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三下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78291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53.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科学三下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苏教版科学三下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苏教版科学三下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苏教版科学三下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苏教版科学三下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科学三下教案.docx

《苏教版科学三下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科学三下教案.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科学三下教案.docx

苏教版科学三下教案

混合身边的物质

(一)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沙和豆子及其他物质混合前后的变化;鼓励学生对混合后物质的变化结果作出猜想、对分离沙和豆子提出自己的合理化方法;激励学生在课外独立进行一些物质之间混合及观察活动。

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培养他们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引导他们科学地进行观察和实验,让他们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并不断保持和发展他们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爱好。

  2.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外)经历一些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经历对“沙与豆子以及其他物质混合后会产生什么变化”的猜想过程。

  经历用放大镜对沙和豆子两种物质混合前后的对比观察过程。

  经历对分离沙和豆子提出自己的合理化方法的过程。

  经历选择并制作简单且合适的筛子分离沙和豆子的操作过程。

  经历对水和油(或其他两种物质)混合的对比观察和描述的过程。

  ……

  3.组织、指导学生在精心设计的对比观察活动中,学习混合和分离物质的简单操作方法,获得对“混合物”以及“有些物质混合后,特性不发生变化”的初步认识。

【教学准备】

  小组观察实验用:

(1)沙和豆子混合分离活动——放大镜、透明杯子、豆子、干沙、筷子、筛子(包括不同孔距的筛网)、白纸、记录纸等;

(2)其他物质混合活动——试管、滴管、水、油等。

【教学过程1】(以对比观察的探究过程为逻辑结构)

  1.问题展示。

  

(1)出示沙与豆子,猜想:

沙与豆子混合以后,它们会发生变化吗?

  

(2)讨论:

沙与豆子在哪些方面可能不会发生变化,在哪些方面可能会发生变化?

  (3)讨论:

怎样才能观察到它们在这些方面是否发生变化?

  (4)交流指导,形成共识:

混合前需要观察、混合后需要分离再观察。

  (5)根据观察项目,用放大镜观察沙与豆子特征,并简单记录。

  (6)讨论:

怎样混合沙与豆子?

  (7)混合沙与豆子的活动。

  2.分离沙与豆子。

  

(1)讨论交流分离沙与豆子的方法。

  

(2)评价:

哪种方法比较合理?

为什么?

  (3)选择并制作简单的筛子,并进行分离活动。

  (4)观察分离后的沙与豆子的相应特征。

  (5)交流:

沙与豆子在混合前后的变化。

  (6)小结:

  虽然沙和豆子混合前后有细微的变化,但沙仍称为沙,豆子仍称为豆子,它们的本质并没有变化。

  观察到“没有变化”与观察到“发生了变化”同样重要。

  3.其他物质的混合。

  

(1)提供若干组物质,对比观察物质在混合前后的变化。

  

(2)交流活动。

  (3)小结:

混合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过程2】(以教材内容编排为逻辑结构)

  1.混合沙与豆子。

  

(1)用放大镜观察沙与豆子外部特征。

  

(2)交流观察特征。

  (3)猜想:

沙与豆子混合以后会怎样?

  (4)讨论:

怎样混合沙与豆子?

  (5)混合沙与豆子的活动。

  (6)问题:

怎样检查沙与豆子混合以后发生的变化?

  2.分离沙与豆子。

  

(1)讨论:

用什么方法来分离沙与豆子?

  

(2)讨论:

怎样用筛子分离沙与豆子?

  (3)制作一个自己的筛子。

  (4)用筛子分离沙与豆子。

  (5)观察分离以后的沙与豆子的特征。

  (6)分析沙与豆子在混合前后是否发生变化?

  3.其他物质的混合

  

(1)分组观察油与水混合后的现象。

  

(2)交流观察事实。

  4.小结。

  

(1)混合物的主要特征。

  

(2)观察到“没有变化”与观察到“发生了变化”同样重要。

 

第一课时混合身边的物质

(一)

 

单元

一单元

课题

混合身边的物质

(一)

学生起点

  观察沙和豆子的混合物,学生的猜测和判断都可能是对的,本课主要是学习观察物质混合物与分离的方法和程序,所以学生的猜测并不重要,主要是引导学生根据观察事实,寻找证据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活动,知道物质混合物后,有的不发生变化,有的发生变化

  2.了解我们身边的物质大都是混合物

  3.指导学生观察物质混合与分离的基本方法进行观察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想办法分离出混合物

  2.寻找证据,分析观察的事实

课前准备

  学生:

每小组沙和豆子,50ml和100ml烧杯各1只、放大镜

  教师:

油和水

时间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5

一、学习交流活动

  关于混合,我们都知道什么

  (可引导学生从生活的各方面去体会

  利用学生各方面的知识,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17

二、初步探究

  1.出示了两袋锦囊,请孩子们猜测:

锦囊里面包着什么(引导学生用眼观察,用手去摸鼻子,从气味中发现什么线索……最后他们大胆猜测……)

  2.观察沙和豆子,说说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3.猜一猜混合后会是什么样

  4.学生混合、搅拌活动

  5.观察混合后的沙和豆子,并检查沙和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

  6.分离混合物:

小组讨论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为了让学生体验猜测与事实的关系

  发挥学生的能力,可选择最适合的方法

混合身边的物质

(二)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小苏打和醋及其他物质混合前后的变化;鼓励学生对混合后物质的变化及现象进行描述、对产生的现象进行尝试性的解释;激励学生在课外独立进行日常生活中的混合物的调查。

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培养他们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引导他们科学地进行观察和实验,让他们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并不断保持和发展他们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爱好。

  2.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外)经历一些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经历对“小苏打和醋以及其他物质混合后会产生什么变化”的猜想过程。

  经历对小苏打和醋两种物质混合前后的对比观察过程。

  经历对小苏打和醋混合时产生的现象提出自己的解释或说明的过程。

  经历对小苏打和醋混合时产生的气体进行验证的过程。

  经历对水和石灰水(或其他两种物质)混合的对比观察和描述的过程。

  经历课外的对身边的混合物进行调查的过程。

  ……

  3.组织、指导学生在精心设计的对比观察活动中,获得有关物质混合的知识,了解到“有些物质混合后不会生成新的物质,而有些物质混合后生成新的物质”。

通过课外的调查活动,了解到“混合物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应用很广泛”。

【教学准备】

  小组观察实验用:

1.小苏打和醋混合活动——透明杯子、小苏打、醋、筷子、记录纸等;2.其他物质混合活动——透明杯子、水、澄清的石灰水、滴管等。

  教师演示实验用:

1.小组观察材料;2.火柴、混合物的商标或说明书。

【教学过程】

  一、小苏打和醋混合的观察活动

  1.从前一课的学习引入,出示小苏打和醋,猜想:

小苏打与醋混合以后,它们会发生变化吗?

  2.讨论:

如何对小苏打和醋的混合作观察?

(从前一课的对比观察过程迁移而来)

  3.交流“如何做观察”的讨论结果,并以板书形式形成合适的观察记录表。

  4.提供观察记录表,小组合作学习:

观察小苏打和醋特征,并简单记录。

(教师可在巡视过程中对学生的观察手段做一定的指导)

  5.对观察结果进行交流和评价。

  6.根据记录表,小组合作完成混合并观察小苏打和醋的活动。

  二、交流活动

  1.讨论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

  2.教师演示实验过程,进一步验证学生的观察结果。

  3.(有必要的话)进一步的观察活动,观察残留物的特征。

  4.教师对比演示:

混合时产生的气体具有怎样的特点。

  5.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小苏打和醋混合后产生了新的物质,这些物质的特点和小苏打、醋的特点不同。

  三、其他物质的混合

  1.提供水和澄清石灰水(或其他物质),对比观察物质在混合前后的变化。

  2.交流活动。

  3.小结:

“有些物质混合后不会生成新的物质,有些物质混合后会生成新的物质”。

  四、混合物的调查

  1.出示事先搜集的混合物的商标或说明书,演示性地查看组成的物质。

  2.小结语:

“混合物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应用广泛”。

  3.布置调查任务,提供调查表,说明调查要求。

 

小苏打和醋混合的观察记录

混合前的观察

  小苏打的观察记录

  醋的观察记录

混合时的观察

  观察到的现象

混合后的观察

  混合后的小苏打的观察记录

  混合后的醋的观察记录

我们的解释

 

身边的混合物调查表

 

混合物名称

有哪些成分组成

 

 

 

 

 

 

 

 

 

 

 

分离混合物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分离混合物的研讨和操作过程;鼓励学生对混合物的分离方法进行发散性的思考,并积极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鼓励学生在提出方法的同时阐述自己的充足理由;激励学生在课外独立进行日常生活中的混合物的分离活动。

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引导他们科学地进行思考和实验,让他们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并不断保持和发展他们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爱好。

  2.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外)经历一些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经历小组研讨粳米和面粉、铁钉和木屑等混合物的分离方法的过程。

  经历分离粳米和面粉、铁钉和木屑等混合物的操作过程。

  经历对分离活动进行简单记录的过程。

  经历对分离方法的可行性分析与评价以及优选方法的过程。

  经历观察与描述墨水在吸水纸上的层析现象及变化过程的过程。

  ……

  3.组织、指导学生对分离混合物的活动任务进行发散性地思考寻求解决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获得有关分离混合物的浅近知识,了解到“分离某种混合物的方法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具有不同的优缺点”,以及“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分离方法”。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用:

(1)分离粳米和面粉活动——透明杯子、粳米、面粉、盆或盘、大张的白纸、记录纸等;

(2)其他物质的分离活动——细铁钉、木屑、报纸(用于衬垫)、墨水、吸水纸等,以及根据学生需要独自提供的盆子、水、磁铁等。

【教学过程】

  1.任务的铺垫或引入。

  

(1)出示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分离混合物的活动场景。

  

(2)让学生说说其他常见的分离混合物的场合或活动。

  (3)引导语: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需要,人们常常要对混合物进行分离,而且想到的方法也有许多。

  2.分离粳米和面粉的活动。

  

(1)出示混合的粳米和面粉的情境或材料。

  

(2)提出任务:

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分离出粳米和面粉。

  (3)个别回答(学生回答一种方法:

筛子),教师追问:

你为什么会想到这种方法,有什么理由吗?

学生个别回答。

  教师板书:

 混合物  分离方法        简单理由

       粳米和面粉 用筛子筛 粳米大、不能通过;面粉细、能通过筛子

  (4)讨论:

小组讨论分离的更多方法以及这些方法的理由。

  (5)交流方法、陈述理由,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加以板书。

 

混合物

分离方法

简单理由

粳米和面粉

用筛子筛

粳米大、不能通过;面粉细、能通过筛子

 

 

 

 

 

 

 

  (6)为验证这样想法所做的分离活动。

  小组自行准备材料。

  小组合作探究实践活动,时间限定:

10分钟。

  (7)教师评价活动的效果。

  (8)讨论交流:

这些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

  (9)小结:

分离一种混合物的方法有很多,所用的方法与混合物的特点有关系;不同的分离方法优缺点也不同。

  3.分离铁钉和木屑的活动。

  

(1)提出任务:

用多种方法分离铁钉和木屑。

  

(2)提出要求:

小组合作、时间限定、完成记录表(实验后如果结果与理由相符,打“√”,不相符,打“×”)。

 

混合物

分离方法

简单理由

结果

铁钉和木屑

 

 

 

 

 

 

 

 

 

 

 

 

 

  (3)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4)交流与评价(评价包括:

学生对分离方法的评价、活动质量的评价以及教师的简单评价)。

  3.分离墨水的活动。

  

(1)根据教材提示,学生自主完成分离活动。

  

(2)学生交流在分离活动中的观察结果(重在对变化的描述)。

  4.课堂总结(略)。

土壤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土壤成分的研究、观察和操作过程;鼓励学生对证明土壤成分的检测方法作发散性的思考,并积极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激励学生在课外独立进行研究土壤成分的活动。

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培养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引导他们科学地进行思考和实验,让他们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并不断保持和发展他们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爱好。

  2.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外)经历一些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经历小组研讨土壤含有哪些成分的过程。

  经历“用什么方法证明土壤成分”的小组讨论活动。

  经历制订研究土壤的研究计划的过程。

  经历土壤成分的操作、观察、记录的过程。

  经历对研究过程及范例的反思过程。

  ……

  3.组织、指导学生对土壤进行成分研究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获得有关土壤成分的浅近知识,了解到“土壤是一种混合物,由粘土、沙、水、空气、动植物残体等成分组成”。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用:

土壤、杯子、放大镜、废报纸(衬垫用)、水、筛网、大塑料瓶、记录纸等;

【教学过程】

  1.任务引入。

  

(1)出示土壤,“土壤是混合物吗?

”。

  

(2)学生作出判断,并简单阐述理由。

  (3)形成假设性的共识:

土壤是一种混合物。

(教师板书)

  (4)预测活动:

  学生根据经验,说说土壤中可能含有哪些成分?

并简单阐述理由。

  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土壤是一种混合物),含有……等成分。

  引导语:

这仅仅是我们凭经验作出的判断,仅仅是我们的假设。

  2.制订研究计划的活动。

  

(1)指导学习活动:

  引导语:

怎样证明土壤中含有草根(根据学生提出的成分,选取操作简单的进行方法指导)。

  学生回答,教师简单板书(简要板书或板画操作方法)。

  

(2)提出任务:

怎样证明土壤中含有其他的成分?

  (3)小组讨论。

  (4)小组根据板书示范,在教师提供的记录表的证明方法一栏中进行计划的制订。

  (5)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巡回指导。

  板书:

研究土壤

  假设:

土壤是一种混合物,含有……等成分。

  证明方法:

  

(1)把土壤倒在纸上,用放大镜观察,是不是含有草根?

(最好用板画)。

  

(2)

  (3)

  观察研究结果记录:

  观察研究结论:

  3.观察与研究土壤的活动。

  

(1)学生根据制订的研究计划,进行小组的观察研究活动。

  

(2)小组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记录。

  (3)小组进行研究结论的讨论。

  4.交流与反省的活动。

  

(1)让某一小组进行方法、记录以及结论的交流。

  

(2)对这个小组的活动情况进行评价。

  (3)再让(有不同思路和方式的)另一小组进行交流。

  (4)提供教材中的范例,让学生们对照自己的研究进行评价。

  5.补充的演示活动。

  根据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缺失的部分(粘土和沙的成分以及石块的分离)进行示范性的补充实验。

(可由教师或学生进行演示)

  6.课堂总结:

根据记录单,就实验过程及结论进行总结。

(关注语言的逻辑性)

了解空气

 

  本课是空气单元的第一课,是引导学生探究空气这种自然物质的开门课。

本课的教学设计力图通过引领学生经历感觉空气、实验观察空气、猜想、推测等活动,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感受空气的奥妙、探究活动的奥妙,从而激发他们对空气进行探究的兴趣,使他们在已经学会运用感官观察物质的基础上,学习运用实验的方法观察研究物质,体会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来观察到不可见物质这种科学研究的方法,同时使他们认识到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确实实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种物质,并占据空间。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感知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空气没有固定的形状,它占据着我们的周围空间。

让学生经历一个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

  2.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选择材料,设计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流动以及空气占据着空间。

  3.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空气的存在、流动以及空气占据着空间。

【教学难点】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材料准备:

  教师用:

水槽、气球、塑料袋、可乐瓶、三角漏斗、平底烧瓶、集气瓶等材料。

  学生用(4人一组):

水槽、可乐瓶、气球、剪刀、铁钉、吸管等。

 

教学步骤

教学媒体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教学思路

一、谜语导入

 

 

 

 

 

 

 

 

 

 

 

 

 

  1.我有一个谜语,大家猜猜看是什么?

  谜语:

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我们的生命离不了。

  2.关于空气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

关于我们还有什么问题?

  3.今天我们就用观察和做实验的方法来研究关于空气的一些问题。

  猜谜语。

 

 

 

 

 

  学生提出问题。

 

 

 

  激发兴趣导入。

 

 

 

 

 

 

 

 

 

 

二、感觉空气

 

 

 

 

 

 

塑料袋

气球

 

 

 

 

 

  1.收集空气。

  我们怎么把空气摆放到课桌上来研究呢?

大家想想办法。

  2.感觉空气。

  3.交流对空气的感觉。

  现在就把自己的发现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

  4.概括学生感觉到的空气的性质。

 

 1.学生用手摸、按,感觉空气充满塑料袋,有弹性,能变形;扎一个小孔让空气吹在脸上感觉气流,体会空气像水一样能流动;听一听气流发出的声音;尝一尝、闻一闻体验空气没有味道、没有气味。

  2.学生交流,发表自己的发现。

  通过运用感官充分感觉空气,使学生对空气形成多方面的感性认识。

  让学生用语言把自己的感觉描述出来。

通过描述,学生头脑中的空气会由零散的表象向概念化的方向发展。

三、纸的奇遇

水槽

玻璃杯

废纸片

  1.大家想变魔术?

先认真读课文上“纸的奇遇”这段文字。

  教师介绍魔术(实验)的注意点。

  魔术成功了吗?

有什么发现?

  2.解释纸团为什么不会湿?

  3.这一部分让空气占着,所以水进不去。

这叫空气占据空间。

  学生实验。

用桌子上的水槽、水、玻璃杯、废纸片做魔术。

 

 

  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交流并讨论,揭示秘密。

  通过魔术,认识纸团不湿的秘密是空气占据空间。

四、谁赶走了杯中的水

 

  1.再来做一个魔术。

  会做一个魔术还称不上魔术师,大家还能用桌子上这些材料再做一个魔术吗?

  指导学生按教材提供的方法进行活动。

  2.是谁赶走了第二只杯子里的水,占据了杯子里的空间?

  在做魔术的过程中,我们都有些什么发现呢?

  3.再把第二只杯子直立着压到水底,观察杯子里的空气会怎么样?

和第一个魔术里的结果一样,说明空气占据空间。

  这个魔术的秘密和第一个魔术的秘密是一样的。

  学生观察第一只杯子里的空气是怎样跑到第二只杯子里的,第二只杯子里的水是怎样跑出来的。

  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借助可见媒介——水,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观察到空气不仅存在,并且还占据空间、能流动。

同时使学生感受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即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来研究不可见的物质。

  学生通过做这个实验不仅亲眼“看到”了空气和它的流动,而且能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这种科学方法的魅力。

五、我们从哪里还知道空气占据空间

 

  1.刚开始我们用塑料袋装空气,塑料袋鼓起来了,说明空气占据了塑料袋里的空间。

“空”杯子里有一满杯空气,空气占据了杯子里的空间。

还有什么地方空气占据空间?

  2.在哪里还能找到空气?

  结合经验,寻找结论。

  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经验去说, 并引导他们去推想。

六、课外活动

 

 

 

 

  拓展学生的思路。

 

第二课时

材料准备:

  每个小组的学生准备两个可密封的透明玻璃瓶(如带胶塞的医用盐水瓶,要洗干净),一只两用打气筒,一架天平,气球两只,一根线,一根小木棒,每个学生一张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步骤

教学媒体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教学思路

一、引入

 

  1.上节课我请同学们找一找哪个地方还有空气,现在请同学们说说都在哪里找到了?

  2.上节课的实验告诉我们,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的地方水就进不去了。

那空气占据的地方还能不能再进去一些空气呢?

  学生思考。

  复习旧知识,承上启下。

二、瓶里的空气

透明玻璃瓶(或带胶塞的医用盐水瓶)

两用打气筒

橡胶管

  1.往盛满空气的瓶里再打人一些空气。

  现在的玻璃瓶里盛满了空气,我们把它密封起来,用打气筒再打入一些空气,大家猜想一下,结果会怎么样呢?

  现在大家来看瓶里的空气有什么变化?

  一满瓶空气,打入一些空气后还是一满瓶空气,瓶里空气增多了,它的体积变化了吗?

  2.从充满空气的瓶里抽出一些空气。

  打入一些空气后还是一瓶,抽出一些空气后结果会怎样?

猜猜看。

  结果怎么样?

一满瓶空气,抽出一些空气后还是一满瓶空气,瓶里的空气减少了,它的体积变化了吗?

  3.两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

  4.如果往盛满水的瓶子里再打入一些水,结果会怎样?

抽出一些水结果会怎样?

说一说观察到的现象。

  5.空气、水同样都是一满瓶,分别打入一些空气、水,结果有什么不同?

  空气、水同样都是一满瓶,分别抽出一些空气、水,结果有什么不同?

  通过比较发现空气和水的形状和体积有什么不同?

  学生猜测。

  学生实验。

  说说自己的发现。

  学生尝试解释。

  引导学生结合过去的经验进行推测。

  让学生实际进行操作,提醒学生注意观察。

  先猜想,再实验证明说明空气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随时充满它所在的空间,它的形状和体积取决于盛装它的容器的形状和体积。

  这个推测和实验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习用比较的方法来认识物体的一些性质:

通过比较瓶中的空气和水,进一步认识空气(一定量的)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随时充满它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