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鹤壁高中届高三第一次压轴卷文综doc.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64506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0.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鹤壁高中届高三第一次压轴卷文综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河南省鹤壁高中届高三第一次压轴卷文综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河南省鹤壁高中届高三第一次压轴卷文综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河南省鹤壁高中届高三第一次压轴卷文综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河南省鹤壁高中届高三第一次压轴卷文综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鹤壁高中届高三第一次压轴卷文综doc.docx

《河南省鹤壁高中届高三第一次压轴卷文综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鹤壁高中届高三第一次压轴卷文综doc.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鹤壁高中届高三第一次压轴卷文综doc.docx

河南省鹤壁高中届高三第一次压轴卷文综doc

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Ⅰ)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分别答在答题卡(Ⅰ卷)和答卷(Ⅱ卷)上,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位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本试卷共35小题,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09年11月份,我国过早进入了冬季,并在全国出现大范围降雪天气,致使天然气使用量大大增加,部分城市出现天然气供给不足的状况。

一月之间,国内天然气批发价格暴涨,平均涨幅超过20%。

据此回答1-2题。

1.造成此次“天然气荒”的根本原因是

A.极端天气导致的需求量猛增B.天然气供应能力和需求增长不匹配

天然气价格远远低于石油价格D.国内天然气资源极度短缺

2.下列解决天然气荒的措施不妥的是

A.建立和完善天然气储备机制B.多渠道地扩大天然气进口量

持续提高天然气的市场价格D.加强区域间天然气资源的调配

读“我国长三角、环渤海、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三种货运方式占全国的比重(%)示意图”。

完成3~4题。

3.公路运输是西南地区最主要的货运方式,其主要原因是

①地形②气候③植被④资源

A.①②B.②③

③④D.①④

4.长三角和环渤海都位于我国东部平原,长三角铁路货运比重明显低于环渤海,制约长三角铁路网络的最主要因素是

A.土地价格昂贵B.劳动力工资水平高

河网密集,多洼地D.降水丰富,洪涝灾害频繁

5.暑期,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研究城市热岛效应现象,据兴趣小组绘制的“城市热岛效应强度示意图”(右图),若纵坐标代表城区与郊区温差,则横坐标不可能代表的是

A.建筑物面积B.绿地面积

工业化程度D.人口数量

6.旱灾是我国范围最广、历时最长、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

在2009年初我国冬麦主产区的抗旱保苗工作中,气象部门曾数次提醒农民谨慎浇灌,当时主要是担心

A.盐碱地面积会增加B.地下水位变化过大

气温偏低导致冻害D.水源不足造成浪费

右下图中虚线是某岛火山喷发后火山灰厚度等值线,a<b<c,读图完成7~8题。

火山喷发处

7.该火山喷发时最有可能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

秋季D.冬季

8.下列关于该岛屿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终年温和多雨②植被具有耐旱特征

③雨热同期④适宜生产柑橘、葡萄

A.②④B.②③

①④D.③④

下图示意为在某地一天中所看到的太阳运动轨迹(太阳视运动轨迹),该地这一天太阳至③位置时的太阳高度角最大(θ为42°)。

读图回答9—11题。

9.该地应位于

A.中国北极黄河站(78°5′N,11°56′E)

B.中国南极中山站(69°22′S,76°22′E)

中国南极昆仑站(80°25′S,77°06′E)

D.俄罗斯摩尔曼斯克(68°58′N,33°03′E)

10.下图中符合该日北京日出物体日影(Y1)与日落物体日影(Y2)的是

A.①B.②

③D.④

11.在出现图中所示的时期,太阳辐射量最大的地方可能分布在

A.巴西高原B.澳大利亚西部高原

青藏高原D.刚果盆地

12.“中国”一词在出土文物中最早见于西周初年青铜器“何尊”的铭文:

“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薛(又)民”,意思是建都于天下的中心,从这里统治人民。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铭文表明西周开始出现国家B.青铜器‘何尊’是由官府督造的

铭文说明西周时盛行郡县制D.“中国”一词西周和现在意思一致

13.明朝永乐帝时设立了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英国“光荣革命”之后,国王威廉三世逐渐以内阁代替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

下面关于两国内阁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内阁制的形成标志着两国的皇权(王权)得到空前强化

B.内阁已经成为两国最高权力的象征

明朝的内阁长官称丞相,英国的内阁长官称首相

D.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英国内阁是君主立宪的象征

14.“垄断”源于孟子“必求垄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网市利”。

孟子的这句话反映了

A.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的发展  B.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追逐名利  D.春秋战国时期注重文化娱乐生活

15.梁启超在《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势》中曾评说道:

“孔北老南,对垒互峙,九流十家,继轨并作。

……非特我中华学界之大观,亦世界学史之伟迹也。

这种壮观的历史场面的出现,其历史条件包括①经济基础的变革②阶级关系的变化③对外交往的频繁④政治上的割剧纷争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①②④D.①③④

16.历史学家余英时在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过程中提出了“转石效应”——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经发动,便如危崖转石,非达于平地不止,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之后,浪潮就会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

依据上述观点,在中国近代史上引发“转石效应”的历史事件是

A.戊戌变法B.辛亥革命

洋务运动D.新文化运动

17.“雨霁天晴,万紫千红增特色;凤鸣莺啭,三通两制促和平。

”这副对联最早可能出现于

A.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B.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D.2008年海协会陈云林访台后

18.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里说:

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

“这一集体亮相”带来的重要后果是

A.打开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大门B.英国实现了对印度的占领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确立

19.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说:

“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

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

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有①这里的一个党和几个党是指共产党和在野党②提出的方针是为了更好的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团结各党派建设社会主义③提出的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④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还组成了爱国统一战线。

A.①②③B.①②④

②③④D.①②③④

20.“就在瓦特和博尔顿对蒸汽发动机进行最后完善的时候,伦敦,一个50岁的学者正在对自己的文稿进行出版前的修订。

这份文稿可以看作是一台特殊的发动机,一台思想的发动机,它将为人类财富的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这位学者是

A.牛顿B.达尔文

亚当•斯密D.马克思

21.1946—1949年,美国对外投资增加了近50%。

到1970年,美国资本输出总额达1555亿美元,占资本主义世界的一半左右.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率,1948—1960年为6.8%,1960—1965年为7.9%,1965—1970年为11%。

据此可知

①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满足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②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权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促进了世界贸易发展

A.①②③B.①②

①③D.②③

22.在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中,一定程度上能够预防腐败的是

A.铁路运输和军需生产B.民主选举公职人员

建立工人阶级的治安、司法和立法机构

D.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管理

2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丘吉尔曾经说“和平是恐怖生出来的健壮的孩子”。

此话生动揭示了当时国际关系的特点。

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A.恐怖威胁有利于实现和平B.脆弱的和平会被恐怖所打破

核恐怖平衡维持了和平局面D.核武器给世界带来了和平

24.2008年某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与该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相等。

假定2009年该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一倍,而该企业通过改进技术,加强管理,劳动生产率提高到原来的4倍。

2009年,该企业创造的单位商品价值量和价值总量分别是原来的_____倍和______倍.

A.24B.1/24

1/22D.22

25.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与2009年12月举行,研究了促进农村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政策措施,部署了2010年的农业农村工作。

提出2009年我国将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国家这样做的目的主要在于

①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②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③在农村早日实现总体小康的目标

④让我国农村率先实现现代化

A.①②B.②④

①②③D.②③

26.2009年河南省培训农民工任务达到26万人,拨付补贴资金6500万元,通过培训有效提高了农民工的收入水平。

农民工收入增长关系到

①农村市场的开拓,农村消费对经济的拉动

②消除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否建立和完善

④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A.①②B.②④

①④D.③④

27.2009年以来,天津、上海、南京和广州等城市相继提高了水价。

针对水资源短缺带来的水价提高和人们消费观念的更新,海尔集团决定停产非节水型洗衣机而代之以国家A级标准洗衣机。

这说明

A.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

B.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在买方市场条件下,消费决定生产

D.生产决定消费

28.国务院2009年9月出台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按照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农业人口将在2020年之前逐步实现60岁后享受国家普惠式养老金,从而保障农村老年居民的基本生活。

政府这一举措

①是再分配注重公平的措施

②是初次分配注重公平的措施

③是缩小城乡差距、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基础性工程

④是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和经济发展的动力

A.①③B.②③④

①③④D.②④

29.“交上十元钱,看病管一年!

”这是不少农民兄弟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生动描述。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和健全

①是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

②有利于消除城乡差别,构建和谐社会

③能够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④必须遵循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的原则

A.②④B.①②

①③D.③④

30.作为“扩内需、保增长”的一项重要措施,家电下乡从2009年2月1日向全国推广。

下乡产品包括彩电、冰箱、手机、洗衣机、摩托车、电脑、热水器、空调等国家按产品销售价格的13%给予财政资金补贴。

这表明

①财政是国家对个人消费品的分配

②财政支出反映政府的政策导向

③财政可以有效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④发挥财政作用的关键是增加财政收入

A.①③B.②③

②④D.①④

3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一直面临着多重挑战,这些挑战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

社会发展的要求、民主化的要求、开放以及国际认同的要求。

这些问题和挑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中国政府一直按照自己的思维和发展逻辑来推行政治经济社会体制的渐进改革,以上材料体现了

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②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量变质变辩证统一④抓主要矛盾

A.①③④B.②③④

①②④D.①②③

32.2010年要着力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继续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继续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继续增进农民福祉。

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这体现了

A.联系和发展观点看问题      B.一切从实际出发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33.下列事件中,你认为必须找政府解决的是

①某市中心街道的路面塌陷

②某企业调整生产结构,招聘新员工20名

③某股票价格不断下跌,引起股民的强烈不满

④某药品公司制售有害“注射液”

A.①③B.②④

③④D.①④

34.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国家统一是维系中华文明延绵不绝的强大力量。

乌鲁木齐“7.5”事件后,新疆各族人民齐心协力、患难相助,13亿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反对分裂。

这表明

A.国家依法打击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破坏活动

B.我国公民积极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

D.祖国统一大业是各族人民共同完成的

35.回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来,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从18个发展到171个,中国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300多项多边条约,累计派出参加联合国维和官兵1.27万人次。

上述材料表明

①国际社会的成员主要包括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

②中国努力与一切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③中国支持联合国所进行的各项工作

④独立自主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A.①②B.①④

②③D.③④

 

第Ⅱ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本人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填写在答题卷(第Ⅱ卷)正面的相应位置。

座位号用2B铅笔填涂在答卷(第Ⅱ卷)背面的左上角。

2.本试卷共4大题,共160分。

36.2009年3月底至4月中旬,墨西哥、美国等地接连暴发甲型H1N1流感病毒疫情。

2010年2月27日智利发生8.8级大地震,历史上智利也曾经多次发生地震。

下图是“美洲大陆略图”,M、N、L位于三个不同的板块,晨昏线XY和赤道的夹角为70°,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36分)

(1)若XY为晨线,简述该季节旧金山和圣地亚哥的气候特征及其原因。

(10分)

(2)利马常年多雾,说明其形成原因。

(6分)

(3)比较图中E、F(山脉东侧)两地降水量的多少,并分析其原因。

(10分)

(4)简要分析智利多地震的原因。

(4分)

(5)这次地震震级很高,但造成的建筑物破坏和人员伤亡并不是十分严重,试分析其可能的原因。

(6分)

 

37.(32分)民族主义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

早在封建社会就已存在。

近代资本主义产生后,民族主义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一种完整的思想体系。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①《左传》记载:

“商不谋夏,夷不乱华。

②乾隆帝说: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1)从今天的角度看,材料一中两个“夷”字含义有何不同?

材料反映了乾隆帝怎样的民族观?

(2分)

 

莱比锡的民族之战纪念碑。

纪念1813年为对抗拿破仑而发生的莱比锡战役。

纪念碑高91米,为目前欧洲现存最大纪念碑。

材料二:

自从拿破仑从莫斯科撤退之后,战争的全部性质就改变了。

在此以前,除在西班牙外,与他对抗的都是一些旧王室;而在此以后,对抗他的却是普通民众了。

正和他自己的青年时期一样,法国革命唤醒了法兰西的民族精神,使法国人民获得自信自强的精神。

—《西方军事史》[英]J.F.

富勒

(2)结合史实说明“法国革命唤醒了法兰西的民族精神”。

(6分)为什么把莱比锡战役称为“民族之战”?

(2分)

拿破仑背负着“法兰西的民族精神”,却最终败于莱比锡的“民族之战”,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2分)

 

材料三: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是在空前的变局之下,因受外力刺激而形成和迅速发展起来的。

一方面,在具有高度文化的“西夷”面前,不得不放弃古代的华夷观念;另一方面,在“西夷”的侵略面前,为谋自救而迅速激活了民族意识。

此民族意识已逐渐摆脱古代的华夷观念,而导向建立独立的近代民族国家的目标。

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是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

梁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

梁氏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又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

梁启超还最早表明建立民族国家的问题,他于1902年2月—4月在《新民丛报》上发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

“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光明日报》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民族国家”等概念的时代背景和目的?

(4分)

 

材料四:

“国家的安定,民族的团结,社会的和谐,是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可靠保证。

……(我们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为形成“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而作的奋斗,分析这一新型民族关系的主要作用。

(6分)

 

(5)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抗日战争丰富了民族主义观念的哪些内容?

(2分)而20世纪40年代末中国人民在实现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又取得了什么突出成就?

(2分)

 

(6)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族主义的认识。

(6分)

 

38.(32分)2009年,是新中国60华诞。

6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首往事我们已经取得了光荣伟大的成就,展望未来我们必将书写更加雄伟壮美的篇章。

材料一:

建国60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平稳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跨越,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

60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77倍,人均超过3000美元;财政收入增长约1000倍;外汇储备增长1万多倍,位居世界第一;进出口贸易总额位居世界第三,占世界贸易比重达7.9%。

人均存款增长约1万倍,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约150倍,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约100倍,汽车也开始步入百姓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和反映时代进步要求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逐步摆脱贫困落后、走向繁荣富强的60年;是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推进改革开放伟大进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的60年;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得到弘扬、各族人民空前团结、和睦相处,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光明前景的60年。

材料三:

60年的成就来之不易。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我们党进行了艰苦的探索,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

党的“八大”将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

1957年后“左”倾错误思潮占据了上风,社会主义建设一度受挫。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总结经验教训,重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从此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1)联系我国的发展实际,运用经济常识简要说明我们为什么能取得材料一中的成就。

(8分)

 

(2)联系上述材料,从政治常识的角度分析,60年来新中国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主要原因。

(12分)

 

(3)依据材料三,说明六十年的探索过程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哲学启示?

(12分)

 

39.阅读有关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60分)

图A

 

图C

材料一:

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图(图A)

材料二:

沿海地区农业劳动力效益变化图(图B),农业劳动力非农就业转移较耕地面积减少越快,农业劳动力效益增幅就越高,反之则低。

材料三:

沿海地区部分省区农业优势指数图(图C),农业优势指数是指某省域的农业产值占该省GDP比重。

农业优势指数>1,反映该省农业在沿海具有比较优势,农业优势指数<1,反映该省农业在沿海不具比较优势,其值越高反映了该省农业实力及其在地区经济中的贡献能力越强。

(1)试描述1978~2005年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

(6分)

 

(2)海南省是我国沿海地区农业贡献能力最强的省份,主要原因有哪些?

(6分)

 

(3)2000-2005年与1996-2000年相比,浙江省农业劳动力效益增长的变化情况及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4分)

 

(4)自1978年以来,浙江省农业优势指数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分)

 

2009年12月7~19日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的中心议题是“低碳、减排”。

这恰好反映出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的环保、应对灾害等科学、和谐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四:

古代似乎很早就开始了(环境保护方面的)“作制”“立政”。

其中一个例子就是古代很早就设立“虞”,据说在舜曾让“益”任此职。

荀子指出:

虞师的责任就是“养山林薮泽草木鱼鳖百索,以时禁发,使国家足用而财物不屈”。

《周礼》提到的有“泽虞”、“兽人”、“迹人”、“山师”、“川师”等管理自然资源的职官;《吕氏春秋》也提到“野虞”、“水虞”和“渔师”等类似的官名。

此外,人们很早就设定了相关的礼仪制度来规范相关的行为来使生物资源得到更加有效的保护。

除《国语》、《左传》提到的古制之外,《周礼》和《礼记》都有不少这样的条文……至迟在进入战国以后,人们还在礼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法律来确保生物资源得到保护。

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有关这方面的最早法律是秦代的“田律”。

这条法律见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中。

内容如下:

“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取生荔,瞙瞚(卵),毋□□□□□□(注:

□表示字迹不清楚)毒鱼鳖,置瞤罔(网),到七月而纵之。

维不幸死而伐绾享(即棺椁)者,是不用时。

……

很明显,要有效地获取生产和生活资料,古人很自然地要利用生物的上述特点来为自己的生存服务。

换言之,适时的生产活动是非常重要的。

于是“顺天时”的重要观念就产生了。

其重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因为只有顺时而动的生产措施有利于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发挥周围生态系统的产出功能。

因此,古人认为只有顺天时,才能和天(自然)协调。

而和自然协调好了才能使自己获得最大的效益。

因此,古人将适应自然规律,进行相关的生产活动放到一个很高的地位。

……后来虽然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类减弱了对野生生物资源的直接依赖,但是,野生生物资源在保证人类生活资料的稳定供给以及维持一个适合人类生存环境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既然生物资源在先秦时期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那么,对之进行合理开发和采取合适的管理很自然就被提到古人的议事日程。

——罗桂环《中国古代环保意识》

材料五:

人类处于普受关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

他们有权过一种与自然和谐的健康而富有成效的生活。

……为了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应是发展进程的一个整体部份,不能脱离这一进程来考虑。

……和平、发展和保护环境是相互依存和密不可分的。

——《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

(5)根据材料四,简述中国古代在环境保护方面有哪些重要措施?

(6分)并分析古人朴素环保意识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4分)

(6)根据材料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古人朴素的环保意识与现代环保意识的主要区别,(4分)并简要分析产生这些区别产生的原因。

(6分)

 

材料六:

2009年11月2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南海紫光阁会见了参加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基础四国”气候变化部长级协调会的外方代表和七十七国集团的代表。

温家宝说,气候变化问题关系各国发展和人类生存,需要全球合作应对。

中国政府从本国国情和长远利益出发,本着对世界人民福祉高度负责的精神,制定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和一系列政策措施。

(7)结合材料六,运用主观能动性与规律客观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我国面对气候变化问题应如何制定政策措施。

(10分)

 

材料七:

“地球一小时”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提出来的一项倡议,希望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特定的时间熄灯一小时,来表明他们对应对气候变化、维护人类自身利益的支持。

2010年3月27日晚8时30分,我国北京、上海、长春、深圳等多个城市积极参加到这一活动中来。

有人说:

“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的主要责任在政府,推动力量在相关部门,而能否成功的关键却在企业。

(8)结合材料七,运用政治常识知识,分析“节能减排的主要责任在政府”的原因。

(10分)

 

参考答案

地理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