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汗塔拉.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67056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3.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赛汗塔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赛汗塔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赛汗塔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赛汗塔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赛汗塔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赛汗塔拉.docx

《赛汗塔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赛汗塔拉.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赛汗塔拉.docx

赛汗塔拉

赛汗塔拉,蒙语意为美丽的草原,总面积近万亩。

草原有钢城,钢城有草原,在全国也是独具特色的。

  

  赛汗塔拉浩特位于青山区建设路南美丽草原的台地之上,站在浩特高瞻远望令人心临神怡。

  

  浩特的绿原之上有30多顶大小不一的蒙古包,疏密聚散,装点其中。

高大的包,神圣的玛尼宏,简而不俗的跑马场、射箭场、摔跤场,火台,及相邻相伴的牛、马、骆驼、羊、鹿,放牧场,构成了一个返朴归真,极具草特色的景观。

  

  赛汗塔拉浩特,蕴含着极其浓厚的蒙古族餐饮、服饰、游乐、民族歌舞、草原婚礼,礼仪接待等风情文化内涵。

交通四通八达。

这里确实是都市草原的一方旅游胜地。

昭君墓

在呼和浩特南郊9公里处的大黑河畔,有一处占地面积3.3公顷、高33米的墓冢,它就是这塞外有名的昭君墓。

据说,每年的秋季,草原上草色一片枯黄之际,惟独昭君墓上草木青青,因此,人们又称之为“青冢”。

王昭君,名嫱,为今湖北秭归人。

西汉元帝时,昭君以良家女子的身份被选入宫中。

史书上说,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

”由于王昭君出身卑微,入宫后只为一个“待召”的级别,因此多年得不到皇上的宠幸。

作为现实中一个活生生的人,王昭君她未能脱俗,作为一个婴弱女子,深宫中的她唯一的期盼便是能得到当朝皇上的宠幸。

   当时的西汉王朝早已没有了汉武的雄风,而当年曾被汉武帝打的大败而逃的匈奴人,到汉元帝时便又成了袭扰西汉王朝北部边境的心头之患。

打不过匈奴,封建统治者便只好选择美丽的女子作为珍品去进贡讨好了,史书里美名其曰“和亲”。

从这一点上来说,王昭君又是一个悲剧的角色无疑了。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中,曾有过被喻为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美的四大美女,而王昭君便是其中之一。

相传,当年昭君出塞的途中,遇到远归的大雁,大雁看到如此美貌的女子,被惊呆的竟忘记了飞翔,于是从空中掉落下来,因此,王昭君便有了“落雁”之美誉。

   这麽美貌的女子,在后宫中竟多年没有得到当朝皇上的宠幸,相传这与当时的汉宫画师毛延寿有关。

由于后宫中的嫔妃成千上万,汉元帝只好通过画像选召自己后宫的宫女了,而那个毛延寿便是这宫中的画像师。

在众多宫女纷纷贿赂毛延寿以期把自己画的更加美丽漂亮去博皇上欢颜的后宫风气中,秉性耿直的王昭君却因没有贿赂毛延寿而被其在给自己画像的眼角底下点了一颗“伤夫落泪痣”而让自己多年被冷落在深宫之中。

但当匈奴呼韩邪单于谴使入汉求表“愿婿汉室以自亲”之时,在毛延寿等人的怂恿下元帝恩准将后宫待召王昭君许配,只是当元帝看到昭君本人时,才发现了毛延寿的卑鄙伎俩,可惜一切均已成定局,无法挽回,元帝在追悔莫及之际痛恨地拿下了毛延寿的人头。

   这是一则流传甚广的传说故事,而史书上记载的是王昭君为了匈汉两族相融友好自愿请求出行,充当消弭战乱、平息纷争的“和平使者”,去踏上那胡笳声声、牧马悲鸣的漫漫旅途的。

   昭君以女性自己所特有的温情使匈汉两族花干戈为玉帛,换来了两族人民生活的和平与安宁,于是便有了这“昭君出塞”的千古美谈。

   我在去昭君墓时,适逢一场暴雨刚过。

车子驶出呼和浩特市区,便有一股雨后草原上所特有的那种牧草的芬芳窜入车窗扑鼻而来,过大黑河便远远地就看到了那高高的墓冢了。

我是从昭君墓的东门进入的,时下正是内蒙古草原的旅游旺季,今天来此的游人很多,一场暴雨过后,在昭君墓前的塑像前又拥积了众多的游人。

这是一尊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骑在马上的雕塑,站在拥挤的人群之外远远看着,马背上的王昭君温柔秀丽又柔中带刚,呼韩邪单于威武粗犷也温情脉脉。

在那被暴雨洗过的蓝天碧野的底布上,映衬出的是一双情真意切的身影。

想当年昭君出塞琵琶幽怨声声绵延不绝,但眼前的这尊雕塑给人的却是一种平和亲近的感触。

   据说,眼前的这尊塑像实际上是今人雕塑的,雕塑中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并骑的马头朝向西方是当年雕塑者的刻意用心。

因为昭君出塞之时,是从当时的西汉都城长安出发先向西行至甘肃境内,然后再经陕西榆林,过内蒙东胜、包头翻越阴山山脉向漠北而去。

从长安出发向西走,马头当然是朝向西方了。

十年前我来过这里,当年的导游如是说。

十年后的今天再来,这里的导游依然是这样津津乐道着。

   过塑像便是今人在此竖起的座座石碑,篇篇的碑文均是历代名人各种各样的评说。

这其中,有一块刻有“懦夫愧色”的碑文,却也让人思量万千。

一介秀色夺人的蛾眉,这毅然决然的壮举,却不说当年那个因贪财被杀的毛延寿,也不说那个因贪色懊悔的汉元帝,他们不是男人,他们连女人都不如,他们纯粹是小人。

就说那些血性刚毅的男子汉吧,念及于此,不也都为此而汗颜吗?

更不用说那些连个小女子都不如的懦弱之徒了。

想到此,你就不难想象这道道的石碑之后的那墓冢为甚麽是那麽的高耸了。

   据说这高高的昭君墓是后来一代代的汉匈人民用衣襟包着的热土堆积起来的,人们在这里用土堆积成了一座山丘,在人们的心里却是一座千秋永存的丰碑。

笼盖四野的天幕和苍苍茫茫的碧野合为穹庐,在这片广袤的空间里甚麽都可以无情的吞噬,千百年来,多少个风尘漫漫的黄昏和沙草连连的岁月,惟独消化不了这一座墓草茸碧的墓冢呀。

当你来到这高高的昭君墓下时,仰视可以与那笼盖四野的穹庐比肩的青冢时,会情不自禁地生出如此的感慨的。

   沿着墓周的石阶小路盘旋而上,伫立墓顶眺望,近处平畴阡陌纵横,远处阴山千里横黛,雨后的斜阳从那云缝中射下的道道光柱,把远山近畴的万倾碧色映照的明明暗暗,人仿佛一下子被消弭在了这草原大漠的雄浑之中,惟有这青青的墓冢驻留在这广袤的天地之间,向着这无边的时空在诉说着一个永不褪色的故事。

大青山

从呼和浩特到四子王旗的格根塔拉草原需要翻越大青山。

一大早,车子从市区驶出不久,就远远地望见那横列在前的大青山了。

   一提到内蒙,人们都会把它与大草原联系在一起,而每一个来到呼和浩特的人,最大的愿望就是去欣赏大草原上那旖旎的风光。

实际上,千百年前,在大青山脚下呼和浩特这片土默川平原上就是那“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肥美草原,而至少是在明代以前,这里还是茂盛的草原和丰沛的河谷。

明以前蒙古人在这里建城,大青山脚下出现了一对姊妹城:

呼和浩特和包头,蒙语里的意思是“青色的城”和“有鹿的地方”,更说明这古代的敕勒川在明以前仍然是在大青山上是茂密的森林、大青山下是丰美的草原,城里城外,山上山下,到处奔豕着的就是那美丽的鹿群。

绵亘于此的大青山就是这古代敕勒川的守望者,它不但挡住了从漠北吹来的干冷风沙,让这里成了水肥草美的草原牧区,而且它也在历史的时空中年复一年地在此相伴着这里的草荣草枯。

而这一切仅仅就是几百年的光阴便都离我们远去了,远去的让我们今天这些来到这里的游人看不到它当年一丝的痕迹。

因此,今天来此的人们便只好翻越这高高的大青山了。

更有古代鲜卑人骑在马背上吟诵出的那古老的歌谣,也成了大青山脚下这片绿土地上的绝唱。

然而,这高高的大青山,它作为这千年沧桑的见证者,依然让我为之钟情和注目。

   今天是个绝好的日子,同车的内蒙朋友凌云说我来的正是时候,七月的内蒙是牧草飘香的季节。

车子进入大青山,温丽清爽的阳光把车窗外的山山坳坳映照的明明暗暗,湛蓝湛蓝的天幕上绽开着的那静静的白色云朵被一个个高耸入云的山尖轻轻地抚摩着,一条崭新的柏油马路在山腰间缠缠绕绕着一直蜿蜒至那高高的山巅,象是通至天堂的门户,消失在蓝天白云间。

从大青山的高处拖下来的青绿色的山坡纵列在疾驶的车子两旁,忽而陡峭的让人望不到山顶,忽而平缓斜铺至远方,偶尔会望见一朵两朵不知名的小花,把这峥嵘的山势和茵茵的草色点缀的是那麽的和谐与平宁,花间草色中不时的会飞出一只两只大大的彩蝶,缓缓舒展着宽宽的绚丽翅膀,乘着从山坳里上升的气流顺着山势毫无声息地高高飞去,把这山把这草把这蓝天和白云飘摇的是那样的柔柔和和。

有山风从那高高的山坡或深深的谷底吹拂而来,拂进车窗,是草芳还是花香,已全然令人分不清了。

时而能望见在那绿意葱翠之中有飘忽着红红绿绿布条的敖包显于那高高的山峰,但随着疾驶在山腰宽坦马路上车子的忽而转过就全然不见了踪影。

没有想到,进入这大青山,这不期而遇的景致太绝美了,它绝美的让人一下子难以承受,它绝美的也让人如梦如幻。

   车行山巅,我们不得不把车子停下,好留给自己一个时间的缓冲,来慢慢消受这不期而遇的大青山景致。

从车子上下来,伫立在这高高的大青山上,这空间里静的是那样的出奇。

从这里往四周眺望,四周除了山色还是山色,绵延的不见尽头。

这样大视角地再来看这高高的大青山,却突然给人一种苍苍茫茫的感觉。

苍苍茫茫之中,它又让我想起了那首浑然粗犷的《敕勒歌》。

在感受其那“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的雄浑之中,会让人在脑海里幻化出从这内蒙古高原上于那历史的隧道里走出来的一个又一个骁勇强悍的民族如鲜卑人、突厥人、回纥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都曾象那高原上的鹰一样从这大青山上掠过的影子,伴随着历史的风尘在那大青山脚下轮番演出了一幕幕雄浑壮丽的历史悲喜剧,这是那苍茫的山色所蕴涵着的又一种底蕴。

   这就是大青山,在塞外,这横亘于内蒙古高原上的大青山就是如此的奇特。

它有草原旖旎风光的如梦如幻,它也有大漠雄浑景色的亦悲亦壮;它有汽韵摇动的飘飘忽忽,它也有青铜浇铸的刚刚烈烈。

它能在你脑海里幻化出一如江南少女的那种轻艳绚丽和委婉缠绵,多情也温柔;它也能在你眼前彰显出酷似塞北汉子的那种粗犷雄放和勇悍刚烈,雄健也坦直。

   我敢说,大青山是一座神奇的山,它神奇的让所有天下之山无能与其比肩,这就是大青山,高高的大青山。

 

那一片片盛开着的油菜花

   车子驶出大青山进入武川境内,前面的地势便渐渐地坦阔起来,把头探出车窗再回头眺望时,大青山早已被远远地甩在了身后。

由于车子在大青山的盘山公路上转来转去,早已把方向给转晕了,车子驶出大青山时总觉着是一直朝东行驶,一问才知道,车子此时是一直向着北的方向行驶。

   一条蜿蜒延伸至天际的墨黛色柏油马路在茵茵的草色里时隐时现,路两旁人工植下的株株笔直挺立的白皮杨在疾驶的车子后纷纷的倒退而去。

随着地势的逐渐开阔,大草原开始向我们展示它宽坦的怀抱了。

蓝天上的白云,随着道道丘陵铺展而去的碧野,遇丘飘起遇壑降下,起伏不平的大地绵绵漫漫地一直铺展到天际。

透过车窗向外望去,可以看到在碧澈的天空上漂浮着团团簇簇的云朵,近处的一团团一簇簇从车窗外相继一闪而过,远处的一片片一朵朵柔柔和和地漂浮在绿丘之上,近处远处或有一片云遮住了草原上的温丽阳光,或近或远的草坡上便会投下一片暗暗的云影,近看远视,草明草暗,草明草暗之间,偶尔会看到有一缕一团金黄色点缀在路旁或天边。

   车子内的音响里正在播放一曲舒缓的曲子,那是一个清丽委婉的女声:

“我从草原来,草原那边花正开。

我从草原来,草原那边花如海。

”不经意地问身边的友人,这样的时节草原上还会花如海吗?

友人回答说一会儿就可以看到。

因为是很熟悉的朋友了,总是感觉这是一句随意的应付之语。

又因为在自己的想象里,草原花开如海的景色应该是在春天吧,而眼下这夏末秋初时节,草原上就应该只是碧野一片。

   朋友凌云,是一个热情好客又仗义豪爽的蒙古汉子,大碗喝酒大口吃肉,一杯酒下肚便喋喋不休。

去年夏初时节我曾从呼市路过,当时适逢“非典”闹的沸沸扬扬。

在呼市只是朋友间稍聚我们便悻悻惜别了,只是别时一句“明年再见”的戏言,不想这竟成了岁月的宿定。

还是在我来时的前一个礼拜,他就时不时地在电话里紧催了。

昨晚一场酣畅淋沥的痛饮,看来他确实是喝多了,今天坐在车上似乎还醉在昨晚那酒里。

   没有把凌云的回答当会事,便也总想把目光投向窗外。

车子快到武川县城时,路边便开始相继不断地闪现出一片两片的金黄色,在那绿茸茸的草色里是那麽的悦目。

渐渐地,缕缕片片的、团团簇簇的、层层叠叠的,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终于,澄澄绵延成一片鲜丽灿亮的色彩逶逦眼前,此时我才真正的意识到了朋友凌云刚才的回答绝不是那不经意的戏言,并且在为自己的这种不期而遇倍感欣喜之时,我怎麽也不敢相信,这样的时节,在这塞外草原上盛开着的是那油菜花。

因为,这样的时节在内地,那金灿灿的油菜花期早已开过,并与朋友开玩笑地说在内地我们早已吃上了从那油菜籽里榨出的油了。

而在这与内地有着明显季节差异的塞外,此时此刻的油菜花却正盛开的绚丽也喧嚣。

刻意让车子停下,站在路旁注目远眺,眼前浓浓艳艳的、金金灿灿的,在这草原上深蓝色的天空下,那盛开着的花海,一片一片地镶嵌在碧绿的底布上,无边也无际。

在这里,相比之下,那青碧的绿色却大大的逊色了,漫天遍野是这金灿灿的油菜花恣意绽放的色彩。

再细细地注目眼前,一垄一垄的花带从自己的脚下在大地上蜿蜒起伏直到天边,那渐行渐远直至被铺天盖地的花海模糊了的线条又不失其闲雅与美丽。

有徐徐吹拂的风儿把其舒舒地摇曳着,似乎在这高天长风之中有一只无形的巨手在弹动着一曲无声的闪动着金与绿的交响曲,不由的令人为之惊艳,也使人为这塞外油菜花洋溢恣肆的无朋之美而震撼。

   在前方路旁的花海中,看到有一个人在远远地向我们招手,走近了才知道,他是一个追逐着花期的养蜂人。

在那堆放整齐的一个个蜂箱外,附着着忙忙碌碌采集花粉归来的小蜜蜂,嗡嗡地响着,来来往往上上下下地飞着,这里着实是一个鲜鲜活活的世界。

在我们与养蜂人的相互交谈中,才知道这养蜂人是从那遥远的浙江而来,他不愧是那精明的浙江人,见有游人来总是忘不了推销自己的蜂蜜。

这也确实难得,这里产出的蜂蜜是那上等的无公害饮品。

接过养蜂人用勺子盛着递过来的蜂蜜,浅浅地轻咋一口,那清冽甘霖的蜜汁便一下子甜透了心,它甜的让人醉了。

再看那在这蓝天白云下盛开着的油菜花海,斑斑斓斓,还有在那花团锦簇之中蜂飞蝶舞的影子,我觉着我真的是醉了,醉的不亚于昨晚与友人的那场酒杯交错的淋沥酣畅。

 

乌兰花

   仅从字意上看,你怎麽也不会想到,“乌兰花”它竟是一个地名。

在蒙语中“乌兰”是红色的意思,那麽,“乌兰花”就是“红色的花”的意思了。

在内蒙,乌兰花是个小镇的名字,它位于乌兰察布盟境内,是四子王旗政府所在地。

   我们这次要去的格根塔拉草原就在四子王旗境内,过乌兰花镇不远就到。

   车过武川,当那成片成片的油菜花海在疾驶的车窗外渐渐地退去后不久,就到乌兰花镇了。

乌兰花,一个塞外内蒙古高原上的小镇,不见高耸的楼房建筑,也没有宽敞的街道马路,街道上虽然也偶见有些红红绿绿的商业广告牌匾,但从那些平实的建筑和街道上悠然走着的行人神色上,会让人感觉这是一个悠闲和安详的小城。

联想到蒙语中“乌兰”的意思,乌兰花镇确实象一朵红色的小花静静地绽放在这塞外广袤的大草原上。

   也许说起乌兰花人们都还不是那麽熟悉,但一提到四子王旗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吧。

随着我国“神州5号”宇宙载人飞船选择在这里着落,四子王旗这个名字便因此而名声大噪了。

当在四子王旗杜尔伯特草原着落的“神五”飞船的船舱打开,扬利伟从中走出时,世人的目光便被吸引到了这里。

车到乌兰花,我提意停下车来在镇上走走,因为我对这个小镇感兴趣的还有另一层意思,那就是这个“四子王”。

在我的想象中,如果“乌兰花”是那种小家碧玉的话,那麽,这“四子王”便充溢着青春刚健的王子风范。

   事情也确实如此,据说这四子王旗就是当年成吉思汗的弟弟哈撒尔王第十六世四个王子的封地。

在如今乌兰花镇中心的广场上,还塑着四个英姿勃发的王子骑在战马上的黑色雕塑。

也许当年这四个王子被封地的时候离开罩在其先祖头上那耀眼的光环在时空的隧道上相距太遥远了吧,关于四个王子在这里的一切从史书上找不到更多的东西。

今天来到这小镇,乌兰花人向你讲述的最多的则是那哈撒尔王以及这四子王旗历史变迁的故事。

   在内蒙古高原的大漠草原上,不但有过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身影,也曾同时有过一代神弓哈撒尔王的身影。

哈撒尔王是成吉思汗的同母兄弟,在公元13世纪初,他是一个从多瑙河到百令海都让大地为之感到战栗的名字,与成吉思汗一起,是闪现在那个时代天幕上耀眼的双星。

还是在成吉思汗对乃蛮部激烈而残酷的征战中,哈撒尔亲率中军纵横驰骋,初次显露了其杰出的军事才能。

后来,在协助成吉思汗为蒙古帝国南争北战的辉煌一生中以其精湛的箭术和骁悍无畏的斗志让世界为之震撼。

与成吉思汗一样,他同样也是大蒙古帝国的缔造者。

   来乌兰花镇,听哈撒尔的故事比听其后代四子王的故事更让人为之倍感兴趣,也是乌兰花人所津津乐道的。

   当年,哈撒尔家族传至其第十五代孙的诺延泰时,生四子,为僧格、索诺木、鄂木布和伊尔扎木,四子分牧其地,统称四子部落,为察哈尔林丹汗所属,这便是如今四子王旗的前身,而这已是中原王朝的明万历年了。

   当时在塞外这片历史的天空上同时闪烁着蒙古族人林丹汗和满族人皇太极两颗巨星,只是可惜林丹汗生不逢时,空怀一腔光复大蒙古帝国的雄心壮志,不敌满州八旗的铁蹄,在当年率部移奔青海的途中,走死在打草滩,年仅42岁。

其后,他的爱妃也变成了皇太极的妻子,而林丹汗一生为之苦心经营的基业最后也变成了后来大清的基业。

在后金的天聪年间,四子部等蒙古部落也相继归附了当时后金皇太极的政权,并以其忠诚的纽带和封建的效忠誓言与爱新觉罗家族的荣誉和血统联系在了一起。

当时四子部的蒙古将士不但在协助后金征战蒙古各部的战争中立下过赫赫战功,而且在随清军对明朝北方军队的战争中也功不可没,四王子之一的鄂木布当时就被清王室授予过“达尔罕勇士”的称号。

   后来,四子部蒙军随清军入关,在睿亲王多尔衮统领下南下征讨残余明军,以及在康熙平定葛尔丹和雍正、乾隆年间协同清军与准葛尔部作战中,为维护大清江山的稳定,战功卓著。

当然,作为满蒙一家的四子部落也曾在大清的历史上先后镇压过李自成、太平天国和义和团等农民起义军。

是在那个自称科尔沁王的僧格林沁与捻军作战中殒命疆场后,同作为哈撒尔子孙的四子部落的蒙旗威仪便成了一去不复返的往事,这一切也都象马蹄下渐渐退化了的草原一样,让那些尊贵的哈撒尔的子孙们倍感郁闷和沮丧了。

   就在这个看似悠闲安详的乌兰花小镇上,其背后的历史时空里曾上演过曾经辉煌的往昔,这一点是让我始料不及的。

只是从这小镇的街道上走过,来到那四王子铜像面前时,看着那四王子定格在这雕塑中的神韵,才让我感觉有些许丝丝历史风尘从眼前轻轻拂过。

据说,就在我们要去的格根塔拉草原上如今还保存着这四子王旗的王爷府,在那里封存着这四子王旗曾经的往昔。

而留驻于今天这小镇上的,就象它的名字一样,“乌兰花”,一朵草原上平朴的花儿,在这草原蓝蓝的天空下、丽丽的阳光中和茵茵的碧野间,红红地、艳艳地静静绽放着,永不褪色,永远鲜灵。

 

乌兰花与花木兰

   在阴山脚下行走,那个早已被历史的风尘弥漫了的北魏王朝的人和事常常会缠绕在自己的心绪里。

今天在去到格根塔拉草原的途中,徜徉于这个乌兰花小镇时,它又让我再次想起了千百年前那个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小女子花木兰。

   想起花木兰,它不得不使我与这小镇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乌兰花”、“花木兰”,好鲜活的名字。

最近有史料说,当年花木兰从军就是在北魏时期的这个小镇之南的四子王旗境内。

今天中午在小镇上的一个小饭店吃饭时,适逢店主在北京上大二的女儿也是如是说。

   店主女儿有着与这小镇相同的名字,叫乌兰花,一个娴雅美丽也时尚新潮的蒙古族女孩,言谈举止之中她显得神秘也狡黠的神情说她的名字就与那“花木兰”有关,没等我们询问,她便学着《红色娘子军》歌的韵律唱到:

“古有花木兰,今有乌兰花”,我们都被眼前这热情也机灵的蒙古族女孩逗笑了,女孩也笑了,笑的象一朵花。

   花木兰替父从军,作为一个优美动人的传说故事,千百年来一直流传在世代人们的心中。

那首脍炙人口的北朝民歌《木兰辞》,也与那《敕勒歌》一样,今天读起它,依旧是那麽的鲜活。

诚然,作为一个流传于民间的传说故事,其人其事其发生的地点,曾让许多专家学者争论不休,但花木兰从军与绵延于此的阴山山脉有关却是不争的史实。

我到是觉着,如果是非去考证一个传说中的这个与那个不行,那只是历史学家的事情了,而对于我们这些平常人来说,只要知道花木兰是一个北方英勇女性的代表就够了。

千百年前,花木兰那“万里赴戎机,关山渡若飞”的身影就是显现在这阴山脚下的大漠风尘之中,这乌兰花小镇上也必定有过她“朔风传金折,寒光照铁衣”的驿路征尘。

眼前这女孩如此这般的讲述,感染着我们所有的人。

   现在看来,花木兰替父从军是参加北魏对阴山之北柔然的战争。

当年鲜卑族人南迁后,花木兰的父亲是列入编户的鲜卑人,这才有了“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的木兰辞句。

花木兰的父亲应该是军旅中人,但已是年老体弱了。

昨夜来的军帖,可汗点兵有自己父亲的名字,但“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又疼惜年幼的弟弟,看来军情却又万分的紧急,想必那一个夜晚便成了这婴弱女子的不眠之夜了。

不闻了昔日机杼唧唧之声,只是声声的叹息伴她直到天明。

也许这一夜的不眠让这个小女子终于明白了只有国的安宁才有家的美满和幸福,她毅然决然地抉择“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因此天地间便走出了一个令一切都黯然失色的巾帼,有了那一首殷殷亲情也大气磅礴的《木兰辞》,有了那一个传诵千古的动人故事。

   一首《木兰辞》,什麽时候读起它,情感都是复杂的。

说实话,我曾为这小女子在万里征尘中那时时表现出来的难以割舍的亲情和乡情而感动的热泪盈眶。

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离开闺阁,投入到本不该是属于她的那血腥撕杀的万里沙场,总有割不断的儿女情长。

“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但“万里赴戎机,关山渡若飞。

朔风传金折,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又有她巾帼浩然的荡气回肠。

十二年沙场的撕杀,花木兰回来了,拜见端坐明堂的天子,花木兰虽有“策勋十二转”的战功,更有当朝天子“赏赐百千强”的犒劳重赏和尚书郎的位高权重,面对如此诱人的功名富贵,花木兰她却一一婉言谢绝了,她将那就摆在眼前的荣华富贵和显赫的权位都轻轻地抛下,心也甘情也愿地假借明驼千里足,急急地踏上了返乡的路。

   在距离我们现在是那麽遥远的年代,一个柴门小女子走出时的抉择义无返顾,回来时的抉择也义无返顾,这样的超然所举足也够撼天动地的呀。

   有人说,花木兰从战场上归来,天子敕封她为五品尚书郎,她是怕自己的女儿身份暴露,犯下欺君大罪,才有了她一再对天子封赐的谢绝,这显然是无稽之谈。

十二年沙场的征杀,有那麽多日夜与自己相处的将士喋血疆场,自己能够活着回来已实属不易了。

一个原本就属于平常的女子,本就深深地热爱着平常的生活,更经过那沙场对自己人生的熏陶,她更加懂得了平常生命的弥足珍贵,更加懂得了家常生活的温暖以及国泰民安的来之不易。

因此,花木兰回到自己阔别多年的家乡,她并不觉着自己有多大的荣耀,面对“爷娘闻女声,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那热闹非凡的场面,花木兰愈加显得恬静而安详,“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只是“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慌。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他们哪里知道,还我女儿本色,复归平常生活,这才是花木兰倍感欣慰的心愿。

   这是一个曾发生在眼前这片土地上的传说故事,它被记录在北朝民歌的《木兰辞》里。

据说,《木兰辞》所述的“黑山头”即为今天的杀虎山,是在今呼和浩特东南。

里面所述的“燕山”是指燕然山,是今蒙古国境内的杭爱山。

   花木兰是否来过眼前的这个小镇,其实也大可不必去深究它,就连店主的那个学历史的女儿乌兰花最后也是这样认为,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花木兰的传说故事让今天的人们关注更多的则是它对那安宁平和生活的诠释,它唤起的是人们对自己祥和平宁生活的热爱之情,所以才有了“古有花木兰,今有乌兰花”。

没有想到,眼前这位时尚新潮的女孩竟有这般独到的见解,却也让我为之大出意外。

   吃罢午饭,与店主的女儿道别,女孩嫣然的笑容如鲜花般绽放在我们的面前,恍然间,她更象这草原上那些平扑的花朵,也绽放在这阴山脚下,更绽放在那古老的《木兰辞》里。

离开这小镇走的很远了,再下车转身回望,那女孩娇美的身影依然立于远方小镇边上那满目的茵茵草色之中,可以想象那女孩的笑容依然是那般的灿烂。

在友人的提示下,我赶紧拿出相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