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应急救援预案模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62591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04.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应急救援预案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企业应急救援预案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企业应急救援预案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企业应急救援预案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企业应急救援预案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企业应急救援预案模板.docx

《企业应急救援预案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应急救援预案模板.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企业应急救援预案模板.docx

企业应急救援预案模板

1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有效地预防各类事故,做好各类突发事故的预防、控制和应急处理工作,防止事故蔓延、扩大,提高应急救援的应急响应速度和应急能力,保障员工生命和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生产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江苏省安全生产条例》、《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493号)等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公司实际,特制定本案。

1.2应急救援原则

坚持统一指挥、联合救援、单位自救与社会救援、现场急救与平时准备相结合的原则。

充分整合现有的专业和社会的应急救援资源,完善工作体系,建立责任明确、反应快速、救援有力的事故应急救援体系。

1.3编制依据

本预案依据事故防范、事故应急救援相关法律、法规制定。

1.3.1有关安全生产的主要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0号)

2.《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0号)

3.《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号)

4.《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7号)

5.《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91号)

6.《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586号)

7.《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493号)

8.《江苏省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办法》(江苏省人民政府令第20号)

9.《江苏省安全生产条例》(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7号)

10.《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国家安监总局令第16号)

11.《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家安监总局令第17号)

12.《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国家安监总局令第23号)

13.《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国家安监总局令第40号)

14.《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卫法监发〔2002〕63号)

15.《高毒物品目录》(卫法监发〔2003〕142号)

1.3.2有关安全生产的主要技术标准

1.《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24号)

2.《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安监总应急〔2006〕196号)

3.《国务院安委办关于落实国务院《通知》精神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安委办〔2010〕25号)

4.《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AQ/T9002-2006)

2.《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

3.《危险化学品名录》2002年版

4.《化学品分类和危险性公示通则》(GB13690-2009)

5.《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6.《腐蚀性商品储藏养护技术条件》(GB17915-1999)

7.《毒害性商品储藏养护技术条件》(GB17916-1999)

8.《危险货物运输包装通用技术条件》(GB12463-90)

9.《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1986)

10.《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范》(GBZ/T194-2007)

11.《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GB/T11651-2008)

12.《呼吸防护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GB2890-2009)

13.《呼吸防护用品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GB2626-2006)

14.《防护服装化学防护服选择、使用和维护》(GB24536-2009)

15.《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15个技术方案的通知》(卫办应急发〔2011〕94号)

1.4适用范围、事故类型及级别

本应急预案适用于XX公司内所有可能发生的火灾、中毒、灼烫、触电、物体打击、车辆伤害等各类安全生产事故,以及事故发生前的各种征兆。

1.5预案适用的事故级别及事故等级的划分

本《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适用公司内生产经营活动区域范围内的各级安全生产事故。

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493号2007年6月1日起施行)规定,以及企业实际情况,将事故分为生产安全事故、自然灾害事故:

1:

火灾、爆炸、职业中毒、触电、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灼烫等生产安全事故

2:

地震、暴雨、台风等自然灾害

3:

危险化学品泄露,但未引起人员伤亡,火灾,设备损坏等事故。

事故分级:

1级(公司全力应对,及时请求外部援助):

化学品泄露造成3人以上中毒,或公司某车间大部分人员不适,或异味大量扩散,公司生产中断,环境破坏,并有向公司外蔓延的趋势,引发公司能力不可控的火灾;全公司不明原因停电;引起1人死亡、或3人以上重伤(包括3人)的生产安全事故;5级(包括5级,以气象台预报为准)以上地震或地震初发,大部分人感觉到有震感;暴雨、台风影响公司正常生产的自然灾害。

2级(部门全力应对,请求公司各部门协调,公司主要负责人指挥应对):

化学品泄露造成车间少部分人不适,未导致中毒昏迷等特殊不适,未引起生产中断,化学品控制在车间内,公司内部人员可控;公司局部发生火灾,造成局部生产中断,未引起人员损坏;引起2人(包括2人)以下重伤;气象台预报3-4级(包括4级)以下地震;暴雨、台风预计对公司生产可能产生影响。

3级(班组全力应对,报车间主任,自觉不能应付时按2级启动):

化学品泄露未造成人员不适、未引起设备损坏、无异味扩散,未引起生产中断;公司局部火灾,未引发设备损坏,2个灭火器可以控制的着火事件;发现的用电、特种设备、危险化学品等一般事故隐患。

1.6应急救援预案体系

根据本单位使用的化学品、生产工艺、设备设施、原料包装与储存装置等相关情况,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公司生产经营事故应急预案综合预案、危险化学品泄漏与剧毒化学品遗失应急救援专项预案、地震应急处置方案、暴雨台风应急处置方案、触电、高处坠落、机械伤害、物体打击等现场处置方案火灾爆炸应急处置方案等内容组成本公司的应急预案体系。

各预案将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不断补充、完善。

2生产经营单位的危险性分析

2.1单位概况

2.1.1生产经营概况

XX公司是一家外商独资企业,成立于,法定代表人——,公司地址为无锡新区——。

公司现有职工——人,安全管理人员——人,年生产约——天,二班制,每班8小时。

产品及年生产能力:

——。

原辅物料、危险设备见下表:

原辅料、危险设备一览表

名称

年用量(t)

最大储

存量(t)

存储

场所

包装规格

容器

一般危化品

剧毒化学品

易燃易爆化学品

高毒化学品

砂轮机

冲压

电焊

起重机

电梯/升降机

叉车

2.1.2平面布置

公司主厂房位于厂区的中央。

变电所、危化品库、生产车间、办公楼、污水处理区、叉车充电间、托盘间、危化品储罐区、绿化带、汽车停车场、废水水质监测间等等。

公司主厂房员工换鞋大厅、办公区、会议室及餐厅

2.1.3地理位置

XX公司位于无锡市_____,新区距无锡市区10公里,苏州市区30公里。

无锡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健全的海陆空运输网络,沪宁高速、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距上海只有1小时车程,距离长江港口40公里,新区地处亚热带和北温带交汇之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

地理位置见下图1-1。

 

图2-1XX公司地理位置图

2.1.3外部环境及交通状况

图2-2XX公司外部环境图

2.1.4外部重大危险源、重要设施、重要保护目标情况

2.2危险源与风险分析

2.2.1危险、有害物质分析

XX公司使用的危险化学品危险有害特性分述如下。

氰化钠:

中文名称:

氰化钠、山奈钠英文名sodiumcyanide分子式:

NaCN

危险货物编号:

61001UN编号:

1689分子量:

49.02

外观与性状:

白色或灰色粉末状结晶,有微弱的氰化氢气味

溶解性:

易溶于水,微溶于液氨、乙醇、乙醚、苯

危险特性:

与硝酸盐、亚硝酸盐、氯酸盐反应剧烈,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遇酸会产生剧毒、易燃的氰化氢气体。

在潮湿空气或二氧化碳中即缓慢发出微量氰化氢气体。

氰化氢、氧化氮

燃烧性:

不燃

禁忌物:

酸类、强氧化剂、水

毒性:

LD50:

6.4mg/kg(大鼠经口)

侵入途径:

吸入食入

健康危害:

抑制呼吸酶,造成细胞内窒息。

吸入、口服或经皮吸收均可引起急性中毒。

口服50~100mg即可引起猝死。

非骤死者临床分为4期:

前驱期有粘膜刺激、呼吸加快加深、乏力、头痛;口服有舌尖、口腔发麻等。

呼吸困难期有呼吸困难、血压升高、皮肤粘膜呈鲜红色等。

惊厥期出现抽搐、昏迷、呼吸衰竭。

麻痹期全身肌肉松弛,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

长期接触小量氰化物出现神经衰弱综合征、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皮疹。

泄漏处置: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防毒服。

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

小量泄漏:

避免扬尘,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

大量泄漏:

用塑料布、帆布覆盖。

然后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氰化钾:

中文名称:

氰化钾;山奈钾英文名Potassiumcyanide分子式:

KCN

危险货物编号:

61001UN编号:

1680分子量:

65.11

外观与性状:

白色结晶或粉末,易潮解

溶解性:

易溶于水、乙醇、甘油,微溶于甲醇、氢氧化钠水溶液

危险特性:

受高热或与酸接触会产生剧毒的氰化物气体。

与硝酸盐、亚硝酸盐、氯酸盐反应剧烈,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禁忌物:

强氧化剂、酸类、水

毒性:

属高毒类LD50:

5mg/kg(大鼠经口)

侵入途径:

吸入食入

健康危害:

抑制呼吸酶。

吸入或口服均可引起中毒。

大剂量接触引起骤死。

非骤死者临床表现为:

前驱期有粘膜刺激、呼吸加快加深、乏力、头痛;口服有舌尖、口腔发麻。

呼吸困难期有呼吸困难、血压升高、皮肤粘膜呈鲜红色等。

惊厥期出现抽搐、昏迷、呼吸衰竭。

麻痹期全身肌肉松弛,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

慢性中毒主要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征,眼及上呼吸道刺激。

可引起皮疹、皮肤溃疡。

泄漏处置:

隔离泄漏污染区,周围设警告标志,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自给式呼吸器,穿厂商特别推荐的化学防护服(完全隔离)。

合理通风,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避免扬尘,小心扫起,移至大量水中,加过量次氯酸钠,静置24小时,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如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氰化银钾:

中文名称:

氰化银钾、银氰化钾英文名potassiumsilvercyanide分子式:

KAg(CN)2

危险货物编号:

61001分子量:

199.01

外观与性状:

白色结晶,对光敏感

危险特性:

可助燃。

具有强氧化性。

遇衣物、锯末、棉花或其它可燃物能立即燃烧。

与一般燃料或火箭燃料以及氯代烃等猛烈反应引起爆炸。

遇水有腐蚀性,腐蚀作用随水分含量增加而加剧。

燃烧性:

不燃

禁忌物:

易燃或可燃物、强还原剂、硫、磷。

毒性LD50:

20.9mg/kg(大鼠经口)

健康危害:

吸入、摄入或经皮吸收均有毒。

口服剧毒。

非骤死者先出现感觉无力、头痛、眩晕、恶心、

呼吸困难等,随后面色苍白、抽搐、失去知觉,呼吸停止而死亡

泄漏处置: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口罩,穿防毒服。

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

小量泄漏:

小心扫起,转移至安全场所。

大量泄漏:

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氰化亚铜:

中文名称:

氰化亚铜英文名cuprouscyanide分子式:

Cu(CN)

危险货物编号:

61001分子量:

89.56

外观与性状:

白色单斜结晶粉末或淡绿色粉末

危险特性:

受高热或与酸接触会产生剧毒的氰化物气体。

与硝酸盐、亚硝酸盐、氯酸盐反应剧烈,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遇酸或露置空气中能吸收水分和二氧化碳分解出剧毒的氰化氢气体。

燃烧性:

不燃

禁忌物:

强氧化剂、酸类。

健康危害:

吸入后引起紫绀、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虚弱、惊厥、昏迷、咳嗽、呼吸困难。

对呼吸道有强烈刺激性,可引起肺水肿而致死。

对皮肤、眼有强烈刺激性,可致灼伤。

口服出现紫绀、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虚弱、昏迷、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刺激口腔和消化道或造成灼伤

泄漏处置: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防毒服。

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

小量泄漏避免扬尘,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

大量泄漏用塑料布、帆布覆盖。

然后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硫酸:

中文名称:

硫酸英文名Sulfuricacid分子式:

H2SO4

危险货物编号:

81007UN编号:

1830分子量:

98

外观与性状:

纯品为无色透明油状液体,无臭

溶解性:

与水混溶

危险特性:

与易燃物(如苯)和有机物(如糖、纤维素等)接触会发生剧烈反应,甚至引起燃烧。

能与一些活性金属粉末发生反应,放出氢气。

遇水大量放热,可发生沸溅。

具有强腐蚀性

燃烧性:

不燃

禁忌物:

碱类、碱金属、水、强还原剂、易燃或可燃物

毒性:

LD50:

2140mg/kg(大鼠经口)LC50:

510mg/m32小时(大鼠吸入);320mg/m32小时(小鼠吸入)

侵入途径:

吸入食入

健康危害:

对皮肤、粘膜等组织有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

对眼睛可引起结膜炎、水肿、角膜混浊,以致失明;引起呼吸道刺激症状,重者发生呼吸困难和肺水肿;高浓度引起喉痉挛或声门水肿而死亡。

口服后引起消化道烧伤以至溃疡形成。

严重者可能有胃穿孔、腹膜炎、喉痉挛和声门水肿、肾损害、休克等。

慢性影响有牙齿酸蚀症、慢性支气管炎、肺水肿和肝硬化。

泄漏处置:

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好面罩,穿化学防护服。

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勿使泄漏物与可燃物质(木材、纸、油等)接触,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堵漏。

喷水雾减慢挥发(或扩散),但不要对泄漏物或泄漏点直接喷水。

用沙土、干燥石灰或苏打灰混合,然后收集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洗水放入废水系统。

如大量泄漏,利用围堤收容,然后收集、转移、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盐酸:

中文名称:

盐酸英文名Hydrochloricacid;Chlorohydricacid分子式:

HCl

危险货物编号:

81013UN编号:

1789分子量:

36.46

外观与性状:

无色或微黄色发烟液体,有刺鼻的酸味

溶解性:

与水混溶,溶于碱液

危险特性:

能与一些活性金属粉末发生反应,放出氢气。

遇氰化物能产生剧毒的氰化氢气体。

与碱发生中合反应,并放出大量的热。

具有较强的腐蚀性

燃烧性:

不燃

禁忌物:

碱类、胺类、碱金属、易燃或可燃物。

毒性:

LD50:

900mg/kg(兔经口)LC50:

3124ppm1小时(大鼠吸入)

侵入途径:

吸入食入

健康危害:

接触其蒸汽或烟雾,引起眼结膜炎,鼻及口腔粘膜有烧灼感,鼻衄、齿龈出血、气管炎;刺激皮肤发生皮炎,慢性支气管炎等病变。

误服盐酸中毒,可引起消化道灼伤、溃疡形成,有可能胃穿孔、腹膜炎等

泄漏处置:

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好防毒面具,穿化学防护服。

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禁止向泄漏物直接喷水,更不要让水进入包装容器内。

用沙土、干燥石灰或苏打灰混合,然后收集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洗水放入废水系统。

如大量泄漏,利用围堤收容,然后收集、转移、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氢氧化钠:

中文名称:

氢氧化钠;烧碱;苛性钠

英文名Sodiunhydroxide;Causticsoda分子式:

NaOH

危险货物编号:

82001分子量:

1823

外观与性状:

无色至青白色棒状、片状、粒状、固块或液体,吸湿性强。

吸收水分时同时吸收二氧化碳

溶解性:

易溶于水、乙醇、甘油,并放出大量热;不溶于乙醚、丙酮

危险特性:

固碱不会燃烧,遇水和水蒸气大量放热,形成腐蚀性溶液。

与酸发生中和反应并放热。

具有强腐蚀性。

氢氧化钠溶液具有腐蚀性。

燃烧性:

不燃

健康危害:

有强烈刺激和腐蚀性。

粉尘或烟雾刺激眼和呼吸道,腐蚀鼻中隔;皮肤和眼直接接触可引起灼伤;误服可造成消化道灼伤,粘膜糜烂、出血和休克。

泄漏处置:

隔离泄漏污染区,周围设警告标志,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好防毒面具,穿化学防护服。

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用洁清的铲子收集于干燥净洁有盖的容器中,以少量加入大量水中,调节至中性,再放入废水系统。

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洗水放入废水系统。

如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禁忌物:

强酸、易燃或可燃物、二氧化碳、过氧化物、水

液碱:

中文名称:

氢氧化钠;烧碱英文名Sodiunhydroxide分子式:

NaOH

危险货物编号:

82001UN编号:

1824分子量:

40.01

外观与性状:

无色液体

溶解性:

易溶于水、乙醇、甘油,不溶于丙酮

危险特性:

遇水和水蒸气大量放热,形成腐蚀性溶液。

与酸发生中和反应并放热。

具有强腐蚀性

燃烧性:

不燃

禁忌物:

强酸、易燃或可燃物、二氧化碳、过氧化物、水

毒性:

LD50:

2140mg/kg(大鼠经口)LC50:

510mg/m32小时(大鼠吸入);320mg/m32小时(小鼠吸入)

侵入途径:

吸入食入

健康危害:

本品有强烈刺激和腐蚀性。

粉尘或烟雾刺激眼和呼吸道,腐蚀鼻中隔;皮肤和眼直接接触可引起灼伤;误服可造成消化道灼伤,粘膜糜烂、出血和休克。

泄漏处置:

隔离泄漏污染区,周围设警告标志,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好防毒面具,穿化学防护服。

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用洁清的铲子收集于干燥净洁有盖的容器中,以少量加入大量水中,调节至中性,再放入废水系统。

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洗水放入废水系统。

如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次氯酸钠:

中文名称:

次氯酸钠溶液英文名Sodiumhypochloritesolution分子式:

NaClO

危险货物编号:

83501UN编号:

:

1791分子量:

74.44

外观与性状:

微黄色溶液,有似氯气的气味

燃烧性:

不燃

禁忌物:

碱类

毒性LD50:

5800mg/kg(小鼠经口)

健康危害:

次氯酸钠放出的游离氯可引起中毒,亦可引起皮肤病。

已知本品有致敏作用。

用次氯酸钠漂白液洗手的工人,手掌大量出汗,指甲变薄,毛发脱落

泄漏处置:

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好防毒面具,穿相应的工作服。

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堵漏。

用沙土、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然后转移到安全场所。

如大量泄漏,利用围堤收容,然后收集、转移、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2.2.2危险源

通过预先危险性分析,生产过程中存在着中毒、灼伤、触电、电气火灾、机械伤害、高处坠落、噪声、物体打击、容器爆炸等9类危险危害因素,电气火灾、触电、机械伤害的可能原因是电气装置故障,危险化学品库可能发生火灾、爆炸危险。

2.2.3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分析

根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标准规定,本公司危险化学品不构成重大危险源。

2.2.4危险目标

根据对危险源的分析,本预案将以下装置或场所定为危险目标:

1剧毒化学品库房

2酸、碱库房

3使用危险化学品的生产车间

4电气设施

具体位置见下图。

2.2.5风险分析

本公司可能的事故类型主要是中毒、灼伤、触电、火灾、机械伤害,另外夏季可能有台风、雷电、暴雨等自然灾害。

本公司电镀车间设置排风装置,作业人员配备职业卫生防护用品,如员工按照作业规程、管理制度作业,发生严重中毒、灼伤的可能性比较小;自动线使用剧毒化学品,电镀装置基本密闭,现有的设备设施状况无明显的隐患、有相应的安全设施,作业人员只在首道工序(上料)、末道工序(收料)时接触工件,不接触化学品,只在更换镀液时接触镀液,更换镀液作业公司分派专门专业人员,要求佩戴防护用品,结合查阅的相关资料、案例,装置的故障概率比较低,作业人员经过培训、已在岗位工作多年,有比较丰富的操作经验,正常情况下人员的失误概率比较低。

硫酸、盐酸等液体一旦发生泄漏空气中有明显的刺激性气味,因包装是桶装,一旦库房包装桶泄漏,人员有一定的时间撤离场所,所以,酸、碱一旦泄漏不会导致人员伤亡,风险程度能够接受。

对于固体的剧毒化学品氰化银、氰化钾、氰化银鉀是专库储存,实行五双管理,保管员都经过专业机构培训,安全意识比较强,作业时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发生事故的概率比较低,风险能够接受。

 

图2-3危险目标及应急疏散路线图

3组织机构及职责

3.1应急组织体系

公司成立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指挥机构负责应急救援的实施,其职责如下:

1、组织制定本单位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2、组建应急救援专业队伍,组织实施和演练。

4、检查督促做好重大事故的预防措施和应急救援的各项准备工作。

5、负责人员、资源配备、应急队伍的调动。

6、协调事故现场有关工作。

7、启动和终止应急救援预案。

8、事故信息的上报工作。

9、接受企业的指令和调动。

10、负责保护事故现场及相关数据

3.2应急指挥机构组成及职责

3.2.1应急组织机构组成

应急指挥机构设置以下组成成员:

总指挥:

——

副总指挥:

——

应急抢救组:

由——负责

财务、物资保障组:

由——

治安防卫组:

由——

医疗救护组:

由——负责

信息发布组:

由——负责

副总-

-

信息发布组

-

-

医疗救护组

-

财务、物资保障组

-

治安防卫组

-

 

图3-1应急救援指挥网络图

3.2.2应急救援成员职责

总指挥:

组织指挥启动企业的应急救援预案;

副总指挥:

协助总指挥负责应急救援的具体工作及现场指挥;

指挥部成员具体响应如下:

应急抢救组:

(1)负责事故处理时的调度工作。

(2)协助总指挥负责工程抢险、抢修工作的现场指挥。

(3)负责事故现场及有害物质扩散区域内的洗消、监测工作;负责确定对事故现场采取的处理措施。

治安防卫组:

(1)负责治安保卫、警戒、疏散、道路管制工作。

(2)负责现场医疗救护指挥及中毒、受伤人员分类抢救和护送转院工作。

(3)负责抢救受伤、中毒人员的生活必需品供应。

财务、物资保障组:

(1)负责保障救援的通讯畅通,对外联系和车辆调度。

(2)负责抢险救援物资供应。

(3)负责抢险救援物资运输工作。

(4)保障抢险、救援资金到位。

医疗救护组:

对现场受伤人员进行急救并请求120支援协助专业医护人员运送伤员到医院。

信息发布组:

对外发布事故的有关信息。

当发生1级及以上事故时根据总指挥的指挥通知信息组负责信息发布的人员按专业对口迅速向区安监、公安、消防、环保、卫生等当地政府领导机关及上级报告事故情况。

同时向区、市等上级应急救援办公室报告。

 

4预防与预警

4.1危险源监控及预防措施

4.1.1监控设施

本公司现有的危险源监控设施:

剧毒品库房、车间设置视频监控。

4.1.2预防措施

电镀车间设置强制排风,剧毒化学品使用装置废气排出进入碱液吸收塔吸收处理。

机械旋转部位设置防护罩,电气安装漏电保护、绝缘保护、接地保护。

剧毒品库房实行严格的“五双”制度,保证剧毒品不流失、不失窃。

作业人员装卸剧毒品、在车间加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简洁抽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