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公开招聘《中学教育理论综合》复习题集第4722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80283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6.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公开招聘《中学教育理论综合》复习题集第4722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教师公开招聘《中学教育理论综合》复习题集第4722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教师公开招聘《中学教育理论综合》复习题集第4722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教师公开招聘《中学教育理论综合》复习题集第4722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教师公开招聘《中学教育理论综合》复习题集第4722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公开招聘《中学教育理论综合》复习题集第4722篇.docx

《教师公开招聘《中学教育理论综合》复习题集第4722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公开招聘《中学教育理论综合》复习题集第4722篇.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公开招聘《中学教育理论综合》复习题集第4722篇.docx

教师公开招聘《中学教育理论综合》复习题集第4722篇

2019年国家教师公开招聘《中学教育理论综合》职业资格考前练习

一、单选题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这体现的师生关系是()

A、民主平等

B、尊师爱生

C、教学相长

D、心理相容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C

【解析】:

题干的描述体现了教学相长的内涵。

2.监考老师在考生身边来回走动会影响学生水平的发挥。

这种现象是()

A、社会助长

B、社会干扰

C、社会惰化

D、社会促进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B

【解析】:

当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从事某项工作时而使个体行为效率下降的现象称作社会干扰,也叫社会抑制。

3.人们欣赏名画《蒙娜丽莎》时,陶醉在“永恒的微笑中”,感到身心非常愉悦。

这种情绪是()。

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D、自豪感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C

【解析】:

美感是用一定的审美标准来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4.某小学黄老师把一个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叫作“学渣”。

这个学生因此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造成恶劣影响。

对于黄老师的行为,学校依法可以给予()。

A、行政处分或解聘

B、行政警告或拘留

C、行政强制或拘留

D、行政处罚或解聘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十七条规定,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

(一)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

(二)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三)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教师有前款第

(二)项、第(三)项所列情形之一,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5.“学生如同泥坯,他能否成型,依赖于教师的雕塑。

”这个说法忽视了学生的()

A、可塑性

B、发展性

C、能动性

D、向师性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C

【解析】:

题干所述内容强调了学生的可塑性,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6.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是()的基本要求。

A、疏导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集体中教育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

【解析】: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7.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实验演示使学生得到感性知识。

这是()

A、实物直观

B、模像直观

C、言语直观

D、感知直观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

【解析】:

实物直观指在感知实际事物的基础上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教学方式。

例如,观察标本、演示实验、到工厂或农村进行实地参观访问等。

8.在整个教育工作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

A、教育目的

B、教育内容

C、教育手段

D、教育结构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

【解析】: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并处于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地位。

9.标志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式启动的通知文件是()。

A、《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B、《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D、《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试行方案》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C

【解析】: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1年6月出台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

10.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并针对学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的课程是()。

A、正式课程

B、综合课程

C、校本课程

D、地方课程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C

【解析】:

校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的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

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1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下列哪种情感体验()

A、道德感

B、美感

C、理智感

D、热爱感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

【解析】:

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言行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

它表现在对待国家、集体、工作、事业、学习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各个方面,如爱国主义情感、国家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责任感、义务感、事业心、荣誉感、自尊心等。

12.教师不直接将学习内容提供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和发现新知识和问题的方法是()。

A、讲授法

B、发现法

C、掌握学习法

D、讨论法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B

【解析】:

发现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所提出的课题和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最后得出原理的方法。

它是由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所倡导的。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掌握学习理论由布卢姆提出,他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以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即学习机会),那么几乎所有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目标。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13.我国的教育专著《学记》中提出的“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体现了()相结合的教育思想。

A、游戏与学习

B、课内与课外

C、学习与思考

D、学习与行动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B

【解析】:

题干译文:

大学教学,按照时序进行,必须有正式的课业,课后休息时也得有课外练习。

强调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育思想。

14.最早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著名教育家()

A、埃拉斯莫斯

B、夸美纽斯

C、罗杰斯

D、布鲁纳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

【解析】:

略。

15.有位学生已知道“先乘除。

后加减”的运算法则。

但在运算11+3×7=?

时,还是把11与3加起来再乘以7,这是受()影响表现。

A、定势

B、逆向迁移

C、正迁移

D、水平迁移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

【解析】:

定势是指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

促进和阻碍。

此题属于定势的阻碍作用。

16.“班干部能做的班主任不做,学生能做的班干部不做”体现了班级管理的()原则。

A、教管结合

B、自主参与

C、平行管理

D、全面管理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B

【解析】:

自主参与原则是指班级成员参与管理,发挥其主体作用。

班级的各种组织机构的干部成员都应该由学生民主选举产生,并授予他们进行管理的权力,不能随便干预。

当他们遇到困难时,要帮助解决,但不要代替。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班干部能做的班主任不做,学生能做的班干部不做”。

17.()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

A、课外阅读活动

B、社会公益活动

C、体育活动

D、科技活动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B

【解析】:

社会公益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使他们养成爱劳动、爱劳动人民、爱护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并使其掌握生产劳动基本知识、技能,提高他们的劳动技术素质。

18.教师借助“微课”“翻转课堂”等新技术、新方法进行教学,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特点。

A、复杂性

B、长期性

C、创造性

D、示范性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C

【解析】:

题干的描述体现了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这是教师劳动创造性的表现。

19.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

A、比较不稳定的

B、受先天因素制约的

C、时稳时变的

D、比较稳定的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D

【解析】:

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规范自己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

20.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特殊途径是()

A、思想品德课

B、学科教学

C、社会实践活动

D、班主任工作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D

【解析】:

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而又特殊的途径。

通过班主任,学校可以强有力地管理基层学生集体,更好地发挥各个德育途径的作用。

21.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学生会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学生信服教师的教导胜过父母的话,年龄越小越是如此。

这种现象说明学生具有()的心理特点。

A、发展性

B、依赖性

C、独立性

D、向师性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D

【解析】:

学生的向师性特点表现在:

学生入学后,会自然地亲近、信赖、尊敬甚至崇拜教师,把教师作为获取知识的智囊、解决问题的顾问、行为举止的楷模。

22.()的速度、质量是智力技能形成的重要标志。

A、思维

B、反应

C、语言

D、理解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

【解析】:

智力技能是人们顺利地解决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

它以抽象思维为核心。

因此,思维的速度和质量是智力技能形成的重要标志。

23.义务感、责任感、是非感、善恶感属于()。

A、成就感

B、美感

C、理智感

D、道德感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D

【解析】:

道德感是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言行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义务感、责任感、是非感、善恶感属于道德感。

24.形式教育论的代表人物是()

A、赫尔巴特

B、洛克

C、斯宾塞

D、夸美纽斯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B

【解析】:

英国的洛克和瑞士的裴斯泰洛齐是形式教育论的代表人物。

25.榜样示范法是很重要的一种德育方法,能体现这种方法的是()

A、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B、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C、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D、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D

【解析】: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榜样示范法的典型体现。

26.教师将自我的教育观念转变及教学能力提升的过程写成自传,通过积极的自我反思,进而明确专业发展方向的教育研究方法是()

A、教育叙事

B、样本比较

C、教育实验

D、抽样调查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

【解析】:

题干描述的是教师对教育叙事研究法的运用。

27.一次考试测验,高水平的学生能得高分,低水平的学生只能得低分,说明该测验的()质量指标高。

A、难度

B、信度

C、效度

D、区分度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D

【解析】:

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

28.下列教学概念的活动中,没有使用变式策略的是()

A、教“鸟”的概念时谈到“鸭子”

B、教“液体”的概念时谈到“沙子”

C、教“三角形”的概念时谈到“等腰三角形”

D、教“哺乳动物”的概念时谈到“蝙蝠”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B

【解析】:

所谓变式,就是变换使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属性,使本质属性保持不变而非本质属性或有或无,以便突出本质属性。

B项中,“沙子”属于“固体”,而不是“液体”,属于运用反例的策略。

29.各类研究中唯一能确定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是()

A、观察研究法

B、行动研究法

C、实验研究法

D、个案研究法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C

【解析】:

实验研究的目的是发现事物问的因果关系,是各类研究中唯一能确定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30.维持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以及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是班集体的()

A、教育活动

B、目标和规范

C、正常秩序

D、班风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C

【解析】:

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持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

31.以下问题属于无结构问题的是()

A、数学应用题

B、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C、《背影》的作者是谁

D、按图索骥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B

【解析】:

无结构问题指已知条件与要达到的目标都比较含糊,问题情境不明确,各种影响因素不确定,不易找出解答线索的问题。

32.班集体生活和成员意愿的反映是()

A、班集秩序

B、班集体舆论

C、班风

D、班级管理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B

【解析】:

班集体舆论是班集体生活和成员意愿的反映,良好的班风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与表现。

33.高中学生为了考上大学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而刻苦学习。

这是人的()的具体表现。

A、能力

B、品质

C、意志

D、气质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C

【解析】:

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34.下列不属于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范围的是()

A、教材

B、学生本人

C、社会生活

D、自然世界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

【解析】: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范围包括学生本人、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

对任何主题的探究都必须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

35.学生通过观察榜样示范的行为获得的间接经验会影响自我效能感,教师在提供榜样时,一是要给学生提供信息,二是要给学生()

A、提供比较标准

B、进行自信心训练

C、进行归因训练

D、启发,使学生找到自己与榜样的共同点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D

【解析】:

教师给学生提供榜样时,不仅要提供信息,还要启发学生找到与榜样的相同点,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自我效能感。

36.人们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较为容易,记不喜欢的事情比较难。

这说明情绪具有()

A、动机功能

B、信号功能

C、适应功能

D、组织功能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D

【解析】:

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具有调节和组织作用;消极的情绪和情感则具有干扰、破坏作用。

情绪和情感的组织作用表现在促成知觉选择,监视信息的移动,影响工作记忆,影响思维活动和人的行为表现。

37.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体制中的领导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职权影响力;二是()。

A、年龄影响力

B、性别影响力

C、个性影响力

D、学术影响力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C

【解析】: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体制中的领导影响力,主要表现在职权影响力和个性影响力上。

38.开展校本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是()

A、自我反思

B、专业引领

C、同事团结

D、独立探索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

【解析】:

自我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是开展校本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39.“身教胜于言教”体现的德育方法主要是()。

A、陶冶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品德评价法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B

【解析】:

榜样示范法是教育者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影响学生,促使其形成优良品德的方法。

40.我国新课程的课程评价强调()。

①课程评价是一个动态过程

②课程评价的对象应是多元的

③课程评价的对象是课程内容

④课程评价必须对实现教育目的做出贡献

⑤课程评价的直接意义是对被评价的课程提出质疑并为改进课程指明方向

A、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③④

D、①②③④⑤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B

【解析】:

课程评价的对象不仅仅是课程内容,应是多元的,故③说法错误。

二、多选题

1.教育文献检索的基本过程包括()

A、分析和准备阶段

B、搜索阶段

C、加工阶段

D、整理阶段

E、理解阶段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B,C

【解析】:

教育文献检索的基本过程包括分析和准备阶段(明确检索主题)、搜索阶段(搜索与所研究问题有关的文献)、加工阶段。

2.现代师生关系的发展应走向()。

A、相互尊重

B、平等对话

C、共同探究

D、协调发展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B,C,D

【解析】:

3.平时考查的方式包括()

A、口头提问

B、单元测验

C、考试

D、检查书面作业

E、问卷调查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B,D

【解析】:

平时考查的方式主要有口头提问、检查书面作业和单元测验等。

4.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对教师()进行考核。

A、言行举止

B、政治思想

C、业务水平

D、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B,C,D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对教师的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进行考核。

5.我国中学生道德发展水平处于科尔伯格道德习俗期的()

A、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B、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C、遵守规范阶段

D、社会法制阶段

E、良心定向阶段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B,C

【解析】:

习俗水平是在小学中年级出现的,一直到青年、成年。

这一水平包括以下两个阶段:

(1)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或社会习俗的定向或人际关系与补同的定向);

(2)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或秩序和法规定向或权威和社会权利控制的定向)。

6.有关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说法正确的是()

A、有利于促进学生自身的品德发展

B、是学生品德发展程度的一个主要标志

C、是学生品德赖以形成的内部因素

D、主要由自我反思和自我调控能力构成

E、会帮助学生更加积极地吸收外在的教育因素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B,C,E

【解析】:

自我教育能力主要由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能力构成。

7.成熟班集体的特征有()。

A、高度的自主性

B、班干部队伍富有威信

C、高度的凝聚力

D、班级规范明确合理

E、大多数成员积极主动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B,C,D,E

【解析】:

成熟班集体的特征有:

①师生对班集体活动目标认同,自愿为实现组织目标奋进;②师生分工明确,对班集体规范内化,组织严密,自觉遵守纪律;③师生对班集体归属感强,集体舆论健康,富有感染力;④师生对班集体活动积极参与,良好的班风形成传统;⑤师生具有共同的心理倾向,并在集体活动中都能获得个性的全面发展。

所有选项符合上述特征,故全选。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B、小学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C、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综合性

D、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研究或探究为中心的实践性学习活动

E、综合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C,D,E

【解析】: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

9.高中生道德动机发展的特点包括()。

A、主导性道德动机已初步确立

B、道德动机趋向稳定

C、道德动机仍然存在多变的特征

D、道德动机的社会性、现实性特征明显

E、道德动机还具有自我中心倾向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B,D

【解析】:

高中生在道德动机上表现为:

①主导性道德动机已初步确立;②道德动机趋向稳定:

高中生在道德动机的多变中初步形成其稳定的道德动机,正在学会避免情境的干扰;③道德动机的社会性、现实性特征明显。

10.中小学教师包括()的教师。

A、幼儿园

B、特殊教育机构

C、普通中小学

D、成人高等教育机构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B,C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四十条规定,本法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各级各类学校,是指实施学前教育、普通初等教育、普通中等教育、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以及特殊教育、成人教育的学校。

(二)其他教育机构,是指少年宫以及地方教研室、电化教育机构等。

(三)中小学教师,是指幼儿园、特殊教育机构、普通中小学、成人初等中等教育机构、职业中学以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教师。

11.德育内容应当包括的三个主要层次是()

A、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

B、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C、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D、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

E、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基础教育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C,D,E

【解析】:

略。

12.下列属于班级非正式群体的有()

A、课外美术小组

B、篮球队

C、学习小组

D、少先队

E、课外读书小组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B,E

【解析】:

非正式群体是在同伴交往过程中,一些学生自由结合、自发形成的小群体。

课外美术小组、篮球队和课外读书小组都是学生自由结合形成的小群体,而学习小组和少先队是在学校行政部门、班主任的领导下成立的正式群体。

13.提出学校德育中严格要求和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的依据是()。

A、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要求

B、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要求

C、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要求

D、热爱、尊重与严格要求学生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要求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B,C,D

【解析】:

14.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下列选项中,学校不需要与其父母或法定监护人取得联系的学生行为是()。

A、上课聊天

B、多日旷课

C、不交作业

D、谈情说爱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C,D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六条规定,中小学生旷课的,学校应当及时与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取得联系。

15.下列能体现情绪情感在对立的两极之间相互转化的是()。

A、乐极生悲

B、喜忧参半

C、爱屋及乌

D、破涕为笑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D

【解析】:

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是指每一种情绪和情感都能找到与之对立的情绪和情感。

在快感度、紧张度、激动度和强度上。

情绪和情感都表现出互相对立的两极。

在快感度方面,两极为“愉快—不愉快”。

在紧张度方面,两极为“紧张—轻松”。

在激动水平方面,两极为“激动—平静”。

在强度方面,两极为“强—弱”。

两极也可相互转化,如“乐极生悲”“破涕为笑”“喜极而泣”等成语,都反映了这种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