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知识点填空.docx
《高一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知识点填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知识点填空.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知识点填空
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和共同决定的。
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
历史时期
人口增长特征
人口变化的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
人口增长极为
生产力水平,死亡率
农业革命期间
人口增长速度
生产力水平有了提高,医疗条件得到,死亡率有所
工业革命以后
人口增长
生产力水平提高,生活质量不断
,医疗水平
2、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口增长的主要特征比较
3、世界人口的增长在地区上是。
某地区人口自然增长数量受和
共同影响。
4、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不同的人口增长比较
典型国家
人口增长
原因
人口问题
对策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5、人口增长模式由、、三项指标共同构成。
自然增长率=率-率。
6、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
原始型:
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传统型:
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现代型:
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7、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首先是率的转变。
影响人
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因素有
。
8、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和为代表)人口增长模式是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是型向型过渡阶段,世界是型向型过渡阶段,我国是型。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的和人口。
2、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或范围内发生改变。
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为
和。
3、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
特点
迁出地区
迁入地区
原因
意义
19世纪以前
旧大陆(欧洲、非洲、亚洲)
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
、新大陆的开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
西欧、北美、西亚、北非
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
4、二战后,欧洲由人口地区变为人口地区,主要是由于
;拉丁美洲由人口地区变为人口地区;地区吸引了大批外籍工人。
5、我国古代人口迁移是由于、、等影响,人民不得不大批迁移。
6、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
迁移原因
迁移特点
迁移方向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
自发迁移
流量增大
内地到沿海、农村到城市、落后地区到发达地区“民工潮”
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
(2)(3)。
8、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往往起主导作用。
9、人口迁移的意义:
调节空间人口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
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10、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
缓解人口压力;但造成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11、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
提供人才和廉价的劳动力;但同时也增加了一定的经济负担和环境压力。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1、环境承载力是指,所以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受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
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最大。
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3、合理人口容量是指
。
4、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原因是现在人类社会出现了、和
等人口问题,并由人口问题引发了问题和问题。
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有:
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之内;建立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权利。
6、各国或地区都要尊重的客观规律,使人口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既保持好平衡,又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城市用地可以分为、、政府机关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农业用地等。
2、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区,其之间无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3、主要功能区的比较
占用城市土地面积
区位特点
功能区特点
住宅区
城市中的土地利用方式
地价较低,污染较少
出现了中高级住宅和低级住宅的分化;两者呈背向发展
商业区
占用土地相对较少
经济活动频繁;建筑物高大稠密(CBD)
工业区
一个城市通常具有一个或多个工业区
趋向于
分布,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
专业化程度高,集聚性强,城市内部工业区相互集聚形成工业区
4、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也叫。
5、不同城市其内部空间结构是不相同的,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有、
、。
6、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能力。
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
7、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8、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有、、
、。
9、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的。
早期:
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一定规模后:
由于用地、交通、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是按照划分的,城市等级一般分为、、、
。
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是城市等级越低,服务种类就越,服务范围就越;城市等级越高,服务种类就越,服务范围就越。
3、城市等级与城市所处的密切相关。
4、分析上海为什么城市等级高,服务范围广?
5、,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相距较;提供的服务种类,服务级别,服务范围;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相距较,
提供的服务种类,服务级别,服务范围;
6、一个高等级城市周围总是分布有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高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包含了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服务范围,也就是说,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
第三节城市化
1、城市化是指人口向集聚和范围不断扩大、变为的过程。
2、城市化主要标志是、、
。
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它体现了发展水平。
4、世界城市化进程阶段及特点
城市化阶段
水平
发展速度
地域扩展趋势
常见的问题
初期阶段
25%~30%以下,低
缓慢
缓慢
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布置,功能区分异不明确
中期阶段
30%~70%,较高
迅速
快
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房紧张等
后期阶段
70%以上,高
缓慢,甚至停滞
继续增大
大城市的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等
5、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特点比较
发展中国家:
起步,发展;水平;处于期和期阶段。
发达国家:
起步;水平;出现现象;处于期阶段。
6、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使生物的减少;工业废渣对城市
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城市道路系统和生产、生活设施使、和运动发生变化;工业排放的各种气体使城市出现“”现象,密集的建筑群影响了、
和。
7、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的表现
污染来源
危害
大气污染
生活排出的烟尘;
排放的废气;排放的尾气
水污染
、;
固体废弃物污染
、、;
噪声污染
、、、
;
8、如何建设“生态城市”?
(1)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建筑和交通,减少环境污染;
(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循环(“天人合一”)。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1、农业区位的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的,二是指农业与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农业分类:
①按生产对象分:
五个部门
②按产品用途分:
,;
③按投入多少分:
,。
3、农业主要区位因素有自然因素(包括、、、),社会经济因素(包括、、、、、)。
决定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的主要因素是。
4、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对的合理利用。
5、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
(1)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因素);
(2)千烟洲立体农业、横断山区垂直农业(因素);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因素);
(4)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因素);
(5)城郊的乳畜业、园艺业、蔬菜种植(因素);
(6)以色列的无土蔬菜栽培(因素)
6、农业区位因素是变化的,其中因素比较稳定,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1)改造自然因素例子:
培育良种(如袁隆平杂交水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梯田、喷灌和滴灌技术等)。
(2)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
如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市场的扩大等
7、农业地域的含义是指在一定的和一定的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的结果。
8、分析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因素主要从条件和条件两方面入手。
9、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
自然区位条件:
气候;土壤;地形。
社会经济条件:
市场(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交通;政策,
机械化和科技水平。
10、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特征
生产结构:
业与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
经营方式:
家庭大农场;
科技应用:
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
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
发展措施:
。
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洲的、、。
作物以为主(其习性是好暖喜湿)。
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是。
2、分析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
地形;气候;劳动力;市场需求量;种植历史。
3、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
(1)经营(生产规模)
(2)单产,商品率
(3)机械化和科学水平
(4)水利工程量
4、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面向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等,农场一般是经营。
我国主要分布在、等地,农场一般是经营。
农作物以、为主。
5、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是生产规模,商品率,机械化和科技水平。
6、分析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
(1)自然条件(气候、地形、
土壤、降水)
(2)交通运输
(3)市场
(4)地人
(5)机械化水平
(6)农业科学技术
7、分析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分布地区及其区位条件
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大牧场放牧业是一种面向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
等国(有大面积的、气候区)。
生产对象是、。
2、大牧场放牧业特点的生产规模,商品率,专业化程度。
3、分析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1)气候,草类
(2)地人,地价
(3)距离海港,交通
4、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发展措施
(1)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种植、开辟
(2)培育,加强对牛群病害研究
5、乳畜业分布在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产品是及其制品。
6、乳畜业的主要特点商品率,机械化程度,集约化程度,多分布在周围。
7、分析西欧乳畜业的区位条件
(1)气候,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
(2)城市化水平,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1、工业的定义:
。
2、工业的分类:
①按定义分:
;
②按产品性质分:
;
③按投入分:
;;;。
④按发展特点分:
;
3、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有、、、、、、
、。
4、工业区位选择整体分析思路是要考虑效益、效益、效益。
5、从经济利益看工厂应选择在具有明显区位优势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
不同工业区位选择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不相同的。
类型名称
典型工业部门
优势发展地区
指向型工业
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
的地区
指向型工业
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工业
的地区
指向型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
的地区
指向型工业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
的地区
指向型工业
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
的地区
6、随着社会的发展,需求的变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条件的改善,这些区位因素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着工业的区位选择。
7、分别分析鞍钢和宝钢区位条件及其差异。
8、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工业区位因素是不断变化的)
①交通和科技的发展,一些原料导向型工业,对、的依赖性减弱,对
的依赖性增强。
如:
鞍钢与宝钢,影响鞍钢的的主要区位因素是接近产地;而影响宝钢的的主要区位因素是接近,水陆交通便利。
再如:
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
19世纪时,钢铁企业接近;20世纪初期,
钢铁企业接近;二战后,钢铁企业接近和港口。
②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也成为重要的工业区位因素;
③也成为重要的工业区位因素;
(如20世纪50—70年代,我国在内地建立了一些大型工业基地,主要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如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沿海地区工业的大发展到21世纪初我国对西部地区的大开发),④也成为重要的工业区位因素;
(大批华侨和海外华人在家乡投资办厂)
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
1、工业联系可分为联系、联系。
2、在工业发展中,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发生工业现象。
3、工业的集聚的优点:
①可以充分利用,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和,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②工业聚集还可以共同利用,节约。
例如:
为了充分利用运输设备,运输量大的工业企业往往在附近集聚;为了共同利用廉价的能源,耗电量大的冶金工业,会在附近集聚。
4、工业地域指地域。
5、工业地域按照不同的形成过程,可分为两类:
一是的工业地域(主要是在生产上有投入—产出联系的工业企业自发集聚形成的),二是的工业地域(政府先规划建设好基础设施,再吸引投资者建厂。
如我国许多地方的高新技术开发区)
6、工业地域按照发育程度的不同,分为两类,一是的工业地域(如食品工业,以当地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为主,工业、、),二是的工业地域(如钢铁工业区,工业、、、,往往能够形成专业化很强的工业城市。
我国和世界许多著名的“钢铁城”:
如鞍山、包头、马鞍山、芝加哥;“石油城”:
如大庆、克拉玛依、阿伯丁;“汽车城”:
如长春、十堰、底特律)。
7、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
①工业分散指工厂企业之间相距趋远的现象。
工业分散的原因有二:
一、老工业区趋于饱和状态,区位条件恶化(资源紧张、地价上涨、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污染),新建工厂在其他地区寻找新的区位;二、轻薄短小价格昂贵的电子元器件厂、大型复杂产品的零部件生产厂在各地寻找最优区位,以充分利用不同地区区位优势(市场、原料、劳力)
②现代化的工业地域联系
现代化的和手段为工业分散提供了保证,从而使工业生产实现了全球化!
(地球村)
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1、传统工业区是形成时间较早,以传统工业部门为主的工业地域,一般是在丰富、资源基础上,以、、、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以型企业为轴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
2、传统工业区主要分布地区有、、、
等。
3、分析德国鲁尔区发展的区位条件
A、;
B、;
C、;
D、;
E、。
4、鲁尔区以工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少数重工业部门高度集中。
5、鲁尔区衰落的主要原因:
①生产结构
鲁尔区的五大传统工业部门分别是、、、、。
②煤炭的能源地位
③世界性钢铁
④的冲击
⑤用地、环境
6、鲁尔区综合整治措施
A、;B、;
C、;D、。
7、分析辽中南工业区区位优势及其与鲁尔区区位条件的异同点。
①煤、铁、石油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接近市场。
②相同点:
煤炭资源、交通、市场条件都很优越
不同点:
辽中南的铁矿丰富,但用水紧张,鲁尔区铁矿需进口
8、新兴工业区是指20世纪50年代之后,在发达国家的一些乡村地区,逐渐形成了以
为主的工业地域。
8、新兴工业区如意大利的地区,德国的地区,以及美国的地区,日本的等地。
10、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发展的主要条件
A、;
B、;
C、;
D、;
E、;
F、;
G、;
11、意大利新兴工业区与传统工业区特点比较
工业区
意大利新兴工业区
传统工业区
生产规模
以企业为主
以企业为主
主要工业部门
工业
工业
生产过程
资本集中程度
工业分布
12、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独特的发展模式—,有助于加强,提高,降低,增强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13、高技术工业的特点
A、;B、;
C、;D、。
14、美国“硅谷”发展的区位条件
A、;
B、;
C、
D、;
E、
F、。
15、美国“硅谷”以工业为主导,是世界最大的工业基地。
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1、人类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有、、。
2、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其比较
运输方式
优点
缺点
铁路运输
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
运量,速度,运费较,受自然因素影响,连续性。
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
公路运输
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
机动灵活,周转速度,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
运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水路运输
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投资少,成本
速度,灵活性和连续性,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影响大
航空运输
速度,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运量,能耗大,运费,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管道运输
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
货物主要是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煤浆及其它矿浆。
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流,损耗小,连续性,平稳安全,管理方便,而且可以昼夜不停,运量很。
管道运输要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
3、交通运输方式正向化、化、化方向发展。
4、影响交通线或点区位因素有、、、等。
现在因素是决定因素。
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1、交通条件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很大,主要表现在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扩展,这些也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
例如株洲是沿发展起来的。
2、一个地区主要交通线发生变化,会引起该地区的变化。
交通线的发展会带动
的变化。
例如浙江嘉兴的城市形态是随和运输的发展而变化的。
交通线的衰落也会影响的演变,例如大运河沿岸的城市。
3、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分布密度的影响大,山区比平原地区交通运输线路,商业网点分布密度比平原地区。
4、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分布位置也有影响,很多商业网点以为原则,建立在。
(很多商业网点以市场最优原则,分布在城市街角路口处或者城市主街道两侧,接近大量的消费人群)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1、人地关系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
时期
人地思想
人地关系
采猎文明
农业社会
工业革命
新技术革命
2、人类是环境的组成部分,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从环境中获取和;另一方面人类的新陈代谢和人类消费活动的要排放到环境中去。
3、环境自净能力指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一定的能力。
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
4、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①资源短缺(主要包括、、、短缺等);②(包括、、、土壤盐碱化、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和臭氧的破坏、资源的枯竭等);③(包括污染、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污染、海洋污染、放射性污染)
5、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资源、片面追求。
6、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有、、等。
7、环境问题在城市地区主要表现为,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
8、从全球范围看,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
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较发达地区(其原因是:
环境承受和的双重压力;经济、技术水平落后;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
9、环境问题的实质是问题,是在的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的过程中解决。
10、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指。
1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持续发展(基础)、持续发展(条件)、持续发展(目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系统。
1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原则、原则、原则。
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1、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
、
。
2、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途径
(1)循环经济是重要途径:
循环经济以技术为手段,以提高为核心,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化。
(2)循环经济在工业中的表现形式是:
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克服了传统工业生产只重视末端治理的弊端。
能带来良好的效益和效益。
(3)循环经济在农业中主要表现为:
生态农业是用的观点,将和
纳入协调一致的轨道。
它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形成经济上和生态上的良性发展。
2、留民营村是“中国生态农业第一村”,所采取主要措施:
、
、
。
4、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有益于可持续发展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