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汇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61322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6.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汇总.docx

《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汇总.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汇总.docx

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汇总

《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汇总

《必修一》

《劝学》

君子曰:

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 生乎吾后,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嗟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 其出人也远矣, 犹且从师而问焉; 今之众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 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 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 择师而教之; 于其身也, 则耻师焉, 惑矣。

 彼童子之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或师焉, 或不焉,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云者, 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 则曰:

 “彼与彼年相若也, 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 呜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 苌弘、 师襄、 老聃。

 郯子之徒, 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

 三人行, 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 年十七, 好古文,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不拘于时, 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之。

《赤壁赋》

壬(rén)戌(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

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shǎo)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xián]而歌之。

歌曰:

“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hè)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niǎo],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何为其然也?

”客曰: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zhú)舻(lú)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i)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qiáo)于江渚(zhǔ)之上,侣鱼虾而友麋(mí)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zhǔ)。

寄蜉(fú)蝣(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sù)。

哀吾生之须臾(yú),羡长江之无穷。

挟(xié)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苏子曰: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zhǎng)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zhǎn)更(gēng)酌(zhuó)。

肴(yáo)核既尽,杯盘狼籍(jí)。

相与枕藉(jiè)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必修二》

《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曰: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

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 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 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 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阿房宫赋》

六王毕, 四海一; 蜀山兀, 阿房出。

 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

 骊山北构而西折, 直走咸阳。

 二川溶溶, 流入宫墙。

 五步一楼, 十步一阁; 廊腰缦回, 檐牙高啄; 各抱地势, 钩心斗角。

 盘盘焉, 囷囷焉, 蜂房水涡, 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长桥卧波, 未云何龙?

 複道行空, 不霁何虹?

 高低冥迷, 不知西东。

 歌台暖响, 春光融融; 舞殿冷袖, 风雨凄凄。

 一日之内, 一宫之间, 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 王子皇孙, 辞楼下殿, 辇来于秦, 朝歌夜弦, 为秦宫人。

 明星荧荧, 开妆镜也;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渭流涨腻, 弃脂水也; 烟斜雾横, 焚椒兰也。

 雷霆乍惊, 宫车过也; 辘辘远听, 杳不知其所之也。

 一肌一容, 尽态极妍, 缦立远视, 而望幸焉; 有不得见者, 三十六年。

燕、 赵之收藏, 韩、 魏之经营, 齐、 楚之精英, 几世几年, 摽掠其人, 倚叠如山。

 一旦不能有, 输来其间。

 鼎铛玉石, 金块珠砾, 弃掷逦迤, 秦人视之, 亦不甚惜。

嗟乎!

 一人之心, 千万人之心也。

 秦爱纷奢, 人亦念其家; 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使负栋之柱, 多于南亩之农夫; 架梁之椽, 多于机上之工女; 钉头磷磷, 多于在庾之粟粒; 瓦缝参差, 多于周身之帛缕; 直栏横槛, 多于九土之城郭; 管弦呕哑, 多于市人之言语。

 使天下之人, 不敢言而敢怒; 独夫之心, 日益骄固。

 戍卒叫, 函谷举; 楚人一炬, 可怜焦土。

呜呼!

 灭六国者, 六国也, 非秦也。

 族秦者, 秦也, 非天下也。

 嗟乎!

 使六国各爱其人, 则足以拒秦;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谁得而族灭也?

 秦人不暇自哀, 而后人哀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必修三》

《指南录后序》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

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

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

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昔人云:

“将以有为也”。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

中兴机会,庶几在此。

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

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

呜呼!

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真州逐之城门外,几徬徨死;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竟使遇哨,无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救死;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至通州,几以不纳死;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呜呼!

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予在患难中,间以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抄录。

使北营,留北关外,为一卷;发北关外,历吴门、毗陵,渡瓜洲,复还京口,为一卷;脱京口,趋真州、扬州、高邮、泰州、通州,为一卷;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

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呜呼!

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所为?

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馀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

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

生无以救国,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

嗟夫!

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

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

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

复何憾哉!

是年夏五,改元景炎,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五人墓碑记》

五人者, 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至于今,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以旌其所为。

 呜呼, 亦盛矣哉!

夫五人之死, 去今之墓而葬焉,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夫十有一月之中, 凡富贵之子, 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 死而湮没不足道者, 亦已众矣; 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独五人之皦皦, 何也?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在丙寅三月之望。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为之声义, 敛赀财以送其行, 哭声震动天地。

缇骑按剑而前, 问:

 “谁为哀者?

” 众不能堪, 抶而仆之。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公之逮所由使也; 吴之民方痛心焉, 于是乘其厉声以呵, 则噪而相逐。

 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按诛五人, 曰颜佩韦、 杨念如、 马杰、 沈扬、 周文元,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然五人之当刑也, 意气扬扬, 呼中丞之名而詈之, 谈笑以死。

 断头置城上, 颜色不少变。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卒与尸合。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嗟乎!

 大阉之乱,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四海之大, 有几人欤?

 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素不闻诗书之训, 激昂大义, 蹈死不顾, 亦曷故哉?

 且矫诏纷出, 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不敢复有株治; 大阉亦逡巡畏义,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 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 则今之高爵显位, 一旦抵罪, 或脱身以逃, 不能容于远近, 而又有剪发杜门, 佯狂不知所之者, 其辱人贱行, 视五人之死, 轻重固何如哉?

 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 赠谥褒美, 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 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 斯固百世之遇也。

 不然, 令五人者保其首领, 以老于户牖之下, 则尽其天年, 人皆得以隶使之, 安能屈豪杰之流, 扼腕墓道, 发其志士之悲哉?

 故余与同社诸君子,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而为之记, 亦以明死生之大,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贤士大夫者, 冏卿因之吴公, 太史文起文公、 孟长姚公也。

《离骚》(节选)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 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 秦伯围郑, 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 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国危矣,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师必退。

” 公从之。

 辞曰:

 “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 今老矣, 无能为也已。

” 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 今急而求子, 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 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 曰:

 “秦、 晋围郑, 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 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 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许君焦、 瑕, 朝济而夕设版焉, 君之所知也。

 夫晋, 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若不阙秦, 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 唯君图之。

” 秦伯说, 与郑人盟。

 使杞子、 逢孙、 杨孙戍之, 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

 “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 不仁; 失其所与, 不知; 以乱易整, 不武。

 吾其还也。

” 亦去之。

《谏太宗十思疏》

臣闻:

 求木之长者, 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 必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臣虽下愚, 知其不可, 而况于明哲乎?

 人君当神器之重, 居域中之大, 将崇极天之峻, 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德不处其厚, 情不胜其欲,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 承天景命, 莫不殷忧而道著, 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

 昔取之而有余, 今守之而不足, 何也?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吴、 越为一体,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 震之以威怒, 终苟免而不怀仁, 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 可畏惟人;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 其可忽乎?

君人者, 诚能见可欲, 则思知足以自戒; 将有作, 则思知止以安人; 念高危, 则思谦冲而自牧; 惧满溢, 则思江海下百川; 乐盘游, 则思三驱以为度; 忧懈怠, 则思慎始而敬终; 虑壅蔽, 则思虚心以纳下; 惧谗邪, 则思正身以黜恶; 恩所加, 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罚所及, 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 简能而任之, 择善而从之, 则智者尽其谋, 勇者竭其力, 仁者播其惠, 信者效其忠; 文武争驰, 君臣无事, 可以尽豫游之乐, 可以养松乔之寿, 鸣琴垂拱, 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 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 亏无为之大道哉?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廉颇者, 赵之良将也。

 赵惠文王十六年, 廉颇为赵将, 伐齐, 大破之, 取阳晋, 拜为上卿, 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 赵人也。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 得楚和氏璧。

 秦昭王闻之, 使人遗赵王书,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

 欲予秦, 秦城恐不可得, 徒见欺; 欲勿予, 即患秦兵之来。

 计未定, 求人可使报秦者, 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

 “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 王问:

 “何以知之?

” 对曰:

 “臣尝有罪, 窃计欲亡走燕。

 臣舍人相如目臣曰:

 ‘君何以知燕王?

’ 臣语曰, 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燕王私握臣手曰, ‘愿结友’, 以此知之, 故欲往。

 相如谓臣曰:

 ‘夫赵强而燕弱, 而君幸于赵王, 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 燕畏赵, 其势必不敢留君, 而束君归赵矣。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则幸得脱矣。

’ 臣从其计, 大王亦幸赦臣。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有智谋, 宜可使。

于是王召见, 问蔺相如曰: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 可予不?

” 相如曰:

 “秦强而赵弱, 不可不许。

”王曰:

 “取吾璧, 不予我城, 奈何?

” 相如曰: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曲在赵; 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 曲在秦。

 均之二策, 宁许以负秦曲。

” 王曰:

 “谁可使者?

” 相如曰:

 “王必无人, 臣愿奉璧往使。

 城入赵而璧留秦; 城不入, 臣请完璧归赵。

”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相如奉璧奏秦王。

 秦王大喜,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左右皆呼万岁。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 乃前曰:

 “璧有瑕, 请指示王。

” 王授璧。

 相如因持譬却立, 倚柱, 怒发上冲冠, 谓秦王曰:

 “大王欲得璧, 使人发书至赵王, 赵王悉召群臣议, 皆曰:

 ‘秦贪, 负其强, 以空言求璧, 偿城恐不可得。

’议不欲予秦璧,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况大国乎?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不可。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 使臣奉璧, 拜送书于庭。

 何者?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今臣至, 大王见臣列观, 礼节甚据, 得璧, 传之美人, 以戏弄臣。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 故臣复取璧。

 大王必欲急臣, 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 欲以击柱。

 秦王恐其破璧, 乃辞谢, 固请, 召有司案图,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实不可得, 乃谓秦王曰:

 “和氏璧, 天下所共传宝也, 赵王恐, 不敢不献。

 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

 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 设九宾于廷, 臣乃敢上璧。

 秦王度之, 终不可强夺,遂许斋王日, 舍相如广成传舍。

相如度秦王虽斋, 决负约不偿城, 乃使其从者衣褐, 怀其璧, 从径道亡, 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 乃设九宾礼于廷, 引赵使者蔺相如。

 相如至, 谓秦王曰:

”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故令人持璧归, 间至赵矣。

 且秦强而赵弱, 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 赵立奉璧来。

 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 臣请就汤镬。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秦王因曰:

 “今杀相如, 终不能得璧也, 而绝秦赵之欢。

 不如因而厚遇之, 使归赵。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 卒廷见相如, 毕礼而归之。

相如既归, 赵王以为贤大夫, 使不辱于诸侯, 拜相如为上大夫。

秦亦不以城予赵, 赵亦终不予秦璧。

其后秦伐赵, 拔石城。

 明年复攻赵, 杀二万人。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 欲与王为好, 会于西河外渑池。

 赵王畏秦, 欲毋行。

 廉颇蔺相如计曰:

 “王不行, 示赵弱且怯也。

” 赵王遂行。

 相如从。

 廉颇送至境, 与王决曰:

 “王行, 度道里会遇之礼毕, 还, 不过三十日。

 三十日不还, 则请立太子为王, 以绝秦望。

” 王许之。

 遂与秦王会渑池。

秦王饮酒酣, 曰:

 “寡人窃闻赵王好音, 请秦瑟。

” 赵王鼓瑟。

 秦御史前书曰:

 “某年月日, 秦王与赵王会饮, 令赵王鼓瑟。

” 蔺相如前曰: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请奉盆缶秦王, 以相娱乐。

” 秦王怒, 不许。

于是相如前进缶, 因跪请秦王。

 秦王不肯击缶。

 相如曰:

 “五步之内, 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 左右欲刃相如, 相如张目叱之, 左右皆靡。

 于是秦王不怿, 为一击缶。

 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某年月日, 秦王为赵王击缶。

” 秦之群臣曰: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 蔺相如亦曰:

 “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秦王竟酒, 终不能加胜于赵。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秦不敢动。

既罢, 归国, 以相如功大, 拜为上卿, 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

 “我为赵将, 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而位居我上。

 且相如素贱人, 吾羞,不忍为之下!

” 宣言曰:

 “我见相如, 必辱之。

” 相如闻, 不肯与会。

 相如每朝时, 常称病, 不欲与廉颇争列。

 已而相如出, 望见廉颇, 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徒慕君之高义也。

 今君与廉颇同列, 廉君宣恶言, 而君畏匿之, 恐惧殊甚。

 且庸人尚羞之, 况于将相乎?

 臣等不肖, 请辞去。

” 蔺相如固止之, 曰: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 曰:

 “不若也。

” 相如曰:

 “夫以秦王之威, 而相如廷叱之, 辱其群臣。

 相如虽驽, 独畏廉将军哉?

 顾吾念之,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徒以吾两人在也。

 今两虎共斗, 其势不俱生。

 吾所以为此者,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 肉袒负荆,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曰:

 “鄙贱之人,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 为刎颈之交。

《鸿门宴》

沛公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