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82342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5.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报告.docx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报告.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报告.docx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报告

综合说明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区域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状况

一、社会经济状况

二、自然地理条件

第二节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利工程建设现状

一、水资源开发利用

二、水利工程建设现状

第三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四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十五”以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取得的成绩。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五节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可行性和有利条件。

第二章规划的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

第一节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

第二节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规划编制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第四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布局和重点

第三章规划的建设规模

第四章工程建设主要内容

第五章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第一节投资估算

一、投资估算方法

二、投资估算编制依据

三、典型工程投资估算

四、总投资估算

第二节效益分析

一、效益分析

二、国民经济评价

第三节综合评价

第六章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

第一节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第二节优化建设管理方案,充分反映农民意愿

第三节加强资金管理,确保建设资金足额到位

第四节严格管理,确保质量

第五节明确工程的管理责任,确保工程可持续利用

第七章附表

 

综合说明

**市**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2006—2015年)。

是以水利部农水司关于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要求及编制提纲为依据,进行编写。

**区是一个人口密集的区,幅员面积618km2,人口66.88万,每平方公里1068人,比全省每平方公里172人多6倍。

**区是一个水资源紧缺的区,我区人均占有水资源不足400m3,仅占全省人均水资源的1/6,**区是一个土地利用率较高的区,每平方公里有耕地422亩,比全省每平方公里138亩多3倍,我区耕地的复种指数为2.3,我区还是一个径流较低的区,全区平均径流深为220mm,比全省年平均径流深525mm少305mm,由于我区人口密集,民营企业生产粗放,生产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江河,加之地表水直接受农药,化肥的污染,据调查,我区有103个村,15.32万人饮水和灌溉得不到保证。

一、项目建设方案

这次规划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共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小型自流灌区改造建设,渠道108.4km,建筑物624处,新增灌区12288亩,改善灌排面积24690亩,新增节水能力596610m3,增产粮食143.28kg;另一部分是新建小型灌溉水源工程,2006—2010年30个村设计自流灌面13183亩,补灌25101亩,引蓄水能力2016240m3,新增容积167500m3(自流),753030m3(补灌),年可供水量自流3691240m3,补灌903636m3,新增自流灌面11865亩,补灌21336亩,自流灌面增产593225kg,补灌增产640076kg,2001—2015年38个村,设计自流灌溉面积14627亩,补灌面积34540亩,引蓄水能力2063560m3,新增容积自流2032000m3,补灌1036200m3,年可供水量自流4095560m3,补灌1243440m3,新增灌面自流13164亩,补灌29359亩,自流灌面增产658215kg,补灌灌面增产880770kg。

二、投资估算

投资估算按《四川省、重庆市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预算定额》(1997)、《四川省、重庆市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机械台班费定额》(1997)、《四川省、重庆市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1998)以及川建管(1997)7号文件进行编制,这次规划的自流灌区改造工程总投资为2017.2万元(不含群众投劳部分),新建小型灌溉水源工程总投资13510.5万元。

三、工程建设与管理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一项技术性强的综合性工作,为了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必须建立相应的职能机构,加强对工程的管理、监督、指导,才能确保工程质量,确保按时完成建设任务。

一是加强领导,建立协调机构;二是实行目标管理;三是严格质量管理;四是加强资金管理;五是严格工程验收;六是明晰产权。

四、效益分析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改善了受益群众的生存环境,生活条件,深受项目区群众的欢迎。

在经济上具有抗风险的能力,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请上级进快立项实施。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区域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状况

一、社会经济状况。

(一)区位及交通状况

2003年12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市中区,设立**区和安居区。

**区位于四川盆地中部,涪江中游。

地理坐标为东经105023`13``~105046`00``,北纬:

30019`07``~30039`23``。

幅度面积618k㎡,东西长32KM,南北相距44KM。

东与蓬溪县及重庆市潼南县接壤,南跨安岳县、安居区,西与大英县、安居区相邻,北与蓬溪、射洪县接壤。

**区以连接成渝的新优势,以工业化、城镇化为主体方向,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地处成渝经济圈。

是**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达成铁路,成南高速,国道318穿境而过,连接渝怀,达成铁路的遂渝快速铁路,连接成南高速的遂渝高速公路,正在加紧建设;绵遂高速公路,望年内开工建设,绵遂铁路,遂内(江)铁路已提上议事工程。

**区正逐步成为四川的第二大交通枢纽,成为四川通往东南西北的快速通道。

区内各乡镇均有公路相通,交通极为便利。

(二)主要社会经济条件

全区辖12个乡镇;216个行政村;1902个社,总人口65.8805万人,总户数21.6033户。

其中农业人口35.557万人;占总人口55.5%,非农业人口29.3万人;占总人口的44.5%,城市化44%;人口密度1068人/Km2

据2004年年鉴统计,**区国民生产总值:

45.2021亿元,国内生产总值44.5939亿元,工业总值38.372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8300.9万元,耕地面积16497公顷,农村人均收入2473元。

**区城镇化水平较高,工商经济具有一定基础,城市建成区面积47.3km2。

一、二、三产业比为16.4:

42.5:

41.1,初步形成食品,纺织、电力、机电等工业支柱产业;商贸服务业繁荣活跃、辐射川渝10余县市。

(三)区域缺水状况及分布和类型

根据实地调查情况,**区绝大部分乡镇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水状况。

涪江两侧由于地处河流低阶地,河流松散堆积层含水性和赋水性均好,一般的沉陷井就能满足农村生产生活用水需要。

从区内缺水情况来看,缺水区主要表现为工程性缺水;从地域上看,缺水严重的多分布在偏远处,交通不便且经济落后的地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区气候干旱严重,春旱几乎年年发生,夏旱伏旱频繁,农民饮用水严重缺乏。

加之干旱期长,溪流田塘干涸,不但农溉水源得不到保障,而且饮用水也十分困难,有的地方要到几公里外拉水解决生活饮用。

2、**区的农村人均纯收入低。

尤其偏远和交通不便且经济落后的地区,地方财力比较困难,投入到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严重不足。

3、骨干水利工程少,全区虽有5座小

(一)型水库,32座小

(二)型水库,但都建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且年久失修,淤积严重,渠系配套差,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工程效益。

二、自然地理条件

(一)地形地貌

**市**区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地处涪江中游,区域内丘包群立,沟谷迂回,宽缓延伸,为四川盆地典型的因造构剥蚀形成的丘陵景观,涪江两岸分布河流堆积阶地,全区地势为东北部及南部高,中部及西北部低,由此向南呈波状起伏,东部海拔350—480m左右,中部海拔260—280m,全区平均海拔340—370m,最大相对高差245.5m,多数相对高差在50—100m以内,以红层丘陵为主,红层面积约487.58Km2,平坝面积30.42K㎡,区境内地貌按成因和形态特征可分为:

侵蚀堆积地形和构造剥蚀地形。

侵蚀堆积地形主要分布于涪江两侧,表现为河漫滩及一至五级阶地;构造剥蚀地形表现为丘陵,包括深丘、中丘、浅丘、缓丘及平坝,分布于区内各个地区。

1、宽谷技状深丘区。

主要分布于东部的仁里、永兴、河沙以北地带,面积180.73Km2,占幅员面积的29.2%,高程350—510m,相对切割深度120—140m左右。

主要为**组(J3S)泥岩爽薄层砂岩地层,山脊连续分布,其特征为沟谷发育规模较大,沟谷长4—6.0Km,谷底宽度200—300m,平均坡度20—300。

2、宽谷园顶状中丘区

主要分布于区内北部的桂花—唐家一带、西南部保升一带及南部老池以南地带,面积75.37Km2,占幅员面积13.2%,高程320—410m。

相对切割深度50—80m左右。

主要为**组(J3S)泥岩爽薄层砂岩地层。

地形宽缓,丘顶圆缓,沟谷开阔平坦。

3、宽谷圆顶浅丘区

主要分布于区内西南部的南垭--新桥--西宁--复桥一带,面积221.85Km2,占幅员面积的35.9%。

高程300—400m,其特征为主沟沟谷发育规模较大,支沟少而短,沟谷开阔平坦,谷底宽度200—400m。

相对切割深度30—50m,主要为**组(J3S)泥岩爽薄层砂岩地层,地层岩性均一,抗风化能力弱,沟谷宽平,丘包低缓。

4、平谷圆丘状缓浅丘区。

主要分布于西北部新桥以北的小面积区域,分布面积9.63Km2,占幅员面积的1.6%,高程320—400m。

其特征为沟谷发育规模较大,支沟多而短,沟谷开阔平坦,相对切割深度20—30m。

主要为**组(J3S)泥岩爽薄层砂岩地层,岩性均一,抗风化能力弱,因而形成沟谷宽平,丘包低缓,迂回绵延的地形。

5、平坝区

主要分布于涪江两侧,表现为河漫滩及一至三段阶地,面积130.42Km2,占幅员面积的21.1%,高程260—280m,主要为第四系(Q4a1-p1,Q3fgL)地层。

(二)气象、水文

1、气象

**区属川中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区,季风气候显著。

特征为:

气候为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冬暖春旱、夏热、秋凉,无霜期长。

但降雨时空分配不均,雨热同季,夏季伏旱,秋季阴雨,湿度大,云雾多,光照少。

区内属低日照区,平均日照数为1471小时,历年平均日照率为32%,最多年为1847.7小时,最少年为1042.6小时。

全区平均气温17.40c,最冷月为1月,极端最低气温-4.60c,最热月为7月和8月,极端最高气温39.30c,且均温皆在00c以上。

平均无霜期296天,区内多年平均降水量为993.3mm。

降雨量分布极不均匀,夏季平均降雨量为489.8mm,占全年降雨量的48.7%,冬季仅为46.1mm,占5%。

据收集30多年资料,降雨量区段分布极不均匀,以区内中心地带为900mm左右,由中心地带向南、西、北三个方向逐渐减少,平均降雨量为700—850mm。

降雨量差值超过200mm,降雨量不但有季节分配不均的规律(春季3—5月为204mm,夏季6—8月为445.2mm,秋季9—11月为278.3mm,冬季12—2月为46.4mm)且年季差异也十分突出,最多年1371.4mm,最少年602.2mm,年际之差769mm以上。

由于降水变幅大,旱涝灾害频繁,春旱3—4月,发生频率为57%;初夏旱5—6月发生频率为43%;夏伏旱7—8月,发生频率为70%;冬干12—2月,发生频率为63%。

各类干旱中以夏伏旱影响最大,严重影响大春主要作物产量。

冬干春旱又严重影响人畜饮用水。

灾害性天气包括冬、春、秋季的寒潮,低温,连绵阴雨、干旱、冰雹、暴雨、洪涝等。

尤以夏伏旱影响范围最广,危害最大,据历年来的统计,年发生频率达70%,其中大旱频率为17%,伏旱持续时间一般为20—30天。

最长达62天(1967年7月11日—9月10日)。

**区蒸发旺盛,年平均蒸发量为985.7—1265.1mm,7—8月蒸发量最多,平均为149.4—181.1mm,4—8月各月平均蒸发量在100mm以上,在降水愈少蒸发量愈大的特性。

因此些这月份易发生干旱。

全年水面蒸发量约787.8mm,陆面蒸发量517.4mm,年内以7月份最大达78.4mm,占全年15.15%,12月份最小仅12.5mm,占全年的2.4%,全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9%。

2、水文

**区境内大小溪河为涪江水系,呈不对称树枝状,西侧流长域宽,东侧反之,其纵横交错,遍布全区。

涪江由北而南贯穿全境,区内流程67km,流域面积130.42k㎡,多年平均流量472m3/s,最大流量为1183.4m3/s(9月),最小流量为93.03m3/s(2月),河面宽度一段为500——600,最大洪峰流量2370m3/s;平均最高水位217.61m(7月),平均最低水位215.93m(3月),水位仅差2m,涪江年径流量为149.24亿m3,年径流深度496.4mm。

第二节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利工程建设现状

一、水资源开发利用

我区水资源较为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大。

水资源主要由江河过境地表水,境内地表水和地下水三部分组成。

(一)江河过境地表水水资源

涪江是从外县进入我区的唯一过境地表水,其水资源极为丰富,每年平均过境客水149.24亿m3。

但因河床较低,需提水或引水才能利用,目前仅利用0.97亿m3,仅占过境客水的0.65%。

(二)境内地表水水资源

我区多年平均降雨量993.3mm,平均地表径流深200~245mm,多年平均径流量1.377亿m3。

主要以蓄水工程拦蓄加以利用,我区已建成小

(一)型水库5座,小

(二)型水库32座,塘1401口、石河埝228节,总蓄水1770万m3,占多年平均径流量的12.9%。

(三)地下水水资源

我区境内的地下水,主要为砂砾石层孔隙水,基岩裂隙水。

砂砾石层孔隙水主要分布在涪江一级阶地和漫滩中;基岩裂隙水分布广泛,主要附属于砂岩渗漏带中,受降雨的渗入补给。

全区共有地下水资源0.876亿m3,可开采0.344亿m3,已开发利用0.024亿m3,占可开采量的21.5%。

综上所述,全区水资源总量为150.96亿m3,现已开发利用1.22亿m3,(详见****区水资源总量与开发利用表),目前,我区的农业灌溉中,主要以水利工程进行蓄、引、提水方式进行。

****区水资源总量与开发利用表

类型

总量(亿m3)

已利用量

利用率

所占比例

江河过境地表水资源

149.24

0.97

0.65

79.4

境内地表水资源

1.3771

0.177

12.9

14.5

地下水资源

0.3445

0.0741

21.5

6.1

合计

150.9616

1.2211

100

二、水利工程建设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区的水利事业有了长足发展。

水利工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到目前为止,我区已建成各类水利工程1666处,其中:

(一)型水库5座、小

(二)型水库32座,山平塘1401口,石河埝228节,这些工程的建成,为我区抗旱夺丰收、防汛保平安做到出了应有的贡献。

但是由于这些工程都在上世纪六、七年代建成,且标准低、病害严重、渠系配套差,抗御连续干旱的能力低、这些诸多不足,严重制约着我区农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第三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水利是农业命脉,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上不去,就谈不上农业的稳定增长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农村经济越发展,水利设施的地位就越显得重要。

我区的水利设施严重不足、水利基础脆弱,难以抗御大的自然灾害,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搞好水利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之计”。

当务之急是要认真贯彻落实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引导农民大力发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切实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中央的这些重要举措,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一步强调了水利的重要地位,提出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方针和原则,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兴修水利的坚定信心和决心,标志着水利建设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第四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十五”以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取得的成绩

近年来,我区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做了大量的工作,每年区人民政府都发出了关于抓好夏修和冬春修农田基本建设的通知,通知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在新的形势下,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必须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逐步建立‘政府引导、农户建管、产权民有、利益民享’的新机制,改变不尊重农民意愿,由政府统包统揽组织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作法、树立农民自愿参与,村社自愿组织的观念。

要严格按照‘村民自治,一事一议’的原则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在积极向上争取项目的同时,按照‘谁受益,谁负担’和‘谁投入,谁所有’的原则,鼓励农民户办,联办小型水利工程,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大力支持民投、民建、民营水利工程。

”经过几年的努力,在各部门配合下,**区共修建各类小型水利工程处,其中:

衬砌山平塘34口,囤水田43处,兴建石河埝12节,防渗灌溉渠14条6.61km,打抗旱井763眼,建蓄水池53口,其它工程929处,共完成土石方8.18万m3,劳动工日19.57万个,耗用水泥379吨,其中财政补助177.7万元,乡镇投入31.4万元,农民自筹177.1万元,投劳折资85.8万元,解决了3.89万人3.04万头牲畜饮水困难,新增蓄水量15.5万m3,改善溉面0.62万亩,使群众得到了实惠,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水利工程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还存在诸多不足,需值得重视和急待解决。

1、水利工程年久失修,机电设备严重老化,特别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成的水利工程和电力提溉站带病运行;

2、渠系配套建设缓慢,灌溉保证率一直处于低水平运行;

3、商品水的意识不强,以至于征收水费困难重重;

4、小型水利工程建设资金严重不足,难于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5、“水利为社会,社会办水利”的机制尚未形成;

6、水利工程发展很不平衡、抗御连续干旱的能力低。

第五节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农村工作和水利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改善农民生存环境、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必备工程,同时也是一项情系广大农村群众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面临一系列新课题,我们一定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树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重要基础的观念、充分认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不仅是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长期任务,树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深化农村改革都是顺应民心之举的观念,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村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理清思想、扎实工作,努力搞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为全区建设小康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搞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就显得十分重要和更加紧迫。

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可行性和有利条件

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这是个难得的好机遇,抓住这个机遇,加强我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已成为我区广大干部群众的迫切愿望和强烈要求。

有了现实思想基础,再配合物质条件,搞好我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就完全能实现。

—**区劳动力资源充足,经济基础较好,按照国家基本建设要求,区政府早有水利基本建设工程匹配筹资文件规定,受益农民自筹资金早已养成习惯,属地方匹配的资金能积极筹集。

——受益区党政群众对工程建设涉及的占地、取料、青苗、林木等方面将给予大力支持。

——交通条件好,受益区各乡镇形成了公路网络,有良好的运输条件。

——技术力量强。

**区具有各类工程建设专业人才、从工程勘测、设计、施工技术,工程管理方面有较丰富的施工和管理经验。

——建设区建筑材料丰富,可开采条石、砂、卵石完全能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

综上所述,无论从思想基础、经济技术条件、施工环境均具备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条件,实施本项目是可行的。

第二章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

第一节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业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关方针政策,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以提高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为目标,采取“民办公助”的方式,推进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对现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有条件的地方新建部分小型水源并配套溉排设施,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为国家的粮食安全、用水安全、生态环境安全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第二节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农田基本建设的总体安排,也是指导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计和建设的重要依据,其基本原则除需执行国家制定的有关路线、方针、政策外还需遵循以下原则

一、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

根据我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按照“先急后缓、先重后轻、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制定出分阶段目标、重点放在粮食生产区及生态环境脆弱的地方,包括粮食增产潜力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的区域;农民民主管理意识强、自愿申请加快建设的区域和已落实工程管理责任,特别是建立了规范的农民用水协会管理的区域。

二、统筹兼顾的原则

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实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协调各行业的用水需求,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行改造与改革、骨干与田间、溉灌与排水相结合。

三、因地制宜的原则

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改造方案,同时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

四、量力而行的原则

根据国家财政投入及地方财力的可能和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建设目标和操作性较强的措施。

第四节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布局和重点

根据我区实情,结合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遵照“巩固改造,适当发展,加强管理,注重效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方针,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实行“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重点抓好小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新建小型水源工程及巩固和挖掘现有工程效益,努力加强节水改造项目建设,全面推行农业节约用水,大力推广渠道防渗技术,实行水资源的有偿使用,大力发展小型、微型水利实行“五个结合”,即大、中、小、微结合;蓄、引、提结合;塘、库、埝、井、田、池、窖结合,灌溉用水与解决人、畜饮人结合,新建与挖潜改造结合,进一步增强供水抗灾能力,形成乡镇有水库、村村有埝塘、社社有井池、户户有水窖的供水体系,实行农业的旱涝保收。

第三章规划的建设规模

鉴于**市**区的自然水利条件和旱灾以及水资源极度贫乏等情况,全面节流,适当开源,充分挖掘现有水利设施的潜力,开展我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就显的尤为重要。

根据党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四川省委、省府提出,“追赶型、跨越式”的发展战略和**市委、市府“关于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推动我市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决定”,**市**区委、区府抓住这一机遇,并结合我区的实际,为抗御自然灾害,促进我区由传统农业向节水型,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转变,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提出粮经作物产量,保持好生态环境,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搞好我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以满足项目区广大干部群众的迫切愿望。

一、增加溉灌面积,实现农业高产稳产。

项目实施后,可基本达到农田旱涝保收,同时也可以解决溉灌区人多地少与粮食增产的矛盾。

二、实现农业综合开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项目实施后,为开发林、果、桑、鱼、禽等立体型农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解决人畜饮水,稳定社会局面。

项目实施后,可解决溉区7万人,牲畜8万头(只)的饮用水困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