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病虫害防治.ppt
《水稻病虫害防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稻病虫害防治.ppt(8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目录,1.水稻稻瘟病2.水稻白叶枯病3.水稻纹枯病4.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病5.烂秧病6.稻曲病7.矮缩病,1.大螟10.负泥虫2.二化螟11.中华稻蝗3.三化螟12.福寿螺4.稻纵卷叶螟13.粘虫5.稻瘿蚊6.褐飞虱7.黑尾叶蝉8.稻简管蓟马9.白粉虱,水稻主要病害,水稻主要虫害,一、要及时排水:
采用挖排水沟或用机械排水。
二、清除淤积物:
应及时撤除覆盖物和杂草,改善土壤的通气性,防止根系窒息死亡。
三、对被洪水冲倒的稻苗要及时扶正,避免裸根在日光下暴晒,造成死亡。
四、对冲毁的水利工程,要及时修复。
五、排除积水后的稻苗应多次叶面喷肥,待恢复生机后,再进行土壤施肥,以增加稻株营养。
六、及时防治病虫害:
水灾后的稻田管理,通常水灾后水稻白叶枯病、稻纵卷叶螟、二化螟较往年发生偏重。
因此,要加强病虫测报,及时防治,保苗保穗。
七、及时抢收补种。
水稻稻瘟病Riceblast,症状(symptoms)稻瘟病在水稻的各生育期,各个部位均可发生。
根据其发病时期和发病部位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等。
1.苗瘟:
发生在秧苗3叶期前。
2.叶瘟:
秧苗自三叶期-穗期均可发生,病斑的类型、形状、色泽等因天气、品种和病斑年龄而异。
慢性型急性型白点型褐点型3.节瘟:
多发生于穗以下的第1、2节位上4.穗颈瘟:
发生于主穗梗至第一枝梗分枝的穗颈部5.谷粒瘟:
发生在谷壳和护颍上,病原菌(pathogen)无性世代:
PyrculariagriseaSacc.,半知菌亚门梨孢属。
有性世代:
MagnaporthegriseaBarrYaegash,子囊菌亚门。
病害循环(diseasecycle),防治(control),1.推广应用抗病品种,2.加强水、肥管理,3.种子消毒处理,药剂防治,1.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2.2%爱诺春雷水剂:
3-4桶/瓶。
3.40%稻瘟净乳油;4.40%克瘟散乳油;5.50%稻瘟酞可湿性粉剂;6.40%富士1号可湿性粉剂;7.21.2%春雷四氯可湿性粉剂;,农业防治,水稻白叶枯病Ricebacterialleafblight,水稻白叶枯病最早于1884年在日本发现,目前是亚洲和太平洋稻区的重要病害,1950年我国首先在南京郊区发现,目前除新疆外,各稻区均有发生,以华东、华中和华南发生普遍,危害严重。
病原物(Pathogen)水稻白叶枯黄单胞杆菌(Xanthomanasoryzaepv.oryzal(Ishiyama)Dye),属黄单胞杆菌属细菌。
菌体短杆状,两端钝圆,大小1-2mx0.8-1m,有一根极生鞭毛在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呈蜜黄色或淡黄色,表面隆起,光滑发亮,革兰氏染色阴性。
噬菌体:
在白叶枯病菌存在的场所有噬菌体存在,这种噬菌体对白叶枯病菌有相应的专化性和稳定性。
寄生于白叶枯病菌的噬菌体,在其形态、物理形状、血清学特性和寄主范围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可区分不同类型。
噬菌体可用于带病种子的检测,根据其在一定场所的消长动态,也可应用于病害发生趋势的预测。
症状(symptoms)1.普通型:
即典型的叶枯型症状。
一般在分蘖期后才较明显。
发病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初现黄绿色或暗绿色斑点后沿叶脉从叶缘或中脉迅速加长扩展成条斑,可达叶片基部和整个叶片,病健交界线明显,成波纹状或直线状。
病斑黄色或略带红色,最后变为灰白色或黄白色,病部易见蜜黄色珠状菌脓.,2.急性型:
主要在环境条件适宜品种感病的情况下发生。
叶片病斑暗绿色,扩展迅速,几天内可使全叶呈青灰色或灰绿色,最后变为灰白色,呈开水烫伤状,随即纵卷青枯,病部有蜜黄色珠状菌脓。
3.雕萎型:
多在秧田后期至拔节期发生。
病株心叶或心叶下1-2叶先呈现失水、青卷、尔后枯萎的症状,随后其他叶片相继青枯。
此类症状国外称“Kresek”。
4.叶黄型:
病株的较老叶片颜色正常,新出叶则呈均匀褪绿或黄色或黄绿色宽条斑,以后病株生长受到抑制。
(此型目前国内仅在广东省发现)。
发病因素(epidemicfactor)1.水稻品种:
粳稻较籼稻抗病,糯稻比粳稻抗病,窄叶型品种比阔叶型品种抗病,同一品种,在分蘖末期后抗病力逐渐降低,抽穗期最易感病。
2.气候条件:
发病最适温度25-30,相对湿度90%以上,暴风雨天气最利于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和流行。
台风、积水发病严重3.栽培管理:
水肥管理与白叶枯病发生的关系十分密切。
串灌、漫灌会加重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偏施氮肥、追肥过多过迟,有利于病害发生。
1.选用抗病良种:
选用适合当地抗病丰产型品种。
2.种子处理:
对种子进行药剂处理,处理的方法:
80%“402”200倍液浸种48-72小时。
36%三氯异氰尿酸可湿性粉剂浸种。
3.加强栽培管理:
排灌分开,浅水勤灌,适时晒田;施足基肥,施用过迟、过量。
4.药剂防治:
目前大田有效的药剂有:
20%叶青双(叶枯唑)可湿性粉剂;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72%链宝可湿性粉剂桶/包。
50%代森铵水剂或40%胶硫铜水剂。
防治措施(control),水稻纹枯病RiceSheathBlight,水稻纹枯病是水稻的重要病害之一。
广泛分布于世界各产稻区。
尤以高产稻区危害最为突出。
此病只要引起鞘枯和叶枯,使水稻结实率下降,秕谷率增加,粒重减轻,一般减产10-20%,发生严重时,减产超过30%。
症状(symptoms)水稻纹枯病从秧苗期至穗期均可发生,以抽穗期前后为盛,主要危害叶鞘、叶片,严重时可侵入茎秆并蔓延至穗部。
湿度大时,病部生有白色至灰白色蜘丝状菌丝及扁球形或不规则形的暗褐色菌核,菌丝与菌核相连。
后期在病部还可见白粉状霉层,为病菌的担子和担孢子。
病原菌(pathogen)病原真菌的无性世代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Kuhn),半知菌亚门丝核菌属。
有性世代为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cucumeris(Frank)Domk),担子菌亚门亡革菌属。
1.形态:
菌丝幼嫩时物色,老熟时浅褐色,较粗8-12m。
分枝与主枝成锐角,分枝处缢缩,距分枝不远处有分隔。
菌核由菌丝体交织纠结而成,初期白色,后变为暗褐色,扁球形、肾形或不规则形,表面粗糙,有菌丝相连,一般1-5mm。
担子倒卵形或圆筒形,顶生2-4个小梗,其上各生一个担孢子,担孢子单胞、无色、卵圆形。
2.寄主范围:
立枯丝核菌的寄主范围很广,自然发病的寄主有15科近50种植物、人工接种的发病寄主可达54科210种植物。
3.生理分化:
用菌丝融合法将立枯丝核菌区分为7个融合(AG,Anastomosis-Grop),水稻纹枯病菌为AG1。
发病因素(epidemicfactor)1.菌源数量:
菌源数量大发病重。
2.气候条件:
温度22,湿度达90%以上,开始发病,最适温度28-32,湿度96%以上,湿度在90%以下不利于病菌的生长发育。
3.水肥管理:
长期深灌有利于发病;偏施氮肥发病重。
4.品种和生育期:
矮秆阔叶型比高秆窄叶型感病,粳稻比籼稻感病,糯稻最感;生育短、早熟比生育期而迟熟的品种发病重。
防治(control)1.清除菌源:
打捞菌核,避免稻草还田,稻草垫栏肥须充分腐熟后施用。
2.管好水肥:
合理排灌,以水控病;NPK配合施用,有机肥与化肥相结合。
3.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一般在分蘖末,丛发病率达5%,或拔节孕穗期丛发病率达10-15%的田块需进行药剂防治,可选药剂如下:
16%多克悬浮种衣剂(拌种)5%井冈霉素A可溶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30%纹枯利可湿性粉剂;240克/升噻呋酰胺悬浮剂或5%己唑醇微乳剂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或4%嘧啶核苷类抗菌素水剂;,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病Ricebacterialleafstreak,症状(symptom)初呈暗绿色水渍状半透明小斑点,后沿叶脉扩展形成暗绿色至黄褐色纤细条斑,生出很多很小的珠状深密黄色菌脓,干燥后不易脱落,病害循环(diseasecycle),严格实行检疫,选用抗病品种,培育无病壮秧,加强肥水管理,药剂防治采用种子消毒,秧田、本田施药防治参照白叶枯病。
防治(control),水稻烂秧病,烂种、烂芽、死苗,病原生理性烂秧在低温阴雨,或冷后暴晴,造成水分供不应求时呈现急性的青枯,或长期低浊,根系吸收能力差,久之造成黄枯。
禾谷镰刀菌立枯丝核菌,防治方法,1.秧田应选在背风向阳、肥力中等、排灌方便、地势较高的平整田块,提倡施用充分腐熟有机肥。
2.精选种子,选成熟度好、纯度高且干净的种子,浸种前晒种。
3.抓好浸种催芽关。
4.加强水肥管理。
5.保温防冻。
寒潮来临要灌“拦腰水”护苗,冷空气过后转为正常管理。
采用薄膜育苗的于上午8-9时要揭膜放风。
6.药剂防治65%敌克松可湿性粉剂700倍液。
20%甲基立枯灵液剂600倍液。
95%恶霉灵水剂4000倍液喷洒植物动力2003,稻曲病,症状也称为黑穗病、绿黑穗病、谷花病、青粉病,俗称“丰产果”。
该病只发生于穗部,为害部分谷粒。
呈黑绿色。
病原:
称稻绿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病条件:
气温24-32病菌发育良好,26-28最适,低于12或高于36不能生长。
防治方法:
参照稻瘟病。
矮缩病,症状主要分布在南方稻区。
又称水稻普通矮缩病、普矮、青矮等。
水稻在苗期至分蘖期感病后,植株矮缩,分蘖增多,叶片浓绿,僵直,生长后期病稻不能抽穗结实。
白点型在叶片上或叶鞘上出现与叶脉平行的虚线状黄白色点条斑,以基部最明显。
扭曲型:
心叶抽出呈扭曲状,随心叶伸展,叶片边缘出现波状缺刻,色泽淡黄。
病原:
简称RDV,称水稻矮缩病毒。
发病条件:
该病毒可由叶蝉传播,气温2028,防治方法:
治虫防病,防治叶蝉。
大螟(又叫蛀茎夜蛾、紫螟)属鳞翅目,夜蛾科。
我国中南部稻区均有发生,安徽全省分布普遍。
以幼虫为害水稻、玉米、小麦、甘蔗、高梁、茭白、向日葵、稗草等,为害状与二化螟相似,蛀入稻茎内为害,可造成枯鞘、枯心、死孕穗、白穗和虫伤株,但一般蛀孔较大,并有大量虫粪排出蛀孔外。
大螟,形态成虫:
体长1215毫米、翅展2530毫米,前翅近长方形,淡褐色,从翅基到外缘有1条深灰褐色纵纹,纵纹上下各有2个小黑点,后翅白色,雄蛾触角栉齿状,雌蛾丝状。
卵:
扁圆球形,顶端稍凹,初产时白色,后变淡紫色。
卵块多呈带状,卵粒平铺排列成23行。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30毫米,体粗壮,头红褐色,胸腹部淡黄色,背面带紫红色。
蛹:
由乳白色变成黄褐色,头胸部常附有白粉,腹部末端有4个小突起。
习性第一代幼虫主要为害玉米,第二代为害水稻和玉米,第三、四代主要为害玉米。
以幼虫在稻桩、杂草根际或玉米、茭白等残株内越冬。
未老熟的越冬幼虫至次年春暖时,可转移食害大麦、小麦、油菜、蚕豆等作物。
越冬幼虫抗逆性强,遇淹水有逃逸习性,发生期不整齐。
越冬代成虫发生于45月份,第一代成虫发生于7月份,第二代于8月中旬至9月下旬。
成虫白天潜伏于杂草丛中或稻丛基部,夜晚飞出活动,趋光性弱。
产卵前期23天,有趋向秆高茎粗、叶片宽大、叶色浓绿稻株上产卵的习性,故田边稻株上、杂交稻品种落卵量大,受害较重。
卵产于叶鞘内侧,有卵的叶鞘外侧稍隆起,呈枯黄褪绿斑,隐约可见卵块。
幼虫孵化后,群集于叶鞘内侧为害,造成枯鞘,23龄后,分散蛀入邻近稻株的茎杆。
多从稻株基部34节处蛀入,造成枯心苗或白穗。
幼虫为害多不过节,一节食尽即转株为害,一头可为害34株。
幼虫老熟后,多在稻茎或枯叶鞘内化蛹。
春季3、4月份气温上升早,第一代发生期相应提早,发生量增大。
大面积种植玉米、甘蔗等作物的稻区,水稻与禾本科作物混栽的山区,芦苇、茭白较多的滨湖地区,以及杂交稻种植区,大螟的发生会加重。
(1)农业防治技术:
水稻收割后,及时深耕翻埋稻桩;冬季、早春尽早处理茭白残株,玉米、高粱、甘蔗残杆,彻底铲除田边杂草。
(2)生物防治:
保护利用天敌,寄生性的有稻螟赤眼蜂、黑卵蜂和啮小蜂等,捕食性天敌有蜘蛛、青蛙、隐翅虫等,病原微生物有白僵菌、黄僵菌等;还可使用生物农药Bt乳剂等。
防治,(3)化学防治防治“枯心”:
每亩有卵块或枯心团超过120个的田块,可防治12次;60个以下可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