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3单元虞美人.docx
《人教版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3单元虞美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3单元虞美人.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3单元虞美人
虞美人
本课话题——善待生命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两句词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既深且重、难以遏止的愁绪。
词人以春水比喻愁绪,既巧妙地呼应了“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了。
既写出了愁绪的汹涌浩荡,奔流不息,又写出了愁绪的连绵不断,无尽无休。
一个被囚禁的亡国之君要忍受无尽的屈辱,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只是意味着这种屈辱生活的延续罢了,他对人生已经绝望,遂厌恶春花秋月之无休无尽,感情之极端悲苦可以想见,善待生命对他来说已很奢侈。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
霍金善待生命。
上天夺去了霍金自由行动的能力,也剥夺了他作为正常人的权利。
面对这样一副沉重的躯壳,他却仍然乐观面对,善待自己的生命。
让生命的每分每秒过得充实而有意义,用羸弱的身躯,用微弱的生命之火在人类历史上树立了不朽的丰碑,以自己的经历来诠释着“伟人”真正的含义。
背诵——文学中的名言警句
你热爱生命吗?
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富兰克林
一个伟大的灵魂,会强化思想和生命。
——爱默生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
——罗曼·罗兰
内容充实的生命就是长久的生命。
我们要以行为而不是以时间来衡量生命。
——小塞涅卡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1)单音字
虞美人(yú) 李煜(yù) 罗衾(qīn)
晌(shǎnɡ)雕栏玉砌(qì)
阑珊(lán)(shān)雨潺潺(chán)
(2)多音字
似
更
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故
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小楼昨夜又东风(名词用作动词,刮起了东风)
第4步名句积累——经典名句君须记
(1)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2)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3)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5)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常识·速览]
简介
李煜(937-978),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字重光,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继位,史称南唐后主。
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
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
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
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有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相见欢》等词。
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
主要作品
《虞美人》《浪淘沙》《相见欢》(又名《乌夜啼》)《望江南》《子夜歌》《破阵子》等
太平兴国三年(978)七月七日乞巧节,这天是李煜的生日。
他与家人歌唱他的新词《虞美人》,因词中表达了对故国的深切思念,太宗闻之大怒,命将牵机药放入酒中毒死了他,年仅42岁,所以本词是他的绝命词。
虞美人
虞美人,词牌名,取名于项羽宠姬虞姬。
楚汉战争中,项羽在垓下被围,四面楚歌中,唱出“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千古悲歌。
为不使项羽为难,虞姬拔剑自刎。
后来人们在虞姬血染之地发现了一种罕见的艳美花草,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美丽多情、侠骨柔肠的虞姬,称此花为虞美人。
唐一无名氏根据项羽和虞姬的悲剧故事写了一首《虞美人》,词牌名便源于此。
[整体·感知]
这首词通过写词人在月明之夜登高远望,引发对故国的思念,抒发了对失去故国的悲伤哀痛之情和如“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满腹愁绪。
[文脉·梳理]
[文白·对译]
[精析·文本]
1.综合全词来看,文中哪个字可以概括全文的感情?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状况?
[对应考点:
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思想感情]
【答案】 这首词主要表现了一个“愁”字。
其主要表达的内容应有往事之叹、亡国之恨、离家之痛和思乡之苦。
这是李煜最后一首感怀故国的名作,作者以形象的比喻,诘问的口吻,悲愤的情怀,激荡的格调,放笔悲号,写尽了亡国君主的哀愁。
上阕曲调高亢悲慨,唯有作者经历过大灾难,练就成大手笔,才能写出有如此深度和力度的词作。
下阕则用了曲笔,“朱颜改”点出全词题旨,这也是悲恨的根源。
最后,词人把难以说明的去国之思、失国之悲、亡国之恨全部纳入一个“愁”字中了。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以水喻愁,化无形为有形,生动感人,真乃千古绝唱。
2.“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词人为何希望它早点结束?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对应考点:
考查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答案】 它的确是美好的事物,然而随着词人身份地位的改变,这些美好的事物也将在词人的心里改变颜色。
原来锦衣玉食,在如花宫女朝歌夜弦伴着的“春花秋月”般的生活只能徒增一个“阶下囚”的无限悲伤,这样美好的事物不如结束的好。
这反映出此时作者痛苦凄凉的生活状况和复杂无奈的心理。
3.结合本诗,谈谈“往事知多少”中“往事”的内涵是什么?
[对应考点:
考查把握诗歌的内容]
【答案】 这里的“往事”当指往昔为人君时的美好生活。
既有物质层面的,如锦衣玉食、后宫佳丽等,也有精神层面的,如欢乐、尊严、自由、生存的安全感等。
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了。
这表达出此时作者对美好往事的无限留恋,但这也只能给此时的他以更多的痛苦。
4.体会“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说说比喻修辞的妙处。
[对应考点:
考查诗歌的修辞手法]
【答案】 把愁思比作“一江春水”使抽象的情感显得具体可感。
愁思如春水涨溢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不舍昼夜,无尽东流。
这个比喻生动地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
悲愤之情如冲出峡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发不可收。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虚实结合
这首词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描绘了春花秋月、往事、小楼、东风、故国、明月、雕栏玉砌、朱颜、一江春水等众多的意象,创设了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
实写:
物是(自然永恒),虚写:
人非(人生无常)。
诗歌中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到,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景象和境界;“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景象和情境。
定义:
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诗歌的虚与实,通常包括四种内涵:
(1)实,指诗人描写刻画的实体形象;虚,指实体形象所暗示出来的空白形象。
(2)实,指客观有形的物象;虚,指主观的无形活动。
(3)实,指具体描绘;虚,指抽象的议论。
(4)实,指眼底景象;虚,指意中景物。
总之,眼见为实,心想为虚;已然为实,未然为虚;身临其境,仰观俯察为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为虚。
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实景;“须晴日,看红装素裹”是虚景。
又如《卜算子·咏梅》: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是实景;“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是虚景。
虚实结合在古诗词中的作用:
(1)关于虚实结合的作用,清朝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得很精辟:
“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
”鉴于诗词篇幅十分短小,容量有限,诗人谋求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趣味、诗韵俱存,使其内涵丰富,外延无边。
虚与实常常互相渗透、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2)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的作用,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
2.迁移应用
阅读下面一首诗,分析其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
庆全庵桃花
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
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
怕有渔郎来问津。
【答案】 全诗借桃花引出世外桃源,将隐居山间的眼前现实和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巧妙地结合起来,表达了作者避世山中的孤寂之情。
[佳作·领悟]
(教师用书独具)
生命的暗示
欧阳斌
清凉的秋雨送走了一个燥热的苦夏,燥热的心总算静默下来了。
在这秋虫唧唧的黑色的秋夜里,我骤然从昏睡中惊醒。
远方的钟楼上,响起了悠长的钟声。
又一列火车隆隆驰过——
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呢?
是生命的暗示吗?
我在想,秋虫因何要昼夜而鸣?
是因为它强烈的生命意识吗?
是因为它深谙生命的短暂,而必须高密度地显示自己的存在吗?
是因为它那生命的全部价值,都隐含在这微弱却令人感泣的生命绝响里吗?
那么人呢?
仅仅因为生命比秋虫千百倍的绵长,就可以以生理需求为由,将千百个最美丽最令人激动的黎明慷慨地遗弃吗?
这是一个荒诞的联想。
唯有钟声,以其绝对接近精确的殊荣,当之无愧地充当了生命的量尺。
它那周而复始的切切欢呼里,有一种振聋发聩的提醒,然而昏睡了的那些人是不知道的,在混混沌沌之间,生命就这样一部分一部分地丧失了。
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痛苦的煎熬,当它最充分地展示出黑暗、龌龊、卑鄙、虚伪一面的时候;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快乐的享受,当它展示出光明、纯洁、崇高、真诚一面的时候。
生命似乎永远是在这样两极之间交错延伸的,在它延伸的每一个区段里,似乎总是喜剧与悲剧同生,苦难与幸福共存。
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渺小的存在,当物欲、利欲在蝼蚁般的人群中横行恣肆的时候;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伟大的结晶,当它在强暴、苦难中显示出牺牲的悲壮的时候。
生命似乎永远是渺小和伟大的“混血儿”,由此我们也就没有理由产生绝对的崇拜和蔑视,再伟大的巨人也有他渺小的瞬间,再渺小的凡人也有他伟大的片刻。
绝大多数的时候,我们有一种珍惜生命的本能,似乎没有一个人来到世上就梦寐求死。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在心灵中会无限地增值。
毕竟,生命只属于这一个人,而且仅仅只有一次。
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一切都失去了,只要一息尚存,你就没有丝毫理由绝望。
因为失去的一切,又可能在新的层次上复得。
当然,在极少数的时候,我们也渴望着悲壮的牺牲,那是因为苟且偷生已严重地亵渎了神圣的生命。
那时,死亡反而变得令人仰止,生命反而因死亡而延续,因毁灭而永生。
钟声是生命长度的量尺,却不是生命价值的量尺。
生命的价值只有在历史的天平上才能清晰地显示出它本来的刻度。
有的人有一个轰轰烈烈的生,却留下一个默默无闻的死;有的人有一个默默无闻的生,却有一个轰轰烈烈的死。
有的人显赫一时,却只能成为匆匆的过客;有的人潦倒终生,却成为历史灿烂星空的泰斗。
这一切决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一时一事的得失,永远是生命的烦恼之泉。
倘若能真正将其置之度外,烦恼就真正超脱了。
其实,真正值得烦恼的命题在于:
生命的价值究竟应以何种形式作何种转化。
对于这个千古之谜,一千个人有一千种回答。
却没有任何一本哪怕是世界上最权威的教科书能给出最完美的答案。
人其实是最难认识自己的,也就更难找到自己生命的转化方式,这正是一些人拥有一个失败的人生之根源。
更悲惨的结局则在于,自以为找到了答案而其实完全是南辕北辙。
所谓天才,无非就是能最早最充分地认识自己的价值,从而以最直接的方式完成了生命由瞬间到永恒的有效转化。
生命,这神秘而美丽、不可捉摸而异常珍贵的存在,你究竟隐逸着多少暗示?
(有改动)
点评:
文章的题目是“生命的暗示”,从全文来看,作者对生命的暗示性进行了思索,生命要显示其存在和价值,有渺小的时候,也有伟大的时候,为了维护生命的神圣,必要时应不惜牺牲生命,生命的价值要靠历史来检验。
人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就要找到实现生命价值的转化方式。
1.悟首段描写
从文章第1段中对“秋虫”与“钟声”的描写可以看出,秋虫唧唧和钟声的悠长形象地显现出生命的存在和生命的流逝,引出生命这一话题,为展开对生命的思索做了铺垫。
2.悟行文中的对比
第3~5段通过昼夜而鸣的秋虫与昏睡的人的对比,提醒人们应该显示生命的存在和价值。
对比的运用增强了作者论述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强化了文章的表达效果,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第6~7段通过生命中痛苦与快乐、渺小与伟大的两面性对比,说明人应该正确看待生活和认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