照对象,它往往能够有意无意地反映出诗人的创作激情与情感渊源。

因此在探寻《西风颂》的生命赞歌之前,我们有必要对雪莱的生平做一个简要的回顾。

他出生于乡村地主家庭。

祖父是男爵,父亲依附辉格党当了议员。

雪莱6岁学拉丁文,10至12岁在赛恩学馆学习算学、拉丁文、法文、地理、天文,听化学和物理的讲演。

1804年进入伊顿公学,继续学习法文和德文。

  不难看出,出生上层的雪莱接受了高等优越的教育,奠定了其写作的深厚功力。

然而他从小却对家庭的保守气氛以及那种矫揉造作的绅士风度充满了厌恶。

雪莱从小就与父亲格格不入,后来导致他与家庭的决裂。

他年青时期接受了18世纪启蒙主义思想和英国激进民主派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在大学期间就因刊印激进小册子《无神论的必然性》而被开除;因为长诗《麦布女王》中所蕴含的反封建反剥削主题,他遭到统治者的仇视和迫害;《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中战斗不懈的主人公则可以看做是作者本人人格的具体形象化。

这些都很好地反映了雪莱与生俱来的反叛性和斗争精神,值得世人为之赞颂。

他怒斥封建旧俗,鄙视唾手可得的世袭爵位与丰厚家产,更不愿以上层社会与家庭的纲纲条条作为生活的典范,生就而来的反判贯穿其终身。

  《西风颂》全诗五节,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不拘于世俗,敢于席卷传统而又力量强捍的灵魂。

它寄寓在西风之上,好像只有在扫清一切丑恶之后才肯罢休。

在第一到三节中,西风以摧枯拉朽之势扫荡落叶,播种种子,驱散乱云,呼唤雷雨,把地中海从夏天的沉睡中吹醒,让大西洋涂上庄严秋色。

“无形的西风无形地莅临时,残叶们逃亡”(第一节),让“黑的、红的、铅灰的,或者蜡黄,患瘟疫而死掉的一大群”(第一节)全都消形遁影。

不肯宁静又是西风的一大特色,它在“动乱的太空中掀起激流”(第二节),担任“传送雨和闪电的神差”(第二节);还“把青春的地中海水唤醒”(第三节),乃至于“海花在听到你(指西风)来临的气息之时,便突然地变色”,“瑟瑟地发抖,纷纷凋谢”(第三节)。

诗人自身始终注意政治、研究政治,而且投身于政治运动。

他对黑暗社会现实嫉恶如仇,对一切丑恶势力深恶痛绝,他要改变这旧有的一切,创造一种全新社会的强烈愿望在他许多诗中都体现出来。

而强劲的西风在理解为革命精神的象征之余,能让我们所读解的就是雪莱生就的逆反精神。

  诗作的第四部分,诗人以“如果我是任你吹的落叶一片”领起,连用几个假设,表达出诗人对现实、对自己的不满,“我碰上人生的荆棘,鲜血直淌”,“时光的重负困住我,把我压倒,我太象你了:

难驯、迅速而骄傲”。

这脱口而出的诗句是诗人发自肺腑的心声!

第五部分在意义上延承第四部分,又有一些递进。

因为对现实、对自己不满,所以诗人便祈求西风“把我当作你的琴”,给予我猛烈、狂暴、刚强的精神,并把我的预言向世界传送:

“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遥远吗?

”诗作在诗人对革命与未来美好的展望中戛然而止,读罢令人卓立风发,倍受鼓舞!

  “西风”这一形象也在向我们宣示着这样一种人生哲学:

生命的力量在于破坏。

这里的“破坏”既有毁掉的意思,更有着反抗、斗争的深刻内涵。

其实在雪莱的生活中,时时体现着反抗与斗争。

他的被学校开除,被从家庭里逐出,他的冒天下之大不韪而与一位平民女子私订终身以及他与恩师的长女私奔瑞士和他的海上冒险等等,都在说明着雪莱性格深处的躁动不安与反抗斗争,和他那孜孜不倦、永往直前的追求精神。

因此透过塑造“西风”这一伟大的艺术形象,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雪莱自己那“超人”般生命力量的体现。

  生命的价值不仅仅就是它的破坏力量,还在于毁灭中的保存、破坏后的新生。

可以说,雪莱笔下的“西风”就是这样一个“破坏者兼保护者”的形象:

“……送飞翔的种籽到它们的冬床,它们躺在那儿,又暗、又冷、又低,一个个都象尸体埋葬于墓中,直到明春你青空的妹妹吹起她的号角,唤醒了大地的迷梦,驱羊群似地驱使蕾儿吐馨,使漫山遍野铺上了姹紫嫣红。

”(第一节)实际上,雪莱是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到对自然的咏唱之中的。

他自己的人格,便是“西风”这一自然形象的灵魂。

一方面是面向现实的诅咒揭露和无情的抨击,要破坏掉一切的丑恶束缚,一方面是要保存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满怀信心的憧憬未来,诗人就是这样追寻着他美好的明天。

雪莱非常重视个人的社会作用,尊重人性以及人的智慧创造。

“西风”不仅要荡涤一场丑恶,更要把希望的种籽传播,雪莱就是这样自信而又坚决地肯定着做为诗人的生命价值。

诗人是预言家,他既要以不竭的斗争精神带给人民以鼓舞,更要以自己对于光明的信念在黑暗中燃起火光。

“西风”这一形象的历史价值在于,是一种新生命诞生的预言,是时代的强烈印证。

  表达对自由的热烈渴望和追求是雪莱抒情诗永远的主题。

在《致云雀》中,那“在歌声中翱翔,在翱翔中歌吟”的云雀,便是诗人那对自由欢乐热情向往的表达;在《云》中,雪莱借“云”的形象,这样深情地歌唱:

“我是大地和水的女儿,也是天空的养子,我往来于海洋、陆地的一切孔隙———,我变化,但是不死。

”此外象《自由颂》、《自由》等等更是对“自由”的热情讴歌。

而在《西风颂》中雪莱把“西风”称做“奔放的精灵”,他写道:

“你周流上下四方,奔放的精灵,是破坏者,又是保护者;听啊,听!

”(第一节)但雪莱并不是一个无拘无束的“无政府主义”者。

应该说,“自由”是崇高的字眼,真正的自由从来不是一种道德败坏式的随心所欲,它必须建立在一种高尚的理想和美好的情操上面。

在《西风颂》中我们看到雪莱的生命追求是非常高尚的:

  如果我是任你吹的落叶一片;

  如果我是随着你飞翔的云块;

  如果是波浪,在你威力下急湍;

  享受你神力的推动,自由自在

  ……

  把我僵死的思想驱散在宇宙,

  象一片片的枯叶,以鼓舞新生;

  请听从我这个诗篇中的符咒,

  ……

  让预言的号角奏鸣!

哦,风啊,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诗人在这首诗中借西风横扫落叶之势来比喻革命力量扫荡反动政权,又借西风吹送种子来比喻革命思想的传播,寄托诗人对未来的希望。

与此同时,破坏、保护与自由则是《西风颂》所流露出的生命意识的三个主题。

三者交织在一起,就吹响了一曲恢宏的生命之歌,永远歌唱着诗人不朽的生命并且回荡在永恒的时空。

<西风颂>赏析

一个秋日的午后,诗人雪莱在意大利佛罗伦萨近郊的树林里漫步。

突然狂风大作,乌云翻滚。

到了傍晚,暴风雨夹带着冰雹雷电倾盆而下,荡涤着大地,震撼着人间。

大自然威武雄壮的交响乐,触发了诗人的灵感,他奋笔疾书,谱写了不朽的抒情短诗《西风颂》。

这是1819年的事情。

当时,欧洲各国的工人运动和革命运动风起云涌。

英国工人阶级为了争取自身的生存权利,正同资产阶级展开英勇的斗争,捣毁机器和罢工事件接连不断。

1819年8月,曼彻斯特八万工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反动当局竟出动军队野蛮镇压,制造了历史上著名的彼得卢大屠杀事件。

雪莱满怀悲愤,写下了长诗《暴政的假面游行》,对资产阶级政府的血腥暴行提出严正抗议。

法国自拿破仑帝制崩溃、波旁王朝复辟以后,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广大人民正酝酿着反对封建复辟势力的革命斗争。

拿破仑帝国的解体也大大促进了西班牙人民反对异族压迫和封建专制的革命运动,1819年1月,终于响起了武装起义的枪声。

就在武装起义的前夕,雪莱给西班牙人民献上了《颂歌》一首,为西班牙革命吹响了进军的号角。

在意大利和希腊,民族解放运动方兴未艾,雪莱的《西风颂》发表不久,这两个国家也先后爆发了轰轰烈烈的武装起义。

面对着欧洲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革命形势,雪莱为之鼓舞,为之振奋,诗人胸中沸腾着炽热的革命激情。

这时,在一场暴风骤雨的自然景象的触发下,这种难以抑制的革命激情立刻冲出胸膛,一泻千里,化作激昂慷慨的歌唱:

你怒吼咆哮的雄浑交响乐中,

将有树林和我的深沉的歌唱,

我们将唱出秋声,婉转而忧愁。

精灵呀,让我变成你,猛烈、刚强!

把我僵死的思想驱散在宇宙,

像一片片的枯叶,以鼓舞新生;

请听从我这个诗篇中的符咒,

把我的话传给全世界的人,

犹如从不灭的炉中吹出火花!

雪莱在歌唱西风。

他歌唱西风以摧枯拉朽的巨大力量扫除破败的残叶,无情地把那“黑的、惨红的、铅灰的,或者蜡黄,患瘟疫而死掉的一大群”垃圾扫除干净;他歌唱西风“在动乱的太空中掀起激流”,搅动着“浓云密雾”,呼唤着“电火、冰雹和黑的雨水”,“为这将逝的残年唱起挽歌”;他歌唱西风唤醒沉睡的浩翰大海,波涛汹涌,把一丛丛躲藏在海底深处的海树海花,吓得惊恐色变,“瑟瑟地发抖,纷纷凋谢”。

雪莱歌唱西风,同时也在歌唱席卷整个欧洲的革命风暴。

他歌唱革命运动正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横扫旧世界一切黑暗反动势力。

革命运动风起云涌,一顶顶皇冠随风落地,一群群妖魔鬼怪望风逃遁,这正是当时欧洲革命形势的生动写照。

雪莱在歌唱西风。

他歌唱西风“是破坏者,又是保护者”。

他歌唱西风不仅扫除了残枝败叶,而且“送飞翔的种籽到它们的冬床”。

待到来年春天,西风的妹妹——东风驾临大地,就会“蓓蕾儿吐馨”,“漫山遍野铺上了姹紫嫣红”,出现一个春光明媚的新世界。

雪莱歌唱西风,同时也在歌唱革命。

他和那些资产阶级凡夫俗子不同,他没有把革命简单地看作消极的破坏力量。

他看到了革命一方面在扫除腐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