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66102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马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马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马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马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基.docx

《马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基.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基.docx

马基

2015年12月马基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1.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1)什么是哲学?

哲学(philo-sophia:

爱智)最早使用philosophia(爱智慧)和philosophos(爱智者)这两个词语的是毕达戈拉斯,他把自己称作philosophos(爱智者)。

把爱智者归到了自由人的行列。

汉语的“哲学”一词最早出于1874年日本的学者西周在《百一新论》中用汉文“哲学”翻译英文philosophy一词。

  

 

柏拉图指出:

惊奇是哲学家的标志,是哲学的开端。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说:

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人都是由于惊奇而开始哲学思维的,一开始是对身边不解的东西感到惊奇,继而逐步前进,而对更重大的事情发生疑问。

黑格尔认为:

哲学是一种特殊的思维运动,哲学是对绝对的追求,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爱因斯坦这样谈论哲学:

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十八世纪德国著名浪漫派诗人、短命天才诺瓦利斯(1772—1801)关于哲学的定义:

哲学是全部科学之母,哲学活动的本质原就是精神还乡,凡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到处寻找精神家园的活动皆可称之为哲学。

v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提出自己的哲学定义:

“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2)世界观和方法论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

(3)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v2.哲学基本问题及其作用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

v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v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

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

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v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v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历史唯物主义

™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

v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

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关键就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v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物质观

Ø旧唯物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恩格斯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句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v2.意识的起源与本质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的大脑由1100多亿个神经细胞组成的蛛网密集、交叉缠结、极其复杂和精细的巨网络系统,仅大脑皮层就具有150亿至300亿个之多,大脑皮层具有两百多个分区,分别对感官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每天能记录大约8600万条信息,一生能凭记忆储存100万亿条信息。

人体5种感觉器官不断接受的信息中,仅有1%的信息经过大脑处理,其余99%均被筛去。

  大脑神经细胞间最快的神经冲动传导速度为400多公里/小时。

  人的大脑平均为人体总体重的2%,但它需要使用全身所用氧气的25%。

☐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v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

v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v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v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

v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v联系:

在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的一面,即静中有动;处于绝对运动中的事物都有相对静止的一面,即动中有静.

v区别: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总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因而相对的。

v割裂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会导致:

A、形而上学不变论:

夸大相对静止而否定绝对运动

B、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夸大绝对运动而否定相对静止。

v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和空间的含义及其特点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

☐时间、空间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时间、空间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v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

“半截子”唯物主义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Ø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Ø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v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基本特征

●物质性(客观实在性)

●自觉能动性

v社会历史性

v小结:

v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

v

(二).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v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v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v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v(三)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1、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v

(1)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定义

—自然界是独立于人的活动或未被纳入到人的活动范围内的客观世界,其运动变化是自发的。

—人类社会是人们在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相互交往共同活动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有机系统。

v

(2)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联系

自然界与人类世界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

a、自然界是人类世界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

b、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不断地影响、制约和改变自然界。

v2.社会生活的实践性

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v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v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v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1.联系及其特点

☐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特点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

v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

™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事物内部的联系)

™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事物之间的联系)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整个世界的联系)

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v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1.联系与运动、变化、发展之间的关系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1)运动、变化、发展的区别

v运动:

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它主要标志事物变动不居的动态过程,说明事物不会永远固定在一点上。

v变化:

指运动的一般内容,即运动的多样性。

主要指事物内部和外部联系的演变。

v发展:

指前进的变化或进化,特别是指人类所处的现实世界中从低级到高级、从无序到有序、从简单到复杂的上升运动。

v

(2)发展的定义和实质

v发展:

是指前进性、上升性运动。

v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v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v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不能以时间的先后、形式是否新奇以及一时力量的大小来判断新旧事物。

v(3)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必然性

v第一,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不可避免。

v第二,新事物在旧事物母腹中产生,它既克服了旧事物中一切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并增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v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可以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2.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恩格斯:

“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这种辩证哲学推翻了一切关于最终的绝对真理和与之相应的人类的绝对状态的观念。

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

善于识别新生事物,热情保护新生事物,支持新生事物成长壮大,当它还有存在理由的时,要保护它存在,使它获得正常发展,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但又不能把它看作是永恒的东西加以崇拜。

“识时务者为俊杰”

v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三大规律;五对范畴;

v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v2、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相互渗透、相互合作、统一性、一致性等等)

™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上就是非下,上的规定就在于它不是下,有上就是因为有下,反过来也是一样;在每一个规定中包含着它的对立面。

父亲是儿子的另方,儿子又是父亲的另方,而每一个父亲或儿子都只是另方的另方;同时每一个规定所以存在只是由于它同另方发生关系。

它们的存在是统一的存在”——列宁

™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包含,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例如:

遗传和变异是矛盾的对立面,但是一定条件下,生物的变异会转化为遗传的东西,即发生变异的遗传;生物的遗传也会发生变异,不再保持其遗传的特性。

“反者道之动”,“乐极生悲”,“否极泰来”,“苦尽甘来”,“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大公无私”、“公而忘私”、“舍己救人”、“见利忘义”、“水火相克”等等所反映的就是身和仁、生和义、公和私、己和人、利和义、水和火之间的斗争性关系。

杀、舍、无、忘、克等都是体现斗争性含义的。

☐矛盾斗争性的两种基本形式:

对抗性的和非对抗性的。

生物界中的生存竞争;

阶级社会敌对阶级、敌对势力之间的冲突

机械运动中的吸引和排斥;

生物运动中的遗传和变异;

社会生活中不同意见之间的争论和协商

v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

v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区别。

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v第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

A、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

这种同一性不是与自身的绝对等同,它是包含着差别与对立的具体的同一性。

B、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

矛盾双方首先必须有联系,有同一性,才能产生对立与排斥。

v4.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第二,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2)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v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对事物发展作用的原理指导实践,要正确理解和处理矛盾与和谐的关系

v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内因和外因

v内因:

事物内部所包含的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即内部矛盾;

v外因:

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即外部矛盾。

v辩证关系: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v(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无处不在)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无时不有)

2.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

™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v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系。

v4、三对不同地位的矛盾

v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

根本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非根本矛盾则不是规定事物及其过程的基本性质,也未必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v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相对于主要矛盾,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

主要矛盾对次要矛盾的发展有巨大的作用,而次要矛盾也会反过来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

v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同一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矛盾的一方;矛盾的次要方面:

同一矛盾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一方。

矛盾的性质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v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v认识事物的前提和基础,就是要认识事物与其它事物的区别,也就是把握矛盾的特殊性。

v只有分析事物的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采取正确的方针和方法解决矛盾、解决问题。

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因时制宜

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量刑适度原则

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v(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1.质、量、度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2.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量变:

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

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v(五)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1.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

™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v2.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

v3.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及其周期性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否定之否定规律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v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的根本方法

v唯物辩证法作为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v

(一)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1.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含义

™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

™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的规律。

™唯物辩证法既包括客观辩证法也包括主观辩证法,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的统一。

2.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关系

™从本质上说,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表现形式上却是不同的。

v

(二)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唯物辩证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

™唯物辩证法的方法同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一致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运用于思维和工作中就转化为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

v(三)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1.辩证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

v归纳与演绎

v分析与综合

v抽象与具体

v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v1、辩证逻辑与形式逻辑

“辩证逻辑和旧的纯粹的形式逻辑相反,不像后者满足于把各种思维运动形式,即各种不同的判断和推理的形式列举出来和毫无关联地排列起来。

相反,辩证逻辑由此及彼地推出这些形式,不把他们相互并列起来,而使他们相互隶属,从低级形式发展出高级形式。

——恩格斯

2、历史决定逻辑,逻辑“修正”历史

“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城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城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这时,每一个要素可以在完全成熟而具有典范形式的发展点上加以考察。

——恩格斯

v3、逻辑是以范畴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运动来表达现实的历史过程

v逻辑反映历史的形式主要是概念、范畴、规律和理论体系。

概念和范畴没有本质的区别,范畴是具有最高普遍性的概念。

范畴之间的联系就是规律。

范畴的系统就是理论体系。

①以范畴(概念)内涵自身中的矛盾,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表明历史的“自己运动”

v商品:

使用价值VS价值

商品、货币、价值规律、资本、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工资、利润、地租、阶级

“揭示出现代社会的一切矛盾(或一切矛盾的胚芽)。

往后的叙述为我们表明了这些矛盾和这个社会——在这个社会的各个部分的总和中、从各个社会的开始直到终结——的发展(既是生长又是运动)”

——列宁

v《论持久战》:

“中日战争”

中国日本

v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帝国主义强国

v反侵略战争侵略战争

v大国小国

v地大物博人多地小物薄人少

v正义(得道多助)非正义(失道寡助)

退却相持反攻

②以反映完全成熟点的典型形态的范畴体系,揭示历史过程中过去、现在和将来之间的联系,从而把握历史的整体联系,以推断过去和预见未来。

“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

低等动物身上表露的高等动物的征兆,反而只有在高等动物本身已被认识之后才能理解”。

——马克思

2.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

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有着方法论上的共同性,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

™一方面,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辩证思维的基本精神和原则贯穿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之中。

™另一方面,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又丰富了辩证思维方法。

v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v世界上千差万别的事物,各自有着自身运动发展的规律。

我们认识世界就是要认识世界的发展规律,并遵循这些客观规律,自觉地改造世界。

v

(一)规律及其客观性

1.规律

™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v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

v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

v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

2.规律是客观的

™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

v

(二)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v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一)意识的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总之,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唯物主义。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辩证法。

v

(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1.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Ø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Ø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v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v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v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3.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所谓社会历史趋向属于历史决定论的内容,讲的是社会历史规律的决定作用。

◆主体选择讲的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

◆主体选择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的方向、目标、方式的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