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版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I卷.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58514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71.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版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I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人教版版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I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人教版版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I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新人教版版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I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新人教版版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I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版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I卷.docx

《新人教版版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I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版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I卷.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版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I卷.docx

新人教版版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I卷

新人教版2019版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I)卷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一、单选题

1.进行百米赛跑.站在终点的计时员,如果在听到起跑枪声开始计时,运动员到达终点时秒表的读数为10.49秒,则运动员跑完百米的时间应为()

A.10.20秒

B.10.78秒

C.10.49秒

D.10.08秒

2.在向北行驶的甲列车上的乘客,看到向南行驶的乙列车从旁边驶过,并且感到乙车开得特别快,这是因为乘客所选取的参照物是   ()

A.地面

B.甲车

C.乙车

D.无法判断

3.如图所示,固定着磁体的小车靠近固定着铁块的小车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固定着磁体和铁块的两辆小车

A.磁体吸引铁块的力,其施力物体是铁块

B.只有当磁体与铁块接触时,才会产生力的作用

C.磁体对铁块有吸引作用,而铁块不会吸引磁体

D.它们虽然没有直接接触,但也会产生力的作用

4.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中的声速小于空气中的声速                             

B.超声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成语“震耳欲聋”是指声音的响度大                  

D.老师用扩音器讲课是改变声音音色

5.两个实心物体a、b的体积与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的密度是b的密度的2倍

B.b的密度是a的密度的2倍

C.a的密度是0.5×103kg/m3

D.a、b的密度与它们的质量、体积有关

6.如图中,不能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解释的现象是()

A.

B.

C.

D.

7.小明同学上八年级了,下列是他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数据,比较符合实际的是()

A.小明的课桌800cm

B.小明能够听见频率为10Hz的声音

C.小明的正常体温37℃

D.小明脉搏正常跳动10次需要1min

8.如图所示是“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其中实验得出,,有关此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分析甲、乙可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所受的压力有关

B.分析甲、丁可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受力面积有关

C.乙、丙是探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是否有关

D.丙、丁是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受力面积是否有关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运动路程越长的物体,速度越大

B.运动时间越少的物体,速度越大

C.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长的物体,速度越大

D.运动路程相同,所用时间越多的物体,速度越大

10.如图所示,平静的水面上有一座石桥,桥孔看上去是圆形的.当水面上升时,看到桥孔的形状的是下图中的

A.   

B.  

C.    

D.

二、填空题

11.如图所示,用A、B两把刻度尺测同一物体长度,就分度值而言,______刻度尺更精确些。

其中正确放置的是_______刻度尺,且可读出物体长度为_________cm。

 

12.分别由甲、乙两种物质组成的不同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分析图像可知,两种物质的密度之比为______________。

13.广州快速公交(BRT)已开通运行9年.某时刻有一辆快速公交车甲和一辆普通公交车乙,从同一路口沿平直公路同时向东匀速行驶,它们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运行2min后,乙车相对于甲车向_______行驶,两车相距_______m.

14.水上运动深受人们喜爱,赛艇运动员比赛时用力向后划水,赛艇就向前进,使赛艇前进的力的施力物体是___,这个现象也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的.比赛用的桨伸入水中部分较长,它属于___(填“省力”或“费力”)杠杆.

三、实验题

15.小林所在的课外兴趣小组需要密度为1.15g/cm3的盐水,为检验配制的盐水是否合格。

(1)小林设计了如下方案①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②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盐水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2;③将烧的盐水倒入量筒中,测出盐水的体积V④根据测量数据写出盐水的密度表达式_____

(2)小组成员认为该方案会导致测量结果偏大,其主要原因是_____

(3)小组成员改进了实验方案并进行了如下操作

①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某发现指针位置如图用所示测需将平衡螺母向_____调节,直至指针指向分度盘中央

②往烧杯中倒入适量盐水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_____g(如图乙所示);

③将烧杯中的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读出盐水体积为40mL(如图丙所示)

④测出烧杯与剩余盐水的质量为为12.6g

⑤计算出盐水的密度为_____kg/m3

(4)为配制合格的盐水,需要继续向盐水中加水_____ml。

16.小明和小红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时,小明将一把木质刻度尺的一端支于水平地面上,观察尺在地面上形成的影子,不断调节刻度尺,使其在地面上的影子________,这时尺的方向就与太阳光的方向平行。

小明保持尺不动,小红将光屏A和凸透镜L按如图所示的方式均垂直于刻度尺摆放,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

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cm。

(2)实验前应点燃蜡烛,观察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是否在同一高度上,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

(3)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相对位置如图甲所示时,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则像是倒立、____的实像。

(4)实验中,不但虚像可以用肉眼直接看到,实像也可以用肉眼直接看到。

如图乙所示,在(3)的基础上,拿掉光屏,用肉眼在________(选填“A”、“B”或“C”)位置沿图示方向能看到这个实像。

(5)在(3)的基础上,当光屏略微向右移动时,光屏上的像将会模糊,如果蜡烛与凸透镜不动,那么,在凸透镜前放置________(选填“凸”或“凹”)透镜,才可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这其实就是________(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的矫正原理。

(6)下表是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和观察的结果

次数

物距u/cm

成像情况

像距

1

50.0

倒立、缩小、实像

12.5

2

30.0

倒立、缩小、实像

15.0

3

20.0

倒立、等大、实像

20.0

4

15.0

倒立、放大、实像

 

5

8.0

正立、放大、虚像

\

通过1、2、3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

当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变小,像距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表格中第4次实验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时,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为________cm,此成像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是__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17.小袁同学选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实验室提供了如下器材:

A.厚为2mm的透明玻璃

B.厚为4mm的透明玻璃

C.厚为2mm的茶色玻璃

D.厚为4mm的茶色玻璃:

为了使周围环境对实验影响小,成像效果更好,小袁探究活动中应选用的玻璃板是_____(填序号)。

把两攴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蜡烛B,分别置于图中位置,其中蜡烛A点燃,蜡烛B不点燃,接下来,小袁选择保持两只蜡烛的位置不动,移动正确选用的玻璃板的位置,并从玻璃板的左侧观察,直至观察到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此时玻璃板位于图中_____cm刻度线处。

(2)接着小袁又进行凸透镜成像的补充实验,将各元件恢复到如图所示的位置,并将玻璃板换成凸透镜,蜡烛B换成光屏,此时光屏上恰好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①若小袁在不移动蜡烛和光屏的前提下,只将凸透镜左右移动,在光屏上能够成_____次清晰的像。

②若小袁只将凸透镜从60cm处移动到40cm处,这个过程中蜡烛A成的像到蜡A的距离是如何变化的:

_____。

四、计算题

18.如图甲是格致楼下为防止车辆开到学生老师活动区域而放置的隔离墩,其外观形状如图乙所示:

底座由三个圆柱体A、B、C组成,底座上方是一个球体D,全部都由大理石打造而成.A的底面积SA=700cm2,A的高度hA=4cm,B的底面积SB=300cm2,B的高度hB=2cm,C和D的总重量为G=423N,此时隔离墩对地面的压强为P=7500Pa,求:

(1)隔离墩对地面的压力;

(2)大理石的密度;

(3)为使隔离墩对地面的压强减少为P′=5000Pa,若按照如图丙虚线所示方法,增大A的底面积,则A的底面积应为多少cm2?

(最后结果保留整数)

19.小明从家到学校前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为1m/s,后一半时间平均速度为1.5m/s,求他的全程平均速度.

五、作图题

20.一束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请在图乙中画出反射光线及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

(__________)

21.如图所示,MN为凸透镜的主光轴,AB为蜡烛,A′B′为蜡烛所成的像,请用作图法确定凸透镜及一个焦点F的位置,并将它们画出.

(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二、填空题

1、

2、

3、

4、

三、实验题

1、

2、

3、

四、计算题

1、

2、

五、作图题

1、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