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六章 第一节 骨坚而不重硬而不脆教学设计 冀教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57342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28.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六章 第一节 骨坚而不重硬而不脆教学设计 冀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六章 第一节 骨坚而不重硬而不脆教学设计 冀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六章 第一节 骨坚而不重硬而不脆教学设计 冀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六章 第一节 骨坚而不重硬而不脆教学设计 冀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六章 第一节 骨坚而不重硬而不脆教学设计 冀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六章 第一节 骨坚而不重硬而不脆教学设计 冀教版.docx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六章 第一节 骨坚而不重硬而不脆教学设计 冀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六章 第一节 骨坚而不重硬而不脆教学设计 冀教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六章 第一节 骨坚而不重硬而不脆教学设计 冀教版.docx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六章第一节骨坚而不重硬而不脆教学设计冀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六章第一节骨坚而不重,硬而不脆教学设计冀教版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骨的结构和功能,是本章的重点之一。

骨的重要生理功能是运动,而骨的支撑作用是其运动功能的基础。

而骨的支撑功能是与其结构和组成成分有关。

针对这些知识点课本设计了两个探究实验,第一个实验通过学生的操作探究使其认识骨的生理特性——硬而不脆与骨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

第二个探究活动,通过观察长骨的结构,认识骨膜、骨质和骨髓,从而归纳骨的基本结构。

通过“探究竟”部分的这两个探究活动,本节的两个主要知识点骨坚而不重、硬而不脆的性质。

然后,通过“知识链”对这些知识进行总结和提炼。

最后,课本通过“实际用”“亲自做”等部分进一步阐述了人的一生中骨成分的变化,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时期的青少年应保持坐、立、行走的正确姿势的道理,并变成自觉的行动,养成良好的习惯,以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可以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

教师首先组织学生分组完成探究实验,通过小组合作和小组讨论认识骨的结构和成分特点。

然后再通过课堂的讨论交流,完成“大家谈”和“知识链”的教学。

最后,针对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的保健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而对骨的生长和再生内容可安排学生进行阅读自学。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概述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二、能力目标

1.尝试探究骨的成分,分析骨的成分和骨的特性之间的关系。

2.练习骨折的救护方法。

三、情感目标

认识骨的结构与功能的适应。

重点难点

本节课是本章的重点,其中的重点内容是骨的成分、结构特点。

在教学时,应组织学生进行实物观察和探究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进行理解和归纳。

教学媒体

小动物的骨若干,盐酸,酒精灯,图片,视频资源,动物新鲜长骨

课时建议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身边事

教师描述身边常见的现象“青少年摔倒后,爬起来就走,而老年人摔倒后却容易造成骨折。

”这是为什么呢?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

在教师叙述的同时,联想身边的具体事例,引起探究其中原因的兴趣。

探究竟

(一)教师组织学生完成课本的“探究竟1”。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认识骨的“硬而不脆的性质”,让学生折一折、敲一敲,使学生认识骨即折不弯,又敲不断。

 

然后,教师带领学生阅读“技能卡”,帮助其理解“煅烧”“脱钙”的作用以及煅烧骨和脱钙骨的概念。

并阐述使用盐酸和酒精灯的注意事项,保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安全。

(参考:

酒精灯使用“点燃切莫灯对灯,熄灭盖帽莫吹风。

”盐酸使用“在使用过程中要防止盐酸对衣物和皮肤的腐蚀,取脱钙骨时不要直接用手。

”)

在以上工作准备好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完成实验的设计和操作。

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通过分析和推理得出:

骨硬而不脆的原因是骨含有脆硬的无机物和柔韧的有机物。

骨的无机成分使骨有一定的硬度,骨的有机成分使骨有一定的弹性,从而使学生认识到骨的物理特性是由骨的成分决定的。

(如没有实验条件,教师可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的设计和实验方案的讨论。

然后播放“实验——鉴定骨的成分”。

(二)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长骨,边观察边讨论。

首先,引导学生拉一拉骨膜,思考并讨论鼓膜有什么特点?

骨膜有什么作用?

骨膜中的血管、神经起什么作用?

然后,引导学生将骨纵向剖开进行观察,区别骨松质和骨密质,并讨论骨松质和骨密质各有什么特点?

如何分布?

最后,引导学生进行骨髓和骨干结构的观察,讨论骨干呈什么形状?

与日常生活中的什么东西相似?

这种结构有什么意义?

经过这些问题的讨论学生可以对骨的结构特点和各部分的结构功能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取一段小动物的骨,折一折,敲一敲,认识其折不弯,敲不断的特性。

并思考这种特性是怎样产生的。

在教师的引导下阅读“技能卡”认识“脱钙骨”“煅烧骨”的概念和特性。

并学习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探究竟1”的探究活动。

各小组进行交流得出关于骨的成分的结论:

骨既含有脆硬的无机物又含有柔韧的有机物。

 

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动物的长骨进行观察,并针对教师提出的讨论问题进行讨论,充分认识长骨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

大家谈

本部分的第一个问题,通过对“探究竟1”的结论进行总结就可以得出答案。

第二个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脱钙骨”的例子,思考老年人容易骨折是因为哪种成分少了造成的?

并进一步思考“从这个现象上可以看出青少年和老年人骨的组成成分有什么不同?

”教师进而结合实际用的有关知识进行讲解。

通过讨论总结出:

骨硬而不脆是与骨的成分有关,坚而不重与骨的管状结构有关。

在教师的提示下,讨论老年人容易骨折的原因

知识链

本部分内容包括两方面的知识。

一个是骨的结构;另一个是骨的成分及特性。

这两个知识内容在“探究竟”的过程中都已经有所完成,在这里教师可引导学生将以获得的知识内容进行总结归纳。

并结合挂图对人体的骨骼简单的进行介绍。

(一)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探究竟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出骨的结构和成分以及骨的特性等。

(二)对照教师出示的骨骼挂图,对人体的骨骼系统进行认识。

实际用

(一)关于骨的成分变化的问题,在“大家谈”部分,已经有所渗透。

这里教师可以“旧事重提”,提问学生“老年人为什么容易骨折呢?

”引导学生对骨的成分变化的回忆。

然后教师,设问“青少年骨的成分与老年骨的成分相比有什么差别?

这种差别决定了青少年的骨有什么特点?

针对这些特点我们应注意些什么呢?

”通过对这一连串问题的讨论回答,学生可认识到青少年骨的弹性大,硬度小,容易变形等特点。

针对这些特点青少年应注意坐、立、行走的姿势。

此外,课桌椅高度不合适或室内的光线过暗等也会造成学生的姿势不正确。

因此,还要配有高度合适的桌椅,保持光线的充足。

(二)教师安排学生阅读课本关于骨折处理方法的段落。

然后,教师演示正确的方法,并组织学生进行练习。

在教师的引导下讨论青少年骨骼的特点以及日常生活需要注意的事项。

 

 

 

 

练习骨折的救护方法。

想一想+试试看

安排学生阅读自学,并播放关于扁平足的图片帮助学生学习。

在学生阅读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想一想”的两个问题。

阅读课文并对课本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

板书设计

第六章第一节一 骨坚而不重,硬而不脆

一、骨的成分

无机物:

脆硬

有机物:

柔韧

二、骨的结构

骨膜、骨质、骨髓

三、健康生活

1.人一生中骨成分的变化

2.青少年注意事项

四、骨折的处理

 

2019-2020年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人体的免疫功能教案(新版)济南版

年级

学科

生物

制定日期

课型

课题

人体的免疫功能

主备人

执教人

使用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人体的三道防线

2.区别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3.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

4.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小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等来提高学生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运用知识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2.通过对三道防线的组成、功能的归纳列表,培养学生整理、归纳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计划免疫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认识到生命活动的复杂性。

教学重点

1.人体的三道防线;

2.区别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教学难点

分析特异性免疫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步:

复习旧知、做实铺垫:

(一检)

1.视觉和听觉的感受器分别是?

2.视觉和听觉形成的部位是?

3.说出血液中白细胞的功能?

4.皮肤的角质层有何作用?

【设计意图】复习上一章的主要内容,同时为本节课做好准备

【处理方式】课件展示,对桌互检,教师抽查

第二步:

引课示标、明确方向

导入:

我们班如果有一个人患了流行性感冒,不久就会有一部分同学被传染,但也有很多同学不易被传染,这是为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人体的免疫功能》。

学习目标:

(齐读1分钟)课件展示

1.知道人体的三道防线

2.区别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3.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

4.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

【设计意图】学生带着目标学习,有针对性

第三步:

自学质疑、合作探究

第1环节:

自学质疑一:

内容:

课本105-106页内容

时间:

3分钟

要求:

依据导学问题快速阅读课本,划出知识点、圈出关键词并且快速记忆。

1、第一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2、第二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3、什么是非特异性免疫?

【设计意图】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有方向性

第四步:

班级交流、释疑升华

第1环节: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点,检测自学及小组合作的效果。

5分钟

【处理方式】出示第一、二道防线的组成以及作用,引导学生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的形式,可以让学生直观理解第一、二道防线组成以及作用。

【处理方式】课件出示,教师梳理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的形式让学生注意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第2环节:

学生联系生活,巩固所学知识点。

【处理方式】课件出示,学以致用

【设计意图】通过学以致用,把课本知识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第三步:

自学质疑、合作探究

内容:

课本106-108页内容

时间:

4分钟

要求:

依据导学问题快速阅读课本,划出知识点、圈出关键词并且快速记忆。

1.分析人体对腮腺炎病毒的免疫过程。

2.什么是抗体和抗原?

什么是特异性免疫?

3.第三道防线的组成?

免疫的功能是什么?

4.什么是计划免疫?

有何意义?

第四步:

班级交流、释疑升华

第1环节: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点,检测自学及小组合作的效果。

8分钟

【设计意图】学生尝试分析特异性免疫的获得过程

【处理方式】课件出示,让学生依据自学和小组交流情况,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人体对腮腺炎病毒的免疫过程。

教师用PPT动画演示.

【设计意图】以腮腺炎病毒为例,说明一种抗体只与一种抗原结合;抗体并不能杀死病原体,而是和某一特定抗原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将其消灭,失去致病性。

抗原:

外来的病原体或器官等;抗体:

自身产生的,一种蛋白质

【处理方式】课件出示,教师点拨,区分抗原和抗体

【设计意图】掌握第三道防线的组成,作用及特异性免疫,为两种免疫类型比较做下铺垫:

【处理方式】课件出书,学生总结梳理第三道防线的组成和作用

【设计意图】掌握免疫器官的例子

【处理方式】通过课件,直观展示免疫器官的组成和例子

【设计意图】通过免疫概念,总结出免疫的功能

【处理方式】课件展示免疫概念,学生总结功能,并用卡通图片加深学生印象

为了获得多种疾病的免疫力,我们从出生开始就注射疫苗,这种免疫方式称为?

——计划免疫

【设计意图】通过计划免疫概念,总结出计划免疫的意义

【处理方式】课件展示计划免疫概念,学生总结意义,教师补充两种疫苗作用

第2环节:

学生识记巩固所学知识点。

生记忆3钟

第五步:

回顾总结、形成体系(三检)

理清思路、梳理知识----总结

1、学生用1分钟时间梳理本节所学知识点:

2、找学生总结概括本节所学,关闭课本

3,师课件出示本节知识重点,

第六步:

实战演练、当堂达标(四检)

当堂达标:

单双号错开(一坐一蹲)10分钟

学生完成后,师出示答案,对桌批阅,错1个扣1分。

组长记录成绩。

试卷由组长收齐,交给课代表,交与老师以备查阅。

课件展示:

达标练习答案:

选择题:

DCCDAAABB

非选择题

(1)天花病毒,

(2)抗原特异性免疫

达标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